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第五單元二戰后的世界變化第三課社會主義的發展與挫折過關測試一、選擇題1.在蘇聯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探索中,最能發展商品經濟,改善人民生活的是A.新經濟政策B.斯大林模式C.赫魯曉夫改革D.戈爾巴喬夫改革【答案】A【解析】依據已學知識可知,在列寧的領導下,1921年蘇俄開始實施新經濟政策,允許多種經濟并存,大力發展商品經濟,促進國民經濟的發展,A符合題意;BC項時期實行高度集中的政治經濟體制,排除;戈爾巴喬夫改革直接導致蘇聯解體,D排除。故選擇A。2.1991年12月25日,紅藍白三色旗取代了鐮刀錘子紅旗,這標志著蘇聯的解體。蘇聯解體的直接原因是A.新經濟政策的實施B.赫魯曉夫的改革C.斯大林模式的影響D.戈爾巴喬夫的改革【答案】D【解析】1985年蘇聯領導人戈爾巴喬夫上臺后,實行了一系列脫離社會主義軌道的政治改革,這是導致蘇聯解體的直接原因,故選D;新經濟政策的實施是列寧探索的社會主義過渡的正確途徑,排除A;赫魯曉夫的改革從1953年到1964年,打開了蘇聯社會主義改革的閘門,排除B;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是蘇聯垮臺的根本原因,排除C。故選D。3.有學者認為“在20世紀的最后10年中,世界事務發生了結構性的變化,一個非歐亞大陸國家破天荒第一次不僅是作為歐洲大陸大國關系的主要仲裁者,而且也是作為世界上首屈一指的大國出現了。”這種看法產生的直接原因是()A.東歐劇變,蘇聯解體B.歐盟成立C.科索沃戰爭爆發D.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影響【答案】A【解析】依據題干中的關鍵信息“一個非亞歐大陸國家”“世界上首屈一指的大國”指的就是美國,伴隨著東歐劇變、蘇聯解體,兩極格局結束,暫時形成“一超多強”的局面,美國成為世界上唯一的超級大國,推行霸權主義,企圖稱霸世界。A項符合題意;BCD項不是美國成為超級大國的直接原因,排除。故選擇A。4.2003年俄羅斯科學院某院士說:“我們俄羅斯人以我們自己的沉痛災難為代價,成為耶穌,悲壯地走上祭壇,向世人和歷史宣告:蘇聯的‘民主化’、‘私有化’完全是一條絕路、死路。”這說明他把蘇聯解體的原因歸結為()A.日益嚴重的經濟危機B.蘇聯政局動蕩C.西方的和平演變政策D.戈爾巴喬夫的改革【答案】D【解析】根據題干中的材料可知,“蘇聯的民主化、私有化完全是一條絕路、死路”說明了在蘇聯實行所謂的“民主”與“私有”是完全行不通的,結合課本所學,1985年戈爾巴喬夫上臺之后,實行經濟改革,承認私有化,但是沒有取得成效,戈爾巴喬夫又把改革重點轉移到政治上,提出“人道的”、“民主的”社會主義,結果偏離了社會主義方向,加劇了蘇聯的混亂,因此作者認為戈爾巴喬夫改革導致了蘇聯的解體,D項符合題意;ABC也是蘇聯解題的原因,但是與題干材料無關,故ABC三項不合題意。故選擇D。5.下列各項中,最符合20世紀五六十年代初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等國歷史特點的是()A.殖民擴張與殖民地人民的抗爭B.國際工人運動的興起C.二戰后世界格局的演變D.社會主義國家的改革【答案】D【解析】本題考查的東歐國家的改革,結合所學知識可知20世紀50年代中期起,東歐各國相繼進行了改革,其中較為突出的是匈牙利,20世紀60年代捷克斯洛伐克進行了改革,但失敗了,所以其歷史特點是社會主義國家的改革,D符合題意;殖民擴張與殖民地人民的抗爭,國際工人運動的興起,二戰后世界格局的演變在題中沒有體現,ABC不符合題意;故本題選D。6.以下為國際社會主義運動整體發展示意圖,數字處填入內容按次序對應分別是()A.理想到現實、一國到多國、空想到科學B.理想到現實、空想到科學、一國到多國C.空想到科學、理想到現實、一國到多國D.