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備考2022一輪學案】第2單元 第7講 物質跨膜運輸的實例和方式(含解析)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備考2022一輪學案】第2單元 第7講 物質跨膜運輸的實例和方式(含解析)

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
第7講 物質跨膜運輸的實例和方式
[考綱明細] 1.物質出入細胞的方式(Ⅱ) 2.實驗:通過模擬實驗探究膜的透性 3.實驗:觀察植物細胞的質壁分離與復原21·世紀
教育網
考點1 物質跨膜運輸的實例
1.滲透作用
(1)概念:水(或其他溶劑)分子通過半透膜,從低濃度溶液向高濃度溶液的擴散,是一種自由擴散。
(2)滲透裝置
(3)滲透作用產生的條件
[特別提醒] (1)達到平衡時還是存在水分子透過半透膜,這時的水由燒杯擴散到漏斗一側與由漏斗擴散到燒杯一側的數目是相等的。
(2)若滲透平衡后,半透膜兩側液面仍存在液面差,則半透膜兩側溶液就還存在濃度差。
(3)溶液濃度指物質的量濃度,而非質量濃度。
2.動、植物細胞的吸水和失水
(1)動物細胞的吸水和失水
②現象
a.外界溶液濃度<細胞質濃度?細胞吸水膨脹。
b.外界溶液濃度>細胞質濃度?細胞失水皺縮。
c.外界溶液濃度=細胞質濃度?水分進出平衡。
(2)植物細胞的吸水和失水(以成熟植物細胞為例)
①條件:成熟植物細胞具有中央大液泡。
②原理
③現象
a.當外界溶液的濃度大于細胞液濃度時,細胞就通過滲透作用失水,植物細胞就發生質壁分離現象。
b.將已發生質壁分離的植物細胞放入清水中,此時細胞液的濃度高于外界清水,植物細胞就吸水,發生質壁分離復原現象。
[拓展辨析] 
原生質:a.泛指細胞內的全部生命物質,不包括細胞壁;
b.包括細胞膜、細胞質和細胞核三部分,其主要成分為核酸、蛋白質和脂類;
c.動物細胞可以看作一團原生質。
細胞質:指細胞中細胞膜以內、細胞核以外的全部物質。
原生質層:成熟的植物細胞的細胞膜、液泡膜以及兩層膜之間的細胞質,可看作一層半透膜。
3.物質跨膜運輸的其他實例
(1)植物對無機鹽離子的吸收
科學家將番茄和水稻分別放在含有Ca2+、Mg2+和SiO的培養液中培養,結果及分析如下:
①實驗結果
②實驗結論:植物細胞對無機鹽離子的吸收具有選擇性。
(2)人體甲狀腺濾泡上皮細胞對碘的吸收是逆(填“逆”或“順”)濃度梯度進行的。
(3)不同微生物對不同礦物質的吸收表現出較大的差異性。
4.生物膜的功能特性
(1)細胞膜和其他生物膜都是選擇透過性膜,水分子、一些離子和小分子可以通過,而其他的離子、小分子和大分子則不能通過。
(2)生物膜的選擇透過性是活細胞的一個重要特征。
1.(必修1
P61與生活的聯系)當你吃比較咸的食物時,你的口腔和唇的黏膜會比較干,因為吃過咸的食物,口腔和唇的黏膜細胞會失水過多。
2.(必修1
P64與社會的聯系)濃度低的飲料可以用來補充體內水分,濃度高的飲料不能很好地起到補充體內水分的作用,因為過高濃度的飲料反而會導致細胞失水。2-1-c-n-j-y
不同滲透裝置中水分子運動情況及液面變化
注:S1、S2表示兩種不同濃度的同一物質的溶液。
(1)溶質不能通過半透膜的情況
①若S1溶液濃度大于S2溶液濃度,則單位時間內由S2→S1的水分子數多于由S1→S2的,外觀上表現為S1溶液液面上升;若S1溶液濃度小于S2溶液濃度,則情況相反,外觀上表現為S1溶液液面下降。
②在達到滲透平衡后,若存在如圖所示的液面差Δh,則S1溶液濃度仍大于S2溶液濃度。因為液面高的一側形成的壓強,會阻止溶劑由低濃度一側向高濃度一側擴散。
(2)溶質能通過半透膜的情況
若S1溶液濃度大于S2溶液濃度,則最初單位時間內由S2→S1的水分子數多于由S1→S2的,隨著溶質的擴散,最終S1和S2溶液濃度相等,外觀上表現為S1溶液液面先上升后下降,最終S1和S2溶液液面持平;若S1溶液濃度小于S2溶液濃度,則情況相反。
題組一 滲透作用的原理
1.某同學設計的實驗如圖所示,實驗開始時,U形管兩側液面相等,圖中半透膜允許單糖通過。據圖分析,下列說法錯誤的是(  )
A.若U形管中加入兩種濃度不等的蔗糖溶液,當液面停止上升時,半透膜兩側溶液濃度一定是相等的
B.若U形管中加入兩種濃度不等的蔗糖溶液,則實驗現象為高濃度一側的液面上升
C.若U形管中加入兩種濃度不等的葡萄糖溶液,則實驗現象為高濃度一側液面先上升,隨后另一側液面上升,最后兩側液面持平
D.若U形管中加入兩種濃度不等的蔗糖溶液,當液面停止上升時,半透膜兩側水分子移動達到平衡狀態
答案 A
解析 由題干可知,實驗開始時,U形管兩側液面等高,當U形管中加入兩種濃度不等的蔗糖溶液時,水分子從低濃度一側流向高濃度一側的較多,即高濃度一側的液面上升,低濃度一側的液面下降,直至液面不再變化,此時半透膜兩側濃度差產生的滲透壓力與液面差產生的壓力達到平衡,所以半透膜兩側溶液濃度不會相等,A錯誤,B正確;當液面停止上升時,半透膜兩側水分子移動達到平衡狀態,D正確;若U形管中加入兩種濃度不等的葡萄糖溶液,開始時水分子總體表現為由低濃度一側向高濃度一側擴散,因此高濃度一側液面先上升,但隨著葡萄糖分子通過半透膜進入低濃度一側,最后兩側液面會持平,C正確。
2.(2019·四川眉山中學月考)
如圖為滲透平衡時的裝置(糖類不能通過半透膜),燒杯的液面高度為a,漏斗的液面高度為b,液面差m=b-a。在此基礎上繼續實驗,以滲透平衡時的液面差為觀測指標,正確的是(  )
A.若向漏斗中滴入清水,平衡時m將增大
B.若向漏斗中加入蔗糖分子,則平衡時m不變
C.若向漏斗中加入蔗糖酶,則平衡時m不變
D.達到新的平衡時,水分子進出半透膜的速率相等
答案 D
解析 若向漏斗中滴入清水,漏斗中的滲透壓降低,吸水能力減弱,則平衡時m將減小,A錯誤;若向漏斗中加入蔗糖分子或蔗糖酶,漏斗中的滲透壓增大,則平衡時m值將增大,B、C錯誤;達到新的平衡時,水分子進出半透膜的速率相等,液面不再升高,D正確。
滲透裝置中溶液中水分子滲透方向與溶液濃度的判斷
題組二 細胞失水和吸水
3.
