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第四單元中國革命的勝利第一課兩種命運的決戰過關測試一、選擇題建黨100年來,中國社會滄桑巨變,從石庫門到天安門,從興業路到復興路,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百年征程波瀾壯闊,百年初心歷久彌堅。據此完成下面小題1.中國共產黨的誕生使中國革命面貌煥然一新,這里的“新”不包括A.新的領導核心B.新的革命道路C.新的斗爭方式D.新的指導思想2.百年征程,多次轉折。以下轉折發生在解放戰爭時期的是A.提出“政權是由槍桿子中取得”B.確立了毛澤東在紅軍和黨中央的領導地位C.黨的工作重心由鄉村轉移到城市D.工作重心轉到經濟建設上來,實行改革開放【答案】1.B2.C【解析】1.中國共產黨誕生后,中國革命的面貌就“煥然一新”,革命開始有了嶄新的無產階級政黨領導,馬克思主義開始成為革命的指導思想,有了新的斗爭方式是用暴力推翻資產階級統治,建立無產階級專政,ACD排除;新的革命道路是在井岡山革命根據地建立后形成,B符合題意。故選擇B。2.根據所學知識可知,解放戰爭時期黨的工作重心由鄉村轉移到城市,發動遼沈戰役、淮海戰役、渡江戰役等,C符合題意;AB項發生在國共十年對峙時期,排除;工作重心轉到經濟建設上來,實行改革開放是在新中國成立后,D排除。故選擇C。3.“論從史出”是歷史學習的重要方法。下列史實與結論搭配正確的是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答案】D【解析】依據題干和所學知識,1926年國共第一次合作開展北伐戰爭,北伐戰爭基本推翻北洋軍閥的統治,②正確;1938年春,李宗仁指揮國民黨軍隊取得臺兒莊大捷,這是全民族抗戰以來中國軍隊取得的最大勝利,③正確;1947年夏,劉鄧大軍千里躍進大別山,揭開人民解放軍戰略反攻的序幕,④正確;1919年巴黎和會上簽訂的《凡爾賽和約》是關于處置戰敗國德國的條約,1921-1922年華盛頓會議上簽訂的《九國公約》才是強調美國對華的“門戶開放”政策,①排除。D正確,ABC排除。故選D。4.蔣介石電:“倭寇投降,世界永久和平局面可期實現,舉凡國際國內各種重要問題,亟持解決。特請先生克日惠臨陪都,共同商討。”據史實指出,“共同商討”的結果是A.開辟了中國歷史的新紀元B.避免了內戰的爆發C.形成了國民革命統戰線D.簽訂了“雙十協定”【答案】D【解析】材料反映的是蔣介石邀請毛澤東到重慶談判的電文。重慶談判的結果是國共雙方簽訂了“雙十協定”,故D符合題意;1949年新中國成立,開辟了中國歷史的新紀元,排除A;國民黨內戰工作準備就緒,悍然發動反共反人民的內戰,排除B;1924年國民黨一大形成了國民革命統戰線,排除C。故選D。5.比較法是學習歷史與社會的重要學習方法。西安事變與重慶談判都是中國近代史上的重大歷史事件,兩者的相似之處有()①都是民族前途面臨抉擇的關鍵時刻②共產黨都做出了積極的努力③國共兩黨達成了合作意向④促成團結抗日新局面的到來A.③④B.①②C.②④D.②③【答案】B【解析】根據所學可知,西安事變發生在民族危機深重的危急時刻,西安事變如何解決事關民族安危,重慶談判發生在抗戰勝利后,國共兩黨是戰是和,事關國家民族命運。①符合題意;中國共產黨積極參與事變的解決,使事變得到和平解決。為了爭取國內和平,中國共產黨毛澤東親赴重慶談判,展示了中國共產黨的和平誠意,體現了積極努力的一面,②符合題意;西安事變和平解決的意義是國共十年內戰基本結束,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基本形成,兩黨還沒有正式展開合作。重慶談判簽訂餓了“雙十協定”,兩者沒有相似之處,③排除;促成團結抗日新局面的到來的是西安事變和平解決;重慶談判是在抗戰勝利后,故也沒有相似之處,④排除。所以B符合題意,ACD排除。故選擇B。6.下列事行動按時間先后順序排列正確的是①臺兒莊保衛戰②飛奪瀘定橋③百團大戰④劉鄧大軍挺進大別山A.①②③④B.②④③①C.②①③④②D.②③①④【答案】C【解析】根據所學知識可知,①臺兒莊保衛戰役的時間是1938年;②飛奪滬定橋是在1935年紅軍長征途中;③百團大戰的時間是1940年;④劉鄧大軍挺進大別山的時間是1947年。