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九年級上冊歷史與社會期中綜合測試(原卷版+解析版)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九年級上冊歷史與社會期中綜合測試(原卷版+解析版)

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
九年級上冊歷史與社會期中綜合測試
(考試范圍:九上歷史與社會第一、二單元)
學校:__________班級:__________考號: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
題號


總分
得分
一、選擇題(共25題,每題2分,共50分)
1.嚴復在1914年8月29日寫給友人的信中說道。“此次世界戰端一起,進出口貨物交往當有隔礙。以德奧之強初戰當能與協約國以盛勢。然彼國資源遠遠遜英法美,如戰局久持,德奧必遭敗北,可斷言也。”嚴復認為一戰(

A.有利于國際貿易發展
B.勝敗由各國實力決定
C.持續時間一定會很長
D.協約國必將取得勝利
2.巴黎和會和華盛頓會議使得一戰后的國際新秩序得以重建,這一秩序通常被稱為“凡爾賽華盛頓體系”。這兩場會議的共同之處有(

①本質都是帝國主義重新瓜分世界②解決了帝國主義國家之間的矛盾
③由大國操控并充滿了矛盾和斗爭④涉及中國問題并維護了中國主權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3.多數歷史學家認為,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應由歐洲列強分攤責任,德國不是戰爭的唯一發動者。以下最能佐證這一觀點的是(

A.科技的進步加劇戰場的殘酷性
B.兩大軍事集團的擴軍備戰
C.交戰雙方使用了許多新式武器
D.戰爭造成了大量人員傷亡
4.19世紀末20世紀初,亞洲的社會發生深刻變化,亞洲各國人民掀起了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運動的新高潮,例如印度的民族解放運動,中國也進行了相應的事件是(

A.戊戌變法
B.辛亥革命
C.新文化運動
D.中共一大
5.“甲午戰爭以后,中國面臨的迫切問題,是如何在外國帝國主義和王朝衰退加劇的局勢下,實現民族救亡。為此,兩大政治運動推展開來,代表著解決這一問題的不同途徑。”這段話中的兩大政治運動是指(

A.太平天國運動與洋務運動
B.洋務運動與維新變法
C.維新變法與辛亥革命
D.辛亥革命與新文化運動
6.1905年夏,孫中山曾指出:“此一省欲起事,彼一省亦欲起事,不相聯絡,各自號召,終必成秦末二十余國之爭。”這表明孫中山(

A.認識到清朝的覆亡已成為歷史的必然
B.已感到建立統一的資產階級革命政黨的迫切性
C.已成為資產階級革命運動的公認領袖
D.看到了蓬勃發展的革命形勢
7.民國初年,梁啟超發文稱:“自辛亥八月迄今未盈四年……忽而制定約法,忽而修改約法;忽而召集國會,忽而解散國會;忽而內閣制,忽而總統制;忽而任期總統,忽而終身總統……使全國民彷徨迷惑,莫知適從,政府威信,掃地盡矣。”此語表明(

A.民生主義思想深刻影響國民心理
B.中華民國陷入政治混亂局面
C.民主共和成為當時主流社會思潮
D.北洋政府統治時期軍閥割據
8.“革命把自古以來神圣不可侵犯的天子打倒了。人們之間不許稱‘老爺’、‘大人’,而改稱為‘先生’、‘同志’等”。這場“革命”(

A.推動了中華民族的思想解放
B.開啟了中國近代化的步伐
C.結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D.確立了人民當家作主的地位
9.跨入20世紀的中國同傳統社會相比,中國人的社會生活和思想觀念發生的變化有(

①許多新型交通工具傳入中國,如火車、電車、汽車等
②新式郵政、電信事業發展起來了,人們開始使用電話、微信
③人們穿著中山裝、西服、新式旗袍
④人們見面就叩頭,口中稱著“大人”“老爺”
A.①③
B.①②
C.②③
D.②④
10.清末民初,山西有一首歌謠:破戲臺,爛秀才,小足板子洋煙袋;火車站,德律風(電話),大足板子畢業生。這反映出當地(

①傳統習俗受到沖擊②文化教育日漸衰落③生活方式發生變化④思想觀念有了變化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11.有學者指出,與其說是歷史選擇了列寧、選擇了布爾什維克,不如說在1917年這個關鍵時刻,是列寧、布爾什維克機敏地選擇子歷史,將群眾自發的革命行為,引導到解決和平、土地和面一包問題上來。據此可知,該學者(

A.認為十月革命不符合俄國國情
B.夸大革命領袖的重要影響
C.否定了俄國無產階級的革命性
D.強調十月革命順應了民心
2020年是列寧誕辰150周年,他把馬克思主義與俄國革命相結合,開辟了人類歷史的新紀元。據此完成下面小題。
12.下圖為列寧領導的布爾什維克黨發動武裝起義示意圖,此圖可用來研究
A.俄國“二月革命”期間相關歷史
B.世界上首個社會主義國家的建立
C.沙皇專制統治在俄國歷史的終結
D.第一次世界大戰東線戰場的形勢
13.1921年春,基于對現實的思考,列寧開始重新思考利用資本主義建設新俄國。列寧當時面對的“現實”是(

A.蘇聯面臨嚴峻經濟發展困境
B.戰時共產主義政策存在弊端
C.外國武裝干涉威脅新生政權
D.蘇聯模式成為經濟發展障礙
14.下表所示,蘇聯工業總產值所占位次發生顯著變化,其主要原因是1928-1937年蘇聯(

地位??????
年代
1928年
1932年
1937年
在歐洲占位次
?
2
1
在世界占位次
5
3
2
A.新經濟政策的實施
B.第一、第二個五年計劃的實施
C.沒有受到經濟危機的沖擊
D.1936年蘇聯新憲法的頒布
15.尼赫魯在《印度的發現》一書中有一段精彩的描述:“我們好像是在一種全能的怪物掌握之中而無能為力;我們的四肢癱瘓了;我們的心智呆鈍了……那時甘地出現了,他像一股強有力的新鮮氣流,使我們振作起來……最重要的是促使人們用頭腦思考……于是人們肩頭上恐懼的黑幕就這樣突然間被揭掉了。”對這段話理解正確的是(

