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專題六我們的中華文化》復習學案一、中華文化獨具特色的輝煌歷程發展時期 文化思想 在中華文化發展史上的影響、作用殷周時期 天命神權思想、“敬德保民”思想 對早期中華文華產生了深刻的影響春秋戰國時期 諸子蜂起百家爭鳴 逐漸形成了古代中華文化思想的雛形秦 促進了統一的民族文化的發展 在中華文化史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漢 儒家學說確立至尊地位 儒家思想成為正統思想隋唐時期 古代中華文化高束民展,并以博大的胸襟廣泛吸收外域文化 進入氣度恢弘的全盛時代宋元明 延續隋唐文化的輝煌,并在史學、文學藝術、科技等方百成就巨大,并產生宋明理學 推動中華文化發展,其中寧明理學對后期封建社會影響較大明清 近代西方文化傳人 中國傳統文化面臨沖擊二、中華文化源遠流長源遠流長是中華文化的基本特征之一。世界上每個民族都有獨特的文化,它們是民族延續的重要標識。中華文化是中國各族人民在長期的歷史發展過程中共同創造的,與其他民族的古老文化相比較,中華文化是人類文明史上唯一沒有中斷而延續至今的古老文明。因此,源遠流長是從發展歷程的角度講述中華文化的基本特征。【深入理解】1、中華文化源遠流長的見證——漢字與史書典籍(1)漢字。①作用:文字是文化的基本載體,記載了文化發展的歷史軌跡和豐富成果。數千年來,漢字為書寫中華文化,傳承中華文明,發揮了巨大的作用。②意義:文字的發明,使人類文明得以傳承,標志著人類進入文明時代。漢字文化內涵豐富,在今天為中華各族人民所通用,是中華文明的重要標識。(2)史書典籍。①意義:是中華文化一脈相傳的重要見證。②原因:中華民族自古以來就十分重視歷史經驗,重視保存歷史資料。相傳在夏商時期就有了史官,以后的歷朝歷代都設置史官。他們大都終身世襲,所以能夠將大量的史實記載下來,將豐富的史料積累起來。③我國史書典籍的特點:規模之大,存留之豐,為世界所僅有。2、中華文化源遠流長的原因,還得益于它特有的包容性。中華文化歷史悠久,雖歷經磨難,但從未中斷,表現出極強的生命力。這其中的一個重要原因就在于中華文化特有的包容性。正是這種包容精神,使得中華文化具有非凡的融合力。在中華文化發展的過程中,這種融合力使得中華民族在漢民族文化的基礎上善于吸收不同地域的文化,形成豐富多彩的中華文化,因此,正確理解中華文化特有的包容性,顯得尤為重要。中華文化的包容性,主要體現在求同存異和兼收并蓄兩方面。所謂“求同存異”,就是能與其他民族的文化和諧相處。比如儒家文化是中國土生土長的文化,歷史上中國對所有的外來宗教都一視同仁,佛教、伊斯蘭教、基督教等都可以在中國的土地上自由傳播。佛教之所以能夠徹底中國化,顯然是離不開儒家文化的寬宏包容。在中國的許多著名寺廟,儒、釋、道三種思想的外在象征均供奉于一殿、一庭、一山之中,這不能不說是對中國傳統文化包容性的一個注釋。所謂“兼收并蓄”,是指能在文化交往中吸收、借鑒其他民族文化中的積極成分。即在與外來文化交匯接觸時,既包涵兼容,又始終保留自身的體系和特點。佛教自漢傳入中國內地,長期與中國傳統文化思想相互影響、吸收,逐步演變成了中國化的佛教。唐代是我國封建文化的高峰期,外國的巨商學子云集中國。外來文化與中國傳統文化相結合,融進了中國文化。此外,基督教傳入中國,不僅沒有動搖中國的家庭制度,反而接受了中國的祭祀儀典。中國的文化早就有兼取眾長,以為己美的優良傳統和海納百川的胸懷。張騫出使西域、玄奘萬里取經、鑒真六渡扶桑、鄭和七下西洋,這些中外文化交流的壯舉,正是中華民族寬厚兼容精神的生動體現。中華文化的包容性,一方面,有利于各民族文化在和睦的關系中交流,增強對自身文化的認同、另一方面,有利于增強對外域文化的理解。【應用指導】中華文化特有的包容性是中華文明源遠流長的重要原因,用這個知識點可以用來分析我國政府倡導的建立和諧世界,加強文化交流,發展文化產業等政策,是高考命題的重點。三、中華文化博大精深博大精深是中華文化的又一個重要特征。