所以正確的排列順序是②①③④,故A正確;ABD不符合題意,故排除ABD項。故選C。7.關于解放戰爭和抗日戰爭,下列事實對應正確的是①西安事變----確立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②臺兒莊戰役----是抗戰以來的最大勝利,由李宗仁領導③攻打中原解放區----蔣介石違背協定,國共內戰爆發④三大戰役----屬戰略決戰,從此結束了國民黨在大陸的統治A.①③B.②③C.②④D.①④【答案】B【解析】1935年瓦窯堡會議制定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策略方針,排除①;李仁領導的臺兒莊戰役大捷是抗戰爆發后中國正面戰場取得的最大的勝利,②正確;1946年6月,蔣介石違背協定,攻打中原解放區,國共內戰爆發,③正確;渡江戰役結束了國民黨在大陸的統治的渡江戰役,排除④。故選②③組合,排除ACD,B符合題意。故選B。8.小林從20世紀40年代中期的國民黨報刊中,查閱到一些民主人士對毛澤東的稱贊:“彌天大勇”“一身系天下之安危”。這些民主人士稱贊毛澤東主要是因為A.建立了社會主義的新中國B.確定毛澤東思想為黨的指導思想C.簽訂了《雙十協定》D.黨的工作重心由鄉村轉移到城市【答案】C【解析】根據題干中的“毛澤東”“彌天大勇”“一身系天下之安危”這幾個重要信息可知這個歷史事件是重慶談判。抗日戰爭勝利后,為了進一步贏得準備內戰的時間和欺騙人民,蔣介石三次電邀毛澤東赴重慶談判,為了盡一切可能爭取國內和平,戳穿蔣介石假和平真內戰的陰謀,1945年8月,毛澤東偕周恩來、王若飛前往重慶,同國民黨進行談判,達成和平建國的《雙十協定》,故C符合題意;新中國成立于1949年,排除C;1945年中共七大確定毛澤東思想為黨的指導思想,與民主黨派無關,排除B;1949年的七屆二中全會作出黨的工作重心由鄉村轉移到城市,排除D。故選C。9.1948年底,我國著名的建筑學大師梁思成先生曾寫信給中共中央,提出要盡可能地保護故宮、頤和園等北京古代建筑,避免戰爭對文物的損壞。這與當時正在進行的哪一戰役有直接關系()A.遼沈戰役B.淮海戰役C.平津戰役D.渡江戰役【答案】C【解析】依據題干的“北京”結合所學知識可知,1948年11月—1949初的平津戰役,和平解放了北平,避免了戰爭對北京文物的損壞故。故C符合題意,ABD不符合題意。故選C。10.中國共產黨的歷史上召開過多次重要會議,請你選出下列搭配正確的一組是()A.八七會議——提出黨的奮斗目標是實現社會主義、共產主義B.遵義會議——是建國以來黨的歷史上生死攸關的轉折點C.人民政治協商會議——選出了以鄧小平為首的中央領導集體D.七屆二中全會——指出黨的工作重心由鄉村轉移到城市并開始由城市領導鄉村【答案】D【解析】結合所學知識可知,七屆二中全會指出黨的工作重心從鄉村轉移到城市,開始了由城市到鄉村并由城市領導鄉村的時期,故D正確;八七會議確立了開展土地革命和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的第一槍,中國一大提出了黨的奮斗目標是實現社會主義、共產主義,故A錯誤;遵義會議是中國歷史上一個生死攸關的轉折點,十一屆三中全會是新中國成立以來黨的歷史上具有深遠意義的偉大轉折,故B錯誤;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選舉毛澤東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十一屆三中全會實際形成了以鄧小平為核心的黨的第二代中央領導集體,故C錯誤。故答案為D。中共十九大報告中:“中國夢是歷史的、現實的,也是未來的;是我們這一代的,更是青年一代的。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夢終將在一代代青年的接力奮斗中變為現實”。回答小題。11.“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夢終將在一代代青年的接力奮斗中變為現實”,下列史實能體現的是()①1911年北京學生高呼“還我青島”,成為革命的主力軍。②1915年先進知識分子高舉“民主、科學”的大旗,為中華民族覺醒做出巨大貢獻。③1921年中國共產黨決定與孫中山先生合作,為中國革命指明方向。