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2021年下期科學學科教學計劃(小學版)教師姓名:任教年級:五任教班級:70班級總人數(shù)上期期末質量監(jiān)測情況統(tǒng)計備注100分80分以上60分以上不及格704302727+133談談你的學生:從本次期末測試來看。學生基礎扎實,對養(yǎng)蠶、電路、材料的作用印象深刻,失分少。對電路知識的理解不透徹,物質分離的實驗不熟悉,推理題不認真思考。從平時表現(xiàn)來看,基本上遵守紀律,認真聽講,操作能力一般,注意力集中。但思維欠活躍。寫寫你制定的核心素養(yǎng)培養(yǎng)目標:單元/課題課標點(科學知識)科學態(tài)度、STSE一、我們的腦1、人體對刺激的反應2、人體指揮部———腦3、保護我們的腦1、人體有感知各種環(huán)境刺激的結構。2、人腦具有高級功能,能夠指揮人的行動,產生思想、認知、情感和決策。3、腦需要被保護。4、生活習慣和生存環(huán)境會對人體產生一定影響。1、引起學生情感上共鳴,培養(yǎng)學生對殘疾人的同理心,激發(fā)學生的社會責任感。2、理解腦高度發(fā)達的智人創(chuàng)造了豐富的人工世界,改善與推進人類的生存與發(fā)展。3、理解人腦控制的情感和思想,引導與控制著科學、技術的發(fā)展和社會的進步。二、沉與浮1、誰沉誰浮2、改變沉浮3、制作航道浮標觀察常用材料的漂浮能力并說出它們的主要用途。1、樂于探究物體(材料)的沉浮,實事求是,完成設計與制作,培養(yǎng)創(chuàng)新精神,愿意合作與分享。2、了解水密隔艙、潛艇、航道浮標等是科學技術與社會發(fā)展的產品。三、地表的變化1、地表在變化2、地震3、火山4、地球的內部5、塑造地表的巧手6、人類活動對地表變化的影響1、舉例說明水在地表流動的過程中,塑造著地表形態(tài)。2、描述地球內部有地殼、地幔和地核三個圈層。知道地殼運動是地震、火山噴發(fā)等自然現(xiàn)象形成的原因。說出地殼主要由巖漿巖、沉積巖和變質巖三大類巖石構成。3、了解地震、火山噴發(fā)等自然災害對人類的影響,知道抗震防災的基本常識。說出人類不合理活動對自然環(huán)境的影響,樹立保護環(huán)境的意識。1、有探索地表變化奧秘的興趣,學習科學家的探究方法和精神,合作分享,意識到遵循自然規(guī)律是實現(xiàn)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重要保證。2、了解科學技術對人類、對自然環(huán)境的影響。四、物質變化1.燃燒2.小蘇打與白醋的反應3.生銹4.生活中的物質變化1、知道有些物體發(fā)生了變化,如燃燒后的紙、生銹的鐵等,構成物體的物質也發(fā)生了改變。2、知道空氣是一種混合物質,氮氣和氧氣是空氣的主要成分。3、知道重要的發(fā)明和技術給人類生活及社會發(fā)展帶來的深遠影響和變化。4、認識生活中保溫、防霉、防銹等技術的應用。1、對物質變化產生探究欲望,能設計實驗檢驗自己的猜想,尊重事實、尊重證據。2、生活中有很多與物質變化相關的現(xiàn)象和問題,化工技術的產品改變了人們的生產、生活。五、熱的傳遞1、熱傳導2、誰的傳熱本領強3、熱對流和熱輻射4、制作保溫裝置1、說出生活中常見的熱傳遞的現(xiàn)象,知道熱通常從溫度高的物體傳向溫度低的物體。舉例說明影響熱傳遞的主要因素,列舉它們在日常生活和生產中的應用。