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外…………○…………裝…………○…………訂…………○…………線…………○…………)(※※請※※不※※要※※在※※裝※※訂※※線※※內※※答※※題※※)(…………○…………內…………○…………裝…………○…………訂…………○…………線…………○…………)登陸二一教育在線組卷平臺助您教考全無憂人教新課標歷史與社會九年級下冊第七單元綜合探究七如何面對“和平與發展”的時代主題同步練習一、單選題1.對下邊的漫面“千瘡百孔的地球”,解讀正確的是( ) ①保護地球家園就是保護人類自己②人類與地球是不能和諧相處的③要正確處理好PRED的相互關系④應認識到對自然、社會和子孫后代應負的責任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答案】B【考點】可持續發展【解析】【分析】從漫畫中分析得出,人類過度開發、水資源匱乏、人口膨脹、生態惡化、亂砍森林等不可持續行為,給地球帶來了千瘡百孔。因此,落實可持續發展戰略和科學的“人地觀”,才能達成人類與大自然的和諧相處。即正確答案為B。【點評】 本題以漫畫入手,考查“人地觀”和樹立可持續發展的意識。2.“十二五”規劃綱要指出:“倡導文明、節約、綠色、低碳消費理念,推動形成與我國國情相適應的綠色生活方式和消費模式。”這里的“國情”主要指我國( )A. 社會生產力水平還比較低 B. 是世界上發展最快的國家之一C. 資源和環境形勢依然嚴峻 D. 社會主義具體制度還不完善【答案】C【考點】可持續發展【解析】【分析】本題主要考查可持續發展的相關知識。人口、資源、環境問題都是我國面臨的國情,“倡導文明、節約、綠色、低碳消費理念”目的是解決我國的資源環境的問題,因此這里的國情指的就是面臨嚴峻的資源環境形勢,C是正確并符合題意的,ABD本身說法正確但與題干中強調的我國的國情不符,排除,故選C。【點評】本題難度適中,主要考查學生對我國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的原因的理解。3.武漢東湖是我國最大的城中湖和首批4A級風景旅游區。為了保護好武漢東湖的自然之美,下列做法正確的是( )A. 禁止開發利用東湖的自然資源,不允許任何人進入東湖風景區B. 完善對東湖的環境保護機制,禁止對東湖掠奪式的開發和利用C. 在東湖景區內多建人造景觀,刺激旅游經濟發展D. 加強對東湖的環境保護,對在東湖風景區亂扔垃圾者一律處以刑罰【答案】B【考點】可持續發展【解析】【分析】此題考查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之間的關系。A說法太絕對,東湖的自然資源可以開發,但是不允許竭澤而漁式的開發;C說法有誤,不能過多地破壞自然環境去建造人文景觀;D說法有誤,對亂扔垃圾者只能處以行政處罰。故答案是B。【點評】知道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之間的關系。4.某市在夏天舉辦冰燈冰雕展。此次冰燈冰雕展占地約2000平方米,總用冰量近千噸,各種燈具數千盞,每天耗電在1萬度以上。這一做法( )A. 符合科學發展觀的要求 B. 體現了“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C. 符合可持續發展的要求 D. 違背了建設資源節約型社會的要求 【答案】D【考點】可持續發展【解析】【分析】此題主要考查可持續發展的相關知識。結合材料,冰燈冰雕展的舉辦消耗過多的電量,浪費了電力資源,故答案選D。其余選項都不符合題意,故不選。【點評】知道可持續發展的要求。5.漫畫《虎視眈眈》告訴我們( ) A. 盲目圍湖造田不利于可持續發展 B. 盲目圍湖造田浪費了水資源C. 圍湖造田是造成洪水泛濫的主要原因 D. 圍湖造田有利于農業生產的發展【答案】A【考點】可持續發展【解析】【分析】此題是一個漫畫題,考查學生對漫畫的觀察和解讀能力。漫畫上有“圍湖造田”四個字,漫畫中老虎的眼睛處有“汛期”兩個字,寓意人類盲目地圍湖造田,使得河流湖泊的蓄洪能力大大降低,一到春季,冰雪消融的汛期,那么就會引發洪澇災害。故盲目圍湖造田是破壞了生態平衡,不利于可持續發展的,答案是A。【點評】知道圍湖造田的危害,會解讀漫畫。6.“昔日靠山吃山人窮家窮,今朝退耕還林國富民強”這幅對聯告訴我們( )A. 保護和改善環境也是保護和發展生產力 B. 退耕還林是脫貧致富的根本途徑C. 退耕還林是山區致富的根本途徑 D. 發展經濟有時要以破壞環境為代價【答案】A【考點】可持續發展【解析】【分析】此題主要考查可持續發展的相關知識。結合材料分析,“昔日靠山吃山人窮家貧,今朝退耕還林民富國強。”退耕還林——材料強調的是資源和環境問題,這體現了選項A的觀點。BCD選項的說法本身都錯誤,故不選。【點評】知道可持續發展的要求。7.漫畫《因小失大》告訴我們( ) A. 先要發展經濟,然后再治理環境B. 經濟效益提高了,生態環境自然就得到了保護C. 不要以污染和破壞環境為代價換取經濟的一時發展D. 發展經濟與保護環境是一對不能解決的矛盾【答案】C【考點】可持續發展【解析】【分析】此題主要考查PRED關系的相關知識。漫畫中人物追求的經濟發展(芝麻)就是題中的“小”,由此而丟失的環境(西瓜)就是題中的“大”,由此可知答案選C。【點評】知道如何處理環境與發展的關系。8.國務院辦公廳在關于嚴格執行公共建筑空調溫度控制標準的通知中規定,所有公共建筑內的單位,除醫院等對溫度有特定要求的單位之外,夏季室內空調溫度設置不得低于26攝氏度,冬季室內空調溫度設置不得高于20攝氏度。貫徹落實這一規定有利于( )①建設資源節約型社會②世界氣候變得更加暖和③提高人們的消費水平④人們養成保護環境的良好習慣A. ①② B. ①④ C. ③④ D. ②③【答案】B【考點】可持續發展【解析】【分析】此題主要考查可持續發展的相關知識。題干主要講述了國務院對夏季和冬季空調問題的規定,這一規定主要目的是節約資源,減少對資源的消耗,同時有利于保護環境。所以答案選B。②③不符合國務院規定內容的宗旨,故不選。【點評】知道可持續發展的措施。9.“鄉間小路上,兩輛汽車靜靜駛過,一切平安無事,它們對GDP的貢獻很小。如果其中的一個司機由于疏忽而造成了一場惡性交通事故,隨之而來的是救護車、醫務人員、救援人員……撞壞的汽車還可能要進行修理。