④1927年周恩來發動南昌起義,打響武裝反抗國民黨第一槍。A.①②B.②③C.①④D.②④12.1949年新民主主義革命勝利中國人民實現的使命為()A.推翻帝國主義壓迫,實現祖國大陸的完全統一B.實現了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中國人民站起來了C.取得了鴉片戰爭以來第一次完全勝利,實現了民族覺醒D.實現了政治協商會議的奮斗目標,實現全面小康社會【答案】11.D12.B【解析】11.結合所學知識可知,1919年北京學生高呼“還我青島”,①錯誤,AC排除;1923年中共三大決定與孫中山先生合作,③錯誤,B排除;②④均符合史實,D正確。故選D。12.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結束了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的統治,實現了民族獨立和解放,B正確;當時祖國尚未實現統一,A排除;C是抗日戰爭勝利的意義,排除;D說法不符合當時的史實,排除。故選B。13.在特定的歷史時期,膾炙人口的口號、標語、詩詞等往往有著巨大的政治感染力,具有明顯的時代氣息。下列口號、標語、詩詞等按其出現的先后順序排列正確的是()①鐘山風雨起蒼黃,百萬雄師過大江②我中國欲獨立,不可不革命③打倒列強,除軍閥④盧溝橋即爾等之墳墓,應與橋共存亡A.③④①②B.③④②①C.②④③①D.②③④①【答案】D【解析】“鐘山風雨起蒼黃,百萬雄獅過大江”是指1949年4月的渡江戰役;“我中國欲獨立,不可不革命”出自鄒容的《革命軍》一書;“打倒列強,除軍閥”反映的是1926年開始的北伐戰爭;“盧溝橋即爾等之墳墓,應與橋共存亡”發生于1937年抗日戰爭時期。因此先后順序是②③④①,故排除ABC,D符合題意。故選D。14.近代以來,臺灣與大陸的關系經歷了離—合—離的過程,這一過程與下列哪些事件直接相關?()①《馬關條約》簽訂②鄭成功收復臺灣③抗日戰爭勝利④解放戰役勝利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③④【答案】D【解析】1895年的《馬關條約》簽訂,把臺灣及附近島嶼割給日本,臺灣與祖國大陸分離;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臺灣回歸祖國的懷抱,1949年,解放戰爭勝利,國民黨退守臺灣,造成了臺灣第二次同祖國分離,故①③④符合題意;②鄭成功收復臺灣是在清朝,和題干中“近代以來”這一時間不符,排除②。故選①③④組合,排除ABC,D符合題意。故選D。15.以下表格所示現象推動()遼沈、淮海、平津三大戰役人民支前統計表擔架(副)小車(輛)大車(輛)牲畜(頭)糧食(萬斤)107700430900389820103630095000A.抗日戰爭轉入全面反攻B.解放戰爭取得勝利C.土地改革的順利完成D.農村經濟快速發展【答案】B【解析】依據題干的框表信息“擔架”“小車”“大車”“牲畜”“糧食”的數量可知,圖片數據表明中國人民解放戰爭得到了人民群眾的大力支持。中國人民解放戰爭取得勝利的主要原因有中共中央及時、果斷的戰略決策、人民群眾的大力支持、人民解放軍廣大官兵的英勇善戰等,B符合題意;ACD項表格內容沒有體現,排除。故選擇B。二、非選擇題16.偉大的人民,偉大的力量。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膠州亡矣,山東亡矣,國不國矣……聞前次四國會議時,本已決定德人在運東所得權利交由五國商量處置……再由五國交還我國而已。不知因何一變其形勢也。更聞日本力爭之理由無他……此皆我國民所不能承認者也。國亡無日,愿合我四萬萬眾禁誓死圖之!——林長民《外交警報敬告國民》(中華民國八年五月二日)材料二:材料三:(1)根據材料一指出這一外交警報發出的緣由,并簡述隨后“我四萬萬眾”是如何合力“誓死圖之”的。(2)依據材料二、三,說明人民群眾為解放戰爭勝利所作的貢獻。(3)綜合上述材料,概括人民的偉大之處。【答案】(1)緣由:1919年巴黎和會上中國外交失敗或列強將德國在山東攫取的權益轉讓給日本,愛國學生發動了五四運動。簡述:面對北洋政府的鎮壓,各界人士紛紛支援,從而發展成以工人階級為主力的工、學、商參加的全國性的群眾愛國運動;最終中國代表團拒絕在《凡爾賽條約》上簽字。