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登陸21世紀教育 助您教考全無憂《伯牙絕弦》教學設計【教材分析】 《伯牙絕弦》已然成為中華文化中關于“知音”最為生動、最為震撼的注解之一。它講述了春秋時期,俞伯牙與鐘子期以琴相識,以琴相知,最后因子期早亡,伯牙破琴絕弦、遂成絕響的故事。全文共77字,5句話。1句為起,2.3.4句順承而下,5句急轉而后合,語言凝練典雅,抑揚頓挫,生氣郁勃。 子曰:天何言哉,四時行焉,萬物生焉,天何言哉?伯牙和子期的相交正是如此的自然恬淡,順理成章。它所折射的藝術美感——那種含蓄深沉、清雅自然的風骨,直達“大音希聲”、“大璞不雕”、“大美無言”的境界,滿足了我們對于這個千古絕唱在感官和心理上的所有期待。讀《伯牙絕弦》,帶來的不僅是對于故事內容的震撼,更有故事引起的不勝唏噓的神往以及那種透徹心肺的審美體驗。教學本文,我期待循循善誘地引領學生增加一些文言文的閱讀體驗,感受這篇課文特有的語言現象;其次,繼續滲透文言文的基本閱讀方法,在借助注釋、聯系上下文的基礎上還能用現代語匯去補充;再有,依托語言層層深入地感知“知音”的真正內涵,體會課文表達的情感,學習展開聯想和想象進行表達的方法;使學生實現文化意象的傳承,受到傳統文化的熏陶。【教學目標】 1.通過朗讀、品味、比較、聯想等多種方式學習課文,在學懂的基礎上熟讀成誦。 2.初步運用借助注釋、聯系上下文等學習文言文的基本方法,感受常用的文言詞匯,增加文言文的閱讀體驗。教學中適當的 3.緊扣單元教學目標,感受高山流水的知音文化,明確朋友相交的真摯深沉,受到傳統文化的熏陶。【教學準備】 在學習本文之前,學生已有一些文言文、古白話文的閱讀基礎,因為在五年級學過《楊氏之子》《猴王出世》《臨死前的嚴監生》等等,而且就詞句的理解來說,此文詞句更容易理解。當然就課文的內涵和意蘊來講,文章所講述的“知音文化”更為豐富和玄妙。我期待呈現學生從無到有,從未知到已知的學習提升過程,因此,課前不讓學生準備任何對課文的預習,只憑借學生已有的學習經驗和情感體驗,循序漸進地推進學習。教學中,我準備了相關的音樂和簡單的教學課件。【教學過程】一、縱情吟誦識知音。 (一)交流詩句1、在浩如煙海的 ,友誼是亙古不變的主題,說起友誼,你你腦海中會跳出哪些詩句?2、學生自由表達3、齊聲朗誦著傳承千年,愈久彌新的詩文,再次感受文字中流淌的真情。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 ---(唐)王昌齡內存知已,天涯若比鄰 。 -(唐)王勃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 -(唐)白居易莫愁前路無知已,天下誰人不識君。 -(唐)高適天下快意之事莫若友,快友之事莫若談。 -(清)蒲松齡人之相識,貴在相知,人之相知,貴在知心。 -(春秋)孟子勸君更進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唐)王維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唐)李白(二)讀題解題。 1.讀好課題,強調“弦”的讀音。 2.齊讀課題。 3.理解“絕弦”、“伯牙絕弦”的意思,質疑導入。(三)初讀感知。 1.自由大聲地朗讀課文,至少三遍,努力把課文讀正確。 2.小組自學,聚焦難讀的句子,扎扎實實讀好課文。 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鐘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鐘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讀好語氣詞“哉”、“兮”,初步體驗古文朗讀的節奏和韻味。 子期死,伯牙謂世再無知音,乃破琴絕弦,終生不復鼓。 ——理解“謂”、“乃”的意思,以詞句的理解提升朗讀質量。3、對讀會意,檢查自學效果(老師說相關句子的意思,學生說出對應的課文)伯牙擅長彈琴,鐘子期擅長聽琴-----伯牙善鼓琴,鐘子期善聽 4、齊讀全文,初步感知故事內容。二、高山流水遇知音。 (一)打開語言。 課文中哪些句子形象地寫出了“伯牙善鼓琴,鐘子期又真的善聽”呢? 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鐘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鐘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理解句子意思,滲透借助注釋、聯系上下文并用自己的語言補充的古文閱讀方法。 聚焦“善”的意思,感受“一字多義”的語言現象。 運用詞語、詩句聯想的方式豐厚語言,豐滿形象,指導朗讀。在此過程中滲透“泰山”、“江河”的文化意味,感知這兩個中國特有的文化意象。 (1)讀著這個峨峨兮,你仿佛看到了怎樣的泰山?把這樣的感覺讀出來。 (2)江河在古文里邊特指“長江”和“黃河”。想到長江與黃河,你的腦中又跳出了哪些詩句?(補充孟子——登泰山而小天下,杜甫——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二)體驗“知音”。 伯牙所念,鐘子期必得之。 1.理解“念”和“志”,體味“異字同義”的語言現象。 2.聚焦“志”,循序漸進地感受體味“知音”的內涵。、 (1)理解鐘子期與俞伯牙不僅是音律互通,更有心靈上的溝通,志向、情懷的悅納。 (2)補充伯牙得遇知音前內心的寂寞與孤獨,反哺“伯牙所念,鐘子期必得之。” (3)練筆感受伯牙得遇子期,會有怎樣的感慨。 (4)拓展閱讀《列子·湯問》中伯牙的原話,理解后借助成語體會“知音”的境界就是彼此知心知志知念,再次反哺“伯牙所念,鐘子期必得之。” 