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江西省上饒市橫峰中學高二政治必修四一、【教學目標】:◇識記 :(1)運動的含義(2)靜止的含義(3)規律的含義(4)運動是有規律的(5)規律是客觀的◇理解(1)物質和運動的關系(2)運動和靜止的關系(3)規律的客觀性二、【重點、難點】:物質的運動是絕對的三、 【輔助教學】:ppt四、【教學過程】:第二框題 認識運動 把握規律二、認識運動 把握規律(一)、運動是物質的根本屬性◇課堂探究:(1)談談你對《易傳》這句話的理解。(2)想一想,物質和運動是什么關系 ◇探究提示:(1)《易傳》這句話揭示了自然界運動的規律性。(2)運動是物質的運動,物質是運動的承擔者。1.運動是物質的根本屬性。從物體位置的推移到物理性質、化學性質的變化,從生命有機體的新陳代謝到社會生產方式的更替,世界上一切事物都處于運動和變化之中。任何具體的物質形態只有在運動中才能保持自己的存在,運動是物質的根本屬性和存在方式。世界上不存在脫離運動的物質。2.什么是運動哲學上所講的運動,是指宇宙間一切事物、現象的變化和過程。3.物質與運動的關系。◇課堂探究:(1)能不能把世界萬物的運動歸結為人的“心”、概念或精神的運動 (2)有沒有離開物質的運動 ◇探究提示:設置這一探究欄目的目的是引導學生探究物質與運動的關系,弄清運動的主體是物質。(1)不能。 (2)沒有。運動是物質的運動,物質是運動的承擔者。宏觀物體是機械運動的載體,原子、離子等是化學運動的載體,生命有機體是生物運動的載體,生產方式是社會運動的載體,人腦是思維或精神運動的載體。總之,脫離物質的運動是根本不存在的。教材引用恩格斯的名言深刻揭示了物質與運動的關系,即物質是運動的物質,運動是物質的運動。運動是物質的根本屬性和存在方式,物質是運動的主體,物質和運動不可分割。離開運動談物質,或者離開物質談運動,都是錯誤的。4.運動與靜止的關系。◇課堂探究:(1)世界上有沒有絕對靜止的事物 (2)有人說,世界上存在著不運動的物質,例如,某些物體從出現的第一天起就沒動過,大雁塔在西安,故宮在北京就是如此。請你分析一下,這句話錯在哪里 ◇探究提示:教材設置這一欄目的目的是引導我們深刻體會運動和靜止的辯證關系。(1)沒有。 (2)此觀點否認了運動的絕對性。大雁塔和故宮處于相對靜止之中。(1)靜止的含義。辯證唯物主義認為:靜止是運動的一種特殊狀態。它主要有兩方面的含義,一是說事物在它發展的一定階段和一定時期,其根本性質沒有發生變化;二是說物體相對于某一參照系來說沒有發生某種運動,或者說物體在一定條件和范圍內沒有進行某種特殊的運動。(2)運動和靜止的關系。運動和靜止的關系——靜止是一種不顯著的運動,是運動的特殊狀態。這一問題是本課的難點之一。這是因為,學生容易把握形象思維,但缺乏辯證思維能力。對于事物是什么,不是什么容易區分;但對事物既是什么,又不是什么,樣,又不這樣,則難以理解。如運動就是運動,靜止就是靜止。對靜止是運動的狀態就難以理解,不易接受。馬克思主義哲學在肯定物質永恒運動的前提下,并不否認物質世界存在著狀態,但認為運動是絕對的,靜止是相對的。具體分析如下:①運動是絕對的。運動的絕對性是一切事物都在運動,一切物質都自始至終貫穿著運動。運動是由物質內部的固有矛盾推動的,它既不能被創造,也不能被消滅運動是普遍的、永恒的、無條件的,因而是絕對的。②靜止是相對的。靜止是一種不顯著的運動,是運動的特殊狀態。也就是說,靜止不是絕對不動,是有條件的、暫時的、不顯著的運動,因而是相對的。靜止的相對性主要表現在以下兩方面:其一,就特定的運動形式而言,某種事物在一定的空間之內,不具有某一特定的.運動形式便是靜止。例如坐落在地面上的高樓,相對于地面沒有發生位置移動;坐在。行駛的汽車上,相對于座位,身體在一定時間之內保持靜止狀態等。