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九年級下冊歷史與社會期中綜合測試(考試范圍:九下歷史與社會第五、六單元)學校:__________班級:__________考號: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題號一二總分得分一、選擇題(共25題,每題2分,共50分)1.美國對蘇聯等社會主義國家實行冷戰政策的原因有()①戰后美國經濟、軍事實力的增強 ②美國稱霸世界的野心日益膨脹 ③美國試圖用武力顛覆蘇聯等國政權 ④戰后蘇聯等社會主義國家力量的壯大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答案】C【解析】二戰后,美國經濟、軍事實力的增強,稱霸世界的野心日益膨脹,而蘇聯等社會主義國家力量的壯大,美國帶領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對蘇聯等社會主義國家采取了除武裝進攻之外一切手段的敵對行動,以“遏制”共產主義,這種政策被稱為冷戰政策,故排除③,①②④符合題意。故排除ABD,C符合題意。故選C。2.從1948年到1950年,歐洲共有16個國家接受了美國130多億美元的援助,其中90%是贈予,10%是貸款。這一被時人稱為“人類歷史上最慷慨的舉動”的舉措是( )A.門戶開放政策B.冷戰政策C.杜魯門主義D.馬歇爾計劃【答案】D【解析】試題分析:本題考查馬歇爾計劃的相關知識內容。閱讀題文信息:1948年到1950年,歐洲,美國,援助,要你選出與之相對應的選項。依據已學知識可知,二戰后,美國為了幫助歐洲國家恢復經濟,維護資本主義制度,遏制共產主義,實施了馬歇爾計劃。選項中D符合題意,故選D。3.“國際斗爭永遠都是這樣……日還是堅定的盟……現在卻完全恢復老樣子……利益的沖突導致了同盟國之間迅速變險.演化出了冷戰。”材料強調決定國際關系的重要因素是( )A.國家利益B.意識形態C.地緣政治D.社會制度【答案】A【解析】根據題干的“利益的沖突導致了同盟國之間迅速變臉,演化出了冷戰”的信息可知,國家利益是決定國際關系的重要因素。所以答案選A。4.一個歷史事實可以由若干事件構成,事件又可以由若干小事件構成,由此可以從大到小排出一系列事件的等級或層次。下列選項符合這一邏輯的是序號層次一層次二層次三①凡爾賽-華盛頓體系巴黎和會《凡爾賽條約》②第二次世界大戰太平洋戰爭中途島海戰③羅斯福新政經濟大危機《社會保障法》④歐洲聯盟成立馬歇爾計劃“鐵幕演說”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答案】A【解析】聯系所學知識可知,巴黎和會上簽訂的《凡爾賽條約》等一系列和約構成了重建歐洲、西亞和非洲國際新秩序的“凡爾賽體系”。華盛頓會議是巴黎和會的繼續,會上簽訂的一系列條約調整了戰勝國在遠東和太平洋地區的關系,構成了“華盛頓體系”。通過這兩次會議,帝國主義列強建立了在世界的統治新秩序——“凡爾賽—華盛頓體系。①符合題干邏輯;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襲美國珍珠港,珍珠港事件拉開了太平洋戰爭的序幕,珍珠港被襲震驚了美國朝野,美國對日宣戰,緊隨其后對日宣戰的有中國、英國等20多個國家,至此,第二次世界大戰達到最大規模;在太平洋戰場,1942年6月初的中途島海戰使日本損失慘重,太平洋戰場出現轉折。②符合題干邏輯。結合上述分析可知A正確,BCD排除。故選A。5.“在戰后的幾十年里,則只有兩個超級大國的行動和觀點——美國和蘇聯——主宰了國際關系……民族主義的浪潮席卷了非洲和亞洲……在1956年至20世紀60年代中期,法國、英國和比利時在非洲的殖民地都成為了獨立國家。”這反映了第二次世界大戰(???)A.規模大、波及范圍廣B.給世界人民帶來了深重災難C.推動了埃及華夫脫運動興起D.深刻改變了戰后的世界格局【答案】D【解析】根據題干中的“……美國和蘇聯——主宰了國際關系……民族主義的浪潮席卷了非洲和亞洲……”等信息,聯系所學知識,二戰后初期,形成了美蘇為首的兩極對峙格局。20世紀60年代西歐、日本要求擺脫美國的控制,美國的資本主義世界霸主地位受到沖擊,資本主義陣營內部矛盾重重,出現多極化趨勢,故D正確。ABC三項和題干材料不符,不符合題意;排除ABC項。故選D。6.20世紀50—70年代,日本經濟高速發展,成為資本主義世界僅次于美國的第二經濟大國。日本經濟快速崛起的主要的內部因素是( )A.戰后美國在日本推行民主化改革,推行非軍事化政策B.制定經濟發展計劃,引進最新的科學技術,大力發展教育和科技C.朝鮮戰爭爆發,美國的軍事訂貨刺激了日本經濟發展D.冷戰爆發,美國扶持日本,把日本作為遠東的反共橋頭堡【答案】B【解析】依據所學可知,二戰后日本經濟獲得快速發展,主要原因是日本進行了社會改革、發展教育、培養人才、引進先進科技,這是日本發展的內因,故B符合題意;戰后美國在日本推行民主化改革,推行非軍事化政策、朝鮮戰爭爆發,美國的軍事訂貨刺激了日本經濟發展、冷戰爆發,美國扶持日本,把日本作為遠東的反共橋頭堡,是其有利的客觀條件即外因,故ACD不合題意。故此題選B。7.社會福利的過度發展,也使福利國家不同程度地患上“福利病”。下列屬于“福利病”的有( )①國家財政赤字擴大②企業負擔加重③部分民眾工作積極性下降④國家生產和國民收入增長緩慢A.①②③④B.①③④C.①②D.③④【答案】A【解析】結合所學知識可知,西方國家福利制度產生的消極影響體現為國家財政赤字擴大、企業負擔加重、部分民眾工作積極性下降和國家生產和國民收入增長緩慢等方面,因此①②③④正確,A選項符合題意,BCD選項排除。8.“俄國—蘇聯”的發展之路曲折起伏,在其發展歷程中,不同時期改革有不同特點,也產生了不同影響,下列表述正確的是()①1861年農奴制改革推動封建經濟發展 ②赫魯曉夫改革首先沖擊了蘇聯模式 ③戈爾巴喬夫改革最初集中在經濟領域A.①③B.①②C.②③D.