2、觀察常用材料的漂浮能力、導熱性等性能,說出它們的主要用途。3、知道完成某些任務需要特定的工具(酒精燈)。4、認識生活中保溫、防霉、防銹等技術的應用。1、對材料的導熱性能表現(xiàn)出探究興趣,并能運用多種方法設計實驗探究材料的導熱性能。2、生活中有很多與熱傳遞相關的現(xiàn)象,了解保溫技術對人類生活的影響。六、信息的傳遞1、語言與信號2.符號與文字3.電與通信4.信息工程知道重大的發(fā)明和技術會給人類社會發(fā)展帶來深遠影響和變化。知道某些科技產品可能對人類生活和環(huán)境產生負面影響。1、學會合作學習和交流分享,辯證看待某些科技產品的利弊。2、通過信息技術的發(fā)展史,了解科學技術能夠改變人們的生產、生活,人類的需求是影響科學技術的關鍵。說說你所教的教材(內容、重難點、教法學法分析):第一單元“我們的腦”,采用遞進的認知結構。以“刺激與反應→腦的結構與功能→保護人腦”的順序來組織教材。第1課,人體對刺激的反應。教材按照“了解現(xiàn)象一理解本質一拓展應用”的邏輯順序組織活動。創(chuàng)設人體受到刺激的情境,組織學生體驗刺激與反應的過程,從現(xiàn)象深人到本質,了解刺激產生反應的保護意義。在此基礎上進行拓展,調動學生已有的經驗,引導分析感覺器官功能以及保護感覺器官的措施等。第2課,人體指揮部一一一腦。本節(jié)課安排2課時。第1課時,教材按照"感性體驗一理性分析一引導遷移"的邏輯順序組織活動,引導學生在"體驗反應過程→推測大腦的指揮功能→拓展一心二用干擾大腦指揮"的過程中,初步了解大腦的結構與功能。第2課時,引導學生在"發(fā)現(xiàn)視錯覺提出問題→體驗雙眼視覺實驗→理性分析大腦的分析和綜合功能→觀察描述腦的結構→閱讀大腦損傷案例分析功能"的過程中,進一步認識人腦的結構與功能。第3課,保護我們的腦。本節(jié)課是本章最后一課,引導學生對已學知識進行拓展和應用。教材按照"知道保護腦的措施→調查腦休息的時間→制訂保護腦的作息計劃"的邏輯順序組織活動。旨在培養(yǎng)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形成健康生活的意識。第二單元"沉與浮",整體上是按照遞進結構、先分后總編排的,從生活中的沉浮現(xiàn)象人手,比較研究并改變物體的沉浮狀態(tài),最后回到生活中運用所學方法解決所創(chuàng)設的問題。依據課標要求,本單元教材以"判斷沉浮→比較漂浮能力→改變沉浮→遷移應用"為認知邏輯,布設了"誰沉誰浮""改變沉浮""制作航道浮標"3課書6個活動。第1課,讓學生基于經驗預測生活中的物體在水中是沉還是浮,用實驗檢測并進行沉浮分類,再針對相同形狀和體積的材料,用案例引導學生設計實驗比較其漂浮能力,為第2課"改變沉浮"奠定知識基礎。第2課,教材基于任務驅動,讓學生設計更多"讓它沉下去""讓它浮起來"的方案。第3課,教材引領學生應用前兩課知識設計制作航道浮標。結合教學內容,本單元融人了潛艇、獨木舟、鋼鐵輪船、水密隔艙、航道浮標等科技史,以指南車信箱和插圖的方式予以呈現(xiàn),意在引導學生認識到它們是科學技術與社會發(fā)展的產品,也是漂浮能力的實際應用。第三單元"地表的變化",以"作用與變化"兩方面內容為重點,依據學生已有經驗、生活實際和周圍環(huán)境要素,引領學生從"改變作用(因)→引發(fā)變化(果)"因果關聯(lián)出發(fā),通過觀察、實驗、模擬、搜集信息等活動,了解地球內部和外部作用導致的地表變化,按"總分分"的結構組織編排了6課書。