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5.1.4《魚》教學設計教材分析《魚》這一節屬于“生物的多樣性”這一核心主題,是學生將要學習的第一種脊椎動物的一節,起到承上啟下的作用。教材主要關注魚的形態、運動、呼吸等方面的內容。本節課的教學設計側重于指導學生完成“觀察與思考”活動,使學生發揮主觀能動性,自己動腦、動手、,積極參與到活動中。本課的教學重點和難點就是了解魚適應水中生活的特點,通過“觀察與思考”,讓學生認識魚在水中是如何運動和呼吸的,進一步總結出魚適于水中生活的主要特征。學情分析經過一年的學習,學生對初中生物科有了大概的了解,并逐漸認識到生物的重要性,從而根據以往經驗探索更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前幾節課中,學生已經對腔腸動物、扁形動物、線形動物、環節動物、軟體動物、節肢動物這些無脊椎動物有所了解,本節所學的魚類是學生將要學習的第一種脊椎動物,所以教師在講課時要注意做好過渡引導,使學生掌握脊椎動物與無脊椎動物的區別,才能為后面的學習做好鋪墊。教學目標知識目標:說出脊椎動物、無脊椎動物的區別;概述魚的主要特征;舉例說明魚與人類生活的關系。能力目標:通過觀看視頻,歸納總結出魚類的主要特征,培養學生的觀察思考能力。情感目標:關注水生生物和水域環境,提高環境保護的意識;關注我國漁業的發展。四、教學重點和難點1.教學重點:魚類適于水中生活的特征,魚與人類的關系。2.教學難點:通過觀看視頻,歸納總結出魚適于水中生活的特征。五、教學準備1.學生準備魚:6人一小組,每位個組的一名組員從家里用魚缸帶一條魚2.教師準備紅墨水六、教學過程設計教學環節教師活動學生活動設計意圖生活情境,導入新課通過學生頸椎曲度反弓及脊柱側彎的實例,提醒同學們注意坐姿以保護脊柱;引出脊椎動物與無脊椎動物的概念思考生活情境中蘊含的生物學知識;了解脊椎動物與無脊椎動物的區別通過生活情境導入,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導學生用知識解決問題,意識到生物知識對生活的重要作用;形成注意健康的意識(生命觀念)。圖片展示,導入新課展示前幾節課所學的幾種動物的圖片,以及鯽魚的骨骼圖片通過脊椎動物與無脊椎動物的概念,指出鯽魚是脊椎動物讓學生通過重要概念的運用,理解脊椎動物與無脊椎動物的區別魚的種類及分類魚生活在水中,水的面積占了地球面積的百分之七十,所以魚是脊椎動物種類最多的一個類群。引導學生思考:根據魚生活環境水質的不同,可以將魚分為兩大類,哪兩類?再分別列舉淡水魚和海洋魚。學生思考并回答:淡水魚和海洋魚。拓展學生思維魚適于水中生活的特點探究一:魚的運動引導學生根據游泳作為健身運動的特點,分析魚適合游泳的特點學生觀察并總結:1.體形及體表特點:魚身體呈流線型,體表有鱗片和粘液。并思考此特征的原因:減小在水中的阻力2.運動:通過尾部和軀干部的擺動以及鰭的協調作用游泳;培養學生的思考與分析能力拓展思維提問:有人說,魚只靠鰭進行運動,這種說法全面嗎?通過思考以及閱讀教材,回答:不全面,大多數魚主要靠尾部和軀干的的擺動,魚鰭是起到輔助協調運動的作用。提高學生信息提煉能力,培養學生批判性思維探究二:魚的呼吸組織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動手操作提問:魚鰓適于水中呼吸的特點?水流入鰓之前和流過鰓之后,溶解在水中的氣體成分有什么變化?在魚嘴附近的水中滴一滴紅墨水,觀察到紅墨水從鰓流出小組討論回答問題1.鰓絲既多又細,增大與水的接觸面積。鰓毛細血管豐富,利于氣體交換。2.水流過鰓之后:氧氣含量降低,二氧化碳含量升高通過動手實驗,提高學生動手操作能力以及觀察能力通過小組討論培養科學思維以及語言表達能力拓展知識討論思考思考:魚兒為什么離不開水?小組討論,運用本節課所學的魚鰓結構知識,聯系七年級的知識解決問題引導學生用知識解決問題,意識到生物知識對生活的重要作用;培養學生小組合作及語言表達能力小結—魚的主要特征引導學生自主總結總結魚的主要特征再次實現重點的鞏固和內化;培養學生知識點的歸納總結能力辨析下列哪些“魚”是冒牌者?根據本節課所學習的魚的主要特征,辨析名字中有“魚”字,或形態習性像魚,但不屬于魚類的動物。如:章魚魷魚墨魚是軟體動物;以及不像魚但屬于魚的動物,如海馬。強調易錯點三、魚與人類生活的關系通過圖片展示,讓學生思考魚與人類生活的關系。明確《漁業法》對養殖、捕撈?的相關規定。總結:魚是人類蛋白質的重要來源。學生提高對水資源環境的保護意識。提高學生社會責任感課堂小結,當堂檢測引導學生對本節課知識進行總結,當堂檢測學生知識的掌握程度。總結本節課的知識,完成對應練習。鞏固知識點七、板書設計第四節魚教學反思本節課從生活情境導入,通過脊柱側彎檢查的事例,提高了學生的健康意識,同時強調了脊椎動物與無脊椎動物的區別,進而引出本節課的主人公——魚。新課導入環節較為流暢新穎,貼近學生的生活。但在魚鰭的作用這一環節,如果加入模擬魚鰭的實驗,讓學生動手操作,會更加生動形象地展示魚不同鰭的作用,使學生更好的理解和掌握。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