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第五單元二戰后的世界變化單元測試學校:__________班級:__________考號: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題號一二總分得分一、選擇題(共25題,每題2分,共50分)1.“……美國不會在蘇聯尋求擴大其實實力并在世界各地擴大影響力時袖手旁觀,毫無作為…”由此看出美國推行“冷戰”政策的直接目的是()A.援助西歐B.遏制蘇聯C.進政蘇聯D.稱霸世界【答案】B【解析】根據材料中的信息可知,美國推行“冷戰”政策的直接目的是應對蘇聯在世界范圍內的擴張,即遏制蘇聯,B項符合題意;美國援助西歐的目的是為了使西歐各國快速從二戰中恢復,達到避免西歐各國社會主義化的目的,A項排除;冷戰中,美蘇雙方均未使用直接進攻的手段進行對抗,C項排除;美國實行“冷戰”的直接目的是遏制蘇聯,并擴大其對世界其他地區的控制以達到稱霸世界的根本目的,D項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B。2.以下是世界現代秩序變遷示意圖。直接導致①所示的世界秩序出現的史實是()A.蘇聯實現工業化B.羅斯福新政的實施C.二戰后美國、蘇聯實力大增D.西歐、日本的崛起【答案】C【解析】依據所學可知,二戰結束后,美國的經濟、軍事實力居于世界第一位,它稱霸世界的野心日益膨脹,但是美國又不得不正視蘇聯等社會主義國家,于是美國帶領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對蘇聯社會主義國家采取了除武裝進攻之外的一切手段的敵對行動,以遏制共產主義,這種政策被稱為冷戰政策,1947年“杜魯門主義”的出臺標志著美蘇戰時同盟關系的破裂,冷戰開始,北約和華約兩大軍事集團的建立標志兩極格局形成,所以C項符合題意;蘇聯實現工業化、羅斯福新政的實施與題干無關,所以AB項不合題意;西歐、日本的崛起促進了多極化趨勢形成,所以D項不合題意。故本題答案為C。3.下列圖片反映了同一個主題,概括最恰當的是()A.歐洲一體化B.冷戰政策C.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極化趨勢D.經濟全球化趨勢的加強【答案】B【解析】結合所學知識可知,1947年美國總統杜魯門發表國會演講,提出“杜魯門主義”,標志著冷戰的開始,是冷戰政策在政治上的表現。馬歇爾計劃,又稱“歐洲復興計劃”,是冷戰政策在經濟上的表現。北約的建立,是冷戰政策在軍事上的表現。故概括最恰當的是冷戰政策,故B符合題意;歐洲一體化與歐洲的聯合有關,與圖片信息無關。故A不符合題意;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極化趨勢與圖片信息無關,圖片是冷戰政策的表現。故C不符合題意;經濟全球化趨勢和圖片信息無關,圖片反映的是冷戰政策。故D不符合題意。故選B。4.俄羅斯前總統普京在一次公開場合抨擊美國“幾乎是毫無節制地濫用武力”,并且稱美國所倡導的“單極世界”是不可接受的。這段材料表明()①美國在推行霸權主義政策②美國要保持世界霸主地位③“兩極”格局仍然存在④俄美兩國存在分歧A.①②③B.①③④C.①②④D.②③④【答案】C【解析】由題干信息“普京在一次公開場合抨擊美國幾乎是毫無節制地濫用武力”,然后結合所學知識可知,①冷戰結束后,美國成為世界上唯一的超級大國,成為世界的霸主,利用北約軍事集團,隨意干涉其他國家和地區的事物,推行霸權主義,②美國倡導“單極世界”,可知美國要保持世界霸主地位,③1991年,蘇聯解體后,“兩極”格局不存在,④普京抨擊的正是美國的這一霸權政策,這也說明美俄之間仍存在著分歧,由此可知C符合題意;ABD錯誤,排除。故選C。5.2018年,朝鮮最高領導人金正恩與韓國總統文在寅舉行會晤,并簽署《板門店宣言》。該宣言指出:“兩位首腦懷著盡早終結冷戰造成的長期分裂和對峙、勇于開創民族和解……”材料中提到的“冷戰”政策的內容不包括()A.封鎖與遏制B.穩定資本主義C.遏制共產主義D.發動戰爭【答案】D【解析】二戰后,美國率領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對蘇聯等社會主義國家采取除武裝進攻之外一切手段的敵對行動,以“遏制共產主義”,這就是冷戰政策。故排除ABC,D符合題意。故選D。6.下列國際會議中,由美國完全主導的是()A.簽訂《凡爾賽條約》的會議B.簽署《聯合國家宣言》的會議C.決定成立聯合國的會議D.