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優化檢測系列)第一單元20世紀初的世界與中國單元檢測卷A第I卷客觀題一、單選題(本大題共25小題,每小題2分,共50分)1.如圖是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前反映歐洲軍備競賽的漫畫《項莊舞劍,意在沛公》。其中的“項莊”和“沛公”分別是(???)A.美國與英國B.德國與英國C.英國與法國D.法國與俄國2.某同學在參加《開心詞典》節目時,遇到“三國協約有哪些參加國”這樣一個題目,她在請求幫助時,恰好和你連線。你給她的正確答案應是(???)①英國???②意大利???③法國???④俄國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3.“一個極端殘暴腐敗透頂的帝國(奧匈帝國)為了在歐洲爭奪霸權,就憑借武力奴役另一個弱小但倔強的民族,并驅使其成員參加一場由于分贓不均而引起的大屠殺。”材料中的“大屠殺”是指(???)A.亞歷山大東征B.美國獨立戰爭C.第一次世界大戰D.第二次世界大戰4.下列關于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敘述中,符合史實的有(???)①1914年,奧匈帝國向塞爾維亞宣戰,標志著一戰的爆發②凡爾登戰役交戰雙方共傷亡近百萬人,被稱為“絞肉機”③一戰爆發的導火線是薩拉熱窩事件④一戰以協約國的失敗而結束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5.塞爾維亞某城有一石碑,刻有“1914年6月28日,加夫里諾·普林西普在這里用他的子彈,表達了我們人民對暴虐的反抗和對自由的向往”,碑文記載事件直接導致了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該事件是()A.?凡爾登戰役????????????????????B.?薩拉熱窩事件????????????????????C.?德國突襲波蘭????????????????????D.?珍珠港事件6.如果你去參觀位于法國某城的第一次世界大戰博物館,在館內你可能看到的展品是(???)A.美國對英宣戰書副本B.油畫《炮轟后的凡爾登》C.俄國軍隊與法國軍隊的戰斗場景模擬D.協約國簽署投降書的照片7.“不得制造和裝備化學武器、坦克和裝甲車……陸軍實力之總數不應超過10萬人,軍官及補充部隊在內,并應專為維持領土之秩序及邊界巡查之用。……萊茵河之東50公里一線以西……陸地要塞均應解除武裝并拆卸之。”這些規定(???)A.?加劇了殖民國家與殖民地之間的矛盾B.?暫時協調了亞太地區的矛盾C.?經全體協約國簽字后促進了戰后世界和平D.?埋下了戰勝國與戰敗國之間的矛盾8.下圖中的數字代表的國家是協約國集團的一組是(??)A.?①②③????????????????????????????????B.?④⑤⑥????????????????????????????????C.?①③⑤????????????????????????????????D.?②④⑥9.19世紀末20世紀初,帝國主義國家積極結盟的主要目的是(??)A.?維護世界和平B.?鎮壓國內人民的反抗C.?增強實力,在瓜分世界的競賽中戰勝對手D.?推動集團之間的合作,促進經濟發展10.“三巨頭操控世界,德國成待宰羔羊。中國戰勝卻受害,學生掀起愛國潮。”巴黎和會的“三巨頭”是指(???)①克里孟梭???②威爾遜???③勞合·喬治???④希特勒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⑧④11.如圖是1919年召開的巴黎和會上簽訂的一份和約。以下條文中,體現該會議分贓性質的一項是(???)A.?法國收回阿爾薩斯和洛林B.?禁止德國實行義務兵役制C.?德國承認并尊重奧地利獨立D.?德國的全部海外殖民地由英、法、日等國瓜分12.一位參加和會的代表說:“我們初來巴黎時,對即將建立的新秩序滿懷信心;離開時,則已覺悟,新秩序不過是比舊秩序更加糾纏不清。”他所說的“新秩序”是指(???)A.凡爾賽體系B.華盛頓體系C.三國協約D.三國同盟13.1919年,假如你作為一名中國外交官,代表中國出席巴黎和會。在這次會議上,你應該不會看到(???)A.美國、英國和法國操縱了這次會議B.圍繞如何處理德國,美國、英國和法國爭論不休C.列寧率領蘇俄代表團參加會議備受冷遇D.中國沒有收回山東權益,德國被迫放棄全部海外殖民地14.