②④【答案】C【解析】1861年,農奴制改革推動俄國資本主義經濟發展,排除②;赫魯曉夫改革打開了蘇聯社會主義改革的閘門,首先沖擊了蘇聯模式,但沒有從根本上改變蘇聯高度集中的政治經濟體制,故②正確;戈爾巴喬夫改革上臺后,針對蘇聯經濟發展停滯的局面,首先把經濟改革作為重點,故③正確。故選②③組合,排除ABD,C符合題意。故選C。9.有學者評論蘇聯某次改革時說:“天冷,本想弄點木材烤烤手,想不到竟將整個房子燒了。”據此判斷,他評論的是( )A.羅斯福新政B.戈爾巴喬夫改革C.“戰時共產主義”政策D.新經濟政策【答案】B【解析】依據所學知識可知,A項羅斯福新政、C項“戰時共產主義”政策、D項新經濟政策都屬于成功的改革,促進了本國經濟的恢復和發展,并為其他國家的經濟發展提供了借鑒,并沒有“將整個房子燒了”。蘇聯經過20世紀80年代的戈爾巴喬夫改革,使政治體制發生急劇變化,國家權力分散,最終導致1991年底蘇聯解體,即“天冷,本想弄點木材烤烤手,想不到竟將整個房子燒了”,由此分析ACD不合題意,故此題選B。10.“它結束了曾對20世紀的人類社會產生深刻影響的一種發展模式的實踐,也結束了曾在戰后45年間主導國際政治的兩極格局。”材料中的“它”指的是( )A.德國分裂B.捷克斯洛伐克一分為二C.蘇聯解體D.南斯拉夫一分為五【答案】C【解析】本題的題眼是“曾在戰后45年間主導國際政治的兩極格局”,結合所學可知,二戰之后,形成了以美蘇為首的兩極格局,而蘇聯的解體也標志著兩極格局的終結。故選C項。11.張明同學以“‘二戰’后亞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的獨立與振興”為題進行探究性學習,以下是他得出的結論,其中正確的是(???)①“二戰”后亞洲、非洲民族解放運動高漲,誕生了大批獨立國家②印度獨立后大力發展科技,成績卓著③巴拿馬為收回運河主權,和美國進行了長期的斗爭④非洲國家獨立后紛紛走上了社會主義道路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答案】A【解析】本題考查的是二戰后亞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的獨立與振興。非洲國家獨立后并沒有紛紛走上社會主義道路,而是資本主義道路,①②③均正確,故選A。12.觀察如下圖,結合所學知識,判斷導致這種亂局出現的主要因素有( )A.民族問題、種族歧視、大國介入、委任統治B.歷史問題、宗教問題、社會制度、大國介入C.民族問題、宗教問題、大國介入、印巴分治D.民族問題、宗教問題、大國介入、歷史問題【答案】D【解析】結合所學知識,從五次中東戰爭的歷程中可知:1.一戰后,英國獲得巴勒斯坦地區的“委任統治權”。英國支持猶太復國主義運動,流散在世界各地的猶太人陸續遷往巴勒斯坦,故中東亂局的出現有其歷史原因;2.二戰后,聯合國大會通過了巴勒斯坦地區“分治”、建立一個猶太國家和一個阿拉伯國家的決議,1948年,猶太人國家以色列建立,英國宣布結束在巴勒斯坦的“委任統治”,故中東亂局的出現是由于大國介入;3.巴勒斯坦和以色列兩個民族宗教信仰不同,故中東亂局還有民族和宗教的原因,D選項符合題意,ABC選項排除。13.非洲人民通過500多年堅持不懈的斗爭,終于在20世紀90年代初使帝國主義在非洲的殖民體系壽終正寢。其“壽終正寢”的標志是()A.埃及獨立B.阿爾及利亞獨立C.“非洲獨立年”出現D.納米比亞獨立【答案】D【解析】試題分析:本題主要考查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1990年3月,納米比亞的獨立標志著非洲民族解放運動歷史使命的完成及歐洲殖民者入侵、奴役非洲歷史的結束。標志著世界殖民體系的最終崩潰。標志著民族解放運動蓬勃發展。所以答案選D14.觀察下表,與1952年相比,1956年各種所有制經濟在國民收入中所占比例出現明顯變化。造成這一變化的主要原因是()1952年和1956年各種所有制經濟在國民收入中所占比例個體經濟私營經濟公私合營經濟集體所有制經濟國營經濟1952年71.8%6.9%0.7%1.5%19.1%1956年7%0.1%7.3%53.4%32.2%A.抗日戰爭的結束B.解放戰爭的結束C.土地改革的完成D.三大改造基本完成【答案】D【解析】依據題干圖表信息可知,與1952年相比,1956年時集體所有制經濟、國營經濟代表的公有制經濟在國民收入中占有大部分比例,而私有制經濟的比例顯著下降,造成變化的主要原因是三大改造,1953年,我國開始進行三大改造,到1956年底,我國完成對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實現了生產資料私有制向社會主義公有制的轉變,標志著我國建立起社會主義基本制度,從此進入社會主義初級階段,D正確;抗日戰爭的勝利是近代以來中國人民第一次取得反侵略斗爭的完全勝利,但是與這一變化沒有直接關系,A排除;解放戰爭的勝利為新中國的成立奠定了基礎,但是與這一變化沒有直接關系,B排除;1952年土地改革的完成,把地主土地私有制變成了農民個體土地私有制,不符合題意,C排除。故選D。1950年10月,中國人民志愿軍雄赳赳、氣昂昂,跨過鴨綠江開赴朝鮮前線。據此回答下面小題。15.下列戰役中曾出現在抗美援朝戰場的是()A.上甘嶺戰役B.平津戰役C.平型關大捷D.臺兒莊戰役16.當年,近20萬志愿軍英烈在戰火中埋骨他鄉;而今,第七批在韓志愿軍烈士遺骸魂歸故里。志愿軍出國作戰是為了A.推翻帝國主義在中國的統治B.挑戰美國權威的不明智之舉C.保家衛國,擴張中國的領土范圍D.國內建設贏得相對穩定的和平環境【答案】15.A16.D【解析】1、根據題干分析,發生在抗美援朝戰爭中的是上甘嶺戰役,A符合題意;平津戰役發生在解放戰爭時期,B排除;CD項發生在抗日戰爭時期,排除。故選擇A。2、為了抗美援朝、保家衛國,1950年10月,以彭德懷為司令員的中國人民志愿軍開赴朝鮮前線,同朝鮮軍民一起抗擊美國侵略者。經過五次大規模戰役,把美國侵略軍趕回到“三八線”附近。