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第六單元中國社會主義建設的探索與改革開放的起步第一課新生政權的鞏固與社會主義制度的建立過關測試一、選擇題1.閱讀下列表格,造成1956年各種所有制經濟在國民收入中所占比例變化的主要原因是1952年和1956年各種所有制經濟在國民收入中所占比例個體經濟私營經濟公私合營經濟集體所有制經濟國營經濟1952年71.8%6.9%0.7%1.5%19.1%1956年7%0.1%7.3%53.4%32.2%A.四個經濟特區的建立B.三大改造C.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D.土地改革【答案】B【解析】到1956年底,我國完成對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實現了生產資料私有制向社會主義公有制的轉變,標志著我國建立起社會主義基本制度,從此進入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由材料“1952年和1956年各種所有制經濟在國民收入中所占比例”可知,到1956年集體所有制經濟和國營經濟占了主體,造成1956年各種所有制經濟在國民收入中所占比例變化的主要原因是三大改造,B項正確;我國四個經濟特區建立于1980年,排除A項;1978年十一屆三中全會后,農村改革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排除C項;1950年到1952年的土地改革是要廢除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實行農民土地所有制,排除D項。故選B項。2.在對資本主義工商業進行社會主義改造中實行的創新政策是A.生產合作社B.公私合營C.贖買政策D.國有化政策【答案】C【解析】我國對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采取的主要方式是實行公私合營,采取的政策是贖買的政策,贖買政策是我國的一項制度創新,故C項正確;A項是對農業和手工業實行的是生產合作社的方式,排除;D項是十一屆三中全會后對國企改革的方式,排除D項。故選C項。3.下圖是“一五”計劃期間,我國實施的156個重點項目的比例分布圖。它表明當時我國A.優先發展農業B.優先發展重工業C.優先發展交通運輸業D.各行各業均衡發展【答案】B【解析】由材料信息可知,軍工項目、能源建設、鋼鐵、有色金屬、機械化工,均屬于重工業領域,約占98%,輕工和醫藥項目僅占2%,由此可知我國在一五計劃期間優先發展重工業,B項正確;材料中156個項目中沒有涉及到農業項目和交通運輸業,從材料看并未得到優先發展,排除A、C;通過輕重工業對比來看,重工業所占比例巨大,因此并不能體現出各行業之間的均衡發展,排除D項。故選B項。4.我國第一個五年計劃的重要任務是A.優先發展交通運輸業、農業和商業B.相應地發展交通運輸業、農業、和商業C.相應地培養建設人才D.以發展重工業為主,建立我國社會主義工業化的初步基礎【答案】D【解析】為改變我國工業落后的狀態,有計劃地進行社會主義建設,我國政府編制了發展國民經濟的第一個五年計劃。它的基本任務是:集中主要力量發展重工業,建立國家工業化和國防現代化的初步基礎,故D項符合題意;ABC項不符合題意。排除;故選D項。5.下表反映了1950年和1954年中國農村不同階級人口及其占有土地的比重,發生這種變化的主要原因是(?)1950年1954年人口比重(%)土地占有比重(%)人口比重(%)土地占有比重(%)貧農、中農85.545.292.191.4富農、地主14.554.87.98.6A.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實行B.土地改革運動的開展C.農業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D.人民解放戰爭的勝利【答案】B【解析】根據表格內容,1950年時貧農、中農占全國人口的85.5%,只占有45.2%的土地,14.5%的富農、地主卻占有54.8%,這說明在封建土地所有制下地主和富農占有全國的多數土地,因此中央人民政府從1950年開始實行土地改革,廢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實行農民土地所有制,到1952年底土地改革基本完成,經過土地改革,出現1954年貧農、中農占有土地的比例顯著提高的情況,B項正確;1978年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時間不符合題意,排除A項;1956年底,三大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時間不符合題意,排除C項;1949年人民解放戰爭基本勝利,時間不符合題意,排除D項。