“我們革命的目的,是為中國謀幸福,因不愿少數滿洲人專制,故要民族革命;不愿君主一人專制,故要政治革命;不愿少數富人專制,故要社會革命。”上述內容是誰的主張(???)A.?毛澤東????????????????????????????????B.?李鴻章????????????????????????????????C.?孫中山????????????????????????????????D.?陳獨秀15.1912年2月,南京臨時政府公布了中華民國國歌:“亞東開發中國早,揖美追歐,舊邦新造……”這里的“舊邦新造”是指建立了(???)A.?君主專制國家???????????????B.?資產階級民主共和國???????????????C.?君主立憲國家???????????????D.?社會主義國家16.某班同學擬舉辦辛亥革命系列紀念活動,活動的主題分別確立為“構想共和”“浴血共和”“締造共和”“維護共和”。舉行以“浴血共和”為主題的紀念活動最應該選擇的地點是(???)A.東京B.武昌C.廣州D.南京17.辛亥革命10周年之際,梁啟超撰文寫道:“辛亥革命有什么意義呢?簡單說……第一,覺得凡不是中國人都沒有權來管中國人的事;第二,覺得凡是中國人都有權來管中國人的事。”這反映出他認為辛亥革命(??)A.增強了國民的民族民主意識B.推翻了清朝封建統治C.打擊了帝國主義的侵略勢力D.擴大了人民的民主自由權利18.林伯渠寫道:“自辛亥革命以后,就是民主成了正義,取得神圣不可侵犯的地位……對于許多未經過帝王之制的青年,辛亥革命的政治意義是被過于低估計的。”他認為辛亥革命(???)①給清朝政府致命一擊????②沒改變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性質③使民主觀念深入人心????④推動了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快速發展A.?①③?????????????????????????????????????B.?②④?????????????????????????????????????C.?①④?????????????????????????????????????D.?②③19.1914年,歐洲列強忙于第一次世界大戰,趁機提出“二十一條”,企圖侵占山東等地的帝國主義國家是(???)A.??日本??????????????????????????????????B.?美國??????????????????????????????????C.?俄國??????????????????????????????????D.?奧匈帝國20.鄒容的《革命軍》被譽為近代中國的“人權宣言”。他針對滿洲貴族對內暴虐統治、對外趨炎附勢,提出了“欲御外辱,先消內患”的口號。這說明鄒容的“革命”是()???????????A.單一的排滿興漢B.受到法國人的直接領導C.逆民族團結潮流D.具有反帝反封雙重含義21.如圖是小紅同學制作的一張學習卡片,這張學習卡片的主題是()A.興中會B.光復會C.華興會D.同盟會22.跨入20世紀后,悄然之中,中國人的社會生活和思想觀念發生了前所未有的變化,其主要原因是(???)A.廢除了封建君主制度B.工業文明的洗禮C.科舉制度的繼續推行D.軍閥割據和混戰23.在日常交往過程中,人們稱呼“先生”“女士”開始于(???)A.?洋務運動后???????????????????????B.?戊戌變法后???????????????????????C.?辛亥革命后???????????????????????D.?五四運動后24.“辛亥革命是一次比較完全意義上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使中國發生了歷史性的巨變,中國人的思想也由此而獲得了一次巨大的解放。”材料中的“一次巨大的解放”主要是指(???)A.使民主共和觀念深入人心B.促進了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C.向西方學習先進的科學技術D.宣傳了維新變法的思想25.“革命,革命,剪掉辮子反朝廷;獨立,獨立,中國豈是韃子的!”歌謠反映了(??)A.太平天國時期推翻清朝統治的目標B.戊戌變法時期實現變法圖強的愿望C.辛亥革命時期民族主義的革命綱領D.五四時期“外爭主權,內除國賊”的要求第II卷主觀題二、材料分析題(本大題共5小題,滿分共50分)(本大題滿分12分)26.世界歷史上,國家之間的分分合合,不同利益集團間的較量,左右著歷史發展的進程,影響著世界格局的演進。