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二節細菌【教學目標】1.理性思維(1)描述細菌的形態和結構特征。(2)知道細菌的生殖方式。(3)通過與動植物細胞的比較,嘗試推測細菌的營養方式。2.生命觀念與立德樹人(1)通過了解細菌的發現過程和巴斯德實驗,認同科學的發展與技術的進步密切相關。(2)通過細菌生殖的了解,認同飯前便后洗手的必要性。(3)關注細菌與人類健康生活的關系。【教學重點】細菌的形態和結構特征【教學難點】(1)比較細菌與動物、植物細胞的主要區別,推測細菌的營養方式。(2)細菌的生殖及分布廣泛的原因。【教學方法】“問題啟發、自主學習、合作討論”【教學設計思路】本設計以問題為主線,著重讓學生理解細菌的主要特征,即細菌的形態、結構、營養和生殖方式等方面的特征。本設計通過動畫進行情景導入,引導學生從認可細菌無處不在,進而引導學生看不見的細菌,如果要發現和證實是一件非常不易的事情,激發學生探索思考,過渡細菌發現史,獲得情感的提升,發揮生物學科立德樹人的作用。在鵝頸瓶實驗中用動畫和視頻的形式還原巴斯德實驗,既激發學生興趣,又可以見證科學思維的嚴密性。以問題過渡細菌的形態和結構,呈現豐富的多媒體圖片,3D動畫以及視頻,激發學生興趣的同時還引導學生感知細菌的形態、結構,把細小的生物放大,抽象的事物具體化,學生更易理解。通過對細菌與動、植物細胞進行比較和歸納,引導學生認識細菌結構,再根據知識回顧推導細菌營養方式,這個過程中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以及高階思維。再動態圖給學生視覺的震撼,深刻感受細菌生殖方式,繁殖速度快;設計技能計算,強化學生認識細菌生殖的特點,關注個人衛生。最后通過首位呼應的問題把知識點串起來,意在讓學生深刻感知細菌分布廣泛的原因(個體微小,易擴散;分裂生殖速度快,數量多;有些會形成芽孢,抵抗力強等)。最后根據知識點通過思維導圖形成系統的知識網絡,便于學生理解。【教學過程】一、新課導入(一)細菌在哪里?教師活動:以問題“細菌在哪里?”點出“與菌相伴,不知菌”的事實。學生活動:觀看視頻和圖片,認同細菌無處不在教師活動:我們“深在菌中不知菌”,是誰發現了細菌呢?它是什么樣子?今天一起走入細菌的世界,導入新課。意圖: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引導學生注意關注生活,注意衛生。二、新知構建教師活動:把新知識提煉成核心問題,以問題作為主線,組織學生有目的閱讀書本,自主學習,主動思考,引導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學會圈出關鍵點。學生活動:認真閱讀書本,并在書本圈點關鍵知識。(一)細菌如何發現的?教師活動:提問——誰先發現了細菌?如何發現的呢?學生活動:思考,嘗試回答問題。教師活動:啟發——荷蘭熱列文虎克是探索微觀世界的先驅者,他發明顯的微鏡,也開啟微觀世界的大門,我們從中能得到什么啟示呢?學生活動:思考討論,回答,答案可以豐富多彩師生總結:科學技術進步是推動科學發展的關鍵。意圖: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認知科學觀。(二)細菌是如何產生的?教師活動:列文虎克已經讓世人知道了細菌的存在,但是細菌如何產生卻眾說紛紜,很多科學家的觀點是細菌自然發生,但是有個科學家經過不懈的努力,通過實驗打破這一觀點。這為科學家是誰?他做了什么實驗?如何操作的呢?學生活動:思考討論,回答問題教師活動:展示細菌自然發生論動畫和巴斯德鵝頸瓶實驗動畫視頻。學生活動:觀看課件教師活動:設置問題:1.巴斯德實驗的結論是什么?2.這個實驗中變量是什么?3.了解了巴斯德的故事,你對科學的發現過程有什么新的認識?學生活動:思考討論后回答。師生總結:“細菌是原來已經就有的”;實驗的變量是細菌;任何科學的新發現都需要縝密的思維和精細的實驗。在觀察領域,機會總是垂青有準備的頭腦。