3.師生配合朗讀、同桌互讀,感受伯牙得遇知音的欣喜與快樂。在相互配合朗讀的過程中直觀感知文本前四句語言“對仗工整、瑯瑯上口、情感扶搖直上”的特點,為熟讀成誦打下基礎。三、破琴絕弦祭知音。 (一)痛失知音。 從“子期死”這一文本留白處入手,體驗文本語言和情感的跌宕起伏。 (二)想象補充。 出示:“伯牙謂世再無知音,乃破琴絕弦,終身不復鼓。” 想象補充,感受伯牙痛失知音。 (三)縱情朗讀。四、朗朗誦歌懷知音。 (一)提領一頓。 正是這破琴絕弦,正是這高山流水的知音相遇卻又痛失知音,使得這個故事更加的蕩氣回腸。從此,人們不斷地在傳說和吟誦著它! (二)熟讀成誦。 1、明代小說家馮夢龍在《警世通言》這一本書中,用生動的筆觸描述了這個動人的故事。他提起筆寫道 憶昔去年春,江邊曾會君。今日重來訪,不見知音人。但見一抔土,慘然傷我心!傷心傷心復傷心,不忍淚珠紛。來歡去何苦,江畔起愁云。此曲終兮不復彈,三尺瑤琴為君死!2、三尺瑤琴為君死!道是無琴卻有情!讓我們記住這千古絕唱!伴著那一曲動人的《高山流水》再讀讀這個故事,試著背誦。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資料·第 1 頁 (共 4 頁) 版權所有@21世紀教育網(共21張PPT)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 。——(唐)王昌齡海內存知已,天涯若比鄰 。 -(唐)王勃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唐)白居易莫愁前路無知已,天下誰人不識君。-(唐)高適天下快意之事莫若友,快友之事莫若談。 -(清)蒲松齡人之相識,貴在相知,人之相知,貴在知心。 -(春秋)孟子 勸君更進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唐)王維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唐)李白伯牙絕弦伯牙善鼓琴 鐘子期善聽乃破琴絕弦 終身不復鼓伯牙鼓琴 志在高山鐘子期曰 善哉 峨峨兮鐘子期曰 善哉 洋洋兮若江河 伯牙所念鐘子期必得之 子期死伯牙謂世再無知音伯 牙 絕 弦若泰山 志在流水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鐘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鐘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會當凌絕頂 一覽眾山小——杜甫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鐘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鐘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鐘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鐘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鐘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鐘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鐘子期必得之。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鐘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鐘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鐘子期必得之。春風滿面皆朋友,欲覓知音難上難。高山流水俞伯牙, 瑤琴知音鐘子期。伯牙遇到子期,感慨道:“善哉,善哉……”善哉!善哉!子之聽夫志。想象猶吾心也,吾于何逃聲哉?伯牙善鼓琴,鐘子期善聽。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鐘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鐘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鐘子期必得之。子期死 ,伯牙謂世再無知音,乃破琴絕弦,終身不復鼓.春風滿面皆朋友,欲覓知音難上難。高山流水俞伯牙, 瑤琴知音鐘子期。摔斷瑤琴鳳尾寒, 子期不在對誰彈?憶昔去年春,江邊曾會君。今日重來訪,不見知音人。póu但見一抔土,慘然傷我心! 傷心傷心復傷心,不忍淚珠紛。來歡去何苦,江畔起愁云。子期子期兮,你我千金義,歷盡天涯無足語。此曲終兮不復彈,三尺瑤琴為君死!憶昔去年春,江邊曾會君。今日重來訪,不見知音人。póu但見一抔土,慘然傷我心! 傷心傷心復傷心,不忍淚珠紛。來歡去何苦,江畔起愁云。子期子期兮,你我千金義,歷盡天涯無足語,此曲終兮不復彈,三尺瑤琴為君死!伯牙絕弦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恩德相結者,謂之知己;腹心相照者,謂之知心;聲氣相求者,謂之知音。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小學六年級語文優質課展示《伯牙絕弦》人教版_程老師.flv 配套教學設計.doc [古箏曲]古箏曲 知音.mp3 云水吟.wma 伯牙絕弦.ppt 憶故人.mp3 高山流水.mp3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