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28張PPT)認識社會與價值選擇第二單元第四課探索認識的奧秘第一框題人的認識從何而來課程目錄認識與實踐0102實踐是認識的基礎人的認識從何而來——從航天說起一、認識與實踐1、認識的含義:?認識是主體對客體的物質性活動。主體:人類,而非動物客體:自然界、人類社會、人的思維2、認識的類型:(1)認識過程的兩個不同反映形式、不同階段①感性認識②理性認識(2)感性認識與理性認識的關系①區別:感性認識是人們在實踐基礎上由感覺器官直接感受到的關于事物的現象、事物的外部聯系、事物的各個方面的認識,包括感覺、知覺和表象三種形式;(如:地球的大小、形狀、運動......)理性認識是人們借助抽象思維在概括、整理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礎上達到關于事物的本質、全體、內部聯系和事物自身規律性的認識,包括概念、判斷和推理三種形式。(如:宇宙發展規律......)②聯系:感性認識是認識的初級階段,理性認識是認識的高級階段,感性認識有待于發展、深化為理性認識,理性認識依賴于感性認識,二者相互滲透、相互包含,具有辯證統一關系。3、實踐的含義:?實踐是人們改造客觀世界的物質性活動。它有兩層基本含義:(1)凡是實踐,都是以人為主體、以客觀事物為對象的物質性活動。(2)實踐是一種直接現實性活動,它可以把人們頭腦中的觀念的存在變為現實的存在。一、認識與實踐(1)改造自然的生產實踐①生產實踐,即物質資料的生產活動,這是人類最基本的實踐活動,決定其他一切活動。(如興修水利、植樹造林等)②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物質基礎。(2)變革社會的實踐①表現為革命、改革、國家方針政策的制定、法律制度的建設和實施等;②階級社會中,變革社會關系的實踐主要表現為階級斗爭。(3)探索世界規律的科學實驗活動(如太空育種實驗等)4、實踐的基本形式:1、大猩猩用樹枝鉤食白蟻2、“爭論克隆人”3、農民種地、工人生產4、開展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5、科學家繪制人類基因組圖譜下列活動中哪些屬于實踐活動?并說出其實踐形式。生產實踐變革社會的實踐科學實驗活動BeNumber#1BeSuccessfulVisionary合作學習一:從“天問”探究實踐的特點2020年7月23日12時41分,長征五號遙四運載火箭搭載我國首顆火星探測器“天問號”,在海南文昌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這標志著我國行星探測的大幕正式拉開。2020年10月9日23時,在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飛行控制團隊控制下,天問一號探測器主發動機點火工作480余秒,順利完成深空機動。思考1:火星探測這一實踐活動的主體、對象和手段分別是什么,它們有什么共同特點?實踐的主體火星任務團隊實踐具有客觀物質性實踐的對象實踐的手段火星天問一號、祝融號(1)實踐具有客觀物質性5、實踐的特點:①實踐的構成要素:主體、手段、對象都是客觀的。②實踐活動的過程及其結果受客觀事物及其運動規律的制約,也是客觀的。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工程副總指揮、國家航天局探月與航天工程中心主任劉繼忠告訴記者,研究火星的意義不僅僅在于火星本身,我們可以通過研究火星的演化進而更好地了解太陽系、地球。“我們認為,對地球的認識僅僅在地球上是不夠的,對火星的相關研究也是為了加深對地球的研究。研究火星對認識和了解地球演變、人類發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他說。思考2:劉繼忠主任的談話反映火星探測這一實踐活動有什么特點?合作學習一:從“天問”探究實踐的特點(2)實踐具有能動性5、實踐的特點:①在改造自然方面:創造出自然中原來沒有的新的物質生活資料;②在改造社會方面:創造出新的社會結構和社會關系。?實踐是人有目的、有意識的活動。天問一號探測器任務實施過程中,中國國家航天局與歐空局、阿根廷、法國、奧地利等國際航天組織和國家航天機構開展了有關項目合作。目前,探測器已在太空運行295天,距離地球約3.2億千米。問天是中華民族一直以來的夢想,古人仰望天穹感慨宇宙之浩渺;此時,我們繼承老祖宗的意志,借助強大的科技實力,讓“天問一號”升空,讓古今夢想由此相接。思考3:火星探測與其他國家開展合作,實現了古今夢想相接體現了這一實踐活動有什么特點?合作學習一:從“天問”探究實踐的特點(3)實踐具有社會歷史性5、實踐的特點:①社會性:實踐不是單個人的孤立活動,而是處在一定社會關系中的人的活動。②歷史性:不同歷史發展階段,人類實踐的內容、形式、規模和水平各不相同。