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浙江省紹興市新昌縣2020-2021學年八年級上學期歷史與社會期中試卷一、選擇題(本題有20小題,每小題2分,共40分。)1.(2020八上·新昌期中) 2019年中國新型冠狀病毒疫情爆發以后,在以習近平總書記為首的黨中央正確領導下,全民動員,眾志成城抗擊疫情,取得了抗疫斗爭的階段性勝利。在抗疫過程中,我們得到了包括日本等國的國際人道主義援助,也充分發揮了中醫中藥不可替代的作用,我們堅信抗疫斗爭必將贏得最終勝利。據此材料回答下題。(1)習近平說:“天地之大,黎元(民眾)為先…讓老百姓過上好日子是我們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這一思想可追溯到( )A.墨家的“兼愛非攻” B.儒家的民本思想C.道家的“無為而治” D.法家的以法治國(2)2020年抗擊新冠肺炎的艱難時刻,來自日本的物資援助感動了許多人。下列促進中日友好交流的事件是( )A.張騫通西域 B.玄奘西行C.鑒真東渡 D.馬可·波羅來華(3)中醫和中藥是一個偉大的寶藏,下列有關中醫中藥知識對應準確的是( )A.《黃帝內經》——商周時期編訂的中醫學奠基之作B.“麻沸散”——東漢末年扁鵲制成的全身麻醉藥劑C. 針灸療法——中國祖先獨創,是針法和灸法的合稱D.《傷寒雜病論》——唐代醫藥學家孫思邈的不朽著作2.(2020八上·新昌期中)《禮記·禮運》認為,在“天下為公”的“大同”之世之后,社會進入“天下為家”的“小康”之世。中國最早具備“小康”之世特征的王朝的建立者是( )A.堯 B.舜 C.禹 D.啟3.(2020八上·新昌期中)2018年9月在印度海德拉巴,一位印度父親(吠舍)為了阻止女兒嫁給一位達利特(賤民)男孩,在光天化日下襲擊了他們,并殘忍地砍掉了女兒的手。導致這幕悲劇發生的原因是印度社會遺留的( )A. 種姓制度 B.封君封臣制 C.黑人奴隸制 D.農奴制度4.(2020八上·新昌期中)紹興著名的歷史典故“臥薪嘗膽”曾被拍成電視劇在中央臺播出。它所反映的史實是:( )A.武王伐紂 B.分封諸侯 C.諸侯爭霸 D.秦并六國5.(2019八上·蕭山期中)馬鐙是騎馬時的踏腳和支撐裝置,可能來源于皮繩套,最先使用的大概是中國的中原人、印度人、中亞人,7世紀初由哪個民族傳入歐洲( )A.波斯人 B.阿拉伯人 C.突厥人 D.羅馬人6.(2020八上·新昌期中)閱讀歷史書籍需要注意主題和子目之間的聯系。下面子目對應的主題是( )A.早期國家與社會變革 B.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建立和鞏固C.政權分立與民族交融 D.繁榮與開放的時代7.(2020八上·新昌期中)基督教無論從規模,還是從影響方面,都堪稱世界第一大宗教。基督教在人類發展史上一直有著極為重要且不可替代的關鍵作用和深遠影響。下列事實與基督教無關的是( )A.查理加冕稱帝 B.阿拉伯建國C.《最后的晚餐》 D.中世紀大學8.(2020八上·新昌期中)13世紀,歐洲的許多城市成為自由城市。在這樣的城市里,市民是自由人,享有財產權,領主不得非法剝奪市民的財產。部分城市還有權選舉市長、市政官員,設立城市法庭,城市取得自由和自治權的形式,是從國王或領主手里取得“特許狀”。這表明西歐中世紀部分自由城市( )A. 實現了相對的自治 B.完全擺脫了國王和貴族的控制C.是工商業者的聚集地 D.主要以武力手段取得自治地位9.下列戰爭在《史記》中有記載的是( )①赤壁之戰 ②牧野之戰 ③淝水之戰 ④楚漢戰爭A.①③ B.②③ C.②④ D.①④10.(2020八上·新昌期中)解讀歷史地圖是獲取有效信息是歷史學習的重要方法之一。從圖中,可以得到最全面準確的信息是( )A.北方民族的內遷 B.南方地區的開發C.南方自然條件優越 D.民族交融和江南的開發11.(2020八上·新昌期中)習近平在“一帶一路”論壇中講道:“古絲綢之路跨越尼羅河流域、底格里斯河和幼發拉底河流域、印度河和恒河流域、黃河和長江流域,跨越佛教、基督教、伊斯蘭教信眾的匯集地,跨越不同國度和膚色人民的聚居地,打開了各國友好交往的新窗口,不斷書寫人類發展進步的新篇章。”下面對這段話解讀正確的是( )①古絲綢之路促進了古埃及文明、古巴比倫文明、古印度文明和古中國文明的溝通和發展②古絲綢之路的開通推動了人類歷史的發展進程③古絲綢之路體現了開放包容、友好合作的絲路精神④古絲綢之路使世界三大宗教有機融合在一起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12.(2020八上·新昌期中)自從中央臺《中國詩詞大會》播出后,八年級同學也迷上了詩詞,老師在復習課上說,“今天我們來個新的復習方法,每個同學說一句古詩,詩中需包含一個春秋五霸的國名”,下列同學說錯的是( )A.小明同學說:“渡遠荊門外,來從楚國游。”B.小鐘同學說:“此地別燕丹,壯士發沖冠。”C.小王同學說:“秦王掃六合,虎視何雄哉!”D.小張同學說:“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13.(2020八上·新昌期中)文物是鮮活的歷史,下列文物中能夠反映商朝社會生活情況的是:( )① 竹簡 ② 帶枷鎖的奴隸俑 ③甲骨文 ④鐵農具A.①③ B.②③ C.①② D.③④14.(2020八上·新昌期中)唐朝詩人皮日休作《汴河懷古》:“盡道隋亡為此河,至今千里賴通波。若無水殿龍舟事,共禹論功不較多。”詩文中的“此河”應是( )A.黃河 B.汴河 C.靈渠 D.隋大運河15.(2020八上·新昌期中)比較下表秦朝和古羅馬某段歷史信息,結論正確的是( )秦朝 古代羅馬前221年,秦始皇統一中國,之后,秦朝頒布了大量的律令,許多條文傳承至后世。 前451年,羅馬制定《十二銅表法》,成為后世西方法律基礎。前270年左右,羅馬統一意大利。①統治者都比較注重“法治” ②都在公元前2世紀實現統一③都建立了中央集權的封建制度 ④都對后世文明產生重大影響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16.(2017·浙江模擬)中國古代統治者勵精圖治,締造了一時的輝煌局面。其中關于“文景之治”和“貞觀之治”出現的共同原因是統治者( )①都吸取了前朝滅亡的教訓 ②勵精圖治,減輕百姓負擔③堅決打擊匈奴,消除外患 ④實行漢化政策,向漢人學習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17.(2020八上·新昌期中)5世紀末期,日耳曼人在羅馬帝國的廢墟上建立起眾多國家。下列屬于日耳曼民族建立的國家有( )①沙俄 ②德意志 ③意大利 ④英吉利王國A. 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18.(2020八上·新昌期中)關于中國封建專制的基本特征,史學家白鋼認為:政治上的表現,一是有權就有一切,二是家長制,三是官僚政治;經濟上的表現,一是以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為其經濟基礎,二是以自然經濟為基本面貌的封建生產方式;文化上推行蒙昧主義,一是天命觀。其中“有權就有一切”“官僚政治”“蒙昧主義”歷史根源分別是( )A.