(2017·全國卷Ⅱ)將某種植物的成熟細胞放入一定濃度的物質A溶液中,發現其原生質體(即植物細胞中細胞壁以內的部分)的體積變化趨勢如圖所示。下列敘述正確的是(  )
A.0~4
h內物質A沒有通過細胞膜進入細胞內
B.0~1
h內細胞體積與原生質體體積的變化量相等
C.2~3
h內物質A溶液的滲透壓小于細胞液的滲透壓
D.0~1
h內液泡中液體的滲透壓大于細胞質基質的滲透壓
答案 C
解析 0~4
h內,開始一段時間內,原生質體的相對體積逐漸減小,說明細胞液濃度小于物質A溶液的濃度,當原生質體相對體積達到最小后又逐漸增大,說明部分物質A通過細胞膜進入細胞內,使細胞液濃度增大,從而使細胞吸水,表現為原生質體相對體積逐漸增大,A錯誤;因細胞壁的伸縮性較小,而原生質體的伸縮性較大,故0~1
h內細胞體積的變化量小于原生質體體積的變化量,B錯誤;據圖可知,2~3
h內,原生質體的相對體積增大,表明細胞吸水,此時物質A溶液的滲透壓小于細胞液的滲透壓,C正確;0~1
h內,原生質體的相對體積減小,表明細胞失水,此時液泡中液體(細胞液)的滲透壓小于細胞質基質的滲透壓,細胞質基質的滲透壓又小于物質A溶液的滲透壓,D錯誤。
4.(2015·海南高考)取生理狀態相同的某種植物新鮮葉片若干,去除主脈后剪成大小相同的小塊,隨機分成三等份,之后分別放入三種濃度的蔗糖溶液(甲、乙、丙)中,一定時間后測得甲的濃度變小,乙的濃度不變,丙的濃度變大。假設蔗糖分子不進出細胞,則關于這一實驗結果,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實驗前,丙的濃度>乙的濃度>甲的濃度
B.乙的濃度不變是因為細胞內蔗糖濃度與乙的濃度相等
C.實驗中,細胞與蔗糖溶液間的水分移動屬于協助擴散
D.甲、丙的濃度變化是由水分在細胞與蔗糖溶液間移動引起的
答案 D
解析 根據題干信息可推斷一定時間后“甲的濃度變小”是因為葉片失水,“乙的濃度不變”說明乙的滲透壓與葉片細胞的細胞液的滲透壓相等,“丙的濃度變大”是因為葉片細胞吸水,由此推斷,實驗前,丙的濃度<乙的濃度<甲的濃度,A、B錯誤,D正確;實驗中,細胞與蔗糖溶液間的水分移動屬于自由擴散,C錯誤。
實驗5 探究植物細胞的失水和吸水
1.實驗原理
(2)觀察指標:中央液泡大小、原生質層的位置、細胞大小。
2.實驗步驟
3.實驗現象與結論
(1)現象
(2)結論
成熟植物細胞能與外界溶液構成滲透系統并發生滲透作用:當外界溶液濃度大于細胞液濃度時,細胞失水;當外界溶液濃度小于細胞液濃度時,細胞吸水。21cnjy.com
4.本實驗存在兩組對照實驗
[特別提醒] 本實驗是高中教材中涉及“顯微觀察”的實驗中唯一的一個“只在低倍鏡下”觀察(不曾換“高倍鏡”)的實驗。
(1)能發生質壁分離的細胞是成熟的含有中央液泡的植物細胞,并且液泡中最好有顏色便于觀察。
(2)由于細胞壁是全透性的,質壁分離時,細胞壁與細胞膜之間充滿的是外界溶液。
(3)蔗糖溶液濃度為0.5
g/mL時,細胞發生質壁分離,滴加清水后不會復原是因為失水過多而死亡。
(4)如果用可穿膜的物質(尿素、脂肪酸、甘油、乙二醇、KNO3等)溶液實驗時,會出現質壁分離并自動復原(因為細胞失水發生質壁分離的同時,會通過自由擴散或主動運輸吸收該類物質,當細胞液濃度大于外界溶液時,細胞開始吸水,質壁分離復原)。
(5)細胞液濃度越大,細胞吸水能力越強(細胞隨著質壁分離的進行,吸水能力不斷增強)。部分植物為抵抗外界高濃度的不良環境,細胞會通過增加細胞液濃度,從而增加吸水能力。
(6)當植物吸水時,由于外面有細胞壁,不會因吸水而漲破。
1.細胞能否發生質壁分離和復原的判斷方法
(1)從細胞角度分析
①死細胞、動物細胞及未成熟的植物細胞(如根尖分生區細胞)不發生質壁分離和復原現象。
②具有中央大液泡的成熟植物細胞可發生質壁分離和復原現象。
(2)從溶液角度分析
①在一定濃度(溶質不能透過膜)的溶液中只會發生質壁分離現象,不能發生質壁分離后自動復原現象(只有用清水或低滲溶液處理,方可復原)。
②在一定濃度的溶液(如KNO3、甘油等)中因為溶質可透過膜進入細胞,使細胞液濃度增大,可發生質壁分離后自動復原現象。
③在較高濃度溶液中發生質壁分離現象,因過度失水而不會發生質壁分離復原現象。
④在過高濃度的溶液中或使用1
mol/L的醋酸溶液,細胞不發生質壁分離及復原現象,因為細胞死亡失去選擇透過性。【版權所有:21教育】
2.質壁分離和復原實驗的拓展應用
(1)判斷成熟植物細胞的死活
(2)測定細胞液濃度范圍
(3)比較不同成熟植物細胞的細胞液濃度
(4)鑒別不同種類的溶液(如KNO3溶液和蔗糖溶液)
1.下列有關“觀察植物細胞的質壁分離和復原”的實驗操作,敘述正確的是(  )
A.在步驟C中只需滴加1滴的蔗糖溶液
B.整個實驗現象的觀察應維持在低倍鏡下
C.步驟A具體操作過程為“解離→染色→漂洗→制片”
D.步驟F觀察實驗結果和步驟D相比,液泡顏色變深
答案 B
解析 在步驟C引流操作中需滴加多滴蔗糖溶液,用吸水紙在對側吸引,A錯誤;在高倍鏡下引流易污染鏡頭,該實驗應全程在低倍鏡下觀察,B正確;步驟A制片時不需要進行解離也不一定需要染色和漂洗,C錯誤;質壁分離復原的細胞液泡吸水,顏色變淺,D錯誤。【來源:21cnj
y.co
m】
2.(2019·黑龍江高三月考)用2
mol·L-1的乙二醇溶液和2
mol·L-1的蔗糖溶液分別浸浴某種植物細胞,觀察質壁分離現象,得到其原生質體體積的變化情況如圖所示。下列表述中,不正確的是(  )