故選B項。6.周恩來在政協某次會議上指出:“由新民主主義到社會主義雖然是一場革命,但可以采取逐步的和平轉變的辦法,而不是在一天早晨突然宣布實行社會主義。”這里“逐步的和平轉變的辦法”是指A.實施一五計劃,建立國家工業化基礎B.發展農業、輕工業,更多利用沿海工業C.改革首先在農村取得突破性進展,進而轉向城市D.對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答案】D【解析】題干的關鍵信息是“由新民主主義到社會主義”,根據所學可知,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社會主義制度在我國建立起來,D項正確;實施一五計劃,建立國家工業化基礎與“由新民主主義到社會主義”不符,排除A項;發展農業、輕工業,更多利用沿海工業與“由新民主主義到社會主義”不符,排除B項;改革開放是在我國進入社會主義后實行,排除C項。故選D。7.在抗日戰爭中,他指揮百團大戰給日偽軍沉重打擊;在抗美援朝中,他指揮中國人民志愿軍打敗美帝侵略者。“他”指的是A.李宗仁B.朱德C.彭德懷D.林彪【答案】C【解析】抗日戰爭時期,為粉碎日軍的“囚籠”政策,增強抗日根據地軍民抗戰勝利的信心。1940年8月,彭德懷指揮八路軍一百多個團,在華北兩千多公里的戰線上,向日軍猛烈攻擊,取得輝煌的戰績。1950年,彭德懷率領中國人民志愿軍抗美援朝、保家衛國,C項正確;李宗仁領導臺兒莊戰役,排除A項;朱德沒有參加抗美援朝戰爭,排除B項;林彪沒有參加抗美援朝戰爭,排除D項。故選C項。8.“今天這個日子不尋常,對我們藏族人來說更不尋常。”59歲的邊巴老人從柜子里拿出只有節日才穿的嶄新藏裝和長筒馬靴,滿懷歡喜地前往布達拉宮廣場。邊巴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這一件大事,對于國家而而言,意味著祖國大陸的統一,邊防的鞏固;對藏族老百姓而言,意味著舊社會的結束、新生活的開始。”這件大事是()A.青藏鐵路通車B.設置駐藏大臣C.青藏公路通車D.西藏和平解放【答案】D【解析】依據“這一件大事,對于國家而而言,意味著祖國大陸的統一,邊防的鞏固”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1951年,西藏地方政府派出以阿沛阿旺晉美為首席代表的代表團到達北京,與中央人民政府談判,雙方達成《中央人民政府和西藏地方政府關于和平解放西藏辦法的協定》,西藏和平解放,至此,祖國大陸獲得統一,各族人民實現了大團結,D符合題意;ABC與題意不符,排除。故選D。9.1953年春,河南安陽縣一個村的18戶貧下中農組織起來進行生產一些富裕戶諷刺地說:“沒有見過雞毛能上天!”18戶農民誓不向困難低頭,堅持“非叫雞毛上天不行”。他們經過一年齊心協力的苦干,實現了“雞毛也能繞天飛”的奇跡。這說明當時A.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確立B.農業合作化的優越性C.人民公社化運動的效果D.包產到戶改革的成就【答案】B【解析】由材料“1953年……貧下中農組織起來進行生產……”可知,農民通過組織起來建立合作社,從而促進了生產的發展,體現了農業合作化的優越性,故B符合題意;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確立是在1956年,故A不符合題意;人民公社化運動挫傷了人民的積極性,故C不符合題意;包產到戶改革的成就是在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故D不符合題意。故選B。10.西藏自古以來就是中國的領土。1951年5月,《中央人民政府和西藏地方政府關于和平解放西藏辦法的協議》在北京簽訂,這標志著A.中國大陸獲得了統一B.中國人民從此站起來了C.封建制度徹底被消滅D.推翻了國民黨反動統治【答案】A【解析】據所學可知,1951年5月,《中央人民政府和西藏地方政府關于和平解放西藏辦法的協議》在北京簽訂,這標志著中國大陸獲得統一。A正確;1949年10月1日新中國的成立,改變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歷史,中國人民從此站起來了。B錯誤;1950-1952年的土地改革,廢除了地主土地所有制,實行農民土地私有制,由此徹底廢除了封建制度。C錯誤;1949年4月23日人民解放軍占領南京,推翻了國民黨的反動統治。D錯誤。綜上故選A。11.新中國成立后,鞏固人民民主政權,建立起社會主義基本制度,推進社會主義建設,完成了中國歷史上最深刻的社會變革。在這個過程中,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①開辟了中國特色革命道路②完成了土地改革③完成了社會主義“三大改造”④開展了第一個五年計劃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答案】D【解析】1950-1952年進行了土地改革,廢除了地主土地剝削制度,實行農民土地私有制,鞏固了新生政權。