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1.3 轉變中的社會生活 過關測試(原卷版+解析版)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1.3 轉變中的社會生活 過關測試(原卷版+解析版)

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
第一單元
20世紀初的世界與中國
第三課
轉變中的社會生活
過關測試
一、選擇題
1.清朝后期,近代報刊蓬勃發展。其中被譽為研究中國近現代史的百科全書的是(

A.時務報
B.萬國公報
C.申報
D.國聞報
2.1840年后,隨著中國閉關自守大門的打破和西方資本主義勢力的闖入,近代文明也傳入中國,下列屬于近代文明的有(

①輪船、火車
②電報、電話
③看報紙、看電影
④三跪九叩之禮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3.“余之培擊孔子,非培擊孔子之本身,乃培擊孔子為歷代君主所雕塑之偶像的權威也”,李大釗此話意在反對(

A.專制愚昧
B.封建禮制
C.舊文學
D.舊道德
4.歷史上,1905年-1909年修建的京張鐵路是中國人自行設計和施工的第一條鐵路干線,從此打破了外國人壟斷修建中國鐵路的局面。以下關于京張鐵路開工修建背景說法正確的有:
①列強控制筑路權,加緊對中國掠奪
②四川保路運動在此時興起與發展
③清政府已淪為列強統治中國工具
④馬克思主義開始在中國廣泛地傳播
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③④
5.利用帝國主義忙于一戰之機,1913年—1921年,我國創辦了123家面粉廠。1914年我國面粉入超(指一定時期內,外貿進口總值超過出口總值。反之則稱為出超。)200萬擔以一。從1915年起開始出超,1920年達到300多萬擔。而隨著帝國主義卷土重來,面粉業再度受挫。這表明當時(

①一戰客觀上有利于我國面粉業發展②我國面粉業發展曲折
③一段時期內我國面粉大量銷往海外④我國面粉生產技術領先世界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6.20世紀初的上海街頭,出現了很多新的現象,下列有可能出現的是(

①人力車業生意蕭條②新開辦的電話局營業
③人們傳閱《馬關條約》簽訂的新聞?????④聽到“先生”“女士”的稱呼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7.20世紀初,《復報》登載了學生編的新歌:“世界新,男女重平等;文明國,自由結婚樂。”其它報紙相繼刊載。這一現象反映了當時中國社會(

A.婚姻自由成為普遍時尚
B.已經由傳統社會邁向現代社會
C.男女平等觀念人人皆知
D.人們的思想觀念開始發生變化
8.呂思勉在《中國通史》“衣食”篇中提出,“以中西的服飾相較,大體上,自以中國的服飾為較適宜。現在的崇尚西裝,不過一時的風氣罷了。”材料表明作者的觀點是(

A.傳統服飾仍具有強大生命力
B.西裝必將風行全國
C.社會變革引起服飾變化
D.中西服飾各有特點
9.1936年,毛澤東回憶說:“我在師范學校學習時,就開始讀這個雜志(指《青年雜志》)了,我非常欽佩胡適和陳獨秀的文章,……一時成了我的楷模。”《青年雜志》對青年毛澤東產生了巨大的吸引力,主要是因為它宣揚(

A.三民主義
B.民主共和
C.民族獨立
D.民主科學
10.民國初年,北京大學教授辜鴻銘,出生在印尼,在英國讀書,在北洋政府做部長,娶了日本女子為妻,是個“生在南洋、學在西洋、官在北洋、妻是東洋”的奇人。他的人生經歷反映了(

A.新式學堂注重培養人才
B.中外通婚成為社會的時尚
C.近代中國社會逐漸開放
D.清政府重用留學歸國人員
11.“他是中國文化革命的主將,……他的骨頭是硬的,他沒有絲毫的奴顏和媚骨”。這是對中國近代史上一位偉大的革命文學家、現代雜文的開拓者的評價,此人是(

A.陳獨秀
B.魯迅
C.郭沫若
D.徐悲鴻
12.日記是寶貴的史料。下圖所示為鄉村知識分子1913年的一則日記(部分),由此可見(

A.作者支持辛亥革命
B.作者主張全面學習西方
C.當時反對帝制的觀念已經深入人心
D.當時社會風俗發生了變化
13.下列對
20
世紀初的中國局勢的描述,錯誤的是(

