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第五單元一方水土養一方人第四課青藏地區第一框海拔最高的牧區一、選擇題讀某區域圖,完成下面小題。1.關于西藏地區的描述,正確的是()A.年降水量西北多,東南少B.河湖稀少C.地勢東南高,西北低D.人口主要分布在東部和東南部2.青稞是西藏最重要的糧食作物,多種植于河谷地帶,主要原因是河谷地帶()A.光照更充足B.降水量更大C.熱量更充足D.土壤更肥沃【答案】1.D2.C【解析】1.讀圖可知,西藏地區年降水量東南多,西北少,故A不正確;西藏河湖眾多,故B不正確;河流大多自西北流向東南,地勢西北高,東南低,故C不正確;人口主要分布在東部和南部,故D正確;根據題意選D。2.青藏地區海拔高,氣溫低,高寒是主要特征。在河谷地帶,海拔較低,氣溫較高,熱量更充足,水源充足,比較適合農作物的生長。所以C正確,ABD不正確。根據題意選C。【點睛】西藏自治區位于青藏高原上,高寒是該地區的自然特征。青藏地區農業主要分布在河谷地帶,人口和城市也主要分布在河流沿岸地區。讀圖分析解答即可。最近“甜野男孩”﹣﹣丁真身穿藏袍面帶笑容的一段視頻在網絡上爆紅,他的家鄉甘孜理塘也跟著上了熱搜。因為丁真,全國人民知道了甘孜理塘,這個一直被忽視的人間天堂,也盤活了當地多項曾經不被重視的資源。據此完成下面小題。3.在理塘可能欣賞到的景觀是()A.美麗雪山,牦牛成群B.喀斯特溶洞景觀C.溝壑縱橫,支離破碎D.河湖密布,魚米之鄉4.成都的小米到理塘旅游,下列感受不可信的是()A.小米到理塘縣城后有點高原反應,猜測當地海拔可能有4000米左右B.感受到當地少數民族比較多,人口最多的是藏族C.理塘縣民間的傳統節日是賽馬節D.感受到理塘縣工業比較發達5.圖示區域的主要農業類型是()A.林業B.畜牧業C.種植業D.綠洲農業【答案】3.A4.D5.B【解析】3.圖示理塘位于四川省西部,地處青藏地區;青藏地區的主體是青藏高原,海拔高,氣溫低,雪山連綿,冰川廣布,其特有動物為牦牛,因此在理塘可能欣賞到的景觀是“美麗雪山,牦牛成群”,A正確;喀斯特溶洞景觀位于云貴高原,B錯誤;溝壑縱橫,支離破碎是黃土高原的地貌特征,C錯誤;長江三角洲地區河湖密布,被稱為“魚米之鄉”,D錯誤。故選A。4.甘孜理塘位于青藏地區,該地海拔高度可能有4000米左右,由于海拔高,去該地區會有高原反應,A正確;甘孜理塘主要的少數民族是藏族,B正確;甘孜理塘民間的傳統節日是賽馬節,C正確;甘孜理塘海拔高,空氣稀薄,該地區工業比較落后,D錯誤。故選D。5.讀圖可知,圖示區域主要為西北地區和青藏地區,是我國草地的主要分布區,農業類型以畜牧業為主,B正確。故選B。【點睛】我國地域遼闊,自然環境復雜多樣,長期以來各地充分利用自然條件,因地制宜,形成了比較穩定的農業部門和農業生產對象;我國西部地區天然草場廣布,農業中畜牧業地位重要,東部地區是種植業、林業、漁業主要分布區。電視紀錄片《第三極》聚焦青藏高原,與南北兩極比,它是唯一有人類生存活動的“極地”地帶。讀下圖完成下列小題。6.青藏高原被蒼為世界“第三極”的原因是()A.高寒B.濕熱C.干燥D.炎熱7.青藏高原地形的顯著特征是()A.北高南低,山河相間B.山環水繞,沃野千里C.千溝萬壑,支離破碎D.遠看是山,近看是川8.西氣東輸工程可以改善長江三角洲地區的環境狀況,改善最明顯的是()A.酸雨減少B.沙塵減少C.水土流失減少D.泥石流減少【答案】6.A7.D8.A【解析】6.