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第一單元20世紀初的世界與中國單元測試學校:__________班級:__________考號: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題號一二總分得分一、選擇題(共25題,每題2分,共50分)1.據日本新聞網報道,人們在阿爾卑斯山的溶冰中發現了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喪生的約80名士兵的遺體。大約過了1個世紀,掩埋在冰雪中的士兵方才重見天日。下列關于一戰正確的有()①起止時間為1914--1918年②協約國為正義方③被稱為“絞肉機”的是凡爾登戰役④一戰結束后中國作為戰勝國參加巴黎和會A.①③④B.①②④C.①②③D.②③④2.以下關于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敘述正確的是()①戰前有法西斯和反法西斯兩個軍事集團②凡爾登戰役是大戰中最慘烈的戰役之一③薩拉熱窩事件是一戰的導火線④斯大林格勒戰役是一戰轉折點A.①④B.②③C.①③D.②④3.第一次世界大戰后,帝國主義列強建立了“凡爾賽一華盛頓體系”,構成這一體系的主要條約《凡爾賽和約》與《九國公約》的相同之處是()A.宰割中國B.削弱英國C.限制日本D.瓜分德國4.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戰勝國在法國巴黎召開了巴黎和會,英、法、美三國首腦以“三人會議”形式控制了局面。下面不屬于“三人會議”的人是()A.克里孟梭B.羅伯斯庇爾C.威爾遜D.勞合·喬治5.巴黎和會后,一位代表說:“我們初來巴黎時,對即將建立新秩序滿懷信心,離開時,則感到新秩序比舊秩序更加糾纏不清?!彼赃@樣說,是因為巴黎和會后建立的“新秩序”()A.沒有改變第一次世界大戰前的世界秩序B.徹底消除了戰勝國和戰敗國之間的矛盾C.重新確立了帝國主義在東亞、太平洋地區的統治D.沒有從根本上消除帝國主義列強之間的矛盾6.2008年北京奧運會火炬境外傳遞第三站選擇在有“革命的城市”之稱的圣彼得堡(彼得格勒)舉行,我們之所以稱它為“革命的城市”,是因為它是()A.抗擊德國法西斯的前沿陣地B.俄羅斯的政治中心C.俄羅斯的經濟中心D.十月革命的發生地7.在學完第一次世界大戰歷史后,有位同學奇思妙想畫了一幅漫畫,漫畫中日本人洋洋得意而德國人卻垂頭喪氣,與此漫畫反映內容相關的會議是()A.華盛頓會議B.慕尼黑會議C.雅爾塔會議D.巴黎和會8.下圖是1919年召開的巴黎和會上簽訂的一份和約。以下條文中,體現該會議分贓性質的一項是()A.法國收回阿爾薩斯和洛林B.禁止德國實行義務兵役制C.德國承認并尊重奧地利獨立D.德國的全部海外殖民地由英、法、日等國瓜分9.辛亥革命是中國近代史上一次政治上、思想上的大解放。這里“政治上的大解放”是指()A.結束了兩千多年的封建帝制B.促進了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C.使民主共和的觀念深入人心D.完成了反帝反封建的任務10.狀元實業家張謇認為“孫中山之革命,則為國體之改革,與一朝一姓之變革迥然不同”。對其中“國體之改革”理解正確的有()①建立了資產階級民主共和制?????②推翻了清朝的反動統治③結束了兩千多年的封建制度?????④改變了中國的社會性質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11.下列旗幟的變化反映的是()A.中國領土的變化B.民族觀念的變化C.文化觀念的變化D.國家觀念的變化12.清政府以“鐵路國有”之名,將已歸民辦的川漢、粵漢鐵路收歸國有,不久又將鐵路修筑權出賣給列強,從而引發了()A.黃花崗起義B.實業救國的熱潮C.保路運動D.辛亥革命13.某劇團在排練有關辛亥革命的劇目時,有如下幾個場景,你認為其中與史實不符的是()A.一個革命黨人在街頭張貼“實現民主共和”的標語B.1912年1月1日南京各大報紙刊登孫中山就任“中華民國”正式大總統的消息C.孫中山在燈下閱讀《民報》D.報紙上刊登了《中華民國臨時約法》頒布的消息14.1907年至1911年間,著名的進化團和春陽社先后用新式戲劇演出過《秋瑾》《徐錫麟》《革命家庭》《東亞風云》等劇目,皆以反映當時政治情緒為宗旨。這里的“政治情緒”主要是指()A.師夷長技B.變法圖強C.民主共和D.馬克思主義15.孫中山(1866—1925年)曾回憶說:“28歲那年,我就與20多個華僑,在海外成立革命團體,決心用流血斗爭推翻清王朝?!睂O中山在“28歲那年”的主要活動是A.上書清政府,反對立憲B.成立興中會,提出“振興中華”C.成立同盟會,提出三民主義D.開展革命活動,準備武昌起義16.蔣廷黻先生在《中國近代史》中提到:等到自強、變法、拳禍都失敗了,國人然后注意孫中山先生所提出的救國救民的方案。