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3講 地球一、競賽要點和熱點:1.地球的形狀和大小⑴地球的形狀:地球并非正圓球,而是一個兩極稍扁,赤道略鼓的三軸橢球體。⑵地球的大小:地球赤道半徑為6378.2千米,極半徑為6356.8千米,平均半徑為6371千米,赤道周長(也即任何一個大圓的周長)約為4萬千米。2.地球儀⑴地軸、兩極和赤道:地球自轉的軸,稱為地軸。地軸同地球表面相交的兩點,叫兩極。其中對著北極星的一端是地球的北極,另一端是南極。地球表面同南、北兩極距離相等的大圓圈,叫做赤道。⑵經線和經度:在地球儀上,連接南、北兩極的線,叫經線,也稱子午線。規定經線指示南北方向,北極是地球上最北的點,南極是地球上最南的點。所有的經線長度都相等。兩條正相對的經線,形成一個經線圈。任何一個經線圈都能把地球平分為兩個半球。⑶緯線和緯度:在地球儀上,同赤道并行的線,叫緯線。規定緯線指示東西方向。緯線自成圓圈,稱之為緯線圈。赤道是地球上最大的緯線圈。由赤道向兩極,緯線圈越來越小。在南、北緯60°,緯線圈長度約是赤道長度的一半。到了兩極,緯線圈就縮成點了。⑷經緯網:經線和緯線相互交織,構成了經緯網。經緯網是地球坐標的重要基礎。實際的地球表面并沒有這些線和網。人們在地球儀上繪上經緯網,目的是為了確定地球表面任何一個地點的位置。3.時區與日界線⑴地方時:地球不停地自西向東自轉,在不同緯度地區東邊的地點總比西邊的地點先看到日出,也就是說東邊地點的時刻總是比西邊地點的時刻要早。這樣,在同一瞬時,經度不同的世界各地,時刻都不相同。這種以太陽為參照物,因經度而不同的時刻,稱為地方時,經度每隔15°,地方時相差1小時。太陽升到最高點的那一刻為正午12點。經度相同,地方時一定相同,經度不同,地方時也一定不同。⑵時區:為了統一時間標準,國際上作出以下規定。以0°經線為中央經線,從7. 5°W至7.5°E,劃為中時區,或叫零時區。在中時區以東,依次劃分東一區至東十二區;在中時區以西,依次劃分為西一區至西十二區。東十二區與西十二區各跨經度7. 5°,合為一個時區,稱東、西十二區。180°經線是東、西十二區共有的中央經線。這樣,全球按經度分成24個時區,每個時區跨經度15°。⑶區時(標準時):各時區都以本區中央經線的地方時,作為全區共同使用的時間,稱為區時,又稱標準時。⑷日界線:國際上統一規定,把西、西十二區之間的180°經線作為國際日期變更線,簡稱日界線。人為規定東十二區(在日界線西側)在任何時刻,總比西十二區(在日界線東側)早24小時。也就是說,東、西十二區鐘點相同(同為一個時區),但日期正好相差一天。4.地圖⑴地圖:是經過一定比例縮小了的,并用不同符號、顏色表示地理事物的平面圖。使用地圖,使人們查閱地理事物的相互位置關系十分方便。地圖的種類很多,有政區圖、交通圖、地形圖、氣候圖,人口圖等。比例尺、方向、圖例和注記,構成地圖三要素。⑵地圖上的比例尺:反映了將實地的水平尺度縮小的程度,所以比例尺又叫縮尺。用公式表示就是 比例尺=圖上距離/實地距離由比例尺概念知,它有三個特點:一是比例尺沒有單位;二是比例尺是線段比,而非面積比;三是比例尺只能是1∶X的形式,不可以用3∶X之類的形式表示。比例尺的三種表示形式:線段式、文字式、數字式⑶地圖上的方向地平面的上基本方向有四個,即東,西、南、北。在此基礎上,又可分出東北、東南、西南、西北等方向。二、拓展與提高:1.