A.列強通過多種方式在經濟上加緊對中國的侵略
B.民族工業的發展,促進了民族資產階級的形成
C.知識分子作為一種新的社會力量逐漸成長起來
D.清政府也曾經試圖改革,實行“新政”和共和
14.成書于20世紀30年代的《鄞縣通志》記載浙江省鄞縣(今屬寧波市)的風俗:“放足之風,光緒中葉已漸萌芽。光復以后,城市中年以下婦女率先放足,幼者多天足,惟鄉僻仍有纏足者。”這說明
A.寧波的開放立即帶動社會習俗發生變遷
B.辛亥革命加速了鄞縣的婦女放足
C.南京臨時政府成立后,鄞縣婦女纏足現象絕跡
D.鄞縣實現了男女平等
15.
有一位新國民,戴一頂自由帽,穿一套文明裝,著一雙進步靴,走過了交通路,來到了模范街,踏進了公益會,說幾句義務話。這一新國民形象的描述反映了(

A.社會生活的近代化
B.禮儀風俗的簡潔化
C.民間服飾的西洋化
D.民族經濟的工業化
二、非選擇題
16.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晚清財政收入結構表(單位:萬兩)
年代
農業稅收入
工商雜稅收入
其他收入
總收入
數額
比重(%)
數額
比重(%)
數額
比重(%)
數額
比重(%)
1849
3281
77
969
23
4250
100
1885
3071
40
3923
51
714
9
7708
100
——摘自馮楊《低關稅與近代中國經濟發展研究》
材料二
據不完全統計,在中日甲午戰爭后幾年間,全國各地新辦的私人工礦企業,其創辦資金在一萬元以上的共一百零四個,資本總額為二千三百多萬元。在戰前二十多年間,私人資本辦的工廠不到八十家,其資本總額為七百三十萬元。戰后的六年間比戰前二十多年,增加二三倍。
——摘自胡繩《從鴉片戰爭到五四運動》
(1)材料-反映晚清財政收入結構發生了什么變化?請舉出導致這些變化的一個主要原因并加以簡析。
(2)材料二說明當時中國出現哪一經濟現象?并簡述這一經濟現象對中國近代化的影響。
17.
閱讀下列材料,回答下列問題。
材料一
光緒二年(1876)滬淞鐵路通車,中國人就是在這兒,第一次聽到了火車的汽笛聲。參加淞滬鐵路通車典禮的一位記者在《申報》上寫文章說:“火車為華人素未經見,不知其危險安妥,而(乘客中)婦女及小孩竟居其大半……先聞搖鈴之聲……又繼以汽笛數聲,而即聞作響聲者,車即由漸而快駛矣。坐車者面帶喜色,旁觀者亦皆喝彩,注目凝視。”
材料二
光緒六年(1880年),曾任臺灣巡撫的劉銘傳上了一道《籌造鐵路以圖自強折》。但是,此議遭到內閣學士張家驤、通政司參議劉錫鴻等人的反對,他們的理由是:修鐵路會破壞風水,火車行駛會震動龍脈。
(1)談談材料中各人對火車傳入中國持什么態度。
(2)我們應如何看待近代社會火車傳入中國?
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共
2
頁)
HYPERLINK
"http://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
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
第一單元
20世紀初的世界與中國
第三課
轉變中的社會生活
過關測試
一、選擇題
1.清朝后期,近代報刊蓬勃發展。其中被譽為研究中國近現代史的百科全書的是(

A.時務報
B.萬國公報
C.申報
D.國聞報
【答案】C
【解析】結合所學知識可知,19世紀70年代,《申報》在上海創刊,它是中國近代第一份商業報紙。《申報》緊密結合社會生活,報道大量社會新聞,內容豐富,被人稱為研究中國近現代史的“百科全書”,有利于研究中國近現代歷史。C項正確;
《時務報》是維新運動時期著名的維新派報紙,是當時維新派最重要的、影響最大的機關報,與題不符。排除A項;康有為在1895年創辦了《萬國公報》,但沒有“研究中國近現代史的百科全書”的稱號。與題不符。排除B項;國聞報1897年10月26日創刊于天津。刊登國內各省要聞。1898年12月被迫停刊。與題不符。排除D項。綜上故選C項。
2.1840年后,隨著中國閉關自守大門的打破和西方資本主義勢力的闖入,近代文明也傳入中國,下列屬于近代文明的有(