三公制、中央集權制、道家思想”B.皇權制、中央集權制、法家思想C.三公制、中央集權制、儒家思想D.皇權制、中央集權制、儒家思想二、綜合題(本題有5小題,共60分)19.(2020八上·新昌期中)讀歷史地圖是學習歷史的基本技能和方法之一。讀下列歷史地圖,回答問題:圖一 圖二 圖三(1)寫出圖中A、B、C處所代表的古代文明古國的名稱:A ;B ;C 。(2)請在下列文明成果后面的橫線上寫出古國的名稱或相應的字母:《漢謨拉比法典》 ;十個數學符號 ;太陽歷 。(3)從上述三圖來看,這些文明古國在地理環境方面有什么共同特征?(兩點即可)這與他們成為文明古國有什么內在聯系?20.(2020八上·新昌期中)有一種進步叫改革創新。閱讀材料,結合所學知識回答問題。材料一:為田開阡陌封疆,而賦稅平。 ——《史記·商君列傳》材料二:這是一個劃時代的突破和最駭人聽聞的政治結構,沒有封國封爵,沒有公侯伯子男。當時沒有一個人敢于想象皇帝的兒子們竟會跟平民一樣,竟沒有擁有土地,更沒有擁有奴隸群。 ——柏揚《中國人史綱·紀元前三世紀》材料三:英特爾高級院士Gene Meieran認為,創新有三種類型:突破性創新,其特征是打破陳規,改變傳統和大步躍進;漸進式創新,特征是采取下一邏輯步驟,讓事物越來 越美好;再運用式創新,特征是采用橫向思維,以全新的方式應用原有事物。——《維基百科》(1)材料一中的“商君”在當時哪個諸侯國實行變法?這次變法中有關土地制度方面的主要內容是什么 (2)材料二所反映的政治變革是什么?完成這一變革的政治家是誰?指出這一變革的歷史影響。(3)閱讀材料三,列舉隋朝在政治制度方面和漢朝在科技方面的創新成就各一項。21.(2017·浙江模擬)從人治到法治、從神權到人權、從君主專制到民主政治彰顯了人類社會的進步和發展。閱讀下列有關我國古代政治制度的材料,結合所學知識,回答下列問題。材料一:圖一 圖二材料二:郡縣之制,垂二千年而弗能改矣。合古今上下皆安之,勢之所趨,豈非理而能然哉?——王夫之《讀通鑒論》材料三:武帝“用主父偃謀,令諸侯以私恩裂地,分其子弟,而漢為定制封號,轍別屬漢郡。漢有厚恩,而諸侯地稍自分析弱小云”。——《漢書·景十三王傳·中山靖王劉勝》(1)材料一所示兩件文物是歷史上早期法制與民主政治的代表,它們分別出自于哪個國家?其中圖1在歷史上有何地位?(2)材料二中郡縣制“勿能改”的主要原因?除此之外他還采取了什么經濟措施,從而鞏固了“一統”?(3)材料三中漢武帝采取什么措施成功消除了西漢初年劉邦分封之后帶來的不利后果?除此之外,漢武帝采取了哪些措施來強化監察制度?(4)綜合三則材料,就“制度創新”,談談你的看法。22.(2020八上·新昌期中)人類文明在變革中探索前進,在變革中鑄就輝煌。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有軍功者,各以率受上爵。……戮力本業耕織,致粟帛多者復其身(免除其徭役)。事末利(工商業)及怠惰而致貧者,舉以為孥(奴隸)。宗室非有軍功者,不得為屬籍(享受特權)……而集小鄉邑聚為縣,置令、丞,凡三十一縣。 ——《史記·商君列傳》材料二:該城邦執政官克里斯提尼進行改革,基本鏟除了舊貴族的政治特權,擴大了公民權利,確定了新的民主政治制度,對今天西方國家的民主政治制度產生了巨大影響。材料三:魏主下詔,以為:“北人謂土為拓,后為跋。魏之先出于黃帝,以土德王,故為拓跋氏。夫土者,黃中之色,萬物之元也。宜改姓元氏。諸功臣舊族自代(按:代,郡名)來者,姓或重復,皆改之。” ——引自《資治通鑒》材料四:646年,日本孝德天皇頒布詔書,進行國制改革,建立“法制完備”的新國家。(1)材料一反映的是中國歷史上哪一次變法?請寫出其材料中對今天中國仍有影響的一項。(2)“該城邦”指的是哪一城邦?克里斯提尼執政時期,為保護公民利益,曾實行過哪一措施來維護這種民主制度?(3)材料中的“魏主”指的是誰?材料反映了改革的哪一內容?簡述這場改革的作用。(4)材料反應的是日本歷史上的哪一事件?這一改革仿效了哪一國家?這之后日本成為了一個怎樣的國家?23.(2020八上·新昌期中)唐朝處于中國封建社會的繁榮階段。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載舟亦能覆舟。材料二:最近有位美國外交官參觀武后陵墓,看到侍立在兩旁的各國使節的石像時感慨地說“當時我們美國在哪里?”千余年前,中國國際交往如此頻繁,難怪后人要嘆為觀止了。材料三:憶昔開元全盛日,小邑猶藏萬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倉廩俱豐實。九州道路無豺狼,遠行不勞吉日出。請回答:(1)以上三則材料分別與唐朝歷史上三位著名皇帝有關,他們分別是哪三位皇帝?這三位皇帝也是中國古代一項考試制度的關鍵完善者,這項考試制度叫作什么?該制度的創立又與哪個皇帝有關?(2)材料一要表達的核心思想是什么?導致該思想的主要原因是什么?正是因為前面的因素,該材料中的皇帝在統治中出現了怎樣的治世局面的?(3)材料二中的“武后”的統治時期被稱為什么?(4)材料三中的“開元”時期的統治達到了唐朝的最鼎盛時期,該時期經濟繁榮,政治清明,社會穩定,因此被稱為什么?(5)其實好的一段統治歷史時期與統治者重視人才是分不開的,這些人才中有敢于直諫皇帝,一生曾200多次向皇帝進諫的著名歷史人物是誰?唐朝曾有“房謀杜斷”的說法,請問是指哪兩個歷史人物?(6)跨越時空,回到唐朝,如果你是唐朝的一位皇帝,你將會怎樣統治你的國家。答案解析部分1.【答案】(1)B(2)C(3)C【知識點】百家爭鳴;昌盛的秦漢文化;民族和睦與對外交流【解析】【分析】(1)根據題意可知,“ 讓老百姓過上好日子是我們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體現了以民為本,這是儒家民本思想的體現。(2)根據所學知識和題意可知:A是民族關系的交流,故排除;B是中國和印度友好交往的表現,故排除;C符合題意;D中國和意大利友好交往的表現。(3)根據所學知識可知:A《黃帝內經》是西漢時期編訂的醫學著作;B“麻沸散”是東漢末年華佗制成的全盛麻醉藥劑;C符合題意;D《傷寒雜病論》是東漢末年張仲景的著作。故答案為:(1)B(2)C(3)C【點評】本題查百家爭鳴、中外文化交流和古代文化的有關知識,難度不大,識記為主,準確記憶即可。2.【答案】C【知識點】夏、商、西周的興亡【解析】【分析】根據題意和所學知識可知“中國最早具備小康之世特征的王朝”是夏朝,夏朝的建立者是禹。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考查夏朝的建立者,難度不大,理解“ “天下為家”的“小康”之世 ”的含義即可。3.【答案】A【知識點】古代印度及佛教【解析】【分析】根據題意“吠舍”和“賤民”可知,這是古代印度種姓制度的不同等級。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考查古代印度的有關知識,難度不大,識記并理解古代印度的不同等級和種姓制度的內容即可。4.【答案】C【知識點】諸侯爭霸和社會變革【解析】【分析】根據所學知識可知,與“臥薪嘗膽”有關的歷史人物時越王勾踐,這是春秋五霸之一。故C符合題意。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考查成語故事的典故與其相關的歷史知識,難度較小。