A.該細胞不可能是根尖分生區細胞
B.AB段曲線表明細胞液濃度在逐漸增大
C.BC段表示該細胞開始因失水過多而逐漸死亡
D.用一定濃度的KNO3溶液代替乙二醇,可得到類似的結果
答案 C
解析 植物根尖分生區的細胞無大液泡,質壁分離現象不明顯,A正確;AB段原生質層的相對體積減少,說明細胞失水,細胞液濃度在逐漸增大,B正確;由于乙二醇通過自由擴散進入細胞,使細胞發生質壁分離復原,因此BC段表示該細胞開始吸水而自動復原,C錯誤;KNO3溶液的離子可以進入細胞,發生的現象是先質壁分離再復原,與乙二醇的效果相同,D正確。
3.將甲、乙、丙三個未發生質壁分離的成熟植物細胞置于同一蔗糖溶液中,在顯微鏡下持續觀察它們的狀態,直到細胞形態不再發生變化時,三個細胞的狀態如表所示:
細胞種類
細胞狀態
甲細胞
剛發生質壁分離
乙細胞
沒有發生質壁分離
丙細胞
質壁分離現象明顯
下列判斷正確的是(  )
A.細胞形態不再發生變化是因為細胞已經死亡
B.實驗前甲、乙、丙三個細胞的細胞液濃度關系是乙>甲>丙
C.實驗后甲、乙、丙三個細胞的細胞液濃度關系是乙<甲<丙
D.細胞形態不再發生變化時三個細胞的細胞液濃度相等
答案 B
解析 細胞形態不再發生變化并不代表細胞已經死亡,可能正處于水分子進出細胞的動態平衡狀態,A錯誤;細胞內外濃度差越大,質壁分離現象越明顯,而實驗所用蔗糖溶液濃度相同,故實驗前丙細胞的細胞液濃度最小,乙細胞的細胞液濃度最大,B正確;達到動態平衡時,三個細胞的細胞液濃度與外界溶液濃度分別相等,三個細胞的細胞液濃度不相等,質壁分離越明顯的細胞失水越多,外界溶液濃度越小,故實驗后丙細胞的細胞液濃度最小,C、D錯誤。
4.與質壁分離及復原實驗的實驗材料及外界溶液有關的正確敘述是(  )
①實驗材料必須是成熟的植物活組織細胞 ②細胞液最好有顏色,便于觀察和判斷細胞質壁分離和復原的程度 ③細胞液必須有顏色,否則不能發生質壁分離和復原現象 ④外界溶液的濃度應適中,不能過低或過高 ⑤外界溶液必須對細胞無毒害 ⑥外界溶液的濃度無特殊要求,任何濃度均可以
A.①②④⑤
B.①③④⑤
C.①②⑤⑥
D.①③⑤⑥
答案 A
解析 質壁分離的前提條件是實驗材料必須是成熟的植物活細胞,①正確;所選細胞的細胞液最好有顏色,這樣便于觀察和判斷細胞質壁分離和復原的程度,②正確;細胞液有無顏色不能決定質壁分離和復原是否發生,③錯誤;外界溶液的濃度要適中,不能過高或過低,否則使細胞失水過多或現象不明顯,④正確,⑥錯誤;外界溶液必須對細胞無毒害,因為該實驗需要細胞保持活性,⑤正確。
考點2 物質跨膜運輸的方式
1.物質出入細胞的方式
物質出入細胞的方式
被動運輸
主動運輸
胞吞
胞吐
自由擴散
協助擴散
圖例
運輸方向
高濃度→低濃度
一般為低濃度→高濃度
胞外→胞內
胞內→胞外
特點
不需要載體,不消耗能量
需要載體,不消耗能量
需要載體,消耗能量
不需要載體,消耗能量
舉例
O2、CO2、H2O、甘油、乙醇、苯等
人的紅細胞吸收葡萄糖等
小腸上皮細胞吸收葡萄糖、氨基酸、無機鹽等
吞噬細胞吞噬抗原等
胰島素、消化酶、抗體的分泌等
影響因素
細胞膜內外物質的濃度差
細胞膜內外物質的濃度差;膜載體的種類和數量
膜載體的種類和數量;能量(溫度、氧濃度)
溫度、能量等
[特別提醒] (1)小分子跨膜運輸體現了膜的功能特點——選擇透過性;胞吞和胞吐體現了膜的結構特點——流動性。21世紀教育網版權所有
(2)大分子胞吞、胞吐過程中穿過的生物膜層數為0層。
2.影響物質跨膜運輸因素的模型分析
(1)濃度差對物質跨膜運輸的影響
①由于自由擴散不需要載體蛋白和能量,所以物質運輸速率與物質濃度成正比。
②由于協助擴散需要載體蛋白,所以當所有的載體蛋白都被利用了之后,物質的運輸速率將達到最大(Q點),此時限制物質運輸速率的因素主要是載體蛋白的數量。
③由于主動運輸需要載體蛋白和能量,所以當物質運輸速率達到最大時,限制物質運輸速率的因素可能是載體數量或能量。
(2)氧氣含量對跨膜運輸的影響
通過影響細胞的呼吸進而影響主動運輸的速率。
①由于自由擴散和協助擴散的動力來自物質的濃度差造成的勢能,不需要細胞產生的ATP,所以O2濃度不影響其運輸速率。21教育網
②由于主動運輸需要消耗ATP,而ATP主要來自有氧呼吸,所以O2濃度可以影響主動運輸的運輸速率。
③P點時,無氧呼吸為主動運輸提供能量。
④PQ段:隨著氧氣含量的增加,有氧呼吸產生的能量越多,主動運輸的速率也越大。
⑤Q點以后:當氧氣含量達到一定程度后,受載體蛋白數量以及其他的因素限制,運輸速率不再增加。
(3)溫度
1.(必修1
P73與社會的聯系)囊性纖維病是由于有的細胞中某種蛋白質結構異常,影響了Na+和Cl-的跨膜運輸。1996年,研究人員發現,肺部細胞外側Na+的聚積會使肺易受細菌傷害。
2.(必修1
P74科學前沿)通道蛋白是一類跨越細胞膜磷脂雙分子層的蛋白質,它包含兩大類:水通道蛋白和離子通道蛋白。【來源:21·世紀·教育·網】
3.(必修1
P76知識遷移)小腸絨毛上皮細胞能夠吸收葡萄糖,卻很難吸收相對分子質量比葡萄糖小的木糖。這個事實說明細胞膜對物質進入細胞具有選擇透過性,這與細胞生活的關系是細胞盡可能地只吸收自身需要的物質,細胞不需要或對細胞有害的物質常被阻擋在細胞外。
4.(必修1
P76思維拓展)在順濃度梯度的情況下,葡萄糖、氨基酸等營養物質可以進入細胞且不消耗能量;當細胞外葡萄糖或氨基酸的濃度低于細胞內時,這些營養物質也可以進入細胞但需要消耗能量。前者為被動運輸,后者為主動運輸,該現象說明同一種物質可通過不同(填“相同”或“不同”)的方式進入細胞。
