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2.3地震的成因及作用一、填空題1、地面的震動稱為(),它是巖石圈內的()積累到一定時候釋放的一種形式。2、組成巖石圈的()大板塊在不停地運動,它們相互碰撞、彼此分離,這些板塊的運動造成了()。3、2008年5月12日,四川省汶川縣發生了里氏()級地震。地震使山體(),阻塞河道,形成了()。二、判斷題1、地震不會改變地形地貌。()2、地震是由地球內部運動造成的。()3、地震時可能出現房屋倒塌、道路損毀等情況。()4、地震發生時靜悄悄的,沒有聲響。()三、選擇題1、絕大多數地震是由()造成的。A.火山爆發B.巖層斷裂C.山洪暴發2、當發生地震時,下列行為不適合的是()。A.如果在一樓,就迅速離開房間,跑到空曠的地方B.如果來不及離開房間就躲藏在牢固的床、桌子等堅固的家具下C.地震發生時,快速跑到窗邊,打開窗戶大聲呼救3、()是地震形成的地形地貌。A.盆地B.堰塞湖C.平原四、簡答題如圖所示,找一塊薄木板或木棍,雙手分別握住兩端,均勻用力使它彎曲,直至折斷,體會斷裂時的感覺。說一說此過程與地震類似的地方。五、實驗探究地震是一種對人類危害很大的自然。圖1圖21、圖1所示的情形是地震使地面出現()。某實驗小組想模擬這個過程,他們將泡沫小盒的兩半拼接起來,在上面鋪上一層()。將土、水和成泥,并將它鋪在鋪好的()的小盒上。2、等泥變干后,將這個小盒的兩半迅速拉開或擠壓(如圖2所示)。將小盒的兩半迅速拉開,泥土會(),這就是地面出現的();將小盒的兩半迅速擠壓,泥土會(),這就是地面出現的()。3、下面分別是巖層發生彎曲和巖層斷裂、錯動的圖片,根據實驗現象,推測它們是怎樣形成的。巖層發生彎曲巖層斷裂、錯動4、如果發生地震,你會怎樣保護自己?2.3地震的成因及作用答案及解析一、填空題1、地震能量解析:地震是自然界經常發生的一種現象,是地球內部能量的一種釋放。2、六地震解析:科學家將地殼分為亞歐、太平洋、美洲、印度洋、非洲和南極洲六大板塊。板塊與板塊的交界處是地殼活動比較活躍的地帶,也是火山、地震較為集中的地帶。3、地球內部火山噴發地震解析:地殼的運動釋放出很大的能量,常常會引發地震。4、8滑坡堰塞湖二、判斷題1、×解析:地震會改變地形地貌,如堰塞湖、峽谷等的形成。2、√解析:地震是地球內部能量的一種釋放,是板塊運動的表現。3、√解析:地震會使地殼板塊受到擠壓而斷裂、錯位造成升降運動,使房屋倒塌、道路損毀。4、×解析:地震是地球內部能量的一種釋放,地下會傳來轟鳴聲。三、選擇題1、B解析:絕大多數的地震都屬于構造地震。構造地震又稱為斷層地震,是由地下巖石發生斷層而引起的。2、C解析:地震剛發生時,有十幾秒的時間可以用來逃生,如果在一樓,可以迅速逃到戶外;如果來不及離開房間,就要尋找承重墻角落躲避,或躲避在結實、堅固的掩體下方;地震是一種嚴重的自然災害,發生速度很快,外面的人也無法施救,而且地震發生時,要遠離窗邊,以免因搖晃而跌落窗外。3、B解析:地震會引發山體沒走,阻塞河道,堰塞湖就是地震形成的湖泊。四、簡答題薄木板斷裂時會瞬間發出響聲,這就像地震發生時劇烈的響聲;薄木板斷裂時兩只手會感覺到震動,兩只手會有陣痛的感覺,這就像地震發生時的震動。