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九年級下冊歷史與社會期末綜合測試(考試范圍:九下歷史與社會)學校:__________班級:__________考號: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題號一二總分得分一、選擇題(共25題,每題2分,共50分)1.《杜魯門回憶錄》寫道:“我也希望向全世界說明,美國在這個新的極權主義的挑戰面前所持的立場。……它現在宣布,不論什么地方,不論直接或間接侵略威脅了和平,都與美國的安全有關。”據此,這一“宣布”表明了當時美國A.受到經濟危機困擾B.主動維護國家安全C.開始推行冷戰政策D.面臨世界戰爭威脅【答案】C【解析】依據所學知=知識可知,材料中的“極權主義”指的是以蘇聯為首的社會主義國家,美國宣布“不論什么地方,不論直接或間接侵略威脅了和平,都與美國的安全有關”的實質是想稱霸世界,發出了對蘇聯等社會主義國家冷戰的信號,美國的這項政策被稱為“杜魯門主義”,故這一“宣布”意味著美國當時開始推行冷戰政策,故C正確;ABD與題意不符,排除。綜上答案C。2.中醫藥在幾千年的歷史發展中多次戰勝瘟疫,此次新冠肺炎臨床療效中,中醫藥在提高愈奉、降低死亡率上發揮了積極作用,尤其是中西醫結合教治,是中國抗擊新冠肺炎的亮點。這啟示我們要①全面繼承中醫藥文化②推動中醫藥文化創新性發展③認同中醫藥文化,樹立文化自信④努力實現中西醫交融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答案】D【解析】本題考查增強文化自信。②③④:分析題干描述,體現了中醫藥在疫情防控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啟示我們要認同中醫藥文化,樹立文化自信,推動中醫藥文化創新性發展和創造性轉化,要加強與西藥的交流互鑒,故②③④說法符合題意;①:對傳統文化不能全面繼承,要辯證性繼承,故①說法錯誤;故本題選D。3.辦好一次會,搞活一座城,2020年10月世界青年科學家峰會在溫州舉行。在峰會中外大學校長圓桌會上,有嘉賓指出:“教育在哪里,你的家庭就在哪里,教育在哪里,中國的未來就在哪里。”這說明教育是()A.推動社會經濟發展的第一動力B.綜合國力競爭的決定性因素C.解決社會主要矛盾的根本途徑D.民族振興、社會進步的基石【答案】D【解析】本題考查教育重要性。D:分析材料信息可知,教育是民族振興、社會進步的基石,故D說法正確;A:科技是推動社會發展的第一動力,故A說法與題意不符,排除;B:科技創新是綜合國力競爭的決定性因素,故B說法與題意不符,排除;C:經濟建設是解決社會主要矛盾的根本途徑,故C說法與題意不符,排除;故本題選D。4.《新全球史》說:“世界開始重建,而另一場戰爭也開始了。曾經擊敗德國和日本的聯也解體了,在很短的時間里,美國利蘇聯及其各白的盟國在冷戰中已經擺好了作戰的姿勢,開始了主要在政治、經濟和宣傳層面的對抗。”它表明A.為反法西斯建立的聯合國在戰后迅速解體B.冷戰主要是軍事上的對抗C.二戰后以美、蘇為首的兩大陣營相互對峙D.冷戰目的是為了稱霸世界【答案】C【解析】根據題干信息《新全球史》“世界開始重建,而另一戰爭也開始了。…美國和蘇聯及其各自的盟國在冷戰中已經擺好了作戰的姿勢,開始了主要在政治、經濟和宣傳層面的對抗”可知,材料表明二戰后以美、蘇為首的兩大陣營相互對峙,實行冷戰,故C符合題意;A項說法錯誤,故排除A;冷戰在政治、經濟、和軍事領域都對抗,故排除B項;材料沒有涉及稱霸世界,故排除D項。故選C。5.下圖反映出戰后美蘇關系發生了重大變化,其開始標志是()A.杜魯門主義出臺B.華約組織成立C.北約組織建立D.馬歇爾計劃實施【答案】A【解析】依據所學可知,為了打擊共同的敵人法西斯,1942年1月1日,美、英、蘇、中等26個國家在華盛頓簽署了《聯合國家宣言》,保證簽字國不單獨與敵人停戰或媾和等,標志著世界反法西斯同盟成立,1945年4月美蘇軍隊在易北河會師表示二戰中美蘇是盟友;二戰后,美蘇戰時同盟結束。1947年,美總統杜魯門提出“遏制共產主義”、干涉別國內政、加緊控制其他國家的綱領和政策,后來被稱為“杜魯門主義”,標志美蘇冷戰開始。A項符合題意;BCD都是冷戰的表現,不是開始的標志,排除。6.縱觀二戰結束至20世紀70年代中期這30年美蘇的軍備競賽過程,可以說是一種軍事技術先質量升級然后數量急劇增加的螺旋式競賽模式。這種相互攀比升級的結果是,蘇聯從原先在進攻性戰略核武器方面的劣勢發展成70年代與美國處于均勢的局面。材料強調的重點是()A.科技是美蘇對峙的支撐B.冷戰是維護和平的有效手段C.軍備競賽發展打破美蘇均勢D.對峙局面必然導致軍備競賽【答案】A【解析】依據材料“縱觀二戰結束至20世紀70年代中期這30年美蘇的軍備競賽過程,可以說是一種軍事技術先質量升級然后數量急劇增加的螺旋式競賽模式。”由此可知美蘇競賽是一種軍事技術的競賽;“這種相互攀比升級的結果是,蘇聯從原先在進攻性戰略核武器方面的劣勢發展成70年代與美國處于均勢的局面”,得出美蘇軍事技術競賽,科技較量的結果,促成美蘇兩國處于均勢。A正確,排除C;冷戰中美蘇的對峙,威脅到世界的和平。B排除;材料內容,沒有涉及對峙局面必然導致軍備競賽。D排除;故選A。7.讀1950-1970年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經濟增長率統計表,從表中我們不能得到的信息是()①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經濟都有增長②美國的經濟發展落后于其他資本主義國家③日本的經濟增長率居首位④歐洲國家聯合成立歐洲共同體A.①②B.①④C.②③D.②④【答案】D【解析】依據題干“不能得到的信息”,依據表格,美國的經濟增長率為3.5%,英國的增長率為2.9%,不能得出②的表述;表格中有聯邦德國、意大利、法國、英國、日本、美國,有亞洲國家、還有美洲國家。不能體現④的表述。D符合題意;依據表格年均增長率都是正數,可以得出①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經濟都有增長;由日本年均增長率9.6%,是這些國家中數字最大的,可以得出③日本的經濟增長率居首位。ABC排除。故選D。8.法國《費加羅報》日前刊文稱,新冠疫情發生以來,美國熱衷于單邊行動且無視歐洲盟友,使持續70年之久的跨大西洋盟友關系陷入“昏迷”。美歐盟友關系的重要表現是A.加人“北大西洋公約組織”B.加入歐洲聯盟C.加人“華沙條約組織”D.