題組一 物質出入細胞方式的判斷
1.(2018·全國卷Ⅱ)下列有關物質跨膜運輸的敘述,正確的是(  )
A.巨噬細胞攝入病原體的過程屬于協助擴散
B.固醇類激素進入靶細胞的過程屬于主動運輸
C.神經細胞受到刺激時產生的Na+內流屬于被動運輸
D.護膚品中的甘油進入皮膚細胞的過程屬于主動運輸
答案 C
解析 巨噬細胞攝入病原體的過程屬于胞吞,不屬于協助擴散,A錯誤;固醇類激素的化學本質是脂質,脂溶性物質以自由擴散的方式進入靶細胞,屬于被動運輸,B錯誤;神經細胞內的Na+濃度比細胞膜外低,受刺激時,產生的Na+內流是順濃度梯度進行的,屬于被動運輸,C正確;甘油是脂溶性小分子物質,以自由擴散的方式進入細胞,屬于被動運輸,D錯誤。21·cn·jy·com
2.(2016·全國卷Ⅰ)離子泵是一種具有ATP水解酶活性的載體蛋白,能利用水解ATP釋放的能量跨膜運輸離子。下列敘述正確的是(  )
A.離子通過離子泵的跨膜運輸屬于協助擴散
B.離子通過離子泵的跨膜運輸是順著濃度梯度進行的
C.動物一氧化碳中毒會降低離子泵跨膜運輸離子的速率
D.加入蛋白質變性劑會提高離子泵跨膜運輸離子的速率
答案 C
解析 由題意知,離子泵參與的跨膜運輸方式屬于主動運輸,需要載體蛋白協助,需要消耗能量,是逆濃度梯度進行的,A、B錯誤;動物一氧化碳中毒會影響血液中氧氣的運輸,影響有氧呼吸產生ATP,從而降低離子泵跨膜運輸離子的速率,C正確;蛋白質變性劑可使離子泵變性失活,會降低離子泵跨膜運輸離子的速率,D錯誤。
3.(2019·四省八校雙教研聯考)圖甲是人體細胞膜結構,小寫字母表示過程,大寫字母表示物質或結構;圖乙是與之有關的生命活動的曲線。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圖甲中,腎小管上皮細胞重吸收葡萄糖要經過e過程;神經細胞靜息電位形成與c過程有關
B.圖甲中A的合成過程會使核糖體、內質網及高爾基體的膜面積先后發生變化
C.圖乙橫軸代表細胞跨膜運輸的物質的濃度時,縱軸可代表圖甲中a、d和e的運輸速率
D.圖乙橫軸代表細胞外O2濃度時,縱軸可代表圖甲中a和e的運輸速率
答案 C
解析 分析圖甲,具有糖蛋白的一側為細胞膜外側,因此圖甲的上部分為細胞膜外側,下部分為細胞膜內側,腎小管上皮細胞吸收葡萄糖的過程中,葡萄糖的運輸方向應是從細胞膜外向細胞膜內,e表示從細胞膜內向細胞膜外運輸,靜息電位主要是K+外流產生的,c表示物質從細胞膜外向細胞膜內運輸,A錯誤;圖甲中的A為膜蛋白,膜蛋白合成及加工過程需要核糖體、內質網和高爾基體參與,但是核糖體是無膜細胞器,B錯誤;a為主動運輸,d為協助擴散,e為主動運輸,三者都需要載體蛋白參與,隨細胞跨膜運輸的物質濃度增加,a、d、e過程的運輸速率變化情況符合圖乙,C正確;無氧氣存在時,人體細胞可以通過無氧呼吸供能,因此圖乙曲線的起點應在縱坐標軸上某一點而不是原點,D錯誤。
1.三看法快速判斷物質出入細胞的方法
2.歸納法記憶同一物質的不同運輸方式
(1)
(2)Na+
(3)K+
3.關于物質運輸方式的易錯點
(1)小分子物質的運輸方式不一定都是被動運輸和主動運輸,如神經遞質的釋放是胞吐(外排)作用。
(2)生物大分子不一定都是以胞吞、胞吐方式運輸的,如RNA和蛋白質可通過核孔出入細胞核。
(3)消耗能量的運輸方式并不一定就是主動運輸,胞吞和胞吐也消耗能量。
題組二 影響物質跨膜運輸的因素及實驗探究
4.(2015·全國卷Ⅱ)將三組生理狀態相同的某植物幼根分別培養在含有相同培養液的密閉培養瓶中,一段時間后,測定根吸收某一礦質元素離子的量。培養條件及實驗結果見下表:
培養瓶中氣體
溫度(℃)
離子相對吸收量(%)
空氣
17
100
氮氣
17
10
空氣
3
28
下列分析正確的是(  )
A.有氧條件有利于該植物幼根對該離子的吸收
B.該植物幼根對該離子的吸收與溫度的變化無關
C.氮氣環境中該植物幼根細胞吸收該離子不消耗ATP
D.與空氣相比,氮氣環境有利于該植物幼根對該離子的吸收
答案 A
解析 題中實驗的自變量有兩個:有無氧氣和溫度。在17
℃時,培養瓶中氣體為空氣的培養條件下離子相對吸收量比氮氣大,可以得出結論:有氧條件有利于該植物幼根對該離子的吸收,A正確;培養瓶中氣體均為空氣時,3
℃條件下離子相對吸收量遠遠小于17
℃條件下離子相對吸收量,可以得出結論:該植物幼根對該離子的吸收與溫度的變化有關,B錯誤;該植物幼根吸收該離子的量受氧氣有無的影響,說明其為主動運輸,需要載體和ATP水解釋放的能量,C錯誤;從實驗結果可知,與空氣相比,氮氣環境不利于該植物幼根對該離子的吸收,D錯誤。【出處:21教育名師】
5.下圖是幾種物質進出細胞方式中,運輸速率與影響因素間的關系曲線圖,下列與此圖相關的敘述中,正確的是(  )
A.與氧氣進出細胞相符的圖有①③⑤
B.與葡萄糖進入紅細胞相符的圖有①④⑥
C.與K+進入神經細胞相符的圖有②④⑤
D.與蛋白質類物質進出細胞相符的圖有②③⑥
答案 A
解析 圖中①③④⑤分別表示自由擴散、被動運輸、主動運輸、自由擴散,②⑥為協助擴散或主動運輸。氧氣通過自由擴散方式進出細胞,與此相符的是①③⑤,A正確;葡萄糖通過協助擴散方式進入紅細胞,與此相符的是②③⑥,B錯誤;K+進入神經細胞是主動運輸,與圖中②④⑥相符,C錯誤;蛋白質通過胞吞或胞吐進出細胞,是不需載體,消耗能量的過程,符合的是④、⑤,D錯誤。
