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學生實驗教案教學內容驗證光的傳播路線教學目的使學生知道光是沿直線傳播的。實驗器材卡紙4張,其中3張在同一位置打一個小孔,鐵夾子4個,手電筒一個。教學方法教師指導教學過程設計:1.在三張長方形卡紙的同一位置打一個洞,大小約為一硬幣。把這些卡紙分別用夾子夾住橫立在桌上,每張卡紙之間間隔15厘米,排成整齊的一列,使卡紙的小孔在同一直線上。2.在最后一張卡紙之后約15厘米的地方,再放一張沒打孔的卡紙作為屏。3.把手電筒放置在離自己最近的卡紙前一定距離,讓手電筒的光射直進小孔。這時我們在紙屏上發現了什么?4.把第二或第三張卡紙(第一張除外)向左或向右移動5厘米。同樣用手電筒的光對準離自己最近的卡紙上的小孔,這時在紙屏上發現了什么?實驗結論:光是沿直線傳播的。學生實驗教案教學內容光的傳播會遇到阻礙嗎教學目的光的傳播會被某些物體擋住實驗器材手電筒、玻璃、杯子、紙、書(或厚紙板),水槽、激光筆、線香、火柴。教學方法教師指導教學過程設計:1.關閉屋子電燈,拉上窗簾,保證手電筒為唯一光源。2.在手電筒前放一個杯子,保證可以看清楚杯子上的圖案;將玻璃、紙、書依次放在手電筒前,對比觀察三次實驗現象,得出實驗結論。3.用激光筆向水槽的水平方向照射,觀察現象。4.將線香放在水槽中,用火柴點燃。等到煙霧充滿整個水槽時,用激光筆向水槽的水平方向照射,觀察現象。5.對比兩次實驗現象,得出結論。注意事項:不能用激光筆照射眼睛!實驗結論:光是沿直線傳播的,遇到阻礙時直線傳播路徑會被中斷。學生實驗教案教學內容光的傳播方向會發生改變嗎教學目的光的傳播方向可以發生改變實驗器材水槽、激光筆、鉛筆。教學方法教師指導教學過程設計:1.將激光筆射出的光透過空氣斜射進水中。2.將光線發生的變化用光的路線圖記錄下來。3.把鉛筆垂和傾斜放入水中。用光的路線圖將光發生的變化記錄下來。注意事項:不能用激光筆照射眼睛!實驗結論:光從一種介質斜射進入另一種介質時,傳播方向會發生改變,從而使光線在不同的介質的交界處發生偏折。學生實驗教案教學內容認識棱鏡教學目的白光通過三棱鏡時會發生色散。實驗器材三棱鏡實驗盒(包括三棱鏡和支架)、白卡紙兩張、圓規、剪刀、彩筆或蠟筆一盒、火柴一盒、細線一捆。教學方法教師指導教學過程設計:1.教師介紹實驗材料,關閉教室中所有的燈,拉上窗簾,營造一個較暗的實驗環境。2.教師指導實驗方法與注意事項。(1)手拿三棱鏡兩端的三角形截面,或是帶有支架的三棱鏡實驗套裝,把三棱鏡及支架放在平穩的桌面上。在實驗過程中要注意輕拿輕放三棱鏡。(2)用手電筒的白光照射到三棱鏡上,調節三棱鏡的角度讓白光通過三棱鏡。(3)在另一側豎立一張白紙作為屏幕,調整“紙屏”位置,收集三棱鏡折射出的光,觀察白紙上的現象。3.學生分組實驗探究,教師提示操作要領。4.學生匯報觀察到的現象,教師引導學生思考并進行小結。實驗結論:白光通過三棱鏡時會變成有規律的、不同顏色的色光組合——紅、橙、黃、綠、藍、靛、紫,所以三棱鏡對光的作用是,讓光發生折射,而且可以把白光分散出不同的色光。學生實驗教案教學內容光的反射現象教學目的光的傳播路徑可以發生改變實驗器材手電筒、鏡子、卡紙。教學方法教師指導教學過程設計:1.將卡紙剪成比手電筒光圈略大一點的圓,并在中間開一條縫,用透明膠帶固定在手電筒上,打開手電筒會有一道狹窄的光束射出。2.關閉教室的燈,拉上窗簾,用手電筒照射鏡子,不斷調整鏡子直到反射光到達制定的地方。實驗結論:光碰到鏡面會改變傳播方向,形成反射現象。