空想到科學、一國到多國、理想到現實【答案】C【解析】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圖中的①處發生的有關國際社會主義運動的事件是《共產黨宣言》的發表,標志著馬克思主義的誕生,從此,國際工人運動有了科學理論的指導,社會主義也因此空想變成科學;②處應該是俄國十月革命,之后誕生了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說明了國際社會主義運動由理想變成現實;由此推測,③處應填寫“一國到多國”,C符合題意,ABD排除。故本題選C。7.有學者評論某次改革時說:“天冷,本想弄點水材烤烤手,想不到竟將整個房子燒了。”據此判斷,他評說的是()A.戈爾巴喬夫改革B.羅斯福新政C.鄧小平改革D.列寧新經濟政策【答案】A【解析】據“天冷,本想弄點木材烤烤手,想不到竟將整個房子燒了”判斷,他評論的是戈爾巴喬夫改革。戈爾巴喬夫改革直接導致了蘇聯的解體。戈爾巴喬夫改革是題干評說的內容,A符合題意;BCD三項和題干評說不符,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A。8.有人評價赫魯曉夫“是徘徊在新舊時代十字路口的一名代表人物,它的一只腳跨進了新時代,而另一只腳又由于歷史的原因,仍然深陷在舊時代的泥淖之中而不能自拔。”這里“仍然在舊時代的泥淖之中而不能自拔”的主要含義是()A.未突破舊有的經濟發展模式B.未改變農業水平落后的局面C.一味強調優先發展重工業D.未改變蘇聯原來的社會制度【答案】A【解析】依據所學知識可知,“舊時代的泥淖”主要指斯大林模式,而赫魯曉夫的改革是對斯大林模式的小修小補,沒有從根本上突破斯大林模式的影響,即“不能自拔”,故A符合題意;赫魯曉夫的改革時期,俄國農業水平并不落后,排除B;赫魯曉夫改革重點放在農業領域,沒有強調優先發展重工業,排除C;赫魯曉夫改革并不是為了改變蘇聯的社會主義制度,排除D。故選A。【點睛】解答本題的關鍵是理解赫魯曉夫改革的實質,沒有從根本上上突破斯大林高度集中的政治經濟體制模式,改革沒有成功。9.二戰后,東歐社會主義國家照搬蘇聯模式,由于不符合國情而日益陷入經濟政治的危機。20世紀50年代中期起,東歐各國相繼進行了改革,其中取得一定成效的是()A.波蘭B.民主德國C.匈牙利D.羅馬利亞【答案】C【解析】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從20世紀50年代中期起,東歐各國相繼進行了改革。其中匈牙利改革成效最顯著,使匈牙利的政治經濟形勢逐步穩定,為六七十年代的全面經濟改革奠定了較好基礎,故C正確;ABD不符合題意,故排除ABD項。故選C。10.下列有關蘇聯的歷史表述有誤的是()①戈爾巴喬夫經濟、政治改革使蘇聯權力更加集中②蘇聯兩個五年計劃完成后,基本上實現了社會主義工業化和農業集體化 ③蘇聯新憲法的頒布,標志著高度集中的政治經濟體制形成,這一體制被稱為“斯大林模式”④蘇聯解體說明了社會主義運動在世界范圍內失敗A.①③B.②④C.②③D.①④【答案】D【解析】結合所學知識,戈爾巴喬夫改革使蘇聯共產黨喪失了執政黨的權力,而不是使權力更加集中,故①說法錯誤;蘇聯在斯大林時期通過兩個五年計劃,基本上實現了社會主義工業化和農業集體化,故②說法正確;1936年通過了蘇聯新憲法,新憲法規定蘇聯是工農社會主義國家,它標志著社會主義基本制度在蘇聯的確立,也標志著斯大林時期高度集中的社會主義經濟政治體制的形成,故③說法正確;蘇聯解體說明了斯大林模式的失敗,但不能說明社會主義運動在世界范圍失敗,中國走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故④說法錯誤;由此可見,①④符合題意,故選D;②③不符合題意,故排除ABC。11.近日,愈演愈烈的烏克蘭危機不斷升級,烏克蘭瞬間成為國際關注焦點。與20世紀90年代烏克蘭獨立直接相關的是()A.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B.蘇聯解體C.古巴導彈危機解D.