6.(2019·海南高考)在適宜條件下,測得的某植物根細胞對a、b兩種物質的吸收速率與外界溶液中這兩種物質濃度的關系如圖所示(a、b兩條曲線分別代表植物根細胞對不同濃度a、b兩種物質的吸收速率)。回答下列問題。
(1)根據實驗結果發現a是通過自由擴散方式跨膜運輸的。自由擴散的含義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實驗結果表明:當外界溶液中b的濃度達到一定數值時,再增加b的濃度,根細胞對b的吸收速率不再增加。可能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王同學據圖認為b的跨膜運輸方式是主動運輸,李同學認為是協助擴散。請設計實驗確定王同學的判斷是否正確。要求簡要寫出實驗思路、預期結果和結論。21
cnjy
com
答案 (1)物質通過簡單的擴散方式進出細胞
(2)載體數量飽和
(3)思路:將長勢相同的某植物根細胞平均分為兩組,甲組放在有氧條件下,乙組放在無氧條件下,將甲、乙兩組植物根細胞放在相同且適宜的條件下培養一段時間后,分別測定根細胞對b物質的吸收速率。
結果及結論:若甲組根細胞對b物質的吸收速率大于乙組,則說明b物質的跨膜運輸方式為主動運輸;若甲組和乙組根細胞對b物質的吸收速率大致相同,則說明b物質的跨膜運輸方式為協助擴散。
解析 協助擴散與主動運輸的區別在于前者不需要消耗能量,后者需要消耗能量。有氧呼吸產生的能量較多,無氧呼吸產生的能量較少,故實驗設計的自變量是有無氧氣,因變量是細胞對b的吸收速率。設計實驗時要注意等量原則和單一變量原則。
物質跨膜運輸方式的實驗探究
(1)探究是主動運輸還是被動運輸
(2)探究是自由擴散還是協助擴散
高考熱點突破
1.(2019·全國卷Ⅱ)某種H+-ATPase是一種位于膜上的載體蛋白,具有ATP水解酶活性,能夠利用水解ATP釋放的能量逆濃度梯度跨膜轉運H+。①將某植物氣孔的保衛細胞懸浮在一定pH的溶液中(假設細胞內的pH高于細胞外),置于暗中一段時間后,溶液的pH不變。②再將含有保衛細胞的該溶液分成兩組,一組照射藍光后溶液的pH明顯降低;另一組先在溶液中加入H+-ATPase的抑制劑(抑制ATP水解),再用藍光照射,溶液的pH不變。根據上述實驗結果,下列推測不合理的是(  )
A.H+-ATPase位于保衛細胞質膜上,藍光能夠引起細胞內的H+轉運到細胞外
B.藍光通過保衛細胞質膜上的H+-ATPase發揮作用導致H+逆濃度梯度跨膜運輸
C.H+-ATPase逆濃度梯度跨膜轉運H+所需的能量可由藍光直接提供
D.溶液中的H+不能通過自由擴散的方式透過細胞質膜進入保衛細胞
答案 C
解析 由題干可知,用藍光照射保衛細胞的懸浮液,溶液的pH明顯降低,說明細胞內的H+被轉運到細胞外,A正確;保衛細胞質膜膜上含有H+-ATPase,用藍光照射,能引起H+逆濃度梯度轉運到細胞外的溶液中,若在溶液中添加H+-ATPase的抑制劑,則用藍光照射后不能引起H+逆濃度梯度轉運到細胞外的溶液中,因此表明藍光通過保衛細胞質膜上的H+-ATPase發揮作用導致H+逆濃度梯度跨膜運輸,B正確;H+-ATPase逆濃度梯度跨膜轉運H+所需能量是由ATP水解提供的,C錯誤;由①中實驗可知,最初細胞內pH值高于細胞外,即細胞內H+濃度低于細胞外,但暗處理前后溶液濃度未變,說明H+不能通過自由擴散透過細胞質膜,D正確。
2.(2019·浙江4月選考)哺乳動物細胞在0.9%
NaCl溶液中仍能保持其正常形態。將兔紅細胞置于不同濃度NaCl溶液中,一段時間后制作臨時裝片,用顯微鏡觀察并比較其形態變化。下列敘述正確的是(  )
A.在高于0.9%
NaCl溶液中,紅細胞因滲透作用失水皺縮并發生質壁分離
B.在0.9%
NaCl溶液中,紅細胞形態未變是由于此時沒有水分子進出細胞
C.在低于0.9%
NaCl溶液中,紅細胞因滲透作用吸水膨脹甚至有的破裂
D.滲透作用是指水分子從溶液濃度較高處向溶液濃度較低處進行的擴散
答案 C
解析 在高于0.9%
NaCl溶液中,紅細胞因滲透作用失水皺縮,但紅細胞無細胞壁結構,故不會發生質壁分離,A錯誤;在0.9%
NaCl溶液中,紅細胞形態未變是由于水分子進出細胞膜達到動態平衡,而不是沒有水分子進出細胞,B錯誤;滲透作用是指水分子或其他溶劑分子從低濃度的溶液通過半透膜進入高濃度溶液中的擴散,D錯誤。www-2-1-cnjy-com
3.(2018·全國卷Ⅰ)下列有關植物根系吸收利用營養元素的敘述,錯誤的是(  )
A.在酸性土壤中,小麥可吸收利用土壤中的N2和NO
B.農田適時松土有利于農作物根細胞對礦質元素的吸收
C.土壤微生物降解植物秸稈產生的無機離子可被根系吸收
D.給玉米施肥過多時,會因根系水分外流引起“燒苗”現象
答案 A
解析 植物根細胞從土壤中能吸收無機鹽,但無機鹽需以離子形式存在,所以N2不能被直接吸收利用,A錯誤;根細胞吸收礦質元素的方式是主動運輸,主動運輸需要消耗能量,農田適時松土能促進根系的有氧呼吸,為根細胞吸收礦質元素提供更多的能量,因此農田適時松土有利于農作物根細胞對礦質元素的吸收,B正確;土壤中微生物可以分解植物秸稈中的有機物,產生無機鹽離子,從而可以被根系吸收,C正確;給玉米施肥過多時,會使土壤溶液濃度過高,大于根系細胞細胞液的濃度,植物細胞失水,導致植物因失水而萎蔫,引起“燒苗”現象,D正確。21教育名師原創作品
4.(2018·北京高考)細胞膜的選擇透過性保證了細胞內相對穩定的微環境。下列物質中,以(自由)擴散方式通過細胞膜的是(  )21