青藏高原亞洲內陸高原,是中國最大、世界海拔最高的高原,被稱為“世界屋脊”、“第三極”。海拔高氣溫低,青藏高原的特征是高寒。A正確。7.北高南低,山河相間,指中南半島,A錯誤;山環水繞,沃野千里,指東北,B錯誤;千溝萬壑,支離破碎指黃土高原,C錯誤;遠看是山,近看是川,指青藏高原的特點因為青藏高原海拔太高,所以遠看青藏高原有很多山,但是當置身于高原時,因為海拔的相對高度很小所以成川,D正確。8.長江三角洲地區經濟發達,能源消耗量大,空氣污染嚴重,酸雨影響明顯。西氣東輸工程是能緩解東部地區的能源短缺問題,改善明顯的是酸雨的減少,天然氣是清潔能源,對于東部地區的環境改善十分有利,A正確。【點睛】“西氣東輸”工程是將塔里木盆地內豐富的天然氣資源,通過管道運輸到東部長江三角洲地區,以緩解東部能源缺乏的現狀。下圖所示的省區地處我國西南邊陲,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其西北部荒漠廣布。青稞是當地重要的糧食作物。讀圖完成下面小題。9.該省區人口和城市主要分布在()A.西北部B.西南部C.東北部D.東南部10.與該省區其它地區相比,對青稞主要分布區的敘述,正確的是()A.地勢更高B.湖泊更多C.河流較多D.降水較少11.對該省區地理特征的敘述,正確的是()A.長江、黃河等大河的源頭B.畜牧業分布面積廣C.少數民族類型眾多D.能源開發和利用中污染嚴重【答案】9.D10.C11.B【解析】9.根據所學可知,該省為西藏自治區。“其西北部荒漠廣布”,據材料可知,該省區的西北部不適宜人口居住生活,A錯誤。據圖可知,該省的城鎮主要分布在東南部的河谷地區,D正確,BC錯誤。故選D。10.據圖可知,與該省區其它地區相比,青稞主要分布區河流較多,C正確。青稞分布在河谷地區,地勢較低,A錯誤。據圖可知,湖泊主要分布在高原之上,河谷地區湖泊較少,B錯誤。青稞主要分布在該省的東南,該地距海較近,水汽可以順著河谷進入,因此降水較多,D錯誤。故選C。11.長江、黃河等大河的源頭在青海省,A錯誤。西藏畜牧業分布面積廣,是我國四大牧區之一,B正確。西藏的少數民族主要是藏族,少數民族類型較少,C錯誤。該省人口較少,經濟欠發達,能源開發和利用較少,因此污染不嚴重,D錯誤。故選B。【點睛】西藏的人口、城鎮、農業都主要分布在東南部的河谷地區。來自印度洋的水汽可以順著河谷深入,因此西藏地區東南部降水較多,西北部降水少。長江、黃河、瀾滄江都發源于青海,青海的三江源自然保護區是我國最大的自然保護區。2020年9月,中國各地農民豐收節如期舉行。地理老師收集了下圖中四地農民豐收節的資料。讀“中國四大地理區域圖”(下圖),完成下面小題。12.課堂中老師要求學生依據圖片及信息,找到圖中對應的拍攝地,下列搭配正確的是()A.①丁地B.②丙地C.③乙地D.④甲地13.下列對四地農業生產特點描述正確的是()①甲地發展綠洲農業,農作物主要是青稞②乙所在的地區有“魚米之鄉”之稱③丙地農牧業生產現代化水平不斷提高④丁地的農作物主要分布在河谷地帶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答案】12.D13.B【解析】12.由四大分區圖可以看出,甲是北方地區,乙是南方地區,丙是西北地區,丁是青藏地區。下面四幅照片依次是①位于丙地區;②位于乙地區;③位于丁地區;④位于甲地區,故D符合題意,故選D。13.