五、實驗探究1、裂縫塑料薄膜塑料薄膜解析:地震大多是巖層斷裂引起的,巖層斷裂時,地面上會產生裂縫。2、裂開裂縫隆起或升高島嶼或山脈解析:地震可以迅速改變地形地貌。板塊拉伸時地面會產生裂縫,形成峽谷;板塊擠壓時地面會隆起,形成島嶼與山脈。3、巖層受到擠壓會發生彎曲,受到拉伸會出現斷裂或錯動。解析:巖層擠壓和拉伸能產生地震,地震會釋放巨大的能量,使巖層發生彎曲、斷裂或錯動。4、當地震發生時,如果在家中,可以射入衛生間這樣空間狹小而又有管道通氣的地方;如果在學校,要盡快跑到操場等空曠的地方;如果在教室,盡量躲在課桌、講臺下等有堅固遮蓋物的地方。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精品試卷·第2頁(共5頁)HYPERLINK"http://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共30張PPT)地震的成因及作用教科版五年級上復習導入復習導入:如果把地球比作一個熟雞蛋,那么地殼、地幔、地核分別相當于雞蛋的哪一部分?新知講解聚焦一、地震是怎樣形成的?地震的形成。地面的震動,稱為地震。地震是巖石圈內能量積累以一定時候釋放的一種形式,是自然界經常發生的一種地質作用。可分為天然地震和人工地震兩大類。天然地震有兩種:一種是“構造地震”,是由地下巖石的構造活動產生的地震;另一種是由火山噴發頁產生的“火山地震”。人工地震是用人為方法產生的地震,如工業爆破或地下核爆炸等。新知講解聚焦一、地震是怎樣形成的?本課主要研究的是“構造地震”。構造地震又稱為斷裂地震,是由地下巖石發生快速錯斷引起的。地下巖石由于地殼的運動會長期受到力的作用,而發生形變。一旦這種作用力的強度超過了巖石的強度,巖石就要破裂或錯開,同時將積累的能量迅速釋放出來從而發生地震。新知講解聚焦二、地震發生時的情景。地震發生時,會導致山崩地裂、地面沉降與隆升、地表錯位、河道堵塞、公路毀壞、房屋倒塌等。新知講解聚焦三、地震給地球表面帶來的改變。(1)造成地面的沉降與隆升,這是地殼板塊受到擠壓而斷裂、錯位造成的升降運動。(2)形成地面裂縫、塌陷和堰塞湖:地震造成山崩地陷,地面和山頭出現裂縫,崩塌的石塊和泥沙堵塞河流形成了堰塞湖。地球上90%以上的地震和破壞性最大的地震都屬于構造地震。地震主要發生在兩個大帶上:環太平洋地震帶和橫貫歐亞地震帶。中國也是多地震的國家。新知講解一探索了解地震的成因地下深處出現塌陷,導致地面震動。可能是地下什么物體發生爆炸,導致地面裂開。1、交流我們對地震成因的看法。新知講解一探索了解地震的成因2、做模擬實驗。實驗材料:泡沫小盒(切成兩半)、塑料薄膜、土、清水、小鍬、手套(可選擇使用)實驗步驟:(1)將小盒的兩半拼接起來,在上面鋪一層塑料薄膜。(2)將土、水和成泥,并將它鋪在有塑料薄膜的小盒中。(3)等泥變干后,將這個小盒的兩半迅速拉開或擠壓。新知講解一探索了解地震的成因2、做模擬實驗。(4)觀察發生的現象。實驗現象:當迅速拉開小盒的兩半時,土地會出現斷層;當擠壓這個小盒的兩半時,土地會產生隆起,同時碎的土渣會散落到擠壓周圍,形成彎曲或錯位。新知講解一探索了解地震的成因3、根據實驗現象和對下面兩張圖的觀察,試著對地震的成因做同我們的解釋。