第1課,"地表在變化",讓學生了解風光各異的地表會發(fā)生改變,初步知道有哪些力量在改變地表形態(tài)。第2課,"地震",讓學生了解地震,感受震動,懂得地震時的自我保護。第3課,"火山",讓學生了解火山及噴發(fā)現(xiàn)象,做模擬火山噴發(fā)的實驗。第4課,"地球的內部",讓學生了解地球內部的圈層結構、地殼的構成,知道地殼運動是地震、火山噴發(fā)等自然現(xiàn)象形成的原因。第5課,"塑造地表的巧手",讓學生了解水流可以塑造地表,知道風、水、溫度、植物等都會對巖石變化發(fā)生作用。第6課,"人類活動對地表變化的影響",讓學生了解人類活動造成地表改變的事例,能做出利弊分析。根據自己已有的知識和經驗,結合科技史實以及教材提供的事實或數(shù)據進行判斷和推理,培養(yǎng)學生的探究技能,激發(fā)學生探索地表變化奧秘的興趣,學習科學家的探究方法和精神,認識到地表變化是各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是一個不斷進行、永不停息的過程。整個單元的探究能力關鍵詞是“證據、聯(lián)想、類比、模型構建、解釋或說明”。第四單元“物質變化”,在四年級下冊的“變與不變”單元,學生已經探究了物理變化,知道有些物體的變化只是形態(tài)發(fā)生了改變,構成物體的物質沒有發(fā)生變化,還是原來的物質,比如捏泥人、蠟燭的熔化等。本單元就是在兒童的這些認知基礎上,進一步研究另一類常見的物質變化一一一生成新物質的變化,我們稱之為化學變化。鑒于課程標準的要求,教材中并沒有直接出現(xiàn)物理變化和化學變化這兩個大概念,學生要通過探究知道有些物體的形狀或大小發(fā)生了變化,如被切成小塊、被擠壓、被拉伸,紙被撕成小片等,構成物體的物質沒有改變。還要明白有些物體發(fā)生了變化,如燃燒后的紙、生銹的鐵等,構成物體的物質也發(fā)生了變化。本單元注重培養(yǎng)學生基于證據推理、抽象概括等能力。能讓學生對物質變化產生強烈的探究欲望和興趣,能設計實驗檢驗自己的猜想,并在探究活動中尊重事實、尊重證據。教材以化學變化的劇烈程度為線索,按從知識到應用的邏輯:“較劇烈的化學反應(紙和蠟燭的燃燒)→明顯的化學反應(小蘇打和白醋的反應)→緩慢的化學變化(鐵的生銹)→生活中的物質變化”,布設四課書,呈現(xiàn)“分總”的單元結構。本單元的認知發(fā)展線索是:首先通過比較紙的撕碎、折疊與紙的燃燒的活動,讓學生意識到兩者變化有本質的區(qū)別,接著引導學生重點研究蠟燭的燃燒現(xiàn)象,發(fā)現(xiàn)燃燒會產生新物質;然后探究小蘇打和白醋的混合是否產生了新物質;進而由扶到放,讓學生自主設計“鐵生銹的影響因素”的對比實驗并付諸實踐;最后引導學生聯(lián)系生活,知道生活中有很多與物質變化相關的現(xiàn)象和問題,化工技術的產品改變了人們的生產、生活。第五單元“熱的傳遞”,學生在三年級已經學習“水的三態(tài)變化”和“熱脹冷縮”兩個單元,知道一般物體具有熱脹冷縮的性質,知道加熱或冷卻時常見物質會發(fā)生狀態(tài)的變化,比如冰融化、水沸騰等現(xiàn)象,在了解這些現(xiàn)象過程中,初步感知到熱會發(fā)生傳遞。本單元以“分總”的結構,編排了4課,共7個探究活動,將系統(tǒng)深人地認識熱的各種傳遞現(xiàn)象。