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必修四哲學與文化尋覓社會的真諦5.1社會歷史的本質教學目標:理解社會生活在本質上是實踐的、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的辯證關系、社會意識的相對獨立性。教學重難點:社會生活的本質是實踐的;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的辯證關系。教學過程:社會生活在本質上是實踐的【閱讀與思考】(第57—58頁)◆結合上述材料,說明勞動在人類產生和發展中的作用。自然界是人類社會產生的自然物質前提。人及其社會從自然界產生,卻不是自然界自發地產生和發展的結果。人類的起源既是生物進化過程,又是社會進化過程。單純用生物進化的現律是不能揭示人類社會的現實性的。生命乃至類人猿的出現,只是為人類的產生提供了可能性。如果沒有社會進化的規律發生作用,類人猿就永遠也不會發展成為人,人類社會就不會產生。達爾文的巨大歷史貢獻,在于他提出了生物進化論,用生物進化的規律揭示了人是由類人猿進化而來的。達爾文系統考察了人類形成的自然史,論證了人類并非從來就有,也非上帝所造,而是通過變異、遺傳和自然選擇,從高級靈長類動物類人猿進化而來的。現代考古學和分子遺傳學的研究進一步驗證了達爾文的理論,并為深入理解人類形成問題提供了有力的科學根據。但是,從根本上說,人類的產生是社會進化過程,服從社會發展的規律,僅僅依據生物進化理論和科學提供的材料,還不能真正科學地解決人類社會的形成問題。馬克思主義哲學在人類社會產生問題上的偉大貢獻,就在于它提出并確立勞動實踐的觀點,從而揭示了由猿向人、由自然向社會轉變的基礎和機制。恩格斯指出,勞動是“整個人類生活的第一個基本條件,而且達到這樣的程度,以致我們在某種意義上不得不說:“勞動創造了人本身”。勞動生產是人及社會存在和發展的基礎,人就是在勞動生產的實踐中產生的。在勞動中產生的通語言促進大腦的發育,同時伴隨著所有感覺器官的完善化,最終產生了人類。1、勞動是社會歷史的起點:勞動創造了,勞動推動了的產生和發展;人的產生和人類社會的產生是同一歷史過程的兩個方面,二者是密不可分的。是理解所有社會歷史奧秘的“鑰匙”。勞動是人類社會的起點,整個人類的歷史歸根到底是勞動發展史,是勞動的具體表現形態即物質生活資料生產方式發展的歷史。①勞動是人的生命存在和全部社會生活的基礎和源泉;②勞動是人們全部社會關系形成和發展的基礎;③勞動是一切社會歷史發展的前提和基礎。人類歷史是由人的構成的歷史,研究人類歷史的規律,也就是研究人的的運動規律。人是社會歷史的主體,社會歷史是由人及其實踐活動構成的,沒有人,沒有人的實踐活動,就沒有人類社會,也就沒有展現社會持續演進過程的人類歷史。2、全部社會生活在本質上是實踐的:(1)本質:全部社會生活在本質上是的,也就是把社會生活“當做實踐去理解”。(2)形式:一部人類社會史就是一部人類的實踐活動史、物質生產和精神生產史。①人類進行的實踐構成了社會生活的經濟領域:物質生產實踐是人類最基本的實踐活動,它解決人與自然的矛盾,滿足人們物質生活資料和生產勞動資料的需要,同時生產和再生產社會的基本經濟關系,由此決定著社會的基本性質和面貌。②人類調整、改革的實踐構成了社會生活的政治領域:③人類創造的實踐構成了社會生活的精神文化領域。④生成了社會生活的全部領域,形成了全部社會關系,推動著人類社會的發展。(二)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閱讀與思考】(第59頁)◆在馬克思主義哲學產生以前,為什么人們可以唯物主義地解釋自然界,卻不能唯物主義地解釋人類社會?在對待社會歷史發展及其規律問題上,歷來存在兩種根本對立的觀點:一種是唯物史觀,另一種是唯心史觀。在馬克思主義哲學產生之前,唯心史觀一直占據統治地位。它的主要缺陷是:至多考察了人的活動的思想動機,而沒有進一步考究思想動機背后的物質動因和經濟根源,因面從社會意識決定社會存在的前提出發,把社會歷史看成精神發展史,根本不懂得社會歷史的客觀規律,根本不懂得人民群眾在社會歷史發展中的決定作用。歷史觀的基本問題和基本派別:(1)全部社會生活領域由和兩部分構成。與的關系問題是歷史觀的基本問題。(2)歷史觀的基本派別:對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何者為第一性的不同回答,形成了和兩種基本的歷史觀。2、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1)社會存在:是指社會的過程,主要指物質資料的生產方式,還包括地理環境、人口等社會生活的物質方面。(2)社會意識:是指社會的過程,既包括社會意識的各種形式,即政治、法律、哲學、道德、藝術、宗教等觀點,也包括社會心理和自發形成的風俗、習慣。3、歷史唯心主義的主要缺陷:社會歷史是人們活動的結果,而人們的活動是有自覺意識和目的的。由此便形成一種假象,似乎社會歷史是由人們的動機、目的等決定的。舊的社會歷史理論只是看到人們的目的、動機的作用,而沒有發現目的、動機的物質根源。