結論:地殼運動時,巖層在受到巨大的擠壓力時會發生褶皺,使巖層發生彎曲,褶皺斷裂或錯動,這一過程會釋放出巨大的能量,使大地猛烈地震動起來,產生巨大的破壞力量,這就是絕大多數地震產生的原因。。分析:當地球表面受到地球運動的影響時,會馬上做出反應、有所表現。地層在受到地殼內部的巨大壓力時,會像土堆一樣發生彎曲,又稱褶皺,巖層褶皺到一定程度后,就會像竹片一樣斷裂,同時釋放巨大的能量,產生地震。新知講解二探索了解地震發生時的情景及給地表帶來的變化。地震后房屋倒塌,道路損毀。地震時,地下傳來轟鳴聲,吊燈在擺動,房屋在搖晃。1、試著描述在電視或網絡上看到過的地震情景。地震發生時新知講解二探索了解地震發生時的情景及給地表帶來的變化。2、分析地震發生后給地表帶來的改變。資料一:1976年7月28日,河北省唐山市發生了里氏7.8級地震,地震使地面出現了裂縫、塌陷,鐵軌也扭曲變形。從圖片中可以看到,地震后路面裂縫、塌陷,鐵軌扭曲變形的情況。其原因是:地震使地面隆升與沉降,這是地殼板塊受到擠壓而斷裂、錯位造成的升降運動,此時,地面會出現裂縫、塌陷、地面上鐵軌也被扭曲變形。新知講解二探索了解地震發生時的情景及給地表帶來的變化。2、分析地震發生后給地表帶來的改變。資料二:2008年5月12日,四川省汶川縣發生了里氏8級地震。地震使山體滑坡,阻塞河道,形成了堰塞湖。圖片中呈現的是汶川地震后,在唐家山形成的堰塞湖。其成因是:汶川地震造成山崩地陷,地面和山頭出現裂縫,崩塌的石塊和泥沙堵塞河流形成了唐家山堰塞湖。汶川余震新知講解三探索地震發生時我們該如何自救與互救?1、在家中如何進行自救。頭腦保持清醒冷靜,做出敏捷反應是保障安全的關鍵。在家中要就地避險,不可貿然外逃,可選擇較安全的地方(如床下、桌子底下)躲避;住在單元樓內,可選擇衛生間、廚房、儲藏室及墻角躲避。同時,要關閉電源,關閉煤氣,熄滅爐火,防止發生火災和煤氣泄漏。高層住戶向下轉移時,千萬不能跳樓,也不能乘電梯,可利用兩次地震之間的間隙,迅速撤離。新知講解三探索地震發生時我們該如何自救與互救?2、在公共場所如何進行自救。正在演出的影劇院應立即停止演出,觀眾應躲在排椅下、舞臺腳下或樂池里,震后有秩序地組織觀眾分路疏散。正在體育場比賽的人應立即停止比賽,穩定觀眾情緒,防止慌亂、擁擠,有組織、有步驟地向空曠安全處疏散。正在上課的學生,迅速躲避在課桌下。地震停止后,在教師的統一指揮下,迅速撤離教室,就近在開闊地帶避震,切忌擁擠、跳樓。新知講解三探索地震發生時我們該如何自救與互救?地震發生過程非常短暫通常只有短短幾秒鐘。所以當地震發生時,就近躲避是非常重要的,除非在十幾秒內能迅速跑到戶外開闊地,否則不要嘗試往外跑或往樓上跑。遇到地震時,牢記“伏地、遮蔽、手抓牢”的地震自身保護口訣。做法是:在地震來臨時要趕緊鉆到桌子下邊或用靠墊捂住最脆弱的頭部,手牢牢抓住桌子腿并做好桌子大幅度移動的準備。地震發生時怎么辦生活小百科什么是“救命三角”在地震發生時,除非可以在十幾秒內迅速跑到戶外開闊地帶,否則就謹記“就近躲避”原則。選擇躲避區域時,盡量選擇衛生間等封閉狹小,靠近水管、可以形成穩定三角形空間的區域,注意保護好自己的脆弱部分,免遭落石砸傷。建筑物倒塌落在物體或家具上后,靠近它們的地方會留下一個空間。這個空間被稱作“救命三角”。