決定成立北約的會議【答案】D【解析】1949年,以美國為首的12個西方國家代表在華盛頓集會,由美國完全主導并簽署《北大西洋公約》,故D符合題意;1919年,英法主導并簽訂了《凡爾賽條約》,1942年元旦中蘇美等26國共同簽署了《聯合國家宣言》,排除AB;美、英、蘇三國首腦于1943年11月28日至12月1日在德黑蘭舉行會晤,決定成立聯合國,排除C。故選D。7.縱觀二戰后日本經濟的發展,得到的最主要的啟示是發展經濟必須A.重視科技和教育B.借助國際援助C.推行非軍事化政策D.加強國際市場的開拓【答案】A【解析】二戰后,日本政府利用當時有利的外部環境,制定適當的經濟政策,大力引進先進技術,重視科技和教育,促進了經濟的迅速發展,因此最主要的啟示是發展經濟必須重視科技和教育,A項正確;科技是第一生產力,因此二戰后日本經濟發展的最主要原因是重視科技和教育,借助國際援助、推行非軍事化政策、加強國際市場的開拓,雖然都是二戰后日本經濟發展的原因,但不是最主要的原因,BCD項排除。故選A項。8.對下表《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在世界工業生產中所占的比重變化(%)》解讀正確的是國家年份美國西歐日本其他國家1951年48.6020.801.6029.001970年37.8328.609.5023.87A.美國工業發展停滯B.日本經濟有了較大發展C.西歐成為世界上最大經濟體D.世界各國經濟發展緩慢【答案】B【解析】根據所學可知,二戰結束以后,美國成為資本主義世界的霸主;西歐、日本到五十年代初,經濟得到恢復。隨著美國、日本、西歐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的發展、采用新技術等因素,經濟實現了穩定增長;到1968年,美國雖然仍是資本主義世界的霸主,但日本卻成為資本主義世界的第二大經濟體,歐共體也成為一只重要力量,兩者沖擊了美國的霸主地位。故B符合題意;A選項說法不符合史實,排除;材料不能得出西歐成為世界上最大經濟體的結論,C排除;世界各國經濟發展緩慢表述與史實不符,排除。故選B。【點睛】本題以表格為切入點,考查二戰以后到七十年代初資本主義世界的經濟格局。掌握到1968年,美國雖然仍是資本主義世界的霸主,但日本卻成為資本主義世界的第二大經濟體,歐共體也成為一只重要力量,兩者沖擊了美國的霸主地位。9.如圖反映了20世紀50年代到90年代初美、日、西歐工業生產在世界工業生產中所占比重(%)的變化。這種變化表明A.日本經濟實力超過美國B.歐盟的成立促進了歐洲經濟發展C.美國經濟霸主地位最終喪失D.二戰后日本和西歐經濟得到恢復和發展【答案】D【解析】根據所學和圖中數據可知,由1950—1991年,日本、西歐工業生產在世界工業生產中所占比重均上升可知,二戰后日本和西歐經濟獲得恢復和發展,故D符合題意;1950—1991年,日本工業生產在世界工業生產中所占比重不斷上升,但是無法得出日本經濟實力超過美國的結論,A錯誤;歐盟成立于1993年,B錯誤;美國工業生產雖然在世界工業生產中所占比重下降,但是無法得出美國經濟霸主地位最終喪失的結論,C錯誤。故選D。10.第二次世界大戰后,資本主義在發展中出現了許多新變化。下列說法不正確的是()A.西歐國家走上了聯合自強的道路B.華沙條約組織成立C.日本成為資本主義世界的第二經濟大國D.建立起社會保障制度【答案】B【解析】根據“資本主義”結合所學知識可知,華沙條約組織簡稱華約組織或華約,是為對抗北大西洋公約組織而成立的政治軍事同盟,成立于1955年5月14日。1955年德意志聯邦共和國(西德)加入北約后,歐洲社會主義陣營國家(包括德意志民主共和國即東德)簽署了《華沙公約》,全稱《阿爾巴尼亞人民共和國、保加利亞人民共和國、匈牙利人民共和國、德意志民主共和國、波蘭人民共和國、羅馬尼亞人民共和國、蘇維埃社會主乂共和國聯盟、捷克斯洛伐克共和國友好合作互助條約》。1991年7月1日,華沙條約組織正式解散。所以華沙條約組織不屬于“資本主義”的發展,B符合題意;ACD項都是二戰后資本主義的新發展,不符合題意,故選擇B。【點睛】本題解題的關鍵詞是“資本主義”。11.據英國廣播公司(BBC)消息,北京時間2016年6月24日下午1時許,英國脫歐公投計票結果顯示,已有超過半數的英國公民投票選擇脫離歐盟。英國從此將正式脫離歐盟。下面有關歐盟敘述不正確的一項是()A.歐盟成立于20世紀60年代B.歐盟成員國內部人員、資本和貨物可以自由流通C.歐盟各國將逐步使用單一貨幣——歐元D.歐盟力求在外交和國家安全等方面步調一致【答案】A【解析】根據所學知識可知,1993年,西歐國家在歐共體基礎上成立歐洲聯盟,簡稱歐盟,A符合題意;歐盟的表現有:貨幣一體化:使用單一貨幣——歐元。歐盟成員國內部人員、資本和貨物可自由流通,不同國家的人可以自由自在地在任何一個成員國工作、學習或居住。歐盟國家還力求在外交和國家安全方面步調一致。BCD符合史實,排除。故選A。12.到2007年,歐盟經過六次擴張,成員國增加到27個,總人口接近5億,成為世界上最大的經濟體。