車禍雖然造成了很大的損失,但我們的GDP卻增加了。”這段話告訴我們( )A. 要提高經濟發展的質量,不要片面追求GDP的增長B. GDP根本就不能反映一個國家的經濟狀況C. 要不惜一切發展經濟,提高GDP的增長速度D. 在我國目前,經濟發展并沒有什么實際意義【答案】A【考點】可持續發展【解析】【分析】此題考查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之間的關系。此題用了打比方的方式,“惡性交通事故”比喻為了為了追求經濟發展而犧牲了環境為代價,導致了環境惡化的問題。因此告訴我國不要單純片面地追求經濟的增長而忽視了環境的保護,這樣可能會導致惡果。故符合題意的是A。【點評】理解題中的寓意,明白經濟發展的同時要保護環境的道理。10.中國環境文化促進會的一項最新調查表明:一方面,86%的公眾認為環境污染對現代人的健康造成了很大影響;另一方面,公眾的環保意識總體得分為57.05分,環保行為得分為55.17分,沒過及格線。要改變這種狀況,我們必須( )A. 讓公民參與環保立法、嚴格執法 B. 用法律手段制裁各種破壞污染環境的行為 C. 倡導公民勤儉節約,減少消費 D. 大力宣傳環保知識,讓環保理念深入人心【答案】D【考點】我國環境問題,可持續發展【解析】【分析】此題考查環境保護和可持續發展的相關知識。從題干“公眾的環保意識和環保行為的得分”看出,公眾的環保理念還是很不夠的。故要扭轉此種狀況,國家、社會和公民個人都應該大力宣傳環保知識,讓環保理念深入人心。故答案是D。【點評】知道環境保護和可持續發展的相關知識。11.下面的漫畫《流水作業》給我們的啟示有( ) ①要堅持保護資源的基本國策,合理開發利用資源②要大力發展循環經濟,提高資源的利用率③要以主人自居,對大自然隨心所欲地發號施令④應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促進人與自然協調發展 A. ②③④ B. ①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②③④【答案】C【考點】我國資源問題,可持續發展【解析】【分析】此題考查資源的循環利用和可持續發展的知識。漫畫中的淘米水用于洗菜,洗菜后洗拖把,最后沖便池,體現對資源的節約和保護,是資源循環利用的典型例子,有利于落實科學發展觀,促進人與自然協調發展。③是說法有誤的,人不是大自然的主宰,應該樹立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觀念。故答案是C。【點評】知道資源的循環利用和可持續發展的知識。12.某地區砍伐了一大片森林,制作成家具后在市場上銷售,這個地區的GDP增長了,而砍伐森林卻導致了水土流失和山洪暴發、使一些人的生存條件惡化。這表明( )A. 追求GDP的增長不利于環境保護、人民的幸福B. 片面追求GDP增長會帶來諸多社會問題C. 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是一對難以解決的矛盾D. 保護環境必須抑制GDP的增長【答案】B【考點】可持續發展【解析】【分析】此題考查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之間關系的相關知識。從題干看出人們片面追求經濟的發展從而破壞了自然環境,導致了水土流失和山洪暴發。因此,必須在發展經濟的同時要保護好環境,實現PRED協調發展。AD說法錯誤,C把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完全對立,也是不對的。答案是B。【點評】樹立科學發展觀,知道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之間的關系并知道如何正確處理兩者的關系。13.我國第六次人口普查的相關數據如下:注:第六次人口普查同第五次相比,65歲及以上人口(老年人口)的比重上升1.91%。 以上統計數據表明我國在人口方面存在的問題有( )①我國人口的增長速度減緩②我國人口文化素質偏低③我國的人口老齡化加快④我國人口總量大A. ①②④ B. ①③ C. ②③④ D. ①②③④【答案】D【考點】可持續發展【解析】【分析】此題考查學生對我國人口特點的把握以及對圖表的解讀能力。從圖一的人口增長線條看出,我國人口總量仍然很大,但是人口的增長速度減緩;從“注”中看出,我國人口的老齡化趨勢在加快;從圖二中“文盲人口、小學文化、初中文化“所占比例中看出,我國人口文化素質偏低。故答案是D。【點評】知道我國的人口特點以及有一定的讀圖能力。14.下列農業生產方式不符合因地制宜原則的是( )A. 在半干旱地區開墾草原,種植糧食B. 在地勢低洼的南方地區,挖池養魚,魚塘周圍種植果樹 C. 在地形陡峭、水土容易流失的地區植樹種草D. 在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水源豐富的地區發展水稻耕作【答案】A【考點】因地制宜謀發展【解析】【分析】此題考查區域發展原則:因地制宜。在地勢低洼的南方地區,可以發展桑基魚塘或蔗基魚塘之類的,故B說法正確;在地形陡峭、水土容易流失的地區植樹種草,故C也是正確的;在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水源豐富的地區發展水稻耕作,故D說法正確。在半干旱地區開墾種草,適宜發展畜牧業,不適合發展種植業。故符合題意的是A。【點評】知道區域發展原則:因地制宜,并懂得具體問題具體分析。15. 我國山區面積廣大,下列說法不正確的是( )A. 適宜發展林業、牧業、采礦業 B. 利于形成多樣化的民俗C. 坡度大,不利于發展種植業 D. 交通不便,旅游資源貧乏【答案】D【考點】地勢和地形,因地制宜謀發展【解析】【分析】此題考查我國山區的有關知識。我國山區面積廣大,主要分布在西部和中部地區,多為少數民族聚居地,有利于形成多樣化的民俗,C正確;坡度大的地方,適宜發展林業、牧業、采礦業;坡度小的地方可以發展種植業,種植一些莊稼和經濟作物,A正確。交通不便,旅游資源豐富,可以發展旅游業,故符合題意的是D。【點評】知道我國山區的有關知識。16.在下列區域中大面積種植相應農作物,符合“因地制宜”原則的是( )A. ①──水稻、油菜B B. ②──香蕉、甘蔗C. ③──水稻、油菜 D. ④──青稞、茶葉【答案】C【考點】因地制宜謀發展【解析】【分析】本題主要考查不同自然環境對農業生產的影響以及因地制宜發展農業的必要性。