地球形狀和大小的地理意義:地球是一個自己不發光、不透明的球體(晝夜現象),而且還在不停地作自西向東的自轉運動,故有了晝夜交替現象:由于是球體,地球上不同緯度地區接受到的太陽輻射能量不同,自低緯向高緯遞減,產生了自赤道向兩極的地域差異;地球足夠大的質量,吸引了適于生物生存的大氣,保存了水分,從而為生命發展 創造了條件。2.經線最終都交匯于南北兩極;地球表面上位于同一經線圈上的兩點,沿經線圈劣弧方向(南北方向)的距離是最近的;在南極點,前后左右都是朝正北;在北極點,前后左右都是朝正南。3.相同緯度的緯線等長,不同緯度的緯線不等長;地球表面上位于同一緯線圈上(赤道除外)的兩點,沿緯線圈劣弧方向(東西方向)的距離不是最近的;在兩極沒有東西方向。根據緯度的不同,習慣上把0°~30°叫低緯;30°~60°叫中緯;60°~90°叫高緯4.時區的計算已知某地經度,求它所在的時區,可以按下面的公式:某地的經度/15=a+b/15已知某一個時區,求該地時區的范圍,可以按以下步驟:①首先確定中央經線,中央經線經度=15°×時區數;②向東、向西各取7.5°,如東八區的范圍為112.5°E一127.5°E。5.區時的汁算所求地區時=己知地區時±時區差,所求地在已知地東面時+,西面時—。例如北京在倫敦東面,且相差8個時區,那么,當北京是9月16日8時,倫敦是9月16日0時。三、例題精析:例1 :如圖:中心點為北極,若陰影部分為黑夜,判斷1題。1.甲地時間為 ( )A.8時 B.9時 C.15時 D.16時若陰影部分為7月6日,非陰影部分為7月7日,判斷2題。2.北京為( )A.6日8時 B.7日8時 C.6日20時 D.7日20時解析:該題考查有關地球運動產生的地理現象的空間思維能力,同時也要求考生能從資料中發現信息、獲取信息并利用信息進行分析推理.圖中隱藏的信息非常豐富,如第1題,圖中顯示晝夜平分(各12小時),圖中每兩條經線間相差45°即3小時,甲地恰好距晨線45°,6點過了3小時,故應為9時,因此B項正確。第2題圖中條件略變,但中心點為北極仍不變,陰影部分為7月6日,則按逆時針方向運轉判斷,從7月7日“退入”7月6日的界線為國際日期變更線,即180°經線,鐘點不變,兩側差一天,西側為新的一天、東側為舊的一天。另一界線即隨地球自轉7月6日進入7月7日的界線,線上此時正是0點,其西側為舊的一天,東側為新的一天。第2題要計算北京的區時,即東經120°的地方時,此時180°經線上為12點,與東經120°相差60°,即差4小時才到 12點,故為7日8點,B項正確。例2:某山區的一所學校,擬組織學生對附近公路的交通流量進行調查,如圖,判斷在E、F、G三個地點中,能目測到公路上經過H處車輛的是 。解析:本題主要考查考生熟練閱讀和使用等高線地形圖的能力。圖中E、F、G三個地點中,能目測到公路上經過H處車輛的地點一定是海拔高于H處且與H處之間沒有任何障礙、便于清晰觀察的地點,即G點.四、能力訓練:1.“坐地日行八萬里”中的地是指 ( C )A.北極點 B.南極點 C.赤道任上一點 D.地球上任一點2.南、北半球的分界線是 ( C )A.南回歸線 B.北回歸線 C.赤道 D.極圈3.東、西半球的分界線是 ( A )A.以20°W經線和160°E經線組成的經線圈B.以160°W經線和20°E經線組成的經線圈C.以180°W經線和180°E經線組成的經線圈D.以0°經線和180°E經線組成的經線圈4.地球赤道周長約是 ( B )A.20000千米 B.40000千米 C.60000千米 D.50000千米5.