下列標識屬于歐盟的是()A.B.C.D.【答案】B【解析】隨著經濟的發展,西歐國家之間的聯系日益密切。20世紀60年代,法國和聯邦德國等西歐國家成立了“歐共體”組織。1993年,西歐國家在歐共體的基礎上成立了歐洲聯盟,簡稱歐盟。歐盟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經濟體,到2005年,已有27個歐洲國家加入歐盟。歐盟的旗幟如圖B,B符合題意;A是世貿組織徽記,排除;C是亞太經合組織徽記,排除;D是聯合國徽記,排除。故選B。13.20世紀60年代,下列哪一國家進行了改革,被稱為“布拉格之春”A.匈牙利B.烏克蘭C.捷克斯洛伐克D.波蘭【答案】C【解析】布拉格是捷克斯洛伐克的首都,所以“布拉格之春”發生在捷克斯洛伐克,故排除ABD,C符合題意;故選C。14.在東歐劇變中,南斯拉夫一分為五,捷克斯洛伐克一分為二,但有一個國家卻在這次劇變中的得到了統一,它是A.蘇聯B.匈牙利C.德國D.英國【答案】C【解析】1989年下半年,東歐各國無產階級政黨紛紛喪失政權,如匈牙利由社會主義國家變為資本主義國家,民主德國與聯邦德國合并,實現統一,排除B,C符合題意;東歐劇變不包括蘇聯,而英國不屬于東歐國家,排除AD。故選C。15.1992年,國內一旅游團要出國旅游,在旅游行程表中不會出現的國名是A.法國B.蘇聯C.意大利D.英國【答案】B【解析】本題要求選出錯誤的選項。1991年,蘇聯解體,故1992年,旅游行程表中不會再出現蘇聯的名字,故B正確;法國、意大利、英國至今存在,故ACD錯誤。故選B。16.1989年東歐劇變對我們有哪些啟示()①堅持獨立自主的內外政策②大力發展生產力,發揮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③學習蘇聯的政治體制④加強執政黨的建設A.①②④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③【答案】A【解析】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因989年東歐劇變對我們啟示有堅持獨立自主的內外政策;大力發展生產力,發揮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加強執政黨的建設。故A正確;第二次世界大戰后建立的東歐社會主義國家,大都按照斯大林模式進行經濟建設,走了不少彎路。它們先后進行了改革,以擺脫斯大林模式,但是成效都不大。高度集中的經濟管理體制成為東歐巨變的主要原因。③不是啟示,故排除BCD項。故選A。17.歷史推論離不開對史實的正確解讀。下列是世界格局演變過程中的一些重要事件,其中推論符合史實的有()史實推論1919年巴黎和會上簽訂了《凡爾賽和約》確立了帝國主義在歐洲、西亞和非洲統治的新秩序1921年-1922年的華盛頓會議簽訂的《九國公約》等條約調整了帝國主義在遠東、太平洋地區的關系1949年北約建立、1955年華約建立標志著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兩大對峙局面的形成1991年蘇聯解體標志著兩極格局結束,多極化的格局正式形成A.1個B.2個C.3個D.4個【答案】C【解析】根據所學知識可知,1919年發巴黎和會上簽訂的《凡爾賽和約》,確定了帝國主義在歐洲、西亞、非洲的統治秩序,結論正確;華盛頓會議簽訂的《九國公約》等調整了帝國主義在遠東、太平洋地區的關系,結論正確;1955年華沙條約組織的建立,標志兩大集團全面冷戰對峙,兩極格局形成。結論正確;本題有三個正確推論,故C正確;1991年蘇聯解體,標志兩極格局結束,正在向多極化發展,但尚未正式形成,結論錯誤。ABD不符合題意,故ABD錯誤。故選C。18.關于蘇聯改革,有人評價“赫魯曉夫把蘇聯改病了,戈爾巴喬夫把蘇聯改死了”。這句話中“改死了”即指蘇聯解體。從實質上分析,蘇聯解體是()A.國家已經四分五裂B.國家名稱發生變化局C.社會制度發生變化D.執政黨失去了政權【答案】C【解析】依據所學知識可知,1991年,蘇聯解體后,原蘇聯加盟共和國都由社會主義回到資本主義,因此其實質是社會制度發生變化,C項符合題意;綜合上述分析可知ABD項不符,排除。故選擇C。19.“就在戈爾巴喬夫交出核按鈕的一瞬間,聚集在電視機前的人……都知道這是那座聳立了69年的紅色帝國大廈在忽然間徹底倒塌了……”大廈“倒塌”的主要原因是()A.戈爾巴喬夫錯誤的政治改革B.西方加緊推行“和平演變”戰略C.斯大林模式的嚴重弊端D.