孫中山先生的救國救民的方案是A.君主立憲B.武裝斗爭C.三民主義D.變法革新17.中國近代民族工業經歷了一個曲折的發展歷程。如圖是其曲折發展示意圖,F1是它發展的動力,F2是它發展的阻力。下列哪一事件客觀上減小了F2。()A.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B.日本發動全面侵華戰爭C.國民黨發動內戰D.官僚資本主義的形成18.上海是一座歷史名城,回顧歷史,近代中國發生在上海的事件有()①江南制造總局的設立②安慶內軍械所的創辦③《申報》的創刊④商務印書館的創辦A.①③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②④19.電視臺拍攝了一部反映我國近代社會生活的電視劇,以下鏡頭不正確的是()A.人們坐在家中讀報紙B.男主角上街被剪掉了辮子C.劇中人物穿著中山裝、西服、新式旗袍D.人們見面就叩頭,口中稱著“大人”“老爺”20.在一部歷史小說中,主人公出生于1850年,60歲去世?他的經歷中不可能有的是()A.在電話局任職B.在申報上看到《辛丑條約》簽訂的消息C.被強令剪掉辮子,并穿上了中山裝D.乘京張鐵路火車赴京21.某人征婚廣告稱:“(一)女子須不纏足者;(二)須識字者;(三)男子不取妾;(四)男死后,女可再嫁;(五)夫婦如不相和,可離婚?!睋鶎W知識可判斷此則廣告在中國最早有可能出現在A.19世紀中期B.20世紀初期C.20世紀中期D.21世紀初期22.中華民國建立后,明令廢除“大人”、“老爺”等稱呼,而以“先生”、“君”或官職相稱。此外,各政黨團體內部一般稱“同志”。對婦女則根據年齡、身份的不同分別稱“夫人”、“女士”、“小姐”等。這種社會習俗的變化主要反映了當時社會上出現了()A.平等觀念B.科學觀念C.自由觀念D.等級觀念23.在近代西方工業文明的沖擊下,新的事物和思想觀念影響著中國的社會生活。下列不能反映民國時期社會習俗變化的是()A.旗袍四服中山裝,穿著舒適又大方B.辮子搭肩三尺長,之乎者也說荒唐C.禁纏足,倡女權,男女平等新追求D.稱先生,道某君,人格平等意義深24.下圖所示為1917年山西某縣教育副會長的一則日記。該日記作為史料,可以用于佐證A.清朝統治的腐敗B.辛亥革命的局限性C.新文化運動的進步性D.五四運動的徹底性25.“革命把自古以來神圣不可侵犯的天子打倒了。人們之間不許稱‘老爺’‘大人',而改稱為‘先生’‘同志’等?!边@場"革命”()A.建立了君主立憲制政體B.開始了中國近代化的歷程C.結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D.推動了中華民族的思想解放二、非選擇題(共4大題,共50分)26.(12分)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幾位同學關于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原因的探討:甲:一戰的爆發具有一定的偶然性,假如塞爾維亞民族主義者不打死奧匈帝國皇儲夫婦,一戰或許不會爆發。乙:一戰前德國人認為自己是歐洲最勤勞、最誠摯、最有教養的民族。俄國代表反動,英國代表自私和背信棄義,法國代表墮落,只有德國代表進步。德國文化將照耀全球,戰后不會再有其他文化了。這種思想是加速戰爭的爆發重要原因。丙:戰爭是各方矛盾糾紛不斷發展的結果。戰爭是國家之間、民族之間、階級之間或軍事集團之間的武裝斗爭,為的只是維護各自的利益……材料二:三國同盟與三國協約關系示意圖(1)材料一中甲、乙兩位同學的觀點是否正確?為什么?(2)結合材料二說明材料一中丙同學觀點的合理性。27.(14分)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甲午戰敗以后,李鴻章傷感地反省,說:“我辦了一輩子的事,練兵也,海軍也,都是紙糊的考慮……”材料二三權立,然后政體備,以我朝論之,皇上則為元首,白體所從,軍機號為政府,出納王命……材料三我中國今日欲脫滿洲人之羈縛,不可不革命,我中國欲與世界列強并雄,不可不革命……(1)李鴻章說他“辦了一輩子的事”是指哪一事件?(2)這一事件對中國有哪些積極作用?(3)材料二和材料三分別代表了哪兩個派別?(4)他們的思想主張分別是什么?28.(12分)從“驅除韃虜”到“五族共和”在學習了“辛亥革命”內容后,某校學生開展了“歷史偉人孫中山”的研究性學習,搜集到了以下資料。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他(孫中山)的到達,徹底改變了局面,原來四分五裂的革命黨,一下子就擰成一股繩,大家都同意他的意見。——《辛亥:搖晃的中國》材料二武昌發生的那些事,是一場意外,意外里的意外。這場意外,毀了一個王朝,像扳道岔一樣,把古老的中國,扳到了另一個軌道上。