在地球儀上最大的緯線圈的度數是 ( A )A.0° B.30° C.60° D.90°6.如右圖所示,A點的經緯度正確的是 ( C )A.經度20°,緯度20°B.20°E,20°NC.20°W,20°ND.20°E,20°S7.西半球的范圍是 ( B )A.0°和180°之間 B.20°w以西和160°E以東C.20°w和160°E之間 D.20°W以東和160°E以西8.在筆記本上繪制一幅簡單的學校平面圖,下列比例尺中比較適宜的是 ( D )A.1/40 B.1/80000 C.1∶2000000 D.1∶40009.甲、乙兩人分別沿0°和180°經線同時從北極點出發,等速向南行進,假設地球是個正球體,產生的現象是 ( B )A.他們之間始終保持等距離 B.他們會在南極點相遇C.在赤道上他們之間相距4萬千米 D.他們還會回到北極點10.下列各地經緯度符合“東半球、北半球、低緯度”三個條件的是 ( A )A.10°E、28°N B.21°W、10°N C.170°E、15°N D.19°W;15°S11.關于緯線長度的正確敘述是 ( D )A.地球上沒有等長的緯線 B.全球的緯線等長C.地球上的緯線長約4萬千米 D.南、北緯度相同的緯線等長12.2005年10月12日9時(北京時間),我國神舟六號飛船在酒泉發射升空時,紐約(74°W)的區時是 ( D)A.11日6時 B.12日6時 C.13日20時 D.11日20時13.關于比例尺的正確概念是 ( C )A.表示實地距離比圖上距離放大的程度 B.表示圖上面積比實地面積縮小的程度C.表示圖上距離比實地距離縮小的程度 D.表示圖上距離比實地距離放大的程度14.詩句"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描寫的景觀差異屬于 ( C )A.經度地帶性差異 B.緯度地帶性差異C.垂直地帶性差異 D.非地帶性差異15.如圖,已知甲地白晝比丙地白晝長56分鐘,據此完成:⑴乙地白晝比丙地白晝長____56_____分鐘。⑵甲地日出比乙地日出__晚__(早、晚)_ 20分鐘(時間)。⑶乙地日出比丙地日出___早____(早、晚)___28分鐘(時間)。⑷甲地日出比丙地日出__早_(早、晚)__8分鐘__ (時間)。⑸在400N緯線上與丙地同時見到日出的經線度數是__108°_。16.讀右圖,回答下列問題:⑴A、B兩幅圖中,實地范圍大的是 A 圖,⑵A、B兩點的地理坐標為A 30°W、 70°S B 125°E 、30°N⑶A、B兩點間,間隔經度 155 度,間隔緯度 100 度;⑷A在 西 半球(東或西),B在 北 半球(南或北),B在A的 東北 方向17.讀右圖,回答下列問題:⑴A點的高度是 300 米,B點的高度是 100 米,A點大約在B點的 南 方向。⑵圖中整列山脈的 西北 坡較陡, 東南 坡較緩。⑶D點比C點高出 150 米,這是指D點對C點的 相對 高度。18.如圖是一幅公路平面略圖,讀后回答:⑴圖中公路走向的變化是 由東向西在向西北 。⑵圖中河流流向的總趨勢是從 東北 流向 西南 。⑶村莊B在村莊A的 東 方,村莊C分別在村莊A、B的 東南 方和 西南 方。19.右圖位于我國東部季風區⑴判斷地形名稱a 鞍部 ,b 陡崖 ,b處相對高度最大不會大于、等于 300 米,最小不會小于 100 米。⑵如果人們急功近利,大肆采伐本區林木,則夏季暴雨后最可能出現的地質災害中:( B )①地震 ②泥石流 ③滑坡 ④沙塵暴,組合正確的是 A.