“八一九事件”使蘇共失去領導權【答案】C【解析】本題主要考查蘇聯解體的相關知識,旨在考查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根據材料“就在戈爾巴喬夫交出核按鈕的一瞬間,聚集在電視機前的人……都知道這是那座聳立了69年的紅色帝國大廈在忽然間徹底倒塌了……”,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時間指的是1991年蘇聯解體,蘇聯解體的根本原因是僵化的斯大林模式,不適應社會發展的需求,C符合題意;A項戈爾巴喬夫的改革,是蘇聯解體的直接原因,A排除;B項西方的和平演變思想,只是蘇聯解體的間接原因,B排除;八一九事件,只是加速了蘇聯解體的因素,D排除;故本題選B。20.歐洲近代史可以從西班牙的興衰中窺見一斑。西班牙在美洲的殖民統治始于15世紀,終于19世紀。與其統治被終結有關的歷史人物是南美的“解放者”()A.哥倫布B.麥哲倫C.章西女王D.玻利瓦爾【答案】D【解析】依據題干關鍵詞“南美的解放者”可知,此內容反映的是玻利瓦爾。19世紀初,玻利瓦爾領導軍隊從西班牙殖民統治中先后解放了玻利維亞、哥倫比亞、厄瓜多爾、秘魯、委內瑞拉,被稱為“南美的解放者”,D項正確;哥倫布發現美洲大陸,排除A項;麥哲倫船隊完成環球航行,排除B項;章西女王領導了印度民族大起義,排除C項。故選D項。21.“我帶著橄欖枝和自由戰士的槍來到這里,不要讓橄欖枝從我的手中失落。”說這句話的是前巴勒斯坦領導人阿拉法特,與這句話有關的歷史背景是()A.科索沃問題B.海灣戰爭C.巴以沖突D.古巴革命【答案】C【解析】二戰后,1947年11月聯合國通過巴勒斯坦分治的決定,在巴勒斯坦建立猶太國和阿拉伯國。1948年猶太人的以色列國宣告成立,但阿拉伯人的巴勒斯坦國未能誕生。以色列國成立后至1982年,阿拉伯國家和以色列國之間發生了多次中東戰爭,矛盾沖突不斷,1993年,以色列與巴勒斯坦和解,中東和平邁出重要一步,C項正確;科索沃問題由科索沃的民族矛盾直接引發,排除A項;海灣戰爭是冷戰結束后的第一場大規模武裝沖突,材料沒有涉及,排除B項;古巴革命是古巴爆發的反對親美獨裁統治的民族民主革命戰爭,材料沒有涉及,排除D項。故選C項。22.2003年3月20日,美國及其盟國避開聯合國,發動了對伊拉克的戰爭。這一事實表明()A.美國推行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B.兩極格局結束后世界形勢走向緩和C.當今世界形勢呈現出動蕩為主的局面D.“冷戰”掩蓋下的民族矛盾已成為嚴重問題【答案】A【解析】根據材料“2003年3月20日,美國及其盟國發動的對伊拉克的戰爭”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這是一場干涉別國內政的戰爭,是美國充當世界警察,推行霸權主義與強權政治的表現。A項正確;美國發動戰爭不能說明世界形式走向緩和,排除B項;和平與發展是當今時代主題,排除C項;美國對伊拉克發動戰爭不是民族矛盾,是大國的強權政治霸權主義,排除D項。故選A項。23.1990年,非洲最后一塊殖民地宣告獨立,古老的非洲進入了一個全新的歷史時期,在這塊殖民地上建立的國家是()A.埃及B.納米比亞C.加拿大D.日本【答案】B【解析】結合所學知識可知,1960年,非洲有17個國家獨立,被稱為非洲獨立年。1990年,納米比亞獨立,標志著非洲擺脫了殖民主義的枷鎖,帝國主義在非洲殖民體系最終崩潰。故B符合題意,ACD不符合題意。故選B。24.古代,非洲有著燦爛輝煌的文明;近代,非洲不只書寫著屈辱和辛酸,更有不屈不撓的抗爭和自強不息的改革;今天,非洲雄獅正在加速奔跑,非洲人民正致力于實現聯合自強、發展振興的非洲夢。二戰以后,非洲大陸掀起了民族獨立浪潮,曾在一年里就出現了17個獨立國家,這一年被稱為“非洲年”,這一年是()A.1952年B.1956年C.1960年D.1990年【答案】C【解析】20世紀五、六十年代,非洲先后有三十多個國家取得獨立。其中,僅1960年一年就出現17個獨立國家,因此這一年被稱為“非洲獨立年”。C項1960年被稱為“非洲獨立年”,符合題意;綜合上述分析可知ABD項不符,排除。故選擇C。25.發生在阿拉伯國家和以色列之間的第四次中東戰爭,距今已有40年了。但是,在這40年里,中東地區的問題不但沒有解決,反而更加復雜了。中東問題的關鍵是()A.巴以沖突B.三個宗教教派對耶路撒冷城的爭奪C.大國的介入D.以色列和阿拉伯國家對水源的爭奪【答案】A【解析】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以來,中東地區始終動蕩不定。動蕩的原因是錯綜復雜的。中東地區的地理位置和戰略位置極為重要,石油資源十分豐富,是各個歷史時期世界列強的必爭之地。列強從自己利益出發,在此進行了長期角逐。大國的介入,使問題更加復雜。幾十年中陸續形成的領土爭端和不同的宗教信仰及阿拉伯民族和以色列民族的矛盾。