——《辛亥:搖晃的中國》材料三以農為經,經商為緯,本末畢(完備的意思),是即強兵富國之先聲,治國平天下之樞紐。凡有利于農田者無不興,有害于農田者無不除。——《孫中山全集》(1)為將革命黨擰成一股繩,孫中山在組織上和思想上做了哪些準備?(2)材料二中這場意外指的是哪一歷史事件?它將中國扳到了哪一個軌道上?(3)材料三中“以農為經”體現了孫中山的什么思想?它的核心是什么?29.(12分)閱讀材料,回答問題。當時由于帝制傾覆,共和告成,人們在政治上和思想上獲得了一次大解放。人們對清朝統治者當年強迫漢人接受的發辮,大多數人都主張剪去,并且認為“不剪發不革命”,“也不算時髦”,誰若繼續留辮子,便為社會輿論所不齒。在服飾上,一切前清官爵命服,一概束之高閣,人們穿衣“務趨時髦”。(1)根據材料,說說當時中國人的生活習俗發生的重要變化。(2)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導致上述變化的重要原因。(3)近代以來,中國交通工具和交通事業的發展對人們的生活產生了哪些深刻的影響?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精品試卷·第2頁(共2頁)HYPERLINK"http://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第一單元20世紀初的世界與中國單元測試學校:__________班級:__________考號: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題號一二總分得分一、選擇題(共25題,每題2分,共50分)1.據日本新聞網報道,人們在阿爾卑斯山的溶冰中發現了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喪生的約80名士兵的遺體。大約過了1個世紀,掩埋在冰雪中的士兵方才重見天日。下列關于一戰正確的有()①起止時間為1914--1918年②協約國為正義方③被稱為“絞肉機”的是凡爾登戰役④一戰結束后中國作為戰勝國參加巴黎和會A.①③④B.①②④C.①②③D.②③④【答案】A【解析】根據所學知識可知,第一次世界大戰起止時間為1914--1918年。一戰中凡爾登戰役慘烈,被稱為“絞肉機”。一戰后召開了處理戰敗國的巴黎和會,中國以戰勝國的身份參加巴黎和會。①③④符合題意。A項正確;第一次世界大戰是列強的掠奪和侵略戰爭,是非正義的戰爭,所以②錯誤。排除B、C和D項。故選A項。2.以下關于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敘述正確的是()①戰前有法西斯和反法西斯兩個軍事集團②凡爾登戰役是大戰中最慘烈的戰役之一③薩拉熱窩事件是一戰的導火線④斯大林格勒戰役是一戰轉折點A.①④B.②③C.①③D.②④【答案】B【解析】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凡爾登戰役是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破壞性最大,時間最長的戰役。戰事從1916年2月21日延續到12月19日,德、法兩國投入100多個師兵力,軍隊死亡超過25萬人,50多萬人受傷。被稱為“凡爾登絞肉機”。②正確;一戰的導火索是薩拉熱窩事件,奧匈帝國以此為借口向塞爾維亞宣戰。③正確。因此B正確;一戰前在歐洲形成了兩個軍事侵略集團:三國同盟和三國協約,①錯誤;斯大林格勒戰役是二戰的轉折點。④錯誤。因此ACD錯誤。綜上故選B。3.第一次世界大戰后,帝國主義列強建立了“凡爾賽一華盛頓體系”,構成這一體系的主要條約《凡爾賽和約》與《九國公約》的相同之處是()A.宰割中國B.削弱英國C.限制日本D.瓜分德國【答案】A【解析】《凡爾賽和約》與《九國公約》的相同之處是宰割中國,因為《凡爾賽和約》將一戰前德國在山東的特權轉讓給日本,《九國公約》使中國回復到由幾個帝國主義國家共同支配的地位。故A符合題意;而兩個條約并沒有削弱英國,也沒有瓜分德國,但是《凡爾賽和約》有瓜分德國的海外殖民地,《九國公約》有限制日本在中國的擴張。排除B、C和D。故選A。4.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戰勝國在法國巴黎召開了巴黎和會,英、法、美三國首腦以“三人會議”形式控制了局面。下面不屬于“三人會議”的人是()A.克里孟梭B.羅伯斯庇爾C.威爾遜D.勞合·喬治【答案】B【解析】1919年1月到6月,戰勝的協約國集團為了締結和約,對戰后的世界做出安排,在巴黎召開了會議,這就是巴黎和會。參加會議的有27個國家。會議被法國總理克里孟梭、英國首相勞合?喬治和美國的總統威爾遜操縱,三項表述符合史實但不符合題意,故排除ACD;羅伯斯庇爾是法國大革命時期的人物,不屬于“三人會議”的一員,故選B。5.