1953年7月,美國被迫在停戰協定上簽字。中朝人民取得了反侵略戰爭的偉大勝利,D符合題意;“推翻帝國主義在中國的統治”“挑戰美國權威的不明智之舉”“擴張中國的領土范圍”與抗美援朝無關,ABC排除。故選擇D。17.1949年政治協商會議通過的《共同綱領》起到了臨時憲法的作用,主要因為它()A.規定了新中國的政權性質B.宣告了新中國的成立C.確定了國旗、國歌和首都D.以北平為首都并改名北京【答案】A【解析】根據所學知識可知,1949年9月,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次全體會議在北平隆重舉行。大會制定了《共同綱領》,《共同綱領》確定新中國的名稱為中華人民共和國;中華人民共和國是工人階級領導的、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人民民主專政的國家,人民是國家的主人。《共同綱領》規定了新中國的總政策和總原則,起了臨時憲法的作用。故A正確;BCD三項都不是1949年政治協商會議通過的《共同綱領》起到臨時憲法作用的主要原因,不符合題意。故選A。18.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書寫了精彩的“中國故事”,創造了發展的“中國奇跡”,塑造了嶄新的“中國形象”。改革開放永無止境。這揭示的道理是()①改革開放是我國強國之路②改革開放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抉擇③改革開放是民族進步之魂④改革開放是推動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源泉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答案】A【解析】本題考查改革開放的地位。①②: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中國經濟的騰飛證明,改革開放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抉擇,改革開放就是強國之路,①②符合題意;③④:創新是民族進步的靈魂,是推動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源泉,③④錯誤;故本題選A。19.建國初期土地改革時的“分地”與1979年農村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時的“分地”相比,兩者共同之處有()①都調動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 ②都促進了農村經濟的發展 ③農民都獲得了土地所有權 ④普遍得到當時農民的好評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答案】B【解析】土地改革廢除了地主階級封建剝削的士地所有制,實行農民的土地所有制,農民獲得了土地,成為土地的主人,這調動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大大解放了農村生產力,農業生產獲得恢復和發展。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實行分田包產到戶,給予農民生產自主權,農民生產的積極性提高,但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只是將士地的使用權轉交給農民,農民沒有獲得土地的所有權,排除③,①②④符合題意,故排除ACD,B符合題意。故選B。20.西藏民主改革六十多年來,該地區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這得益于()①民族區域自治制度 ②國家維護和發展各民族的平等、團結、互助關系 ③中央政府和全國各地的支持 ④自治區享有絕對的自治權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答案】A【解析】西藏地區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與我國實行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有關。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是在統一的祖國大家庭里,在國家的統一領導下,以少數民族聚居的地區為基礎,建立相應的自治機關,行使自治權,自主地管理本民族、本地區的內部事務,故①正確;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有利于國家維護和發展各民族的平等、團結、互助關系,故②正確;西藏地區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與中央政府和全國各地的支持有關,故③正確;民族區域自治制度保障了少數民族真正實現當家作主,而不是享有絕對的自治權,排除④。故排除④,①②③符合題意,故排除BCD,A符合題意。故選A。21.澳門回歸的20年是“一國兩制”實踐深入人心的20年。“一國”是根,根深才能葉茂;“一國”是本,本固才能枝榮。由此可見A.一個中國原則是保持澳門長期繁榮穩定的前提B.國家主體堅持社會主義制度C.澳門保持資本主義制度長期不變D.“兩制”是實行“一國”的基礎【答案】A【解析】本題考查對“一國”的正確認識。A:堅持一個中國原則是保持澳門長期繁榮穩定的前提,A說法正確;BC:國家主體堅持資本主義制度,澳門保持資本主義制度和生活方式長期不變,B說法錯誤,C說法正確與題不符;D:“一國”是實行“兩制”的前提和基礎,D說法錯誤;故本題選A。22.