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九年級社會第一單元第三課《轉變中的社會生活》綜合探究一:從“驅除韃虜”到“五族共和”自主性作業1、選擇題1.19世紀末到20世紀初,盡管兵荒馬亂、民不聊生的苦難依舊,但當時的中國人仍在悄然不覺之中仍發生了前所未有的變化,主要體現在()①生活中的變化②生產中的變化③觀念的變化④社會地位的變化A.①②B.①③C.②③D.②④2.首次使用“中華民族”一詞的人物是()A.梁啟超B.康有為C.孫中山D.黃興3.使“中國”成為具有近代意義的國家名稱的歷史事件是()A.武昌起義B.保路運動C.辛亥革命D.護國運動4.“吾中國四萬萬人,無貴無賤……為奴隸、為牛馬、為犬羊,聽人驅使,聽人宰割”。1898年康有為等發起保國會,痛陳民族苦難,呼吁變法自強。當時民族意識覺醒得到激發的根本原因是()A.清政府的腐敗無能B.中日甲午戰爭戰敗C.民族危機的加深D.歐美先進思想的影響20世紀初,有沈恩孚作詞,沈彭年譜曲的一首歌曲迅速在全國走紅。歌曲唱道:“亞東開發中華早,揖美追歐,舊邦新造,飄揚五色旗……。”據些回答5-6題:5.歌曲中的“舊邦新造"是指()A.維新法令的頒布B.中華民國的成立C.三民主義的提出D.南京國民政府的建立6.下列關于歌曲中的“五色旗"的解讀正確的是()①代表了“五族共和”的思想②意為合漢、滿、蒙、回、藏諸地為一國③代表了“驅除韃虜”的主張④反映了民族平等思想,利于維護民主共和國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二、非選擇題7.中國的社會生活在進入20世紀之后悄然發生了變化。閱讀材料,回答問題。變化一:⑴上述圖片反映了哪一領域的新變化?這一變化有何重要性?變化二:⑵你認為影響孫中山、宋慶齡服飾變化的主要因素有哪些?(至少舉兩點)變化三:人們對地位高的人不再稱“老爺、大人”,而改稱“先生、女士”。⑶以上“稱呼的變化”反映了什么?⑷請結合20世紀初中國社會生活的變遷,談談你對此的認識。《參考答案》1-6題:CACCBD7.⑴通信工具,方便了人們的交流,逐漸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⑵①中國近代社會的進步②中國傳統文化的影響③近代西方生活習俗的影響④維新變法、辛亥革命等的推動⑶辛亥革命后,人們的思想觀念也逐漸發生變化,自由平等的新風尚受到推崇。⑷20世紀初中國社會生活的變遷深刻反映了近代社會發生的巨變,從總體上看近代社會生活的變化表現出新舊并呈,多元發展的特征,同時也折射出社會生活變遷的畸形和不平衡性,深深烙上了中國近代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印記。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精品試卷·第2頁(共2頁)HYPERLINK"http://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