它的根本缺陷就在于,沒有正確解決社會存在和社會意識的關系問題,把社會意識當作歷史發展一的最終原因,而社會存在則實際上被看成了社會意識的派生物。正是由于在歷史觀基本問題上的這種顛倒,舊的歷史理論就不可能揭示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或者干脆否定社會生活的規律性;就必然要抹殺階級社會中階級對立的客觀事實,或者用人的心理、政治等非經濟的因素來解釋階級的劃分和階級斗爭現象;就必然要否定人民群眾的實踐活動對于歷史發展的決定作用等。可見,如何解決歷史觀的基本問題,決定了解決一切社會歷史問題的前提和方向。【閱讀與思考】(第60頁)◆宗教所描繪的世界與現實世界之間有什么關系?宗教是支配人們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在人們頭腦中的虛幻的反映。宗教本質上是一種“頻倒的世界觀”,是一種以對神靈的信仰和崇拜來支配人的思想行為的意識形式。從其產生根源看,宗教是自然壓迫和社會壓迫的產物。在人類社會早期,由于生產力水平極端低下和缺乏科學知識,以及對自然現象的無知和恐懼,人們產生了各種形式的宗教觀念。階級社會中的階級壓迫給勞動人民帶來了苦難,而人們又不能科學地解釋它,這是宗教產生的又一重要根源。宗教最初是被壓迫者對現實苦難的嘆息和抗議,而后被統治階級所利用,成為其統治被壓迫者的思想工具。所以,宗教是現實世界的反映,表達了人們對現實世界的期望和對現實苦難的抗議。◆人的許多不切實際的念頭、思想與實際生活之間有什么關系?人們的各種念頭、思想都來源于實際生活中的客觀存在,這些客觀存在在人們的頭腦中有不同的表現形式。4、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社會意識是社會存在的反映):有什么樣的,就有什么樣的。社會存在是社會意識內容的客觀來源,社會意識是社會物質生活過程及其條件的主觀反映;社會意識是人們進行社會物質交往的產物。的變化、發展決定的變化、發展。【閱讀與思考】(第61頁)◆在社會主義社會里,為什么仍然還存在落后的和腐朽的思想?作為哲學范疇的社會意識,并不是獨立于社會存在之外的某種實體,它不過是活動著的意識主體對運動著的社會物質生活的反映。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社會存在的發展決定社會意識的發展,這是社會意識對社會存在的依賴性或同一性。在這個前提下,又必須承認社會意識的相對獨立性。所謂社會意識的相對獨立性,是指社會意識在反映社會存在的同時還具有自身的能動性和獨特發展規律,它的發展同社會存在的發展并不總是保持一致和平衡。社會意識的相對獨立性是社會意識系統結構的自身聯系、相互作用和運動變化功能的必然表現。因此,它是社會意識的一個重要特點。不懂得這種相對獨立性,就不可能真正理解社會意識的性質及其在杜會生活中的作用,也不可能真正理解人類歷史。社會意識的相對獨立性,來自人類意識的本性及其發展的客觀物質條件。人的意識是在社會生產和生活中,由于人們社會交往的需要而產生的。意識一經產生,就要通過一定的客觀物質形式,例如語言、文字、手勢、圖畫、形象、符號等,把它的內容表現出來,能為人們所感知。話出口,文成章,這本身就表示了個人意識一經產生就具有脫離思維著的個人而存在的相對獨立性。社會意識變化、發展與社會存在變化、發展具有不完全同步性。社會意識反映社會存在,有時落后于社會存在并阻礙其前進。各個時代的社會意識中,都有保守的和進步的兩個方面、兩種成分。保守的一面代表舊的傳統勢力和習慣力量,它不僅使舊的社會意識在社會存在發生變化了的時候能夠暫時繼續保存,而且會阻礙新的意識形態的產生和發展。由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生產力還沒有高度發展,還存在著落后的和腐朽的思想的現實土壤,這種狀況就決定了我國現階段仍然還存在落后的和腐朽的思想。5、社會意識具有相對獨立性社會意識與社會存在的不完全同步性和不平衡性它有時會于社會存在,有時又會于社會存在而變化、發展。社會經濟發展水平較高的國家或地區,其社會意識的發展水平未必都是較高的;某些經濟水平相對落后的國家或地區,其社會意識的某些方面卻可以領先于經濟發達的國家或地區。社會意識對社會存在具有能動的反作用(這是社會意識相對獨立性的突出表現):先進的社會意識可以正確地預見社會發展的方向和趨勢,對社會發展起著積極的作用;落后的社會意識不符合社會發展的趨勢和要求,對社會發展起著消極的作用。【唯物史觀的核心觀點】社會存在和社會意識是辯證統一的。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社會意識是社會存在的反映;社會意識反作用于社會存在,先進的社會意識對社會發展起著積極的推動作用,落后的社會意識對社會發展起著消極的阻礙作用。【構建知識體系】【鞏固知識】(一)辨析并說明理由1、社會意識的變化和社會存在的變化是同步的。2、社會意識對社會存在具有促進作用。3、社會存在和社會意識始終是不可分割的。4、“倉廩實則知禮節,衣食足則知榮辱”佐證了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二)選擇題1、在馬克思主義哲學產生之前,即便是自然觀上相當堅定的唯物主義者,一旦進入社會領城,總是不可避免地陷入唯心主義。