巴黎和會后,一位代表說:“我們初來巴黎時,對即將建立新秩序滿懷信心,離開時,則感到新秩序比舊秩序更加糾纏不清?!彼赃@樣說,是因為巴黎和會后建立的“新秩序”()A.沒有改變第一次世界大戰前的世界秩序B.徹底消除了戰勝國和戰敗國之間的矛盾C.重新確立了帝國主義在東亞、太平洋地區的統治D.沒有從根本上消除帝國主義列強之間的矛盾【答案】D【解析】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巴黎和會后建立了凡爾賽體系,該體系建立在掠奪和奴役的基礎上,不但沒有消除列強間的矛盾,反而因分贓不均,矛盾進一步激化、復雜,從而注定凡爾賽體系必然崩潰的命運,D正確;一戰后俄國通過革命走上了社會主義道路,奧匈帝國和奧斯曼-土耳其帝國解體,德國受制,一戰前的世界秩序被打破。A錯誤;巴黎和會對德國的制裁過于苛刻,反而加劇了戰勝國與戰敗國之間的矛盾。B錯誤;巴黎和會確定了帝國主義國家在歐洲、西亞和北非地區的勢力范圍。C錯誤。綜上故選D。6.2008年北京奧運會火炬境外傳遞第三站選擇在有“革命的城市”之稱的圣彼得堡(彼得格勒)舉行,我們之所以稱它為“革命的城市”,是因為它是()A.抗擊德國法西斯的前沿陣地B.俄羅斯的政治中心C.俄羅斯的經濟中心D.十月革命的發生地【答案】D【解析】根據材料“有‘革命的城市’之稱的圣彼得堡(彼得格勒)舉行”結合所學可知,1917年11月6日,彼得格勒武裝起義開始了,列寧親自領導起義,起義者迅速占領彼得格勒火車站、中央發電站、電話總局和國家銀行等戰略要點,攻克臨時政府盤踞的最大據點,即冬宮,彼得格勒武裝起義取得勝利,列寧建立了蘇維埃政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誕生,因此我們之所以稱它為“革命的城市”,是因為它是十月革命的發生地,D項正確;根據材料結合所學可知,圣彼得堡,即彼得格勒被稱為“革命的城市”的主要原因是因為十月革命的發生地,而不是抗擊德國法西斯的前沿陣地,A項錯誤;根據所學可知,1917年列寧領導彼得格勒武裝起義推翻資產階級政權,建立了社會主義國家,因此彼得格勒被稱之為“革命的城市”,而不是因為俄羅斯的政治中心,并且不符合史實,B項錯誤;彼得格勒被稱之為“革命的城市”的主要原因是十月革命的發生地,與是否俄羅斯經濟中心無關,C項錯誤。7.在學完第一次世界大戰歷史后,有位同學奇思妙想畫了一幅漫畫,漫畫中日本人洋洋得意而德國人卻垂頭喪氣,與此漫畫反映內容相關的會議是()A.華盛頓會議B.慕尼黑會議C.雅爾塔會議D.巴黎和會【答案】D【解析】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巴黎和會上德國遭到了嚴厲制裁。在山東問題上,列強決定把山東轉讓給日本,因此日本得意而德國沮喪。D正確;華盛頓會議上日本獨占中國的局面被打破,利益受損,與題不符。A錯誤;慕尼黑會議上,英法將捷克斯洛伐克的蘇臺德地區割讓給德國,與題不符。B錯誤;雅爾塔會議決定三國將共同擊敗德國,迫使它無條件投降;在德國投降及歐洲戰爭結束后兩三個月內,蘇聯將參加對日作戰。與題不符。C錯誤。綜上故選D。8.下圖是1919年召開的巴黎和會上簽訂的一份和約。以下條文中,體現該會議分贓性質的一項是()A.法國收回阿爾薩斯和洛林B.禁止德國實行義務兵役制C.德國承認并尊重奧地利獨立D.德國的全部海外殖民地由英、法、日等國瓜分【答案】D【解析】帝國主義參加會議的根本目的是重新瓜分世界,主要大國都希望在此次會議上分得更多的殖民地,因此對殖民地問題的規定最能體現巴黎和會分贓的性質。《凡爾賽和約》規定,德國的全部海外殖民地由英、法、日等國瓜分,故D選項正確,排除ABC選項。9.辛亥革命是中國近代史上一次政治上、思想上的大解放。這里“政治上的大解放”是指()A.結束了兩千多年的封建帝制B.促進了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C.使民主共和的觀念深入人心D.完成了反帝反封建的任務【答案】A【解析】結合所學可知,辛亥革命在政治上推翻了兩千多年的封建帝制,故A符合題意;辛亥革命促進了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這屬于經濟領域的成就,故B不符合題意;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的觀念深入人心,這屬于思想領域,故C不符合題意;辛亥革命沒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務,故D不符合題意;故選A。10.狀元實業家張謇認為“孫中山之革命,則為國體之改革,與一朝一姓之變革迥然不同”。對其中“國體之改革”理解正確的有()①建立了資產階級民主共和制?????②推翻了清朝的反動統治③結束了兩千多年的封建制度?????