A.甘地號召人們用武力推翻英國強大的殖民統治
B.甘地喚醒了印度民族的解放意識,增強了斗爭力量
C.甘地讓人們采取文明服從的形式
D.甘地告訴人們不要怕找殖民當局的麻煩,不要怕坐牢
16.印度非暴力不合作運動和埃及的華夫脫運動的相似之處是(

A.提出獨立要求
B.采用不合作方式
C.進行非暴力斗爭
D.斗爭取得勝利
17.有人這樣描寫甘地:“他有宗教家十二厚的胸懷,革命家雄渾的魄力,憑著一把鹽,幾部紡織機……成為頂天立地的‘圣雄’。”這里所說的“憑著一把鹽”的背景是(

A.英國殖民當局制定和頒布食鹽專營法
B.英國制造阿姆利則慘案
C.英國殖民當局取締國大黨
D.甘地第一次真正提出獨立要求
18.馬克思說:“人類社會發展是一個‘多線’的進程,不同國家和地區在社會歷史發展的道路上存在著多樣化和超常規性”。對以下國家發展道路描述正確的是(???

①土耳其人民在凱末爾帶領下,通過改革,走上民族復興的道路
②美國人民在羅斯福的帶領下,通過新政,擺脫了嚴重的經濟危機
③印度人民在甘地的帶領下,通過“非暴力不合作”運動,取得了民族解放和國家獨立
④俄國人民在斯大林的帶領下,通過“十月革命”,第一個走上了社會主義發展的道路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19.閱讀下圖,據此回答下題。下圖反映了20世紀初某組織的分布情況。該組織的歷史作用是(

A.奠定了資產階級政黨成立的基礎
B.奠定了無產階級政黨成立的基礎
C.推動了國民革命運動的發展
D.推動了土地革命戰爭的發展
20.浙江有一位革命先烈——錢一飛,民國十六年,他因秘密印制“打倒蔣介石”的傳單,被人告發,隨后被逮捕。他的遭遇表明當時中國的社會形勢是(

A.國民黨第五次圍剿中央革命根據地
B.國民革命運動失敗
C.廣州起義失敗,革命黨人被屠殺
D.帝制復辟,軍閥割據
21.《毛澤東選集》中寫道:“由于兩黨在一定綱領上的合作,發動了一九二四年至一九二七年的革命……在僅僅兩三年之內,獲得了巨大的成就。”“巨大的成就”是指(

A.創辦黃埔軍校
B.北伐戰爭取得重大勝利
C.成立南京國民政府
D.實現全國統一
22.1918年11月,李大釗在《庶民的勝利》中指出:“勞工主義的勝利也是庶民的勝利”。1920年4月,陳獨秀發表演說強調,勞動者的覺悟第一步“要求待遇”,第二步“要求管理權”。據此可知(

A.新文化運動開始向傳統思想和道德宣戰
B.國際工人運動在世界范圍蓬勃開展起來
C.此時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已經被普遍接受
D.中國先進知識分子積極宣傳馬克思主義
23.李大釗認為:“在半殖民地的中國,農民占人口的90%以上,當我們估計革命力量時,我們必須強調農民是一個重要部分。”下面把這一認識付諸實踐的是(

①發動南昌起義②創辦黃埔軍校③建立農村革命根據地④開展土地革命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24.毛澤東曾說:“我們鬧革命,光是跑來跑去是不行的,一定要有一個家,不然就很困難,……我們以家為依托,不斷向外發展,把我們四周的敵人一點點地吃掉……”。中國共產黨獨立“鬧革命”后建立的第一個“家”是(

A.井岡山革命根據地
B.陜甘寧革命根據地
C.閩浙贛根據地
D.中央革命根據地
25.胡適回憶說:民(國)十五六年之間,全國大多數的人心傾向國民黨……”這主要是因為這一時期的國民黨(

A.發動武昌起義,推翻清政府,結束君主專制統治
B.創建中華民國臨時政府,建立第一個共和制政府
C.領導五四運動,掀起聲勢浩大的反帝愛國運動
D.與共產黨合作,掀起聲勢浩大的國民革命運動
二、非選擇題(共4大題,共50分)
26.周恩來,20世紀中國歷史上的偉大人物,其卓著功勛彪炳千古,其崇高風范銘刻人心。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五四運動爆發后,周恩來參加了革命團體--覺悟社,號召“社會革命,階級斗爭,大家齊努力”。由其執筆的《“覺悟”的宣言》聲稱:“凡是不合于現代進化的軍國主義、資產階級、黨間,官僚、男女不平等界限、頑固思想、舊道德、舊倫常…全認他為應該鏟除應該改革的”。
——摘編自金沖及主編《周恩來傳》
材料二:大革命失敗后,面對國民黨的血腥屠殺,周恩來主張共產黨要加緊組織武裝力量,并親自指揮了南昌起義。隨后,起義部隊按計劃南下,準備到廣東建立根據地。途中遭遇敵人封堵,轉戰湘南,損失嚴重。1928年4月,這支部隊在朱德率領下到達井岡山,與毛澤東領導的工農革命軍勝利會師,鞏固和壯大了革命根據地。
——摘編自吳超《重大歷史事件中的周恩來》
回答:
(1)根據材料一,概括五四時期周恩來的思想主張。
(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這支部隊”在中國革命新道路探索中的歷史貢獻。
27.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毫無出路的處境十倍地增強了工農的力量,使我們能夠用與西歐其他一切國家不同的方法來創造發展文明的根本條件。”
“全國范圍的、包括一切地方的、先爭取群眾后建立政權的理論,是與中國革命的實情不適合的。……中國革命斗爭的勝利要靠中國同志了解中國情況。”
(1)從俄國十月革命,中國可以學習到哪些經驗?
(2)當時中國革命的實情是怎樣的?實現中國革命勝利的新的發展道路是怎樣的?
28.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在我看來,土布是印度人民團結的象征,是印度經濟自由和平等的象征。
——(印度)甘地
大英帝國近百年的殖民統治在這小小的鹽粒的攻擊下岌岌可危。
——田鴿、蔣祝平《甘地圖傳》
(1)以上材料涉及甘地兩次非暴力不合作運動的標志物:土布和食鹽。為什么它們會成為當時印度人民爭取民族獨立的武器?其中甘地倡導的“土布運動”體現了一種什么精神?
材料二
(2)綜合上述材料結合所學知識,分析甘地非暴力不合作運動在印度走向獨立的過程中體現的進步性。
29.從辛亥革命到五四運動是一個歷史轉型期。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三年以來,吾人于共和國體之下,備受專制政治之痛苦。......然自今以往,共和政體,果能鞏固無虞乎?立憲政治,果能施行無阻乎?以予觀之,此等政治根本解決問題,猶特吾人最后之覺悟。
——陳獨秀《吾人最后之覺悟》(1916年2月15日),《青年雜志》第1卷第6號
材料二1919年6月28日,在巴黎和會的簽字現場,人們驚奇地發現中國代表團的席位上空無一人。拒絕簽字,是自鴉片戰爭以來,中國第一次對列強說“不”。這種不妥協的態度為中國博得了國際與論的同情,為日后重新解決山東問題奠定了基礎
——《第一次向列強說“不”》
(1)材料一中“專制政治”具體指什么?結合材料一和所學知識,指出辛亥革命的歷史局限
(2)材料二反映的是五四運動的哪一成果?還取得了什么成果?五四運動有什么重要意義
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共
2
頁)
HYPERLINK
"http://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
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
九年級上冊歷史與社會期中綜合測試
(考試范圍:九上歷史與社會第一、二單元)
學校:__________班級:__________考號: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
題號