閱讀下列材料,回答下列問題。材料一:觀察下圖。材料二:“但是,這并不是永久的勝利。”克里孟梭說,“這是一個各自保持警惕的和平,是一個手扶劍柄簽訂的和平,是一個雖已簽字但并未真正實現的和平……”威爾遜更是一針見血:“我們不久就會看到一場新的世界沖突,這場沖突的結果將不再是一場戰爭,而是整個世界的大災難。”——《大國崛起》(1)材料一表明兩大軍事集團較量局面的形成。請寫出兩大軍事集團的名稱及其各自的核心。(4分)(2)材料一中兩大軍事集團的較量直接導致哪次戰爭的爆發?寫出這次戰爭的導火線和整個戰爭的性質。(4分)(3)材料二所述“和平”是通過哪次國際會議搭建起來的?這次會議在中國問題上如何“大搞秘密交易”?結合所學知識,指出克里孟梭的評論有何依據。(4分)(本大題滿分9分)27.第一次世界大戰是一場發生在歐洲但波及全世界的世界大戰。由于主要戰場在歐洲,故又稱為“歐戰”。當時世界上大多數國家都卷入了這場戰爭。【追根溯源】材料一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夕歐洲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經濟發展與殖民地占有情況。國家英法俄德工業產量位次2341殖民地面積(平方千米)3350萬1060萬1740萬290萬【揭穿謊言】材料二1916年8月4日,德國政府聲稱:“戰爭會迅速結束……”在運送德軍的火車上涂寫著“去巴黎吃早飯……”的字句。法國的運兵車上也涂有藐視對方的字句和“在圣誕節回家”的口號。新招募的法國士兵高唱《馬賽曲》,興高采烈地從火車站出發,“槍尖上插著鮮花”,臉上露著微笑,似乎把這次軍事行動當作“從巴黎到柏林令人振奮的旅行”。【戰爭審判】材料三第一次世界大戰是德國和奧匈帝國首先挑起的,在戰后應該審判的是它們;而英國、法國、俄國是世界秩序的保護者,應該肯定。【期盼和平】材料四戰爭,對人類來說是一場醒不了的噩夢。腳下的白骨告訴我們:戰爭是殘酷的。墓碑里的靈魂告訴我們:戰爭的代價是沉痛的。面對戰爭,我們有無限的感慨……(1)根據材料一,分析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的根本原因。(2分)(2)請用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有關戰役,戳穿材料二中“令人振奮的旅行”的謊言。(2分)(3)材料三中關于第一次世界大戰的評價是否正確?為什么?(3分)(4)請你以史為鑒,設計一條宣傳語。(1分)(本大題滿分9分)28.閱讀下列材料,回答下列問題。材料一:今者中國以千年專制之毒而不解,異族殘之,外邦逼之,民族主義、民權主義殆不可以須臾緩。而民生主義歐、美所慮積重難返者,中國獨受并未深而去之易……吾國治民生主義,發達最先,睹其禍害于未萌,誠可舉政治革命、社會革命畢其功于一役。——孫中山《民報·發刊詞》材料二:我們革命目的,是為中國謀幸福,因不愿少數滿洲人專制,故要民族革命;不愿君主一人專制,故要政治革命;不愿少數富人專制,故要社會革命。(1)根據材料一,說明孫中山實現“三民主義”的基本思路。(2分)(2)材料二中,孫中山提出的“民族革命”的含義是什么?他所指的“民族”是哪一民族?(2分)(3)結合兩段材料,說明“民權革命”的內容及這些革命的根本目的。(3分)(4)孫中山領導辛亥革命的指導思想可用哪十六個字概括?(2分)(本大題滿分11分)29.閱讀下列材料,回答下列問題。材料一:自強運動是晚清政府在內憂外患交困的危急形勢下的一個自救運動。由于在對內對外戰爭中,對西方的堅船利炮的威力大開眼界,對來自西洋的“數千年來未有之強敵”(李鴻章語)開始有所認識,這樣才能轉而主張緩和與西方的緊張關系,并引進西方軍事技術,以求“御侮自強”之術。——羅榮渠《現代化新論》材料二:革命成功后,上海的報紙不無戲謔地羅列了革命前后的變化:“共和政體成,專制政體滅。中華民國成,清朝滅。總統成,皇帝滅。新內閣成,舊內閣滅。”——張鳴《辛亥:搖晃的中國》(1)材料一所提到的“自強運動”是指什么歷史事件?寫出晚清政府尋求“御侮自強”之術的根本目的。(4分)(2)材料二中“革命”發生在哪一年?其領導人是誰?根據材料,概括這場革命的歷史意義。(4分)(3)以上材料都體現了中國近代社會的一個重要發展歷程,請你為此歷程做一個主題歸納。(3分)(本大題滿分9分)30.材料一:“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創立民國,平均地權”是中國同盟會的革命綱領。