cnjy
com
A.Na+
B.二氧化碳
C.RNA
D.胰島素
答案 B
解析 一般Na+內流時屬于協助擴散,Na+外流時為主動運輸,A錯誤;二氧化碳的運輸屬于自由擴散,B正確;RNA通過核孔進入細胞質,需要消耗能量,不是自由擴散,C錯誤;胰島素是通過胞吐被分泌出細胞的,D錯誤。
5.(2017·海南高考)為研究植物細胞質壁分離現象,某同學將某植物的葉表皮放入一定濃度的甲物質溶液中,一段時間后觀察到葉表皮細胞發生了質壁分離現象。下列說法錯誤的是(  )
A.該植物的葉表皮細胞是具有液泡的活細胞
B.細胞內甲物質的濃度高于細胞外甲物質的濃度
C.細胞液中的H2O可以經擴散進入甲物質溶液中
D.甲物質和H2O能自由通過該葉表皮細胞的細胞壁
答案 B
解析 能發生質壁分離的細胞,一般都是具有大液泡的成熟植物活細胞,A正確;細胞發生質壁分離說明細胞液濃度小于細胞外溶液濃度(甲物質的濃度),B錯誤;在質壁分離過程中,水是通過自由擴散的方式進出細胞的,C正確;細胞壁是全透性的,D正確。
課時作業
一、選擇題
1.(2019·山東臨沂一模)將生雞蛋的大頭保持殼膜完好去掉蛋殼,小頭開個小孔讓蛋清和蛋黃流出。向蛋殼內灌入質量分數為15%的蔗糖溶液,然后放在燒杯的清水中并用鉛筆標上吃水線。下列分析錯誤的是(  )2·1·c·n·j·y
A.卵殼膜相當于滲透裝置中的半透膜
B.半小時后吃水線低于燒杯的水面是由于清水滲入蛋殼所致
C.若將清水換為質量分數為15%的NaCl溶液,則蛋殼先上浮后下沉
D.若將正常的線粒體放入清水中,則線粒體內膜先漲破
答案 D
解析 本實驗中相當于滲透裝置中的半透膜的是殼膜,A正確;由于殼膜內的濃度大于外界溶液的濃度,外界清水就透過殼膜進入到殼膜內的蔗糖溶液中,導致吃水線低于燒杯的水面,B正確;若將清水換為質量分數為15%的NaCl溶液,由于殼膜內的物質的量濃度小于外界溶液的濃度,殼膜內的水就透過殼膜進入到殼膜外,導致蛋殼上浮,由于Na+和Cl-都可以通過半透膜,因此半透膜兩側的濃度差很快消失,殼膜外的水就透過殼膜進入到殼膜內,導致蛋殼下沉,C正確;若將正常線粒體放在清水中,由于內膜向內折疊增大了膜面積,故會發生外膜先破裂,內膜后破裂,D錯誤。www.21-cn-jy.com
2.(2019·山東青島市高三調研)將甲、乙兩種植物的塊莖切成形狀、大小相同的細條,分別置于質量濃度為0.3
g/mL蔗糖溶液中,繪制的失水量曲線如下。下列敘述錯誤的是(  )
A.與圖相關細胞的原生質層會有一定程度的收縮
B.由圖推知甲植物細胞液濃度小于乙植物細胞液濃度
C.4
min時細胞液的滲透壓大于外界溶液的滲透壓
D.8
min時水分子跨膜運輸進出細胞達到平衡
答案 C
解析 據圖分析,隨著時間的延長,失水量逐漸增加后趨于穩定,因此相關細胞的原生質層都會有一定程度的收縮,A正確;由圖可知,在相同濃度的蔗糖溶液中,甲植物細胞失水比乙植物細胞多,甲植物細胞液濃度小于乙植物細胞液濃度,B正確;4
min時,細胞仍然在失水,說明細胞液的滲透壓小于外界溶液的滲透壓,C錯誤;8
min時失水量不再增加,水分子跨膜運輸進出細胞達到平衡,D正確。
3.(2019·廣東六校第一次聯考)根據“探究外界溶液濃度與洋蔥表皮細胞質壁分離關系”的實驗過程及如圖的實驗結果,下列判斷錯誤的是(  )
A.②中充滿了外界溶液
B.結構③④⑤構成原生質體
C.若使圖示細胞恢復正常形態,需用低滲溶液引流
D.細胞若有活性,此時細胞液濃度可能等于外界溶液濃度
答案 B
解析 細胞壁具有全透性,所以②中充滿了外界溶液,A正確;③是細胞膜,④是細胞質基質,⑤是液泡膜,③④⑤構成原生質層,B錯誤;細胞此時處于失水狀態,若使細胞恢復正常形態,需用較低濃度的溶液引流,C正確;細胞此時可能正在發生質壁分離,也可能正在發生質壁分離復原,因此細胞液濃度不確定,可能等于外界溶液濃度,D正確。
4.如圖為小腸上皮細胞轉運葡萄糖過程示意圖,下列有關敘述正確的是(  )
A.葡萄糖進出小腸上皮細胞均為協助擴散
B.Na+進出小腸上皮細胞的過程均消耗ATP
C.抑制細胞呼吸影響K+通過Na+-K+泵的轉運
D.能同時轉運葡萄糖和Na+的載體蛋白不具特異性
答案 C
解析 葡萄糖進入小腸上皮細胞時,是由低濃度向高濃度一側運輸,屬于主動運輸,而運出細胞時,是從高濃度向低濃度一側運輸,屬于協助擴散,A錯誤;Na+進入小腸上皮細胞的方式是協助擴散,不需要消耗ATP,Na+運出細胞,是從低濃度向高濃度一側運輸,屬于主動運輸,需要消耗ATP,B錯誤;根據圖示分析,K+通過Na+-K+泵的轉運需要消耗ATP,故抑制細胞呼吸影響K+通過Na+-K+泵的轉運,C正確;能同時轉運葡萄糖和Na+的載體蛋白不能轉運其他物質,所以具特異性,D錯誤。
5.下列關于物質跨膜運輸的敘述,正確的是(  )
A.磷脂是構成細胞膜的重要成分,但與物質的跨膜運輸無關
B.神經遞質的釋放過程需要消耗能量,但不需要載體蛋白
C.在質壁分離的過程中,植物細胞液的濃度逐漸降低
D.神經元細胞處于靜息狀態時不進行葡萄糖的跨膜運輸
答案 B
解析 磷脂與物質的跨膜運輸方式自由擴散密切相關,A錯誤;神經遞質的釋放方式為胞吐,消耗能量,不需要載體,B正確;在質壁分離的過程中,細胞液的濃度逐漸升高,C錯誤;在靜息狀態下,神經元細胞需進行呼吸作用,產生能量,所以仍需進行葡萄糖的跨膜運輸,D錯誤。
6.(2019·甘肅、青海、寧夏上學期期末聯考)下列有關物質進出細胞的敘述,正確的是(  )