④改變了中國的社會性質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答案】A【解析】由材料“孫中山之革命,則為國體之改革”可知,“國體之改革”是指辛亥革命。結合所學知識可知,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反動統治,建立了資產階級民主共和制,頒布了《中華民國臨時約法》,使民主共和的觀念日益深入人心。①②理解正確,符合題意;③結束了兩千多年的封建制度描述錯誤,結束的是封建帝制而不是封建制度,封建土地所有制依然存在;辛亥革命并沒有改變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性質,④描述錯誤。故選A。11.下列旗幟的變化反映的是()A.中國領土的變化B.民族觀念的變化C.文化觀念的變化D.國家觀念的變化【答案】B【解析】從國旗的變遷上能看出中國政體和國家性質的變化,湖北軍政府的十八星旗,中華民國的五色旗體現五族共和的思想,二者旗幟的轉變說明是民族觀念的變化,故B項正確;辛亥革命時期領土并沒有變化,排除A;文化觀念和國家觀念與材料中旗幟變化的信息不符合,排除C和D。故選B。12.清政府以“鐵路國有”之名,將已歸民辦的川漢、粵漢鐵路收歸國有,不久又將鐵路修筑權出賣給列強,從而引發了()A.黃花崗起義B.實業救國的熱潮C.保路運動D.辛亥革命【答案】C【解析】依據題干信息可知,1911年5月9日,清政府為了向四國銀行團借款用來鎮壓革命,宣布“鐵路國有”政策,收回了路權,但沒有退還補償先前民間資本的投入,因此招致了四川各階層,尤其是廣大城鄉勞動人民的反對,從而掀起了轟轟烈烈的保路運動。故C正確;黃花崗起義是1911年4月,資產階級革命黨人在廣州發動的以推翻腐朽的清朝封建統治,建立資產階級共和國為目的的武裝起義,不符合題意。故排除A;題干信息體現不出實業救國。故排除D。故選C。13.某劇團在排練有關辛亥革命的劇目時,有如下幾個場景,你認為其中與史實不符的是()A.一個革命黨人在街頭張貼“實現民主共和”的標語B.1912年1月1日南京各大報紙刊登孫中山就任“中華民國”正式大總統的消息C.孫中山在燈下閱讀《民報》D.報紙上刊登了《中華民國臨時約法》頒布的消息【答案】B【解析】依據所學知識可知,1912年1月1日,孫中山就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不是正式大總統。故B符合題意;ACD三項均符合歷史史實。排除。故選B。14.1907年至1911年間,著名的進化團和春陽社先后用新式戲劇演出過《秋瑾》《徐錫麟》《革命家庭》《東亞風云》等劇目,皆以反映當時政治情緒為宗旨。這里的“政治情緒”主要是指()A.師夷長技B.變法圖強C.民主共和D.馬克思主義【答案】C【解析】根據所學可知,1907年到1911年之間,革命形勢高漲,最終促成辛亥革命,建立了中華民國,故C符合題意;師夷長技是洋務運動,故A不符合題意;變法圖強是戊戌變法,故B不符合題意;馬克思主義是中國共產黨成立的思想基礎,故D不符合題意;故選C。15.孫中山(1866—1925年)曾回憶說:“28歲那年,我就與20多個華僑,在海外成立革命團體,決心用流血斗爭推翻清王朝。”孫中山在“28歲那年”的主要活動是A.上書清政府,反對立憲B.成立興中會,提出“振興中華”C.成立同盟會,提出三民主義D.開展革命活動,準備武昌起義【答案】B【解析】結合材料和所學知識可知,孫中山28歲那年,即1894年。1894年孫中山在美國檀香山創立興中會,提出“振興中華”的口號,故B符合題意;A項是在1906年之后;C項是在1905年提出來;D項是1911年武昌起義。排除A、C和D。故選B。16.蔣廷黻先生在《中國近代史》中提到:等到自強、變法、拳禍都失敗了,國人然后注意孫中山先生所提出的救國救民的方案。孫中山先生的救國救民的方案是A.君主立憲B.武裝斗爭C.三民主義D.變法革新【答案】C【解析】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孫中山是中國資產階級革命派,他以三民主義為指導思想領導了辛亥革命,C正確;康有為等資產階級維新派主張變法圖強,學習西方的君主立憲制度來救中國,AD錯誤;武裝斗爭是斗爭手段和途徑,不是救國救民的道路。B錯誤。綜上故選C。17.中國近代民族工業經歷了一個曲折的發展歷程。如圖是其曲折發展示意圖,F1是它發展的動力,F2是它發展的阻力。下列哪一事件客觀上減小了F2。()A.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B.日本發動全面侵華戰爭C.國民黨發動內戰D.官僚資本主義的形成【答案】A【解析】一戰期間,民族資本主義短暫的春天,進一步發展,日本侵華戰爭,民族工業萎縮,解放戰爭,民族工業陷入絕境,官僚資本主義是壓制民族工業的因素之一。