總分
得分
一、選擇題(共25題,每題2分,共50分)
1.嚴復在1914年8月29日寫給友人的信中說道。“此次世界戰端一起,進出口貨物交往當有隔礙。以德奧之強初戰當能與協約國以盛勢。然彼國資源遠遠遜英法美,如戰局久持,德奧必遭敗北,可斷言也。”嚴復認為一戰(

A.有利于國際貿易發展
B.勝敗由各國實力決定
C.持續時間一定會很長
D.協約國必將取得勝利
【答案】D
【解析】根據材料“然彼國資源遠遠遜英法美,如戰局久持,德奧必遭敗北,可斷言也”可知,嚴復認為德奧同盟國集團在總體綜合實力方面畢竟不如英法等協約國集團,雖然初戰可能取得優勢,但是如果進行長期的消耗戰,最后的勝利應當屬于協約國集團,據此判斷嚴復認為一戰的勝敗由各國實力決定,D正確,B排除;依據“此次世界戰端一起,進出口貨物交往當有隔礙”可見嚴復認為一戰不利于國際貿易發展,A排除;依據“如戰局久持,德奧必遭敗北”可見嚴復是假設如果一戰持續時間很長的話,結果對德奧同盟國集團不利,C排除。故選D。
2.巴黎和會和華盛頓會議使得一戰后的國際新秩序得以重建,這一秩序通常被稱為“凡爾賽華盛頓體系”。這兩場會議的共同之處有(

①本質都是帝國主義重新瓜分世界②解決了帝國主義國家之間的矛盾
③由大國操控并充滿了矛盾和斗爭④涉及中國問題并維護了中國主權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答案】B
【解析】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巴黎和會和華盛頓會議本質都是帝國主義重新瓜分世界。①正確;巴黎和會由英法美三國操縱。華盛頓會議由美國主導。因此③正確。B正確;兩次會議并沒有解決帝國主義國家之間的矛盾,反而進一步激化了這一矛盾。②錯誤;巴黎和會上將德國在山東的利權轉讓給了日本。華盛頓會議上簽訂了《九國公約》使中國重新置于列強的共同宰割之下。因此兩次會議都涉及到中國問題,但損害了中國的主權。④錯誤。因此ACD錯誤。綜上故選B。
3.多數歷史學家認為,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應由歐洲列強分攤責任,德國不是戰爭的唯一發動者。以下最能佐證這一觀點的是(

A.科技的進步加劇戰場的殘酷性
B.兩大軍事集團的擴軍備戰
C.交戰雙方使用了許多新式武器
D.戰爭造成了大量人員傷亡
【答案】B
【解析】第二次工業革命后,在資本主義經濟政治發展不平衡的影響下,帝國主義國家間圍繞著爭奪殖民地、爭奪霸權展開了激烈的斗爭。各帝國主義大國出于自身的利益,拉幫結派,尋找盟友,重新組合,導致帝國主義兩大軍事集團--三國同盟和三國協約形成。兩大軍事集團瘋狂擴軍備戰,加劇世界局勢緊張,世界大戰一觸即發,嚴重威脅了世界和平,最終導致了第一次世界大戰。因此能說明題干中這一觀點的是三國同盟和三國協約的擴軍備戰,B符合題意;科技的進步加劇戰場的殘酷性,交戰雙方使用了許多新式武器,不能體現戰爭的責任者,AC不符合題意;戰爭造成了大量人員傷亡是戰爭的后果,戰爭的后果不能體現戰爭的責任者,D不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B。
4.19世紀末20世紀初,亞洲的社會發生深刻變化,亞洲各國人民掀起了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運動的新高潮,例如印度的民族解放運動,中國也進行了相應的事件是(

A.戊戌變法
B.辛亥革命
C.新文化運動
D.中共一大
【答案】B
【解析】根據所學知識可知,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運動,在當時中國就是資產階級革命派領導的辛亥革命,也推翻了清王朝的封建統治,故B正確;戊戌變法是在1898年學習西方先進的政治制度君主立憲制,它是一場資產階級性質的改革,故排除A項;新文化運動是一場思想解放,故排除C項;中國共產黨的誕生不屬于民族民主運動,故排除D項。故選B。
5.“甲午戰爭以后,中國面臨的迫切問題,是如何在外國帝國主義和王朝衰退加劇的局勢下,實現民族救亡。為此,兩大政治運動推展開來,代表著解決這一問題的不同途徑。”這段話中的兩大政治運動是指(

