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38張PPT)開學第一課新學期新期待第一課豐富的社會生活第一單元走進社會生活學生認知教學內容認識自己——周圍熟悉的人——社會人七年級:自我——班級——家庭(熟人圈)八年級:進入社會——陌生人生活圈感受社會——走進社會生活(第一單元)應怎么做——遵守社會規則(第二單元)做什么事——承擔社會責任(第三單元)提升認識——維護國家利益(第四單元)Tips什么是社會?社會就是由許多個體匯集而成的有組織、有規則或紀律的相互合作的生存關系的群體。沒有分工與合作關系的個體所聚集成的群體不成為社會。社會生活是什么?整個社會的物質和精神活動。第一框我與社會預習目標了解社會方式是多種多樣的,感受社會不同的社會生活預習要點培養關心社會的行為,利用不同方式關注社會生活的變化知道社會關系是復雜的,了解不同的社關系中,我們具有不同的身份正確理解個人與社會的關系,從而積極融入社會1.為什么要正確認識社會?2.我們通過哪些方式感受社會生活?5.社會關系分為哪幾種?4.個人與社會的關系是怎樣的?3.感受社會生活的意義?感受社會生活01目錄我們是社會的一員02社會關系031.為什么要正確認識社會?人的成長離不開社會。我們要主動認識社會,積極融入社會,在生動鮮活的社會課堂中學習、成長,在異彩紛呈的社會實踐中鍛煉、發展。投身于社會的過程,也是我們走向成熟的過程。P2PART01感受社會生活總結通過觀察,我們發現:人類每天的生活都離不開農業、工業、建筑業、紡織業、五金業等所提供的物品,離不開與父母、老師、同學,各行各業的人打交道······一幅幅生動的畫卷在我們面前展開,我們的社會生活絢麗多彩。我們吃別人種的糧食,穿別人縫的衣服,住別人造的房子。我們的大部分知識和信仰都是別人創造的,由別人傳授給我們的……個人之所以成其為個人,以及他的生存之所以有意義,與其說是靠他個人的力量,不如說是由于他是偉大人類社會的一個成員。從生到死,社會都在支配他的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愛因斯坦男孩名叫胡智博,今年13歲,剛剛小學畢業。2017年7月26日陜西省榆林市綏德縣發生特大洪水災害后,他動員母親一起加入救援大軍,幫助災區人民搬運大米、礦泉水、方便面等救災物品。從7月28日開始,胡智博忙碌的身影就出現在救災現場的各個角落。每天早晨7點起床,8點到救援現場,累了就在現場找個地方休息一下,午飯通常是在現場吃碗泡面或盒飯,晚上有時候八九點鐘才到家,回家躺下一會兒就能睡著。即便如此,他和媽媽也為自己能夠幫助災區人民早日渡過難關而感到值得。陜西綏德抗洪“最小志愿者”累癱在救災現場①我們會與越來越多的人打交道,對社會生活的感受越來越豐富、認識越來深刻;②我們會更加關注社區治理,并獻計獻策;③會更加關心國家發展,或為之自豪,或準備為之分憂。P4(一)3.感受生活的意義?PART02我們是社會的一員每個人周圍都有一個“小網”一個個“小網”無限地延伸,組成了社會的“大網”個人是社會的有機組成部分。如果把個人看成點,把人與人的關系看成線,那么,由各種關系連接成的線就織成了一張“大網”,每個人都是這張“大網”上的一個“結點”。人的身份是通過社會關系確定的。在不同的社會關系中,我們具有不同的身份。爸爸售貨員弟弟老師我PART03社會關系Tips個人與社會的關系:個人與社會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約,相互促進,對立統一的關系。一方面,個人對社會具有依賴性。1、首先,個人的生存離不開一定的社會條件。2、其次,個人的發展依賴于社會。個人對社會的依賴性使個體的發展和社會的發展具有一致性性,也有矛盾性。社會對個體既有促進作用,又有制約作用。社會的全面發展和進步,推動著個人的全面發展和進步。另一方面,個人對社會具有能動性。人對社會的依賴性,并不是說人只能消極的依附于社會,而是能夠積極主動地認識、創造著社會,從而推動了社會由低級向高級發展。社會關系從社會關系建立的基礎可分為:血緣關系(相同的血液)地緣關系(相同的地域)業緣關系(相同的職業)Tips社會關系?社會關系是人們在共同的物質和精神活動過程中所結成的相互關系的總稱,即人與人之間的一切關系。課外拓展六度空間理論(六度分隔理論)意思是你至多只要通過六個人就能認識全世界的任意一個人。理論推演:假設一個人能認識25個人或以上,那經過7次介紹之后(間隔6人),一個人可以被介紹給25的7次方,等于6103515625人,超過60億!(根據2014年的數據,世界人口為72億)隨堂測驗1.當我們觀看天安門廣場的升旗儀式時,我們的感受是()A.很熱鬧,場面震撼B.作為中國人,我自豪,我激動C.能到北京天安門,太幸運了D.升國旗儀式見多了,沒啥特別2.隨著我們年齡的增長,在社會中我們()①不再關心國家發展②對社會生活的感受越來越豐富、認識越來越深刻③會更加關注社區治理,并獻計獻策④會與越來越多的人打交道A.①②③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②④3.我們每個人周圍都有一個“小網”,正是由于這樣一個個的“小網”在無限地延伸,才組成了社會這張漫無邊際的“大網”,每個人都是社會這張“大網”上的一個“結點”。這啟示我們需要()A.融入社會生活B.沉浸在個人的生活圈子,不與他人接觸C.不接觸復雜的社會生活D.只融入學校的學習生活4.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文學家范仲俺的千古名句“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所蘊涵的人生道理是()A.正確處理個人與社會的關系B.集體主義與個人主義的關系C.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的關系D.人生的追求是成功者的精神動力5.人的身份是通過社會關系確定的。在不同的社會關系中,我們具有不同的身份。在社區,我與李奶奶是鄰居。我與李奶奶的關系屬于( )A.血緣關系B.地緣關系C.業緣關系D.法律關系6.人的身份是通過社會關系確定的。在不同的社會關系中,我們具有不同的身份。從社會關系建立的基礎可分為()①血緣關系②敵對關系③地緣關系④業緣關系A.①②③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④感謝聆聽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1.1我與社會.pptx 2021暑假快閃.mp4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