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減少了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發展的阻力,故排除BCD,A符合題意。故選A。18.上海是一座歷史名城,回顧歷史,近代中國發生在上海的事件有()①江南制造總局的設立②安慶內軍械所的創辦③《申報》的創刊④商務印書館的創辦A.①③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②④【答案】A【解析】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安慶內軍械所由曾國藩創設于安徽懷寧黃石磯、安慶大觀亭,是清末洋務運動最早官辦的新式兵工廠、清政府創辦最早的以手工制造近代武器的軍工作坊,②錯誤,BCD排除;①③④均屬于近代中國發生于上海的事件,A符合題意。故選A。19.電視臺拍攝了一部反映我國近代社會生活的電視劇,以下鏡頭不正確的是()A.人們坐在家中讀報紙B.男主角上街被剪掉了辮子C.劇中人物穿著中山裝、西服、新式旗袍D.人們見面就叩頭,口中稱著“大人”“老爺”【答案】D【解析】本題為逆向選擇題。根據所學知識可知,辛亥革命后廢除了有損人格的跪拜禮,代之以文明簡單的鞠躬、握手禮;取消“老爺”“大人”之類的稱謂,代之以“先生”“君”等平等的稱呼。D符合題意;1872年在上海創辦了中國近代第一份商業性報紙——《申報》,因此A不合題意;辛亥革命后,國民政府為了改變愚昧落后的習俗,頒布了剪辮、易服和廢止纏足等法令。B不合題意;人們的飲食、服飾、婚喪以及休閑娛樂方式日益開放,出現了崇洋逐新的趨向。在時裝、燙發流行之際,旗袍、中山裝等具有民族風情的服裝也受人青睞。C不合題意。綜上故選D。20.在一部歷史小說中,主人公出生于1850年,60歲去世?他的經歷中不可能有的是()A.在電話局任職B.在申報上看到《辛丑條約》簽訂的消息C.被強令剪掉辮子,并穿上了中山裝D.乘京張鐵路火車赴京【答案】C【解析】依據“生于1850年,60歲去世”可知小說主人公生活的時間是1850——1910年。被強令剪掉辮子,并穿上了中山裝發生在辛亥革命(1911年開始)后,故C他的經歷中不可能有;電話局清末已出現,申報創刊于1872年,京張鐵路開通1909年。故ABD他的經歷中可能有。故選C。21.某人征婚廣告稱:“(一)女子須不纏足者;(二)須識字者;(三)男子不取妾;(四)男死后,女可再嫁;(五)夫婦如不相和,可離婚?!睋鶎W知識可判斷此則廣告在中國最早有可能出現在A.19世紀中期B.20世紀初期C.20世紀中期D.21世紀初期【答案】B【解析】根據題干提供的征婚廣告信息體現了婦女解放和男女平等的思想。根據所學知識可知這一歷史現象發生在20世紀初,民國建立后,人們的思想觀念獲得極大的解放。故B符合題意;19世紀中期時期不符合,排除A;C和D晚于20世紀初期,排除B和C。故選B。22.中華民國建立后,明令廢除“大人”、“老爺”等稱呼,而以“先生”、“君”或官職相稱。此外,各政黨團體內部一般稱“同志”。對婦女則根據年齡、身份的不同分別稱“夫人”、“女士”、“小姐”等。這種社會習俗的變化主要反映了當時社會上出現了()A.平等觀念B.科學觀念C.自由觀念D.等級觀念【答案】A【解析】材料中將等級森嚴的稱謂改為平等的稱謂,這些規定體現了人與人之間的平等,反映了當時社會上出現了平等觀念,故排除D,A符合題意;材料中無關崇尚科學和科學思維的觀念,排除B;材料無關自由觀念,排除C。故選A。23.在近代西方工業文明的沖擊下,新的事物和思想觀念影響著中國的社會生活。下列不能反映民國時期社會習俗變化的是()A.旗袍四服中山裝,穿著舒適又大方B.辮子搭肩三尺長,之乎者也說荒唐C.禁纏足,倡女權,男女平等新追求D.稱先生,道某君,人格平等意義深【答案】B【解析】依據題干信息,結合所學可知,“辮子搭肩三尺長,之乎者也說荒唐”是社會舊習俗,B符合題意;“旗袍四服中山裝,穿著舒適又大方”反映的是社會新習俗的易服,A排除;“禁纏足,倡女權,男女平等新追求”反映的是廢止纏足等,C排除;“稱先生,道某君,人格平等意義深”反映的是廢除有損人格的跪拜禮,代之以文明簡單的鞠躬、握手禮;取消“大人”、“老爺”之類的稱謂,代之以“先生”“君”的平等稱呼,D排除。故選擇B。24.下圖所示為1917年山西某縣教育副會長的一則日記。該日記作為史料,可以用于佐證A.清朝統治的腐敗B.辛亥革命的局限性C.新文化運動的進步性D.五四運動的徹底性【答案】B【解析】材料體現的是1917年山西某縣的縣長仍然存在舊官僚的行為,說明辛亥革命的影響有限,B選項符合題意;清政府統治在1912年就已經結束,A選項排除;材料體現的是地方官員的舊式行為,與新文化運動無關,C選項排除;五四運動發生時間是1919年,D選項排除。25.“革命把自古以來神圣不可侵犯的天子打倒了。人們之間不許稱‘老爺’‘大人',而改稱為‘先生’‘同志’等?!边@場"革命”()A.建立了君主立憲制政體B.