我國各地自然環境存在很大差異,每個地區都有農業發展上的優勢和不足。發展農業必須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則。①是青藏高原,水稻和甘蔗適宜種植在南方地區,不適合種植在青藏高原,A排除;②是橫斷山脈,不適宜大面積種植香蕉和甘蔗等熱帶或亞熱帶水果;③是四川盆地,適宜種植水稻和油菜;④是長江中下游平原,D中青稞主要種植在我國青藏高原地區,D排除。 正確答案:C。【點評】掌握因地制宜發展經濟的原則,會具體問題具體分析。17.陸域狹小、資源短缺的浙江,擁有的海島風能、潮汐能、波浪能的蘊藏量卻均居全國前列。因此,開發利用海洋能源有利于浙江( ) ①節能減排,保護環境 ②把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 ③因地制宜,海陸互補 ④增加資源總量,擴大海域面積A. ①②③ B. ①③④ C. ②③④ D. ①②④【答案】A【考點】因地制宜謀發展【解析】【分析】本題巧妙地把中考地方知識要求、時政熱點和學科知識有機結合,以時政熱點為背景,考查學生對浙江地理位置的優勢的認識,對“因地制宜”原則的應用能力。浙江陸地面積狹小,資源短缺,但是利用風能、潮汐能、波浪能發電,也可節能減排,保護環境,也可以吧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因地制宜,海陸互補,但是不可能擴大海域面積。故排除④,正確答案是A。【點評】知道因地制宜的區域經濟發展原則。18.位于杭嘉湖平原的水鄉嘉興和位于東海之濱的海島舟山,有著各具特色的區域生活。兩地因地制宜發展經濟的舉措有( )①嘉興利用平原優勢,發展現代農業 ②舟山開發漁家樂,嘉興發展水鄉游③舟山利用海島優勢,開發海洋能源 ④兩地都把遠洋捕撈業作為支柱產業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答案】A【考點】因地制宜謀發展【解析】【分析】本題旨在考查學生對區域經濟發展原則——因地制宜的掌握情況。嘉興位于杭嘉湖平原上,地勢低平,適宜發展現代農業,也可以利用水鄉發展旅游業,①說法正確;舟山位于東海之濱的海島,可以發展漁家樂,也可以充分開發海洋能源,故②③說法正確。嘉興并沒有瀕臨海洋,故不能將遠洋捕撈業作為支柱產業,故④說法有誤。正確答案是A。【點評】知道因地制宜的區域經濟發展原則,會具體問題問題具體分析。19.中非合作論壇北京峰會上,中國政府宣布免除31個非洲國家部分欠華到期政府債務共109億元人民幣及其他眾多援非項目。這些重大舉措表明我國致力于( )①推動南北對話 ②推進南南合作③增強同發展中國家的團結合作 ④建立公正合理的國際新秩序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答案】D【考點】發展主題與發展問題【解析】【分析】此題考查的是初三發展主題中的南北對話和南南合作問題。中國和非洲都屬于發展中國家,發展中國家的合作交流簡稱為南南合作,南北對話指發展中國家與發達國家之間的對話,因此①首先排除,故此題答案選擇D【點評】此題主要學生知道南北對話和南南合作的區別,理解中國作為最大的發展中國家極力推動建立公正合理的國際新秩序,為世界的和平與發展做出自己的貢獻。20.和平與發展是當今時代的主題,下列文章標題能直接反映當今時代發展主題的是( )A. 法國對利比亞動武 B. 食品安全真揪心C. 世界貧富差距驚人 D. 昆明火車站嚴重暴力恐怖事件【答案】C【考點】和平主題與和平問題,發展主題與發展問題【解析】【分析】本題主要考查和平與發展主題的相關知識。選項A和D都屬于和平問題,可以排除,而B應該是屬于民生問題,但是不能直接反映發展主題,故選擇C。【點評】理解和平與發展是當今世界的主題。二、問答題21.看圖回答問題(1)圖4顯示,洞庭湖發生了怎樣的變遷?這種變遷給長江防洪工作帶來什么不利影響?(2)針對洞庭湖的變遷,有人說,“在目前我國人口持續增長的情況下,圍湖造田可以彌補耕地資源的不足,也不失為一種好方法。”結合人口、資源、環境與發展的關系,談談你對這種說法的認識。【答案】(1)洞庭湖面積不斷縮小,變得支離破碎。使長江的行洪能力大大降低.(2)這種說法是片面的。人口、資源、環境與發展之間是一個相互作用、相互依賴的整體。人口的增加,加大了對耕地資源的需求,圍湖造田雖可一定程度上擴大耕地面積,卻使湖泊面積減少,破壞了生態環境,容易造成洪澇災害,反過來影響人們的生存與發展。所以我們要處理好人口、資源、環境與發展之間的關系,走可持續發展之路。【考點】可持續發展【解析】【分析】此題主要是注重知識的綜合性、探究性和應用能力的考查。以洞庭湖的變遷為切入點,將時間、空間、歷史、地理、人口、資源、環境與發展等方面“整合”同一情境中,旨在鼓勵學生從多角度、整體性、協調性地思考問題,激發學生的探究意識。從圖片變遷可以得出,洞庭湖面積不斷縮小,變得支離破碎。使長江的行洪能力大大降低。進而判斷出這種說法是片面的。理由闡述從可持續發展出發,把握其中的思想內涵來組織回答。如人口、資源、環境與發展之間是一個相互作用、相互依賴的整體。人口的增加,加大了對耕地資源的需求,圍湖造田雖可一定程度上擴大耕地面積,卻使湖泊面積減少,破壞了生態環境,容易造成洪澇災害,反過來影響人們的生存與發展。所以我們要處理好人口、資源、環境與發展之間的關系,走可持續發展之路。【點評】 課標要求綜述人口、資源與環境的關系,領悟只有三者協調發展才能實現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并選擇一個項目方案,以可持續發展為目的,從經濟效益、資源條件、區位優勢、居民生活、環境質量等方面展開討論,共同做出該項目是否實施、如何實施的選擇。22.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 圖1中ABCD四個地區的自然環境各不相同:A地地形陡峭,水土容易流失;B地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水源豐富;C地降水較少,但是牧草生長良好;D地河湖較多。材料二 圖2中的EFG三地,E為城市中心區,F為城市郊區,G為遠離城市的地區。(1)材料一中的ABCD四個地區分別安排哪種農業生產部門最為合理?