歐盟成立【答案】B【解析】1991年,斯大林模式造成的經濟問題,改革造成的政治問題,加之外部帝國主義的和平演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解體,表現為烏克蘭等各加盟脫離蘇聯獨立,故B符合題意;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此時蘇聯尚未成立,排除A;1962年古巴導彈危機,排除C;1993年歐盟正式成立,此時蘇聯解體早已解體,排除D。故選B。12.“就在戈爾巴喬夫交出核按鈕的一瞬間,聚集在電視機前的人……都知道這是那座聳立了69年的紅色帝國大廈在忽然問徹底倒塌了。”材料中“紅色帝國倒塌”的根本原因是()A.戈爾馬喬夫的改革B.西方的和平演變思想C.八一九事件D.僵化的政治經濟體制【答案】D【解析】本題主要考查蘇聯解體的相關知識,旨在考查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根據材料“聳立了69年的紅色帝國大廈在忽然間徹底倒塌”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時間指的是1991年蘇聯解體。蘇聯解體的根本原因是僵化的斯大林模式,不適應社會發展的需求。A項戈爾巴喬夫的改革,是蘇聯解體的直接原因;B項西方的和平演變思想,只是蘇聯解體的間接原因,C項八一九事件,只是加速了蘇聯解體的因素;D項僵化的政治經濟體制就是斯大林模式。所以答案選D。13.鄧小平說:“社會主義究竟是什么樣子,蘇聯搞了很多年,也并沒有完全清楚,可能列寧的思路比較好,但后來蘇聯的模式僵化了。”蘇聯率先舉起改革大旗,力圖總改變這種“僵化”體制的領導人是A.列寧B.勃列日涅夫C.赫魯曉夫D.戈爾巴喬夫【答案】C【解析】依據所學可知,這種“僵化”體制是指列寧去世后斯大林執政時期形成了高度集中的政治經濟體制即斯大林模式,這一模式在初期和二戰后經濟恢復時期曾發揮過積極作用,但是后來日益僵化。蘇聯率先舉起改革大旗,力圖改變這種“僵化"體制的領導人是赫魯曉夫。20世紀50年代,斯大林去世后,針對斯大林模式這一“僵化”體制的弊端,蘇聯領導人赫魯曉夫率先進行了改革。赫魯曉夫改革雖沒有徹底改變該模式,但是開蘇聯改革之先河,故C項符合題意;列寧是在赫魯曉夫改革之前,故A不符合題意;勃列日涅夫改革是在20世紀80年代,是在赫魯曉夫改革之后,故B不符合題意;戈爾巴喬夫改革直接導致蘇聯解體,故D不符合題意;故選C。14.1953年3月5日,斯大林逝世。相繼擔任蘇聯領導人的赫魯曉夫、勃列日涅夫、戈爾巴喬夫都進行了改革。他們的改革主要是針對()A.戰時共產主義政策的偏差B.新經濟政策的不足C.市場經濟體制的缺陷D.蘇聯模式的弊端【答案】D【解析】根據所學知識可知,斯大林去世后,赫魯曉夫、勃列日涅夫、戈爾巴喬夫都從政治、經濟等角度對蘇聯進行改革,主要針對蘇聯模式的弊端,但是都沒有根本改變這一弊端,知識對其小修小補,最終導致改革失敗。D正確;戰時共產主義政策在1921年停止推行,A錯誤;新經濟政策隨著斯大林上臺逐漸停止推行。B錯誤;斯大林模式下用行政指令代替市場調節。C與事實不符,C錯誤。綜上故選D。15.蘇聯的解體,為半個世紀的冷戰劃上了句號。蘇聯解體,意味著A.社會主義運動的徹底失敗B.國際格局發生重大變動C.美國確立了以其為主導的“單極世界”D.動蕩不安的局勢完全消失【答案】B【解析】根據題干“為半個世紀的冷戰劃上了句號”可知,蘇聯解體,意味著世界格局發生了重大變動,故選B項;蘇聯解體直接后果是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消失,并不意味著社會主義運動的徹底失敗,排除A項;蘇聯解體,標志著兩極格局瓦解,世界暫時形成了一超多強的局面。“單極世界”是美國的夢想,并未實現,排除C項;蘇聯解體后,冷戰的結束使世界形勢發展的總趨勢走向緩和,但仍然存在著很多矛盾與沖突,地區沖突、民族矛盾和宗教紛爭不斷,恐怖活動抬頭,嚴重威脅著世界和平與安全,排除D項。故選B。二、非選擇題16.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1:為克服斯大林時期的一些弊端,赫魯曉夫進行了改革。