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九年級社會第三單元第二課《中國抗日戰爭》自主性作業一、選擇題1.“我的家在東北松花江上,那里有森林、煤礦,還有那…。”歌曲《松花江上》唱出東民流離失所、家破人亡的悲痛之情,它創作的背景是()A.1931年日本發動九一八事變B.1937年日本發動七七事變C.1936年張、楊發動西安事變D.1937年日本侵占南京淪陷2.1935年的“一二·九”運動與1919年的五四運動的共同點不包括()A.都發生在北京的愛國運動B.青年學生都積極參與C.斗爭對象都涉及日本D.都是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3.美國著名記者史沫特萊就(?http:?/??/?www.21cnjy.com?)西安事變結束時的局勢發表評論說:“西安事變可能已經以一種地方性的失敗告終了,卻仍然是一次全國性的勝利。一個統一的中國,雖然緩慢而且伴有劇痛,終于在漸漸誕生。”她所說的“統一”含義是指( )A.國民政府實現了形式上的全國統一B.國共兩黨由分裂對峙開始走向合作抗日C.蔣介石獲釋并重新執掌軍政大權D.標志著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最終形成4.“宛平城外狼狗叫,盧溝橋上槍聲激。”這句詩反映的歷史事件是()A.九一八事變B.七七事變C.一·二八事變D.八一三事變5.下列最能反映中國20世紀30年代的時代特征的是()A.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端B.中華民族到了最危險的時候C.全面侵華戰爭爆發D.民族解放戰爭取得完全勝利6.“只有全民族實行抗戰,才是我們的出路。”為推動全民族抗戰的實現,共產黨人作出的努力有()①在根據地進行土地革命②領導一二?九運動③促進西安事變和平解決④發表《論持久戰》A.①②B.①④C.②③D.②④7.淞滬會戰中,國民黨主力悉數投入,湘軍、桂軍、粵軍、東北軍、西北軍等紛紛奔赴前線,包括海外僑胞在內的中國人民踴躍支援。這表明淞滬會戰()A.消弭了國民黨軍閥之間的嫌隙B.粉碎了日本三個月滅亡中國的計劃C.使中華民族的凝聚力空前提高D.標志著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初步建立8.抗日戰爭中,中國軍隊主動出擊,粉碎日軍“囚籠政策”的戰役是()A.平型關大捷B.臺兒莊戰役C.百團大戰D.淞滬會戰9.中國近代史上國共兩黨曾兩次攜手,為實現民族獨立、國家富強作出了重大貢獻。以下屬于第二次國共合作成果的是()A.完成了反帝反封建的任務B.建立了第一個紅色革命根據地C.創建了黃埔陸軍軍官學校D.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10.下面是東北大學在二十世紀二三十年代多次遷移的路線。結合所學知識判斷,它的遷移與下列哪一事件有關?()1923年在沈陽成立—→1931年遷往北平—→1937年遷往開封—→1938年遷往四川A.新文化運動B.北伐戰爭C.土地革命戰爭D.抗日戰爭11.小亮同學根據某個學習主題搜集到楊靖宇、趙登禹、佟麟閣等英烈的事跡,這三個人物共同反映的主題最可能是()A.新革命道路的探索B.中華民族的抗爭C.近代中國的屈辱D.國共關系的演變12.1938年,范文瀾在《大丈夫:范文瀾說英雄》序言中寫道:“每當外力入侵中國的時候,總有許多忠臣義士,用各種方式參加民族間悲社的斗爭,他們拼出血和生命,去保證民族的生存。”作者上述言論的目的是()A.呼吁民眾弘揚民主精神B.強調建立民族統一戰線C.督促國共兩黨合作抗日D.喚起民眾抵御外來侵略二、非選擇題:13.總有一些日子讓我們刻骨銘心。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圖1圖2⑴這些日子留下了傷痛的回憶。列舉相關史實,分別說明圖1、圖2紀念日設立的緣由。材料二:現在,一切幻想,都給鐵的事實粉碎了!“安心讀書”嗎?華北之大,已經安放不得一張平靜的書桌了!……為了民族,我們愿意暫時丟開書本,盡力之所及,為國家民族做一點實際工作……——清華大學救國會告全國同胞書⑵那一天,烽火燎原。運用所學知識說明青年學生是如何承擔時代使命的?材料三:(近代以來)一次次的斗爭,都不幸的以失敗而告終,中國人民復興中國的夢始終未能實現……可以說,抗日戰爭的勝利完成了近代中國從“沉淪”到“上升”的轉變,復興中國的夢想開始成為現實。——《兩岸新編中國近代史?民國卷》⑶那一天,抗戰勝利。請結合近代中國的社會狀況,分析說明“抗日戰爭是中華民族走向復興的樞紐”?