①輪船、火車
②電報、電話
③看報紙、看電影
④三跪九叩之禮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答案】A
【解析】依據題干和所學知識,輪船、火車屬于近代新式交通工具,①正確;電報、電話屬于近代通訊工具,②正確;報紙、電影屬于近代大眾傳媒,③正確;三跪九叩之禮是封建社會的禮儀,不屬于近代文明,④排除。A項正確,BCD項排除。故選A項。
3.“余之培擊孔子,非培擊孔子之本身,乃培擊孔子為歷代君主所雕塑之偶像的權威也”,李大釗此話意在反對(

A.專制愚昧
B.封建禮制
C.舊文學
D.舊道德
【答案】A
【解析】根據“余之培擊孔子,非培擊孔子之本身,乃培擊孔子為歷代君主所雕塑之偶像的權威也”可知,李大釗此話意在反對以孔子創立的封建儒家文化為代表的專制愚昧,A符合題意;BCD項材料沒有體現,排除。故選擇A。
4.歷史上,1905年-1909年修建的京張鐵路是中國人自行設計和施工的第一條鐵路干線,從此打破了外國人壟斷修建中國鐵路的局面。以下關于京張鐵路開工修建背景說法正確的有:
①列強控制筑路權,加緊對中國掠奪
②四川保路運動在此時興起與發展
③清政府已淪為列強統治中國工具
④馬克思主義開始在中國廣泛地傳播
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③④
【答案】B
【解析】根據所學知識可知,20世紀初列強不僅在政治上控制清政府,經濟上也加緊對中國的掠奪,控制筑路權,加緊對中國掠奪。同時1901年清廷簽訂了《辛丑條約》已經淪為了列強統治中國的工具,成為列強在華利益的代理人。①③正確。B正確;四川保路運動發生于1911年6月。與題不符。②錯誤;1917年俄國十月革命深刻影響中國。五四運動后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廣泛傳播。④錯誤。因此ACD錯誤。綜上故選B。
5.利用帝國主義忙于一戰之機,1913年—1921年,我國創辦了123家面粉廠。1914年我國面粉入超(指一定時期內,外貿進口總值超過出口總值。反之則稱為出超。)200萬擔以一。從1915年起開始出超,1920年達到300多萬擔。而隨著帝國主義卷土重來,面粉業再度受挫。這表明當時(

①一戰客觀上有利于我國面粉業發展②我國面粉業發展曲折
③一段時期內我國面粉大量銷往海外④我國面粉生產技術領先世界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A
【解析】材料“1913-1921年,我國創辦了123家面粉廠。”反映了這一時期我國面粉廠工業迅速發展。結合所學,1914—1918年發生了第一次世界大戰,歐洲列強忙于戰事,無暇東顧。暫時放松了對中國的經濟侵略,中國面粉業有所發展,①正確;“1913-1921年,我國創辦了123家面粉廠……隨著帝國主義卷土重來。面粉業再度受挫。”反映了我國面粉業曲折發展,②正確;材料“從1915年起開始出超,1920年達到300多萬擔。”反映了這段時間我國面粉大量銷往海外,出現了貿易出超,③正確;材料中沒有體現我國面粉生產技術領先世界。④不正確。故選①②③組合,排除BCD,A符合題意。故選A。
6.20世紀初的上海街頭,出現了很多新的現象,下列有可能出現的是(

①人力車業生意蕭條②新開辦的電話局營業
③人們傳閱《馬關條約》簽訂的新聞?????④聽到“先生”“女士”的稱呼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B
【解析】根據所學知識可知,19世紀末20世紀初逐漸出現了火車、輪船、汽車、飛機等交通工具和電報、電話等通訊工具,新式交通工具沖擊了傳統的人力車業,①②正確;1912年中華民國成立后,臨時政府頒布法令,革除了“大人”、“老爺”等前清官場稱呼,規定稱“先生”“君”“女士”等,④正確;《馬關條約》簽訂于1895年,20世紀初不可能還傳閱《馬關條約》簽訂的新聞,③錯誤。B符合題意,ACD排除。故答案為B。
7.20世紀初,《復報》登載了學生編的新歌:“世界新,男女重平等;文明國,自由結婚樂。”其它報紙相繼刊載。這一現象反映了當時中國社會(