需要注重文史結合。5.【答案】B【知識點】阿拉伯帝國與伊斯蘭文明【解析】【分析】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馬鐙在7世紀初是由阿拉伯人傳入歐洲的,改變了歐洲的作戰方式。ACD三項說法錯誤,不符合題意;B項阿拉伯人說法正確,符合題意;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難度較小,考查馬鐙的外傳,要求具對所學知識的識記能力。6.【答案】C【知識點】北方的民族融合【解析】【分析】根據題意可知,該時期是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該時期的時代特征是政權分立和民族融合。A是夏商周時期,故排除;B是秦漢時期是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建立和發展時期,故排除;C符合題意;D是隋唐時期,故排除。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考查古代不同歷史時期的時代特征,難度稍大,需要明確不同歷史時期不同的時代特征。7.【答案】B【知識點】西歐封建國家與基督教文明【解析】【分析】根據所學內容可知,阿拉伯建國與伊斯蘭教有關,故B符合題意。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考查基督教的有關知識,難度不大,明確三大宗教之間的區別即可。8.【答案】A【知識點】西歐封建國家與基督教文明【解析】【分析】根據所學知識可知,13世紀歐洲的一些城市通過贖買、斗爭等形式取得了自治權,但未完全擺脫國王和貴族的控制。A說法符合題意;B說法錯誤,并未完全擺脫,故排除;C材料中未提及工商業,故排除;D“ 從國王或領主手里取得“特許狀”,不是武力手段,故排除。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考查中世紀的西歐城市,難度不大,需要理解題意。9.【答案】C【知識點】昌盛的秦漢文化【解析】【分析】《史記》從傳說中的黃帝開始,一直寫到漢武帝元狩元年(前122年),敘述了中國三千年左右的歷史。故在《史記》中有記載的有牧野之戰和楚漢之戰,②④在《史記》中有記載。結合材料和所學知識可知,①赤壁之戰是東漢末年發生的戰爭,不在《史記》記載范圍之內,錯誤;③淝水之戰是魏晉南北朝時期發展的戰爭,不屬于不在《史記》記載范圍之內。C項②④在《史記》中有記載,符合題意;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史記》的內容及學生靈活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10.【答案】D【知識點】東晉南朝政局與江南地區的開發;北方的民族融合【解析】【分析】根據題意可知,“民族遷徙”反映的是民族交融,中原民族遷往江南地區,促進了江南經濟的開發。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考查從圖中獲取信息的能力和古代民族交融的有關知識,難度較小。史地結合,從圖中獲取信息的能力是關鍵。11.【答案】A【知識點】探究絲綢之路【解析】【分析】根據所學內容,題意和選項可知,①②③說法正確。該區域匯集了三大宗教,但并未使三大宗教融合一起,故④說法錯誤。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考查不大絲綢之路的有關知識,難度不大,根據題意把握,采用排除法解答。12.【答案】B【知識點】諸侯爭霸和社會變革【解析】【分析】根據所學知識和選項可知:A包括了春秋五霸中的楚莊王所在的楚國,說法正確;B指的是荊軻,沒有包括春秋五霸的國名,符合題意;C包括了春秋五霸中秦穆公所在的秦國,說法正確;D包括了春秋五霸中齊桓公所在的齊國,說法正確。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考查文史知識和春秋五霸,難度較小,需要正確識記春秋五霸。13.【答案】B【知識點】夏、商、西周的興亡【解析】【分析】根據所學知識可知①竹簡起源于西周,故排除;②商朝是已出現階級分化,符合題意;③甲骨文是研究商朝的文獻資料,符合題意;④出現于春秋晚期,故排除。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考查商朝的有關內容,難度不大,知曉文物出現的時間即可。14.【答案】D【知識點】隋的興亡【解析】【分析】根據詩句中“ 盡道隋亡為此河”可知,該河指的是隋朝時期開鑿的大運河。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考查隋朝大運河,難度較小,識記即可。15.【答案】B【知識點】秦始皇開創大一統;羅馬帝國及基督教的產生【解析】【分析】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全國,公元前270年羅馬統一意大利,都是在公元前3世紀,故②說法有誤。秦始皇統一全國建立了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但是歐洲進入封建社會是在西羅馬帝國滅亡后,故③說法有誤。①和④說法正確。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考查秦朝和古羅馬的有關歷史,難度適中。需要識記中國進入封建社會和歐洲進入封建社會的標志及時間。16.【答案】A【知識點】秦末農民起義與漢朝的建立;貞觀之治【解析】【分析】本題考查的是文景之治和貞觀之治的有關知識。分析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文景之治時漢朝對匈奴采取和親政策,所以③不符合題意;“實行漢化政策,向漢人學習”的是北魏孝文帝,與文景之治和貞觀之治無關,所以④不符合題意。故選A。【點評】本題難度適中,主要考查學生對文景之治和貞觀之治的識記。17.【答案】D【知識點】西歐封建國家與基督教文明【解析】【分析】根據所學內容可知,建立沙俄的是俄羅斯民族。日耳曼人在羅馬帝國的廢墟上建立了德意志、意大利、法蘭西和英吉利王國。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考查歐洲國家的有關內容,難度不大,以識記為主。18.【答案】D【知識點】秦始皇開創大一統【解析】【分析】根據所學知識可知,秦始皇確立了皇帝制度,建立了一套中央集權的封建官僚制度,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確立了儒家學說的主導地位,使儒家學說成為中國社會的正統思想。根據題意和所學內容可知,“有權就有一切”指的是君主專制,“官僚政治”指的是中央集權的政治體制,“蒙昧主義”是儒家學說。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考查中國封建社會的政治和思想文化領域的總體特征,難度適中,可采用排除法解答。19.