(2)如果材料二中居住F、G兩地的農民面臨如下兩種選擇:種植水稻、小麥、玉米;種植蔬菜、花卉,發展肉、乳、禽、蛋生產。F地應選擇哪一項 G地應選擇哪一項?請你給他們出出主意,并說一說你的理由。(3)通過以上分析,在農業生產發展方面對我們有什么啟示? 【答案】(1)A-林業;B-種植業;C-畜牧業;D-漁業。(2)F地種植蔬菜、花卉,發展肉、乳、禽、蛋生產;G地種植水稻、小麥、玉米。因F地距離城市比較近,蔬菜、花卉、肉、乳、禽、蛋供應及時,而且蔬菜、花卉、肉、乳、禽、蛋保質期比較短;而G地地形平坦有便利的灌溉條件,但遠離城市,適合發展水稻、小麥、玉米種植業。(3)在農業生產發展方面,我們應該堅持“因地制宜”的重要原則。我國各地自然環境存在很大差異,每個地區都有發展上的優勢和不足,在農業生產發展方面,利用當地自然條件的優勢,把要發展的農業生產部門和農作物,布局在適宜它本身發展、對其生長最有利的地區。【考點】因地制宜謀發展【解析】【分析】(1),A地地形陡峭,水土容易流失,應發展林業,保持水土,“宜林則林”。B地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水源豐富,利于耕作,“宜糧則糧”,應發展種植業。C地降水較少,但是牧草生長良好,應發展畜牧業,“宜牧則牧”。D地河湖較多,適宜發展漁業,“宜漁則漁”。(2),F地應選擇種植蔬菜、花卉,發展肉、乳、禽、蛋生產,因城市人口稠密,對蔬菜、花卉、肉、乳、禽、蛋的需求量大,F地距離城市比較近,供應及時。G地地形平坦,有便利的灌溉條件,適合種植水稻、小麥、玉米。(3),我國各地自然環境存在很大差異,每個地區都有發展上的優勢和不足,在農業生產發展方面,利用當地自然條件的優勢,把要發展的農業生產部門和農作物,布局在適宜它們本身發展、對其生長最有利的地區。對我們的啟示是我們應堅持“因地制宜”的原則發展農業。【點評】題結合圖,考查因地制宜發展農業的原則。三、材料分析題23.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魔芋是一種多年生草本植物,營養成分豐富,在日本等發達國家一直被推崇為營養保健食品,深受市民歡迎。材料二:人們在某山區的高山上種植魔芋成功,收入可觀,脫貧致富。(1).材料中的山區人們脫貧致富的經驗是什么?(2).你認為山區在發展地方經濟時應注意什么?(3).對于山區的發展,你還有什么好的建議?【答案】(1)因地制宜,根據市場需求發展經濟。(2)應注意保護環境,做到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相協調。(3)根據市場需求,種植經濟樹木、藥材,發展生態旅游業等。【考點】可持續發展,因地制宜謀發展【解析】【分析】此題考查山區因地制宜發展經濟的相關知識。小題1的解答,要根據材料二,由此可知山區人民脫貧致富的經驗是根據市場的需求,因地制宜地發展經濟;小題2考查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關系,故答案是應注意環境保護,做到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相協調;小題3的解答,還是要遵循因地制宜原則和可持續發展原則,故答案是根據市場需求,種植經濟樹木、藥材,發展生態旅游業等。【點評】知道山區因地制宜發展經濟的相關知識。四、綜合題24.浙江沿海地區,近年來多次發生“赤潮”現象。下面是我國海洋“赤潮”形成及影響示意圖。據此回答問題。(1).以上圖示說明( )A. 人類發展經濟必然以犧牲環境為代價 B. 人類與環境是互相對立、互不相容的C. 人為因素是造成環境污染的主要原因 D. 因海水缺乏自凈能力,赤潮很難解決(2).要解決上述問題,我們必須( )①堅持先發展經濟,后治理環境 ②降低經濟發展的速度和效益③堅持預防為主、綜合治理的方針 ④堅持可持續發展戰略和環境國策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答案】(1)C(2)D【考點】可持續發展【解析】【分析】本題利用圖示設計連環題,一目了然。從圖示中分析得出,由于人類在經濟發展過程中,大量地排放工業污水和養殖廢水,使海水富營養化,使得赤潮產生,而赤潮現象又影響了經濟發展,從中可以看出人為因素是造成環境污染的主要原因,故第1題選C。而解決以上問題,不能實行先發展經濟,后治理環境的方法,也不能降低經濟發展的速度和效益,而應堅持預防為主、綜合治理的方針,落實可持續發展戰略和環境基本國策,即正確答案為D。【點評】 本題是考查我國環境問題的成因,解決環境問題的措施以及樹立可持續發展的意識。25.某林場原來靠大量砍伐樹木賺錢,每年的經濟效益很低,后來林場領導改變思路,通過開發生態旅游項目來求發展。兩年下來,一棵樹沒砍,卻實現綜合經濟效益近千萬元。據此回答第1~2題。(1).該林場的舉措體現了( )A. 可持續發展戰略 B. 法制意識增強 C. 資源人均意識增強 D. 科教興國戰略(2).該林場沒有砍樹,綜合效益卻反而更高。這說明( )A. 經濟發展無須開發利用資源 B. 資源的合理開發利用將更加促進經濟發展C. 在經濟發展過程中一棵樹也不能砍 D. 其他林場都應全部模仿這個林場的做法【答案】(1)A(2)B【考點】可持續發展【解析】【分析】本題涉及人口、資源、環境和發展問題的相關知識。第一小題題目中林場原來的做法只重視眼前利益而忽略了長遠利益,違背了可持續發展的要求,后來利用林場的優勢,因地制宜開發生態旅游項目,既保護了生態環境,又節約資源,實現了經濟效益,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的三結合,符合可持續發展戰略的做法,因此第一小題選擇A;第二小題側重經濟發展與資源、環境的關系,只有三者先協調才會促進社會發展進步,故選B。【點評】要求學生掌握可持續發展的內涵和要求,理解人口、資源、環境與經濟發展密不可分的關系,并學會在生產中協調好經濟發展與資源、環境的關系,才能推動人類社會的永續發展。1/1(…………○…………外…………○…………裝…………○…………訂…………○…………線…………○…………)(※※請※※不※※要※※在※※裝※※訂※※線※※內※※答※※題※※)(…………○…………內…………○…………裝…………○…………訂…………○…………線…………○…………)登陸二一教育在線組卷平臺助您教考全無憂人教新課標歷史與社會九年級下冊第七單元綜合探究七如何面對“和平與發展”的時代主題同步練習一、單選題1.