赫魯曉夫在1957年提出三四年內蘇聯的人均肉類、牛奶、黃油產量趕上美國的目標,為此不顧蘇聯的氣候條件,要求各地都擴種玉米,以增加飼料。結果很多地方因氣候條件惡劣造成玉米欠收,其他糧食作物也由于播種面積減少而減產。1963年蘇聯糧食產量比1962年減少3270萬噸。1964年蘇聯被迫增加了糧食的進口。材料2:1971年9月,赫魯曉夫逝世,其遺體安葬在莫斯科的新圣母公墓。赫魯曉夫的墓碑是由雕刻家恩斯特?涅伊茲維斯特內設計的,用黑白兩種顏色的大理石搭配而成,極具特色。涅伊茲維斯特內在評價自己這件特殊作品時說,墓碑上半黑半白的對比之中“包含著永恒的矛盾,光明的進步的因素同反動的因素之間的斗爭”。(1)材料1表明赫魯曉夫經濟改革的重點在哪一生產行業?據材料和所學知識簡要分析赫魯曉夫改革失敗的原因。(2)你是如何理解材料2中赫魯曉夫墓碑上“半黑半白的對比之中‘包含著永恒的矛盾,光明的進步的因素同反動的因素之間的斗爭’”這句話的含義的?【答案】(1)重點:農業方面。原因:沒有從根本上改變高度集中的管理體制;不尊重客觀規律,缺乏實事求是的作風。(2)赫魯曉夫的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在他執政期間,蘇聯國民經濟發展相對迅速;他對斯大林的批判,在客觀上有利于破除對斯大林的迷信,但他的經濟改革沒有突破斯大林模式的束縛;他一味否定斯大林,沒有對斯大林的功過做出實事求是的分析,造成了人們的思想混亂。【解析】(1)根據材料二中的信息“赫魯曉夫在1957年提出三四年內蘇聯的人均肉類、牛奶、黃油產量趕上美國的目標,為此不顧蘇聯的氣候條件,要求各地都擴種玉米,以增加飼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答出赫魯曉夫經濟改革的重點:農業方面。第二小問,根據材料二中的信息“很多地方因氣候條件惡劣造成玉米歉收,其他糧食作物也由于播種面積減少而減產”并結合所學知識,可概括出原因:沒有從根本上改變高度集中的管理體制;不尊重客觀規律,缺乏實事求是的作風。(2)本題考查對赫魯曉夫的改革的評價。要一分為二的評價赫魯曉夫的改革,赫魯曉夫的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在他執政期間,蘇聯國民經濟發展相對迅速;他對斯大林的批判,在客觀上有利于破除對斯大林的迷信,但他的經濟改革沒有突破斯大林模式的束縛;他一味否定斯大林,沒有對斯大林的功過做出實事求是的分析,造成了人們的思想混亂。17.在人類現代化的進程中,世界性大國發揮著重要作用,深刻影響著世界歷史的進程。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這位身材不高,有著鋼鐵般意志和敏銳頭腦的思想巨人,正在創造著人類歷史上的奇跡,他建立了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世界上下五千年》材料二:1921年春,蘇俄發生大面積災荒,3000多萬老百姓掙扎在饑餓的邊緣……然而這個政策引起了農民的不滿,一切富農甚至借機拿起武器,連十月革命中布爾什維克的堅強堡壘──喀踉施塔得的水兵們也支持農民的要求。──《大國崛起》材料三:1991年12月25日晚,蘇聯最后一任領導人戈爾巴喬夫發表電視講話,宣布辭去蘇聯總統職務。同時,飄揚在克里姆林宮上空的蘇聯國旗徐徐降下。(1)材料一中的他是誰?他領導的哪一次革命建立了“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2)為了挽救材料中描述的危機,蘇俄又采取了什么政策?這一政策的內容是什么?(3)這一震驚世界的歷史事件說明了什么?推算一下蘇聯共存在了多久?【答案】(1)列寧;俄國十月革命。(2)新經濟政策;允許多種經濟并存,大力發展商品經濟。(3)蘇聯解體;69年。【解析】(1)依據材料一的“他建立了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可知材料一中的他是列寧。