(2)人民群眾為解放軍提供了源源不斷的物資和兵力資源,促進解放軍兵力由弱變強,國共兵力對比發生轉變,推動了解放戰爭的勝利。(3)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人民群眾的廣泛參與是社會變革成功的基礎。【解析】(1)緣由:由材料一“膠州亡矣,山東亡矣,國不國矣……聞前次四國會議時,本已決定德人在遠東所得權利交由五國商量處置……再由五國交還我國而已”可知,材料的關鍵信息是山東主權交由五國商量處置,結合所學可知,這一外交警報發出的原因是1919年巴黎和會上中國外交失敗,列強將德國在山東攫取的權益轉讓給日本,愛國學生發動了五四運動。簡述:結合五四運動的過程和結果相關知識可知,面對北洋政府的鎮壓,各界人士紛紛支援,從而發展成以工人階級為主力的工、學、商參加的全國性的群眾愛國運動,最終中國代表團拒絕在《凡爾賽條約》上簽字。(2)由材料二“華北有近百萬農民參加解放軍,東北解放區有160萬人參軍……在遼沈戰役、平津戰役和準海戰役中,有539萬民工支前,并送了擔架107700副,大車389820輛,牲畜1009300頭,糧食95億斤以及大量的其他物資”可知,人民群眾為解放軍提供了源源不斷的物資和兵力資源。由材料圖表“解放戰爭時期國共兵力變化示意圖”中解放軍與國民黨軍隊數量的變化情況可知,國共兵力對比發生轉變,推動了解放戰爭的勝利。(3)綜合材料可知,五四運動和解放戰爭時期,人民群眾的廣泛參與推動了民主革命的進程,這表明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人民群眾的廣泛參與是社會變革成功的基礎。17.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領、有擔當,國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材料一:(1919年)從6月3日起,北京學生重新走上街頭演講。演講者“垂淚而道”聽眾則“掩面而泣”。第一天,學生被捕者170余人;第二天,又有700余人被捕;第三天,2000余名學生走上街頭,受到軍警馬隊的沖擊。天津、上海和其他一些城市的學生,紛紛響應北京學生,進一步舉行抗議行動。——《中國共產黨的九十年》(1)結合所學知識,說明愛國學生走上街頭的影響。材料二:(1935年)12月9日,北平學生高喊“反對日本帝國主義”“停止內戰,一致對外”等口號,到新華門向北平當局請愿。——《中國共產黨的九十年》(2)結合材料二,分析愛國學生向政府請愿的歷史背景。材料三:1947年5月,在南京,五千余名學生沖破憲警阻攔,呼喊“反饑餓”、“反內戰”等口號。10月,隨著解放戰爭的勝利推進,廣大學生越來越把中國的希望寄托在人民解放戰爭的勝利上,因而不再提“反內戰”的口號。——摘編自《中國共產黨的九十年》(3)學生5月份還主張“反內戰”到10月份不再“反內戰”,結合史實分析其原因。【答案】(1)學生運動影響工人階級走上街頭,工人階級第一次登上政治舞臺。北洋政府被迫釋放了被捕學生,罷免了曹汝霖等人的職務,中國代表團做出了拒絕在《凡爾賽條約》上簽字的決定。(2)日本侵華,蔣介石下令攘外必先安內。(3)因為經歷過抗日戰爭、解放戰爭等戰亂局面,人民迫切希望和平的到來,即使解放戰爭已經打響,依然號召“反內戰”。而劉鄧大軍挺進大別山后,人民不奢望國民黨政府停止戰爭,而是希望解放軍贏得戰爭。所以不再提“反內戰”。【解析】(1)根據材料一“第一天,學生被捕者170余人;第二天,又有700余人被捕;第三天,2000余名學生走上街頭,受到軍警馬隊的沖擊……”結合所學知識可知,五四運動中學生運動影響工人階級走上街頭,工人階級第一次登上政治舞臺。北洋政府被迫釋放了被捕學生,罷免了曹汝霖等人的職務,中國代表團做出了拒絕在《凡爾賽條約》上簽字的決定。(2)根據材料二“反對日本帝國主義”“停止內戰,一致對外”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愛國學生向政府請愿的歷史背景是日本侵華,蔣介石下令攘外必先安內。