后來,孫中山概括為民族、民權、民生的“三民主義”學說。材料二:①“天下受命于天子”,君讓臣死臣不得不死,父叫子亡子不得不亡。②《中華民國臨時約法》:中華民國的主權屬于全體國民;國民不分種族、階級、宗教信仰,一律平等;國民有人身、居住、言論、出版、集會、結社、宗教信仰及請愿、考試、選舉、參政等自由和權利……材料三:孫中山先生是中國民主革命的先驅,領導了辛亥革命,雖未能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務,但仍值得中國人民永遠懷念……(1)中國同盟會是怎樣的一個組織?材料一革命綱領中反映“民生”思想的內容是什么?(3分)(2)比較材料二中①與②所反映的思想觀點,你認為最大的變化是什么?導致這些變化的主要原因有哪些?(3分)(3)“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須努力。”這里的“尚未成功”是指什么?他在病危之中,仍念念不忘拯救中國、拯救民眾,這體現出孫中山身上具有哪些值得我們學習的精神?(3分)參考答案一、單選題1.B解析:19世紀后期至20世紀初期,在第二次工業革命的推動下,資本主義國家的生產力獲得了突飛猛進的發展,帝國主義國家之間的矛盾十分尖銳,后起的帝國主義國家如德國等要求重新分割世界,而老牌的帝國主義國家如英國不愿放棄既得利益,反對重新分割世界,英德矛盾成為歐洲大國之間的主要矛盾,并形成了分別以它們為核心的三國協約和三國同盟兩大對立的軍事集團。故其中的項莊和沛公分別是德國與英國。ACD三項理解錯誤,不符合題意;B項德國與英國分別是題干漫畫中的“項莊”和“沛公”所指的對象,符合題意;故答案為B。2.C解析:19世紀末20世紀初,帝國主義國家之間矛盾尖銳,分別形成了由德國、奧匈帝國和意大利組成的三國同盟和由英國、法國和俄國組成的三國協約。兩大軍事集團形成后,瘋狂擴軍備戰,世界大戰一觸即發,嚴重威脅了世界和平。C項①③④都是三國協約的成員國,符合題意;故答案為C。3.C解析:依據所學,“一個極端殘暴腐敗透頂的帝國(奧匈帝國)為了在歐洲爭奪霸權,就憑借武力奴役另一個弱小但倔強的民族,并驅使其成員參加一場由于分贓不均而引起的大屠殺。”指的是1914年,奧匈帝國以薩拉熱窩事件為借口發動對塞爾維亞的侵略戰爭,從而引發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史實。因此材料中的“大屠殺”是指第一次世界大戰。ABD三項和題干材料不符,不符合題意;C項第一次世界大戰是題干材料中的“大屠殺”所指的戰爭,符合題意;故答案為C。4.A解析:①②③三項所述均符合史實,一戰以同盟國的失敗而結束,故④錯誤。A項①②③符合史實,符合題意;故答案為A。5.B解析:由“1914年6月28日、加夫里諾?普林西普”結合所學,1914年6月28日,塞爾維亞青年普林西普在薩拉熱窩槍殺了奧匈帝國皇位繼承人斐迪南大公夫婦,這就是“薩拉熱窩事件”,薩拉熱窩事件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導火線。ACD三項和題干描述不符,不符合題意;B項薩拉熱窩事件直接導致了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符合題意;故答案為B。6.B解析:結合所學可知,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凡爾登戰役從1916年2月21日延續到12月19日,德、法兩國投入100多個師兵力,軍隊死亡超過25萬人,50多萬人受傷,傷亡人數僅次于索姆河戰役,被稱為“凡爾登絞肉機”,因而題干中涉及的展品可能是油畫《炮轟后的凡爾登》。ACD三項和題干信息不符,不符合題意;B項油畫《炮轟后的凡爾登》在館內可能看到,符合題意;故答案為B。7.D解析:1919年1月到6月,戰勝的協約國集團為了締結和約,對戰后的世界作出安排,在巴黎召開和會,簽署了《凡爾賽和約》,其中規定禁止德國實行義務兵役制,不許擁有空軍,陸軍人數不得超過10萬;萊茵河東岸50千米內,德國不得設防,這樣造成了戰勝的協約國與戰敗國之間的矛盾。ABC三項理解錯誤,不符合題意;D項埋下了戰勝國與戰敗國之間的矛盾理解正確,符合題意;故答案為D。8.C解析:19世紀末20世紀初,帝國主義國家之間矛盾尖銳,分別形成了由德國、奧匈帝國和意大利組成的三國同盟和由英國、法國和俄國組成的三國協約。德國是三國同盟的核心,英國是三國協約的核心。兩大軍事集團形成后,瘋狂擴軍備戰,世界大戰一觸即發,嚴重威脅了世界和平。