這是因為A.馬克思主義哲學是真正的科學B.社會領域的客觀性弱于自然領域C.他們沒有看到實踐是社會生活的本質D.沒能認識到意識對物質具有反作用2、習近平總書記曾多次強調勞動的重要性,如“幸福不是毛毛雨,幸福不是免費午餐,幸福不會從天而降。人世間的一切成就、一切幸福都源于勞動和創造。”“全黨全軍全國各族人民要在中國共產黨堅強領導下,同心同德,開拓進取,用辛勤勞動創造中國人民的美好生活、創造中華民族的美好未來。”之所以重視勞動是因為①勞動是最基本的實踐活動,是財富的源泉②勞動創造了人,決定人類社會的發展③勞動能夠讓理想擺脫條件制約而變成現實④勞動推動人類社會的發展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3、社會意識是指社會的精神生活過程,既包括社會意識的各種形式,即政治、法律、哲學、道德、藝術、宗教等觀點,也包括社會心理和自發形成的風俗、習慣。下列屬于社會意識范疇的是①新冠疫苗研發工作②工匠對故宮古建筑進行修繕③亞里上多德關于法治的思想④政府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政策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4、伴隨著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轉型,關注發展質量、增加民生福祉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要位置。在城市形象宣傳中,“幸福”“活力”“生態”等成了常見的宣傳語。這說明A.社會意識反映社會存在B.社會意識具有相對獨立性C.語言的變化決定意識的變化D.社會意識對社會存在有反作用5、2020年最新規定:沈陽全市禁放鞭炮!違者將要付出代價。近年來,在從“放”則“少放“成“不放”的變化中,人們的環保意識不斷增強,綠色環保過春節正成為“新年借”。年俗的這種變化表明①社會意識隨著時間的推移而自主變化②社會意識的變化總是滯后于社會存在的變化③社會意識可以先于社會存在面變化④社會意識的變化歸根到底居社會存在變化的反映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6、“星出標田夜饋麻,村莊兒女各當家。童孫未解供耕織,山仿桑陰學種瓜。”這首詩蘊含的哲理是A.社會意識與社會存在無關B.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C.人的意識與自然環境無關D.自然環境決定人的意識古人為防止歡蟲咬食書籍,便在書中放置薈香草。這種草有清香之氣,夾有蕓香草的書籍打開之后清香襲人,故而稱之為“書香”。隨著時間的推移,現代人已經沒有了在書中央蕓香草的習俗但是“書香”一詞卻一直沿用了下來。上述材料體現的歷史唯物主義道理是A.社會意識反映社會存在B.社會意識具有相對獨立性C.語言的變化決定社會意識的變化D.社會意識脫離社會存在而存在經濟的發展促進了我國職業教育迅速發展。據統計,中職、高職已分別占我國高中階段教育和普通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但是,長期以來人們對職業教育存在的偏見卻沒有得到根本改變,輕視職業教育的觀念依然普遍存在。這表明①有的社會意識不是對社會存在的反映②社會意識具有獨立性,不受社會存在變化的影響③有的社會意識不能準確反映社會發展趨勢④社會意識并不總是與社會存在同步變化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參考答案:填空人、人類社會、勞動發展史、社會實踐活動、實踐、物質生產、社會關系、科學文化、實踐、社會存在、社會意識、社會存在、社會意識、歷史唯物主義、歷史唯心主義、物質生活、精神生活、社會存在、社會意識、社會存在、社會意識、辨析1、錯誤;社會意識的變化和社會存在的變化是不完全同步的。社會意識有時落后于社會存在,有時先于社會存在的變化、發展。2、錯誤;社會意識對社會存在具有反作用,先進的社會意識才能對社會存在起促進作用。3、錯誤;社會存在不依賴于社會意識,社會意識依賴于社會存在,社會存在和社會意識并不是不可分割的。4、正確;“倉廩實”與“衣食足”反映的是社會存在,“知禮節”與“知榮辱”反映的是社會意識,“倉廩實則知禮節,衣食足則知榮辱”從合理性上說明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所以,佐證了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選擇題答案:CBDADBBD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精品試卷·第2頁(共2頁)HYPERLINK"http://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