甲地是北方地區,主要發展旱地農業,農作物以小麥為主,故①錯;乙是南方地區,氣候暖熱多雨,盛產水稻和淡水魚,故有“魚米之鄉”的稱號,故②正確;丙是西北地區,盛產長絨棉,發展綠洲農業,天山山脈上分布著高山牧場,農牧業的現代化水平不斷提高,故③正確;丁地區是青藏地區,由于海拔高,氣溫低,故種植業主要分布在海拔較低的河谷地區,故④正確。依題意,②③④正確,故選B。【點睛】我國四大地理分區自然環境和人文環境的差異都很大,南方地區和北方地區位于季風氣候區,雨熱同期,種植業發達,南方地區降水多,以水田為主,北方地區降水少,以旱地為主;西北地區遠離海洋,降水稀少,干旱是其主要的環境特征,農業以畜牧業和綠洲農業為主,在有水源的綠洲地區發展了綠洲農業;青藏地區海拔高,被稱為“世界屋脊”,“高、寒”是其主要環境特征,其農業生產以畜牧業和河谷農業為主。四大分區地理差異的形成主要是因為自然環境差異造成。下圖示意我國某少數民族傳統服飾。據此完成下面小題。14.圖中所示的少數民族是()A.蒙古族B.維吾爾族C.藏族D.鄂倫春族15.該民族傳統服飾具有“究大肥肩,祖露右臂”的特點,是為了()A.便于行走奔跑B.防止紫外線灼傷C.美觀大方,方便脫、穿衣服D.適應晝夜溫差大的氣候特點【答案】14.C15.D【解析】14.由圖中可得,圖中傳統服飾是藏袍,藏袍是藏族人民的平常衣著,也是區別于其他民族最顯著的特征。基本特點是大子里面還要穿襟、右衽,腰襟肥大,袖子寬長,衣領、襟邊、袖口、下擺等處多以細毛皮、氆氌或色布鑲邊。白天勞動時多脫掉一袖或雙袖,左右盤扎于腰間。袍一件長袖襯衣。男子束腰帶時,一般將袍子下擺提至膝蓋。女子束腰時一般將袍子上提少許,使下擺遮住踝關節。故選C。15.藏袍基本特點是大子里面還要穿襟、右衽,腰襟肥大,袖子寬長,衣領、襟邊、袖口、下擺等處多以細毛皮、氆氌或色布鑲邊。具有“究大肥肩,祖露右臂”的特點,是為適應青藏高原地區晝夜溫差大的氣候特點。白天氣溫高勞動時多脫掉一袖或雙袖,夜晚氣溫低,穿上或當做被褥,可以防寒。故選D。【點睛】藏族的傳統服飾是藏袍。基本特點是大子里面還要穿襟、右衽,腰襟肥大,袖子寬長。白天氣溫高勞動時多脫掉一袖或雙袖,夜晚氣溫低,穿上或當做被褥,可以防寒。適應青藏高原地區晝夜溫差大的氣候特點。二、非選擇題16.生活在青藏高原地區的藏族人民,鼻骨高、鼻孔大、黝黑的臉頰帶著特有的高原紅。讀中國年太陽輻射總量分布圖和藏民騎馬圖,完成下列問題。(1)藏族人多鼻骨高、鼻孔大,這是當地____的自然特征決定的。(2)讀中國年太陽輻射總量分布圖可知,我國四大地理區域中,太陽能資源最豐富的地區是____。從太陽輻射總量分布情況來看,四川盆地位于____。分析藏族人民皮膚黝黑,臉頰帶有高原紅的原因____。(3)藏袍是藏區人民的平常衣著,特點是寬大、保暖、實用,藏民白天勞動時多脫掉一袖或雙袖,夜宿在外時,常用寬大的衣服來蓋體暖身。造成藏民一衣多用的主要原因是____。(4)西藏地區主要的農業部門是____,其種植業主要分布在____。被稱為“高原之舟”的____是當地人民駝送物品的主要工具。(5)青藏地區有醉美的自然風光,吸引世界各地游客,下列做法有利于青藏高原生態環境保護的是()A.用自帶食物投喂野生動物B.購買珍稀野生動植物藥材C.進入自然保護區追攝動物D.不能亂扔垃圾【答案】(1)高寒(2)青藏地區貧困區海拔高,空氣稀薄,太陽輻射強,紫外線強(3)氣溫低,氣溫日較差大(4)畜牧業河谷地帶牦牛(5)D【解析】本大題以中國年太陽輻射總量分布圖和藏民騎馬圖為材料,涉及我國青藏地區的自然特征、太陽輻射量的空間分布、青藏地區的民俗、青藏地區等工業等知識點,考查學生的讀圖分析能力和區域認知。