②正確;到1956年底,國家基本上完成了對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實現了把生產資料私有制向社會主義公有制的轉變。③正確;1953-1957年進行”一五計劃”,一五計劃的完成標志著我國開始改變工業落后的面貌,向社會主義工業化邁進。④正確。因此②③④符合題意。D正確;創造了中國特色革命道路是民主革命時期的井岡山時期,①不符臺合題意。因此ABC錯誤。綜上故選D。2020年是中國人民志愿軍抗美提朝出國作戰70周年,完成下面小題。12.歷史影視片是歷史的藝術加工和再現。下列電影能反映抗美援朝戰爭場景的有A.①②B.①④C.②④D.③④13.習近平主席在紀念中國人民志愿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周年大會上指出:“正義必定戰勝強權,和平發展是不可阻擋的歷史潮流!”以下史實能印證此觀點的有①甲午中日戰爭②第二次世界大戰③第二次世界大戰④抗美援朝戰爭A.①②B.②③C.②④D.③④【答案】12.C13.D【解析】12.《大會師》以紅軍長征會寧會師為線索,全面記述了紅軍進入陜西、甘肅境內的重要歷史階段。《上甘嶺》反映中國人民志愿軍抗美援朝時期的著名上甘嶺戰役。《南京!南京!》通過一名普通日本士兵和一名普通中國士兵在南京大屠殺期間的經歷,揭示了戰爭對人性的摧殘。《金剛川》一部反映抗美援朝題材的電影,反映抗美援朝戰爭進入最終階段,中國人民志愿軍在金城發動最后一場大型戰役。故排除①③,②④符合題意。故排除ABD,C符合題意。故選C。13.甲午中日戰爭是日本侵華戰爭,但以清王朝失敗告終,排除①;第一次世界大戰是一場帝國主義戰爭,對交戰雙方而言均沒有正義可言,排除②;第二次世界大戰是一場反法西斯戰爭,以法西斯國家失敗告終,故③符合題意;抗美援朝戰爭是保家衛國、反抗侵略的正義之戰,符合題意。故選③④組合,排除ABC,D符合題意。故選D。14.對下面新民主主義革命大事簡圖理解最準確的是A.中國成為半殖民地半封建國家的過程B.中華民族抗日戰爭的過程C.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革命取得勝利的過程D.人民解放戰爭的過程【答案】C【解析】根據圖示本大事年表講述的是從1921年中國共產黨成立到1949年新中國成立的歷史。根據所學可知,1921年中共一大的召開,標志著中國共產黨的誕生;1949年新中國的成立,標志著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因此從1921到1949年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取得勝利的過程的28年。C正確;1840年鴉片戰爭使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A錯誤;中國抗日戰爭從1931年九一八事變開始。B錯誤;人民解放戰爭從1946年開始,與題不符。D錯誤。綜上故選C。15.1951年,著名民主人士梁漱溟參加西南地區土地改革之后對毛澤東說:“土地改革是深得民心之舉,很必要,也很及時。”同時,他也談到土改有過火現象。毛澤東說:“你說的情況別的地方也有發生……關鍵是土改工作隊的干部,只要他們能執行好政策,就出不了大的偏差。”這表明()A.土地改革只在西南地區進行B.梁漱溟極力反對土地改革C.毛澤東對土改工作充滿信心D.各地土改沒出現任何偏差【答案】C【解析】依據題干“土地改革是深得民心之舉,很必要,也很及時”和“關鍵是土改工作隊的干部,只要他們能執行好政策,就出不了大的偏差”的信息可知,1950-1952年底,我國進行的土地改革,廢除了封建剝削的地主土地所有制,實行農民的土地所有制,這是符合基本國情的改革,符合農民的利益,毛澤東認為,在黨的正確領導下,只要土改工作隊的干部能執行好政策,就出不了大的偏差,他對土地改革工作充滿了信心,故C符合題意;土地改革只在西南地區進行,說法過于絕對,故A不符合題意;根據材料“土地改革是深得民心之舉,很必要,也很及時”,可見,梁漱溟贊同土地改革,故B不符合題意;各地土改沒出現任何偏差,說法過于絕對,在材料中未涉及各地土改的實際情況,故D不符合題意;故選C。二、非選擇題16.紀念中國人民志愿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60周年座談會于2010年10月25日在北京人民大會堂隆重舉行。結合所學知識回答下列問題:(1)中國人民志愿軍何時入朝作戰?司令員是誰?(2)中國人民志愿軍入朝作戰的目的是什么????(3)中國人民志愿軍為今天留下了哪些寶貴的精神財富?【答案】①1950年10月彭德懷;②抗美援朝,保家衛國;③高度的愛國主義和革命英雄主義精神。