第1課“熱傳導”,通過“物體怎樣傳熱”和“測量變化的水溫”兩個探究活動,引導學生研究熱在同一物體的內部傳遞,由溫度高的部分傳向溫度低的部分;研究熱在不同的物體之間的傳遞,由溫度高的物體傳向溫度低的物體,并將逐漸達到溫度平衡。第2課“誰的傳熱本領強",通過"比較各種材料的傳熱本領""探究空氣的傳熱本領"兩個探究活動,引導學生認識到不同的材料或物質的傳熱本領強弱不同。第3課"熱對流和熱輻射",通過"熱水會下沉還是會上升"和"觀察熱對流"兩個探究活動,引導學生認識到在給水加熱的過程中,熱水會上升,冷水會下沉,形成對流。冷熱流層間進行熱的傳遞,增加了熱傳遞的速度。隨著水的流動,熱由高溫處傳到低溫處,這種熱的傳遞方式稱為熱對流。結合生活中的例子以及自然現(xiàn)象,推測物體還能不靠任何介質向外發(fā)射出熱輻射。第4課"做一個保溫裝置",通過"設計和制作一個保溫裝置"活動,引導學生對本單元的知識進行綜合運用,知道熱可以用傳導、對流或輻射方式進行傳遞,如果減少熱的傳遞,就能達到保溫的效果。同時讓學生意識到科學學習的目的是改善生活和服務生活。"熱的傳遞"單元按"情境導人→示例聚焦→類比舉證→提煉概念→拓展遷移"的認知流程,編排一系列豐富有趣的實驗探究活動,引導學生在觀察、比較基礎上,歸納出"熱傳導""傳熱本領""熱對流"和"熱輻射"等現(xiàn)象各自共同屬性,抽象提煉出熱傳遞的概念,并將其應用到生活中(如空氣不易傳熱的應用、設計制作保溫裝置等),讓學生自主建構概念,了解熱傳遞現(xiàn)象。第六單元"信息的傳遞",從信息傳遞的視角來進行闡釋,教材編排總體按照人類信息傳遞技術進步的歷程來安排,選擇了語言和信號、符號與文字、電報電話、智能手機最具代表性和普遍性的信息傳播方式來組織內容,以期學生在了解信息傳遞的發(fā)展過程中,知道人們的需求會不斷促進技術的進步與發(fā)展,也能深刻體會重大的發(fā)明和技術會給人類社會發(fā)展帶來深遠影響和變化,能辯證看待某些科技產品可能對人類生活和環(huán)境產生負面影響。第1課,從有了人類以來,就有要表達交流、傳遞信息的需求,在同一時空里語言的使用可以滿足人們的需求,然而隨著人類活動區(qū)域的加大,空間領域的跨度也越來越大,面對面的語言交流已無法滿足,繼而安排活動讓學生體會信號的傳遞,最后讓學生比較全面地了解古今更多的用信號傳遞信息的方式,并在比較分析中認識為什么有些信息傳遞的方式能沿用至今。第2課,依然是從人類需求出發(fā),信息越來越多,人們記憶有限,不同時空信息如何傳遞,通過"解讀象形字"和"我是小小印刷匠"兩個活動使學生明白符號與文字的使用可以使人類信息的存儲和傳播超越時間和地域的局限。但依然有它的不足。第3課,隨著社會的發(fā)展,人類希望傳遞信息更快、更遠、更準確的同時,還希望成本更低。隨著電磁感應現(xiàn)象的發(fā)現(xiàn)以及電磁波理論的建立,電報、電話相繼問世。教材安排了體驗活動"發(fā)電報"以幫助學生了解通信的基本方法———編碼、信號轉換、信號傳輸,并對基本通信原理獲得初淺的認識。閱讀材料"電話",讓學生了解承載信息傳遞的介質發(fā)生巨大變革,知道基于電的通信技術帶給人們信息傳遞有多么便捷。第4課,學生通過調查智能手機的強大功能,了解智能手機的出現(xiàn)改變了人們的生產、生活。也僅僅以手機作為通信技術的代表產品,讓學生走進這個互聯(lián)互通的"地球村",最后依然回到人們的需求上來。未來通信是什么樣子,師生一起展望。本課教材的最后用閱讀資料"五次信息革命"總結了信息技術發(fā)展的關鍵歷程。