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第五單元一方水土養一方人第一課北方地區第二框溝壑縱橫的黃土高原一、選擇題“見樹不見村,進村不見房,聞聲不見人。村村皆如此,家家一個樣”,這樣的民居景觀指的是地坑院。根據圖文資料完成下面小題。1.這種民居可能出現在下列哪兩個省份中()A.云南、貴州B.河南、山西C.吉林、四川D.浙江、安徽2.這種傳統民居﹣﹣地坑院可能出現在哪個地形區()A.黃土高原B.云貴高原C.內蒙古高原D.長江中下游平原讀黃土高原示意圖,完成下面小題。3.圖中①山脈是()A.祁連山B.太行山C.秦嶺D.大興安嶺4.圖示地區主要存在的生態問題是()A.土地荒漠化B.草原退化C.土地鹽堿化D.水土流失5.下列有關該區地理事物敘述正確的是()A.該地區煤炭資源豐富,是我國重要的能源基地B.該地區最有特色的傳統民居是四合院C.400毫米年等降水量線大致經過②山脈D.圖示區域應大力開墾耕地發展農業,保證當地居民糧食供給讀某地區范圍及景觀圖,完成下面小題。6.圖中陰影部分表示的地形區是()A.內蒙古高原B.黃土高原C.四川盆地D.華北平原7.下列關于該地區的形成的說法中,得到廣泛認同的是()A.海浪侵蝕B.冰川侵蝕C.“風成說”D.“水成說”8.圖中的地形區溝壑縱橫,支離破碎的形成原因是()A.沙漠化B.水土流失C.鹽堿化D.水污染9.治理圖中溝壑縱橫,支離破碎的有效措施有()①植樹造林②修梯田、修擋工壩③退耕還林還草④合理放牧A.①②B.③④C.①②③D.①②③④央視《地理·中國》報道,著名的“橋上橋”(上下兩層)位于黃河中游的支流上,下橋建于公元1667年,上橋建于公元1832年,上世紀70年代,當地居民在河中挖沙將下橋挖出,使“橋上橋”雄姿展現于世。下圖示意黃河“橋上橋”,根據資料完成下面小題。10.“橋上橋”最可能位于()A.華北平原B.黃土高原C.四川盆地D.河套平原11.“橋上橋”的下橋被泥沙掩埋的主要自然原因是()A.地殼變動B.過度開墾C.水土流失D.圍河造田12.造成該地區水土流失嚴重的主要人為原因是()A.傳統生活方式落后B.濫墾濫伐,破壞地表植被C.黃土結構疏松,裂隙多D.降水集中,夏季多暴雨13.“高原綠了,農民富了”。說明該地區治理的根本是()A.多施有機肥,改良土壤B.在溝里打壩淤地C.將坡耕地改造成水平梯田D.植樹種草,保持水土秦直道北起九原郡(今包頭市),南至咸陽,是與長城、兵馬俑相媲美的世界奇跡。讀圖完成下面小題。14.有關秦直道說法正確的是()A.經過黃土高原B.九原郡位于黃河“地上河”河段C.經過地區荒漠廣布D.是連接南方、北方和西北地區的重要通道15.目前圖示地區最突出的環境問題是()A.地震頻發B.洪澇災害嚴重C.水土流失D.無節制采煤二、非選擇題16.讀下列黃土高原區域及相關資料圖,完成下列題目。(1)圖1陰影區域為我國的黃上高原,其地表形態特點為______。(2)圖1中,河流在A河段的流向為______,由于______。所以,該河段河流含沙量猛增。(3)根據圖3判斷,黃土高原地區的降水空間分布特點是______,原因是______。(4)圖4中的①②③三地,表示黃土高原的是______;①和②對比,冬季更溫暖的是______,請從兩個方面分析原因。______;______。17.讀我國黃河水系及部分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圖、黃河部分水文站多年平均含沙量及2018年含沙量圖,完成下列問題。(1)被譽為“中華水塔”的三江源自然保護區位于圖中甲、乙、丙中的____。(2)黃河流經乙區后水量增加,從水系狀況看,其原因是____。(3)丙區域最突出的生態環境問題是____,請簡要分析原因____。(4)黃河2018年含沙量與多年平均含沙量相比全面減少,減少最明顯的水文站是____,含沙量的大量減少得益于丙所在地形區采取的有效治理措施,請寫出具體措施。____。