表現在文學藝術、科學技術、明顯的區域性、獨特的民族性等方面。所以博大精深是從豐富內涵的角度闡明中華文化的基本特征。【深入理解】1、中華文化中的文學藝術在世界文學藝術寶庫中獨樹一幟(1)作用:文學藝術對于反映人們的精神生活、展示人們的精神世界有獨特的作用。(2)中華文化中的文學藝術風格:輝煌而歷史悠久、內涵豐富而絢麗、風格鮮明而獨特。(3)文藝藝術的重要地位:展現了中華民族的精神向往和美好追求,以其獨樹一幟的風格在世界文學藝術寶庫中占有重要位置。2、中國的科學技術成就體現了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1)科學技術是一個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標志之一。(2)中國的科學技術體現了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①地位:在古代,中國的科學技術成就,長期處于世界的前列,對整個人類文明的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②特點:總的來說,我國古代科學技術注重實際運用,具有實用性和整體性的特點。③意義:中華民族在認識、自然的過程中創造的一切科技成果,都是中國人民勤勞、智慧和艱苦奮斗精神的結晶,是中華民族生命力、創造力的生動體現。3、豐富多彩的區域文化(1)成因:我國幅員遼闊,各地自然條件千差萬別,經濟社會發展程度不同。受歷史、地理等因素的影響,各地區的文化帶有明顯的區域特征。(2)不同區域文化之間的關系:不同區域的文化,長期相互交流、相互借鑒、相互吸收,既漸趨融合,又保持著各自的特色。(3)具體表現:吳越文化和滇黔文化分別具有水鄉文化和邊陲山寨文化特征。4、異彩紛呈的多民族文化(1)中華民族是多民族的同同體,中華文化呈現多種民族文化的豐富色彩。中華各民族的文化,既有中華文化的共性,又有各自的民族特性。(2)地位。它們都是中華文華的瑰寶,都是中華民族的驕傲。(3)各民族文化的關系。各兄弟民族文化相互交融、相互促進,共同創造了中華文化。(4)意義。它體現了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各族人民以共同擁有的中華文化的認同感和歸屬感,顯示了中華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蘊和強大的民族凝聚力。【指點迷津】辯析: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中華傳統文化正在失去它的作用。(1)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一些適應市場經濟發展要求的新觀念、新思想正在形成,如競爭意識、價值觀念、金錢觀念、開放意識等。這些新的觀念給傳統的思想和文化帶來了巨大的沖擊。(2)但必須看到中華文化之所以源遠流和在于它的包容性,即求同存異和兼收并蓄。因此,中華文化不是一成不變的,它處在不斷地建構之中,在發展的過程中,不斷地吸收時代文化中的積極成分來豐富和完善自己,使其顯示出頑強的生命力和魅力。(3)中華文化博大精深,千百年來它對中華民族的發展一直起著重要的作用。即使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的今天,中華傳統文化中的精華仍然起著非常巨大的作用,如誠信觀念、先人后己的集體觀念等對市場經濟發展會起到巨大的推動作用。(4)因此,上述觀點是錯誤的。在新時期要大力弘揚中華傳統文化并再造中華文化的輝煌。【知識測評】A組一、最佳選擇題:1.中華文化發展史上具有劃時代意義的時期是( )A.春秋戰國時期 B.秦朝 C.隋唐時期 D.明清時期2.中華文明與其他文明相比較,從發展結果看,其特征是( )A.發源地不同 B.傳承的民族不同C.傳承的范圍、地區不同 D.傳承的時間不同3.