(3)根據材料“1947年5月,在南京,五千余名學生沖破憲警阻攔,呼喊‘反饑餓’‘反內戰’等口號”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因為經歷過抗日戰爭、解放戰爭等戰亂局面,人民迫切希望和平的到來,即使解放戰爭已經打響,依然號召“反內戰”。根據“10月,隨著解放戰爭的勝利推進,廣大學生越來越把中國的希望寄托在人民解放戰爭的勝利上,因而不再提‘反內戰’的口號”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劉鄧大軍挺進大別山后,人民不奢望國民黨政府停止戰爭,而是希望解放軍贏得戰爭。所以不再提“反內戰”。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精品試卷·第2頁(共2頁)HYPERLINK"http://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第四單元中國革命的勝利第一課兩種命運的決戰過關測試一、選擇題建黨100年來,中國社會滄桑巨變,從石庫門到天安門,從興業路到復興路,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百年征程波瀾壯闊,百年初心歷久彌堅。據此完成下面小題1.中國共產黨的誕生使中國革命面貌煥然一新,這里的“新”不包括A.新的領導核心B.新的革命道路C.新的斗爭方式D.新的指導思想2.百年征程,多次轉折。以下轉折發生在解放戰爭時期的是A.提出“政權是由槍桿子中取得”B.確立了毛澤東在紅軍和黨中央的領導地位C.黨的工作重心由鄉村轉移到城市D.工作重心轉到經濟建設上來,實行改革開放3.“論從史出”是歷史學習的重要方法。下列史實與結論搭配正確的是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4.蔣介石電:“倭寇投降,世界永久和平局面可期實現,舉凡國際國內各種重要問題,亟持解決。特請先生克日惠臨陪都,共同商討。”據史實指出,“共同商討”的結果是A.開辟了中國歷史的新紀元B.避免了內戰的爆發C.形成了國民革命統戰線D.簽訂了“雙十協定”5.比較法是學習歷史與社會的重要學習方法。西安事變與重慶談判都是中國近代史上的重大歷史事件,兩者的相似之處有()①都是民族前途面臨抉擇的關鍵時刻②共產黨都做出了積極的努力③國共兩黨達成了合作意向④促成團結抗日新局面的到來A.③④B.①②C.②④D.②③6.下列事行動按時間先后順序排列正確的是①臺兒莊保衛戰②飛奪瀘定橋③百團大戰④劉鄧大軍挺進大別山A.①②③④B.②④③①C.②①③④②D.②③①④7.關于解放戰爭和抗日戰爭,下列事實對應正確的是①西安事變----確立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②臺兒莊戰役----是抗戰以來的最大勝利,由李宗仁領導③攻打中原解放區----蔣介石違背協定,國共內戰爆發④三大戰役----屬戰略決戰,從此結束了國民黨在大陸的統治A.①③B.②③C.②④D.①④8.小林從20世紀40年代中期的國民黨報刊中,查閱到一些民主人士對毛澤東的稱贊:“彌天大勇”“一身系天下之安危”。這些民主人士稱贊毛澤東主要是因為A.建立了社會主義的新中國B.確定毛澤東思想為黨的指導思想C.簽訂了《雙十協定》D.黨的工作重心由鄉村轉移到城市9.1948年底,我國著名的建筑學大師梁思成先生曾寫信給中共中央,提出要盡可能地保護故宮、頤和園等北京古代建筑,避免戰爭對文物的損壞。這與當時正在進行的哪一戰役有直接關系()A.遼沈戰役B.淮海戰役C.平津戰役D.渡江戰役10.中國共產黨的歷史上召開過多次重要會議,請你選出下列搭配正確的一組是()A.八七會議——提出黨的奮斗目標是實現社會主義、共產主義B.遵義會議——是建國以來黨的歷史上生死攸關的轉折點C.人民政治協商會議——選出了以鄧小平為首的中央領導集體D.七屆二中全會——指出黨的工作重心由鄉村轉移到城市并開始由城市領導鄉村中共十九大報告中:“中國夢是歷史的、現實的,也是未來的;是我們這一代的,更是青年一代的。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夢終將在一代代青年的接力奮斗中變為現實”。回答小題。11.“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夢終將在一代代青年的接力奮斗中變為現實”,下列史實能體現的是()①1911年北京學生高呼“還我青島”,成為革命的主力軍。