加入聯合國【答案】A【解析】根據所學可知,1949年,美、英、法等12個國家在華盛頓集會,簽訂《北大西洋公約》,建立了以美國為首的北大西洋公約組織,形成了西方集體防御體系,以達到對抗蘇聯、稱霸世界的目的。這是美歐盟友關系的重要表現,A項正確;美國不是歐洲聯盟成員,B項錯誤;1955年,蘇聯、捷克斯洛伐克等8國在華沙締結《華沙條約》,成立了以蘇聯為首的華沙條約組織,C項錯誤;聯合國是國際性的組織,不是美歐盟友關系的重要表現,D項錯誤,BCD不符合題意,排除,故選A。9.習近平總書記在敦煌莫高窟考察時一再強調,要把凝結著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文物保護好、管理好,同時加強研究和利用,讓歷史說話,讓文物說話。保護文化遺產①有利于增強對民族文化的認同②是增強文化自信的重要方式③實現了傳統文化的創新性發展④有利于擴大中華文化影響力A.①②B.②③C.②④D.③④【答案】A【解析】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加強文物保護工作,體現了保護文化遺產有利于堅守中華文化立場,傳承中華文化基因,增強對民族文化的認同;是增強文化自信的重要方式;說法①②正確。保護文化遺產與“傳統文化的創新性發展”和“擴大中華文化的影響力”沒有必然聯系,說法③④不符合題意。本題選A。10.1951年,美國操縱聯合國通過了對我國的禁運提案,導致我國同西方國家的貿易總額陡然下降90%。美國企圖顛覆新中國政權的種種行徑,都是基于中美之間軍事和經濟實力對比懸殊,尤其是工業化水平懸殊之上的。為了應對美國的挑戰,我國實施了A.抗美援朝B.一五計劃C.土地改革D.三大改造【答案】B【解析】根據材料“都是基于中美之間軍事和經濟實力對比懸殊,尤其是工業化水平懸殊之上的”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新中國建立初期我國工業落后,為了有計劃的進行社會主義建設,我國制定了發展國明經濟的第一個五年計劃,從1953年開始執行,故B正確;抗美援朝是中國人民一次保家衛國的戰爭,與題意不符,故A錯誤;土地改革是農業方面的政策,與題意不符,故C錯誤;三大改造是對農業、手工業、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與題意不符,故D錯誤。綜上答案B。11.一部中國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匯聚成多元--體中華民族的歷史,就是各民族共同締造,發展鞏固統一的偉大祖國的歷史。實現現代化,走向共同富裕,一個民族也不能少。這要求A.堅持民族平等團結互助和諧的基本原則B.實行民族區域自治的根本政治制度C.實施興邊富民行動增強民族地區自我發展D.保障民族地區各族人民享有高度自治權【答案】C【解析】本題考查促進民族地區的發展的認識和理解。A:民族平等團結互助和諧是我國的新型民族關系,故A說法錯誤;B: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是我國基本政治制度,故B說法錯誤;C:要實現民族共同繁榮,需要實施興邊富民行動,增強民族地區自我發展,故C說法正確;D:我國的特別行政區具有高度自治權,民族地區具有自治權,故D說法錯誤;故本題選C。12.重大歷史事件會對歷史進程產生深遠的影響。下列事件上與影響的搭配,正確的有①提出“兩個凡是”方針——揭開了真理標準問題大討論的序幕②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促進了我國農村生產力的大解放③中國重返聯合國——我國在此后推行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④鄧小平南方談話——對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產生了深遠影響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答案】C【解析】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擴大了農民生產自主權,促進了我國農村生產力的大解放。②正確;鄧小平的南方談話,把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推向新階段的又一個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宣言書,對中國整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意義。④正確。C正確;提出“兩個凡是”方針是真理標準問題大討論的原因,“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揭開了真理標準問題大討論的序幕。①錯誤;1949年新中國成立就提出了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中國重返聯合國是在1971年第26屆聯合國大會上。③錯誤。因此ABD錯誤。綜上故選C。13.1901年中國屈辱條約簽訂,每個中國人被迫賠償一兩白銀,無力反駁;2021年中美高層戰略對話,面對美國的指責,中方正面回擊:“美國沒有資格居高臨下同中國說話,中國人不吃這一套。”這一變化表明①中國綜合國力由弱轉強②中國的國際地位和影響力提高③中國開始主導世界格局④中國的發展依舊面臨各種挑戰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答案】B【解析】1901年中國處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國力衰敗、制度腐朽。2021年中國經歷改革開放,國力強大。國家實力是決定國際地位的關鍵因素。因此中國外交從近代屈辱外交轉變成了獨立自主的外交,有力維護國家利益。這一變化說明①中國綜合國力由弱轉強、②中國的國際地位和影響力提高,同時在會上美國的無端指責也說明了④中國的發展依舊面臨各種挑戰。B正確;當今世界格局向著多極化發展,中國深刻影響但不主導世界格局。③錯誤。因此ACD錯誤。綜上故選B。14.“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從這里拉開序幕,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從這里開始形成。”