物體越大、越堅固,被擠壓的余地就越小。而物體被擠壓得越小,這個空間就越大,于是利用這個空間的人免于受傷的可能性就越大。新知講解四探索搜集相關防震知識,制作成宣傳海報可以從地震預防、地震自救、地震救災幾個方面來制作。活動手冊合作探究一研討根據我們所掌握的事實,我們能為先前對巖石彎曲原因的猜測找到依據嗎?地球上板塊與板塊之間相互擠壓、碰撞,千萬板塊邊沿及板塊內部產生錯動或破裂。巖層在受到巨大的擠壓力時會發生彎曲。彎曲斷裂時會釋放出大量的能量,使大地猛烈地震動起來,產生巨大的破壞力量。合作探究二研討地震是怎樣發生的?能給地表帶來哪些改變?這個改變是劇烈的還是緩慢的?地面的震動,稱為地震。地震是巖石圈內能量積累到一定時候釋放的一種形式,是自然界經常發生的一種地質作用。巖石由于地殼的運動會長期受到力的作用,而發生形變。一旦這種作用力的強度超過了巖石的強度,巖石就要破裂或錯動,同時將積累的能量迅速釋放出來從而發生地震。地震會引起地面震動,產生裂縫帶,山崩地裂,地基沉陷,山體等自然物破壞(滑坡、泥石流等),還會引發海嘯、形成堰塞湖等。地震是一種劇烈地地殼運動,時間短、破壞力強,能在短時間內使地表發生巨大的變化。課堂練習1、地震是因為地下某種物質發生爆炸引起的地面震動。()一、判斷對錯2、地震通常比較強烈,破壞力強。()課堂練習二、選擇題1、地震主要發生在()這一部分。A.地殼B.地幔C.地核A課堂練習二、選擇題2、產生地震的主要原因是()。A.地球內部溫度太高B.地殼的運動C.人類的活動B課堂小結通過本課的學習你有哪些收獲?板書設計地震的成因及作用地震的成因防震知識地殼的巖石分類地震作用巖層發生彎曲本課思維導圖地殼的運動巖層斷裂、錯動地面裂縫、塌陷山體滑坡、堰塞湖地表斷裂、地面隆起地殼的巖石分類地殼的運動……板書設計地震的成因及作用地震的成因防震知識地殼的巖石分類地震作用巖層發生彎曲本課思維導圖地殼的運動巖層斷裂、錯動地面裂縫、塌陷山體滑坡、堰塞湖地表斷裂、地面隆起地殼的巖石分類地殼的運動……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2.3地震的成因及作用教學設計課題地震的成因及作用單元地球表面的變化學科科學年級五上學習目標科學概念目標1、地殼運動是地震發生的原因。目標解讀:地下巖石由于地殼的運動會長期受到力的作用,而發和形變。一旦這種作用力的強度超過了巖石的強度,巖石就要破裂或錯開,同時將積累的能量迅速釋放出來從而發生地震。2、地震的發生會使地表形態發生巨大變化,知道抗震防災的基本常識??茖W探究目標1、能夠通過模擬實驗,探究地震形成的原因。目標解讀:通過模擬實驗對地震的成因建構自己的解釋,將自然界的現象與模擬實驗建立一一對應的關系,并將實驗中獲得的證據應用于解釋自然現象。2、能夠通過閱讀資料,、觀察圖片,分析地震發生后給地表帶來的改變。3、能夠制作關于抗震防災的手抄報,宣傳抗震防災的常識??茖W態度目標1、保持對地震現象的探究熱情,樂于參加模擬實驗。2、能基于證據大膽表達自己的見解,認真傾聽他人意見,形成集體觀點??茖W、技術、社會與環境目標了解科學技術可以減少自然災害對人類生活的影響。重點1、地震的發生會使地表形態發生巨大變化,知道抗震防災的基本常識。2、能夠通過模擬實驗,探究地震形成的原因。