開始了中國近代化的歷程C.結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D.推動了中華民族的思想解放【答案】D【解析】材料“人們之間不許稱‘老爺’‘大人',而改稱為‘先生’‘同志’等”體現的是辛亥革命推動了民主平等觀念的傳播,D選項符合題意;辛亥革命確立的政體是民主共和政體,A選項排除;洋務運動是中國近代化的開端,B選項排除;新中國成立結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性質,C選項排除。二、非選擇題(共4大題,共50分)26.(12分)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幾位同學關于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原因的探討:甲:一戰的爆發具有一定的偶然性,假如塞爾維亞民族主義者不打死奧匈帝國皇儲夫婦,一戰或許不會爆發。乙:一戰前德國人認為自己是歐洲最勤勞、最誠摯、最有教養的民族。俄國代表反動,英國代表自私和背信棄義,法國代表墮落,只有德國代表進步。德國文化將照耀全球,戰后不會再有其他文化了。這種思想是加速戰爭的爆發重要原因。丙:戰爭是各方矛盾糾紛不斷發展的結果。戰爭是國家之間、民族之間、階級之間或軍事集團之間的武裝斗爭,為的只是維護各自的利益……材料二:三國同盟與三國協約關系示意圖(1)材料一中甲、乙兩位同學的觀點是否正確?為什么?(2)結合材料二說明材料一中丙同學觀點的合理性。【答案】(1)甲同學的觀點是錯誤的。一戰爆發的根本原因是帝國主義國家之間政治經濟發展不平衡,薩拉熱窩事件僅僅是一戰爆發的直接原因(導火線)。乙:甲同學的觀點是正確,這是極端民族主義該思想,使歐洲陷入戰爭的狂熱中,推動了一戰的爆發和擴大。(2)第一次世界大戰前,歐洲列強在瓜分世界和爭奪霸權中的矛盾錯綜復雜、日益尖銳,其中英德矛盾最為突出(是最主要的矛盾)。隨著錯綜復雜的博弈,歐洲列強逐步形成了三國同盟和三國協約兩大敵對的軍事集團,并最終導致了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解析】(1)據所學知,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的根本原因是帝國主義政治經濟發展不平衡,薩拉熱窩事件只是一戰的導火線,因此甲同學的觀點是不正確的。乙同學的觀點是極端民族主義思想,該思想使歐洲陷入戰爭的狂熱中,推動了一戰的爆發和擴大(歐洲民眾支持戰爭,促使一戰范圍和規模的擴大)。(2)第一次世界大戰前,歐洲列強之間存在著法德矛盾、英德矛盾、俄奧矛盾三對主要矛盾,其中英德矛盾是最主要矛盾。隨著矛盾的發展,先后形成了三國同盟和三國協約兩大軍事集團,并最終導致了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27.(14分)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甲午戰敗以后,李鴻章傷感地反省,說:“我辦了一輩子的事,練兵也,海軍也,都是紙糊的考慮……”材料二三權立,然后政體備,以我朝論之,皇上則為元首,白體所從,軍機號為政府,出納王命……材料三我中國今日欲脫滿洲人之羈縛,不可不革命,我中國欲與世界列強并雄,不可不革命……(1)李鴻章說他“辦了一輩子的事”是指哪一事件?(2)這一事件對中國有哪些積極作用?(3)材料二和材料三分別代表了哪兩個派別?(4)他們的思想主張分別是什么?【答案】(1)洋務運動(2)引進了西方先進的科學技術,使中國出現了第一批近代企業,為中國近代企業積累了生產經驗,在客觀上為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產生和發展起到了促進作用,為中國近代化開辟了道路。(3)資產階級維新派;資產階級革命派。(4)資產階級維新派:主張建立君主立憲制;資產階級革命派:主張建立民主共和制。【解析】(1)依據材料一和所學知識,李鴻章是晚清洋務派的代表。在19世紀六七十年代,李鴻章等洋務派官員掀起了一場師夷長技以自強的洋務運動,學習西方科學技術以維護清朝封建統治。(2)結合所學知識,洋務運動開啟了中國的近代化,引進了西方先進的科學技術,使中國出現了第一批近代企業,為中國近代企業積累了生產經驗,在客觀上為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產生和發展起到了促進作用,為中國近代化開辟了道路。(3)依據材料二“三權立,然后政體備,以我朝論之,皇上則為元首,白體所從,軍機號為政府,出納王命……”可知代表了資產階級維新派的主張,他們主張依靠清政府進行自上而下的改良變法,實行君主立憲。