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專題十一 小康社會的經濟建設》復習學案l1、小康社會的經濟建設 (1)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經濟目標 小康社會 經濟建設的要求 (2)促進國家的經濟發展 科學發展觀 經濟持續協調發展【學習過程】1、科學發展觀的內涵: , 、 、 的發展觀。科學發展觀的主旨在于 。(1)堅持以人為本,就是要以 為目標,從 出發謀發展、促發展,不斷 ,切實保障 ,讓發展的成果惠及全體人民。(2)全面發展,就是 。(3)協調發展。“五統籌”指 。(4)可持續發展,就是要促進 ,實現 ,堅持 的文明發展道路。2、如何促進小康社會的經濟發展?(1)必須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2)促進經濟持續協調發展。要進一步優化產業結構,全面提高 。走 道路,統籌 發展。(3)堅持對外開放,全面提高 水平。3、新型工業化道路:堅持 , ,走出一條 、 、 、 、 的新型工業化路子。易錯易混知識點(判斷)1、走新型工業化道路是指堅持以工業化帶動信息化,以信息化促進工業化,走出一條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人力資源優勢得到充分發揮的新型道路。2、信息化是帶動工業化的強大動力,信息化與工業化相結合,可以迅速提高工業化水平,加快工業化進程。3、工農差別、城鄉差別和地區差別是制約全面實現小康社會的決定性因素。4、協調發展,就是統籌城鄉發展、統籌區域發展、統籌經濟社會發展、統籌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統籌國內發展和對外開放。5、科學發展觀的主旨是和平與發展。【練習與作業】一、單項選擇題1.堅持以人為本,就是要以 為目標,讓發展的成果惠及全體人民。A.GDP的高速增長 B.經濟的快速發展C.城鄉統籌發展 D.實現人的全面發展2.科學發展觀的本質和核心是A.堅持以人為本 B.全面發展 C.協調發展 D.可持續發展2004年6月6日到11日,第十四屆全國節能宣傳周,各地圍繞“節能用電,緩解瓶頸制約”為主題開展了豐富多彩的宣傳活動。人們普遍認為:隨著中國經濟的高速發展,能源資源需求量大增,能源供需矛盾日益突出。據此回答3-5題。3、我國能源利用率為33%,比國際先進水平低10個百分點,主要產品單位能耗比國際先進水平高40%。這啟示我們A.要盡量減少對能源的消耗 B.加快發展第三產業C.必須實現經濟增長方式的根本性轉變 D.必須降低經濟發展速度4、大力發展可再生能源,是緩解能源瓶頸,促進我國經濟發展的必然選擇。大力發展可再生能源有利于①調整能源結構 ②增強能源安全 ③保護環境 ④實現可持續發展A.①② B.①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④5、從經濟學上講,發展循環經濟必須①依靠科技進步,降低原材料和能源消耗②把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環境效益統一起來,使資源循環利用③國家要履行經濟職能和社會公共服務職能④改變單純按GDP統計的方法,實施“綠色GDP”核算體系A.①② B.①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有怎么樣的發展觀就有怎么樣的發展道路”,東部沿海地區在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偉大實踐中,應責無旁貸地承擔起創新發展模式的歷史使命,加快建設“效益東部”,實現經濟和社會發展新的歷史性跨越,繼續為全國其他地區作出先鋒表率。據此回答6-7題。6、下列不符合可持續發展觀的看法是A.要金山銀山,也要綠水青山 B.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C.我們再也不能用GDP來考核政績了 D.鋼廠無廢物,只有放錯地方的資源7、東部地區要落實科學發展觀實現新跨越,必須①發展附加值高、消耗低的高科技經濟,發展循環經濟 ②加強自主創新能力,爭創品牌,擁有更多的知識產權 ③加強環保投人,保護生態環境 ④堅持以人為本,建立健全社會保障制度⑤國家加強宏觀調控,政府直接參與企業的決策與管理A.①②③④⑤ B.①②③④⑤ C.①②③④ D.①②③8、要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實現經濟增長速度、質量、效益的統一,就必須A.依靠科技進步,提高經營管理水平B.努力增加勞動者數量C.由國家經營管理公有制企業D.大力發展非公有制經濟,并發揮其主導作用(二)、簡答9、循環經濟是指通過資源循環利用和節約,實現以最小的資源消耗、最小的污染獲取最大的發展效益。其核心足資源的循環利用和最大限度提高資源使用效率,它倡導的是一種建立在物質不斷循環利用基礎上的經濟發展模式。結合材料,說明發展循環經濟對我國經濟發展的意義。(三)、問題探究題10、過去,人們出于擺脫貧困、加快發展的迫切心情,常常對發展作片面的理解。如把“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理解為以單純的經濟增長為中心,把“發展是硬道理”理解為GDP增長是硬道理,認為只要經濟增長了,生態環境、國民教育、公共衛生、社會公正等方面的問題都可以自然而然地得到解決。事實證明,沒有教育、文化、政治、社會諸方面的發展,就不會有真正的經濟增長、經濟發展;以犧牲上述諸方面的發展為代價來換取經濟一時的高速發展,將使社會陷入無序和危機。(1)上述材料反映了什么現象?(2)結合所學內容,談談你對上述現象的認識。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