對珍貴水資源的爭奪等都是中東地區矛盾錯綜復雜的原因。巴以沖突成為中東問題的關鍵,A符合題意;綜合上述分析可知BCD項排除。故選擇A。二、非選擇題(共4大題,共50分)26.(12分)閱讀下列材料:材料一:余相信美國之政策意在支持自由之民族以抵抗少數武裝分子或外來壓力之征服企圖。──杜魯門致國會咨文材料二:美國應該盡力協助世界回復至經濟健全的常態……美國政府能夠盡力緩和局勢,協助歐洲走上復興道路。──馬歇爾在哈佛大學的演說材料三:本公約各締約國……決定聯合一切力量,進行集體防御。──《北大西洋公約》(1)材料一發表于哪一年?它的出臺標志著什么?(2)材料二反映了馬歇爾計劃的直接目的是什么?(3)針對材料三反映的內容,蘇聯采取了什么措施?它意味著什么?(4)上述三則材料反映了戰后美國的政策是什么?說明了什么?【答案】(1)1947年。標志著美蘇“冷戰”的開始。(2)穩定和復興歐洲。(3)1955年5月,建立華沙條約組織。意味著“兩極”格局從此形成。(4)“冷戰”政策。說明美國企圖稱霸世界,歐洲是美國全球擴張的戰略重點。【解析】(1)第一問依據材料一出自杜魯門致國會咨文,結合所學可知,二戰后美蘇戰時同盟瓦解,1947年杜魯門主義出臺,目的是以自己的實力援助資本主義國家,遏制蘇聯、稱霸世界;第二問依據所學可知,杜魯門主義出臺,標志著冷戰開始。(2)依據材料二“美國政府能夠盡力緩和局勢,協助歐洲走上復興道路”所給信息可知,馬歇爾計劃的直接目的是穩定和復興歐洲。(3)第一問依據“《北大西洋公約》”并結合所學可知,針對以美國為首的資本主義國家組織北大西洋公約組織,蘇聯在1955年聯合東歐國家建立華沙條約組織。第二問依據所學可知,北約組織和華沙條約組織的建立,標志著以美蘇為首的兩大軍事政治集團對峙局面形成。(4)第一問依據材料和所學可知,這三則材料反映戰后美國的政策是“冷戰”政策,即用除了武裝進攻以外的一切手段和敵對行為來遏制共產主義,杜魯門主義是美國冷戰在政治上的表現,馬線切換是美國冷戰在經濟上的表現。北約組織是美國冷戰在軍事上的表現。第二問依據所學可知,美國發動冷戰反映了二戰后美國的經濟軍事實力急劇膨脹,企圖稱霸世界,歐洲是美國全球擴張的戰略重點。27.(14分)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二戰”后,西歐各國在民主社會主義思潮影響下,紛紛建立起“福利國家”。各國實行的社會保障大體包括三方面內容:一是社會保障,對年老、患病、失業者提供補助,這是社會保障的最基本內容;二是社會救濟,對貧困者提供各方面的援助;三是社會工作,對教育等社會事業提供支持。居民得到這三方面的保障,或如一些人所說,得到“從搖籃到墳墓”的保障,基本上解除了對溫飽問題的擔憂,這是社會的一大進步,它的取得是同新技術革命的開展、生產發展、物資豐富分不開的。材料二:見下圖(數據為1938—1999年的統計概況)(1)在材料二圖1中,1938—1999年英國政府開支占GDP的百分比變化趨勢是什么?原因何在?(2)從材料二中圖2可知,英國社會保障投入構成中最主要的成分是什么?(3)結合上述材料,分析戰后資本主義國家經濟調整的特點是什么。這種調整和改革對戰后資本主義國家經濟產生了什么影響。(4)根據以上材料和所學知識,你怎樣認識和評價發達國家的社會保障制度?從社會公正的立場出發,就如何建立有效社會保障制度的同時,兼顧公平和效率,趨利避害,談談自己的看法。【答案】(1)1938-1973年呈上升趨勢,原因:二戰后英國政府調整經濟政策,加強對經濟的干預,擴大財政開支。1973-1999年呈下降趨勢,原因:1973年以后,英國政府減少了對經濟的干預政府的開支隨之減少。(2)政府補貼。(3)特點:加強對經濟的干預。影響:使戰后20年主要資本主義國家進入“黃金"發展時期。(4)認識和評價:社會保障制度,緩解了社會矛盾,使社會相對穩定;但是社會福利的過度發展,使一-些國家不同程度地患上"福利病"。看法:社會保障制度的實行要依據國情量力而行。既要體現人文關懷,免除普通百姓的后顧之憂,不能操之過急,否則會阻礙經濟的發展。【解析】(1)根據圖1信息,1938年-1973年英國政府的開支從28.8%上升到41.5%,隨之下降到1999年的39.7%。因為二戰后英國政府加強了對經濟的干預,擴大了財政支出。1973你那以后,英國政府對經濟的干預減少,政府開支也相應減少。(2)根據圖2可知,英國政府開支占GDP比重最大的是政府的補貼,占了55%。(3)根據材料可知,政府開支的比重較大,說明資本主義國家加強了對經濟的干預。這種調整,促進了戰后資本主義國家經濟的發展,使戰后20年主要資本主義國家進入了“黃金”發展時期。(4)對歷史現象的評價,應學會辯證的方法。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的社會保障制度,一方面緩解了社會矛盾,維護了社會穩定;但過度的社會保障,給政府帶來一定的財政壓力,易換上福利病。