對下邊的漫面“千瘡百孔的地球”,解讀正確的是( ) ①保護地球家園就是保護人類自己②人類與地球是不能和諧相處的③要正確處理好PRED的相互關系④應認識到對自然、社會和子孫后代應負的責任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2.“十二五”規劃綱要指出:“倡導文明、節約、綠色、低碳消費理念,推動形成與我國國情相適應的綠色生活方式和消費模式。”這里的“國情”主要指我國( )A. 社會生產力水平還比較低 B. 是世界上發展最快的國家之一C. 資源和環境形勢依然嚴峻 D. 社會主義具體制度還不完善3.武漢東湖是我國最大的城中湖和首批4A級風景旅游區。為了保護好武漢東湖的自然之美,下列做法正確的是( )A. 禁止開發利用東湖的自然資源,不允許任何人進入東湖風景區B. 完善對東湖的環境保護機制,禁止對東湖掠奪式的開發和利用C. 在東湖景區內多建人造景觀,刺激旅游經濟發展D. 加強對東湖的環境保護,對在東湖風景區亂扔垃圾者一律處以刑罰4.某市在夏天舉辦冰燈冰雕展。此次冰燈冰雕展占地約2000平方米,總用冰量近千噸,各種燈具數千盞,每天耗電在1萬度以上。這一做法( )A. 符合科學發展觀的要求 B. 體現了“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C. 符合可持續發展的要求 D. 違背了建設資源節約型社會的要求 5.漫畫《虎視眈眈》告訴我們( ) A. 盲目圍湖造田不利于可持續發展 B. 盲目圍湖造田浪費了水資源C. 圍湖造田是造成洪水泛濫的主要原因 D. 圍湖造田有利于農業生產的發展6.“昔日靠山吃山人窮家窮,今朝退耕還林國富民強”這幅對聯告訴我們( )A. 保護和改善環境也是保護和發展生產力 B. 退耕還林是脫貧致富的根本途徑C. 退耕還林是山區致富的根本途徑 D. 發展經濟有時要以破壞環境為代價7.漫畫《因小失大》告訴我們( ) A. 先要發展經濟,然后再治理環境B. 經濟效益提高了,生態環境自然就得到了保護C. 不要以污染和破壞環境為代價換取經濟的一時發展D. 發展經濟與保護環境是一對不能解決的矛盾8.國務院辦公廳在關于嚴格執行公共建筑空調溫度控制標準的通知中規定,所有公共建筑內的單位,除醫院等對溫度有特定要求的單位之外,夏季室內空調溫度設置不得低于26攝氏度,冬季室內空調溫度設置不得高于20攝氏度。貫徹落實這一規定有利于( )①建設資源節約型社會②世界氣候變得更加暖和③提高人們的消費水平④人們養成保護環境的良好習慣A. ①② B. ①④ C. ③④ D. ②③9.“鄉間小路上,兩輛汽車靜靜駛過,一切平安無事,它們對GDP的貢獻很小。如果其中的一個司機由于疏忽而造成了一場惡性交通事故,隨之而來的是救護車、醫務人員、救援人員……撞壞的汽車還可能要進行修理。車禍雖然造成了很大的損失,但我們的GDP卻增加了。”這段話告訴我們( )A. 要提高經濟發展的質量,不要片面追求GDP的增長B. GDP根本就不能反映一個國家的經濟狀況C. 要不惜一切發展經濟,提高GDP的增長速度D. 在我國目前,經濟發展并沒有什么實際意義10.中國環境文化促進會的一項最新調查表明:一方面,86%的公眾認為環境污染對現代人的健康造成了很大影響;另一方面,公眾的環保意識總體得分為57.05分,環保行為得分為55.17分,沒過及格線。要改變這種狀況,我們必須( )A. 讓公民參與環保立法、嚴格執法 B. 用法律手段制裁各種破壞污染環境的行為 C. 倡導公民勤儉節約,減少消費 D. 大力宣傳環保知識,讓環保理念深入人心11.下面的漫畫《流水作業》給我們的啟示有( ) ①要堅持保護資源的基本國策,合理開發利用資源②要大力發展循環經濟,提高資源的利用率③要以主人自居,對大自然隨心所欲地發號施令④應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促進人與自然協調發展 A. ②③④ B. ①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②③④12.某地區砍伐了一大片森林,制作成家具后在市場上銷售,這個地區的GDP增長了,而砍伐森林卻導致了水土流失和山洪暴發、使一些人的生存條件惡化。這表明( )A. 追求GDP的增長不利于環境保護、人民的幸福B. 片面追求GDP增長會帶來諸多社會問題C. 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是一對難以解決的矛盾D. 保護環境必須抑制GDP的增長13.我國第六次人口普查的相關數據如下:注:第六次人口普查同第五次相比,65歲及以上人口(老年人口)的比重上升1.91%。 以上統計數據表明我國在人口方面存在的問題有( )①我國人口的增長速度減緩②我國人口文化素質偏低③我國的人口老齡化加快④我國人口總量大A. ①②④ B. ①③ C. ②③④ D. ①②③④14.下列農業生產方式不符合因地制宜原則的是( )A. 在半干旱地區開墾草原,種植糧食B. 在地勢低洼的南方地區,挖池養魚,魚塘周圍種植果樹 C. 在地形陡峭、水土容易流失的地區植樹種草D. 在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水源豐富的地區發展水稻耕作15. 我國山區面積廣大,下列說法不正確的是( )A. 適宜發展林業、牧業、采礦業 B. 利于形成多樣化的民俗C. 坡度大,不利于發展種植業 D. 交通不便,旅游資源貧乏16.在下列區域中大面積種植相應農作物,符合“因地制宜”原則的是( )A. ①──水稻、油菜B B. ②──香蕉、甘蔗C. ③──水稻、油菜 D. ④──青稞、茶葉17.陸域狹小、資源短缺的浙江,擁有的海島風能、潮汐能、波浪能的蘊藏量卻均居全國前列。因此,開發利用海洋能源有利于浙江( ) ①節能減排,保護環境 ②把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 ③因地制宜,海陸互補 ④增加資源總量,擴大海域面積A. ①②③ B. ①③④ C. ②③④ D. ①②④18.位于杭嘉湖平原的水鄉嘉興和位于東海之濱的海島舟山,有著各具特色的區域生活。