人民日報社論中的“這里”指的是A.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B.中共十二屆三中全會C.中共十四大D.中共十九大【答案】A【解析】根據所學知識可知,1978年,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會上作出了實行改革開放的決策,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從這里拉開序幕,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從這里開始形成,故A正確;BCD不符合題意,故排除BCD項。故選A。15.新中國成立后,鞏固人民民主政權,確立社會主義基本制度,推進社會主義建設,完成了中華民族有史以來最為廣泛而深刻的社會變革。在這個過程中,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①創造了中國特色革命道路②取得抗美援朝戰爭勝利③完成社會主義“三大改造”④開展了第一個五年計劃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答案】D【解析】創造了中國特色革命道路是民主革命時期的井岡山時期,①不符合題意;1953年7月,美國被迫在停戰協定上簽字,中朝人民取得反侵略戰爭的勝利。抗美援朝戰爭的勝利,為我國的經濟建設贏得一個相對穩定的和平環境,大大提高了我國的國際地位。到1956年底,國家基本上完成了對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實現了把生產資料私有制向社會主義公有制的轉變。1953-1957年進行“一五計劃”,一五計劃的完成標志著我國開始改變工業落后的面貌,向社會主義工業化邁進。②③④符合題意;排除A、B和C。故選D。16.自1956年社會主義基本制度建立后的二十年里,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進行了艱辛探索,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就。這些成就包括①共和國第一部憲法的頒布②武漢長江大橋建成③中國恢復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④組建戰略導彈部隊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答案】D【解析】根據材料中“自1956年社會主義基本制度建立后的二十年里”可知,這二十年指1956--1976年。依據所學知識可知,①共和國第一部憲法的頒布是在1954年;②武漢長江大橋建成在1957年;③中國恢復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在1971年;④組建戰略導彈部隊在1966年。所以②③④符合題意,故選D。17.下列年代尺能體現中國社會主義全面建設時期取得偉大成就的是(▲)①土地改革徹底廢除封建土地所有制②社會主義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③“大躍進”運動和人民公社化運動④第一個五年計劃提前超額完成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答案】D【解析】根據材料可知,中國社會主義全面建設時期是在1956—1966年,因此這一時期主要包括1958年開始的③“大躍進”運動和人民公社化運動以及1957年的④第一個五年計劃提前超額完成,因此D正確。①土地改革徹底廢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屬于社會主義過渡期,②社會主義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是在1956年底,也屬于過渡時期。由此排除ABC。綜上故選D。18.圖示法是表示概念之間關系的常用方法。下列選項與下圖所示關系最貼近A.憲法與普通法B.國民經濟與國有經濟C.主刑與附加刑D.個人利益與集體利益【答案】D【解析】本題考查正確認識概念之間的關系。A:憲法是國家的根本大法,是普通法的立法基礎和立法依據,普通法律是依據憲法制定的,是憲法的具體化,A說法與題不符;B:國有經濟是國民經濟的主導力量,B說法與題不符;C:刑罰包括主刑和附加刑,C說法與題不符;D:在集體中,個人利益和集體利益在本質上是一致的,二者相互聯系,相互影響,D說法正確;故本題選D。19.下圖的主題是貿易“保護”,對此理解正確的是A.是解決國際貿易爭端的重要方式B.違背了當今世界經濟發展的潮流C.緩和國際緊張局勢發揮積極作用D.保護主義傾向上升阻礙科技發展【答案】B【解析】本題考查對維護世界的和平與發展的理解。B:仔細觀察漫畫內容可知,美國對輸美低碳產品征收高關稅,這違背了當今世界經濟發展的潮流,不利于世界的發展,故B符合題意;ACD:這都是對材料的曲解,故說法錯誤;故本題選B。20.2021年2月習近平在全國脫貧攻堅表彰大會上宣布:黨的十八大以來,在全黨全國人民的共同努力下,我國脫貧攻堅取得全面勝利。脫貧攻堅的勝利得益于①中國特色革命道路的正確性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③堅持走改革開放的強國之路④中國共產黨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答案】D【解析】本題考查正確認識我國脫貧攻堅取得勝利的原因。①②③④:脫貧攻堅的勝利得益于堅持中國共產黨的正確領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正確性;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堅持走改革開放的強國之路;中國共產黨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①說法錯誤,②③④說法正確;故本題選D。21.歷史事件之間往往存在著各種關聯。