A.太平天國運動與洋務運動
B.洋務運動與維新變法
C.維新變法與辛亥革命
D.辛亥革命與新文化運動
【答案】C
【解析】根據材料結合所學,甲午戰爭后,進行民族救亡的“兩大政治運動”是指維新變法運動和辛亥革命。甲午戰爭后,帝國主義在中國掀起了瓜分狂潮,民族危機空前加重,國難當頭之時,資產階級維新派掀起了旨在學習西方政治制度的維新變法運動,資產階級革命派掀起了旨在實現“三民主義”思想的辛亥革命,前者以失敗告終,后者雖結束帝制但沒有實現革命最終目的,故C正確;太平天國運動是鴉片戰爭失敗后而爆發的,洋務運動是第二次鴉片戰爭失敗以后進行的運動,故排除AB項;新文化運動不是甲午戰后出現的運動,是思想解放運動,故排除D項。故選C。
6.1905年夏,孫中山曾指出:“此一省欲起事,彼一省亦欲起事,不相聯絡,各自號召,終必成秦末二十余國之爭。”這表明孫中山(

A.認識到清朝的覆亡已成為歷史的必然
B.已感到建立統一的資產階級革命政黨的迫切性
C.已成為資產階級革命運動的公認領袖
D.看到了蓬勃發展的革命形勢
【答案】B
【解析】“此一省欲起事,彼一省亦欲起事,不相聯絡,各自號召,終必成秦末二十余國之爭。”表明孫中山認識到各省分散斗爭不利于革命成功,因此他已經認識到革命必須要有統一的組織和領導,為此他于1905年在日本東京成立了統一的資產階級革命政黨中國同盟會,B正確;孫中山的這番話并不是強調清朝的覆亡已成為歷史的必然或革命形勢的蓬勃發展,而是看到了革命存在的隱患,即各省分散斗爭不利于革命成功,AD排除;孫中山成為資產階級革命運動公認領袖是在中國同盟會成立之后,C排除。故選B。
7.民國初年,梁啟超發文稱:“自辛亥八月迄今未盈四年……忽而制定約法,忽而修改約法;忽而召集國會,忽而解散國會;忽而內閣制,忽而總統制;忽而任期總統,忽而終身總統……使全國民彷徨迷惑,莫知適從,政府威信,掃地盡矣。”此語表明(

A.民生主義思想深刻影響國民心理
B.中華民國陷入政治混亂局面
C.民主共和成為當時主流社會思潮
D.北洋政府統治時期軍閥割據
【答案】B
【解析】根據“自辛亥八月迄今未盈四年……使全國民彷徨迷惑,莫知適從,政府威信,掃地盡矣”可知,中華民國陷入了政治混亂局面。B正確;根據“忽而終身總統”可知,民主制度受到破壞。A錯誤;材料反映了這一時期中華民國政治混亂,袁世凱等破壞民主共和,不能反映出民主共和思想成為主流。C錯誤;根據“自辛亥八月迄今未盈四年”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1911年是辛亥年,當時距離辛亥八年還不到四年,換言之當時是1915年左右。北洋軍閥割據是在1916年袁世凱去世之后。D錯誤。綜上故選B。
8.“革命把自古以來神圣不可侵犯的天子打倒了。人們之間不許稱‘老爺’、‘大人’,而改稱為‘先生’、‘同志’等”。這場“革命”(

A.推動了中華民族的思想解放
B.開啟了中國近代化的步伐
C.結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D.確立了人民當家作主的地位
【答案】A
【解析】根據材料“革命把自古以來神圣不可侵犯的天子打倒了”可知,這次革命是辛亥革命,辛亥革命推翻了兩千多年的封建帝制。根據材料“人們之間不許稱‘老爺’、‘大人’,而改稱為‘先生’、‘同志’等”可知,這使人們的思想發生了變化,推動了思想解放,故A正確;洋務運動開啟了中國近代化的步伐,故B錯誤;新中國的成立結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性質,人民當家做主站起來,故CD錯誤。故選A。
9.跨入20世紀的中國同傳統社會相比,中國人的社會生活和思想觀念發生的變化有(

①許多新型交通工具傳入中國,如火車、電車、汽車等
②新式郵政、電信事業發展起來了,人們開始使用電話、微信
③人們穿著中山裝、西服、新式旗袍
④人們見面就叩頭,口中稱著“大人”“老爺”
A.①③
B.①②
C.②③
D.②④
【答案】A
【解析】根據所學知識可知,火車、電車、汽車是兩次工業革命的成就,這些近代化的交通工具在近代傳入中國,方便了人民的出行速度;辛亥革命后,中華民國成立,社會生活發生巨大變化,人們穿著中山裝、西服、新式旗袍。故A正確。“電話、微信”是改革開放新時期出現的,和題干“跨入20世紀的中國”時間不符合;辛亥革命后,取消了“老爺”“大人”之類的稱呼,代之以“先生”“君”等平等的稱呼。故②④錯誤,故排除BCD項。故選A。
10.清末民初,山西有一首歌謠:破戲臺,爛秀才,小足板子洋煙袋;火車站,德律風(電話),大足板子畢業生。這反映出當地(

①傳統習俗受到沖擊②文化教育日漸衰落③生活方式發生變化④思想觀念有了變化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答案】D
【解析】根據題干的歌謠“破戲臺,爛秀才,小足扳子洋煙袋;火車站,德律風(指電話),大足板子畢業生”可知,著體現出當時傳統習俗受到沖擊,人們的生活方式發生變化,思想觀念也有了改變,故①③④符合題意,故D正確;清末民初文化教育并未衰落只是處于由舊式教育向新式教育的轉變時期,排除②,排除含②的ABC。故選D。
11.有學者指出,與其說是歷史選擇了列寧、選擇了布爾什維克,不如說在1917年這個關鍵時刻,是列寧、布爾什維克機敏地選擇子歷史,將群眾自發的革命行為,引導到解決和平、土地和面一包問題上來。據此可知,該學者(