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精品試卷·第2頁(共2頁)HYPERLINK"http://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第五單元一方水土養一方人第一課北方地區第二框溝壑縱橫的黃土高原一、選擇題“見樹不見村,進村不見房,聞聲不見人。村村皆如此,家家一個樣”,這樣的民居景觀指的是地坑院。根據圖文資料完成下面小題。1.這種民居可能出現在下列哪兩個省份中()A.云南、貴州B.河南、山西C.吉林、四川D.浙江、安徽2.這種傳統民居﹣﹣地坑院可能出現在哪個地形區()A.黃土高原B.云貴高原C.內蒙古高原D.長江中下游平原【答案】1.B2.A【解析】1.在山西、陜西、河南三省交界區域,有許多“見樹不見村,進村不見房,聞聲不見人”的特殊民居一地坑院。“地坑院”是黃土高原古人穴居方式的遺留。黃土高原冬冷夏熱,降水少,但由于土層深厚、直立性強,當地人民挖掘了冬暖夏涼的窯洞。故選:B。2.地坑院也叫天井院,是一種下沉式窯洞。地坑院位于我國的黃土高原地區。故選:A。【點睛】解答本題的關鍵是了解黃土高原地區的特色民居的分布及其景觀特色,通過景觀圖識別出窯洞進而解題。讀黃土高原示意圖,完成下面小題。3.圖中①山脈是()A.祁連山B.太行山C.秦嶺D.大興安嶺4.圖示地區主要存在的生態問題是()A.土地荒漠化B.草原退化C.土地鹽堿化D.水土流失5.下列有關該區地理事物敘述正確的是()A.該地區煤炭資源豐富,是我國重要的能源基地B.該地區最有特色的傳統民居是四合院C.400毫米年等降水量線大致經過②山脈D.圖示區域應大力開墾耕地發展農業,保證當地居民糧食供給【答案】3.B4.D5.A【解析】3.讀圖可知,圖中山脈①是太行山,②是秦嶺,祁連山脈位于西北地區,大興安嶺位于東北地區。所以根據題意選B。4.讀圖可知,圖示地區位于太行山以西,秦嶺以北,烏鞘嶺以東,北到長城,該地區是我國的黃土高原,黃土高原最主要的環境問題是水土流失嚴重。地荒漠化草原退化是我國西北地區的環境問題,土地鹽堿化是我國沿海地區的環境問題,故根據題意選D。5.讀圖可知,地區是我國的黃土高原,該地區煤炭資源豐富,是我國重要的能源基地,故A正確;該地區最有特色的傳統民居是窯洞,故B不正確;800毫米年等降水量線大致經過②山脈,故C不正確;該地區水土流失嚴重,因該退耕還林,植樹種草,保持水土。D不正確。根據題意選A。【點睛】黃土高原的范圍是,東起太行山、西至烏鞘嶺、南連秦嶺、北抵長城,是我國第三大高原;黃土高原地區由于人為的亂砍亂伐,過度墾荒,導致嚴重的水土流失,因此加強黃土高原地區的水土保持工作是重中之重。讀某地區范圍及景觀圖,完成下面小題。6.圖中陰影部分表示的地形區是()A.內蒙古高原B.黃土高原C.四川盆地D.華北平原7.下列關于該地區的形成的說法中,得到廣泛認同的是()A.海浪侵蝕B.冰川侵蝕C.“風成說”D.“水成說”8.圖中的地形區溝壑縱橫,支離破碎的形成原因是()A.沙漠化B.水土流失C.鹽堿化D.水污染9.治理圖中溝壑縱橫,支離破碎的有效措施有()①植樹造林②修梯田、修擋工壩③退耕還林還草④合理放牧A.①②B.③④C.①②③D.①②③④【答案】6.B7.C8.B9.D【解析】6.由圖可知,圖中所示的陰影部分位于太行山以西,秦嶺以北,是我國四大高原中的黃土高原,故選B。7.關于黃土高原的形成,比較受支持的說法是“風成說”,即是由西北風從西北內陸吹來,受到太行山和秦嶺的阻擋慢慢沉下來逐漸堆積而成,故選C。8.黃土高原由于土質疏松、降水集中在夏季且多暴雨,植被破壞十分嚴重,水土流失嚴重,長期的水土流失使該地區形成了溝壑縱橫、支離破碎“的地表特征,故選B。9.針對黃土高原水土流失嚴重,治理措施包括:坡腳建擋土壩、護坡;陡坡退耕還林、還草,植樹種草;緩坡建梯田、合理放牧等。故選D。【點睛】黃土高原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嚴重的地區,水土流失的自然原因包括:黃土土質疏松,多孔隙,許多物質易溶于水;地表裸露,缺乏植被保護;夏季降水集中,多暴雨。