下列兩個歷史事件間存有因果關系的是①華盛頓會議的召開一五四運動的爆發②珍珠港事件的爆發一世界反法西斯聯盟建立③馬歇爾計劃的實施--北大西洋公約組織成立④經濟全球化趨勢加強--世界貿易組織成立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答案】D【解析】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巴黎和會中國外交失敗,五四運動爆發,①不符合題意;珍珠港事件爆發后,西方國家簽署《聯合國家宣言》,標志著世界反法西斯聯盟的建立,②符合題意;歇爾計劃和北大西洋公約組織是冷戰在經濟和軍事上的表現,不存在因果關系,③不符合題意;隨著經濟全球化趨勢的不斷加強,世界貿易組織成立,④符合題意;結合上述分析可知D正確,ABC排除。故選D。22.20204年10月,中國加入“新冠肺炎疫苗實施計劃”,中國以“公共產品”的方式為世界各地提供疫苗。這表明中國①是個負責任的發展中大國②對世界的發展起決定作用③與各國共同應對環境問題④致力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答案】B【解析】本題考查正確認識世界舞臺上的中國。①④:中國加入“新冠肺炎疫苗實施計劃”,中國以“公共產品”的方式為世界各地提供疫苗,體現了中國是個負責任的大國,致力于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①④說法正確;②:中國在國際事務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但不是決定作用,②說法錯誤;③:題文中體現的是中國與各國共同應對疫情,而不是環境問題,③說法錯誤;故本題選B。23.習近平總書記在不同場合多次倡導“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下列做法符合該理念的是()A.黃巖大寺基林場嚴禁砍伐樹木B.黃巖西部山區大面積開發鄉村旅游C.黃巖烏巖頭古村落修復性保護D.長潭水庫邊發展燒烤等休閑旅游項目【答案】C【解析】本題考查的是環境問題。A:對林場資源要有序、可持續的利用,黃巖大寺基林場嚴禁砍伐樹木違背可持續發展戰略,也違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A錯誤;B:開發鄉村旅游項目必須因地制宜,有序、有度,B錯誤;C:“黃巖烏巖頭古村落修復性保護”符合“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C符合題意;D:在水庫邊發展燒烤等休閑旅游項目會對飲用水資源造成破壞,D錯誤;故本題選C。24.浙江是改革開放的先行地。寧波地處東南沿海,位于大陸海岸線中段,海運發達,是1984年國家首批沿海開放城市。從中可以看出,寧波率先開放的人文因素有A.溫暖濕潤的氣候B.經濟特區的優勢C.便利的對外交通D.眾多的科技人才【答案】C【解析】本題考查對材料信息的概括歸納。題干闡述了寧波地處東南沿海,位于大陸海岸線中段,海運發達,說明寧波擁有便利的對外交通,故C選項正確;材料中既未描述寧波的氣候,也未提及人才方面的內容,故排除AD選項;根據材料可知,寧波屬于沿海開發城市,不屬于經濟特區,故B選項表述錯誤,排除。25.9月10日中國水利網站發布消息稱,2019年全國各地對亂占、亂采、亂堆、亂建等河湖突出問題開展了集中清理整治,在流域面積1000平方公里以上河流、水面面積1平方公里以上湖泊,共排查出“四亂”問題56024個,截至2019年8月,已完成清理整治54173個。集中開展全國河湖“清四亂”專項行動()①是企業持續發展之基、市場制勝之道②是建設美麗中國的時代需要,有利于構建環境友好型社會③能徹底消除人口對經濟社會發展的壓力④有利于改善生態環境,提高人民的生活品質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答案】C【解析】集中開展全國河湖“清四亂”專項行動是堅持保護環境、節約資源的基本國策的需要,是建設美麗中國的時代需要,有利于構建環境友好型社會,有利于改善生態環境,提高人民的生活品質,②④觀點正確;提升創新能力是企業持續發展之基、市場制勝之道,①觀點錯誤;③觀點“徹底消除”一詞太絕對錯誤,所以本題選擇C答案。二、非選擇題(共4大題,共50分)26.(12分)探究問題。材料一1948年6月,美、英、法三國占領區合并進行幣制改革。蘇聯隨即在蘇占區也實行幣制改革,德國在經濟上開始分裂。美國等實行反封鎖。蘇聯開始封鎖柏林,第一次柏林危機爆發。1949年5月,美、英、法三國控制區的制憲會議通過基本法,德意志聯邦共和國(聯邦德國)成立。1945年10月7日,德意志民主共和國在蘇區成立。材料二1946年3月,英國前首相丘吉爾在美國富爾頓發表“鐵幕演說”,正式拉開了冷戰的序幕,1947年,美國杜魯門主義出臺,標志著冷戰開始。1947年6月,美國國務卿馬歇爾提出了歐洲復興計劃,也就是馬歇爾計劃,目的是用經濟手段為美國控制西歐鋪平道路。1949年春,美、英、法等12國簽訂了《北大西洋公約》。1955年,華約成立,標志著兩極格局的形成。材料三戰后初期,美國擁有強大的經濟和軍事實力。1945年,美國的工業生產總值在資本主義世界占50%,黃金儲備占世界總量的59%,美國不僅擁有龐大的陸、海、空軍事力量,還擁有原子彈這樣的核武器。戰后蘇聯的軍事實力已今非昔比。在反法西斯戰爭中,蘇聯錘煉出了一支數量龐大、戰斗力強、裝備精良的軍隊,1945年,蘇聯坦克和飛機的年產量僅次于美國。作為戰勝納粹德國的主要力量,蘇聯的國際影響力得到很大提升。(1)根據所學知識概括,材料一是戰后大國間哪一政策的表現?導致的直接結果是什么?(2)根據材料二,指出在這一過程中起主宰作用的兩個大國。并根據材料三和所學知識,探究其成因。【答案】(1)冷戰;德國分裂。(2)美國和蘇聯;原因:美國實力增強;蘇聯軍事實力和國際影響力的提升;英法等西歐國家實力削弱;二戰中美蘇的巨大貢獻與犧牲;聯合國等國際機構未發揮積極作用等。【解析】(1)依據材料一“1948年6月,美、英、法三國占領區合并進行幣制改革。”“蘇聯隨即在蘇占區也實行幣制改革,德國在經濟上開始分裂。”“1949年5月,美、英、法三國控制區的制憲會議通過基本法,德意志聯邦共和國(聯邦德國)成立。”“1945年10月7日,德意志民主共和國在蘇區成立。”反映了美國等資本主義國家和蘇聯社會主義在德國占領區,針對性措施。資本主義國家在德國占領區成立了資本主義國家;蘇聯社會主義國家占領區成立社會主義。反映了美國為首的資本主義陣營與蘇聯為首的社會主義陣營之間的對抗,是二戰后大國可冷戰政策的表現;結合課本所學可知,美蘇冷戰導致德國分裂,歐洲冷戰局面形成。