(1)讀圖可知,青藏地區主要位于我國青藏高原上,這里地勢高,氣溫低,高寒是該地區的自然特征,藏族人多鼻骨高、鼻孔大,這是當地高寒的自然特征決定的。(2)讀圖可知,我國四大地理區域中,太陽能資源最豐富的地區是青藏地區,四川盆地中間低四周高,盆地內的水汽難以飄散,多陰雨天氣多云霧,對于太陽輻射的削弱作用強烈,到達地面的太陽輻射就很少,光照條件較差,所以太陽輻射量少。青藏地區地勢高,空氣稀薄,太陽輻射強,紫外線強烈,所以在這種條件下,藏族人民皮膚黝黑,臉頰帶有高原紅。(3)藏族主要居住在青藏高原上,這里地勢高,氣溫低,去日較差大,寬大、保暖適應力氣溫低的特點,藏民白天勞動時多脫掉一袖或雙袖,夜宿在外時,常用寬大的衣服來蓋體暖身,適應了氣溫日較差大的特點。(4)西藏地區海拔高,氣溫低,植被以草地為主,所以農業以畜牧業為主,種植業主要分布在海拔較低,氣溫較高河谷地帶,牦牛是青藏地區的代表動物,耐寒,能負重,有“高原之舟“的稱號。(5)青藏地區人口稀少,自然環境優美,所以保護好自然環境非常重要,用自帶食物投喂野生動物、購買珍稀野生動植物藥材、進入自然保護區追攝動物都會對生態環境造成破壞,所以ABC不正確。不能亂扔垃圾有利于生態環境保護,是正確的。故根據題意選D。17.科學考察是人類認識區域環境的重要途徑,2017年8月19日,我國第二次青藏高原綜合科學考察研究在拉薩啟動。(1)根據所學知識及圖文信息,下列說法是正確的是_________。①青藏鐵路沿途經過的格爾木位于塔里木盆地中,其自然特征以高寒為主。②青藏地區主要植被以高山草甸為主,主要畜種有牦牛、藏綿羊、三河馬。③青藏地區主要清潔能源以太陽能、水能、地熱能為主。④青藏族的傳統服飾藏袍適應當地年溫差大的特點,其傳統民族節日是雪頓節。(2)在考察過程中,科考員發現該地區的種植業主要分布在_________地區,分析這些地區發展農業的主要優勢條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根據所學知識和圖文信息,完成下列框架。海拔①______(高/低)→高原山地氣候→多雪山和冰川→為長江、黃河、③______江等提供了最初水源↓②______和沼澤是河流的天然調蓄器→水量大→被稱為④“______”①高;②______;③瀾滄江;④“中華水塔”。(4)為保護三江源地區的生態環境,下列不取的措施不正確的是()A.休牧育草B.毀怵開荒種田C.退耕還草(林)D.全癰禁獵、禁釆砂金【答案】(1)③(2)海拔較低或河谷海拔較低,氣溫相對高或土質較肥沃(3)湖泊(4)B【解析】本大題以青藏地區為材料,設置自然環境、種植業的分布、三江源保護等相關知識點,考查學生對該知識點的掌握。(1)讀圖結合材料,塔里木盆地位于中國新疆南部,是中國面積最大的內陸盆地。盆地處于天山、昆侖山和阿爾金山之間,青藏鐵路沒有經過,①錯誤;青藏地區主要植被以高山草甸為主,主要畜種有牦牛、藏綿羊。三河馬,中國內蒙古呼倫貝爾市海拉爾區特產,②錯誤;青藏地區主要清潔能源以太陽能、水能、地熱能為主,③正確;是藏族的傳統服飾藏袍適應當地年溫差大的特點,其傳統民族節日是雪頓節,④錯誤。故選③正確。(2)根據圖文,該地區的種植業主要分布在海拔較低或河谷,因為河谷地帶海拔低,氣溫相對高或土質較肥沃,適應農作物的生長。