因此,社會保障的發展,因與本國國情向符合,既能給了百姓帶來福利,也不會阻礙社會經濟的發展。28.(12分)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巴勒斯坦位于亞洲西部地中海沿岸,地處歐、亞、非三大洲交通要沖。該地區充滿傳奇但又多災多難。材料二材料三(1)結合所學知識,說出材料一中巴勒斯坦地區“多災多難”的內因有哪些。(2)仔細觀察材料二中的漫畫,它對中東政局有什么影響?(3)巴勒斯坦難民問題是歷次中東戰爭的產物,至20世紀八十年代,阿以共進行了幾次中東戰爭?雙方矛盾的焦點是什么?(4)請你為中東問題的和解提出一條合理的建議。【答案】(1)民族問題、宗教問題、領土問題、資源問題。(2)美、蘇等大國的干預,使巴勒斯坦問題更加錯綜復雜,這是阿以沖突尖銳的外因。(3)五次;巴勒斯坦的主權問題。(4)中東問題不能用武力解決,要化干戈為玉帛,以土地換和平;是對話而不是對抗,以民族的寬容真正地挽回和平;合理分配水資源;尋求文化認同;解決巴勒斯坦難民問題等。【解析】(1)巴勒斯坦地區“多災多難”的內因有要結合中東地區的民族矛盾、宗教矛盾、領土爭端和資源爭奪等方面說明。(2)由漫畫可知,美蘇等大國爭奪加劇了阿以沖突,屬于外因。(3)結合所學,至20世紀八十年代,阿以共進行了5次中東戰爭,雙方矛盾的焦點是巴勒斯坦的主權問題。(4)本題設問開放,言之成理即可。可以從和平解決爭端、寬容對話,緩解矛盾等角度作答。29.(12分)閱讀材料,回答問題。這個新生兒月份不足,于1917年誕生。他的母親虛弱不堪,他自己長期營養不良,是地地道道的歐洲孤兒,很少有人看好他。但是在他20歲后,奇跡般地成為歐洲寵兒;30歲時更是從世界的邊緣站到了世界舞臺的中心;但是,40歲后開始患病,在1985年,他動了一場大手術,1991年,不治身亡。(1)這個“新生兒”指的是哪個國家?(2)1985年這場手術指的是什么事件?(3)1991年不治身亡指的是什么事件?他對當時國際格局帶來什么影響?(4)這個新生兒的短暫一生,給我們中國帶來什么啟示?【答案】(1)蘇聯;(2)戈爾巴喬夫改革;(3)蘇聯解體,兩極格局結束,世界朝多極化發展。(4)改革要符合國情;要與時俱進、開拓創新;要深化改革開放政策,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改革的道路不是一帆風頑,要堅定改革信念,遇到困境要進行有效調整。(開放性題目,言之有理即可)【解析】(1)依據材料的“這個新生兒月份不足,于1917年誕生。”結合所學知識可知,1917年十月革命取得勝利,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新生兒”指的是蘇聯。(2)結合所學知識可知,1985年蘇聯的戈爾巴喬夫改革,最終導致了蘇聯的解體。(3)結合所學知識可知,1991年蘇聯解體,標志著兩極格局結束。當今世界格局朝多極化方向發展。(4)蘇聯的短暫一生,給我們中國帶來的啟示有:改革要符合國情;要與時俱進、開拓創新;要深化改革開放政策,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改革的道路不是一帆風頑,要堅定改革信念,遇到困境要進行有效調整。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精品試卷·第2頁(共2頁)HYPERLINK"http://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第五單元二戰后的世界變化單元測試學校:__________班級:__________考號: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題號一二總分得分一、選擇題(共25題,每題2分,共50分)1.“……美國不會在蘇聯尋求擴大其實實力并在世界各地擴大影響力時袖手旁觀,毫無作為…”由此看出美國推行“冷戰”政策的直接目的是()A.援助西歐B.遏制蘇聯C.進政蘇聯D.稱霸世界2.以下是世界現代秩序變遷示意圖。直接導致①所示的世界秩序出現的史實是()A.蘇聯實現工業化B.羅斯福新政的實施C.二戰后美國、蘇聯實力大增D.西歐、日本的崛起3.下列圖片反映了同一個主題,概括最恰當的是()A.歐洲一體化B.冷戰政策C.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極化趨勢D.經濟全球化趨勢的加強4.俄羅斯前總統普京在一次公開場合抨擊美國“幾乎是毫無節制地濫用武力”,并且稱美國所倡導的“單極世界”是不可接受的。