A.婚姻自由成為普遍時尚
B.已經由傳統社會邁向現代社會
C.男女平等觀念人人皆知
D.人們的思想觀念開始發生變化
【答案】D
【解析】依據題干材料“男女重平等”、“自由結婚樂”、“舊俗直堪遞,抑女權,九州鑄鐵錯”可知,反映的是辛亥革命后中國傳統習俗與生活方式發生變化,某些西方人性思想觀念開始被人們接受,故D項正確;題干只是反映近代中國的婚嫁舊俗受到沖擊,并不能說明婚姻自由成為普遍時尚,排除A;20世紀初的中國仍然是近代社會,排除B;“男女平等觀念人人皆知”說法絕對,排除C;故選D。
8.呂思勉在《中國通史》“衣食”篇中提出,“以中西的服飾相較,大體上,自以中國的服飾為較適宜。現在的崇尚西裝,不過一時的風氣罷了。”材料表明作者的觀點是(

A.傳統服飾仍具有強大生命力
B.西裝必將風行全國
C.社會變革引起服飾變化
D.中西服飾各有特點
【答案】A
【解析】依據題干“大體上,自以中國的服飾為較適宜。現在的崇尚西裝,不過一時的風氣罷了”可知,反映了作者認為大體上中國服飾較適宜,體現出傳統服飾有強大生命力,故A項正確;“西裝必將風行全國”說法絕對,排除B;材料說明傳統服飾的生命力,不是說明服飾變革的原因,排除C;材料沒有比較中西服飾的特點,排除D。故選A。
9.1936年,毛澤東回憶說:“我在師范學校學習時,就開始讀這個雜志(指《青年雜志》)了,我非常欽佩胡適和陳獨秀的文章,……一時成了我的楷模。”《青年雜志》對青年毛澤東產生了巨大的吸引力,主要是因為它宣揚(

A.三民主義
B.民主共和
C.民族獨立
D.民主科學
【答案】D
【解析】由題干“《青年雜志》”“胡適、陳獨秀”判斷是新文化運動中宣揚民主科學吸引了毛澤東,故D正確;三民主義和民主共和是辛亥革命的指導思想,排除A和B;民族獨立不符合新文化運動宣傳的思想。排除C。故選D。
10.民國初年,北京大學教授辜鴻銘,出生在印尼,在英國讀書,在北洋政府做部長,娶了日本女子為妻,是個“生在南洋、學在西洋、官在北洋、妻是東洋”的奇人。他的人生經歷反映了(

A.新式學堂注重培養人才
B.中外通婚成為社會的時尚
C.近代中國社會逐漸開放
D.清政府重用留學歸國人員
【答案】C
【解析】本題難度適中,題干反映了著名學者辜鴻銘出生在印尼,在英國讀書,在北洋政府做部長,娶了日本女子為妻,可見反映了近代中國社會逐漸開放。故C符合題意;辜鴻銘在英國讀書,沒有體現新式學堂,排除A;B只是題干的部分意思,排除B;重用辜鴻銘的是北洋政府,沒有體現清政府,排除D。故選C。
11.“他是中國文化革命的主將,……他的骨頭是硬的,他沒有絲毫的奴顏和媚骨”。這是對中國近代史上一位偉大的革命文學家、現代雜文的開拓者的評價,此人是(

A.陳獨秀
B.魯迅
C.郭沫若
D.徐悲鴻
【答案】B
【解析】依據所學可知,魯迅是我國著名的文學家和雜文家,他的作品主要以小說、雜文為主,毛澤東曾評價魯迅說“他是中國文化革命的主將,……他的骨頭是硬的,他沒有絲毫的奴顏和媚骨”。故B正確;陳獨秀和郭沫若不符合材料中“現代雜文的開拓者的評價”,排除A和C;徐悲鴻是當代畫家,排除D。故選B。
12.日記是寶貴的史料。下圖所示為鄉村知識分子1913年的一則日記(部分),由此可見(

A.作者支持辛亥革命
B.作者主張全面學習西方
C.當時反對帝制的觀念已經深入人心
D.當時社會風俗發生了變化
【答案】D
【解析】根據材料中的時間信息
“1913年”,當時宣統帝已經退位,而該知識分子稱辛亥革命為“變亂”,又用“競襲洋夷之皮毛”表達了對辛亥革命的不認同,他依然是一個保留封建思想的守舊文人,A錯誤;題干沒有反映作者主張全面學習西方或民主共和觀念深入人心,BC排除;材料內容中的人們拜年穿著的變化,說明當時鄉村社會習俗有變化,D正確。故答案為D。
13.下列對
20
世紀初的中國局勢的描述,錯誤的是(