(2)依據材料二“1947年,美國杜魯門主義出臺,標志著冷戰開始。”結合課本所學,美國領導的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對蘇聯等社會主義國家實行冷戰。冷戰過程中起主宰作用的兩個大國是美蘇;依據材料“1945年,美國的工業生產總值在資本主義世界占50%,黃金儲備占世界總量的59%,美國不僅擁有龐大的陸海空軍力量,還擁有原子彈,戰后蘇聯的軍事實力已今非昔比。在反法西斯戰爭中,蘇聯錘煉出了一支數量龐大、戰斗力強、裝備精良的軍隊,1945年,蘇聯坦克和飛機的年產量僅次于美國。”由此可知美蘇兩國在冷戰主宰的原因:美國實力增強;蘇聯軍事實力和國際影響力的提升;結合課本所學可知,二戰后,英法等西歐國家實力削弱;二戰中美蘇的巨大貢獻與犧牲。這些突出了美蘇的地位;而二戰剛剛結束后,聯合國等國際機構未發揮積極作用等。27.(12分)前事不忘,后事之師。閱讀史料,回答問題。材料一忻口戰役是抗戰時期保衛太原的中心戰役,從1937年10月13日至11月2日,歷時21天,參加作戰的部隊有閻錫山的晉綏軍、國民黨的中央軍和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八路軍,這次戰役殲滅日軍2萬余人,創造了華北戰場殲敵最新的紀……——摘編自《我的抗戰》(1)概括材料一反映的歷史現象,并簡要評述它的作用。材料二1950年6月朝鮮戰爭爆發后,在是否出兵朝鮮的決策中,當時中共黨內高層出現了兩種不同的意見,一種認為應該積極出兵參戰,另一種認為應該不出兵或者緩出兵。——央視大型紀錄片《抗美援朝保家衛國之艱難抉擇》(2)結合所學知識,分別闡述“積極出兵”和“不出兵或者緩出兵"的理由。材料三任何一個國家任何一支軍隊,不論多么強大,如果站在世界發展潮流的對立面,恃強凌弱……侵略擴張,必必然會碰得頭破血流。……中國人民不惹事也不怕事,在任何困難和風險面前,腿肚子不會抖,腰桿子不會彎,中華民族是嚇不倒、壓不垮的!——摘自習近平《在紀念中國人民志愿軍抗美援朗出國作戰7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3)談談習近平總書書記講話蘊含的核心觀點。【答案】(1)歷史現象:國共兩黨合作抗日;作用:國共兩黨合作抗日,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進行全民族的抗戰,取得了抗日戰爭的最終勝利。(2)“積極出兵”:中國與朝鮮唇亡齒寒,美國的侵略活動嚴重威脅了中國的安全,積極出兵有利于維護我國的邊境安全。“不出兵或者緩出兵”:當時新中國剛成立,綜合國力較弱,武器裝備較差,出兵需要耗費大量的人力物力等。(3)順應和平與發展的潮流;中國具備強大的民族自信【解析】(1)根據材料“參加作戰的部隊有閻錫山的晉綏軍、國民黨的中央軍和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八路軍”可歸納出歷史現象是抗日戰爭時期國共兩黨合作抗日,1937年盧溝橋事變后,日本全面侵華,威脅到國民黨的統治中心地區,國民政府被迫宣戰,并于9月公布國共合作宣言,標志著第二次國共合作的實現,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正式建立。國共兩黨合作抗日,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進行全民族的抗戰,取得了抗日戰爭的最終勝利。(2)根據材料二“一種認為應該積極出兵參戰,另一種認為應該不出兵或者緩出兵”結合所學知識可知,“積極出兵”理由是中國與朝鮮唇亡齒寒,美國的侵略活動嚴重威脅了中國的安全,積極出兵有利于維護我國的邊境安全。“不出兵或者緩出兵”的理由是當時新中國剛成立,綜合國力較弱,武器裝備較差,出兵需要耗費大量的人力物力等。(3)根據材料“任何一個國家任何一支軍隊,不論多么強大,如果站在世界發展潮流的對立面,恃強凌弱……侵略擴張,必必然會碰得頭破血流。”可歸納出要順應和平與發展的潮流;根據“中國人民不惹事也不怕事,在任何困難和風險面前,腿肚子不會抖,腰桿子不會彎,中華民族是嚇不倒、壓不垮的!”可歸納出中國具備強大的民族自信。28.(12分)閱讀材料,回答下列問題。材料一辛亥革命使中國發生了歷史性的巨變。民國取代帝國,是一種前無古人的變化…人們第一次發現原來國家不屬于皇帝,而屬于每一個中國人;既然2000多年來被視為奉天承運的“天之子”不過是壓在人們思想上的土偶,那么還有什么陳腐的思想、落后的觀念不可以被推翻呢?——《復興之路》(上)材料二我覺得毛澤東在1949年秋天總結得非常好,他說中國人民站起來了。當時中國最大的悲劇是處于混亂狀態,沒有能力去維護領土,保持國家完整,所以中國共產黨第一個偉大成就就是在幅員遼、人口眾多的中國重建行政制度,成立了統一政府,恢復了主權。——《復興之路》(上)材料三三大改造的完成,使中國社會發生了深刻的、偉大的歷史性巨變,由此開啟了在社會主義道路上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征程。——《正道滄桑》材料四由農村到城市、由經濟領域到其他各個領域,全面政革的進程勢不可擋地展開;由沿海到沿江沿邊,由東部到中西部,對外開放的大門毅然決然地打開……人們把改革開放視為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抉擇,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由之路。——《正道滄桑》(1)依據材料一,指出“辛亥革命使中國發生了歷史性的巨變”的表現。(2)依據材料二,指出“1949年秋天”中國發生的重大事件并概括該事件的歷史意義。(3)依據材料四,概括中國改革開放進程的特點。綜合四則材料,指出20世紀中國發生的歷史性巨變。從百年巨變中總結出一個歷史結論。【答案】(1)推翻清朝的統治,結束了君主專制制度,建立中華民國;推動了人們思想的解放。(2)新中國成立。實現國家獨立,人民解放。(3)逐步展開;不斷擴大。三次歷史性巨變:辛亥革命、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和社會主義制度的建立、改革開放。結論:只有中國共產黨才能領導中國人民取得民族獨立、人民解放和國家富強。【解析】(1)由“辛亥革命使中國發生了歷史性的巨變。民國取代帝國,是一種前無古人的變化……人們第一次發現原來國家不屬于皇帝,而屬于每一個中國人;既然2000多年來被視為奉天承運的“天之子”不過是壓在人們思想上的土偶,那么還有什么陳腐的思想、落后的觀念不可以被推翻呢?”