人為原因是:人多地少,開發歷史悠久,長期的過墾過牧導致植被遭到破壞;修路、采礦等活動破壞地表。央視《地理·中國》報道,著名的“橋上橋”(上下兩層)位于黃河中游的支流上,下橋建于公元1667年,上橋建于公元1832年,上世紀70年代,當地居民在河中挖沙將下橋挖出,使“橋上橋”雄姿展現于世。下圖示意黃河“橋上橋”,根據資料完成下面小題。10.“橋上橋”最可能位于()A.華北平原B.黃土高原C.四川盆地D.河套平原11.“橋上橋”的下橋被泥沙掩埋的主要自然原因是()A.地殼變動B.過度開墾C.水土流失D.圍河造田12.造成該地區水土流失嚴重的主要人為原因是()A.傳統生活方式落后B.濫墾濫伐,破壞地表植被C.黃土結構疏松,裂隙多D.降水集中,夏季多暴雨13.“高原綠了,農民富了”。說明該地區治理的根本是()A.多施有機肥,改良土壤B.在溝里打壩淤地C.將坡耕地改造成水平梯田D.植樹種草,保持水土【答案】10.B11.C12.B13.D【解析】10.讀材料可知:著名的“橋上橋”(上下兩層)位于黃河中游的支流上,黃土高原位于黃河中游,所以著名的“橋上橋”最有可能出現在黃土高原,B對,ACD錯。故選B。11.由題意可知,著名的“橋上橋”位于黃土高原上,黃土高原由于水土流失嚴重,大量泥沙進入河流,使得河流含沙量增加,到達“橋上橋”流域,由于泥沙淤積,堵塞橋洞,從而形成“橋上橋”,C對,ABD錯。故選C。12.黃土高原水土流失嚴重的主要人為原因是濫墾濫伐,破壞地表植被,而黃土結構疏松,裂隙多、降水集中,夏季多暴雨屬于黃土高原水土流失的自然原因,B對,ACD錯。故選B。13.由題意可知,黃土高原主要的生態環境問題是水土流失嚴重。導致水土流失嚴重的主要自然原因是黃土高原土質疏松,植被稀少,夏季暴雨多等。治理黃土高原的根本措施是植樹種草,加強水土保持工作,D對,ABC錯。故選D。【點睛】黃土高原在中國北方地區與西北地區的交界處,它東起太行山,西至烏鞘嶺,南連秦嶺,北抵長城,主要包括山西、陜西北部、以及甘肅、青海、寧夏、河南、內蒙古等省區。秦直道北起九原郡(今包頭市),南至咸陽,是與長城、兵馬俑相媲美的世界奇跡。讀圖完成下面小題。14.有關秦直道說法正確的是()A.經過黃土高原B.九原郡位于黃河“地上河”河段C.經過地區荒漠廣布D.是連接南方、北方和西北地區的重要通道15.目前圖示地區最突出的環境問題是()A.地震頻發B.洪澇災害嚴重C.水土流失D.無節制采煤【答案】14.A15.C【解析】14.據圖可知,秦直道位于黃士高原上,故A正確;地上河位于黃河下游,而秦直道位于中游段,故B錯誤;秦直道經過地區黃土廣布,并不是荒漠,故C錯誤;位于中國的北方和中部位置,故D錯誤;根據題意,故選:A。15.該區域不在地震帶上,故A錯誤;該區域位于我國干旱地帶,降水少,主要為旱災,故B錯誤;由于該地形區為黃士高原,水土流失是最突出的環境問題,故C正確;過度采煤會帶來環境問題,但不是最突出的,故D錯誤;根據題意,故選:C。【點睛】秦直道主要穿過我國的陜西省,主要位于我國四大高原中的黃土高原,由于黃土土質疏松,極易遭受流水侵蝕,天長日久,使得地表溝壑縱橫、支離破碎,由于自然植被遭到破壞、地表裸露,每遇暴雨,泥沙俱下,再加上人多地少,過墾過牧、修路、采礦等原因,成為世界上水土流失最嚴重的地區之一。二、非選擇題16.讀下列黃土高原區域及相關資料圖,完成下列題目。(1)圖1陰影區域為我國的黃上高原,其地表形態特點為______。(2)圖1中,河流在A河段的流向為______,由于______。所以,該河段河流含沙量猛增。(3)根據圖3判斷,黃土高原地區的降水空間分布特點是______,原因是______。(4)圖4中的①②③三地,表示黃土高原的是______;①和②對比,冬季更溫暖的是______,請從兩個方面分析原因。______;______。