A.認為十月革命不符合俄國國情
B.夸大革命領袖的重要影響
C.否定了俄國無產階級的革命性
D.強調十月革命順應了民心
【答案】D
【解析】材料一方面承認了歷史發展的客觀性,但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布爾什維克黨人抓住歷史時機的主觀努力,反映了十月革命是布爾什維克黨人適應時代要求而進行的革命運動,順應了當時俄國的社會需要,民心所向,D項符合題意;俄國十月革命是歷史的選擇,也是布爾什維克黨努力的結果,符合俄國的國情,排除A;材料沒有涉及夸大革命領袖的影響,也沒有否定俄國無產階級革命,排除BC。故選D。
2020年是列寧誕辰150周年,他把馬克思主義與俄國革命相結合,開辟了人類歷史的新紀元。據此完成下面小題。
12.下圖為列寧領導的布爾什維克黨發動武裝起義示意圖,此圖可用來研究
A.俄國“二月革命”期間相關歷史
B.世界上首個社會主義國家的建立
C.沙皇專制統治在俄國歷史的終結
D.第一次世界大戰東線戰場的形勢
13.1921年春,基于對現實的思考,列寧開始重新思考利用資本主義建設新俄國。列寧當時面對的“現實”是(

A.蘇聯面臨嚴峻經濟發展困境
B.戰時共產主義政策存在弊端
C.外國武裝干涉威脅新生政權
D.蘇聯模式成為經濟發展障礙
【答案】12.B
13.B
【解析】12.材料“列寧領導的布爾什維克黨發動武裝起義示意圖”是對俄國十月革命過程的描述,其中十月革命的勝利,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B正確;材料與二月革命和一戰無關,AD排除;C是二月革命的結果,與材料無關,排除。故選B。
13.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因為戰時共產主義政策引發了嚴重的政治、經濟危機,因此1921年列寧試圖利用市場、商品貨幣關系來發展生產,B正確;A也是戰時共產主義政策導致的,排除;CD與材料無關,排除。故選B。
14.下表所示,蘇聯工業總產值所占位次發生顯著變化,其主要原因是1928-1937年蘇聯(

地位??????
年代
1928年
1932年
1937年
在歐洲占位次
?
2
1
在世界占位次
5
3
2
A.新經濟政策的實施
B.第一、第二個五年計劃的實施
C.沒有受到經濟危機的沖擊
D.1936年蘇聯新憲法的頒布
【答案】B
【解析】根據題干表格給出的1928年至1937年及工業生產總值歐洲第一、世界第二等可知,蘇聯發生這樣變化的主要原因是第一、第二個五年計劃完成。1928~1937年,蘇聯人民在斯大林領導下,先后完成第一、第二個五年計劃,重點發展重工業。這兩個五年計劃完成后,蘇聯由傳統的農業國變成強盛的工業國,國防力量也大力加強,工業總產值躍歐洲第一、世界第二。故B選項正確;新經濟政策的實施是1921年,排除A選項;材料未體現蘇聯是否受到經濟危機的沖擊,排除C選項;1928--1937年,蘇聯完成了前兩個五年計劃,蘇聯由傳統的農業國變為強盛的工業國,國防力量也大為加強。1936年蘇聯新憲法的頒布,標志著高度集中的政治經濟體制的形成,即斯大林模式的形成,據此可知,兩個五年計劃為1936年蘇聯新憲法的頒布準備了基礎,排除D選項。
15.尼赫魯在《印度的發現》一書中有一段精彩的描述:“我們好像是在一種全能的怪物掌握之中而無能為力;我們的四肢癱瘓了;我們的心智呆鈍了……那時甘地出現了,他像一股強有力的新鮮氣流,使我們振作起來……最重要的是促使人們用頭腦思考……于是人們肩頭上恐懼的黑幕就這樣突然間被揭掉了。”對這段話理解正確的是(

A.甘地號召人們用武力推翻英國強大的殖民統治
B.甘地喚醒了印度民族的解放意識,增強了斗爭力量
C.甘地讓人們采取文明服從的形式
D.甘地告訴人們不要怕找殖民當局的麻煩,不要怕坐牢
【答案】B
【解析】分析題干的“他像一股強有力的新鮮氣流,使我們振作起來……最重要的是促使人們用頭腦思考……于是人們肩頭上恐懼的黑幕就這樣突然間被揭掉了。”結合所學知識可知,甘地的非暴力不合作思想喚醒了印度民族的解放意識,增強了斗爭力量,故B符合題意;用武力推翻英國強大的殖民統治與甘地的非暴力不合作思想不符,排除A;甘地讓人們采取文明不服從的形式,排除C;甘地告訴人們不要怕找殖民當局的麻煩,不要怕坐牢對題干材料的理解不正確,排除D。故選B。
16.印度非暴力不合作運動和埃及的華夫脫運動的相似之處是(

A.提出獨立要求
B.采用不合作方式
C.進行非暴力斗爭
D.斗爭取得勝利
【答案】A
【解析】1920年,印度資產階級政黨國民大會黨通過了甘地提出的“非暴力不合作計劃”,改變大戰期間同英國合作的態度,宣布要采取“和平和合法的手段”,來取得印度的自治。1918年,扎格魯爾等人向英國政府提出埃及完全獨立的要求。故A符合題意;印度非暴力不合作運動的特點是,采用不合作方式,取得印度的自治獨立。埃及華夫脫運動中,部分地區爆發武裝起義,排除BC;埃及華夫脫運動結果是1922年英國政府被迫有條件的承認埃及獨立。印度非暴力不合作運動沒有成功。排除D。故選A。
17.有人這樣描寫甘地:“他有宗教家十二厚的胸懷,革命家雄渾的魄力,憑著一把鹽,幾部紡織機……成為頂天立地的‘圣雄’。”這里所說的“憑著一把鹽”的背景是(

A.英國殖民當局制定和頒布食鹽專營法
B.英國制造阿姆利則慘案
C.英國殖民當局取締國大黨
D.甘地第一次真正提出獨立要求
【答案】A
【解析】根據材料“憑著一把鹽,幾部紡織機……成為頂天立地的‘圣雄’”結合所學知識可知,
“憑著一把鹽”的背景是英國殖民當局制定和頒布食鹽專營法。A項英國殖民當局制定和頒布食鹽專營法是題干中所說的“憑著一把鹽”的背景,符合題意;BC兩項的表述,均與史實及題意不相符合;D項甘地第一次真正提出獨立要求錯誤,應該是自治,不是獨立,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A。
18.馬克思說:“人類社會發展是一個‘多線’的進程,不同國家和地區在社會歷史發展的道路上存在著多樣化和超常規性”。對以下國家發展道路描述正確的是(???