中國近代思想的演進“既不是一江長流,也不止一個洪峰,而是以一個接一個思潮的漲落相繼出現的。”下列思潮按其先后順序排列正確的是()①“民主、科學”②“政權是由槍桿子中取得的”③“三民主義”④“聯俄、聯共、扶助農工’A.①②③④B.②④①③C.③①④②D.④①②③【答案】C【解析】①“民主、科學”出現于1915年興起的新文化運動時期,②“政權是由槍桿子中取得的”是1927年8月7日毛澤東在八七會議上提出的著名論斷,③“三民主義”是孫中山對1905年成立的中國同盟會綱領的闡發,④“聯俄、聯共、扶助農工”是1924年在廣州召開的國民黨一大上確立的三大政策,按順序排列為③①④②。C符合題意,ABD排除。故答案為C。23.2020年6月,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二十次會議表決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特別行政區維護國家安全法》。該法的出臺,有利于()①維護國家主權、安全和利益②依法遏制外部勢力干預香港事務,更好地止暴制亂③增進民族團結和共同繁榮④促進香港繁榮與穩定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答案】B【解析】本題考查實現祖國統一。①②④:題干表述了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二十次會議表決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特別行政區維護國家安全法》。該法的出臺,有利于維護國家主權、安全和利益,有利于依法遏制外部勢力干預香港事務,更好地止暴制亂,有利于促進香港繁榮與穩定,①②④說法正確;③:題干表述的內容與增進民族團結無關,不符合題意;故本題選B。24.中美關系牽動著兩國人民的心。下列反映中美關系開始由對抗走向正常化的史實是()A.中國恢復在聯合國的一切合法權利B.美國乒乓球隊應邀訪華C.中美在上海簽署《中美聯合公報》D.中美正式建立外交關系【答案】C【解析】根據所學,1972年,中美在上海簽署《中美聯合公報》標志中美關系開始由對抗走向正常化,C正確;ABD項都不是其標志,排除。故選C。25.孔子曾提出過“君子和而不同”的思想,意思是“和諧而又不千篇一律,不同而又不互相沖突”,運用這種思想處理不同社會制度的國家間的關系,取得成功的范例有()A.中蘇建立外交關系B.萬隆亞非會議的圓滿成功C.中國取得了抗美援朝的勝利D.美蘇爭霸局面的出現【答案】B【解析】“君子和而不同”“和諧而又不千篇一律,不同而又不互相沖突”其實就是“求同存異”。1955年,周恩來在萬隆會議上提出了“求同存異”的方針,處理了不同社會制度的國家間的關系,并且促進了會議的圓滿成功,故B符合題意;中蘇能建立外交關系,主要是因為中國和蘇聯社會制度、意識形態是相似的,排除A;中國取得了抗美援朝的勝利、美蘇爭霸局面的出現都存在對抗的因素。排除BD。故選B。二、非選擇題(共4大題,共50分)26.(12分)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戰后初期美國經濟一枝獨秀,增長強勁,西歐和日本卻經濟蕭條,百廢待興。通過不懈的努力,戰爭的創傷被逐漸撫平,與美國的強烈反差激勵著西歐和日本追趕的步伐。到20世紀70年代初,整個西方經濟出現了空前繁榮的局面。(1)西歐國家為重振雄風和提高國際地位,成立了一個什么組織?日本的經濟快速發展得益于日本政府的哪些積極措施?(2)到20世紀70年代,美國、聯邦德國、日本三國按經濟實力強弱,應該如何排序?(3)用史實說明20世紀德國歷史發展中的成敗有“美國因素”的影響。(成敗任選一方面各舉一例)(4)從西歐、日本戰后經濟迅速恢復和發展中,我們能夠借鑒些什么?【答案】(1)組織:歐共體或歐盟。措施:重視教育;把引進國外先進技術作為基本國策。(2)美國、日本、聯邦德國。(3)成:二戰后,美國通過馬歇爾計劃,促進了聯邦德國經濟的恢復和發展。敗:二戰后期,美國參戰,加速了德國法西斯的滅亡。(4)實施科教興國戰略;重視教育;加強國際合作等。(回答兩點即可)【解析】(1)1993年11月1日,《馬約》正式生效,歐盟正式誕生,1999年,歐洲單一貨幣--歐元啟用.歐盟的誕生標志著世界一超多強局面的形成,歐洲經濟政治一體化步伐的加快。(2)蘇聯解體后,美國成為世界上的超級大國,二戰后初期,日本經濟持續高速發展,20世紀70年代日本一躍成為資本主義世界僅次于美國的第二經濟大國,聯邦德國在歐洲發展速度最快,但不及日本。(3)20世紀美國對德國歷史發展有著重大影響,二戰前期,美國實行的中立政策縱容了法西斯德國的侵略,二戰后期,美國參戰打擊了德國法西斯的氣焰,二戰后初期,美國通過馬歇爾計劃,促進聯邦德國經濟的恢復和發展,一戰后期,美國參戰,加入了協約國,加速了以德國為核心的同盟國的失敗。(4)梳理西歐、日本戰后經濟迅速恢復和發展的過程以及原因,可以看出只有堅持科教興國,發展高新科技,積極參與國際合作與競爭才能是國家走向富強。27.(12分)歷史從不同角度折射出時代的印記。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歷史是面多棱鏡]。(1950)6月25日,北朝鮮軍隊今天超過三八線。美國似平對這一進攻感到驚評,它將這次進攻歸咎于蘇聯,——克利夫頓·丹尼爾主編《20世紀大博覽》1950年6月25日,南朝鮮軍隊開始了美國預謀的對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的侵略,發動了內戰。——葛羅米村、波諾馬廖夫《蘇聯對外政策史》[歷史是面透視鏡]這一戰,粉碎了侵略者將新中國扼殺在搖籃中的圖謀;這一戰,拼來了山河無恙、家國安寧……這一戰,打出了中國人民的精氣神,讓全世界對中國刮目相看;……這一戰,震懾了侵略別國領土、干涉別國內政的霸權行徑,彰顯了新中國這一維護世界和平重要力量的崛起。