這段材料表明()①美國在推行霸權主義政策②美國要保持世界霸主地位③“兩極”格局仍然存在④俄美兩國存在分歧A.①②③B.①③④C.①②④D.②③④5.2018年,朝鮮最高領導人金正恩與韓國總統文在寅舉行會晤,并簽署《板門店宣言》。該宣言指出:“兩位首腦懷著盡早終結冷戰造成的長期分裂和對峙、勇于開創民族和解……”材料中提到的“冷戰”政策的內容不包括()A.封鎖與遏制B.穩定資本主義C.遏制共產主義D.發動戰爭6.下列國際會議中,由美國完全主導的是()A.簽訂《凡爾賽條約》的會議B.簽署《聯合國家宣言》的會議C.決定成立聯合國的會議D.決定成立北約的會議7.縱觀二戰后日本經濟的發展,得到的最主要的啟示是發展經濟必須A.重視科技和教育B.借助國際援助C.推行非軍事化政策D.加強國際市場的開拓8.對下表《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在世界工業生產中所占的比重變化(%)》解讀正確的是國家年份美國西歐日本其他國家1951年48.6020.801.6029.001970年37.8328.609.5023.87A.美國工業發展停滯B.日本經濟有了較大發展C.西歐成為世界上最大經濟體D.世界各國經濟發展緩慢9.如圖反映了20世紀50年代到90年代初美、日、西歐工業生產在世界工業生產中所占比重(%)的變化。這種變化表明A.日本經濟實力超過美國B.歐盟的成立促進了歐洲經濟發展C.美國經濟霸主地位最終喪失D.二戰后日本和西歐經濟得到恢復和發展10.第二次世界大戰后,資本主義在發展中出現了許多新變化。下列說法不正確的是()A.西歐國家走上了聯合自強的道路B.華沙條約組織成立C.日本成為資本主義世界的第二經濟大國D.建立起社會保障制度11.據英國廣播公司(BBC)消息,北京時間2016年6月24日下午1時許,英國脫歐公投計票結果顯示,已有超過半數的英國公民投票選擇脫離歐盟。英國從此將正式脫離歐盟。下面有關歐盟敘述不正確的一項是()A.歐盟成立于20世紀60年代B.歐盟成員國內部人員、資本和貨物可以自由流通C.歐盟各國將逐步使用單一貨幣——歐元D.歐盟力求在外交和國家安全等方面步調一致12.到2007年,歐盟經過六次擴張,成員國增加到27個,總人口接近5億,成為世界上最大的經濟體。下列標識屬于歐盟的是()A.B.C.D.13.20世紀60年代,下列哪一國家進行了改革,被稱為“布拉格之春”A.匈牙利B.烏克蘭C.捷克斯洛伐克D.波蘭14.在東歐劇變中,南斯拉夫一分為五,捷克斯洛伐克一分為二,但有一個國家卻在這次劇變中的得到了統一,它是A.蘇聯B.匈牙利C.德國D.英國15.1992年,國內一旅游團要出國旅游,在旅游行程表中不會出現的國名是A.法國B.蘇聯C.意大利D.英國16.1989年東歐劇變對我們有哪些啟示()①堅持獨立自主的內外政策②大力發展生產力,發揮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③學習蘇聯的政治體制④加強執政黨的建設A.①②④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③17.歷史推論離不開對史實的正確解讀。下列是世界格局演變過程中的一些重要事件,其中推論符合史實的有()史實推論1919年巴黎和會上簽訂了《凡爾賽和約》確立了帝國主義在歐洲、西亞和非洲統治的新秩序1921年-1922年的華盛頓會議簽訂的《九國公約》等條約調整了帝國主義在遠東、太平洋地區的關系1949年北約建立、1955年華約建立標志著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兩大對峙局面的形成1991年蘇聯解體標志著兩極格局結束,多極化的格局正式形成A.1個B.2個C.3個D.4個18.關于蘇聯改革,有人評價“赫魯曉夫把蘇聯改病了,戈爾巴喬夫把蘇聯改死了”。這句話中“改死了”即指蘇聯解體。從實質上分析,蘇聯解體是()A.國家已經四分五裂B.國家名稱發生變化局C.社會制度發生變化D.執政黨失去了政權19.“就在戈爾巴喬夫交出核按鈕的一瞬間,聚集在電視機前的人……都知道這是那座聳立了69年的紅色帝國大廈在忽然間徹底倒塌了……”大廈“倒塌”的主要原因是()A.戈爾巴喬夫錯誤的政治改革B.西方加緊推行“和平演變”戰略C.斯大林模式的嚴重弊端D.“八一九事件”使蘇共失去領導權20.歐洲近代史可以從西班牙的興衰中窺見一斑。西班牙在美洲的殖民統治始于15世紀,終于19世紀。與其統治被終結有關的歷史人物是南美的“解放者”()A.哥倫布B.麥哲倫C.章西女王D.玻利瓦爾21.“我帶著橄欖枝和自由戰士的槍來到這里,不要讓橄欖枝從我的手中失落。”說這句話的是前巴勒斯坦領導人阿拉法特,與這句話有關的歷史背景是()A.科索沃問題B.海灣戰爭C.巴以沖突D.古巴革命22.2003年3月20日,美國及其盟國避開聯合國,發動了對伊拉克的戰爭。