兩地因地制宜發展經濟的舉措有( )①嘉興利用平原優勢,發展現代農業 ②舟山開發漁家樂,嘉興發展水鄉游③舟山利用海島優勢,開發海洋能源 ④兩地都把遠洋捕撈業作為支柱產業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19.中非合作論壇北京峰會上,中國政府宣布免除31個非洲國家部分欠華到期政府債務共109億元人民幣及其他眾多援非項目。這些重大舉措表明我國致力于( )①推動南北對話 ②推進南南合作③增強同發展中國家的團結合作 ④建立公正合理的國際新秩序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20.和平與發展是當今時代的主題,下列文章標題能直接反映當今時代發展主題的是( )A. 法國對利比亞動武 B. 食品安全真揪心C. 世界貧富差距驚人 D. 昆明火車站嚴重暴力恐怖事件二、問答題21.看圖回答問題(1)圖4顯示,洞庭湖發生了怎樣的變遷?這種變遷給長江防洪工作帶來什么不利影響?(2)針對洞庭湖的變遷,有人說,“在目前我國人口持續增長的情況下,圍湖造田可以彌補耕地資源的不足,也不失為一種好方法。”結合人口、資源、環境與發展的關系,談談你對這種說法的認識。22.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 圖1中ABCD四個地區的自然環境各不相同:A地地形陡峭,水土容易流失;B地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水源豐富;C地降水較少,但是牧草生長良好;D地河湖較多。材料二 圖2中的EFG三地,E為城市中心區,F為城市郊區,G為遠離城市的地區。(1)材料一中的ABCD四個地區分別安排哪種農業生產部門最為合理?(2)如果材料二中居住F、G兩地的農民面臨如下兩種選擇:種植水稻、小麥、玉米;種植蔬菜、花卉,發展肉、乳、禽、蛋生產。F地應選擇哪一項 G地應選擇哪一項?請你給他們出出主意,并說一說你的理由。(3)通過以上分析,在農業生產發展方面對我們有什么啟示? 三、材料分析題23.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魔芋是一種多年生草本植物,營養成分豐富,在日本等發達國家一直被推崇為營養保健食品,深受市民歡迎。材料二:人們在某山區的高山上種植魔芋成功,收入可觀,脫貧致富。(1).材料中的山區人們脫貧致富的經驗是什么?(2).你認為山區在發展地方經濟時應注意什么?(3).對于山區的發展,你還有什么好的建議?四、綜合題24.浙江沿海地區,近年來多次發生“赤潮”現象。下面是我國海洋“赤潮”形成及影響示意圖。據此回答問題。(1).以上圖示說明( )A. 人類發展經濟必然以犧牲環境為代價 B. 人類與環境是互相對立、互不相容的C. 人為因素是造成環境污染的主要原因 D. 因海水缺乏自凈能力,赤潮很難解決(2).要解決上述問題,我們必須( )①堅持先發展經濟,后治理環境 ②降低經濟發展的速度和效益③堅持預防為主、綜合治理的方針 ④堅持可持續發展戰略和環境國策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25.某林場原來靠大量砍伐樹木賺錢,每年的經濟效益很低,后來林場領導改變思路,通過開發生態旅游項目來求發展。兩年下來,一棵樹沒砍,卻實現綜合經濟效益近千萬元。據此回答第1~2題。(1).該林場的舉措體現了( )A. 可持續發展戰略 B. 法制意識增強 C. 資源人均意識增強 D. 科教興國戰略(2).該林場沒有砍樹,綜合效益卻反而更高。這說明( )A. 經濟發展無須開發利用資源 B. 資源的合理開發利用將更加促進經濟發展C. 在經濟發展過程中一棵樹也不能砍 D. 其他林場都應全部模仿這個林場的做法答案解析部分一、單選題1.【答案】B【考點】可持續發展【解析】【分析】從漫畫中分析得出,人類過度開發、水資源匱乏、人口膨脹、生態惡化、亂砍森林等不可持續行為,給地球帶來了千瘡百孔。因此,落實可持續發展戰略和科學的“人地觀”,才能達成人類與大自然的和諧相處。即正確答案為B。【點評】 本題以漫畫入手,考查“人地觀”和樹立可持續發展的意識。2.【答案】C【考點】可持續發展【解析】【分析】本題主要考查可持續發展的相關知識。人口、資源、環境問題都是我國面臨的國情,“倡導文明、節約、綠色、低碳消費理念”目的是解決我國的資源環境的問題,因此這里的國情指的就是面臨嚴峻的資源環境形勢,C是正確并符合題意的,ABD本身說法正確但與題干中強調的我國的國情不符,排除,故選C。【點評】本題難度適中,主要考查學生對我國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的原因的理解。3.【答案】B【考點】可持續發展【解析】【分析】此題考查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之間的關系。A說法太絕對,東湖的自然資源可以開發,但是不允許竭澤而漁式的開發;C說法有誤,不能過多地破壞自然環境去建造人文景觀;D說法有誤,對亂扔垃圾者只能處以行政處罰。故答案是B。【點評】知道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之間的關系。4.【答案】D【考點】可持續發展【解析】【分析】此題主要考查可持續發展的相關知識。結合材料,冰燈冰雕展的舉辦消耗過多的電量,浪費了電力資源,故答案選D。其余選項都不符合題意,故不選。【點評】知道可持續發展的要求。5.【答案】A【考點】可持續發展【解析】【分析】此題是一個漫畫題,考查學生對漫畫的觀察和解讀能力。漫畫上有“圍湖造田”四個字,漫畫中老虎的眼睛處有“汛期”兩個字,寓意人類盲目地圍湖造田,使得河流湖泊的蓄洪能力大大降低,一到春季,冰雪消融的汛期,那么就會引發洪澇災害。故盲目圍湖造田是破壞了生態平衡,不利于可持續發展的,答案是A。【點評】知道圍湖造田的危害,會解讀漫畫。6.【答案】A【考點】可持續發展【解析】【分析】此題主要考查可持續發展的相關知識。結合材料分析,“昔日靠山吃山人窮家貧,今朝退耕還林民富國強。”退耕還林——材料強調的是資源和環境問題,這體現了選項A的觀點。BCD選項的說法本身都錯誤,故不選。【點評】知道可持續發展的要求。7.【答案】C【考點】可持續發展【解析】【分析】此題主要考查PRED關系的相關知識。漫畫中人物追求的經濟發展(芝麻)就是題中的“小”,由此而丟失的環境(西瓜)就是題中的“大”,由此可知答案選C。