難點能夠通過模擬實驗,探究地震形成的原因。教學過程教學環節教師活動學生活動設計意圖導入新課復習導入:如果把地球比作一個熟雞蛋,那么地殼、地幔、地核分別相當于雞蛋的哪一部分?溫故知新激趣導入講授新課聚焦一:地震是怎樣形成的?地震的形成。地面的震動,稱為地震。地震是巖石圈內能量積累以一定時候釋放的一種形式,是自然界經常發生的一種地質作用??煞譃樘烊坏卣鸷腿斯さ卣饍纱箢?。天然地震有兩種:一種是“構造地震”,是由地下巖石的構造活動產生的地震;另一種是由火山噴發頁產生的“火山地震”。人工地震是用人為方法產生的地震,如工業爆破或地下核爆炸等。釋疑:本課主要研究的是“構造地震”。構造地震又稱為斷裂地震,是由地下巖石發生快速錯斷引起的。地下巖石由于地殼的運動會長期受到力的作用,而發生形變。一旦這種作用力的強度超過了巖石的強度,巖石就要破裂或錯開,同時將積累的能量迅速釋放出來從而發生地震。聚焦二:地震發生時的情景。地震發生時,會導致山崩地裂、地面沉降與隆升、地表錯位、河道堵塞、公路毀壞、房屋倒塌等。聚集三:地震給地球表面帶來的改變。(1)造成地面的沉降與隆升,這是地殼板塊受到擠壓而斷裂、錯位造成的升降運動。(2)形成地面裂縫、塌陷和堰塞湖:地震造成山崩地陷,地面和山頭出現裂縫,崩塌的石塊和泥沙堵塞河流形成了堰塞湖。地球上90%以上的地震和破壞性最大的地震都屬于構造地震。地震主要發生在兩個大帶上:環太平洋地震帶和橫貫歐亞地震帶。中國也是多地震的國家。探索一:了解地震的成因1、交流我們對地震成因的看法。A地下深處出現塌陷,導致地面震動。B可能是地下什么物體發生爆炸,導致地面裂開。2、做模擬實驗。實驗材料:泡沫小盒(切成兩半)、塑料薄膜、土、清水、小鍬、手套(可選擇使用)實驗步驟:(1)將小盒的兩半拼接起來,在上面鋪一層塑料薄膜。(2)將土、水和成泥,并將它鋪在有塑料薄膜的小盒中。(3)等泥變干后,將這個小盒的兩半迅速拉開或擠壓。(4)觀察發生的現象。實驗現象:當迅速拉開小盒的兩半時,土地會出現斷層;當擠壓這個小盒的兩半時,土地會產生隆起,同時碎的土渣會散落到擠壓周圍,形成彎曲或錯位。3、根據實驗現象和對下面兩張圖的觀察,試著對地震的成因做同我們的解釋。分析:當地球表面受到地球運動的影響時,會馬上做出反應、有所表現。地層在受到地殼內部的巨大壓力時,會像土堆一樣發生彎曲,又稱褶皺,巖層褶皺到一定程度后,就會像竹片一樣斷裂,同時釋放巨大的能量,產生地震。探索二:了解地震發生時的情景及給地表帶來的變化。1、試著描述在電視或網絡上看到過的地震情景。播放視頻《地震發生時》2、分析地震發生后給地表帶來的改變。資料一:1976年7月28日,河北省唐山市發生了里氏7.8級地震,地震使地面出現了裂縫、塌陷,鐵軌也扭曲變形。小結:從圖片中可以看到,地震后路面裂縫、塌陷,鐵軌扭曲變形的情況。其原因是:地震使地面隆升與沉降,這是地殼板塊受到擠壓而斷裂、錯位造成的升降運動,此時,地面會出現裂縫、塌陷、地面上鐵軌也被扭曲變形。資料二:2008年5月12日,四川省汶川縣發生了里氏8級地震。地震使山體滑坡,阻塞河道,形成了堰塞湖。圖片中呈現的是汶川地震后,在唐家山形成的堰塞湖。其成因是:汶川地震造成山崩地陷,地面和山頭出現裂縫,崩塌的石塊和泥沙堵塞河流形成了唐家山堰塞湖。