列寧領導的俄國十月革命取得了勝利,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2)依據材料二的“1921年春,蘇俄發生大面積災荒,3000多萬老百姓掙扎在饑餓的邊緣……然而這個政策引起了農民的不滿”結合所學知識可知,為了挽救材料中描述的危機,蘇俄在1921年實行新經濟政策。新經濟政策允許多種經濟并存,大力發展商品經濟。(3)依據材料三的“飄揚在克里姆林宮上空的蘇聯國旗徐徐降下。”可知這一震驚世界的歷史事件說明了蘇聯解體。1922年蘇聯建立,1991年蘇聯解體。蘇聯共存在了69年。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精品試卷·第2頁(共2頁)HYPERLINK"http://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第五單元二戰后的世界變化第三課社會主義的發展與挫折過關測試一、選擇題1.在蘇聯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探索中,最能發展商品經濟,改善人民生活的是A.新經濟政策B.斯大林模式C.赫魯曉夫改革D.戈爾巴喬夫改革2.1991年12月25日,紅藍白三色旗取代了鐮刀錘子紅旗,這標志著蘇聯的解體。蘇聯解體的直接原因是A.新經濟政策的實施B.赫魯曉夫的改革C.斯大林模式的影響D.戈爾巴喬夫的改革3.有學者認為“在20世紀的最后10年中,世界事務發生了結構性的變化,一個非歐亞大陸國家破天荒第一次不僅是作為歐洲大陸大國關系的主要仲裁者,而且也是作為世界上首屈一指的大國出現了。”這種看法產生的直接原因是()A.東歐劇變,蘇聯解體B.歐盟成立C.科索沃戰爭爆發D.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影響4.2003年俄羅斯科學院某院士說:“我們俄羅斯人以我們自己的沉痛災難為代價,成為耶穌,悲壯地走上祭壇,向世人和歷史宣告:蘇聯的‘民主化’、‘私有化’完全是一條絕路、死路。”這說明他把蘇聯解體的原因歸結為()A.日益嚴重的經濟危機B.蘇聯政局動蕩C.西方的和平演變政策D.戈爾巴喬夫的改革5.下列各項中,最符合20世紀五六十年代初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等國歷史特點的是()A.殖民擴張與殖民地人民的抗爭B.國際工人運動的興起C.二戰后世界格局的演變D.社會主義國家的改革6.以下為國際社會主義運動整體發展示意圖,數字處填入內容按次序對應分別是()A.理想到現實、一國到多國、空想到科學B.理想到現實、空想到科學、一國到多國C.空想到科學、理想到現實、一國到多國D.空想到科學、一國到多國、理想到現實7.有學者評論某次改革時說:“天冷,本想弄點水材烤烤手,想不到竟將整個房子燒了。”據此判斷,他評說的是()A.戈爾巴喬夫改革B.羅斯福新政C.鄧小平改革D.列寧新經濟政策8.有人評價赫魯曉夫“是徘徊在新舊時代十字路口的一名代表人物,它的一只腳跨進了新時代,而另一只腳又由于歷史的原因,仍然深陷在舊時代的泥淖之中而不能自拔。”這里“仍然在舊時代的泥淖之中而不能自拔”的主要含義是()A.未突破舊有的經濟發展模式B.未改變農業水平落后的局面C.一味強調優先發展重工業D.未改變蘇聯原來的社會制度9.二戰后,東歐社會主義國家照搬蘇聯模式,由于不符合國情而日益陷入經濟政治的危機。20世紀50年代中期起,東歐各國相繼進行了改革,其中取得一定成效的是()A.波蘭B.民主德國C.匈牙利D.羅馬利亞10.下列有關蘇聯的歷史表述有誤的是()①戈爾巴喬夫經濟、政治改革使蘇聯權力更加集中②蘇聯兩個五年計劃完成后,基本上實現了社會主義工業化和農業集體化 ③蘇聯新憲法的頒布,標志著高度集中的政治經濟體制形成,這一體制被稱為“斯大林模式”④蘇聯解體說明了社會主義運動在世界范圍內失敗A.①③B.②④C.②③D.①④11.近日,愈演愈烈的烏克蘭危機不斷升級,烏克蘭瞬間成為國際關注焦點。與20世紀90年代烏克蘭獨立直接相關的是()A.