①土耳其人民在凱末爾帶領下,通過改革,走上民族復興的道路
②美國人民在羅斯福的帶領下,通過新政,擺脫了嚴重的經濟危機
③印度人民在甘地的帶領下,通過“非暴力不合作”運動,取得了民族解放和國家獨立
④俄國人民在斯大林的帶領下,通過“十月革命”,第一個走上了社會主義發展的道路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A
【解析】凱末爾革命是第一次世界大戰后,土耳其資產階級領導的以反對帝國主義侵略瓜分、捍衛民族獨立主權和建立民族國家為目的資產階級革命運動;羅斯福在位期間,推行新政克服經濟大蕭條并成功帶領美國走出經濟大蕭條、帶領美國贏得二戰勝利擺脫經濟危機,所以①②是正確的描述;③選項非暴力不合作運動,是由圣雄甘地領導的,印度人民反抗英國殖民統治的一場影響深遠的運動.其特點就是非暴力和不合作,而在這場運動中印度國民大會黨逐漸成為了領導者,并從1947年開始在印度的長期以來的統治.這場運動一方面打擊了英國殖民統治鼓舞人民士氣,而另一方面其妥協性也使得取得的成果并不徹底,不利于人民真正的覺醒;④選項十月革命是經偉大革命導師列寧同志和托洛茨基領導下的布爾什維克領導的武裝起義,建立了人類歷史上第二個無產階級政權,排除.?所以A選項是正確的。
19.閱讀下圖,據此回答下題。下圖反映了20世紀初某組織的分布情況。該組織的歷史作用是(

A.奠定了資產階級政黨成立的基礎
B.奠定了無產階級政黨成立的基礎
C.推動了國民革命運動的發展
D.推動了土地革命戰爭的發展
【答案】B
【解析】圖中帶★處與共產主義小組的分布一致,以此為組織基礎,1921年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在上海召開。A
C
D三項和題干圖片信息不符,不符合題意;B項奠定了無產階級政黨成立的基礎是該組織的歷史作用,符合題意;故答案為
B。
20.浙江有一位革命先烈——錢一飛,民國十六年,他因秘密印制“打倒蔣介石”的傳單,被人告發,隨后被逮捕。他的遭遇表明當時中國的社會形勢是(

A.國民黨第五次圍剿中央革命根據地
B.國民革命運動失敗
C.廣州起義失敗,革命黨人被屠殺
D.帝制復辟,軍閥割據
【答案】B
【解析】依據“民國十六年,他因秘密印制‘打倒蔣介石’的傳單,被人告發,隨后被逮捕。”可知,體現的是1927年7月15日,汪精衛發動七一五反革命政變,國民革命運動失敗,國民黨右派屠殺共產黨員和革命群眾。B項國民革命運動失敗是當時中國的社會形勢,符合題意;A項國民黨第五次圍剿中央革命根據地不符合題意,1933年9月,國民黨第五次圍剿中央革命根據地,與題干時間不符;C項廣州起義失敗,革命黨人被屠殺不符合題意,國民大革命失敗后,1927年12月中共黨發動廣州起義,結果失敗,革命黨人被屠殺;D項帝制復辟,軍閥割據不符合題意,1915年底,袁世凱稱帝,改國號中華帝國,各階層人士群起反對,聲勢浩大的護國運動很快席卷南方多個省份,1916年6月袁世凱在絕望中死去,中國出現軍閥割據的局面。故答案為B。
21.《毛澤東選集》中寫道:“由于兩黨在一定綱領上的合作,發動了一九二四年至一九二七年的革命……在僅僅兩三年之內,獲得了巨大的成就。”“巨大的成就”是指(

A.創辦黃埔軍校
B.北伐戰爭取得重大勝利
C.成立南京國民政府
D.實現全國統一
【答案】B
【解析】依據題干“一九二四年至一九二七年的革命”的信息,結合所學可知,1924年,國民黨一大召開,國實現第一次合作,領導了國民革命運動,開展了北伐戰爭,基本消滅了北洋軍閥的統治,B項符合題意;創辦黃埔軍校是國民革命的內容,但不是巨大的成就,A項不符合題意;成立南京國民政府是1927年,是蔣介石叛變革命之的事件,C項不符合題意;實現全國統一是南京國民政府成立之后的事件,D項不符合題意。故選B。
22.1918年11月,李大釗在《庶民的勝利》中指出:“勞工主義的勝利也是庶民的勝利”。1920年4月,陳獨秀發表演說強調,勞動者的覺悟第一步“要求待遇”,第二步“要求管理權”。據此可知(

A.新文化運動開始向傳統思想和道德宣戰
B.國際工人運動在世界范圍蓬勃開展起來
C.此時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已經被普遍接受
D.中國先進知識分子積極宣傳馬克思主義
【答案】D
【解析】根據“……勞工主義的勝利也是庶民的勝利……勞動者的覺悟要求管理權”等可知,陳獨秀、李大釗等先進知識分子在中國積極宣傳馬克思主義,宣傳無產階級斗爭思想。D正確;新文化運動向傳統思想和道德宣戰主要表現在提倡新道德,與題不符。A錯誤;李大釗、陳獨秀等是中國先進知識分子,與國際工人運動蓬勃開展無關。B錯誤;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廣泛傳播是在1919年五四運動后。C錯誤。綜上故選D。
23.李大釗認為:“在半殖民地的中國,農民占人口的90%以上,當我們估計革命力量時,我們必須強調農民是一個重要部分。”下面把這一認識付諸實踐的是(