聊聊你的措施(有效教學、學習輔導、習慣養(yǎng)成):1、注重問題情境創(chuàng)設,激發(fā)學習動機對于五年級學生,也要從強調個人興趣發(fā)展到學習動機;教材編寫上注意了從問題開始,使學生產生問題意識,產生與教師一起探索科學事物存在與變化原因的內在動力。要注意運用這些問題情景,結合自己的經驗創(chuàng)設更符合學生實際的問題情景,使小學高年級的學生保持學習的主動性。2、注重科學方法,培養(yǎng)科學能力在與感知覺相聯(lián)系的觀察實驗方法方面,“我們的腦”教學單元中,多次采用“黑箱法”。在思維方法使用方面,如“地表的變化”多次使用"類比法"。3、注重技術方法,培養(yǎng)技術思維4、注重重演科技史,體驗人類的聰明和智慧5、規(guī)范實驗操作流程,加強安全防范意識保持一個有組織、有秩序的活動空間。遵循規(guī)定的安全實驗程序。建議并執(zhí)行恰當?shù)陌踩僮鞑襟E。意識到可能出現(xiàn)的安全問題,如在用火加熱或使用化學藥品時可能出現(xiàn)的灼傷;使用玻璃器皿或銳器時可能出現(xiàn)的刺傷;動植物實體觀察時可能出現(xiàn)的意外傷人;感官觀察時的安全隱患,如強光、強噪聲、強刺激異味;戶外活動觸動不明物體,等等。認真按照教材和教師的指導、示范進行活動(包括戶外)。始終關注自己和他人的安全。定定你執(zhí)教的研究課:上課時間:第周級別:課題::想想你(將)展開的課題研究:研究的內容和方法:教學進度:周次教學內容課時備注1常規(guī)教育,上期試卷分析1上期期末總結,編座位,翻閱新書12白板教學8.30-9.32人體對刺激的反應11.2人體指揮部———腦12白板、實驗教學9.6-9.1031.2人體指揮部———腦11.3保護我們的腦2白板、實驗教學9.13-9.174中秋放假02.1誰沉誰浮11白板、實驗教學9.20-9.2452.2改變沉浮1國慶放假01白板、實驗教學9.27-10.16國慶放假0010.4-10.872.3制作航道浮標13.1地表在變化12白板、實驗教學10.11-10.1583.2地震1第一二單元復習檢測12白板、實驗教學10.18-10.2293.3火山13.4地球的內部12白板、實驗教學10.25-10.29103.5塑造地表的巧手13.6人類活動對地表變化的影響12白板、實驗教學11.1-11.511期中復習1期中測試12白板教學11.8-11.1212第三單元復習檢測14.1燃燒12白板、實驗教學11.15-11.19134.2小蘇打與白醋的反應14.3生銹12白板、實驗教學11.22-11.26144.4生活中的物質變化第四單元復習檢測12白板、實驗教學11.29-12.3155.1熱傳導15.2誰的傳熱本領強12白板、實驗教學12.6-12.10165.3熱對流和熱輻射15.4制作保溫裝置12白板、實驗教學12.13-12.17176.1語言與信號16.2符號與文字12白板、實驗教學12.20-12.24186.2符號與文字16.3電與通信1212.27-12.31196.4信息工程1第五六單元復習檢測121.3-1.720期末復習1期末復習、期末考試21.10-1.1421期末總結1.17-1.21本學期將準備的教具:單元課題活動材料準備課時建議一、我們的腦1、人體對刺激的反應自制PPT、實驗演示視頻、冰塊、小鏡子、手電筒12、人體指揮部——腦自制PPT、視頻、直尺、活動手冊23、保護我們的腦自制PPT、活動手冊1二、沉與浮1、誰沉誰浮教學課件、數(shù)據統(tǒng)計表(一)蘋果、梨子、蠟燭、松木塊、小石塊、塑料尺、回形針、水槽、水(二)相同形狀和體積的松木板、泡沫板、塑料板,水槽,水,相同規(guī)格質量的重物(回形針或墊圈),鑷子12、改變沉浮教師材料:教學課件,獨木舟、水密隔艙、鋼鐵輪船、潛艇等科技史相關的影像資料。