A.細胞以胞吐的方式分泌胰島素的過程不消耗ATP
B.臺盼藍以主動運輸的方式進入細胞
C.乙醇以自由擴散的方式進入人體胃上皮細胞
D.物質進出細胞只與細胞膜上的載體蛋白有關
答案 C
解析 細胞以胞吐的方式分泌胰島素的過程消耗ATP,A錯誤;由于細胞膜的選擇透過性,導致臺盼藍不能進入活細胞,B錯誤;物質進出細胞不只與細胞膜上的載體蛋白有關,還與磷脂雙分子層和能量等有關,D錯誤。
7.(2017·海南高考)將生長狀態一致的某種植物幼苗分成甲、乙兩組,分別移入適宜的營養液中在光下培養,并給甲組的營養液適時通入空氣,乙組不進行通氣處理。一定時間后測得甲組的根對a離子的吸收速率遠大于乙組的。關于這一實驗現象。下列說法錯誤的是(  )
A.給營養液通入空氣有利于該植物的生長
B.根細胞對a離子的吸收過程屬于自由擴散
C.根細胞對a離子的吸收過程有能量的消耗
D.根細胞的有氧呼吸有利于根對a離子的吸收
答案 B
解析 由題意可知,通入空氣有利于根對a離子的吸收,其原因是:通入空氣有利于根部細胞進行有氧呼吸,為細胞提供充足的能量,進而利于根通過主動運輸吸收所需的各種無機鹽離子,其中包括a離子,最終有利于植物生長。據分析可判斷,A、C、D正確,B錯誤。
8.(2016·江蘇高考)如圖為一種溶質分子跨膜運輸的示意圖。下列相關敘述錯誤的是(  )
A.載體①逆濃度運輸溶質分子
B.載體②具有ATP酶活性
C.載體①和②轉運方式不同
D.載體②轉運溶質分子的速率比自由擴散快
答案 B
解析 載體①是從低濃度到高濃度運輸溶質分子的,方式為主動運輸,A正確;載體②是順濃度梯度運輸物質的,方式為協助擴散,不消耗ATP,B錯誤;載體①和②轉運方式不同,C正確;協助擴散有載體蛋白的協助,所以擴散速率比自由擴散快,D正確。
9.(2019·吉林統考)下列有關物質出入細胞的敘述,正確的是(  )
A.被動運輸需要載體蛋白協助,但不消耗ATP
B.在質壁分離的復原過程中,細胞液濃度逐漸降低
C.肝細胞通過主動運輸吸收葡萄糖和甘油
D.胞吐過程體現了細胞膜上載體蛋白的專一性
答案 B
解析 被動運輸包括自由擴散和協助擴散,都不消耗ATP,其中自由擴散不需要載體蛋白協助,A錯誤;在質壁分離的復原過程中,細胞吸水,導致細胞液濃度降低,B正確;肝細胞通過主動運輸吸收葡萄糖,通過自由擴散吸收甘油,C錯誤;胞吐過程充分體現了細胞膜的流動性,與載體蛋白無關,D錯誤。
10.某學生將7%的尿素滴加在載玻片上的蠶豆葉表皮上,觀察到植物細胞的質壁分離,2小時后再次觀察時發現質壁分離的細胞找不到了。其可能的原因是(  )
①錯拿了對照樣品 ②時間過長,細胞壁收縮 ③溶質被緩慢吸收,使水分再度進入細胞 ④2小時后細胞可能死亡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②④
答案 C
解析 尿素可以通過自由擴散的方式進入植物細胞液中,因此久置在尿素溶液中的蠶豆表皮細胞可發生質壁分離復原現象;而7%的尿素對植物細胞來說,濃度較高,可能會引起過量失水而死亡,故其可能原因為①③④。
二、非選擇題
11.圖1是物質出入細胞的示意圖,圖2中曲線甲、乙分別代表物質進出細胞的兩種方式。
(1)圖2中曲線甲代表____________,影響曲線乙所示物質進出細胞方式的因素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K+、O2和葡萄糖這三種物質中,通過d方式進入紅細胞的是________,這體現了細胞膜的__________性。
(3)檉柳是泌鹽植物,其葉子和嫩枝可以將植物體內的鹽分排出,是強耐鹽植物。為探究檉柳從土壤中吸收鹽分的方式是主動運輸還是被動運輸,設計了如下實驗。
①實驗步驟:
a.取甲、乙兩組生長發育基本相同的檉柳幼苗植株,放入適宜濃度的含有Ca2+、K+的溶液中進行培養。
b.甲組給予正常的呼吸條件,乙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實驗結果及結論:
結果
結論
乙組吸收速率明顯小于甲組吸收速率
答案 (1)自由擴散 載體的數量 能量(或ATP)的供應
(2)葡萄糖 選擇透過
(3)①b.完全抑制呼吸 c.一段時間后測定兩組植株根系對K+、Ca2+的吸收速率
②檉柳從土壤中吸收鹽分的方式是主動運輸
兩組植株對K+、Ca2+的吸收速率相同
檉柳從土壤中吸收鹽分的方式是被動運輸
解析 (1)圖2中甲曲線隨物質濃度增大,運輸速率一直增大,表示自由擴散,乙曲線表示該物質可以逆濃度梯度運輸,表示主動運輸,主動運輸需要載體和細胞呼吸產生的能量(ATP)協助。
(2)圖1中d方式需要載體不需要能量,表示協助擴散,K+是通過主動運輸方式進入紅細胞的,O2通過自由擴散的方式進入紅細胞,葡萄糖通過協助擴散的方式進入紅細胞,這體現了細胞膜的選擇透過性。
(3)①b.根據實驗目的,主動運輸和被動運輸的區別是是否需要ATP,故ATP(細胞呼吸條件)為自變量,吸收速率為因變量。故甲組給予正常呼吸條件,乙組完全抑制細胞呼吸。
c.一段時間后測定兩組植株根系對K+、Ca2+的吸收速率。
②若吸收速率相同,說明都不需要ATP,為被動運輸;若甲組吸收速率明顯大于乙組,則說明需要ATP,為主動運輸。
12.如圖所示為某學生進行某實驗的基本操作步驟,請回答以下問題。
