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一節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釋放氧氣學習目標:1.熟記光合作用的概念和光合作用在農業生產上的應用。2.理解綠色植物在維持碳—氧平衡方面的重要作用。教學過程一、板書課題今天我們學習第五章第一節: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釋放氧氣(板書課題)二、出示目標。本節課的學習目標是什么呢?請看大屏幕!(出示“學習目標”投影)。學習目標:1.熟記光合作用的概念和光合作用在農業生產上的應用。2.理解綠色植物在維持碳—氧平衡方面的重要作用。三、自學指導怎樣達標呢?請看自學指導(出示“自學指導”投影)。自學指導(1)用橫線在課文中劃出第1、2、題答案,理解并準確記憶,力爭自學后書面檢測全對。1、分析普利斯特利的實驗,說出光合作用的原料是什么?2、通過演示實驗說出光合作用產生了什么氣體?用什么方法檢驗?(2)思考第3題,準備口答。3、光合作用的實質是什么?光合作用在農業生產上有什么應用?7分鐘后,比誰能正確回答思考題,做對書面檢測題。注意:如有不認識的字或不理解的詞語,請小聲問同學或舉手問老師。四、先學(一)學生進行緊張地自學。教師行間巡視,做適當點撥,并注意糾正學生的不良習慣。(二)檢測提問。在舉手的學生中找后進生來回答,答錯了,請尖子生進行更正。第1題答案要點:普利斯特利的實驗,說明光合作用的原料是二氧化碳。過渡語:蠟燭燃燒和動物呼吸都會排出二氧化碳,吸收氧氣,那么普利斯特利的實驗說明了什么呢?第2題答案要點:光合作用產生了氧氣。可以先收集該氣體,然后拿一個快要熄滅的衛生香或蠟燭放到試管口,會立刻燃燒起來,則證明光合作用產生氧氣。過渡語:綠色植物的光合作用需要吸收二氧化碳,那光合作用產生什么氣體呢?會的同學舉手。第3題答題要點:光能二氧化碳+水-------有機物(儲存能量)+氧氣葉綠體農業上應用:1.調節碳—氧平衡,制造有機物2.合理密植(既不能過稀也不能過密),充分利用光照過渡語:通過學習普利斯特利的實驗,哪位同學能根據自己的理解回答光合作用的實質是什么?光合作用在農業生產上有什么應用?會的同學舉手。書面檢測:給學生發檢測題檢測題1.光合作用的概念:綠色植物利用光提供的能量,在葉綠體中合成了淀粉等有機物,并把________________,儲存在____里,這個過程叫做光合作用。2.光合作用實質:綠色植物通過____,利用____,把________和____轉化成儲存能量的____(如淀粉),并且釋放出____的過程。3.光合作用的表達公式:光能(_____)二氧化碳+水有機物(儲存能量)+氧氣(原料)葉綠體(場所)(產物)4.光合作用與生產生活的關系:要保證農作物有效地進行光合作用的各種條件,尤其是______,(______的目的,使農作物的葉片充分地接受光照)、(增加______可以提高光合效率,制造更多有機物)5.綠色植物通過光合作用,能不斷______大氣中的______,又將______排到大氣中,對維持生物圈中二氧化碳和氧氣的相對______(碳氧平衡)起了重要作用。能力提升1.在檢驗光合作用釋放的氣體的實驗中,使帶火星的竹簽猛烈燃燒的是()A.氧氣B.二氧化碳C.氧氣和二氧化碳D.氮氣2.綠色植物進行光合作用不需要下列哪一條件()A.光照B.葉綠體C.二氧化碳D.氧氣3.炎熱的夏季中午,陽光過強導致氣孔關閉,造成光合作用速率下降,其原因是()A.植物吸收不到氧氣B.植物吸收不到二氧化碳C.植物吸收不到水D.淀粉無法及時運走4.養金魚時,常在魚缸中放一些水草,其主要作用是()A.增加養料B.提供能量C.增加水中二氧化碳D.增加水中氧氣5.下列選項中不符合綠色植物光合作用特點是()A.釋放能量供生命活動的需要B.利用光提供的能量C.把光能轉變成化學能D.合成淀粉等有機物3.學生練習,教師巡視,觀察學生默寫的答案,進行二次備課。五、后教。(一)糾錯。1.公布答案、評定對錯。第一大題邊公布答案,邊組織學生判定對錯,邊組織學生討論糾錯。第二大題集中批改,然后糾錯。2.表揚滿分同學。過渡語:“全對的請舉手 ”統計全對人數并提出表揚。3.準備糾錯。過渡語:“選擇題沒有全對的請舉手!”統計、公布未滿分的人數。過渡語:還有部分同學沒有全對,我們來幫幫他們。(教師站在講臺指導全班學生認真看書,默背本節知識點,由學生送錯題卷。)討論糾錯。白板展示相關錯題,指名讓做錯的學生回答“錯在哪里?為什么?應當怎么辦?”不會的其他同學糾正、補充。)預計學生可能出現的錯誤:什么是合理密植?為了合理利用土地且充分利用光來進行光合作用,所以要合理密植。(二)拓展生活中我們會發現農場溫室大棚中安裝增加二氧化碳濃度的一種儀器,目的是什么?原理又是什么?答:目的是提高農作物產量,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的原料,增加二氧化碳含量有利于增強光合作用,增加有機物的合成。六、當堂訓練同學們做《基礎訓練》必做題:選做題七、教學反思: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