——習近平在紀念中國人民志愿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歷史是面望遠鏡]戰前的北南分裂局面,通過戰爭不僅沒有解決,還進一步惡化,朝鮮半島作為世界軍事舞臺上的一個熱點持續至今。——徐焰《朝鮮戰爭對中國及其他各方的影響》(1)在朝鮮戰爭起因問題上,兩則材料反映的觀點有何不同?結合當時國際格局特點,說明造成這種差異的主要原因。(2)根據材料和新中國面臨的形勢,闡釋抗美援朝戰爭勝利對中國新生政權的重大意義。(3)綜合上述材料,對當今世界各國維護和平與發展的時代主題有何警示?【答案】(1)不同:前者認為是蘇聯策劃發動了戰爭,后者認為是南朝鮮軍隊在美國支持下發動了戰爭。原因:美蘇“冷戰”,以蘇聯為首的社會主義陣營和以美國為首的資本主義陣營的對立。(2)新中國成立時,面臨著嚴峻的內外形勢。抗美援朝戰爭的勝利,進一步鞏固了我國新生政權,為我國經濟建設贏得一個相對穩定的和平環境,極大增強了中華民族的自信心和凝聚力,大大提高了我國的國際地位。(3)世界各國應和平共處,反對霸權主義與強權政治,用和平談判解決國際爭端;應堅持合作共贏,共享發展機遇與成果,共同應對全球性挑戰。【解析】(1)根據材料中的“......美國似平對這一進攻感到驚評,它將這次進攻歸咎于蘇聯”可見美國認為蘇聯策劃發動了戰爭;根據材料中的“1950年6月25日,南朝鮮軍隊開始了美國預謀的對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的侵略,發動了內戰。”可見認為是南朝鮮軍隊在美國支持下發動了戰爭。聯系所學知識,第二次世界大戰后,美蘇由戰時的同盟變成了“冷戰”的對手,出現了以蘇聯為首的社會主義陣營和以美國為首的資本主義陣營對立的局面。(2)抗美援朝戰爭的勝利,鞏固了新生政權;為我國的經濟建設贏得一個相對穩定的和平環境;大大提高了我國的國際地位。(3)本題屬于開放性問題,學生言之有理即可。如:世界各國應和平共處,反對霸權主義與強權政治,用和平談判解決國際爭端;應堅持合作共贏,共享發展機遇與成果,共同應對全球性挑戰。28.(14分)從近代中國的屈辱外交到新中國既充滿艱辛又閃耀著智慧的外交,新中國外交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就,既贏得了世界各國的尊重,又有利于中國在國際事務中發揮更大作用。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 中國的反動分子在外交上一貫是神經衰弱怕帝國主義的。清朝的慈禧太后、北洋政府的袁世凱……,哪個不是跪在地上辦外交的呢?——《周恩來傳》上卷材料二 20世紀50年代,新中國積極同鄰近國家和新興獨立國家發展友好關系,參加了一系列外交活動并產生了積極的影響,國際政治舞臺開始有了“中國聲音”。材料三 20世紀70年代,我國外交取得了顯著成就:1971年,中華人民共和國開始以新的角色登上國際政治舞臺;70年代,我國與西方許多國家建立了外交關系,如:日本、美國、意大利、加拿大、聯邦德國、澳大利亞、英國等。材料四 改革開放以后,特別是90年代以來,中國政府積極參加國際及區域性組織,在雙邊與多邊外交領域內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就。(1)根據材料一,指出中國近代外交的特征。(2)結合所學知識,指出材料二中國際舞臺上的“中國聲音”主要指什么?(3)材料三中,“中華人民共和國開始以新的角色登上國際政治舞臺”指什么?推動我國70年代與西方許多國家建立外交關系的關鍵性外交事件是什么?(4)綜上可看出,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以嶄新的外交形象活躍在世界舞臺,取得了輝煌的外交成就。我國取得輝煌的外交成就的原因是什么?(至少答兩點)【答案】(1)不平等、不獨立、無自主權。(2)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求同存異”方針。(3)中國恢復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中美關系正常化。(4)奉行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綜合國力的增強;國際地位的提高;國家領導人卓有成效的外交工作和獨特的外交藝術等。(言之有理即可)【解析】(1)根據材料中信息“怕帝國主義”“跪在地上辦外交”結合所學知識,可知近代中國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國力衰弱,弱國無外交,所以材料體現的是近代軟弱的中國外交,不平等、不獨立、無自主權。(2)根據材料“20世紀50年代,新中國積極同鄰近國家和新興獨立國家發展友好關系”,結合所學知識,1953年底周恩來在接見印度代表團時首次提出和平共處五項原則;1955年萬隆會議周恩來鮮明提出“求同存異”方針。(3)根據所學知識,1971年第26屆聯合國大會,終于恢復中國在聯合國的合法權利和中國安全理事會常任理事國席位;中美關系正常化促進了中國外交事業的發展,在國際上掀起了一個同中國建交的熱潮。(4)根據以上材料結合所學知識,我認識到我們去的輝煌外交成就的主要原因有,奉行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綜合國力的增強;國際地位的提高;國家領導人卓有成效的外交工作和獨特的外交藝術等。29.(12分)閱讀材料,回答問題。世界現代史上,國際關系不斷變化、調整,影響著世界格局的發展、演變。材料一 1945年斯大林指出:誰解放領土,誰就把自己的社會制度推行到他們的軍隊所到之處。二戰結束之初,杜魯門強調:我們必須強硬對付俄國人,他們不知行止,好似水牛闖進瓷店。……全世界應該采取美國制度,……未來的經濟格局將取決于我們!