① B.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⑶如果發生這種災害,受災最嚴重的村落最有可能是 ( B )A.甲村 B.乙村 C.丙村 D.丁村⑷目前公路大致沿 等高 線走,從經濟上考慮,優點是 修路開挖的土石方工程量小,造價低 ,公路通過的C處有一座人工建筑物,最有可能的是 ( B ) A.飛機場 B.橋梁 C.隧道 D.水庫大壩第3講 參考答案1.C 2.C 3.A 4.B 5.A 6.C 7.B 8.D 9.B 10.A 11.D 12.D 13.C 14.C 15.⑴56分鐘 ⑵晚、20分鐘 ⑶早、28分鐘 ⑷早、8分鐘 ⑸108°16.⑴ A ⑵A:30°W、 70°S 、 B: 125°E 、30°N ⑶ 155°、100° ⑷西、北、東北。17.⑴ 300、100、南 。⑵ 西北、東南。⑶150、相對 。18.⑴ 由東向西在向西北 ⑵東北、西南 ⑶東、東南、西南。19.⑴a:鞍部、b:陡崖;300;100 。⑵B ⑶B ⑷ 等高;修路開挖的土石方工程量小,造價低;B第4講 變化的地形一、競賽要點和熱點1.火山與地震⑴火山:①火山噴出物—氣體(SO2、H2S)、熔巖(酸性巖漿與基性巖漿)和固體噴發物(火山灰等)。②火山構造—火山錐、火山口、火山通道。③噴發強度—強:是含二氧化硅多的酸性巖漿,常形成錐形火山錐;弱:是含鎂鐵成分多的基性巖漿,常形成盾形火山錐。④火山分類—活火山、死火山、休眠火山。⑤分布—環太平洋火山帶、地中海火山帶、東非大裂谷火山帶、大西洋海底火山帶;⑥與人類的關系—不利之處:破壞田園建筑,引起火山地震;有利之處:帶來肥沃的火山灰土和硫磺。⑵地震:①概念—巖石圈的天然震動。②分類—構造地震(影響最大)和火山地震。③震級與烈度—震級表示地震本身能量大小的等級,一般一次地震只有一個震級;烈度是地面所受的影響和破壞強度,主要受震級、震中距、震源深淺、地質構造和地面建筑5個因素影響。④活動規律——活躍期和平靜期交替出現。⑤分布規律—環太平洋地震帶、地中海一喜馬拉雅山脈地震帶。⑥地震預測——搞清地質構造是地震預報的重要基礎。2.海陸的變遷⑴板塊構造學說基本原理。板塊構造學說是在大陸漂移學說和海底擴張學說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板塊構造學說認為,全球的巖石圈分為六大板塊。板塊同地殼不是一個概念,板塊同大陸或大洋的范圍也有區別,只不過借用了大洲和大洋的名稱而已。⑵板塊構造特點:①大板塊的內部還有許多小板塊。②板塊是漂浮在軟流層上運動的。③板塊的內部比較穩定,板塊的交界處地殼活躍。3.地形的緩慢變化⑴內力作用—使地表形態變得高低不平,起主導作用。①能量來源——地球內部放射性元素衰變產生的熱能。②三大類型—地殼運動、巖漿活動、變質作用。⑵外力作用—使地表形態趨向平坦。①能量來源—主要是太陽輻射能,其次是重力能。②五大類型—風化作用、侵蝕作用、搬運作用、沉積作用、固結成巖作用。③風化作用—分為物理風化、化學風化、生物風化三類。④侵蝕作用與侵蝕地貌。二、拓展與提高1.地殼運動:⑴運動類型—水平運動(造成巨大的褶皺山系)和垂直運動(高低起伏、海陸變遷)。⑵地質構造—分為褶皺和斷層兩大類,褶皺又分為背斜和向斜,斷層又可形成地壘和地塹。⑶構造地貌—背斜可形成山嶺,也可形成山谷;向斜可形成山谷,也可形成山嶺;斷層常形成陡崖;地壘常形成塊狀山地;地塹常形成狹長的凹陷地帶。