依據材料三“我中國今日欲脫滿洲人之羈縛,不可不革命,我中國欲與世界列強并雄,不可不革命……”可知代表了資產階級革命派的主張,他們主張用暴力革命手段推翻清王朝和封建帝制,實行民主共和。(4)依據材料二、材料三和所學知識可知,資產階級維新派主張仿效英日等國,實行資本主義君主立憲制;資產階級革命派主張仿效美法等國,實行資產階級民主共和制。28.(12分)從“驅除韃虜”到“五族共和”在學習了“辛亥革命”內容后,某校學生開展了“歷史偉人孫中山”的研究性學習,搜集到了以下資料。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他(孫中山)的到達,徹底改變了局面,原來四分五裂的革命黨,一下子就擰成一股繩,大家都同意他的意見。——《辛亥:搖晃的中國》材料二武昌發生的那些事,是一場意外,意外里的意外。這場意外,毀了一個王朝,像扳道岔一樣,把古老的中國,扳到了另一個軌道上。——《辛亥:搖晃的中國》材料三以農為經,經商為緯,本末畢(完備的意思),是即強兵富國之先聲,治國平天下之樞紐。凡有利于農田者無不興,有害于農田者無不除。——《孫中山全集》(1)為將革命黨擰成一股繩,孫中山在組織上和思想上做了哪些準備?(2)材料二中這場意外指的是哪一歷史事件?它將中國扳到了哪一個軌道上?(3)材料三中“以農為經”體現了孫中山的什么思想?它的核心是什么?【答案】(1)組織上:成立中國同盟會;思想上:把三民主義作為革命的指導思想。(2)辛亥革命;建立民主共和國,走資本主義共和道路。(3)民生主義或平均地權;核心是解決土地問題。【解析】(1)依據材料一“原來四分五裂的革命黨,一下子就擰成一股繩”及所學知識可知,孫中山作為民主革命先行者受到資產階級革命派的共同認可與尊重。1905年,孫中山在日本成立了中國同盟會,為辛亥革命作了組織上的準備。孫中山在《民報》發刊詞中將同盟會的綱領闡發為三民主義,為辛亥革命作了思想上的準備。中國同盟會是中國近代第一個全國性的資產階級革命政黨。(2)第一問:依據材料二“武昌發生的那些事,是一場意外,意外里的意外?!奔八鶎W知識可知,這場意外指的是1911年辛亥革命。第二問:依據材料“這場意外,毀了一個王朝,像扳道岔一樣,把古老的中國,扳到了另一個軌道上。”及所學知識可知,“另一個軌道”指的是通過辛亥革命使中國走上了建立資產階級民主政治、發展資本主義的近代化道路。(3)第一問:依據材料三“以農為經……有害于農田者無不除”及所學知識可知,“以農為經”體現了孫中山的民生主義思想,以變革舊的土地制度,實現”土地國有”,以避免工商業發達后土地漲價而出現貧富對立的社會問題。第二問:依據材料“凡有利于農田者無不興,有害于農田者無不除?!奔八鶎W知識可知,民生主義的核心問題是實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問題。29.(12分)閱讀材料,回答問題。當時由于帝制傾覆,共和告成,人們在政治上和思想上獲得了一次大解放。人們對清朝統治者當年強迫漢人接受的發辮,大多數人都主張剪去,并且認為“不剪發不革命”,“也不算時髦”,誰若繼續留辮子,便為社會輿論所不齒。在服飾上,一切前清官爵命服,一概束之高閣,人們穿衣“務趨時髦”。(1)根據材料,說說當時中國人的生活習俗發生的重要變化。(2)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導致上述變化的重要原因。(3)近代以來,中國交通工具和交通事業的發展對人們的生活產生了哪些深刻的影響?【答案】(1)服飾變化,男子剪掉了辮子。(2)辛亥革命推翻了君主專制制度;中華民國臨時政府成立并頒布了許多法令;民主共和觀念深入人心;等等。(3)促進了信息的傳播,開闊了人們的視野,加快了生活的節奏.推動了各地的經濟文化交流,等等。【解析】(1)根據材料“人們對清朝統治者當年強迫漢人接受的發辮,大多數人都主張剪去”“在服飾上,一切前清官爵命服,一概束之高閣”的信息可知,說說當時中國人的生活習俗發生的重要變化,主要表現在服飾變化,還有男子剪掉了辮子。(2)結合所學知識,導致上述變化的重要原因是1911年的辛亥革命推翻了君主專制制度;并且中華民國臨時政府成立并頒布了許多法令;這一事件使民主共和觀念深入人心;很多人接受了民主、平等的思想。(3)結合所學知識,近代以來,中國交通工具和交通事業的發展對人們的生活產生了深刻的影響,促進了信息的傳播,開闊了人們的視野,加快了生活的節奏.推動了各地的經濟文化交流。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精品試卷·第2頁(共2頁)HYPERLINK"http://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第一單元 20世紀初的世界與中國 單元測試(原卷版).doc 第一單元 20世紀初的世界與中國 單元測試(解析版).doc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