材料二 西方有位學者寫了本書,作者在前言中說:本書評述的時間開始于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最后數月,結束于蘇聯的解體,美蘇對抗是這個時代政治圖景的主線。材料三 幾十年前還統治全球的歐洲大陸的前途這時似乎是暗淡的、危險的。但20世紀50年代后,西歐各國卻驚人地東山再起。這一復興同中國日益增長的實力和自信一起導致了一種全新的世界政治格局。——[美]斯塔夫里阿諾斯《全球通史》(1)根據材料一,美國為“強硬對付俄國人”而采取了哪一政策?分析這一政策出臺的原因。(2)根據材料二,作者為什么要選擇“蘇聯的解體”作為此書的結束?“美蘇對抗”主要有哪些表現?(3)根據材料三,指出“全新的世界政治格局”出現的主要原因是什么?【答案】(1)政策:冷戰。原因:二戰以后,美國成為世界上經濟、軍事實力最強大的國家,稱霸欲望強烈;蘇聯國際威望提高,成為美國稱霸的最大敵人;美蘇國家戰略的對立和社會制度的巨大差異,使雙方對抗加劇。(2)原因:蘇聯解體標志兩極格局結束,冷戰結束。表現:杜魯門主義;馬歇爾計劃;北約和華約的成立;德國分裂等。(回答兩點即可,)(3)西歐崛起;中國實力增強。【解析】(1)二戰結束后,美國的經濟、軍事實力居于世界第一位,稱霸世界的野心日益膨脹,但又不得不正視蘇聯等社會主義國家。于是,美國帶領西方資本主義國家(主要為西歐國家),對蘇聯等社會主義國家采取了除武裝進攻之外的一切敵對行動,以“遏制”共產主義,這種政策被稱為冷戰政策。冷戰政策的方式是:封鎖與遏制,這是冷戰政策的根本方式,也就是說:不與敵對國家進行經濟、外交、軍事合作、文化交流,不助長敵對聯盟的參與國的經濟發展,封鎖敵對(主要是北約和華約兩大陣營的敵對)聯盟的可能變得強大的渠道。(2)20世紀90年代初,東歐劇變,蘇聯解體,美、蘇兩個超級大國壟斷國際政治的局面被打破,標志著兩極格局結束。丘吉爾發表“鐵幕演說”揭開冷戰序幕;政治方面:杜魯門主義,美國的全球擴張政策,全面冷戰(宣言書);經濟方面:馬歇爾計劃,援助西歐恢復發展經濟,穩定資本主義歐洲,控制歐洲;軍事方面:華約集團成立與“北約”對峙,造成世界不安寧。在美蘇冷戰政策下,世界上局部沖突與戰爭也不少,如20世紀五六十年代的朝鮮戰爭和越南戰爭。(3)20世紀90年代初,由于蘇聯的解體,東歐形勢的劇變,美、蘇兩個超級大國壟斷國際政治的局面被打破,標志著世界格局正向多極化發展。美國作為唯一的超級大國,在世界范圍內推行霸權主義,通過北約發動科索沃等戰爭,表明多極化趨勢是在曲折中發展的。歐盟、中國、日本和俄羅斯等國家和國家聯盟的實力不斷增強,成為牽制美國稱霸世界、促進世界格局多極化的重要力量。在世界格局的形成過程中,以一國經濟實力為代表的綜合國力起著決定作用。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精品試卷·第2頁(共2頁)HYPERLINK"http://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九年級下冊歷史與社會期中綜合測試(考試范圍:九下歷史與社會第五、六單元)學校:__________班級:__________考號: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題號一二總分得分一、選擇題(共25題,每題2分,共50分)1.美國對蘇聯等社會主義國家實行冷戰政策的原因有()①戰后美國經濟、軍事實力的增強 ②美國稱霸世界的野心日益膨脹 ③美國試圖用武力顛覆蘇聯等國政權 ④戰后蘇聯等社會主義國家力量的壯大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2.從1948年到1950年,歐洲共有16個國家接受了美國130多億美元的援助,其中90%是贈予,10%是貸款。這一被時人稱為“人類歷史上最慷慨的舉動”的舉措是( )A.門戶開放政策B.冷戰政策C.杜魯門主義D.馬歇爾計劃3.“國際斗爭永遠都是這樣……日還是堅定的盟……現在卻完全恢復老樣子……利益的沖突導致了同盟國之間迅速變險.演化出了冷戰。”材料強調決定國際關系的重要因素是( )A.國家利益B.意識形態C.地緣政治D.社會制度4.一個歷史事實可以由若干事件構成,事件又可以由若干小事件構成,由此可以從大到小排出一系列事件的等級或層次。下列選項符合這一邏輯的是序號層次一層次二層次三①凡爾賽-華盛頓體系巴黎和會《凡爾賽條約》②第二次世界大戰太平洋戰爭中途島海戰③羅斯福新政經濟大危機《社會保障法》④歐洲聯盟成立馬歇爾計劃“鐵幕演說”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5.“在戰后的幾十年里,則只有兩個超級大國的行動和觀點——美國和蘇聯——主宰了國際關系……民族主義的浪潮席卷了非洲和亞洲……在1956年至20世紀60年代中期,法國、英國和比利時在非洲的殖民地都成為了獨立國家。”這反映了第二次世界大戰(???)A.規模大、波及范圍廣B.給世界人民帶來了深重災難C.推動了埃及華夫脫運動興起D.深刻改變了戰后的世界格局6.20世紀50—70年代,日本經濟高速發展,成為資本主義世界僅次于美國的第二經濟大國。日本經濟快速崛起的主要的內部因素是( )A.戰后美國在日本推行民主化改革,推行非軍事化政策B.制定經濟發展計劃,引進最新的科學技術,大力發展教育和科技C.朝鮮戰爭爆發,美國的軍事訂貨刺激了日本經濟發展D.冷戰爆發,美國扶持日本,把日本作為遠東的反共橋頭堡7.社會福利的過度發展,也使福利國家不同程度地患上“福利病”。下列屬于“福利病”的有( )①國家財政赤字擴大②企業負擔加重③部分民眾工作積極性下降④國家生產和國民收入增長緩慢A.①②③④B.①③④C.①②D.③④8.“俄國—蘇聯”的發展之路曲折起伏,在其發展歷程中,不同時期改革有不同特點,也產生了不同影響,下列表述正確的是()①1861年農奴制改革推動封建經濟發展 ②赫魯曉夫改革首先沖擊了蘇聯模式 ③戈爾巴喬夫改革最初集中在經濟領域A.①③B.①②C.②③D.②④9.