2.全球構造理論—大陸漂移學說、海底擴張學說、板塊構造學說;三個學說的相同點是都在不停地運動,不同點是運動的方式不一樣:大陸漂移學說是硅鋁層在硅鎂層上漂移,板塊構造學說是巖石圈在軟流層上漂移,海底擴張學說是巖石由海嶺向兩側推移;板塊構造學說認為在板塊的張裂地帶常形成裂谷或海洋,在板塊的碰撞地帶常形成山脈或海溝。3.侵蝕作用與侵蝕地貌:⑴風力侵蝕—風吹起砂子和碎屑并挾帶碎砂磨蝕巖石,在沙漠地區常形成風蝕蘑菇、風蝕洼地、風蝕柱等地貌。⑵流水侵蝕—強大而普遍。可使谷底、河床加寬加深,坡面破碎;在暖熱的可溶性巖石地區還可形成喀斯特地貌如溶洞、石林等。⑶冰川侵蝕—冰川刨蝕地面,形成冰斗、角峰、U形谷。⑷海浪侵蝕—形成海蝕柱、海蝕崖。三、例題精析例:讀“六大板塊示意圖”,回答:⑴圖中實線代表 邊界。(生長或消亡)⑵圖中③是 板塊;④ 板塊。⑶板塊的交界地帶是世界上主要的 和集中分布地帶。⑷板塊漂浮在 層之上。⑸喜馬拉雅山脈是由于 和 碰撞產生的。解析:板塊的界線分為兩類,一種是兩個板塊相對運動,即為碰撞運動,稱為消亡邊界,在消亡邊界一般形成山脈(如喜馬拉雅山、阿爾卑斯山、安第斯山等)、島嶼(或島弧鏈)及海溝等;一種是兩個板塊背向運動,即為張力運動,稱為生長邊界,一般生長邊界一般形成裂谷或海洋。板塊的內部地區,相對而言地殼比較穩定,在板塊的交界處,地殼比較活躍,往往多火山、地震和地熱,形成了世界上著名的地中海一喜馬拉雅山地震火山帶和環太平洋地震火山帶。板塊的運動與大陸的漂移不同,大陸漂移學說認為是硅鋁層在硅鎂層上漂移,而板塊則是漂浮在軟流層之上。答案:⑴消亡 ⑵印度洋 美洲 ⑶地震 火山 ⑷軟流層 ⑸歐亞板塊 印度(洋)板塊四、能力訓練:1.讀右圖,判斷下列四種敘述中正確的是 ( B)①甲處為噴出巖,含有化石②乙處為侵入巖 ③甲可能是火山巖④乙可能是沉積巖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2.造成“獅身人面像”缺損嚴重的主要自然因素是 ( B)A.河流侵蝕作用 B.風化和風蝕作用 C.喀斯特作用 D.海蝕作用3.表示地質構造的名稱是 ( D)A.火山噴發、板塊碰撞 B.地下熱能、變質作用C.地殼運動、構造地震 D.褶皺、斷層4.黃土高原的地表形態——千溝萬壑的特征,主要成因是: ( C)A.風力侵蝕作用 B.風力搬運堆積作用C.流水侵蝕搬運作用 D.流水搬運堆積作用5.地殼垂直運動的結果是 ( B) A.常形成巨大的褶皺山系 B.地勢的高低起伏和海陸變遷 C.發生地震、火山噴發 D.巖層發生上下運動和彎曲變形6.關于地震震級和烈度的敘述正確的是 ( B )A.一次地震只有一個震級和一個烈度 B.地震烈度的大小與震級大小有直接關系C.發生地震時,烈度和震級都因地而異D.地震烈度的大小與震中距離沒有關系7.地貌的形成與流水侵蝕作用有關的是 ( A)A.長江三峽 B.戈壁和裸巖荒漠 C.河口三角洲 D. 沙丘、沙壟2003年7月21日,我國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大姚縣發生6.2級地震,地震發生后,大姚縣又發生降雨,造成多處山體滑坡和泥石流,給地震救援帶來困難。據此回答8—10題8.對云南省地震的正確描述是 ( C)A.大姚縣地震是20世紀初全球破壞性最大的地震災害之一B. 6. 2級地震釋放的能量約是5級地震釋放能量的60倍C.大姚縣地震的發生與云南的地質構造密切有關D.