【答案】(1)古代巴比倫;古代印度;古代埃及(2)古代巴比倫或A;古代印度或B;古代埃及或C(3)都位于大河流域;河流的中下游地區;地勢低平;土壤肥沃;水源充足;等。古代文明多為農業文明;人類早期對自然環境的依賴性大;這些地區的自然條件有利于農業生產和人類的生活。【知識點】大河文明---古代埃及;古代西亞國家;古代印度及佛教【解析】【分析】(1)圖示區域分別是兩河流域、古代印度、古代埃及。相應的文明古國根據圖示信息可判斷。(2)根據所學知識可知,《漢謨拉比法典》是古代巴比倫國王漢謨拉比制定的法典,十個數字符號是古代印度人發明的,太陽歷是古代埃及人發明的。(3)根據圖示信息和所學內容可知,兩河流域孕育了古代西亞文明,印度河與恒河孕育了古代印度文明,尼羅河孕育了古代埃及文明,因此這些文明都屬于大河文明。大河流域,地勢低平,土壤肥沃,水源充足,有利的自然條件有利于農業文明的產生和發展。故答案為:(1)古代巴比倫,古代印度、古代埃及(2)1、古代巴比倫或A;2、古代印度或B;3、古代埃及或C(3) 都位于大河流域;河流的中下游地區;地勢低平;土壤肥沃;水源充足;等。古代文明多為農業文明;人類早期對自然環境的依賴性大;這些地區的自然條件有利于農業生產和人類的生活。【點評】本題考查古代亞非文明的有關內容,難度不大,理解早期自然環境對人類文明的影響。20.【答案】(1)秦國;允許土地自由買賣。(2)變革:廢除分封制,采用郡縣制。政治家:秦始皇(或嬴政)。影響:鞏固了大統一, 對后世產生深遠的影響。(3)隋朝:科舉考試制度(答三省六部制也給分)。漸進式創新:東漢蔡倫改進造紙術。【知識點】諸侯爭霸和社會變革;秦始皇開創大一統;科舉制的創立【解析】【分析】(1)根據題意和所學內容可知,材料一描述的是戰國時期秦國的商鞅變法。在土地上,允許土地自由買賣。(2)根據材料二信息“ 沒有封國封爵,沒有公侯伯子男”可知,廢除了分封制。“ 皇帝的兒子們竟會跟平民一樣,竟沒有擁有土地,更沒有擁有奴隸群”說明皇帝制度已經產生,且依靠非血緣關系,因此指的是郡縣制。秦始皇在位時期,確立了皇帝制度,在地方廢除分封制,采用郡縣制,鞏固了大一統,對后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3)根據所學內容可知,在政治制度是隋朝開創了科舉制和三省六部制。在科技方面東漢時蔡倫改進了造紙術。故答案為:(1) 秦國;允許土地自由買賣。(2) 變革:廢除分封制,采用郡縣制。政治家:秦始皇(或嬴政)。影響:鞏固了大統一, 對后世產生深遠的影響。(3) 隋朝:科舉考試制度(答三省六部制也給分)。漸進式創新:東漢蔡倫改進造紙術。【點評】本題考查古代中國的制度等方面的創新,難度略大。對材料的把握理解和把握要求較高。21.【答案】(1)古羅馬;古希臘;《十二銅表法》是古羅馬第一部成文法典,是羅馬法的淵源。(2)有利于中央集權;統一貨幣、統一度量衡。(3)推恩令; 刺史制度;司隸校尉。(4)制度的創立和創新要順應歷史潮流,要符合實際情況。【知識點】秦始皇開創大一統;大一統的漢朝;西方文明的搖籃;羅馬帝國及基督教的產生【解析】【分析】(1)本題考查的是古希臘羅馬的有關知識。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圖一《十二銅表法》出自古羅馬,圖二陶片放逐法出自古希臘。《十二銅表法》是古羅馬第一部成文法典,是羅馬法的淵源。(2)本題考查的是秦始皇大一統舉措的有關知識。根據所學知識可知,材料二中郡縣制“勿能改”的主要原因是有利于中央集權。秦始皇在經濟方面統一貨幣、統一度量衡以鞏固統一。(3)本題考查的是漢武帝大一統舉措的有關知識。根據所學知識可知,材料三中漢武帝采取推恩令措施成功消除了西漢初年劉邦分封之后帶來的不利后果。除此之外,漢武帝采取了 刺史制度、司隸校尉來強化監察制度。(4)本題考查的是對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本題為開放性試題,學生回答合理即可,如:制度的創立和創新要順應歷史潮流,要符合實際情況。【點評】本題難度適中,主要考查學生對古希臘羅馬文明成就、秦始皇和漢武帝大一統舉措的識記,對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22.【答案】商鞅變法;建立縣制 ⑵“該城邦”指的是哪一城邦?克里斯提尼執政時期,為保護公民利益,曾實行過哪一措施來維護這種民主制度? 雅典;陶片放逐法 ⑶材料中的“魏主”指的是誰?材料反映了改革的哪一內容?簡述這場改革的作用。 孝文帝(拓跋宏);改鮮卑族的姓氏為漢族姓氏;適應了社會經濟的發展,大大加快了北方民族融合的步伐。 ⑷材料反應的是日本歷史上的哪一事件?這一改革仿效了哪一國家?這之后日本成為了一個怎樣的國家? 日本大化改新;中國(唐朝);天皇制中央集權國家。(1)商鞅變法;建立縣制(2)雅典;陶片放逐法(3)孝文帝(拓跋宏);改鮮卑族的姓氏為漢族姓氏;適應了社會經濟的發展,大大加快了北方民族融合的步伐。(4)日本大化改新;中國(唐朝);天皇制中央集權國家。【知識點】諸侯爭霸和社會變革;北方的民族融合;大化改新【解析】【分析】(1)根據題意可知,材料一描述的是秦國的商鞅變法。今天我國的省縣鄉三級行政區劃,源于商鞅變法的建立縣制。(2)根據題意“ 城邦執政官克里斯提尼進行改革”可知,指的是古達雅典城邦。根據所學內容可知,為了保護公民的合法權益,克里斯提尼實行桃片放逐法。(3)根據“ 北人謂土為拓,后為跋”可知,材料指的是北魏孝文帝改革。“ 宜改姓元氏”說明孝文帝改革姓氏。孝文帝改革,促進了北方的民族融合,適應了社會經濟的發展,也促進了傳統漢文化的傳播。(4)根據所學內容可知,材料指的是日本的大化改新,這是仿效中國當時唐朝,改革后的日本成為一個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點評】本題考查歷史上的改革,涉及商鞅變法、克里斯提尼改革、北魏孝文帝改革和日本的大化改新,熟記相關內容,并且理解改革是社會發展的動力。23.【答案】(1)唐太宗、武則天、唐玄宗;科舉制;隋煬帝(2)認識到人民群眾力量的偉大;吸取隋亡教訓;貞觀之治(3)貞觀遺風(4)開元盛世(5)魏征;房玄齡、杜如晦(6)重視發展生產,或輕徭薄賦等【知識點】貞觀之治【解析】【分析】(1)根據所學內容可知,材料一是唐太宗提出的君民關系,材料二“武后”指的是武則天,材料三“開元”是唐玄宗的年號。唐太宗在位時期,沿襲并晚上了隋煬帝開創的科舉制。(2)材料一唐太宗重視君民關系,是因為吸取了隋朝因暴政滅亡的教訓。正因唐太宗的勵精圖治,善于用人,重用敢于直言的魏征,善于謀略的房玄齡,善斷大事的杜如晦,他在位時期出現了貞觀之治。(3)武則天在位時期出現了貞觀遺風。(4)唐玄宗在位時期出現了開元盛世。(5)敢于直諫皇帝,一生曾200多次向皇帝進諫的著名歷史人物是魏征;房謀杜斷”指的是房玄齡、杜如晦。(6)開放性試題,答案不統一,回答合理即可。故答案為(1) 唐太宗、武則天、唐玄宗;科舉制;隋煬帝。(2) 認識到人民群眾力量的偉大;吸取隋亡教訓;貞觀之治。(3) 貞觀遺風。(4) 開元盛世。(5) 魏征;房玄齡、杜如晦。(6) 重視發展生產,或輕徭薄賦等。【點評】本題考查唐朝的有關歷史,難度不大,以識記為主。1 / 1浙江省紹興市新昌縣2020-2021學年八年級上學期歷史與社會期中試卷一、選擇題(本題有20小題,每小題2分,共40分。)