有學者評論蘇聯某次改革時說:“天冷,本想弄點木材烤烤手,想不到竟將整個房子燒了。”據此判斷,他評論的是( )A.羅斯福新政B.戈爾巴喬夫改革C.“戰時共產主義”政策D.新經濟政策10.“它結束了曾對20世紀的人類社會產生深刻影響的一種發展模式的實踐,也結束了曾在戰后45年間主導國際政治的兩極格局。”材料中的“它”指的是( )A.德國分裂B.捷克斯洛伐克一分為二C.蘇聯解體D.南斯拉夫一分為五11.張明同學以“‘二戰’后亞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的獨立與振興”為題進行探究性學習,以下是他得出的結論,其中正確的是(???)①“二戰”后亞洲、非洲民族解放運動高漲,誕生了大批獨立國家②印度獨立后大力發展科技,成績卓著③巴拿馬為收回運河主權,和美國進行了長期的斗爭④非洲國家獨立后紛紛走上了社會主義道路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12.觀察如下圖,結合所學知識,判斷導致這種亂局出現的主要因素有( )A.民族問題、種族歧視、大國介入、委任統治B.歷史問題、宗教問題、社會制度、大國介入C.民族問題、宗教問題、大國介入、印巴分治D.民族問題、宗教問題、大國介入、歷史問題13.非洲人民通過500多年堅持不懈的斗爭,終于在20世紀90年代初使帝國主義在非洲的殖民體系壽終正寢。其“壽終正寢”的標志是()A.埃及獨立B.阿爾及利亞獨立C.“非洲獨立年”出現D.納米比亞獨立14.觀察下表,與1952年相比,1956年各種所有制經濟在國民收入中所占比例出現明顯變化。造成這一變化的主要原因是()1952年和1956年各種所有制經濟在國民收入中所占比例個體經濟私營經濟公私合營經濟集體所有制經濟國營經濟1952年71.8%6.9%0.7%1.5%19.1%1956年7%0.1%7.3%53.4%32.2%A.抗日戰爭的結束B.解放戰爭的結束C.土地改革的完成D.三大改造基本完成1950年10月,中國人民志愿軍雄赳赳、氣昂昂,跨過鴨綠江開赴朝鮮前線。據此回答下面小題。15.下列戰役中曾出現在抗美援朝戰場的是()A.上甘嶺戰役B.平津戰役C.平型關大捷D.臺兒莊戰役16.當年,近20萬志愿軍英烈在戰火中埋骨他鄉;而今,第七批在韓志愿軍烈士遺骸魂歸故里。志愿軍出國作戰是為了A.推翻帝國主義在中國的統治B.挑戰美國權威的不明智之舉C.保家衛國,擴張中國的領土范圍D.國內建設贏得相對穩定的和平環境17.1949年政治協商會議通過的《共同綱領》起到了臨時憲法的作用,主要因為它()A.規定了新中國的政權性質B.宣告了新中國的成立C.確定了國旗、國歌和首都D.以北平為首都并改名北京18.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書寫了精彩的“中國故事”,創造了發展的“中國奇跡”,塑造了嶄新的“中國形象”。改革開放永無止境。這揭示的道理是()①改革開放是我國強國之路②改革開放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抉擇③改革開放是民族進步之魂④改革開放是推動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源泉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19.建國初期土地改革時的“分地”與1979年農村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時的“分地”相比,兩者共同之處有()①都調動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 ②都促進了農村經濟的發展 ③農民都獲得了土地所有權 ④普遍得到當時農民的好評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20.西藏民主改革六十多年來,該地區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這得益于()①民族區域自治制度 ②國家維護和發展各民族的平等、團結、互助關系 ③中央政府和全國各地的支持 ④自治區享有絕對的自治權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21.澳門回歸的20年是“一國兩制”實踐深入人心的20年。“一國”是根,根深才能葉茂;“一國”是本,本固才能枝榮。由此可見A.一個中國原則是保持澳門長期繁榮穩定的前提B.國家主體堅持社會主義制度C.澳門保持資本主義制度長期不變D.“兩制”是實行“一國”的基礎22.中國近代思想的演進“既不是一江長流,也不止一個洪峰,而是以一個接一個思潮的漲落相繼出現的。”下列思潮按其先后順序排列正確的是()①“民主、科學”②“政權是由槍桿子中取得的”③“三民主義”④“聯俄、聯共、扶助農工’A.①②③④B.②④①③C.③①④②D.④①②③23.2020年6月,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二十次會議表決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特別行政區維護國家安全法》。該法的出臺,有利于()①維護國家主權、安全和利益②依法遏制外部勢力干預香港事務,更好地止暴制亂③增進民族團結和共同繁榮④促進香港繁榮與穩定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24.中美關系牽動著兩國人民的心。下列反映中美關系開始由對抗走向正常化的史實是()A.中國恢復在聯合國的一切合法權利B.美國乒乓球隊應邀訪華C.中美在上海簽署《中美聯合公報》D.中美正式建立外交關系25.孔子曾提出過“君子和而不同”的思想,意思是“和諧而又不千篇一律,不同而又不互相沖突”,運用這種思想處理不同社會制度的國家間的關系,取得成功的范例有()A.