其二,就事物的性質而言,事物在它發展的一定階段和一定時期,雖然仍屬于量變階段,但其根本性質沒有發生變化,暫時具有質的相對穩定性,從而就顯示出靜止狀態。例如人在其一生的幾十年中,盡管由兒童一少年一青年一中年一老年不斷變化,但由于仍是處于他本身,所以,這個人在死亡之前是處于相對靜止狀態。③物質世界是絕對運動與相對靜止的統一。只承認靜止而否認運動是形而上學的不變論,只承認絕對運動而否認相對靜止則導致相對主義和詭辯論。此處,教材在“相關鏈接”欄目中批判了否認相對靜止的相對主義和詭辯論,如克拉底魯的“人一次也不能踏進同一條河流”;在“專家點評”欄目,批判了將相對靜止絕對化,從而導致否認運動的形而上學靜止論,如“飛矢不動”說。◇課堂探究:想一想,歐布里德為什么會犯如此荒唐的錯誤 ◇探究提示:歐布里德只看到絕對運動,而否認了相對靜止。(二)、運動是有規律的1.規律的普遍性。◇課堂探究:人類根據什么發現并制造出新的元素 ◇探究提示:教材設置這一欄目,旨在引導我們深刻體會規律的客觀存在,從而激發我們探索規律的興趣。人類是根據元素變化的規律,即元素周期律發現并制造出新元素的。(1)規律的含義。首先,任何規律都是事物運動過程中本身所固有的聯系。作為事物發展規律的聯系,不是人們從外部強加于事物的,也不是人的主觀意識賦予事物的,更不是上帝創造的,而是事物在發展過程中自身所固有的。唯心主義者否認規律是事物本身固有的聯系,把規律看成是外部力量強加給事物的東西。有的唯心主義者宣稱,規律是“客觀精神”外加給事物的。他們所說的“規律”其實不過是“天命”和“神意”的代名詞而已。還有的唯心主義者認為規律是人的主觀精神的產物。他們說自然界原本是一團亂麻,毫無規律,是“人的理性為自然界立法”,這樣自然界才有了規律。這些觀點顯然都是不對的。引力規律既不是“客觀精神”的產物,也不是牛頓為自然界立的“法”,在牛頓發現它以前,它就一直在自然界客觀地存在著,并以不可抗拒的力量起著作用。其次,任何規律都是事物運動過程中的本質聯系。世界上的事物是普遍聯系的,聯系的形式也是無限多樣的,有現象之間的聯系,也有本質之間的聯系。并非一切聯系都是規律,作為規律的聯系,不是浮現在事物表面的現象的聯系,而是隱藏在事物現象之中的本質的聯系。本質聯系是相對于非本質聯系而言的,它是客觀事物的內部聯系,是對事物的存在和發展起主要的、決定性作用的聯系。這種聯系體現了事物本身所固有的、內在的根本性質,并貫穿于事物整個發展過程,而區別于事物外部的、表面的、現象的聯系。再次,任何規律都是事物運動過程中的必然聯系。在事物發展過程中,有的聯系是必然要發生的確定的聯系,有的聯系是可以出現也可以不出現的聯系,可以這樣出現也可以那樣出現的偶然的不確定的聯系。規律就是事物的必然聯系,而不是偶然聯系。只有事物變化發展中的確定不移的、必然如此的聯系,才能成為規律。規律是本質的聯系,不是現象的聯系。但規律和它的現象是密切相關的。規律是現象中穩定的、深刻的東西,它深藏在事物的內部;現象是規律的外在表現形式,規律要通過現象來表現,現象和規律統一在同類事物中?,F象是人們認識規律的向導,人們只有認識了現象,借助抽象思維才能揭示規律。最后,規律是物質運動過程中穩定的聯系,而不是多變的,易逝的聯系。(2)規律是普遍的。自然界、人類社會和人的思維,在其運動變化和發展的過程中,都遵循其固有的規律。沒有規律的物質運動是不存在的,沒有規律的世界是不可思議的。教材引用茍子的名言揭示了自然界、人類社會都具有規律性。2.規律具有客觀性。◇課堂探究:(1)“永動機”為什么無法制造出來 (2)焦耳的成功給了我們什么啟示 ◇探究提示: (1)“永動機”無法制造出來,是因為這一設想違背了能量守恒定律,從一開始就是不科學的。(2)焦耳成功啟示我們要尊重科學、尊重規律,按客觀規律辦事。(1)規律的客觀性。就是指規律的存在和發生作用是不以人的主觀意志為轉移的。這里有兩層意思:一是指規律的存在不以人的主觀意志為轉移。不管人們是否承認它、喜歡它,它都客觀地存在著。