【點評】知道如何處理環境與發展的關系。8.【答案】B【考點】可持續發展【解析】【分析】此題主要考查可持續發展的相關知識。題干主要講述了國務院對夏季和冬季空調問題的規定,這一規定主要目的是節約資源,減少對資源的消耗,同時有利于保護環境。所以答案選B。②③不符合國務院規定內容的宗旨,故不選。【點評】知道可持續發展的措施。9.【答案】A【考點】可持續發展【解析】【分析】此題考查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之間的關系。此題用了打比方的方式,“惡性交通事故”比喻為了為了追求經濟發展而犧牲了環境為代價,導致了環境惡化的問題。因此告訴我國不要單純片面地追求經濟的增長而忽視了環境的保護,這樣可能會導致惡果。故符合題意的是A。【點評】理解題中的寓意,明白經濟發展的同時要保護環境的道理。10.【答案】D【考點】我國環境問題,可持續發展【解析】【分析】此題考查環境保護和可持續發展的相關知識。從題干“公眾的環保意識和環保行為的得分”看出,公眾的環保理念還是很不夠的。故要扭轉此種狀況,國家、社會和公民個人都應該大力宣傳環保知識,讓環保理念深入人心。故答案是D。【點評】知道環境保護和可持續發展的相關知識。11.【答案】C【考點】我國資源問題,可持續發展【解析】【分析】此題考查資源的循環利用和可持續發展的知識。漫畫中的淘米水用于洗菜,洗菜后洗拖把,最后沖便池,體現對資源的節約和保護,是資源循環利用的典型例子,有利于落實科學發展觀,促進人與自然協調發展。③是說法有誤的,人不是大自然的主宰,應該樹立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觀念。故答案是C。【點評】知道資源的循環利用和可持續發展的知識。12.【答案】B【考點】可持續發展【解析】【分析】此題考查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之間關系的相關知識。從題干看出人們片面追求經濟的發展從而破壞了自然環境,導致了水土流失和山洪暴發。因此,必須在發展經濟的同時要保護好環境,實現PRED協調發展。AD說法錯誤,C把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完全對立,也是不對的。答案是B。【點評】樹立科學發展觀,知道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之間的關系并知道如何正確處理兩者的關系。13.【答案】D【考點】可持續發展【解析】【分析】此題考查學生對我國人口特點的把握以及對圖表的解讀能力。從圖一的人口增長線條看出,我國人口總量仍然很大,但是人口的增長速度減緩;從“注”中看出,我國人口的老齡化趨勢在加快;從圖二中“文盲人口、小學文化、初中文化“所占比例中看出,我國人口文化素質偏低。故答案是D。【點評】知道我國的人口特點以及有一定的讀圖能力。14.【答案】A【考點】因地制宜謀發展【解析】【分析】此題考查區域發展原則:因地制宜。在地勢低洼的南方地區,可以發展桑基魚塘或蔗基魚塘之類的,故B說法正確;在地形陡峭、水土容易流失的地區植樹種草,故C也是正確的;在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水源豐富的地區發展水稻耕作,故D說法正確。在半干旱地區開墾種草,適宜發展畜牧業,不適合發展種植業。故符合題意的是A。【點評】知道區域發展原則:因地制宜,并懂得具體問題具體分析。15.【答案】D【考點】地勢和地形,因地制宜謀發展【解析】【分析】此題考查我國山區的有關知識。我國山區面積廣大,主要分布在西部和中部地區,多為少數民族聚居地,有利于形成多樣化的民俗,C正確;坡度大的地方,適宜發展林業、牧業、采礦業;坡度小的地方可以發展種植業,種植一些莊稼和經濟作物,A正確。交通不便,旅游資源豐富,可以發展旅游業,故符合題意的是D。【點評】知道我國山區的有關知識。16.【答案】C【考點】因地制宜謀發展【解析】【分析】本題主要考查不同自然環境對農業生產的影響以及因地制宜發展農業的必要性。我國各地自然環境存在很大差異,每個地區都有農業發展上的優勢和不足。發展農業必須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則。①是青藏高原,水稻和甘蔗適宜種植在南方地區,不適合種植在青藏高原,A排除;②是橫斷山脈,不適宜大面積種植香蕉和甘蔗等熱帶或亞熱帶水果;③是四川盆地,適宜種植水稻和油菜;④是長江中下游平原,D中青稞主要種植在我國青藏高原地區,D排除。 正確答案:C。【點評】掌握因地制宜發展經濟的原則,會具體問題具體分析。17.【答案】A【考點】因地制宜謀發展【解析】【分析】本題巧妙地把中考地方知識要求、時政熱點和學科知識有機結合,以時政熱點為背景,考查學生對浙江地理位置的優勢的認識,對“因地制宜”原則的應用能力。浙江陸地面積狹小,資源短缺,但是利用風能、潮汐能、波浪能發電,也可節能減排,保護環境,也可以吧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因地制宜,海陸互補,但是不可能擴大海域面積。故排除④,正確答案是A。【點評】知道因地制宜的區域經濟發展原則。18.【答案】A【考點】因地制宜謀發展【解析】【分析】本題旨在考查學生對區域經濟發展原則——因地制宜的掌握情況。嘉興位于杭嘉湖平原上,地勢低平,適宜發展現代農業,也可以利用水鄉發展旅游業,①說法正確;舟山位于東海之濱的海島,可以發展漁家樂,也可以充分開發海洋能源,故②③說法正確。嘉興并沒有瀕臨海洋,故不能將遠洋捕撈業作為支柱產業,故④說法有誤。正確答案是A。【點評】知道因地制宜的區域經濟發展原則,會具體問題問題具體分析。19.【答案】D【考點】發展主題與發展問題【解析】【分析】此題考查的是初三發展主題中的南北對話和南南合作問題。中國和非洲都屬于發展中國家,發展中國家的合作交流簡稱為南南合作,南北對話指發展中國家與發達國家之間的對話,因此①首先排除,故此題答案選擇D【點評】此題主要學生知道南北對話和南南合作的區別,理解中國作為最大的發展中國家極力推動建立公正合理的國際新秩序,為世界的和平與發展做出自己的貢獻。20.【答案】C【考點】和平主題與和平問題,發展主題與發展問題【解析】【分析】本題主要考查和平與發展主題的相關知識。