A.列強通過多種方式在經濟上加緊對中國的侵略
B.民族工業的發展,促進了民族資產階級的形成
C.知識分子作為一種新的社會力量逐漸成長起來
D.清政府也曾經試圖改革,實行“新政”和共和
【答案】D
【解析】20世紀初,清政府淪為洋人的朝廷,列強在政治上控制清政府,在經濟上加緊掠奪;民族資本主義經濟得到初步發展,民族資產階級力量得以發展;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思想不斷傳播,出現了《革命軍》等宣傳革命的報刊書籍。清政府試圖進行改革,實行“新政”和“預備立憲”,而非“共和”。清政府也曾經試圖改革,實行“新政”和共和描述錯誤,故D符合題意;ABC三項描述都正確,不符合題意。故選D。
【點睛】本題難度適中,考查20世紀初中國局勢,要求具備知識的識記和準確理解能力。
14.成書于20世紀30年代的《鄞縣通志》記載浙江省鄞縣(今屬寧波市)的風俗:“放足之風,光緒中葉已漸萌芽。光復以后,城市中年以下婦女率先放足,幼者多天足,惟鄉僻仍有纏足者。”這說明
A.寧波的開放立即帶動社會習俗發生變遷
B.辛亥革命加速了鄞縣的婦女放足
C.南京臨時政府成立后,鄞縣婦女纏足現象絕跡
D.鄞縣實現了男女平等
【答案】B
【解析】根據材料“光復以后,城市中年以下婦女率先放足”我們可以看出辛亥革命加速了婦女放足運動的發展。辛亥革命加速了鄞縣的婦女放足理解正確,故B符合題意;寧波的開放立即帶動社會習俗發生變遷說法錯誤,故A不符合題意;南京臨時政府成立后,鄞縣婦女纏足現象絕跡說法錯誤,材料“惟鄉僻仍有纏足者”可以看出纏足現象并沒有絕跡,故C不符合題意;鄞縣實現了男女平等材料不能體現,故D不符合題意。故選B。
15.
有一位新國民,戴一頂自由帽,穿一套文明裝,著一雙進步靴,走過了交通路,來到了模范街,踏進了公益會,說幾句義務話。這一新國民形象的描述反映了(