中蘇建立外交關系B.萬隆亞非會議的圓滿成功C.中國取得了抗美援朝的勝利D.美蘇爭霸局面的出現二、非選擇題(共4大題,共50分)26.(12分)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戰后初期美國經濟一枝獨秀,增長強勁,西歐和日本卻經濟蕭條,百廢待興。通過不懈的努力,戰爭的創傷被逐漸撫平,與美國的強烈反差激勵著西歐和日本追趕的步伐。到20世紀70年代初,整個西方經濟出現了空前繁榮的局面。(1)西歐國家為重振雄風和提高國際地位,成立了一個什么組織?日本的經濟快速發展得益于日本政府的哪些積極措施?(2)到20世紀70年代,美國、聯邦德國、日本三國按經濟實力強弱,應該如何排序?(3)用史實說明20世紀德國歷史發展中的成敗有“美國因素”的影響。(成敗任選一方面各舉一例)(4)從西歐、日本戰后經濟迅速恢復和發展中,我們能夠借鑒些什么?27.(12分)歷史從不同角度折射出時代的印記。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歷史是面多棱鏡]。(1950)6月25日,北朝鮮軍隊今天超過三八線。美國似平對這一進攻感到驚評,它將這次進攻歸咎于蘇聯,——克利夫頓·丹尼爾主編《20世紀大博覽》1950年6月25日,南朝鮮軍隊開始了美國預謀的對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的侵略,發動了內戰。——葛羅米村、波諾馬廖夫《蘇聯對外政策史》[歷史是面透視鏡]這一戰,粉碎了侵略者將新中國扼殺在搖籃中的圖謀;這一戰,拼來了山河無恙、家國安寧……這一戰,打出了中國人民的精氣神,讓全世界對中國刮目相看;……這一戰,震懾了侵略別國領土、干涉別國內政的霸權行徑,彰顯了新中國這一維護世界和平重要力量的崛起。——習近平在紀念中國人民志愿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歷史是面望遠鏡]戰前的北南分裂局面,通過戰爭不僅沒有解決,還進一步惡化,朝鮮半島作為世界軍事舞臺上的一個熱點持續至今。——徐焰《朝鮮戰爭對中國及其他各方的影響》(1)在朝鮮戰爭起因問題上,兩則材料反映的觀點有何不同?結合當時國際格局特點,說明造成這種差異的主要原因。(2)根據材料和新中國面臨的形勢,闡釋抗美援朝戰爭勝利對中國新生政權的重大意義。(3)綜合上述材料,對當今世界各國維護和平與發展的時代主題有何警示?28.(14分)從近代中國的屈辱外交到新中國既充滿艱辛又閃耀著智慧的外交,新中國外交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就,既贏得了世界各國的尊重,又有利于中國在國際事務中發揮更大作用。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 中國的反動分子在外交上一貫是神經衰弱怕帝國主義的。清朝的慈禧太后、北洋政府的袁世凱……,哪個不是跪在地上辦外交的呢?——《周恩來傳》上卷材料二 20世紀50年代,新中國積極同鄰近國家和新興獨立國家發展友好關系,參加了一系列外交活動并產生了積極的影響,國際政治舞臺開始有了“中國聲音”。材料三 20世紀70年代,我國外交取得了顯著成就:1971年,中華人民共和國開始以新的角色登上國際政治舞臺;70年代,我國與西方許多國家建立了外交關系,如:日本、美國、意大利、加拿大、聯邦德國、澳大利亞、英國等。材料四 改革開放以后,特別是90年代以來,中國政府積極參加國際及區域性組織,在雙邊與多邊外交領域內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就。(1)根據材料一,指出中國近代外交的特征。(2)結合所學知識,指出材料二中國際舞臺上的“中國聲音”主要指什么?(3)材料三中,“中華人民共和國開始以新的角色登上國際政治舞臺”指什么?推動我國70年代與西方許多國家建立外交關系的關鍵性外交事件是什么?(4)綜上可看出,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以嶄新的外交形象活躍在世界舞臺,取得了輝煌的外交成就。我國取得輝煌的外交成就的原因是什么?(至少答兩點)29.(12分)閱讀材料,回答問題。世界現代史上,國際關系不斷變化、調整,影響著世界格局的發展、演變。材料一 1945年斯大林指出:誰解放領土,誰就把自己的社會制度推行到他們的軍隊所到之處。二戰結束之初,杜魯門強調:我們必須強硬對付俄國人,他們不知行止,好似水牛闖進瓷店。……全世界應該采取美國制度,……未來的經濟格局將取決于我們!材料二 西方有位學者寫了本書,作者在前言中說:本書評述的時間開始于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最后數月,結束于蘇聯的解體,美蘇對抗是這個時代政治圖景的主線。材料三 幾十年前還統治全球的歐洲大陸的前途這時似乎是暗淡的、危險的。但20世紀50年代后,西歐各國卻驚人地東山再起。這一復興同中國日益增長的實力和自信一起導致了一種全新的世界政治格局。——[美]斯塔夫里阿諾斯《全球通史》(1)根據材料一,美國為“強硬對付俄國人”而采取了哪一政策?分析這一政策出臺的原因。(2)根據材料二,作者為什么要選擇“蘇聯的解體”作為此書的結束?“美蘇對抗”主要有哪些表現?(3)根據材料三,指出“全新的世界政治格局”出現的主要原因是什么?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精品試卷·第2頁(共2頁)HYPERLINK"http://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九年級下冊歷史與社會期中綜合測試(原卷版).doc 九年級下冊歷史與社會期中綜合測試(解析版).doc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