(要求:邏輯嚴密,表述簡潔)14.中國共產黨是中國工人階級的先鋒隊組織,是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的代表,沒有中國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閱讀材料,回答問題。(1)上述材料反映了當時的知識分子對中國革命有了怎樣的新認識?這對中國共產黨的成立有何影響?材料二:下列是蔣介石及國民政府在不同時期的重要談話內容,摘抄如下:⑵蔣介石及國民政府分別是在怎樣的歷史背景下發表以上聲明的?從中反映出其對日政策發生了怎樣的變化?中國者,中國人之中國也,國之不在,民于何有,民之泯滅,黨將焉傳。……謂宜立下決心,接受張楊二氏主張,停止正在發動之內戰,……舉內戰之全軍,立即開赴晉綏,抗御日寇,化黑暗為光明,變不祥為大慶。——紅軍將領關于西安事變致國民黨國民政府電1936年(2)請你結合二十世紀三十年代國際國內局勢,分析中國共產黨推動和平解決西安事變的原因。《參考答案》1、選擇題:1-5:ADDBB6-10:CBCDD11-12:BB二、非選擇題13.⑴圖1:1931年9月18日,日本悍然發動九一八事變,挑起了侵華戰爭,不久,侵占了東北三省。圖2:1937年12月13日,南京失陷,日軍開始了長達六個星期的大屠殺(或日軍制造南蠻大屠殺),對中國人民犯下了不可饒恕的滔天罪行。⑵1935年12月9日,北平青年學生涌上街頭,高呼“停止內戰,一致抗日”“打倒日本帝國主義”等口號,舉行了聲勢浩大的一二·九運動。一二·九運動+標志著中國人民抗日救亡民主運動新高潮的到來。⑶近代以來,中國遭受列強的侵略,一步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這種狀況到抗日戰爭時期發生了根本的改變。抗日戰爭的勝利成為鴉片戰爭以來中國人民在反抗侵略的斗爭中第一次取得的完全勝利和民族解放戰爭。它顯示了中華民族的覺醒和民族團結的巨大力量,這種巨大力量從根本上決定著戰爭的進程和結局,決定了民族的前途和命運。中國作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重要組成部分,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作出了巨大犧牲和重要貢獻,抗日戰爭勝利大大提高了國際地位.可以說,抗日戰爭的勝利從全面意義上完成了近代中國從沉淪到上升的轉變,所以說抗日戰爭是中華民族走向復興的樞紐。14.(1)新認識:五四運動促使接受了馬克思主義的先進分子繼續奮斗,他們意識到中國工人和農民的重要性,只有到他們中間去,充分考慮他們的利益和關心的問題,才是真正地用科學的方法尋找促進中國社會進步的辦法。影響:馬克思主義開始同中國工人運動結合起來,工人階級隊伍不斷壯大,為中國共產黨的誕生奠定了階級基礎。(2)國際:1931年,日本發動九一八事變,不到半年占領了東北三省。占領東北后,日本又將侵略魔爪伸向了華北。日軍在華北不斷制造事端,預使“華北獨立”,以圖直接控制華北,將華北從中國分割出去,中華民族面臨嚴重的民族危機。國內:面對日本加緊侵略中國,停止內戰,一致對外,成為中國人民的共同心愿,全國掀起了抗日救亡民主運動新高潮。促進西安事變和平解決有利于推動建立以第二次國共合作為基礎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3)1938年,毛澤東發表《論持久戰》,具體分析了中日戰爭的基本特點,為全國人民指出了抗日戰爭的正確道路;中國共產黨領導八路軍、新四軍深入敵人后方,廣泛發動群眾,開展游擊戰,建立敵后抗日根據地,把敵人后方變成抗日前線;1940年8月,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八路軍、在彭德懷的指揮下,發動百團大戰,粉碎了日軍對敵后抗日根據地的封鎖,極大的鼓舞了中國軍抗戰勝利的信心。。抗日戰爭期間,無論形勢多么險惡、戰爭多么殘酷,中國共產黨始終堅持抗戰到底,成為全民族團結抗戰的中流砥柱,為中國人取得抗戰勝利點燃希望。“……嚴格命令全國軍隊,對日避免沖突,對于國民亦一致告誡,務必維持嚴肅鎮靜之態度。”——1931年9月國民政府《告全國民眾書》“如果戰端一開,那就地無分南北,人不分老幼,無論何人,皆有守土抗戰之責任,皆抱定犧牲一切之決心……”——1937年7月蔣介石廬山講話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精品試卷·第2頁(共2頁)HYPERLINK"http://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