這一事實表明()A.美國推行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B.兩極格局結束后世界形勢走向緩和C.當今世界形勢呈現出動蕩為主的局面D.“冷戰”掩蓋下的民族矛盾已成為嚴重問題23.1990年,非洲最后一塊殖民地宣告獨立,古老的非洲進入了一個全新的歷史時期,在這塊殖民地上建立的國家是()A.埃及B.納米比亞C.加拿大D.日本24.古代,非洲有著燦爛輝煌的文明;近代,非洲不只書寫著屈辱和辛酸,更有不屈不撓的抗爭和自強不息的改革;今天,非洲雄獅正在加速奔跑,非洲人民正致力于實現聯合自強、發展振興的非洲夢。二戰以后,非洲大陸掀起了民族獨立浪潮,曾在一年里就出現了17個獨立國家,這一年被稱為“非洲年”,這一年是()A.1952年B.1956年C.1960年D.1990年25.發生在阿拉伯國家和以色列之間的第四次中東戰爭,距今已有40年了。但是,在這40年里,中東地區的問題不但沒有解決,反而更加復雜了。中東問題的關鍵是()A.巴以沖突B.三個宗教教派對耶路撒冷城的爭奪C.大國的介入D.以色列和阿拉伯國家對水源的爭奪二、非選擇題(共4大題,共50分)26.(12分)閱讀下列材料:材料一:余相信美國之政策意在支持自由之民族以抵抗少數武裝分子或外來壓力之征服企圖。──杜魯門致國會咨文材料二:美國應該盡力協助世界回復至經濟健全的常態……美國政府能夠盡力緩和局勢,協助歐洲走上復興道路。──馬歇爾在哈佛大學的演說材料三:本公約各締約國……決定聯合一切力量,進行集體防御。──《北大西洋公約》(1)材料一發表于哪一年?它的出臺標志著什么?(2)材料二反映了馬歇爾計劃的直接目的是什么?(3)針對材料三反映的內容,蘇聯采取了什么措施?它意味著什么?(4)上述三則材料反映了戰后美國的政策是什么?說明了什么?27.(14分)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二戰”后,西歐各國在民主社會主義思潮影響下,紛紛建立起“福利國家”。各國實行的社會保障大體包括三方面內容:一是社會保障,對年老、患病、失業者提供補助,這是社會保障的最基本內容;二是社會救濟,對貧困者提供各方面的援助;三是社會工作,對教育等社會事業提供支持。居民得到這三方面的保障,或如一些人所說,得到“從搖籃到墳墓”的保障,基本上解除了對溫飽問題的擔憂,這是社會的一大進步,它的取得是同新技術革命的開展、生產發展、物資豐富分不開的。材料二:見下圖(數據為1938—1999年的統計概況)(1)在材料二圖1中,1938—1999年英國政府開支占GDP的百分比變化趨勢是什么?原因何在?(2)從材料二中圖2可知,英國社會保障投入構成中最主要的成分是什么?(3)結合上述材料,分析戰后資本主義國家經濟調整的特點是什么。這種調整和改革對戰后資本主義國家經濟產生了什么影響。(4)根據以上材料和所學知識,你怎樣認識和評價發達國家的社會保障制度?從社會公正的立場出發,就如何建立有效社會保障制度的同時,兼顧公平和效率,趨利避害,談談自己的看法。28.(12分)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巴勒斯坦位于亞洲西部地中海沿岸,地處歐、亞、非三大洲交通要沖。該地區充滿傳奇但又多災多難。材料二材料三(1)結合所學知識,說出材料一中巴勒斯坦地區“多災多難”的內因有哪些。(2)仔細觀察材料二中的漫畫,它對中東政局有什么影響?(3)巴勒斯坦難民問題是歷次中東戰爭的產物,至20世紀八十年代,阿以共進行了幾次中東戰爭?雙方矛盾的焦點是什么?(4)請你為中東問題的和解提出一條合理的建議。29.(12分)閱讀材料,回答問題。這個新生兒月份不足,于1917年誕生。他的母親虛弱不堪,他自己長期營養不良,是地地道道的歐洲孤兒,很少有人看好他。但是在他20歲后,奇跡般地成為歐洲寵兒;30歲時更是從世界的邊緣站到了世界舞臺的中心;但是,40歲后開始患病,在1985年,他動了一場大手術,1991年,不治身亡。(1)這個“新生兒”指的是哪個國家?(2)1985年這場手術指的是什么事件?(3)1991年不治身亡指的是什么事件?他對當時國際格局帶來什么影響?(4)這個新生兒的短暫一生,給我們中國帶來什么啟示?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精品試卷·第2頁(共2頁)HYPERLINK"http://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第五單元 二戰后的世界變化 單元測試(原卷版).doc 第五單元 二戰后的世界變化 單元測試(解析版).doc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