【答案】(1)溝壑縱橫(或千溝萬壑)(2)自北向南流黃土高原水土流失嚴重(3)東南多,西北少(或自東南向西北遞減)東南距海近,西北距海遠(或自東南向西北距海越來越遠;或自西北向東南距海越來越近)(4)①②②地緯度低,正午太陽高度角大,白晝時間長,氣溫高(只答②地緯度低,氣溫高)②地北部高大的山脈阻擋了寒冷的冬季風(答②地位于盆地,周圍環山,山脈阻擋了寒冷的冬季風)【解析】本題以黃土高原區域圖、降水分布圖、106°E切面圖和部分城市1月氣溫分布圖為材料,涉及黃土高原的位置、氣候以及河流特點等知識,考查學生讀圖識圖能力和對黃土高原自然環境的認知。(1)讀圖1可知,圖1中的陰影區域為黃土高原,由于黃土高原土質疏松,植披稀少,導降水中,多雨,造成水土流失嚴重,黃土高原溝壑縱橫的地表景觀。(2)讀圖1可知,圖中的河流為黃河,黃河在A河段的流向是自北向南流,該河段為黃河中游,由于流經黃土高原地區,水土流失嚴重,因此河流的含沙量增多。(3)讀圖3可知,黃土高原地區的降水空間分布特點是由東南沿海向西北內陸遞減,東南部降水在450mm至600mm之間,而西北部的降水逐漸降低至300mm以下。其主要原因是東南部距離海洋近,受夏季風影響顯著,降水多,而西北地區距離海洋遠,受夏季風影響小,降水少。(4)黃土高原位于秦嶺以北,讀圖可知,①地為秦嶺北部的黃土高原,②為秦嶺南部的四川盆地,③為地勢較高的云貴高原。讀圖可知,①地位于秦嶺以北,②地位于秦嶺以南,冬季風自北向南運動過程中,由于受到秦嶺的阻擋,勢力會被削弱,因此冬季②地要比①地更暖和。同時②地相較于①地,緯度更低,正午太陽高度角大,白晝時間長,氣溫高。17.讀我國黃河水系及部分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圖、黃河部分水文站多年平均含沙量及2018年含沙量圖,完成下列問題。(1)被譽為“中華水塔”的三江源自然保護區位于圖中甲、乙、丙中的____。(2)黃河流經乙區后水量增加,從水系狀況看,其原因是____。(3)丙區域最突出的生態環境問題是____,請簡要分析原因____。(4)黃河2018年含沙量與多年平均含沙量相比全面減少,減少最明顯的水文站是____,含沙量的大量減少得益于丙所在地形區采取的有效治理措施,請寫出具體措施。____。【答案】(1)甲(2)有支流匯入(3)水土流失嚴重土質疏松、植被稀少,降水集中多暴雨,過墾過牧,修路采礦等(4)龍門植樹種草、退耕還林還草修梯田,建擋土壩【解析】本大題以我國黃河水系及部分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圖、黃河部分水文站多年平均含沙量及2018年含沙量圖為材料,涉及黃土高原的水土流失原因和治理,黃河的概況等知識點,考查學生的讀圖分析能力和人地協調發展觀。(1)讀圖可知,甲位于青藏地區,是長江、黃河和瀾滄江的發源地,是譽為“中華水塔”的三江源自然保護區。(2)讀圖可知,乙地區位于黃河上游地區,有黃河的支流洮河和湟水注入,所以黃河流經乙區后水量增加。(3)讀圖可知,丙地區是我國的黃土高原,該地區千溝萬壑,最嚴重的環境問題是水土流失嚴重,因為該地區黃土土質疏松、植被稀少,缺乏植被保護,降水集中多暴雨,過墾過牧,修路采礦活動等。(4)讀右圖可知,黃河2018年含沙量與多年平均含沙量相比全面減少,減少最明顯的水文站是龍門站,近年來黃土高原由于植樹種草,退耕還林還草,修梯田、建擋土壩等措施是黃土高原水土流失減少,所以河流的含沙量明顯減少。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精品試卷·第2頁(共2頁)HYPERLINK"http://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5.1.2 溝壑縱橫的黃土高原 同步訓練(人文地理下冊)(學生版).doc 5.1.2 溝壑縱橫的黃土高原 同步訓練(人文地理下冊)(教師版).doc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