播放視頻《汶川余震》探索三:地震發生時我們該如何自救與互救?1、在家中如何進行自救。小結:頭腦保持清醒冷靜,做出敏捷反應是保障安全的關鍵。在家中要就地避險,不可貿然外逃,可選擇較安全的地方(如床下、桌子底下)躲避;住在單元樓內,可選擇衛生間、廚房、儲藏室及墻角躲避。同時,要關閉電源,關閉煤氣,熄滅爐火,防止發生火災和煤氣泄漏。高層住戶向下轉移時,千萬不能跳樓,也不能乘電梯,可利用兩次地震之間的間隙,迅速撤離。2、在公共場所如何進行自救。小結:正在演出的影劇院應立即停止演出,觀眾應躲在排椅下、舞臺腳下或樂池里,震后有秩序地組織觀眾分路疏散。正在體育場比賽的人應立即停止比賽,穩定觀眾情緒,防止慌亂、擁擠,有組織、有步驟地向空曠安全處疏散。正在上課的學生,迅速躲避在課桌下。地震停止后,在教師的統一指揮下,迅速撤離教室,就近在開闊地帶避震,切忌擁擠、跳樓。地震發生過程非常短暫通常只有短短幾秒鐘。所以當地震發生時,就近躲避是非常重要的,除非在十幾秒內能迅速跑到戶外開闊地,否則不要嘗試往外跑或往樓上跑。遇到地震時,牢記“伏地、遮蔽、手抓牢”的地震自身保護口訣。做法是:在地震來臨時要趕緊鉆到桌子下邊或用靠墊捂住最脆弱的頭部,手牢牢抓住桌子腿并做好桌子大幅度移動的準備。播放視頻《地震發生時怎么辦》探索四:搜集相關防震知識,制作成宣傳海報可以從地震預防、地震自救、地震救災幾個方面來制作。對教師所提問題展開回答。分組實驗并記錄溫故知新勤思考,聚集焦點解新疑。科學探索求真知,名師點撥解疑難。研討探究研討一:根據我們所掌握的事實,我們能為先前對巖石彎曲原因的猜測找到依據嗎?小結:地球上板塊與板塊之間相互擠壓、碰撞,千萬板塊邊沿及板塊內部產生錯動或破裂。巖層在受到巨大的擠壓力時會發生彎曲。彎曲斷裂時會釋放出大量的能量,使大地猛烈地震動起來,產生巨大的破壞力量。研討二:地震是怎樣發生的?能給地表帶來哪些改變?這個改變是劇烈的還是緩慢的?小結:地面的震動,稱為地震。地震是巖石圈內能量積累到一定時候釋放的一種形式,是自然界經常發生的一種地質作用。巖石由于地殼的運動會長期受到力的作用,而發生形變。一旦這種作用力的強度超過了巖石的強度,巖石就要破裂或錯動,同時將積累的能量迅速釋放出來從而發生地震。地震會引起地面震動,產生裂縫帶,山崩地裂,地基沉陷,山體等自然物破壞(滑坡、泥石流等),還會引發海嘯、形成堰塞湖等。地震是一種劇烈地地殼運動,時間短、破壞力強,能在短時間內使地表發生巨大的變化。討論交流相互交流共分享,集體討論達共識。課堂練習幻燈呈現課堂小結通過本課的學習你有哪些收獲?板書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精品試卷·第2頁(共2頁)HYPERLINK"http://www.21cnjy.com/"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2.3地震的成因及作用 教案.doc 2.3地震的成因及作用 課件.ppt 2.3地震的成因及作用 試題(含答案解析).doc 地震發生時.mp4 地震發生時怎么辦.mp4 汶川余震.mp4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