可以看出,“辛亥革命使中國發生了歷史性的巨變”的表現是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政府,建立了中華民國,結束了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使民主共和的觀念深入人心。(2)由“中國人民站起來了”可以看出,材料二中“1949年秋天”中國發生的重大事件是新中國成立。新中國成立,標志著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已經取得偉大的勝利;標著著中國人民受奴役受壓迫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時代已經過去;中國人民從此站立起來了,成為新國家、新社會的主人。中國歷史從此揭開了新的篇章。?(3)由“由農村到城市、由經濟領域到其他各個領域,全面改革的進程勢不可擋地展開;由沿海到沿江沿邊,由東部到中西部,對外開放的大門毅然決然地打開”可以看出,中國對內改革的特點是由農村到城市、由經濟領域到其他各個領域;對外開放進程的特點是由沿海到沿江沿邊,由東部到中西部。綜合四則材料,可以看出,20世紀中國發生的歷史性巨變是由站起來到強起來。從百年巨變中總結出的歷史結論是沒有共產黨就新中國,改革開放是強國之道。29.(14分)“西電東送"指開發云南等西部省份的電力資源,將其輸送到東部電力緊缺的地區。閱讀材料,回答問題。(1)“西電東送”工程的建設反映出我國存在哪一資源問題?(2)據圖分析“西電東送"輸出地電力資源豐富的自然原因。(3)綜合上述資料,從可持續發展的角度闡述“西電東送”工程建設的重要意義。【答案】(1)資源分布不均(2)均位于地勢階梯處,落差大,水量豐富,水能資源豐富(3)西電東送工程不僅可以緩解東部地區發展的電力需求,促進東部沿海地區的經濟發展;而且有利于改善東部地區的生態環境,優化能源結構。促進西部地區資源開發,將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增加就業崗位,帶動當地經濟發展。【解析】(1)根據圖片材料信息,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西電東送”工程反映了我國資源地區分布不均的問題。(2)根據圖片材料信息,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圖中“西電東送”輸出地位于我國地勢階梯分界線附近,地勢落差大,水量豐富,水能資源豐富。(3)根據圖片材料信息,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西電東送”工程不僅可以緩解東部地區發展的電力需求,促進東部沿海地區的經濟發展;大力開發水電資源,在發展的同時減少了對環境的污染,有利于生態環境的保護,實現生態可持續發展,有利于改善東部地區的生態環境,優化能源結構。促進西部地區資源開發,將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增加就業崗位,帶動當地經濟發展,西部地區的發展能有效的縮小東西部發展差距,彰顯出社會公平,利于實現出社會的可持續發展。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精品試卷·第2頁(共2頁)HYPERLINK"http://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九年級下冊歷史與社會期末綜合測試(考試范圍:九下歷史與社會)學校:__________班級:__________考號: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題號一二總分得分一、選擇題(共25題,每題2分,共50分)1.《杜魯門回憶錄》寫道:“我也希望向全世界說明,美國在這個新的極權主義的挑戰面前所持的立場。……它現在宣布,不論什么地方,不論直接或間接侵略威脅了和平,都與美國的安全有關。”據此,這一“宣布”表明了當時美國A.受到經濟危機困擾B.主動維護國家安全C.開始推行冷戰政策D.面臨世界戰爭威脅2.中醫藥在幾千年的歷史發展中多次戰勝瘟疫,此次新冠肺炎臨床療效中,中醫藥在提高愈奉、降低死亡率上發揮了積極作用,尤其是中西醫結合教治,是中國抗擊新冠肺炎的亮點。這啟示我們要①全面繼承中醫藥文化②推動中醫藥文化創新性發展③認同中醫藥文化,樹立文化自信④努力實現中西醫交融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3.辦好一次會,搞活一座城,2020年10月世界青年科學家峰會在溫州舉行。在峰會中外大學校長圓桌會上,有嘉賓指出:“教育在哪里,你的家庭就在哪里,教育在哪里,中國的未來就在哪里。”這說明教育是()A.推動社會經濟發展的第一動力B.綜合國力競爭的決定性因素C.解決社會主要矛盾的根本途徑D.民族振興、社會進步的基石4.《新全球史》說:“世界開始重建,而另一場戰爭也開始了。曾經擊敗德國和日本的聯也解體了,在很短的時間里,美國利蘇聯及其各白的盟國在冷戰中已經擺好了作戰的姿勢,開始了主要在政治、經濟和宣傳層面的對抗。”它表明A.為反法西斯建立的聯合國在戰后迅速解體B.冷戰主要是軍事上的對抗C.二戰后以美、蘇為首的兩大陣營相互對峙D.冷戰目的是為了稱霸世界5.下圖反映出戰后美蘇關系發生了重大變化,其開始標志是()A.杜魯門主義出臺B.華約組織成立C.北約組織建立D.馬歇爾計劃實施6.縱觀二戰結束至20世紀70年代中期這30年美蘇的軍備競賽過程,可以說是一種軍事技術先質量升級然后數量急劇增加的螺旋式競賽模式。這種相互攀比升級的結果是,蘇聯從原先在進攻性戰略核武器方面的劣勢發展成70年代與美國處于均勢的局面。材料強調的重點是()A.科技是美蘇對峙的支撐B.冷戰是維護和平的有效手段C.軍備競賽發展打破美蘇均勢D.對峙局面必然導致軍備競賽7.讀1950-1970年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經濟增長率統計表,從表中我們不能得到的信息是()①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經濟都有增長②美國的經濟發展落后于其他資本主義國家③日本的經濟增長率居首位④歐洲國家聯合成立歐洲共同體A.