1.(2020八上·新昌期中) 2019年中國新型冠狀病毒疫情爆發以后,在以習近平總書記為首的黨中央正確領導下,全民動員,眾志成城抗擊疫情,取得了抗疫斗爭的階段性勝利。在抗疫過程中,我們得到了包括日本等國的國際人道主義援助,也充分發揮了中醫中藥不可替代的作用,我們堅信抗疫斗爭必將贏得最終勝利。據此材料回答下題。(1)習近平說:“天地之大,黎元(民眾)為先…讓老百姓過上好日子是我們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這一思想可追溯到( )A.墨家的“兼愛非攻” B.儒家的民本思想C.道家的“無為而治” D.法家的以法治國(2)2020年抗擊新冠肺炎的艱難時刻,來自日本的物資援助感動了許多人。下列促進中日友好交流的事件是( )A.張騫通西域 B.玄奘西行C.鑒真東渡 D.馬可·波羅來華(3)中醫和中藥是一個偉大的寶藏,下列有關中醫中藥知識對應準確的是( )A.《黃帝內經》——商周時期編訂的中醫學奠基之作B.“麻沸散”——東漢末年扁鵲制成的全身麻醉藥劑C. 針灸療法——中國祖先獨創,是針法和灸法的合稱D.《傷寒雜病論》——唐代醫藥學家孫思邈的不朽著作【答案】(1)B(2)C(3)C【知識點】百家爭鳴;昌盛的秦漢文化;民族和睦與對外交流【解析】【分析】(1)根據題意可知,“ 讓老百姓過上好日子是我們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體現了以民為本,這是儒家民本思想的體現。(2)根據所學知識和題意可知:A是民族關系的交流,故排除;B是中國和印度友好交往的表現,故排除;C符合題意;D中國和意大利友好交往的表現。(3)根據所學知識可知:A《黃帝內經》是西漢時期編訂的醫學著作;B“麻沸散”是東漢末年華佗制成的全盛麻醉藥劑;C符合題意;D《傷寒雜病論》是東漢末年張仲景的著作。故答案為:(1)B(2)C(3)C【點評】本題查百家爭鳴、中外文化交流和古代文化的有關知識,難度不大,識記為主,準確記憶即可。2.(2020八上·新昌期中)《禮記·禮運》認為,在“天下為公”的“大同”之世之后,社會進入“天下為家”的“小康”之世。中國最早具備“小康”之世特征的王朝的建立者是( )A.堯 B.舜 C.禹 D.啟【答案】C【知識點】夏、商、西周的興亡【解析】【分析】根據題意和所學知識可知“中國最早具備小康之世特征的王朝”是夏朝,夏朝的建立者是禹。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考查夏朝的建立者,難度不大,理解“ “天下為家”的“小康”之世 ”的含義即可。3.(2020八上·新昌期中)2018年9月在印度海德拉巴,一位印度父親(吠舍)為了阻止女兒嫁給一位達利特(賤民)男孩,在光天化日下襲擊了他們,并殘忍地砍掉了女兒的手。導致這幕悲劇發生的原因是印度社會遺留的( )A. 種姓制度 B.封君封臣制 C.黑人奴隸制 D.農奴制度【答案】A【知識點】古代印度及佛教【解析】【分析】根據題意“吠舍”和“賤民”可知,這是古代印度種姓制度的不同等級。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考查古代印度的有關知識,難度不大,識記并理解古代印度的不同等級和種姓制度的內容即可。4.(2020八上·新昌期中)紹興著名的歷史典故“臥薪嘗膽”曾被拍成電視劇在中央臺播出。它所反映的史實是:( )A.武王伐紂 B.分封諸侯 C.諸侯爭霸 D.秦并六國【答案】C【知識點】諸侯爭霸和社會變革【解析】【分析】根據所學知識可知,與“臥薪嘗膽”有關的歷史人物時越王勾踐,這是春秋五霸之一。故C符合題意。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考查成語故事的典故與其相關的歷史知識,難度較小。需要注重文史結合。5.(2019八上·蕭山期中)馬鐙是騎馬時的踏腳和支撐裝置,可能來源于皮繩套,最先使用的大概是中國的中原人、印度人、中亞人,7世紀初由哪個民族傳入歐洲( )A.波斯人 B.阿拉伯人 C.突厥人 D.羅馬人【答案】B【知識點】阿拉伯帝國與伊斯蘭文明【解析】【分析】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馬鐙在7世紀初是由阿拉伯人傳入歐洲的,改變了歐洲的作戰方式。ACD三項說法錯誤,不符合題意;B項阿拉伯人說法正確,符合題意;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難度較小,考查馬鐙的外傳,要求具對所學知識的識記能力。6.(2020八上·新昌期中)閱讀歷史書籍需要注意主題和子目之間的聯系。下面子目對應的主題是( )A.早期國家與社會變革 B.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建立和鞏固C.政權分立與民族交融 D.繁榮與開放的時代【答案】C【知識點】北方的民族融合【解析】【分析】根據題意可知,該時期是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該時期的時代特征是政權分立和民族融合。A是夏商周時期,故排除;B是秦漢時期是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建立和發展時期,故排除;C符合題意;D是隋唐時期,故排除。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考查古代不同歷史時期的時代特征,難度稍大,需要明確不同歷史時期不同的時代特征。7.(2020八上·新昌期中)基督教無論從規模,還是從影響方面,都堪稱世界第一大宗教。基督教在人類發展史上一直有著極為重要且不可替代的關鍵作用和深遠影響。下列事實與基督教無關的是( )A.查理加冕稱帝 B.阿拉伯建國C.《最后的晚餐》 D.中世紀大學【答案】B【知識點】西歐封建國家與基督教文明【解析】【分析】根據所學內容可知,阿拉伯建國與伊斯蘭教有關,故B符合題意。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考查基督教的有關知識,難度不大,明確三大宗教之間的區別即可。8.(2020八上·新昌期中)13世紀,歐洲的許多城市成為自由城市。在這樣的城市里,市民是自由人,享有財產權,領主不得非法剝奪市民的財產。部分城市還有權選舉市長、市政官員,設立城市法庭,城市取得自由和自治權的形式,是從國王或領主手里取得“特許狀”。這表明西歐中世紀部分自由城市( )A. 實現了相對的自治 B.完全擺脫了國王和貴族的控制C.是工商業者的聚集地 D.主要以武力手段取得自治地位【答案】A【知識點】西歐封建國家與基督教文明【解析】【分析】根據所學知識可知,13世紀歐洲的一些城市通過贖買、斗爭等形式取得了自治權,但未完全擺脫國王和貴族的控制。A說法符合題意;B說法錯誤,并未完全擺脫,故排除;C材料中未提及工商業,故排除;D“ 從國王或領主手里取得“特許狀”,不是武力手段,故排除。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考查中世紀的西歐城市,難度不大,需要理解題意。9.