反射光也是沿直線傳播的。學生實驗教案教學內容制作一個潛望鏡教學目的光的傳播路徑可以發生改變實驗器材紙盒、平面鏡、三角板、直尺、鉛筆、剪刀教學方法教師指導教學過程設計:制作步驟如下:(1)在紙盒兩個長邊距離邊緣約1厘米處各畫一條直線。(2)用直角三角板在紙盒兩端距離邊緣約1厘米處各畫一條斜線。(3)在紙盒的對應面上重復畫上面的線。(4)用剪刀將4條斜線剪開。(5)像圖中那樣,將兩面鏡子插入紙盒開口,并保持鏡子的反射面是相對的。(6)在鏡子的反射面前各開一個窗口。潛望鏡的制作方法很多,用塑料管或空牛奶盒都能做。實驗結論:潛望鏡是利用光的反射原理觀察外面的。學生實驗教案教學內容地震的成因及其作用教學目的了解地震的成因及其作用實驗器材一次性飯盒、保鮮膜、泥土、水、教學方法教師指導教學過程設計:(1)將小盒的兩半拼接起來,在上面鋪一層保鮮膜。(2)用水將土和成泥,并將它鋪在有保鮮膜的小盒中。(3)等泥變干后,將這個小盒的兩半迅速拉開或擠壓。(4)觀察發生的現象。實驗結論:六大板塊不停運動:碰撞、分離。地殼或巖石圈機械變形、變位:升降、漂移、褶皺、斷裂學生實驗教案教學內容火山噴發的成因及作用教學目的了解火山噴發的成因及作用實驗器材土豆泥、番茄醬、罐頭盒(或不銹鋼小盆)、鐵架臺、酒精燈、護目鏡、教學方法教師指導教學過程設計:在罐頭盒內放入一些土豆泥,堆成小山的形狀,并在山的頂部向下挖一個小洞。向小洞內倒入一定量的番茄醬(適當稀釋),然后用一層薄薄的土豆泥封住洞口。將罐頭盒放在鐵架臺上,用酒精燈加熱,觀察“火山”噴發現象。注意事項:不要用手摸熱的罐頭盒,帶好護目鏡,注意安全。實驗結論:火山噴發的原因:高溫高壓、地殼中存在著薄弱地帶、巖漿中存在著大量的氣體學生實驗教案教學內容水的作用教學目的了解水的作用實驗器材泥土、有顏色的沙子、報紙、小桶、自制噴壺、塑料盒。教學方法教師指導教學過程設計:(1)動手制作一個小山丘模型。為了便于觀察現象,可以在土壤表面撒上帶有顏色的沙子。(2)用噴壺中的水噴灑小山丘的頂部,觀察“雨水”對小山丘的影響。土壤和帶有顏色的沙子分別怎樣移動?(3)比較“降雨”前后小山丘發生的變化。用圖畫描繪出實驗前后土壤的樣子。實驗結論:降雨會侵蝕土地、河流也會侵蝕土地、發生沉積現象。學生實驗教案教學內容制作水鐘教學目的用水計量時間實驗器材一把剪刀、一把美工刀、兩個塑料瓶、一個秒表(或者手表)、一支記號筆、一把尺子、一顆工字釘、一個鐵架臺和一卷透明膠帶。教學方法教師指導教學過程設計:(1)制作一個能計時5分鐘的水鐘。(2)計時前先粘好畫刻度線紙條(提前標記好0刻度,起始水位)。(3)計時開始后,每過1分鐘,用黑色的記號筆在紙條上畫一個刻度來標記水位。(4)計時同學與畫刻度線同學互相配合。(5)小組成員分工合作。(6)使用刀具時注意安全。(7)動畫模擬兩種類型水鐘刻度線的畫法,請同學們仔細觀察刻度線的間距。實驗結論:水鐘內的水均勻往下滴,水鐘計時更加準確學生實驗教案教學內容擺的觀察教學目的觀察和測量擺鐘每分鐘擺動的次數實驗器材秒表、擺錘(螺帽)、擺繩(棉線)、支架教學方法教師指導教學過程設計:1、觀察討論:擺鐘是怎樣來計量時間的?2、測量:用秒表測一測:擺鐘的擺每分鐘擺動幾次?3、集體測量一次后反饋,問:鐘擺每分鐘擺動的次數相同嗎?4、討論:課本中的記錄表為什么要讓我們測三次或更多次呢?實驗結論:同一個單擺每擺動一次所需的時間是相同的;根據單擺的等時性,人么制成了擺鐘,使時間的計量誤差更小。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