意圖:因為細菌很小,通過視頻增強學生的直觀感受;再根據設置思維遞增的問題從操作煮沸、鵝頸瓶的作用到實驗變量,學生的思維從低階到高階遞進,加深學生對于探究實驗流程的理解,同時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認知科學觀。教師活動:巴斯德鵝頸瓶實驗讓他名震四海,但他依然潛心研究,他還有什么貢獻?他身上有什么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學生活動:講述科學家的故事。教師活動:啟發——17世紀后葉細菌的發現到19世紀中葉巴斯德鵝頸瓶實驗打破自然發生論,經歷近兩個世紀,有什么啟發呢?學生活動:回答眾說紛紜師生總結:意圖:通過動畫和視頻激發學生興趣,強化巴斯德實驗的過程的理解;通過問題激發學生的理性思維;通過科學家故事討論,激發學生高階思維以及表達能力;通過細菌發現史,發揮生物學科立德樹人的作用。(三)細菌的形態結構如何?(1)細菌大小如何?教師活動:根據書本和生活經驗,“與菌相伴,不知菌”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學生活動:自主交流回答得出答案——細菌的個體十分微小,大約10億個細菌堆積起來才有一粒米那么大,必須在高倍鏡或電鏡下才能觀察到。教師活動:展示肉眼不可見的細菌圖片。意圖:培養學生想象以及自主學習的能力。過渡:這么小細菌,形態、結構到底是怎樣的呢?(2)細菌形態如何?教師活動:【課件展示】細菌的形態圖,引導學生歸類總結。學生活動:觀看課件,總結回答“根據細菌外部形態,大致可以分為三類:①桿形—桿菌;②球形—球菌;③彎曲的或呈螺旋形的—螺旋菌。”教師活動:根據圖片引導學生“細菌是獨立生活,都是單細胞的”意圖:多媒體圖片細菌有單個和多個細菌,培養學生觀察能力以及學習交流合作能力;通過觀察思考細菌是獨立生活的,在低階思維基礎上激發學生高階思維。(3)細菌是何結構?教師活動:問題設置:①三種形態的細菌是否有三種結構?②細菌的結構特點是什么?③細菌與植物細胞、動物細胞比較結構有什么異同?④根據細菌的結構推測,細菌的營養方式?說說你的理由。學生活動:觀看課件,思考、討論并深化學習內容;思考、小組合作討論完成推測。意圖:引導學生合作探究、對比分析,培養學生的總結歸納和分析比較推理能力。(四)細菌如何生殖的?教師活動:以問題引導學生學習和想象,以動態圖,把細菌抽象生殖過程展現給學生。學生活動:帶著問題看書,思考合作交流教師活動:展示技能訓練,強化細菌分裂速讀快,引導學生注意個人衛生?思考如果遇見惡劣情況細菌如何應對?學生活動:獨立思考后合作交流,得出答案回答問題教師活動:設置問題:芽孢是細菌應對不良環境的休眠體。我們面對致病細菌,如何應對芽孢呢?學生活動:思考分享意圖:通過動態圖,創設情境讓學生感受細菌分裂生殖速讀快,通過計算深化細菌繁殖的特點,認同勤洗手,注意個人衛生的重要性。細菌與人類的關系如何?教師活動:同學們,在我們認識細菌后,請思考這么小的細菌和我們有怎樣的關系呢?請結合生活實際認真思考,并分享自己的觀點。學生活動:獨立思考,討論后分享學生暢所欲言,師生一起總結。意圖:拓展學生的知識面,引導學生用辯證的眼光看待事物,不能以偏概全,用其所長,避其所短,能認同人與細菌和諧相處的觀點,引出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觀點,發揮生物學立德樹人的優勢。三、課堂反饋教師活動:設置問題檢測課堂學習效果學生活動:獨立思考回答意圖:通過課堂反饋提高學生運用課堂知識解決真實問題的能力。練習2中通生活生產相聯系的題目,引導學生認同生物源于生活,服務生活,在生活中要學會認真觀察,最后一個反饋問題把本節課知識點串起來,首位呼應,深化細菌分布廣的特點。四、課堂小結教師活動:設置問題——這節課你有什么收獲?學生活動:總結回答意圖:培養學生總結概括能力。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