②1915年先進知識分子高舉“民主、科學”的大旗,為中華民族覺醒做出巨大貢獻。③1921年中國共產黨決定與孫中山先生合作,為中國革命指明方向。④1927年周恩來發動南昌起義,打響武裝反抗國民黨第一槍。A.①②B.②③C.①④D.②④12.1949年新民主主義革命勝利中國人民實現的使命為()A.推翻帝國主義壓迫,實現祖國大陸的完全統一B.實現了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中國人民站起來了C.取得了鴉片戰爭以來第一次完全勝利,實現了民族覺醒D.實現了政治協商會議的奮斗目標,實現全面小康社會13.在特定的歷史時期,膾炙人口的口號、標語、詩詞等往往有著巨大的政治感染力,具有明顯的時代氣息。下列口號、標語、詩詞等按其出現的先后順序排列正確的是()①鐘山風雨起蒼黃,百萬雄師過大江②我中國欲獨立,不可不革命③打倒列強,除軍閥④盧溝橋即爾等之墳墓,應與橋共存亡A.③④①②B.③④②①C.②④③①D.②③④①14.近代以來,臺灣與大陸的關系經歷了離—合—離的過程,這一過程與下列哪些事件直接相關?()①《馬關條約》簽訂②鄭成功收復臺灣③抗日戰爭勝利④解放戰役勝利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③④15.以下表格所示現象推動()遼沈、淮海、平津三大戰役人民支前統計表擔架(副)小車(輛)大車(輛)牲畜(頭)糧食(萬斤)107700430900389820103630095000A.抗日戰爭轉入全面反攻B.解放戰爭取得勝利C.土地改革的順利完成D.農村經濟快速發展二、非選擇題16.偉大的人民,偉大的力量。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膠州亡矣,山東亡矣,國不國矣……聞前次四國會議時,本已決定德人在運東所得權利交由五國商量處置……再由五國交還我國而已。不知因何一變其形勢也。更聞日本力爭之理由無他……此皆我國民所不能承認者也。國亡無日,愿合我四萬萬眾禁誓死圖之!——林長民《外交警報敬告國民》(中華民國八年五月二日)材料二:材料三:(1)根據材料一指出這一外交警報發出的緣由,并簡述隨后“我四萬萬眾”是如何合力“誓死圖之”的。(2)依據材料二、三,說明人民群眾為解放戰爭勝利所作的貢獻。(3)綜合上述材料,概括人民的偉大之處。17.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領、有擔當,國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材料一:(1919年)從6月3日起,北京學生重新走上街頭演講。演講者“垂淚而道”聽眾則“掩面而泣”。第一天,學生被捕者170余人;第二天,又有700余人被捕;第三天,2000余名學生走上街頭,受到軍警馬隊的沖擊。天津、上海和其他一些城市的學生,紛紛響應北京學生,進一步舉行抗議行動。——《中國共產黨的九十年》(1)結合所學知識,說明愛國學生走上街頭的影響。材料二:(1935年)12月9日,北平學生高喊“反對日本帝國主義”“停止內戰,一致對外”等口號,到新華門向北平當局請愿。——《中國共產黨的九十年》(2)結合材料二,分析愛國學生向政府請愿的歷史背景。材料三:1947年5月,在南京,五千余名學生沖破憲警阻攔,呼喊“反饑餓”、“反內戰”等口號。10月,隨著解放戰爭的勝利推進,廣大學生越來越把中國的希望寄托在人民解放戰爭的勝利上,因而不再提“反內戰”的口號。——摘編自《中國共產黨的九十年》(3)學生5月份還主張“反內戰”到10月份不再“反內戰”,結合史實分析其原因。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精品試卷·第2頁(共2頁)HYPERLINK"http://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4.1 兩種命運的決戰 過關測試(原卷版).doc 4.1 兩種命運的決戰 過關測試(解析版).doc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