觀察圖片可知①③⑤是三國協約;分別是法國、俄國和英國;②④⑥是三國同盟,分別是德國、意大利和奧匈帝國。?C項①③⑤代表的國家是協約國集團,符合題意;故答案為C。9.C解析:19世紀末20世紀初,帝國主義各國政治經濟發展不平衡,實力對比發生重大變化,后起的帝國主義國家要求重新瓜分世界,列強紛紛制定了爭奪世界霸權的計劃,在錯綜復雜的爭奪霸權的斗爭中,帝國主義兩大軍事集團逐漸形成。它們瘋狂擴軍備戰,展開激烈的爭奪,戰爭危機日益嚴重,一場世界性戰爭如箭在弦。?ABD三項都不是19世紀末20世紀初帝國主義國家積極結盟的主要目的,不符合題意;C項增強實力,在瓜分世界的競賽中戰勝對手是19世紀末20世紀初帝國主義國家積極結盟的主要目的,符合題意;故答案為C。10.A解析:1919年1月到6月,戰勝的協約國集團為了締結和約,對戰后的世界做出安排,在巴黎召開了會議,這就是巴黎和會。法國克里孟梭、英國勞合?喬治和美國威爾遜操縱巴黎和會,是巴黎和會三巨頭,巴黎和會討論對戰敗國的處置問題。A項①②③是巴黎和會的“三巨頭”,符合題意;故答案為A。11.D解析:結合所學知識,巴黎和會是一戰后戰勝的協約國在巴黎召開的會議,主要討論對德的合約及戰后的安排。在會上簽訂了《凡爾賽和約》,條約規定對德國在海外的殖民地進行了分割,規定德國戰前所有的海外殖民地都被英、法、日等國瓜分,該條款體現了巴黎和會分贓會議的性質。ABC三項都不能體現該巴黎和會分贓性質,不符合題意;D項德國的全部海外殖民地由英、法、日等國瓜分體現該巴黎和會分贓性質,符合題意;故答案為D。12.A解析:根據題干中的“和會”“我們初來巴黎時”等信息可知,“新秩序”指巴黎和會建立的凡爾賽體系。A項凡爾賽體系,符合題意;B項華盛頓體系是在一戰后,亞洲和太平洋地區建立起的帝國主義列強控制下的國際關系格局,不符合題意;CD兩項和題干信息不符,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A。13.C解析:1919年,一戰中勝利的協約國集團在法國巴黎召開會議,主要討論對戰敗國德國的問題,這就是巴黎和會。參加會議有27個國家,英國首相勞合?喬治、法國總理克里孟梭和美國總統威爾遜操縱會議。蘇俄和戰敗的德國、奧匈帝國、土耳其、保加利亞被排斥在和會之外。ABD三項符合史實,應該可以看到,不符合題意;C項列寧率領蘇俄代表團參加會議備受冷遇應該不會看到,符合題意;故答案為C。14.C解析:“因不愿少數滿洲人專制,故要民族革命”是指推翻清朝統治,即“民族主義”;“不愿君主一人專制,故要政治革命”是指建立資產階級民主共和國,即“民權主義”;“不愿少數富人專制,故要社會革命。”是指平均地權,即“民生主義”。這是孫中山主張的“三民主義”的內容。ABD三項和題干成立不符,不符合題意;C項孫中山,符合題意;故答案為C。15.B解析:由材料中的歌詞“亞東開發中華早,揖美追歐,舊邦新造。飄揚五色旗,民國榮光,錦繡河山普照”概括可知,這是中華民國國歌,頌揚了向西方學習,建立資產階級民主政治,追求各民族一律平等,追求世界和平。“舊邦改造”是指孫中山領導辛亥革命推翻清朝,建立中華民國。并組建了中華民國臨時政府,制定了《中華民國臨時約法》。ACD三項理解錯誤,不符合題意;B項資產階級民主共和國是題干材料里的“舊邦新造”所指的內容,符合題意;故答案為B。16.B解析: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義爆發,隨后起義軍占領漢口、漢陽,革命首先在武漢三鎮獲得了成功,1912年中華民國正式成立,所以以“浴血共和”為主題的紀念活動最應該選擇在武昌。A項東京對應“構想共和”,不符合題意;B項武昌是舉行以“浴血共和”為主題的紀念活動最應該選擇的地點,符合題意;C項廣州對應“維護共和”,不符合題意;D項南京對應“締造共和”,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B。17.A解析:據“辛亥革命有甚么意義呢?簡單說……第一,覺得凡不是中國人都沒有權管中國人的事”可知,這強調了反對帝國主義干涉中國內政,體現了民族意識。據“第二,覺得凡是中國人都有權來管中國人的事”可知,這強調了主權屬于人民,人人有權利來管理自己的國家,體現了民主意識。題干材料中梁啟超對辛亥革命的評價主要從促進國民民族意識覺醒的角度肯定了辛亥革命所起的積極作用。A項增強了國民的民族民主意識理解正確,符合題意;BCD三項和題干材料內容不符,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A。