①發動南昌起義②創辦黃埔軍校③建立農村革命根據地④開展土地革命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D
【解析】據題干信息“在半殖民地中國,農民占人口的90%以上……當我們估計革命力量時,我們必須強調農民是一個重要部分。”聯系所學知識,1927年秋收起義失敗后,毛澤東認真分析中國的形勢,當機立斷,向農村進軍,到達井岡山,建立了第一個農村革命根據地——井岡山革命根據地,開展土地革命,進行武裝斗爭,努力發展生產。南昌起義打響了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的第一槍,走的仍然是城市中心論的道路,沒有強調重視農民的力量。黃埔軍校是國共第一次合作時期創辦的,用以培養軍事政治人才,同樣沒有強調重視農民的力量。③④正確,①②錯誤,故D選項正確,排除ABC選項。
24.毛澤東曾說:“我們鬧革命,光是跑來跑去是不行的,一定要有一個家,不然就很困難,……我們以家為依托,不斷向外發展,把我們四周的敵人一點點地吃掉……”。中國共產黨獨立“鬧革命”后建立的第一個“家”是(

A.井岡山革命根據地
B.陜甘寧革命根據地
C.閩浙贛根據地
D.中央革命根據地
【答案】A
【解析】據題干“我們鬧革命,光是跑來跑去是不行的,一定要有一個家,不然就很困難。有了這個家,就可以作為同敵人進行革命斗爭的根據地。”和所學知識可知,1927年,毛澤東領導秋收起義失敗后,當即立斷,率部隊向井岡山進軍,開始創建中國革命史上第一個農村革命根據地-井岡山根據地。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的開辟,是中國共產黨探索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這一革命道路的開始。因此中國共產黨創建的第一個“家”是井岡山,A正確,BCD排除。故選A。
25.胡適回憶說:民(國)十五六年之間,全國大多數的人心傾向國民黨……”這主要是因為這一時期的國民黨(