學生材料:帶蓋的空瓶子、水槽、水、橡皮泥球13、制作航道浮標教師材料:教學課件,航道浮標的影像資料等。學生材料:泡沫塑料塊、牛奶盒、空礦泉水瓶、空易拉罐、空玻璃瓶、配重用的水,錨系用的線和石塊等。1三、地表的變化1、地表在變化教師材料:教學課件,各種地貌的音像資料、喜馬拉雅山脈地質變化的相關資料等;學生材料:學生活動手冊、記錄筆等。12、地震教師材料:教學課件,地震發(fā)生時的圖片或音像資料學生材料:搜集有關地震的資料,活動手冊、小木棍、紙、護目鏡、記錄筆等。13、火山教師材料:教學課件,火山地貌圖片,火山噴發(fā)的音像資料。學生材料:土豆泥、番茄醬、石棉網、酒精燈、三腳架、活動手冊、記錄筆等14、地球的內部教師材料:教學課件,地球結構和板塊運動的科普音像資料。學生材料:制作地球內部結構模型的材料(不同顏色、不同軟硬的橡皮泥或其他材料),活動手冊,記錄筆等15、塑造地表的巧手教師材料:搜集流水改變地表、巖石變化的相關資料,教學課件。學生材料:流水沖刷形成溝壑的模擬實驗材料(泥土沙盤、支架、塑料瓶、水等);自然界溫度變化影響巖石的模擬實驗材料(酒精燈、風化較大的頁巖類小石頭、護目鏡、夾子、燒杯、冷水等)16、人類活動對地表變化的影響教師材料:教學課件,黃土高原水土流失及治理、洞庭湖圍湖造田及治理的資料等學生材料:搜集人類活動改變地表形態(tài)的典型事例,活動手冊、記錄筆等1四、物質變化1、燃燒教師材料:紙、火柴、蠟燭、濕毛巾等。學生材料:剪刀、紙、燒杯、火柴、燃燒皿、蠟燭、澄清石灰水等12、小蘇打與白醋的反應學生材料:小蘇打、白醋、燒杯、量筒、玻璃片、玻璃、火柴、小木棒、紫甘藍13、生銹學生材料:鐵絲、鐵銹、砂紙、吸水紙、鹽、磁鐵、電路檢測器、錘子等14、生活中的物質變化學生材料:半瓶可樂、導氣管、橡皮塞、澄清石灰水、試管1五、熱的傳遞1、熱傳導學生材料:金屬棒熱傳導實驗裝置、凡士林、酒精燈、火柴、鐵架臺、涂蠟的金屬圓片、大燒杯(500mL)、小燒杯(250mL)、溫度計2支12、誰的傳熱本領強教師演示材料:廚房炊具的實物或圖片、"空氣傳熱裝置,(見教材圖片所示)、酒精燈等。學生材料:長短粗細相同的木棒、鐵棒、玻璃棒、塑料棒、燒杯、熱水13、熱對流和熱輻射教師演示材料:鐵架臺、燒瓶、燒瓶夾、酒精燈、火柴、溫度計、繩子(用于系溫度計)等。學生材料:玻璃杯、玻璃杯蓋片、熱水、冷水、紅墨水;鐵架臺、溫度計、燒杯、水、三腳架、石棉網、酒精燈、火柴、鋸木屑等。14、制作保溫裝置教師演示材料:暖水瓶學生分組材料:燒杯、熱水、溫度計、棉花、玻璃片、錫箔紙、泡沫板、報紙等1六、信息的傳遞1、語言與信號教師材料:能發(fā)出信號的物品,古老的信息傳遞方式資料(課件或視頻)12、符號與文字教師材料:課件(巖畫、象形字、甲骨文等圖片資料,介紹造紙術、活字印刷術的視頻資料)學生材料:準備印章、印泥、橡皮(陶泥)、刻刀、白紙、合適的條形盒蓋23、電與通信教師材料:電報電話發(fā)明發(fā)展相關圖片、視頻資料學生材料:發(fā)電報所需工具和譯碼本14、信息工程教師材料:信息技術工程相關的圖片、視頻資料,兩部或多部手機1學校審閱意見:(1)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