18.A解析:“自辛亥革命以后,就是民主成了正義,取得神圣不可侵犯的地位......對于許多未經過帝王之制的青年,辛亥革命的政治意義是被過于低估計的。”是對辛亥革命功績的表述,結合所學,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政府,建立了中華民國,結束了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使民主共和的觀念深入人心。A項①③理解正確,符合題意;故答案為A。19.A解析:袁世凱任總統期間,接受日本旨在滅亡中國的“二十一條”的大部分內容:承認日本繼承德國在山東的一切特權;進一步擴大日本在南滿和蒙古的權益;規定中國沿海港灣、島嶼不得租借或割讓他國;聘用日本人為顧問。?A項日本趁機提出“二十一條”,企圖侵占山東等地,符合題意;BCD三項和題干描述不符,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A。20.D解析:由題干信息可知,鄒容反對滿族貴族統治,認為“欲御外辱,先消內患”,這明顯將反滿與革命結合在一起,他要求先推翻清王朝的統治,再將侵略者趕出中國,實現民族獨立。因此鄒容的“革命”具有反帝反封雙重含義,所以D符合題意;A項只是革命的表面形式,不是實質,與指導語“說明”不符,所以排除A;BC兩項說法錯誤,不符合史實,所以排除BC。故答案為:D。21.D解析:結合所學知識可知,1894年,孫中山在檀香山成立了革命團體興中會,它是中國第一個資產階級革命團體。1905年,孫中山在東京建立革命組織——中國同盟會,它是中國第一個全國規模的資產階級革命政黨,大大推動了全國資產階級民主革命運動。故答案為:D。22.B解析:19世紀70年代以后,隨著工業文明在全球的擴展,西方工業文明傳入中國,中國人的社會生活和思想觀念也隨之發生了前所未有的變革。ACD三項都不是20世紀后中國人的社會生活和思想觀念發生變化的主要原因,不符合題意;B項工業文明的洗禮是20世紀后中國人的社會生活和思想觀念發生變化的主要原因,符合題意;故答案為B。23.C解析:辛亥革命后,中華民國明令廢除“大人”“老爺”等稱呼,而以先生、君或官職相稱。此外,各政黨團體內部一般稱“同志”。對婦女則根據年齡、身份的不同分別稱夫人、女士、小姐等。這些規定體現了資產階級追求平等的愿望。ABD三項和題干信息不符,不符合題意;C項辛亥革命后在日常交往過程中,人們稱呼“先生”“女士”,符合題意;故答案為C。24.A解析:辛亥革命開創了完全意義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推翻了統治中國幾千年的君主專制制度,建立起共和政體。傳播了民主共和理念,使民主共和觀念深入人心,極大推動了中華民族思想解放,以巨大的震撼力和影響力推動了中國社會變革。A項使民主共和觀念深入人心是題干材料中的“一次巨大的解放”主要所指的內容,符合題意;BCD三項均與辛亥革命無關,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A。25.C解析:從題干中“剪掉辮子反朝廷”“中國豈是韃子的”等信息可知二十世紀初的中國人民要求推翻清政府呼聲,說明民族主義思想已影響到民眾。ABD三項和題干材料內容不符,不符合題意;C項辛亥革命時期民族主義的革命綱領理解正確,符合題意;故答案為C。二、材料分析題26.(1)三國協約、三國同盟;英國、德國。(2)第一次世界大戰。拉薩熱窩事件;是列強掠奪和侵略戰爭,是非正義的戰爭。(3)巴黎和會。會議簽訂的和約把原德國在中國山東的特權轉讓給日本。會議建立起的凡爾賽體系暫時確立了列強在歐洲、西亞和非洲統治的“新秩序”;在這個體系下,歐洲獲得了暫時的穩定,列強在歐洲的利益和矛盾雖基本上得到協調,但卻掩藏著復雜的矛盾。解析:(1)19世紀末20世紀初,帝國主義國家之間矛盾尖銳,分別形成了由德國、奧匈帝國和意大利組成的三國同盟和由英國、法國和俄國組成的三國協約。其中三國同盟的核心是德國,三國協約的核心是英國。(2)三國協約、三國同盟兩大軍事集團形成后,瘋狂擴軍備戰,最終導致了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1914年,奧匈帝國的皇儲在薩拉熱窩街頭遭到塞爾維亞青年的槍擊,皇儲夫婦被擊斃,這一事件被稱為薩拉熱窩事件,成為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導火線。