(3)根據圖文資料,該地區海拔高氣溫低,是高原山地氣候,海拔高多雪山和冰川。湖泊和沼澤是河流的天然調蓄器,雨季蓄水。為長江、黃河、瀾滄江等提供了最初的水源,湖泊、沼澤的注入使得水量增大,被譽為中華水塔。(4)保護三江源的生態可以休牧育草,A正確;毀怵開荒種田,會破壞環境,導致土地沙漠化,B錯誤;退耕還草(林)是指為防治水土流失,對坡耕地實施停止耕種,改為植樹種草,恢復植被,控制水土流失的治理模式,C正確;全癰禁獵、禁釆砂金,有利于保護生態環境,D錯誤。故選B。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精品試卷·第2頁(共2頁)HYPERLINK"http://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第五單元一方水土養一方人第四課青藏地區第一框海拔最高的牧區一、選擇題讀某區域圖,完成下面小題。1.關于西藏地區的描述,正確的是()A.年降水量西北多,東南少B.河湖稀少C.地勢東南高,西北低D.人口主要分布在東部和東南部2.青稞是西藏最重要的糧食作物,多種植于河谷地帶,主要原因是河谷地帶()A.光照更充足B.降水量更大C.熱量更充足D.土壤更肥沃最近“甜野男孩”﹣﹣丁真身穿藏袍面帶笑容的一段視頻在網絡上爆紅,他的家鄉甘孜理塘也跟著上了熱搜。因為丁真,全國人民知道了甘孜理塘,這個一直被忽視的人間天堂,也盤活了當地多項曾經不被重視的資源。據此完成下面小題。3.在理塘可能欣賞到的景觀是()A.美麗雪山,牦牛成群B.喀斯特溶洞景觀C.溝壑縱橫,支離破碎D.河湖密布,魚米之鄉4.成都的小米到理塘旅游,下列感受不可信的是()A.小米到理塘縣城后有點高原反應,猜測當地海拔可能有4000米左右B.感受到當地少數民族比較多,人口最多的是藏族C.理塘縣民間的傳統節日是賽馬節D.感受到理塘縣工業比較發達5.圖示區域的主要農業類型是()A.林業B.畜牧業C.種植業D.綠洲農業電視紀錄片《第三極》聚焦青藏高原,與南北兩極比,它是唯一有人類生存活動的“極地”地帶。讀下圖完成下列小題。6.青藏高原被蒼為世界“第三極”的原因是()A.高寒B.濕熱C.干燥D.炎熱7.青藏高原地形的顯著特征是()A.北高南低,山河相間B.山環水繞,沃野千里C.千溝萬壑,支離破碎D.遠看是山,近看是川8.西氣東輸工程可以改善長江三角洲地區的環境狀況,改善最明顯的是()A.酸雨減少B.沙塵減少C.水土流失減少D.泥石流減少下圖所示的省區地處我國西南邊陲,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其西北部荒漠廣布。青稞是當地重要的糧食作物。讀圖完成下面小題。9.該省區人口和城市主要分布在()A.西北部B.西南部C.東北部D.東南部10.與該省區其它地區相比,對青稞主要分布區的敘述,正確的是()A.地勢更高B.湖泊更多C.河流較多D.降水較少11.對該省區地理特征的敘述,正確的是()A.長江、黃河等大河的源頭B.畜牧業分布面積廣C.少數民族類型眾多D.能源開發和利用中污染嚴重2020年9月,中國各地農民豐收節如期舉行。地理老師收集了下圖中四地農民豐收節的資料。讀“中國四大地理區域圖”(下圖),完成下面小題。12.課堂中老師要求學生依據圖片及信息,找到圖中對應的拍攝地,下列搭配正確的是()A.①丁地B.②丙地C.③乙地D.④甲地13.