下列戰爭在《史記》中有記載的是( )①赤壁之戰 ②牧野之戰 ③淝水之戰 ④楚漢戰爭A.①③ B.②③ C.②④ D.①④【答案】C【知識點】昌盛的秦漢文化【解析】【分析】《史記》從傳說中的黃帝開始,一直寫到漢武帝元狩元年(前122年),敘述了中國三千年左右的歷史。故在《史記》中有記載的有牧野之戰和楚漢之戰,②④在《史記》中有記載。結合材料和所學知識可知,①赤壁之戰是東漢末年發生的戰爭,不在《史記》記載范圍之內,錯誤;③淝水之戰是魏晉南北朝時期發展的戰爭,不屬于不在《史記》記載范圍之內。C項②④在《史記》中有記載,符合題意;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史記》的內容及學生靈活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10.(2020八上·新昌期中)解讀歷史地圖是獲取有效信息是歷史學習的重要方法之一。從圖中,可以得到最全面準確的信息是( )A.北方民族的內遷 B.南方地區的開發C.南方自然條件優越 D.民族交融和江南的開發【答案】D【知識點】東晉南朝政局與江南地區的開發;北方的民族融合【解析】【分析】根據題意可知,“民族遷徙”反映的是民族交融,中原民族遷往江南地區,促進了江南經濟的開發。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考查從圖中獲取信息的能力和古代民族交融的有關知識,難度較小。史地結合,從圖中獲取信息的能力是關鍵。11.(2020八上·新昌期中)習近平在“一帶一路”論壇中講道:“古絲綢之路跨越尼羅河流域、底格里斯河和幼發拉底河流域、印度河和恒河流域、黃河和長江流域,跨越佛教、基督教、伊斯蘭教信眾的匯集地,跨越不同國度和膚色人民的聚居地,打開了各國友好交往的新窗口,不斷書寫人類發展進步的新篇章。”下面對這段話解讀正確的是( )①古絲綢之路促進了古埃及文明、古巴比倫文明、古印度文明和古中國文明的溝通和發展②古絲綢之路的開通推動了人類歷史的發展進程③古絲綢之路體現了開放包容、友好合作的絲路精神④古絲綢之路使世界三大宗教有機融合在一起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答案】A【知識點】探究絲綢之路【解析】【分析】根據所學內容,題意和選項可知,①②③說法正確。該區域匯集了三大宗教,但并未使三大宗教融合一起,故④說法錯誤。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考查不大絲綢之路的有關知識,難度不大,根據題意把握,采用排除法解答。12.(2020八上·新昌期中)自從中央臺《中國詩詞大會》播出后,八年級同學也迷上了詩詞,老師在復習課上說,“今天我們來個新的復習方法,每個同學說一句古詩,詩中需包含一個春秋五霸的國名”,下列同學說錯的是( )A.小明同學說:“渡遠荊門外,來從楚國游。”B.小鐘同學說:“此地別燕丹,壯士發沖冠。”C.小王同學說:“秦王掃六合,虎視何雄哉!”D.小張同學說:“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答案】B【知識點】諸侯爭霸和社會變革【解析】【分析】根據所學知識和選項可知:A包括了春秋五霸中的楚莊王所在的楚國,說法正確;B指的是荊軻,沒有包括春秋五霸的國名,符合題意;C包括了春秋五霸中秦穆公所在的秦國,說法正確;D包括了春秋五霸中齊桓公所在的齊國,說法正確。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考查文史知識和春秋五霸,難度較小,需要正確識記春秋五霸。13.(2020八上·新昌期中)文物是鮮活的歷史,下列文物中能夠反映商朝社會生活情況的是:( )① 竹簡 ② 帶枷鎖的奴隸俑 ③甲骨文 ④鐵農具A.①③ B.②③ C.①② D.③④【答案】B【知識點】夏、商、西周的興亡【解析】【分析】根據所學知識可知①竹簡起源于西周,故排除;②商朝是已出現階級分化,符合題意;③甲骨文是研究商朝的文獻資料,符合題意;④出現于春秋晚期,故排除。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考查商朝的有關內容,難度不大,知曉文物出現的時間即可。14.(2020八上·新昌期中)唐朝詩人皮日休作《汴河懷古》:“盡道隋亡為此河,至今千里賴通波。若無水殿龍舟事,共禹論功不較多。”詩文中的“此河”應是( )A.黃河 B.汴河 C.靈渠 D.隋大運河【答案】D【知識點】隋的興亡【解析】【分析】根據詩句中“ 盡道隋亡為此河”可知,該河指的是隋朝時期開鑿的大運河。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考查隋朝大運河,難度較小,識記即可。15.(2020八上·新昌期中)比較下表秦朝和古羅馬某段歷史信息,結論正確的是( )秦朝 古代羅馬前221年,秦始皇統一中國,之后,秦朝頒布了大量的律令,許多條文傳承至后世。 前451年,羅馬制定《十二銅表法》,成為后世西方法律基礎。前270年左右,羅馬統一意大利。①統治者都比較注重“法治” ②都在公元前2世紀實現統一③都建立了中央集權的封建制度 ④都對后世文明產生重大影響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答案】B【知識點】秦始皇開創大一統;羅馬帝國及基督教的產生【解析】【分析】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全國,公元前270年羅馬統一意大利,都是在公元前3世紀,故②說法有誤。秦始皇統一全國建立了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但是歐洲進入封建社會是在西羅馬帝國滅亡后,故③說法有誤。①和④說法正確。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考查秦朝和古羅馬的有關歷史,難度適中。需要識記中國進入封建社會和歐洲進入封建社會的標志及時間。16.(2017·浙江模擬)中國古代統治者勵精圖治,締造了一時的輝煌局面。其中關于“文景之治”和“貞觀之治”出現的共同原因是統治者( )①都吸取了前朝滅亡的教訓 ②勵精圖治,減輕百姓負擔③堅決打擊匈奴,消除外患 ④實行漢化政策,向漢人學習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答案】A【知識點】秦末農民起義與漢朝的建立;貞觀之治【解析】【分析】本題考查的是文景之治和貞觀之治的有關知識。分析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文景之治時漢朝對匈奴采取和親政策,所以③不符合題意;“實行漢化政策,向漢人學習”的是北魏孝文帝,與文景之治和貞觀之治無關,所以④不符合題意。故選A。【點評】本題難度適中,主要考查學生對文景之治和貞觀之治的識記。17.(2020八上·新昌期中)5世紀末期,日耳曼人在羅馬帝國的廢墟上建立起眾多國家。下列屬于日耳曼民族建立的國家有( )①沙俄 ②德意志 ③意大利 ④英吉利王國A. 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答案】D【知識點】西歐封建國家與基督教文明【解析】【分析】根據所學內容可知,建立沙俄的是俄羅斯民族。