【解析】(1)根據所學知識可知,朝鮮戰爭爆發以后,應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的請求,1950年10月,以彭德懷為司令員的中國人民志愿軍開赴朝鮮前線同朝鮮軍民一起抗擊美國侵略者。(2)根據所學知識可知,為了抗美援朝,保家衛國。以彭德懷為司令員的中國人民志愿軍開赴朝鮮前線同朝鮮軍民一起抗擊美國侵略者。(3)根據所學知識可知,中國人民志愿軍在抗美援朝戰爭中,發揚了高度的愛國主義和革命英雄主義精神。被譽為“最可愛的人”。17.閱讀下列材料材料一:解放前中國土地情況調查表:材料二 無棣大眾報社消息2007年9月29日,山東省無棣縣的吳女士展示了家中收藏的土改時期的土地房產證(下圖)。這張房地產權證的頒發日期為1951年2月20日,是新中國成立后土改時期頒發較早的土地房產所有權證書。(1)材料一反映了怎樣的狀況?這種狀況對我國有何影響?(2)材料二反映了建國后為鞏固新生的人民政權,中央人民政府采取了什么措施?依據的法律文件是什么?(3)材料二中吳女士拿的這個文件在當時可以證明什么?【答案】(1)解放前舊中國,仍然維持封建土地制度,地主富農占有絕大多數土地,農民沒有土地或擁有少數土地。這種狀況嚴重阻礙了農村經濟和中國社會的發展。(2)土地改革。《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3)證明土地和房產歸農民所有。【解析】(1)根據材料一“解放前中國土地情況調查表”中顯示的數字可知,解放前我國農村的狀況是:解放前舊中國仍然維持著封建土地制度,地主、富農占有絕大多數土地,農民沒有土地或擁有極少數土地。這種狀況對我國的影響是:這種狀況嚴重阻礙了農村經濟和中國社會的發展。(2)根據材料二中的關鍵信息“1951年”結合所學知識可知,1950年中共中央人民政府頒布《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規定廢除地主階級封建剝削的土地所有制,實行農民的土地所有制。同年冬起,全國分批進行土地改革,沒收土地主的土地,分給無地或少地的農民耕種。同時也分給地主應得的一份,讓他們自己耕種,自食其力。到1952年底,除部分少數民族地區外,全國大陸基本上完成了土地改革。近3億無地少地的農民,分到了7億畝土地和大量的農具、牲畜和房屋等,還免除了每年向地主交納約350億千克糧食的地租,農民真正獲得了解放。因此材料二反映了建國后為鞏固新生的人民政權,中央人民政府采取了土地改革;依據的法律文件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3)關鍵材料及上述分析可知,吳女士拿的這個文件在當時可以證明土地和房產歸農民所有。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精品試卷·第2頁(共2頁)HYPERLINK"http://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第六單元中國社會主義建設的探索與改革開放的起步第一課新生政權的鞏固與社會主義制度的建立過關測試一、選擇題1.閱讀下列表格,造成1956年各種所有制經濟在國民收入中所占比例變化的主要原因是1952年和1956年各種所有制經濟在國民收入中所占比例個體經濟私營經濟公私合營經濟集體所有制經濟國營經濟1952年71.8%6.9%0.7%1.5%19.1%1956年7%0.1%7.3%53.4%32.2%A.四個經濟特區的建立B.三大改造C.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D.土地改革2.在對資本主義工商業進行社會主義改造中實行的創新政策是A.生產合作社B.公私合營C.贖買政策D.國有化政策3.下圖是“一五”計劃期間,我國實施的156個重點項目的比例分布圖。它表明當時我國A.優先發展農業B.優先發展重工業C.優先發展交通運輸業D.各行各業均衡發展4.我國第一個五年計劃的重要任務是A.優先發展交通運輸業、農業和商業B.相應地發展交通運輸業、農業、和商業C.相應地培養建設人才D.以發展重工業為主,建立我國社會主義工業化的初步基礎5.下表反映了1950年和1954年中國農村不同階級人口及其占有土地的比重,發生這種變化的主要原因是(?)1950年1954年人口比重(%)土地占有比重(%)人口比重(%)土地占有比重(%)貧農、中農85.545.292.191.4富農、地主14.554.87.98.6A.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實行B.土地改革運動的開展C.農業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D.人民解放戰爭的勝利6.周恩來在政協某次會議上指出:“由新民主主義到社會主義雖然是一場革命,但可以采取逐步的和平轉變的辦法,而不是在一天早晨突然宣布實行社會主義。”這里“逐步的和平轉變的辦法”是指A.實施一五計劃,建立國家工業化基礎B.