由于地震發生在地球內部,人類是無法做出預報的9.地震引發的滑坡產生是 ( B)A.山區爆發的特殊洪流,破壞力極強B.斜坡上的巖體或土體,在重力作用下沿一定的滑動面整體下滑的現象C.人類對植被的破壞,是滑坡日趨頻繁的原因D.大規模的工程活動是造成滑坡現象的主要原因10.我國的地震、滑坡和泥石流等地質災害發生頻繁,其中楚雄地區處于 ( D)A.東部沿海地區 B.東北地區 C.西北地區 D.川、滇、黔地區11.板塊構造學說認為,太平洋西部邊緣深海溝的形成是由于 ( D )A.兩個大洋板塊碰撞形成 B.兩個大陸板塊碰撞形成C.兩個板塊張裂形成 D.大洋板塊與大陸板塊碰撞形成12.關于板塊構造學說的說法正確的有 ( C)A.地球的巖石圈不是整體一塊,而是分割成兩個單元,即海洋板塊和大陸板塊B.板塊漂浮在地幔之上,處在不斷運動中C.在板塊相撞擠壓的地區形成海溝和山脈D.板塊內部比較活躍,邊緣比較穩定13.不屬于世界上兩大地震帶是 ( C) A.印度洋大洋中脊 B.環大西洋地震帶 C.地中海—喜馬拉雅地震帶 D.地中海—東非裂谷地震帶14.地殼水平運動的結果是 ( A) A.常形成巨大的褶皺山系 B.地勢的高低起伏和海陸變遷 C.發生地震、山崩和火山 D.巖層發生上下運動和彎曲變形15.喜馬拉雅山是 ( B)A.非洲板塊與亞歐板塊碰撞形成 B.亞歐板塊與印度板塊碰撞形成C.非洲板塊與印度洋板塊碰撞形成 D.太平洋板塊與亞歐板塊碰撞形成16.日本多地質災害的根本原因是 ( D)A.位于西北太平洋上的島國 B.位于亞洲的東部C.位于板塊的生長邊界 D.位于板塊碰撞帶上17.我國西北部城鎮分散的主要原因是 ( B)A.平原面積小 B.水源供給不足 C.交通便利 D.山地面積廣大18.沖積扇常常形成于 ( C)A.河源地帶 B.濱海地帶 C.山麓地帶 D.河流中下游19.溝谷的形成主要是 ( C)A.流水沉積作用 B.風力沉積作用 C.流水侵蝕作用 D.風力侵蝕作用20.下列各圖所示意的地質構造或地貌景觀中,主要由于內力作用形成的是 ( A)A .①④ B. ②③ C. ①③ D.②④讀甲、乙兩圖,回答23-24題。21.甲圖所示地貌名稱是 ( C)A.三角洲 B.沙丘 C.沖積扇 D.背斜22.乙圖所示地貌,其形成原因是 ( B)A.流水侵蝕 B.流水沉積 C.風力侵蝕 D.風力沉23.板塊構造說認為:板塊張裂地帶,常常會形成 ( B)A.巨大山脈 B.海嶺 C.島弧 D.海溝24.閱讀下列材料和圖,分析回答。材料一:2004年8月20日-28日,第32屆國際地質大會在意大利佛羅倫薩召開。這次大會的主題為“從地中海地區看全球地質復興——地質學、自然災害和文化遺產”。材料二:北京時間2006年5月27日6時53分,印度尼西亞爪哇島日惹市附近發生強烈地震,造成巨大的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⑴地中海沿岸是世界地震多發的地區之一,主要原因是什么?答:非洲板塊與亞歐板塊碰撞,地殼不穩定⑵印度尼西亞處在世界兩大地震帶中的__環太平洋__地震帶上。⑶自然災害是第32屆國際地質大會的主要議題之一。我國也是一個地質災害多發的國家,滑坡和泥石流是我國發生范圍較廣的地質災害,請根據所學知識分析我國滑坡、泥石流多發的主要原因(至少說出三條)。答:我國地形多種多樣,山區面積大,地形起伏大;降水集中,多暴雨;植被遭到破壞;地殼活動頻繁,斷層發育,巖石破碎,碎屑物質多。25.可持續發展的內涵是什么?