日耳曼人在羅馬帝國的廢墟上建立了德意志、意大利、法蘭西和英吉利王國。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考查歐洲國家的有關內容,難度不大,以識記為主。18.(2020八上·新昌期中)關于中國封建專制的基本特征,史學家白鋼認為:政治上的表現,一是有權就有一切,二是家長制,三是官僚政治;經濟上的表現,一是以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為其經濟基礎,二是以自然經濟為基本面貌的封建生產方式;文化上推行蒙昧主義,一是天命觀。其中“有權就有一切”“官僚政治”“蒙昧主義”歷史根源分別是( )A.三公制、中央集權制、道家思想”B.皇權制、中央集權制、法家思想C.三公制、中央集權制、儒家思想D.皇權制、中央集權制、儒家思想【答案】D【知識點】秦始皇開創大一統【解析】【分析】根據所學知識可知,秦始皇確立了皇帝制度,建立了一套中央集權的封建官僚制度,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確立了儒家學說的主導地位,使儒家學說成為中國社會的正統思想。根據題意和所學內容可知,“有權就有一切”指的是君主專制,“官僚政治”指的是中央集權的政治體制,“蒙昧主義”是儒家學說。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考查中國封建社會的政治和思想文化領域的總體特征,難度適中,可采用排除法解答。二、綜合題(本題有5小題,共60分)19.(2020八上·新昌期中)讀歷史地圖是學習歷史的基本技能和方法之一。讀下列歷史地圖,回答問題:圖一 圖二 圖三(1)寫出圖中A、B、C處所代表的古代文明古國的名稱:A ;B ;C 。(2)請在下列文明成果后面的橫線上寫出古國的名稱或相應的字母:《漢謨拉比法典》 ;十個數學符號 ;太陽歷 。(3)從上述三圖來看,這些文明古國在地理環境方面有什么共同特征?(兩點即可)這與他們成為文明古國有什么內在聯系?【答案】(1)古代巴比倫;古代印度;古代埃及(2)古代巴比倫或A;古代印度或B;古代埃及或C(3)都位于大河流域;河流的中下游地區;地勢低平;土壤肥沃;水源充足;等。古代文明多為農業文明;人類早期對自然環境的依賴性大;這些地區的自然條件有利于農業生產和人類的生活。【知識點】大河文明---古代埃及;古代西亞國家;古代印度及佛教【解析】【分析】(1)圖示區域分別是兩河流域、古代印度、古代埃及。相應的文明古國根據圖示信息可判斷。(2)根據所學知識可知,《漢謨拉比法典》是古代巴比倫國王漢謨拉比制定的法典,十個數字符號是古代印度人發明的,太陽歷是古代埃及人發明的。(3)根據圖示信息和所學內容可知,兩河流域孕育了古代西亞文明,印度河與恒河孕育了古代印度文明,尼羅河孕育了古代埃及文明,因此這些文明都屬于大河文明。大河流域,地勢低平,土壤肥沃,水源充足,有利的自然條件有利于農業文明的產生和發展。故答案為:(1)古代巴比倫,古代印度、古代埃及(2)1、古代巴比倫或A;2、古代印度或B;3、古代埃及或C(3) 都位于大河流域;河流的中下游地區;地勢低平;土壤肥沃;水源充足;等。古代文明多為農業文明;人類早期對自然環境的依賴性大;這些地區的自然條件有利于農業生產和人類的生活。【點評】本題考查古代亞非文明的有關內容,難度不大,理解早期自然環境對人類文明的影響。20.(2020八上·新昌期中)有一種進步叫改革創新。閱讀材料,結合所學知識回答問題。材料一:為田開阡陌封疆,而賦稅平。 ——《史記·商君列傳》材料二:這是一個劃時代的突破和最駭人聽聞的政治結構,沒有封國封爵,沒有公侯伯子男。當時沒有一個人敢于想象皇帝的兒子們竟會跟平民一樣,竟沒有擁有土地,更沒有擁有奴隸群。 ——柏揚《中國人史綱·紀元前三世紀》材料三:英特爾高級院士Gene Meieran認為,創新有三種類型:突破性創新,其特征是打破陳規,改變傳統和大步躍進;漸進式創新,特征是采取下一邏輯步驟,讓事物越來 越美好;再運用式創新,特征是采用橫向思維,以全新的方式應用原有事物。——《維基百科》(1)材料一中的“商君”在當時哪個諸侯國實行變法?這次變法中有關土地制度方面的主要內容是什么 (2)材料二所反映的政治變革是什么?完成這一變革的政治家是誰?指出這一變革的歷史影響。(3)閱讀材料三,列舉隋朝在政治制度方面和漢朝在科技方面的創新成就各一項。【答案】(1)秦國;允許土地自由買賣。(2)變革:廢除分封制,采用郡縣制。政治家:秦始皇(或嬴政)。影響:鞏固了大統一, 對后世產生深遠的影響。(3)隋朝:科舉考試制度(答三省六部制也給分)。漸進式創新:東漢蔡倫改進造紙術。【知識點】諸侯爭霸和社會變革;秦始皇開創大一統;科舉制的創立【解析】【分析】(1)根據題意和所學內容可知,材料一描述的是戰國時期秦國的商鞅變法。在土地上,允許土地自由買賣。(2)根據材料二信息“ 沒有封國封爵,沒有公侯伯子男”可知,廢除了分封制。“ 皇帝的兒子們竟會跟平民一樣,竟沒有擁有土地,更沒有擁有奴隸群”說明皇帝制度已經產生,且依靠非血緣關系,因此指的是郡縣制。秦始皇在位時期,確立了皇帝制度,在地方廢除分封制,采用郡縣制,鞏固了大一統,對后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3)根據所學內容可知,在政治制度是隋朝開創了科舉制和三省六部制。在科技方面東漢時蔡倫改進了造紙術。故答案為:(1) 秦國;允許土地自由買賣。(2) 變革:廢除分封制,采用郡縣制。政治家:秦始皇(或嬴政)。影響:鞏固了大統一, 對后世產生深遠的影響。(3) 隋朝:科舉考試制度(答三省六部制也給分)。漸進式創新:東漢蔡倫改進造紙術。【點評】本題考查古代中國的制度等方面的創新,難度略大。對材料的把握理解和把握要求較高。21.(2017·浙江模擬)從人治到法治、從神權到人權、從君主專制到民主政治彰顯了人類社會的進步和發展。閱讀下列有關我國古代政治制度的材料,結合所學知識,回答下列問題。材料一:圖一 圖二材料二:郡縣之制,垂二千年而弗能改矣。合古今上下皆安之,勢之所趨,豈非理而能然哉?——王夫之《讀通鑒論》材料三:武帝“用主父偃謀,令諸侯以私恩裂地,分其子弟,而漢為定制封號,轍別屬漢郡。漢有厚恩,而諸侯地稍自分析弱小云”。——《漢書·景十三王傳·中山靖王劉勝》(1)材料一所示兩件文物是歷史上早期法制與民主政治的代表,它們分別出自于哪個國家?其中圖1在歷史上有何地位?(2)材料二中郡縣制“勿能改”的主要原因?除此之外他還采取了什么經濟措施,從而鞏固了“一統”?(3)材料三中漢武帝采取什么措施成功消除了西漢初年劉邦分封之后帶來的不利后果?除此之外,漢武帝采取了哪些措施來強化監察制度?(4)綜合三則材料,就“制度創新”,談談你的看法。【答案】(1)古羅馬;古希臘;《十二銅表法》是古羅馬第一部成文法典,是羅馬法的淵源。(2)有利于中央集權;統一貨幣、統一度量衡。(3)推恩令; 刺史制度;司隸校尉。(4)制度的創立和創新要順應歷史潮流,要符合實際情況。【知識點】秦始皇開創大一統;大一統的漢朝;西方文明的搖籃;羅馬帝國及基督教的產生【解析】【分析】(1)本題考查的是古希臘羅馬的有關知識。