①②B.①④C.②③D.②④8.法國《費加羅報》日前刊文稱,新冠疫情發生以來,美國熱衷于單邊行動且無視歐洲盟友,使持續70年之久的跨大西洋盟友關系陷入“昏迷”。美歐盟友關系的重要表現是A.加人“北大西洋公約組織”B.加入歐洲聯盟C.加人“華沙條約組織”D.加入聯合國9.習近平總書記在敦煌莫高窟考察時一再強調,要把凝結著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文物保護好、管理好,同時加強研究和利用,讓歷史說話,讓文物說話。保護文化遺產①有利于增強對民族文化的認同②是增強文化自信的重要方式③實現了傳統文化的創新性發展④有利于擴大中華文化影響力A.①②B.②③C.②④D.③④10.1951年,美國操縱聯合國通過了對我國的禁運提案,導致我國同西方國家的貿易總額陡然下降90%。美國企圖顛覆新中國政權的種種行徑,都是基于中美之間軍事和經濟實力對比懸殊,尤其是工業化水平懸殊之上的。為了應對美國的挑戰,我國實施了A.抗美援朝B.一五計劃C.土地改革D.三大改造11.一部中國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匯聚成多元--體中華民族的歷史,就是各民族共同締造,發展鞏固統一的偉大祖國的歷史。實現現代化,走向共同富裕,一個民族也不能少。這要求A.堅持民族平等團結互助和諧的基本原則B.實行民族區域自治的根本政治制度C.實施興邊富民行動增強民族地區自我發展D.保障民族地區各族人民享有高度自治權12.重大歷史事件會對歷史進程產生深遠的影響。下列事件上與影響的搭配,正確的有①提出“兩個凡是”方針——揭開了真理標準問題大討論的序幕②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促進了我國農村生產力的大解放③中國重返聯合國——我國在此后推行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④鄧小平南方談話——對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產生了深遠影響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13.1901年中國屈辱條約簽訂,每個中國人被迫賠償一兩白銀,無力反駁;2021年中美高層戰略對話,面對美國的指責,中方正面回擊:“美國沒有資格居高臨下同中國說話,中國人不吃這一套。”這一變化表明①中國綜合國力由弱轉強②中國的國際地位和影響力提高③中國開始主導世界格局④中國的發展依舊面臨各種挑戰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14.“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從這里拉開序幕,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從這里開始形成。”人民日報社論中的“這里”指的是A.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B.中共十二屆三中全會C.中共十四大D.中共十九大15.新中國成立后,鞏固人民民主政權,確立社會主義基本制度,推進社會主義建設,完成了中華民族有史以來最為廣泛而深刻的社會變革。在這個過程中,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①創造了中國特色革命道路②取得抗美援朝戰爭勝利③完成社會主義“三大改造”④開展了第一個五年計劃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16.自1956年社會主義基本制度建立后的二十年里,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進行了艱辛探索,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就。這些成就包括①共和國第一部憲法的頒布②武漢長江大橋建成③中國恢復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④組建戰略導彈部隊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17.下列年代尺能體現中國社會主義全面建設時期取得偉大成就的是(▲)①土地改革徹底廢除封建土地所有制②社會主義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③“大躍進”運動和人民公社化運動④第一個五年計劃提前超額完成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18.圖示法是表示概念之間關系的常用方法。下列選項與下圖所示關系最貼近A.憲法與普通法B.國民經濟與國有經濟C.主刑與附加刑D.個人利益與集體利益19.下圖的主題是貿易“保護”,對此理解正確的是A.是解決國際貿易爭端的重要方式B.違背了當今世界經濟發展的潮流C.緩和國際緊張局勢發揮積極作用D.保護主義傾向上升阻礙科技發展20.2021年2月習近平在全國脫貧攻堅表彰大會上宣布:黨的十八大以來,在全黨全國人民的共同努力下,我國脫貧攻堅取得全面勝利。脫貧攻堅的勝利得益于①中國特色革命道路的正確性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③堅持走改革開放的強國之路④中國共產黨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21.歷史事件之間往往存在著各種關聯。下列兩個歷史事件間存有因果關系的是①華盛頓會議的召開一五四運動的爆發②珍珠港事件的爆發一世界反法西斯聯盟建立③馬歇爾計劃的實施--北大西洋公約組織成立④經濟全球化趨勢加強--世界貿易組織成立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22.20204年10月,中國加入“新冠肺炎疫苗實施計劃”,中國以“公共產品”的方式為世界各地提供疫苗。這表明中國①是個負責任的發展中大國②對世界的發展起決定作用③與各國共同應對環境問題④致力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23.