第一次世界大戰的交戰雙方的主要目的都是為了重新瓜分世界,爭霸世界,因此說第一次世界大戰是一場帝國主義的掠奪戰爭;盡管塞爾維亞等極少數國家是為了維護民族獨立而戰,具有正義的民族解放戰爭性質,但它只有從屬意義,不能改變戰爭的總的帝國主義性質。(3)根據材料二中的“克里孟梭”“威爾遜”等信息可知,材料二所述“和平”是通過巴黎和會搭建起來的。巴黎和會簽訂的《凡爾賽和約》規定,德國在中國山東的全部權益由日本繼承,損害了中國的權益。巴黎和會建立的凡爾賽體系,確立了帝國主義在歐洲、西亞、非洲的統治秩序,只是暫時協調了帝國主義之間的矛盾,帝國主義之間的矛盾沒有從根本上消除。故答案為:(1)三國協約、三國同盟;英國、德國。(2)第一次世界大戰。拉薩熱窩事件;是列強掠奪和侵略戰爭,是非正義的戰爭。(3)巴黎和會。會議簽訂的和約把原德國在中國山東的特權轉讓給日本。會議建立起的凡爾賽體系暫時確立了列強在歐洲、西亞和非洲統治的“新秩序”;在這個體系下,歐洲獲得了暫時的穩定,列強在歐洲的利益和矛盾雖基本上得到協調,但卻掩藏著復雜的矛盾。27.(1)資本主義國家政治經濟發展不平衡。(2)凡爾登戰役。(3)不正確。因為第一次世界大戰是一場帝國主義的侵略戰爭,參戰的大多數國家的目的是要求重新瓜分世界和爭奪殖民地。(4)示例:熱愛和平,遠離戰爭。解析:(1)根據材料一表格的內容,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在第二次工業推動下,德國迅速發展,成為世界第二經濟大國,但其殖民地遠遠落后于其他老牌資本主義國家,為重新瓜分世界,德國挑起了第一次世界大戰,因此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的根本原因是帝國主義政治經濟發展不平衡。(2)第一次世界大戰給各國人民帶來了深重的災難,如:凡爾登戰役被稱為“絞肉機”,說明了戰爭的殘酷性和災難性。(3)材料三觀點是不正確的,第一次世界大戰是一場帝國主義的掠奪戰爭,參戰的大多數國家是要求重新瓜分世界和爭奪殖民地,對戰爭的雙方來說都是非正義的。(4)本題屬于開放性問題,學生言之有理即可。故答案為:(1)資本主義國家政治經濟發展不平衡。(2)凡爾登戰役。(3)不正確。因為第一次世界大戰是一場帝國主義的侵略戰爭,參戰的大多數國家的目的是要求重新瓜分世界和爭奪殖民地。(4)示例:熱愛和平,遠離戰爭。28.(1)先推動民生革命成功,再帶動政治、社會革命一舉成功。(2)推翻清政府,解除民族壓迫。漢族。(3)建立民主共和國。為中國謀幸福。(4))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創立民國,平均地權。解析:(1)由材料一“今者中國以千年專制之毒而不解,異族殘之,外邦逼之,民族主義、民權主義殆不可以須臾緩。而民生主義歐、美所慮積重難返者,中國獨受并未深而去之易……吾國治民生主義,發達最先,睹其禍害于未萌,誠可舉政治革命、社會革命畢其功于一役”可知,孫中山實現三民主義的基本思路是民族主義、民權主義、民生主義并舉,政治革命、社會革命一起成功。(2)材料二中孫中山提出的民族革命的含義是:推翻清王朝的統治,反對民族壓迫。他所指的“民族”是中華民族。(3)由材料和所學知,民權革命的內容是創立民主共和國,其目的在于“為眾生謀幸福”。(4)孫中山領導辛亥革命的指導思想在同盟會政治綱領中是用“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創立民國,平均地權”概括的。故答案為:(1)先推動民生革命成功,再帶動政治、社會革命一舉成功。(2)推翻清政府,解除民族壓迫。漢族。(3)建立民主共和國。為中國謀幸福。(4)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創立民國,平均地權。29.(1)洋務運動。維護清朝的統治。(2)19]1年。孫中山。推翻清王朝的統治,結束了兩千多年的君主專制政體;建立資產階級共和國,使民主共和觀念深人人心。(3)近代化的探索。解析:(1)第一小問,根據材料一“‘自強’運動是晚清政府在內憂外患的危機形勢下的一個自救運動,……并主張引進西方軍事技術,以求‘御侮自強’之術”,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地主階級洋務派打著“自強”“求富”的旗號興起了一場洋務運動。第二小問,根據所學知識可知,晚清政府尋求“御侮自強”之術的根本目的是維護清朝統治。