實現可持續發展需要遵循的三個基本原則是什么?答:社會持續發展,經濟持續發展,生態持續發展;公平性原則,持續性原則,共同性原則。26.讀圖《地殼物質循環示意圖》完成下列要求:⑴在圖中方框內填寫三大類巖石和物質名稱。答:從最下面方框依逆時針方向排列:巖漿;侵入型巖漿巖;噴出型巖漿巖;沉積巖;變質巖。⑵寫出各數碼所表示的地質作用名稱:①_上升冷卻作用___作用,② 噴出冷卻作用 作用,③ 侵蝕、搬運、堆積作用 作用,④ 變質作用 作用,⑤ 高溫熔化作用_作用。⑶從__巖漿__到形成各種巖石,又到___新巖漿____的產生這個變化過程就是地殼物質的循環運動過程。27.讀圖:六大板塊示意圖,回答下列問題:⑴寫出圖中板塊名稱:A 太平洋板塊 ;B____印度洋板塊_______;C____非洲板塊_____;D___南極洲板塊________。⑵A、B兩大板塊間的邊界屬 消亡 邊界;C、D兩大板塊間的邊界屬______生長____邊界。⑶E處高大山脈是由于______亞歐板塊與印度洋板塊相碰撞擠壓而隆起________而形成的。F處多火山、地震的原因是 太平洋板塊與亞歐板塊交界處,地殼活動頻繁,多地震和火山活動 。28.讀圖:地質構造圖,回答下列問題:⑴圖中丁處地質構造名稱是_____向斜______;地貌名稱是___向斜成山_________。⑵乙地地質構造頂部巖層缺失的原因是____背斜頂部因受張力,容易被侵蝕成谷地 。 ⑶建設地下隧道應選址在甲、乙、丙處的__甲____處為好,其中___丙___處最不適合建大型工程。29.讀圖,回答問題:⑴該圖所繪的是我國哪條大河的入海口地區 長江 。A市的名稱 上海市 。⑵該地形是在外力作用中的 流水搬運 作用和 沉積 作用下形成的。⑶專家預計北岸將與B島連接在一起,請分析其原因?答:地轉偏向力長期作用,河道右偏,使北岸水道不斷沉積、淤塞⑷近幾十年來該地形的面積增加速度加快,江中沙洲也越來越多,其原因是 長江中上游水土流失嚴重,河流含沙量增大,大量沉積所致 ,針對上述現象采取的生態工程建設是 營造長江中上游防護林 。第4講 參考答案1.B 2.B 3.D 4.C 5.B 6B 7.A 8.C 9.B 10.D 11.D 12.C 13.C 14.A 15.B 16.D 17.B 18.C 19.C 20.A 21.C 22.B 23.B 24.⑴非洲板塊與亞歐板塊碰撞,地殼不穩定⑵環太平洋⑶我國地形多種多樣,山區面積大,地形起伏大;降水集中,多暴雨;植被遭到破壞;地殼活動頻繁,斷層發育,巖石破碎,碎屑物質多。25.社會持續發展,經濟持續發展,生態持續發展;公平性原則,持續性原則,共同性原則。26.⑴從最下面方框依逆時針方向排列:巖漿;侵入型巖漿巖;噴出型巖漿巖;沉積巖;變質巖。⑵①上升冷卻作用,② 噴出冷卻作用,③ 侵蝕、搬運、堆積作用 ,④變質作用,⑤高溫熔化作用。⑶巖漿,_新巖漿27.⑴A 太平洋板塊;B印度洋板塊;C非洲板塊;D南極洲板塊⑵ 消亡,生長⑶亞歐板塊與印度洋板塊相碰撞擠壓而隆起, 太平洋板塊與亞歐板塊交界處,地殼活動頻繁,多地震和火山活動。28.⑴向斜;向斜成山。⑵背斜頂部因受張力,容易被侵蝕成谷地;甲,丙。29.⑴長江,上海市。⑵流水搬運 ;沉積⑶地轉偏向力長期作用,河道右偏,使北岸水道不斷沉積、淤塞 ⑷長江中上游水土流失嚴重,河流含沙量增大,大量沉積所致; 營造長江中上游防護林。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