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B.蘇聯解體C.古巴導彈危機解D.歐盟成立12.“就在戈爾巴喬夫交出核按鈕的一瞬間,聚集在電視機前的人……都知道這是那座聳立了69年的紅色帝國大廈在忽然問徹底倒塌了。”材料中“紅色帝國倒塌”的根本原因是()A.戈爾馬喬夫的改革B.西方的和平演變思想C.八一九事件D.僵化的政治經濟體制13.鄧小平說:“社會主義究竟是什么樣子,蘇聯搞了很多年,也并沒有完全清楚,可能列寧的思路比較好,但后來蘇聯的模式僵化了。”蘇聯率先舉起改革大旗,力圖總改變這種“僵化”體制的領導人是A.列寧B.勃列日涅夫C.赫魯曉夫D.戈爾巴喬夫14.1953年3月5日,斯大林逝世。相繼擔任蘇聯領導人的赫魯曉夫、勃列日涅夫、戈爾巴喬夫都進行了改革。他們的改革主要是針對()A.戰時共產主義政策的偏差B.新經濟政策的不足C.市場經濟體制的缺陷D.蘇聯模式的弊端15.蘇聯的解體,為半個世紀的冷戰劃上了句號。蘇聯解體,意味著A.社會主義運動的徹底失敗B.國際格局發生重大變動C.美國確立了以其為主導的“單極世界”D.動蕩不安的局勢完全消失二、非選擇題16.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1:為克服斯大林時期的一些弊端,赫魯曉夫進行了改革。赫魯曉夫在1957年提出三四年內蘇聯的人均肉類、牛奶、黃油產量趕上美國的目標,為此不顧蘇聯的氣候條件,要求各地都擴種玉米,以增加飼料。結果很多地方因氣候條件惡劣造成玉米欠收,其他糧食作物也由于播種面積減少而減產。1963年蘇聯糧食產量比1962年減少3270萬噸。1964年蘇聯被迫增加了糧食的進口。材料2:1971年9月,赫魯曉夫逝世,其遺體安葬在莫斯科的新圣母公墓。赫魯曉夫的墓碑是由雕刻家恩斯特?涅伊茲維斯特內設計的,用黑白兩種顏色的大理石搭配而成,極具特色。涅伊茲維斯特內在評價自己這件特殊作品時說,墓碑上半黑半白的對比之中“包含著永恒的矛盾,光明的進步的因素同反動的因素之間的斗爭”。(1)材料1表明赫魯曉夫經濟改革的重點在哪一生產行業?據材料和所學知識簡要分析赫魯曉夫改革失敗的原因。(2)你是如何理解材料2中赫魯曉夫墓碑上“半黑半白的對比之中‘包含著永恒的矛盾,光明的進步的因素同反動的因素之間的斗爭’”這句話的含義的?17.在人類現代化的進程中,世界性大國發揮著重要作用,深刻影響著世界歷史的進程。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這位身材不高,有著鋼鐵般意志和敏銳頭腦的思想巨人,正在創造著人類歷史上的奇跡,他建立了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世界上下五千年》材料二:1921年春,蘇俄發生大面積災荒,3000多萬老百姓掙扎在饑餓的邊緣……然而這個政策引起了農民的不滿,一切富農甚至借機拿起武器,連十月革命中布爾什維克的堅強堡壘──喀踉施塔得的水兵們也支持農民的要求。──《大國崛起》材料三:1991年12月25日晚,蘇聯最后一任領導人戈爾巴喬夫發表電視講話,宣布辭去蘇聯總統職務。同時,飄揚在克里姆林宮上空的蘇聯國旗徐徐降下。(1)材料一中的他是誰?他領導的哪一次革命建立了“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2)為了挽救材料中描述的危機,蘇俄又采取了什么政策?這一政策的內容是什么?(3)這一震驚世界的歷史事件說明了什么?推算一下蘇聯共存在了多久?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精品試卷·第2頁(共2頁)HYPERLINK"http://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5.3 社會主義的發展與挫折 過關測試(原卷版).doc 5.3 社會主義的發展與挫折 過關測試(解析版).doc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