A.社會生活的近代化
B.禮儀風俗的簡潔化
C.民間服飾的西洋化
D.民族經濟的工業化
【答案】A
【解析】根據所學知識可知,辛亥革命的興起使民主共和的觀念深入人心,民國政府為了改變愚昧落后的習俗,頒布了一系列法令,使社會習俗逐漸得到改變。材料中這一新國民形象正反映了這一現象的變化。A正確;禮儀風俗的簡潔化和服飾的西洋化都從屬于社會生活的近代化。BC錯誤;民族工業興起在材料中沒有體現,D錯誤。綜上故選A。
二、非選擇題
16.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晚清財政收入結構表(單位:萬兩)
年代
農業稅收入
工商雜稅收入
其他收入
總收入
數額
比重(%)
數額
比重(%)
數額
比重(%)
數額
比重(%)
1849
3281
77
969
23
4250
100
1885
3071
40
3923
51
714
9
7708
100
——摘自馮楊《低關稅與近代中國經濟發展研究》
材料二
據不完全統計,在中日甲午戰爭后幾年間,全國各地新辦的私人工礦企業,其創辦資金在一萬元以上的共一百零四個,資本總額為二千三百多萬元。在戰前二十多年間,私人資本辦的工廠不到八十家,其資本總額為七百三十萬元。戰后的六年間比戰前二十多年,增加二三倍。
——摘自胡繩《從鴉片戰爭到五四運動》
(1)材料-反映晚清財政收入結構發生了什么變化?請舉出導致這些變化的一個主要原因并加以簡析。
(2)材料二說明當時中國出現哪一經濟現象?并簡述這一經濟現象對中國近代化的影響。
【答案】(1)農業稅收入比重大幅降低,工商雜稅收入數額和比重顯著提升,總收入明顯增加。洋務運動,促進了中國近代民用工業的發展和民族資本主義的產生;外國侵略,使中國社會的自然經濟逐步解體。
(2)中國出現了興辦工業的浪潮。隨著這一現象的出現,中國民族工業得到初步發展,民族資產階級作為新的政治力量開始登上歷史舞臺,促進了中國近代化進程。
【解析】(1)從表格數據可以看出,1849-1885年,清政府的總收入增加,農業稅數額變化不大但比重下降,農業稅收入略減,工商雜稅收入增加。工商稅收入發生變化的原因是:中國近代外國資本主義的入侵,外商企業的設立;洋務運動中軍事和民用企業的開辦;中國民族工業的發展;中國對外貿易的發展和自然經濟逐步解體等。結合所學,洋務運動中洋務派引進西方生產技術,開辦了一批近代軍事、民用工業,在客觀上為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產生和發展起到了促進作用。
(2)依據材料二“……創辦資金在一萬元以上的共一百零四個,資本總額為二千三百多萬元。……戰后的六年間比戰前二十多年,增加二三倍”可見私人新辦的工礦企業數量增加、資本規模擴大,出現了興辦工業的浪潮。結合所學可知,19世紀末,中國民族資本主義工業得到初步發展,民族資產階級力量增強。面對空前嚴重的民族危機,資產階級開始作為新的政治力量登上政治舞臺,資產階級政治運動興起,促進了中國近代化進程。
17.
閱讀下列材料,回答下列問題。
材料一
光緒二年(1876)滬淞鐵路通車,中國人就是在這兒,第一次聽到了火車的汽笛聲。參加淞滬鐵路通車典禮的一位記者在《申報》上寫文章說:“火車為華人素未經見,不知其危險安妥,而(乘客中)婦女及小孩竟居其大半……先聞搖鈴之聲……又繼以汽笛數聲,而即聞作響聲者,車即由漸而快駛矣。坐車者面帶喜色,旁觀者亦皆喝彩,注目凝視。”
材料二
光緒六年(1880年),曾任臺灣巡撫的劉銘傳上了一道《籌造鐵路以圖自強折》。但是,此議遭到內閣學士張家驤、通政司參議劉錫鴻等人的反對,他們的理由是:修鐵路會破壞風水,火車行駛會震動龍脈。
(1)談談材料中各人對火車傳入中國持什么態度。
(2)我們應如何看待近代社會火車傳入中國?
【答案】(1)老百姓:對新事物感覺新奇;洋務派:積極推行鐵路的建設;保守派:反對鐵路建設。
(2)要用歷史的、辯證的眼光評價近代社會生活的變化。如:火車傳入中國,一方面便利了交通,促進了人口的流動、信息的交流,并進一步促進經濟文化交流和商品經濟的發展。同時,也便利了帝國主義列強對中國的進一步掠奪。但火車的發明是工業革命的成果,從根本上說,是一種進步。
【解析】(1)據材料一“坐車者面帶喜色,旁觀者亦皆喝彩,注目凝視”可知,老百姓對火車這一新事物感覺新奇;據材料二“曾任臺灣巡撫的劉銘傳上了一道《籌造鐵路以圖自強折》”結合所學知識,劉銘傳是洋務派代表人物,可知洋務派積極推行鐵路建設;據材料二“此議遭到內閣學士張家驤、通政司參議劉錫鴻等人的反對”可知,保守派反對鐵路建設。
(2)如何看待近代社會火車傳入中國,要用歷史的、辯證的眼光評價近代社會生活的變化。用辯證的眼光看,近代社會火車傳入中國,既要看到有利的一面,如便利了交通,促進經濟發展等;也要看到其弊端,如便利了帝國主義列強對中國的進一步掠奪。用歷史的眼光看,火車的發明是工業革命的成果,從根本上說,是一種進步。
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共
2
頁)
HYPERLINK
"http://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
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pre id="tfb94"><li id="tfb94"></li></pre>

<bdo id="tfb94"><rt id="tfb94"></rt></bdo>
  • <menu id="tfb94"><dl id="tfb94"></dl></menu><i id="tfb94"><acronym id="tfb94"><sub id="tfb94"></sub></acronym></i>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塔河县| 鹿邑县| 西峡县| 锦州市| 中江县| 略阳县| 公主岭市| 遂平县| 建瓯市| 阳高县| 温宿县| 苍梧县| 岳普湖县| 忻城县| 瑞安市| 会宁县| 嘉义市| 阿拉善左旗| 扎兰屯市| 九龙县| 喀什市| 关岭| 商南县| 八宿县| 梨树县| 乳源| 安宁市| 岳普湖县| 日喀则市| 三台县| 抚州市| 博乐市| 内乡县| 陵川县| 江都市| 西峡县| 安阳县| 河南省| 莱阳市| 沂源县| 通榆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