(2)依據材料三“共和政體成,專制政體滅,中華民國成,清朝滅,總統成,皇帝滅,新內閣成”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材料二中“革命”的領導者是孫中山;孫中山領導了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動統治,宣告中國兩千多年的君主專制制度的終結,開創了完全意義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極大推動了中華民族的思想解放,打開了中國進步潮流的閘門。(3)依據以上兩則材料的內容,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兩則材料都是主張向西方學習的事件,都體現了中國人民為了挽救民族危亡進行的積極的探索,體現了中國近代社會的一個重要發展歷程,即近代化的探索。故答案為:(1)洋務運動。維護清朝的統治。(2)1911年。孫中山。推翻清王朝的統治,結束了兩千多年的君主專制政體;建立資產階級共和國,使民主共和觀念深人人心。(3)近代化的探索。30.(1)中國同盟會是一個全國規模的、統一的資產階級革命政黨。??平均地權。(2)由封建專制思想到平等、自由。??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反動統治,使民主共和思想漸漸地深入人心。(3)辛亥革命沒有改變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性質,沒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務。??高度的社會責任感、天下為公的愛國主義精神等。解析:(1)本題考查同盟會的性質和三民主義的相關知識及學生對材料的分析能力。結合材料一“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創立民國,平均地權”并聯系所學知識可知,中國同盟會一個全國性的統一的革命組織。材料中孫中山指出的民生主義是”平均地權“,但囿于資產階級的妥協性以及國內地主勢力的強大最終是共產黨人通過土地革命得以實現。(2)本題考查由封建專制思想向自由平等思想變化的原因及學生分析材料能力和調動運用知識的能力。第一小問“思想觀點”,結合材料二”①天下受命于天子,君讓臣死臣不得不死,父叫子亡子不得不亡”可知,是封建專制思想,結合材料二“中華民國的主權屬于全體國民;國民不分種族、階級、宗教信仰,一律平等;國民有居住、出版、言論、集會、結社、宗教信仰等自由”可知,是自由平等思想;第二小問“主要原因”,聯系所學知識可知,導致這些變化的主要原因是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君主專制制度,使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3)本題考查孫中山的革命理想的相關知識及學生分析材料能力和運用知識的能力。結合材料三“未能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務”并聯系所學知識可知,“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須努力”這里的“尚未成功”是指辛亥革命沒有改變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性質,沒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務。第二問屬于開放性問題,學生言之有理即可。故答案為:(1)中國同盟會是一個全國規模的、統一的資產階級革命政黨。平均地權。(2)由封建專制思想到平等、自由。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反動統治,使民主共和思想漸漸地深入人心。(3)辛亥革命沒有改變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性質,沒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務。??高度的社會責任感、天下為公的愛國主義精神等。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精品試卷·第2頁(共2頁)HYPERLINK"http://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