習近平總書記在不同場合多次倡導“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下列做法符合該理念的是()A.黃巖大寺基林場嚴禁砍伐樹木B.黃巖西部山區大面積開發鄉村旅游C.黃巖烏巖頭古村落修復性保護D.長潭水庫邊發展燒烤等休閑旅游項目24.浙江是改革開放的先行地。寧波地處東南沿海,位于大陸海岸線中段,海運發達,是1984年國家首批沿海開放城市。從中可以看出,寧波率先開放的人文因素有A.溫暖濕潤的氣候B.經濟特區的優勢C.便利的對外交通D.眾多的科技人才25.9月10日中國水利網站發布消息稱,2019年全國各地對亂占、亂采、亂堆、亂建等河湖突出問題開展了集中清理整治,在流域面積1000平方公里以上河流、水面面積1平方公里以上湖泊,共排查出“四亂”問題56024個,截至2019年8月,已完成清理整治54173個。集中開展全國河湖“清四亂”專項行動()①是企業持續發展之基、市場制勝之道②是建設美麗中國的時代需要,有利于構建環境友好型社會③能徹底消除人口對經濟社會發展的壓力④有利于改善生態環境,提高人民的生活品質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二、非選擇題(共4大題,共50分)26.(12分)探究問題。材料一1948年6月,美、英、法三國占領區合并進行幣制改革。蘇聯隨即在蘇占區也實行幣制改革,德國在經濟上開始分裂。美國等實行反封鎖。蘇聯開始封鎖柏林,第一次柏林危機爆發。1949年5月,美、英、法三國控制區的制憲會議通過基本法,德意志聯邦共和國(聯邦德國)成立。1945年10月7日,德意志民主共和國在蘇區成立。材料二1946年3月,英國前首相丘吉爾在美國富爾頓發表“鐵幕演說”,正式拉開了冷戰的序幕,1947年,美國杜魯門主義出臺,標志著冷戰開始。1947年6月,美國國務卿馬歇爾提出了歐洲復興計劃,也就是馬歇爾計劃,目的是用經濟手段為美國控制西歐鋪平道路。1949年春,美、英、法等12國簽訂了《北大西洋公約》。1955年,華約成立,標志著兩極格局的形成。材料三戰后初期,美國擁有強大的經濟和軍事實力。1945年,美國的工業生產總值在資本主義世界占50%,黃金儲備占世界總量的59%,美國不僅擁有龐大的陸、海、空軍事力量,還擁有原子彈這樣的核武器。戰后蘇聯的軍事實力已今非昔比。在反法西斯戰爭中,蘇聯錘煉出了一支數量龐大、戰斗力強、裝備精良的軍隊,1945年,蘇聯坦克和飛機的年產量僅次于美國。作為戰勝納粹德國的主要力量,蘇聯的國際影響力得到很大提升。(1)根據所學知識概括,材料一是戰后大國間哪一政策的表現?導致的直接結果是什么?(2)根據材料二,指出在這一過程中起主宰作用的兩個大國。并根據材料三和所學知識,探究其成因。27.(12分)前事不忘,后事之師。閱讀史料,回答問題。材料一忻口戰役是抗戰時期保衛太原的中心戰役,從1937年10月13日至11月2日,歷時21天,參加作戰的部隊有閻錫山的晉綏軍、國民黨的中央軍和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八路軍,這次戰役殲滅日軍2萬余人,創造了華北戰場殲敵最新的紀……——摘編自《我的抗戰》(1)概括材料一反映的歷史現象,并簡要評述它的作用。材料二1950年6月朝鮮戰爭爆發后,在是否出兵朝鮮的決策中,當時中共黨內高層出現了兩種不同的意見,一種認為應該積極出兵參戰,另一種認為應該不出兵或者緩出兵。——央視大型紀錄片《抗美援朝保家衛國之艱難抉擇》(2)結合所學知識,分別闡述“積極出兵”和“不出兵或者緩出兵"的理由。材料三任何一個國家任何一支軍隊,不論多么強大,如果站在世界發展潮流的對立面,恃強凌弱……侵略擴張,必必然會碰得頭破血流。……中國人民不惹事也不怕事,在任何困難和風險面前,腿肚子不會抖,腰桿子不會彎,中華民族是嚇不倒、壓不垮的!——摘自習近平《在紀念中國人民志愿軍抗美援朗出國作戰7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3)談談習近平總書書記講話蘊含的核心觀點。28.(12分)閱讀材料,回答下列問題。材料一辛亥革命使中國發生了歷史性的巨變。民國取代帝國,是一種前無古人的變化…人們第一次發現原來國家不屬于皇帝,而屬于每一個中國人;既然2000多年來被視為奉天承運的“天之子”不過是壓在人們思想上的土偶,那么還有什么陳腐的思想、落后的觀念不可以被推翻呢?——《復興之路》(上)材料二我覺得毛澤東在1949年秋天總結得非常好,他說中國人民站起來了。當時中國最大的悲劇是處于混亂狀態,沒有能力去維護領土,保持國家完整,所以中國共產黨第一個偉大成就就是在幅員遼、人口眾多的中國重建行政制度,成立了統一政府,恢復了主權。——《復興之路》(上)材料三三大改造的完成,使中國社會發生了深刻的、偉大的歷史性巨變,由此開啟了在社會主義道路上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征程。——《正道滄桑》材料四由農村到城市、由經濟領域到其他各個領域,全面政革的進程勢不可擋地展開;由沿海到沿江沿邊,由東部到中西部,對外開放的大門毅然決然地打開……人們把改革開放視為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抉擇,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由之路。——《正道滄桑》(1)依據材料一,指出“辛亥革命使中國發生了歷史性的巨變”的表現。(2)依據材料二,指出“1949年秋天”中國發生的重大事件并概括該事件的歷史意義。(3)依據材料四,概括中國改革開放進程的特點。綜合四則材料,指出20世紀中國發生的歷史性巨變。從百年巨變中總結出一個歷史結論。29.(14分)“西電東送"指開發云南等西部省份的電力資源,將其輸送到東部電力緊缺的地區。閱讀材料,回答問題。(1)“西電東送”工程的建設反映出我國存在哪一資源問題?(2)據圖分析“西電東送"輸出地電力資源豐富的自然原因。(3)綜合上述資料,從可持續發展的角度闡述“西電東送”工程建設的重要意義。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精品試卷·第2頁(共2頁)HYPERLINK"http://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九年級下冊歷史與社會期末綜合測試(原卷版).doc 九年級下冊歷史與社會期末綜合測試(解析版).doc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