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圖一《十二銅表法》出自古羅馬,圖二陶片放逐法出自古希臘。《十二銅表法》是古羅馬第一部成文法典,是羅馬法的淵源。(2)本題考查的是秦始皇大一統舉措的有關知識。根據所學知識可知,材料二中郡縣制“勿能改”的主要原因是有利于中央集權。秦始皇在經濟方面統一貨幣、統一度量衡以鞏固統一。(3)本題考查的是漢武帝大一統舉措的有關知識。根據所學知識可知,材料三中漢武帝采取推恩令措施成功消除了西漢初年劉邦分封之后帶來的不利后果。除此之外,漢武帝采取了 刺史制度、司隸校尉來強化監察制度。(4)本題考查的是對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本題為開放性試題,學生回答合理即可,如:制度的創立和創新要順應歷史潮流,要符合實際情況。【點評】本題難度適中,主要考查學生對古希臘羅馬文明成就、秦始皇和漢武帝大一統舉措的識記,對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22.(2020八上·新昌期中)人類文明在變革中探索前進,在變革中鑄就輝煌。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有軍功者,各以率受上爵。……戮力本業耕織,致粟帛多者復其身(免除其徭役)。事末利(工商業)及怠惰而致貧者,舉以為孥(奴隸)。宗室非有軍功者,不得為屬籍(享受特權)……而集小鄉邑聚為縣,置令、丞,凡三十一縣。 ——《史記·商君列傳》材料二:該城邦執政官克里斯提尼進行改革,基本鏟除了舊貴族的政治特權,擴大了公民權利,確定了新的民主政治制度,對今天西方國家的民主政治制度產生了巨大影響。材料三:魏主下詔,以為:“北人謂土為拓,后為跋。魏之先出于黃帝,以土德王,故為拓跋氏。夫土者,黃中之色,萬物之元也。宜改姓元氏。諸功臣舊族自代(按:代,郡名)來者,姓或重復,皆改之。” ——引自《資治通鑒》材料四:646年,日本孝德天皇頒布詔書,進行國制改革,建立“法制完備”的新國家。(1)材料一反映的是中國歷史上哪一次變法?請寫出其材料中對今天中國仍有影響的一項。(2)“該城邦”指的是哪一城邦?克里斯提尼執政時期,為保護公民利益,曾實行過哪一措施來維護這種民主制度?(3)材料中的“魏主”指的是誰?材料反映了改革的哪一內容?簡述這場改革的作用。(4)材料反應的是日本歷史上的哪一事件?這一改革仿效了哪一國家?這之后日本成為了一個怎樣的國家?【答案】商鞅變法;建立縣制 ⑵“該城邦”指的是哪一城邦?克里斯提尼執政時期,為保護公民利益,曾實行過哪一措施來維護這種民主制度? 雅典;陶片放逐法 ⑶材料中的“魏主”指的是誰?材料反映了改革的哪一內容?簡述這場改革的作用。 孝文帝(拓跋宏);改鮮卑族的姓氏為漢族姓氏;適應了社會經濟的發展,大大加快了北方民族融合的步伐。 ⑷材料反應的是日本歷史上的哪一事件?這一改革仿效了哪一國家?這之后日本成為了一個怎樣的國家? 日本大化改新;中國(唐朝);天皇制中央集權國家。(1)商鞅變法;建立縣制(2)雅典;陶片放逐法(3)孝文帝(拓跋宏);改鮮卑族的姓氏為漢族姓氏;適應了社會經濟的發展,大大加快了北方民族融合的步伐。(4)日本大化改新;中國(唐朝);天皇制中央集權國家。【知識點】諸侯爭霸和社會變革;北方的民族融合;大化改新【解析】【分析】(1)根據題意可知,材料一描述的是秦國的商鞅變法。今天我國的省縣鄉三級行政區劃,源于商鞅變法的建立縣制。(2)根據題意“ 城邦執政官克里斯提尼進行改革”可知,指的是古達雅典城邦。根據所學內容可知,為了保護公民的合法權益,克里斯提尼實行桃片放逐法。(3)根據“ 北人謂土為拓,后為跋”可知,材料指的是北魏孝文帝改革。“ 宜改姓元氏”說明孝文帝改革姓氏。孝文帝改革,促進了北方的民族融合,適應了社會經濟的發展,也促進了傳統漢文化的傳播。(4)根據所學內容可知,材料指的是日本的大化改新,這是仿效中國當時唐朝,改革后的日本成為一個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點評】本題考查歷史上的改革,涉及商鞅變法、克里斯提尼改革、北魏孝文帝改革和日本的大化改新,熟記相關內容,并且理解改革是社會發展的動力。23.(2020八上·新昌期中)唐朝處于中國封建社會的繁榮階段。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載舟亦能覆舟。材料二:最近有位美國外交官參觀武后陵墓,看到侍立在兩旁的各國使節的石像時感慨地說“當時我們美國在哪里?”千余年前,中國國際交往如此頻繁,難怪后人要嘆為觀止了。材料三:憶昔開元全盛日,小邑猶藏萬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倉廩俱豐實。九州道路無豺狼,遠行不勞吉日出。請回答:(1)以上三則材料分別與唐朝歷史上三位著名皇帝有關,他們分別是哪三位皇帝?這三位皇帝也是中國古代一項考試制度的關鍵完善者,這項考試制度叫作什么?該制度的創立又與哪個皇帝有關?(2)材料一要表達的核心思想是什么?導致該思想的主要原因是什么?正是因為前面的因素,該材料中的皇帝在統治中出現了怎樣的治世局面的?(3)材料二中的“武后”的統治時期被稱為什么?(4)材料三中的“開元”時期的統治達到了唐朝的最鼎盛時期,該時期經濟繁榮,政治清明,社會穩定,因此被稱為什么?(5)其實好的一段統治歷史時期與統治者重視人才是分不開的,這些人才中有敢于直諫皇帝,一生曾200多次向皇帝進諫的著名歷史人物是誰?唐朝曾有“房謀杜斷”的說法,請問是指哪兩個歷史人物?(6)跨越時空,回到唐朝,如果你是唐朝的一位皇帝,你將會怎樣統治你的國家。【答案】(1)唐太宗、武則天、唐玄宗;科舉制;隋煬帝(2)認識到人民群眾力量的偉大;吸取隋亡教訓;貞觀之治(3)貞觀遺風(4)開元盛世(5)魏征;房玄齡、杜如晦(6)重視發展生產,或輕徭薄賦等【知識點】貞觀之治【解析】【分析】(1)根據所學內容可知,材料一是唐太宗提出的君民關系,材料二“武后”指的是武則天,材料三“開元”是唐玄宗的年號。唐太宗在位時期,沿襲并晚上了隋煬帝開創的科舉制。(2)材料一唐太宗重視君民關系,是因為吸取了隋朝因暴政滅亡的教訓。正因唐太宗的勵精圖治,善于用人,重用敢于直言的魏征,善于謀略的房玄齡,善斷大事的杜如晦,他在位時期出現了貞觀之治。(3)武則天在位時期出現了貞觀遺風。(4)唐玄宗在位時期出現了開元盛世。(5)敢于直諫皇帝,一生曾200多次向皇帝進諫的著名歷史人物是魏征;房謀杜斷”指的是房玄齡、杜如晦。(6)開放性試題,答案不統一,回答合理即可。故答案為(1) 唐太宗、武則天、唐玄宗;科舉制;隋煬帝。(2) 認識到人民群眾力量的偉大;吸取隋亡教訓;貞觀之治。(3) 貞觀遺風。(4) 開元盛世。(5) 魏征;房玄齡、杜如晦。(6) 重視發展生產,或輕徭薄賦等。【點評】本題考查唐朝的有關歷史,難度不大,以識記為主。1 / 1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浙江省紹興市新昌縣2020-2021學年八年級上學期歷史與社會期中試卷(學生版).docx 浙江省紹興市新昌縣2020-2021學年八年級上學期歷史與社會期中試卷(教師版).doc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