下列對四地農業生產特點描述正確的是()①甲地發展綠洲農業,農作物主要是青稞②乙所在的地區有“魚米之鄉”之稱③丙地農牧業生產現代化水平不斷提高④丁地的農作物主要分布在河谷地帶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下圖示意我國某少數民族傳統服飾。據此完成下面小題。14.圖中所示的少數民族是()A.蒙古族B.維吾爾族C.藏族D.鄂倫春族15.該民族傳統服飾具有“究大肥肩,祖露右臂”的特點,是為了()A.便于行走奔跑B.防止紫外線灼傷C.美觀大方,方便脫、穿衣服D.適應晝夜溫差大的氣候特點二、非選擇題16.生活在青藏高原地區的藏族人民,鼻骨高、鼻孔大、黝黑的臉頰帶著特有的高原紅。讀中國年太陽輻射總量分布圖和藏民騎馬圖,完成下列問題。(1)藏族人多鼻骨高、鼻孔大,這是當地____的自然特征決定的。(2)讀中國年太陽輻射總量分布圖可知,我國四大地理區域中,太陽能資源最豐富的地區是____。從太陽輻射總量分布情況來看,四川盆地位于____。分析藏族人民皮膚黝黑,臉頰帶有高原紅的原因____。(3)藏袍是藏區人民的平常衣著,特點是寬大、保暖、實用,藏民白天勞動時多脫掉一袖或雙袖,夜宿在外時,常用寬大的衣服來蓋體暖身。造成藏民一衣多用的主要原因是____。(4)西藏地區主要的農業部門是____,其種植業主要分布在____。被稱為“高原之舟”的____是當地人民駝送物品的主要工具。(5)青藏地區有醉美的自然風光,吸引世界各地游客,下列做法有利于青藏高原生態環境保護的是()A.用自帶食物投喂野生動物B.購買珍稀野生動植物藥材C.進入自然保護區追攝動物D.不能亂扔垃圾17.科學考察是人類認識區域環境的重要途徑,2017年8月19日,我國第二次青藏高原綜合科學考察研究在拉薩啟動。(1)根據所學知識及圖文信息,下列說法是正確的是_________。①青藏鐵路沿途經過的格爾木位于塔里木盆地中,其自然特征以高寒為主。②青藏地區主要植被以高山草甸為主,主要畜種有牦牛、藏綿羊、三河馬。③青藏地區主要清潔能源以太陽能、水能、地熱能為主。④青藏族的傳統服飾藏袍適應當地年溫差大的特點,其傳統民族節日是雪頓節。(2)在考察過程中,科考員發現該地區的種植業主要分布在_________地區,分析這些地區發展農業的主要優勢條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根據所學知識和圖文信息,完成下列框架。海拔①______(高/低)→高原山地氣候→多雪山和冰川→為長江、黃河、③______江等提供了最初水源↓②______和沼澤是河流的天然調蓄器→水量大→被稱為④“______”①高;②______;③瀾滄江;④“中華水塔”。(4)為保護三江源地區的生態環境,下列不取的措施不正確的是()A.休牧育草B.毀怵開荒種田C.退耕還草(林)D.全癰禁獵、禁釆砂金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精品試卷·第2頁(共2頁)HYPERLINK"http://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5.4.1 海拔最高的牧區 同步訓練(人文地理下冊)(學生版).doc 5.4.1 海拔最高的牧區 同步訓練(人文地理下冊)(教師版).doc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