二是指規律是否發揮作用,也不以人們的主觀意志為轉移。規律起不起作用,關鍵在于規律發生作用的條件是否存在著。當規律發生作用的條件存在時,規律就必然起作用。當規律發生作用的條件不存在時,規律就不起作用。(2)規律具有客觀性,還意味著它既不能被創造,也不能被消滅。規律是事物運動過程中固有的、本質的、必然的、穩定的聯系,人們不能根據自己的意志創造一個客觀上不存在的規律,也不能改造或消滅仍然在起作用的規律,規律只能隨著客觀事物本身的性質、內容和所依賴的客觀條件的變化而變化,而不能由人的主觀意志任意改變。(3)規律的客觀性突出地表現在它是不可違抗的。規律的必然聯系,說明它是鐵的法則,具有強制性。人們想問題、辦事情不能同規律背道而馳,否則,就一定會受到規律的懲罰。規律的不可違抗性有力地證明了規律是客觀的。規律的客觀性和普遍性要求我們,必須遵循規律,而不能違背規律。3.規律是可以認識和利用的。人能夠認識規律。如:人們通過抽象思維,發現客觀世界中紛繁復雜的化學元素是有規律的,從而發現了它們變化的周期律;人們還從眼花繚亂的商品交換中,運用抽象思維發現了價值規律;馬克思更是對大量復雜的社會現象進行抽象分析,認識到生產關系一定要適應生產力發展是推動人類社會發展的根本規律。人能夠利用規律。歷史上有“草船借箭” “庖丁解?!钡牡涔?,也有古人修筑都江堰的創舉,更有今人“飛船上天”“三峽工程”的奇跡。這些都是人們利用規律、造福人類的典范。人們對規律的利用體現在兩方面:①人們能夠利用對規律的認識,預見事物發展的趨勢和方向,指導實踐活動,如“草船借箭”“庖丁解牛”、預測彗星的回歸、把衛星送入預定軌道等,這些都是利用對規律的認識,預見事物發展的趨勢和方向,從而有效地指導實踐活動,取得預期目的的典型事例。②人們可以利用對規律的認識,改變或創造條件,限制某些規律發生破壞作用的范圍,使人們少受其害或免受其害,直到變害為利,為人類造福。如李冰父子修建的都江堰是我國古代勞動人們利用規律、造福人類的杰出典范。特別需要指出的是,人們對規律的認識和利用,并不意味著改變或創造規律,規律是不能被改變或創造的。◇課堂探究:(1)人類對自然規律的利用,能否被看作是改變或創造規律 (2)請舉出人類利用客觀規律為自己造福的實例,談談你對這一問題的看法。◇探究提示:(1)不能。 (2)參見本欄目前面關于“都江堰”的論述。本課小結:本課先從自然界的物質性人手,自然界中的事物是按照自身所固有的規律形成和發展的,都有自己的起源和發展史,都是統一的物質世界的組成部分。自然界是物質的,人類社會的產生、存在、發展及其構成要素,也具有客觀的物質性。人類社會是物質世界長期發展的產物,世界的本質是物質,世界的真正統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質性,物質又是運動的,運動的形式多種多樣,運動又是物質的運動,物質和運動是不可分割的,運動和靜止既有區別又有聯系,物質的運動是絕對的、無條件的和永恒的,而靜止是相對的、有條件的和暫時的,物質的運動不是雜亂無章的,而是有規律的,規律是事物運動過程中固有的、本質的、必然的、穩定的聯系。規律是客觀的、普遍的,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既不能被創造,也不能被消滅,我們必須尊重規律,按規律辦事,盡管規律是客觀的,但在規律面前,人并不是無能為力的,人們可以認識規律,并且能利用規律造福于人類。五、【本課板書設計】:二、認識運動 把握規律(一)、運動是物質的根本屬性1.運動是物質的根本屬性。2.什么是運動3.物質與運動的關系。4.運動與靜止的關系。(二)、運動是有規律的1.規律的普遍性(1)規律的含義。(2)規律是普遍的。2.規律具有客觀性。3.規律是可以認識和利用的。六、【教后練習】七、【教學反思】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