A.發動武昌起義,推翻清政府,結束君主專制統治
B.創建中華民國臨時政府,建立第一個共和制政府
C.領導五四運動,掀起聲勢浩大的反帝愛國運動
D.與共產黨合作,掀起聲勢浩大的國民革命運動
【答案】D
【解析】根據材料“民(國)十五六年之間”可知,民國十五六年指的是1912+15-1=1926年。1926年的北伐戰爭,討伐的對象是吳佩孚、孫傳芳、張作霖三個軍閥。北伐戰爭發生在第一次國共合作時期,是國共合作的重要成果,所以又稱國民革命。故D正確;武昌起義的時間是1911年,故排除A項;中華民國臨時政府的時間是1912年,故排除B項;五四運動的時間是1919年,故排除C項。故選D。
二、非選擇題(共4大題,共50分)
26.周恩來,20世紀中國歷史上的偉大人物,其卓著功勛彪炳千古,其崇高風范銘刻人心。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五四運動爆發后,周恩來參加了革命團體--覺悟社,號召“社會革命,階級斗爭,大家齊努力”。由其執筆的《“覺悟”的宣言》聲稱:“凡是不合于現代進化的軍國主義、資產階級、黨間,官僚、男女不平等界限、頑固思想、舊道德、舊倫常…全認他為應該鏟除應該改革的”。
——摘編自金沖及主編《周恩來傳》
材料二:大革命失敗后,面對國民黨的血腥屠殺,周恩來主張共產黨要加緊組織武裝力量,并親自指揮了南昌起義。隨后,起義部隊按計劃南下,準備到廣東建立根據地。途中遭遇敵人封堵,轉戰湘南,損失嚴重。1928年4月,這支部隊在朱德率領下到達井岡山,與毛澤東領導的工農革命軍勝利會師,鞏固和壯大了革命根據地。
——摘編自吳超《重大歷史事件中的周恩來》
回答:
(1)根據材料一,概括五四時期周恩來的思想主張。
(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這支部隊”在中國革命新道路探索中的歷史貢獻。
【答案】(1)反對封建思想,主張社會革命。
(2)南昌起義打響了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統治的第一槍,是中國共產黨創建人民軍隊,獨立領導武裝斗爭的開始,農村革命根據地的建立與擴大,開辟了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革命道路。
【解析】(1)根據材料“凡是不合于現代進化的軍國主義、資產階級、黨間,官僚、男女不平等界限、頑固思想、舊道德、舊倫常…全認他為應該鏟除應該改革的”可知,周恩來的主張是反對封建思想,主張社會革命。
(2)根據材料“大革命失敗后,面對國民黨的血腥屠殺,周恩來主張共產黨要加緊組織武裝力量,并親自指揮了南昌起義。隨后,起義部隊按計劃南下,準備到廣東建立根據地。途中遭遇敵人封堵,轉戰湘南,損失嚴重”可知,南昌起義打響了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統治的第一槍,是中國共產黨創建人民軍隊,獨立領導武裝斗爭的開始。根據材料“1928年4月,這支部隊在朱德率領下到達井岡山,與毛澤東領導的工農革命軍勝利會師,鞏固和壯大了革命根據地。”可知,“這支部隊”在中國革命新道路探索中的歷史貢獻是,是中國共產黨創建人民軍隊,獨立領導武裝斗爭的開始,農村革命根據地的建立與擴大,開辟了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革命道路。
27.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毫無出路的處境十倍地增強了工農的力量,使我們能夠用與西歐其他一切國家不同的方法來創造發展文明的根本條件。”
“全國范圍的、包括一切地方的、先爭取群眾后建立政權的理論,是與中國革命的實情不適合的。……中國革命斗爭的勝利要靠中國同志了解中國情況。”
(1)從俄國十月革命,中國可以學習到哪些經驗?
(2)當時中國革命的實情是怎樣的?實現中國革命勝利的新的發展道路是怎樣的?
【答案】
(1)充分發動和依靠人民(工人、士兵、農民等)
:進行社會主義革命,開創新的革命道路和方法。
(2)大革命失敗,城市革命處于低潮。在農村建立根據地,走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新道路。
【解析】(1)根據材料中的“毫無出路的處境十倍地增強了工農的力量”可見中國可以學習到經驗是:充分發動和依靠人民;根據材料中的“使我們能夠用與西歐其他一切國家不同的方法來創造發展文明的根本條件。”可見俄國十月革命具有首創性,中國可以學習到經驗是:進行社會主義革命,開創新的革命道路和方法。
(2)國民大革命失敗后,中共開展城市武裝起義,走俄國人的路,最終以失敗而告終,城市革命處于低潮;之后從城市轉向農村,開辟井岡山革命根據地,使中國革命走上一條以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正確革命道路。
28.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在我看來,土布是印度人民團結的象征,是印度經濟自由和平等的象征。
——(印度)甘地
大英帝國近百年的殖民統治在這小小的鹽粒的攻擊下岌岌可危。
——田鴿、蔣祝平《甘地圖傳》
(1)以上材料涉及甘地兩次非暴力不合作運動的標志物:土布和食鹽。為什么它們會成為當時印度人民爭取民族獨立的武器?其中甘地倡導的“土布運動”體現了一種什么精神?
材料二
(2)綜合上述材料結合所學知識,分析甘地非暴力不合作運動在印度走向獨立的過程中體現的進步性。
【答案】(1)原因:土布和食鹽涉及人們生活的基本需求——穿和吃,可觸動印度人的民族感情。精神:維護民族經濟,爭取民族獨立的精神。
(2)抵制英國經濟侵略,復興民族經濟;沉重打擊殖民統治,鼓舞人民反對殖民統治的信心;使印度民族意識高漲,推動獨立運動的發展。
【解析】(1)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土布和食鹽涉及人們生活的基本需求——穿和吃,可觸動印度人的民族感情。因此,土布和食鹽會成為當時印度人民爭取民族獨立的武器。依據材料一的“土布是印度人民團結的象征,是印度經濟自由和平等的象征。”可知甘地倡導的“土布運動”體現了一種維護民族經濟,爭取民族獨立的精神。
(2)綜合題干材料結合所學知識可知,甘地非暴力不合作運動在印度走向獨立的過程中體現的進步性是:抵制英國經濟侵略,復興民族經濟;沉重打擊殖民統治,鼓舞人民反對殖民統治的信心;使印度民族意識高漲,推動獨立運動的發展。
29.從辛亥革命到五四運動是一個歷史轉型期。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三年以來,吾人于共和國體之下,備受專制政治之痛苦。......然自今以往,共和政體,果能鞏固無虞乎?立憲政治,果能施行無阻乎?以予觀之,此等政治根本解決問題,猶特吾人最后之覺悟。
——陳獨秀《吾人最后之覺悟》(1916年2月15日),《青年雜志》第1卷第6號
材料二1919年6月28日,在巴黎和會的簽字現場,人們驚奇地發現中國代表團的席位上空無一人。拒絕簽字,是自鴉片戰爭以來,中國第一次對列強說“不”。這種不妥協的態度為中國博得了國際與論的同情,為日后重新解決山東問題奠定了基礎
——《第一次向列強說“不”》
(1)材料一中“專制政治”具體指什么?結合材料一和所學知識,指出辛亥革命的歷史局限
(2)材料二反映的是五四運動的哪一成果?還取得了什么成果?五四運動有什么重要意義
【答案】(1)具體指:北洋軍閥(或袁世凱)統治;局限:沒有改變舊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性質,沒有改變中國人民的悲慘命運,
沒有完成實現民族獨立、人民解放的歷史任務。
(2)成果:中國代表團拒絕在《凡爾賽和約》上簽字。
成果:北洋政府被迫釋放被捕學生;罷免了曹汝霖、章宗祥、陸宗輿的職務。
意義:中國的工人階級開始以獨立的姿態登上政治舞臺;
五四運動是一場聲勢浩大的徹底的反帝愛國運動,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始;
經過“五四”運動的洗禮,人們的思想獲得極大解放,開始用新的眼光看中國、看世界。
【解析】(1)根據材料“三年以來,吾人于共和國體之下,備受專制政治之痛苦”結合所學知識可知,三年以來指的是1913年以來。1913年是北洋軍閥統治時期。根據材料“然自今以往,共和政體,果能鞏固無虞乎?立憲政治,果能施行無阻乎?以予觀之,此等政治根本解決問題,猶特吾人最后之覺悟”可知,辛亥革命的局限性是
沒有完成實現民族獨立、人民解放的歷史任務。沒有改變舊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性質,沒有改變中國人民的悲慘命運。
(2)根據材料“拒絕簽字,是自鴉片戰爭以來,中國第一次對列強說‘不’”可知,五四運動的斗爭使北洋軍閥政府拒絕了在對德合約上簽字。根據所學知識可知,五四運動的結果還有北洋政府被迫釋放被捕學生;罷免了曹汝霖、章宗祥、陸宗輿的職務。五四運動使中國的工人階級開始以獨立的姿態登上政治舞臺;
五四運動是一場聲勢浩大的徹底的反帝愛國運動,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始;
經過“五四”運動的洗禮,人們的思想獲得極大解放,開始用新的眼光看中國、看世界。
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共
2
頁)
HYPERLINK
"http://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
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pre id="tfb94"><li id="tfb94"></li></pre>

<bdo id="tfb94"><rt id="tfb94"></rt></bdo>
  • <menu id="tfb94"><dl id="tfb94"></dl></menu><i id="tfb94"><acronym id="tfb94"><sub id="tfb94"></sub></acronym></i>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和林格尔县| 庆安县| 嵊泗县| 泰兴市| 连南| 陆河县| 拜城县| 宁晋县| 滁州市| 靖安县| 永康市| 桦川县| 黄浦区| 克东县| 奇台县| 娄底市| 汾西县| 孝昌县| 石嘴山市| 郁南县| 阜平县| 青岛市| 阳春市| 昭觉县| 乌鲁木齐市| 鄢陵县| 甘孜| 子长县| 昂仁县| 崇州市| 桐乡市| 太谷县| 宜川县| 济源市| 乌拉特前旗| 普兰店市| 海城市| 桂东县| 安康市| 清河县| 汾阳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