(1)你認為他做該實驗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B步驟主要觀察紫色洋蔥鱗片葉表皮細胞中紫色________的大小以及________的位置。
(3)請描述C步驟的操作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該實驗在B、D、F三者之間形成了自身對照,其中B、D中屬于實驗組的是________組,在D、F中屬于對照組的是________組。
(5)該同學通過多次實驗,得出的經驗是在B、D之間不宜停留時間過長,否則會導致實驗失敗。你認為最合理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若改用小麥的根毛細胞進行上述實驗,由于觀察的細胞無色透明,為了取得更好的觀察效果,調節顯微鏡的措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通過實驗發現,蔗糖溶液濃度不適宜會造成實驗失敗。請據此擬定一個相關的研究課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觀察植物細胞的質壁分離與復原
(2)液泡 原生質層
(3)從蓋玻片的一側滴加蔗糖溶液,在另一側用吸水紙吸引,重復幾次
(4)D D
(5)質壁分離時間過長,細胞失水過多而死亡
(6)凹面鏡改為平面鏡,并縮小光圈
(7)探究蔗糖溶液濃度對洋蔥鱗片葉表皮細胞質壁分離與復原的影響
解析 (1)據圖分析實驗過程可知,C和E步驟是改變植物細胞外溶液濃度的大小,從而觀察對植物細胞的影響,可推知該實驗的目的是觀察植物細胞的質壁分離與復原。
(2)B步驟還沒有發生質壁分離,此時主要觀察紫色液泡的大小,同時觀察原生質層的位置,以便與D步驟比較。
(3)步驟C的操作方法:在蓋玻片的右側滴入蔗糖溶液,左側用吸水紙吸引,重復幾次,使洋蔥細胞浸潤在蔗糖溶液中,使之發生質壁分離。
(4)該實驗中B、D、F三者之間在實驗中前后對照,即B、D對照,其中D為實驗組,D、F對照,D為對照組。
(5)若在B、D質壁分離過程中停留時間過長,細胞會因過度失水而死亡,無法再做質壁分離復原實驗。
(6)若改用小麥的根毛細胞進行上述實驗,為了取得更好的觀察效果,顯微鏡應由凹面鏡改為平面鏡并縮小光圈。
(7)分析題中信息,洋蔥質壁分離與復原實驗中,自變量是蔗糖溶液的濃度不同,則研究課題應為探究蔗糖溶液濃度對洋蔥鱗片葉表皮細胞質壁分離和復原的影響。
13.圖1表示滲透作用裝置,最終液面上升的高度為h,MA、Ma分別表示裝置中相應溶液的濃度。圖2表示一個洋蔥鱗片葉表皮細胞在蔗糖溶液中發生的質壁分離過程示意圖,MB、Mb分別表示外界溶液和細胞液的濃度。請據圖回答下列問題:
(1)圖1中,如果A、a均為蔗糖溶液,且開始時Ma>MA,則液柱停止上升時,Ma________(填“>”“=”或“<”)MA。
(2)圖2中,當液泡體積不再變化時,MB________(填“>”“=”或“<”)Mb。
(3)把圖2中已經質壁分離的細胞放入清水中,當質壁分離復原后,MB________(填“>”“=”或“<”)Mb。此時,細胞________(填“能”或“不能”)持續吸水,請解釋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2)=
(3)< 不能 因為此時細胞壁對原生質層產生的壓力限制了細胞吸水
解析 (1)圖1中滲透作用達到動態平衡時,漏斗內外液面差產生的壓力與半透膜兩側濃度差產生的壓力達到平衡狀態,此時Ma>MA。
(2)當水分子在細胞液和外界溶液間的擴散達到動態平衡時,細胞液與外界溶液濃度相等。
(3)由圖2分析,把已經質壁分離的細胞放入清水中,其發生滲透吸水,直到細胞質壁分離復原后,外界清水的濃度雖然仍小于細胞液的濃度,但是由于受細胞壁的限制,植物細胞不再吸收水分。
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共
2
頁)
HYPERLINK
"http://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
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pre id="tfb94"><li id="tfb94"></li></pre>

<bdo id="tfb94"><rt id="tfb94"></rt></bdo>
  • <menu id="tfb94"><dl id="tfb94"></dl></menu><i id="tfb94"><acronym id="tfb94"><sub id="tfb94"></sub></acronym></i>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莱州市| 青河县| 疏附县| 明溪县| 棋牌| 浏阳市| 温州市| 丹巴县| 玉门市| 芒康县| 甘德县| 连州市| 伊金霍洛旗| 鄯善县| 延津县| 松阳县| 大埔县| 潞城市| 彭泽县| 长沙县| 康马县| 孟村| 广西| 中西区| 保定市| 阜城县| 佛坪县| 甘洛县| 莱阳市| 运城市| 阿巴嘎旗| 土默特左旗| 都兰县| 固始县| 崇明县| 泸定县| 曲靖市| 株洲市| 鹤峰县| 台南县| 宜良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