月色的朦朧、嬌美曾引發歷代文人雅士的無限遐想,從“嫦娥奔月"的美妙傳說到“萬戶飛天"的壯烈實踐,從嫦娥一號到嫦娥五號的發射,人類從未停止過對月球的探索。思考1:我國是如何一步一步認識月球的?合作學習二:從飛天事業探究實踐與認識的關系1、實踐是認識的來源?在實踐活動中,人們借助一定的手段同客觀物質對象發生關系,從而獲得對客觀事物的認識。名言俗語近水知魚性,近山識鳥音。不入虎穴,焉得虎子。欲知山中事,須問打樵人。竹外桃花三兩支,春江水暖鴨先知。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二、實踐是認識的基礎18認識獲得的途徑有兩條知識區分:間接經驗直接經驗認識的來源是唯一的——實踐《韓非子·外儲說左上》里記載了這么一段:“墨子為木鳶,三年而成,蜚(通‘飛’)一日而敗。”《墨子·魯問》中記載:“公輸子削竹木以為鵲,成而飛之,三日不下。公輸子以為至巧。”相對墨子來說,魯班的木鳥在工藝上有了明顯的進步,甚至可以用于軍事了——《鴻書》上說他:“制木鳶以窺宋城。”好家伙,木鳶成“偵察兵”了。明朝萬戶把47個火箭綁在椅子上,自己坐在上面,雙手舉著2只大風箏,然后叫人點火發射,想要利用火箭的推力,加上風箏上升的力量飛起來。雖然失敗并為此獻出了生命,但其探索精神激勵了一代又一代的航天人。而在今天,我們又回給古人一份航天級的浪漫:載人飛船叫神舟,探月工程叫嫦娥,月球車叫玉兔,玉兔在月球上跑的那圈地叫廣寒宮,行星探測任務叫天問,火星車叫祝融,載人空間站叫天宮,衛星導航系統叫北斗,暗物質粒子探測衛星叫悟空……思考2:從這份綿延千年的飛天情懷感受實踐與認識的關系。2、實踐是認識發展的動力①實踐不斷產生新問題、提出新要求,推動人們去進行新的探索和研究。②實踐的發展為人們提供日益完備的認識工具,促進人類認識的發展。③實踐鍛煉和提高人的認識能力。名言俗語吃一塹,長一智學然后知不足書到用時方恨少3、實踐是檢驗認識的真理性的唯一標準實踐能夠把主觀和客觀聯系起來加以比較和對照,檢驗主觀認識與客觀事物是否相符合。是騾子是馬,拉出來遛遛信書成自誤,經事漸知非路遙知馬力,日久見人心名言俗語合作學習二:從飛天事業探究實踐與認識的關系思考3:從中國的探月工程的“繞、落、回”說明實踐與認識的關系。4、實踐是認識的目的①認識本身不是目的,改造世界才是認識的目的和歸宿;②如果脫離實踐,不為實踐服務,那么認識就失去了它的實際意義。名言俗語精通的目的全在于應用學以致用造燭為求明,求知為運用,學而不用如同耕地不播種,終無所獲。實踐與認識的辯證關系(1)實踐是認識基礎。實踐是認識的來源,是認識發展的動力,是檢驗認識的真理性的唯一標準,實踐是認識的目的。(2)認識對實踐有反作用。正確的認識促進實踐的發展,錯誤的認識阻礙實踐的發展。重點把握:1、下列觀點包含實踐是認識的基礎的有()①近水知魚性,近山知鳥音②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③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④百聞不如一見⑤學習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A.①②③ B.②④⑤ C.①④⑤ D.①③④D習題演練:2、農諺說:“蚯蚓叫,大雨到。”一位農民氣象員對此感到懷疑,經過反復觀察和實驗,他發現下雨前鳴叫的是螻蛄而不是蚯蚓,于是把這條農諺改成了“螻蛄叫,大雨到”。經過進一步觀察和研究,他又發現“春秋螻蛄叫,大雨定會到”,但“盛夏螻蛄叫,大雨不會到”。這表明()①親身的實踐經驗比他人的實踐經驗更可靠②實踐是認識的來源和發展的根本動力③實踐是認識的最終目的和歸宿④實踐是檢驗認識正確與否的唯一標準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C3、《韓非子·說林上》記載:一年春天,管仲跟隨齊桓公去打仗,冬天返回時迷失了路。管仲說:“老馬之智可用也。”于是,他們讓老馬在前面走,軍隊在后面跟著,果然順利地找到了返回的路。下列觀點正確的是()①老馬的識圖功能的客觀實在性取決于人的發現②正確認識老馬識途的功能是解決迷路問題的關鍵③用老馬找到返回的路體現了人的意識活動的能動性④老馬之“智”與人之“智”歸根到底都源于實踐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C板書設計人的認識從何而來認識與實踐實踐是認識的基礎1、認識的含義及類型2、實踐的含義與形式3、實踐的特點2、實踐是認識發展的動力3、實踐是檢驗認識的真理性的唯一標準4、實踐是認識的目的1、實踐是認識的來源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4.1人的認識從何而來.pptx 七夕奇妙游 第20210813期 純享版:天外飛仙!絕美絲帶舞美翻-綜藝.mp4 探索月球的起源——中國航天的崛起.mp4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