下列說法能夠證明中華文化“源遠流長,一脈相承”的是①發源于黃河、長江流域的中華文明歷經滄桑至今仍存 ②今天的漢字是由甲骨文演變而來 ③北宋時的《資治通鑒》為后世所傳播,被統治階級所借鑒 ④我國民族眾多,方言也較多( )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4.下列對中華文化包容性的看法正確的有①對中華文化的發展,有重要促進作用 ②融合了其他民族的文化 ③吸收、借鑒其他民族文化,并與之和諧相處 ④增強對本民族文化的認同(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5.近代中國文化衰微的原因有①中國封建統治的日漸沒落 ②西方近代工業文明的沖擊 ③維新運動出現 ④洋務運動出現( )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③ D.①③④二、綜合探究6.材料一:考古學家在六千年前刻畫在陶器上的符號上發現了漢字的雛形,中華民族創造的燦爛文化,大部分是用漢字記錄下來、流傳后世的,歷朝歷代都以漢字作為官方文字。材料二:相傳我國在夏商時期就有了史官,以后的歷朝歷代都設置史官。古代史官大都終身世襲,這使他們能夠將大量的史實記載下來,將豐富的史料積累下來。結合上述材料,用《文化生活》有關知識回答:(1)兩則材料共同說明了什么問題?(2)漢字對中華文化的傳承起到了什么作用?1、B 2、D 3、C 4、D 5、A6、(1)源遠流長是中華文化的基本特征之一。漢字和史學典籍是中華文化源遠流長的重要見證。(2)漢字是中華文化源遠流長見證之一。文字是文化的基本載體,記載了文化發展的歷史軌跡和豐富成果。文字的發明,使人類文明得以傳承,標志著人類進入文明時代。數千年來,漢字為書寫中華文化,傳承中華文明,發揮了巨大的作用。漢字文化是中華文明的重要標識。B組一、最佳選擇題:1.下列對中國文學藝術評價不正確的是( )A.中華文學藝術歷史悠久B.中華文學藝術內涵豐富,形式絢爛多彩C.中華文學藝術充分體現了中華民族的創造力D.中華文學藝術在世界文學藝術中獨樹一幟,占居首位2.下列關于我國古代科學技術對中華文化重要性的看法正確的是( )A.科學技術是一個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標志B.我國的“神舟”系列載人航天成功體現了我國科技處于世界前列C.我國古代科學技術具有實用性和整體性特點D.我國古代科學技術展現了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3.下列對“一方水土,一方文化”理解正確的有( )A.這是由我國各地的自然條件千差萬別、經濟社會發展程度不同造成的B.這體現了我國文化的博大、多彩、精深C.吳越文化是典型的水鄉文化,滇黔文化具有邊陲山寨文化特征D.不同區域文化保持各自的特色,不相融合4.中華文化是各民族人民共同創造的,民族文化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下面對民族文化認識錯誤的是( )A.民族文化顯示了中華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蘊B.民族文化是各民族特有的,其他民族無認同感C.民族文化既有民族特性,又有中華文化的共性 D.都是中華之瑰寶,民族之驕傲二、綜合探究5.古典音樂《十二木卡姆》出自維吾爾族人民,是一部著名套曲。二十四史中的《遼史》、《金史》和《宋史》是許多少數民族史學家參加編寫的。藏族的《格薩爾王傳》、蒙古族的《江格爾》和柯爾孜族的《瑪納斯》被譽為三大英雄史詩。維吾爾族的《福樂智慧》和彝族的《阿詩瑪》也是譽滿中外的敘事詩。同時,早在唐朝,白族張勝溫繪出的梵畫長卷,長達十丈,共有628個菩薩像,工細生動,是我國古代繪畫精品。上述材料體現了中華文化發展的什么特點或道理?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