發展農業、輕工業,更多利用沿海工業C.改革首先在農村取得突破性進展,進而轉向城市D.對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7.在抗日戰爭中,他指揮百團大戰給日偽軍沉重打擊;在抗美援朝中,他指揮中國人民志愿軍打敗美帝侵略者。“他”指的是A.李宗仁B.朱德C.彭德懷D.林彪8.“今天這個日子不尋常,對我們藏族人來說更不尋常。”59歲的邊巴老人從柜子里拿出只有節日才穿的嶄新藏裝和長筒馬靴,滿懷歡喜地前往布達拉宮廣場。邊巴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這一件大事,對于國家而而言,意味著祖國大陸的統一,邊防的鞏固;對藏族老百姓而言,意味著舊社會的結束、新生活的開始。”這件大事是()A.青藏鐵路通車B.設置駐藏大臣C.青藏公路通車D.西藏和平解放9.1953年春,河南安陽縣一個村的18戶貧下中農組織起來進行生產一些富裕戶諷刺地說:“沒有見過雞毛能上天!”18戶農民誓不向困難低頭,堅持“非叫雞毛上天不行”。他們經過一年齊心協力的苦干,實現了“雞毛也能繞天飛”的奇跡。這說明當時A.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確立B.農業合作化的優越性C.人民公社化運動的效果D.包產到戶改革的成就10.西藏自古以來就是中國的領土。1951年5月,《中央人民政府和西藏地方政府關于和平解放西藏辦法的協議》在北京簽訂,這標志著A.中國大陸獲得了統一B.中國人民從此站起來了C.封建制度徹底被消滅D.推翻了國民黨反動統治11.新中國成立后,鞏固人民民主政權,建立起社會主義基本制度,推進社會主義建設,完成了中國歷史上最深刻的社會變革。在這個過程中,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①開辟了中國特色革命道路②完成了土地改革③完成了社會主義“三大改造”④開展了第一個五年計劃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2020年是中國人民志愿軍抗美提朝出國作戰70周年,完成下面小題。12.歷史影視片是歷史的藝術加工和再現。下列電影能反映抗美援朝戰爭場景的有A.①②B.①④C.②④D.③④13.習近平主席在紀念中國人民志愿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周年大會上指出:“正義必定戰勝強權,和平發展是不可阻擋的歷史潮流!”以下史實能印證此觀點的有①甲午中日戰爭②第二次世界大戰③第二次世界大戰④抗美援朝戰爭A.①②B.②③C.②④D.③④14.對下面新民主主義革命大事簡圖理解最準確的是A.中國成為半殖民地半封建國家的過程B.中華民族抗日戰爭的過程C.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革命取得勝利的過程D.人民解放戰爭的過程15.1951年,著名民主人士梁漱溟參加西南地區土地改革之后對毛澤東說:“土地改革是深得民心之舉,很必要,也很及時。”同時,他也談到土改有過火現象。毛澤東說:“你說的情況別的地方也有發生……關鍵是土改工作隊的干部,只要他們能執行好政策,就出不了大的偏差。”這表明()A.土地改革只在西南地區進行B.梁漱溟極力反對土地改革C.毛澤東對土改工作充滿信心D.各地土改沒出現任何偏差二、非選擇題16.紀念中國人民志愿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60周年座談會于2010年10月25日在北京人民大會堂隆重舉行。結合所學知識回答下列問題:(1)中國人民志愿軍何時入朝作戰?司令員是誰?(2)中國人民志愿軍入朝作戰的目的是什么????(3)中國人民志愿軍為今天留下了哪些寶貴的精神財富?17.閱讀下列材料材料一:解放前中國土地情況調查表:材料二 無棣大眾報社消息2007年9月29日,山東省無棣縣的吳女士展示了家中收藏的土改時期的土地房產證(下圖)。這張房地產權證的頒發日期為1951年2月20日,是新中國成立后土改時期頒發較早的土地房產所有權證書。(1)材料一反映了怎樣的狀況?這種狀況對我國有何影響?(2)材料二反映了建國后為鞏固新生的人民政權,中央人民政府采取了什么措施?依據的法律文件是什么?(3)材料二中吳女士拿的這個文件在當時可以證明什么?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精品試卷·第2頁(共2頁)HYPERLINK"http://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6.1 新生政權的鞏固與社會主義制度的建立 過關測試(原卷版).doc 6.1 新生政權的鞏固與社會主義制度的建立 過關測試(解析版).doc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