選項A和D都屬于和平問題,可以排除,而B應該是屬于民生問題,但是不能直接反映發展主題,故選擇C。【點評】理解和平與發展是當今世界的主題。二、問答題21.【答案】(1)洞庭湖面積不斷縮小,變得支離破碎。使長江的行洪能力大大降低.(2)這種說法是片面的。人口、資源、環境與發展之間是一個相互作用、相互依賴的整體。人口的增加,加大了對耕地資源的需求,圍湖造田雖可一定程度上擴大耕地面積,卻使湖泊面積減少,破壞了生態環境,容易造成洪澇災害,反過來影響人們的生存與發展。所以我們要處理好人口、資源、環境與發展之間的關系,走可持續發展之路。【考點】可持續發展【解析】【分析】此題主要是注重知識的綜合性、探究性和應用能力的考查。以洞庭湖的變遷為切入點,將時間、空間、歷史、地理、人口、資源、環境與發展等方面“整合”同一情境中,旨在鼓勵學生從多角度、整體性、協調性地思考問題,激發學生的探究意識。從圖片變遷可以得出,洞庭湖面積不斷縮小,變得支離破碎。使長江的行洪能力大大降低。進而判斷出這種說法是片面的。理由闡述從可持續發展出發,把握其中的思想內涵來組織回答。如人口、資源、環境與發展之間是一個相互作用、相互依賴的整體。人口的增加,加大了對耕地資源的需求,圍湖造田雖可一定程度上擴大耕地面積,卻使湖泊面積減少,破壞了生態環境,容易造成洪澇災害,反過來影響人們的生存與發展。所以我們要處理好人口、資源、環境與發展之間的關系,走可持續發展之路。【點評】 課標要求綜述人口、資源與環境的關系,領悟只有三者協調發展才能實現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并選擇一個項目方案,以可持續發展為目的,從經濟效益、資源條件、區位優勢、居民生活、環境質量等方面展開討論,共同做出該項目是否實施、如何實施的選擇。22.【答案】(1)A-林業;B-種植業;C-畜牧業;D-漁業。(2)F地種植蔬菜、花卉,發展肉、乳、禽、蛋生產;G地種植水稻、小麥、玉米。因F地距離城市比較近,蔬菜、花卉、肉、乳、禽、蛋供應及時,而且蔬菜、花卉、肉、乳、禽、蛋保質期比較短;而G地地形平坦有便利的灌溉條件,但遠離城市,適合發展水稻、小麥、玉米種植業。(3)在農業生產發展方面,我們應該堅持“因地制宜”的重要原則。我國各地自然環境存在很大差異,每個地區都有發展上的優勢和不足,在農業生產發展方面,利用當地自然條件的優勢,把要發展的農業生產部門和農作物,布局在適宜它本身發展、對其生長最有利的地區。【考點】因地制宜謀發展【解析】【分析】(1),A地地形陡峭,水土容易流失,應發展林業,保持水土,“宜林則林”。B地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水源豐富,利于耕作,“宜糧則糧”,應發展種植業。C地降水較少,但是牧草生長良好,應發展畜牧業,“宜牧則牧”。D地河湖較多,適宜發展漁業,“宜漁則漁”。(2),F地應選擇種植蔬菜、花卉,發展肉、乳、禽、蛋生產,因城市人口稠密,對蔬菜、花卉、肉、乳、禽、蛋的需求量大,F地距離城市比較近,供應及時。G地地形平坦,有便利的灌溉條件,適合種植水稻、小麥、玉米。(3),我國各地自然環境存在很大差異,每個地區都有發展上的優勢和不足,在農業生產發展方面,利用當地自然條件的優勢,把要發展的農業生產部門和農作物,布局在適宜它們本身發展、對其生長最有利的地區。對我們的啟示是我們應堅持“因地制宜”的原則發展農業。【點評】題結合圖,考查因地制宜發展農業的原則。三、材料分析題23.【答案】(1)因地制宜,根據市場需求發展經濟。(2)應注意保護環境,做到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相協調。(3)根據市場需求,種植經濟樹木、藥材,發展生態旅游業等。【考點】可持續發展,因地制宜謀發展【解析】【分析】此題考查山區因地制宜發展經濟的相關知識。小題1的解答,要根據材料二,由此可知山區人民脫貧致富的經驗是根據市場的需求,因地制宜地發展經濟;小題2考查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關系,故答案是應注意環境保護,做到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相協調;小題3的解答,還是要遵循因地制宜原則和可持續發展原則,故答案是根據市場需求,種植經濟樹木、藥材,發展生態旅游業等。【點評】知道山區因地制宜發展經濟的相關知識。四、綜合題24.【答案】(1)C(2)D【考點】可持續發展【解析】【分析】本題利用圖示設計連環題,一目了然。從圖示中分析得出,由于人類在經濟發展過程中,大量地排放工業污水和養殖廢水,使海水富營養化,使得赤潮產生,而赤潮現象又影響了經濟發展,從中可以看出人為因素是造成環境污染的主要原因,故第1題選C。而解決以上問題,不能實行先發展經濟,后治理環境的方法,也不能降低經濟發展的速度和效益,而應堅持預防為主、綜合治理的方針,落實可持續發展戰略和環境基本國策,即正確答案為D。【點評】 本題是考查我國環境問題的成因,解決環境問題的措施以及樹立可持續發展的意識。25.【答案】(1)A(2)B【考點】可持續發展【解析】【分析】本題涉及人口、資源、環境和發展問題的相關知識。第一小題題目中林場原來的做法只重視眼前利益而忽略了長遠利益,違背了可持續發展的要求,后來利用林場的優勢,因地制宜開發生態旅游項目,既保護了生態環境,又節約資源,實現了經濟效益,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的三結合,符合可持續發展戰略的做法,因此第一小題選擇A;第二小題側重經濟發展與資源、環境的關系,只有三者先協調才會促進社會發展進步,故選B。【點評】要求學生掌握可持續發展的內涵和要求,理解人口、資源、環境與經濟發展密不可分的關系,并學會在生產中協調好經濟發展與資源、環境的關系,才能推動人類社會的永續發展。1/1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人教新課標歷史與社會九年級下冊第七單元綜合探究七 如何面對“和平與發展”的時代主題同步練習(學生版).docx 人教新課標歷史與社會九年級下冊第七單元綜合探究七 如何面對“和平與發展”的時代主題同步練習(教師版).doc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