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1章地球上的生物復習訓練重點專題專題控制變量法【專題解讀】物理學中對于多因素(多變量)的問題,常常采用控制因素(變量)的方法,把多因素的問題變成多個單因素的問題,而只改變其中的某一個因素,從而研究這個因素對事物的影響,分別加以研究,最后再綜合解決,這種方法叫控制變量法。它是科學探究中的重要思想方法,廣泛地運用在各種科學探索和科學實驗研究之中。在控制變量法的探究題中,為了便于研究和解決問題,只有一個因素不同,其他因素都相同,從而研究這個因素對實驗的影響。方法如下:例1某同學將甲、乙兩種植物種植在成分相同的土壤中,分成A、B、C、D四組(如圖所示),其中B與C組遮光,降低光照30%。請回答下列問題:(1)若探究甲、乙兩種植物是否會爭奪土壤中的養分,就實驗設計來看,應比較A、B、C、D中哪兩組之間的生長差異?請列出兩種正確的組合:或。(2)若選擇A、B兩組進行對照實驗,比較兩組植物之間的生長差異。則該實驗的目的是。綜合運用例2為了驗證水對種子萌發的影響,小明設計了如圖所示的實驗裝置。請選出正確的實驗組和對照組…………………………………………………………………………………()A.①和③B.①和②C.②和③D.②和④鞏固提升1.蚯蚓一般營穴居生活,但夏季雨后蚯蚓在地面上活動,原因是………………………()A.土壤中蚯蚓缺乏食物B.蚯蚓得不到足夠的氧氣C.喜歡雨后曬太陽D.承受不了土壤的壓力2.每當冬季來臨時,蛇類、蜥蜴等動物要進行冬眠,這種現象說明……………………()A.生物能影響環境B.生物能適應環境C.環境能影響生物D.環境能適應生物3.人們將一種叫“水葫蘆”的植物引種到昆明滇池后,這種植物很快在滇池中蔓延,甚至威脅到其他生物的生存。這說明……………………………………………………………()A.生物能適應環境B.生物不能對環境產生影響C.生物既能適應環境,又能對環境產生一定的影響D.生物不能適應環境,也不能對環境產生影響4.鎮海棘螈是浙江省寧波市獨有的國家二級保護動物,目前它的數量只有350多尾,比大熊貓還稀少,已瀕臨滅絕。(1)鎮海棘螈數量稀少、瀕臨滅絕,是否與其產卵習性有關?科學家設計了如下實驗:他們將收集到的60顆鎮海棘螈受精卵平均分成6組,在適宜的溫度下,分別將它們放在陸地上以及池水下深1cm、5cm、10cm、15cm和20cm處,一段時間后,比較它們的孵化率??茖W家設計的實驗可以研究兩個問題:①受精卵在陸上與水中的孵化率是否有差異?②受精卵在水中的孵化率是否與有關?(2)鎮海棘螈數量稀少、瀕臨滅絕的原因,除了可能與陸上產卵習性有關外,還可能與其生存環境的變化有關,如氣候異常、等。5.用線將下列生物特征與它們對應的適應環境連起來。魚有鰭,體形呈梭形寒冷環境駱駝極少排汗空中飛翔北極熊有很厚的脂肪層干旱環境鳥類骨骼較輕水中游泳6.為探究環境因素對蚯蚓生活的影響,某科學興趣小組的同學設計了如下實驗:取3個大小一樣的廣口瓶,分別貼上甲、乙、丙三個標簽,在甲、丙瓶中放入濕潤的肥沃土壤,在乙瓶中放入經烘干的肥沃土壤,然后在甲、乙、丙三瓶中同時放入5條大小及生活狀況相同的蚯蚓。請據此回答下列問題:(1)請推測:一段時間后,(填“甲”“乙”或“丙”)瓶中的蚯蚓蠕動會明顯減弱。(2)該實驗中,甲和乙可作為對照實驗,其變量是,因此可以說明環境中的能影響蚯蚓的生活。(3)為進一步探究光照對蚯蚓生活的影響,科學興趣小組的同學選擇將甲瓶放在明亮處,那么應將瓶放在黑暗處。(4)仿照上述實驗,設計一個探究土壤中農藥對蚯蚓生存有沒有影響的實驗,我們可以取甲、乙兩空瓶,甲瓶中放入的土壤,乙瓶中放入的土壤;再分別放入等量且生長狀況一致的蚯蚓,一段時間后,觀察現象。參考答案本章復習【重點專題】例1(1)ADBC(2)探究光照對植物的生長是否有影響【綜合應用】例2B【鞏固提升】1.B2.B3.C4.(1)②受精卵在水中的深度(2)棲息地遭到破壞5.6.(1)乙(2)水分水分(3)丙(4)含有農藥的濕潤的肥沃不含農藥的濕潤的肥沃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