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歷社九上1.3.2《觀念的變化》同步試卷一、單選題1.隨著西方資本主義勢力的闖入,近代文明也傳入中國,中國社會發生了一系列變化,下列史實不符合這一變化的是( )A.1877年在上海租界內首先使用了電話B.1905年清政府宣布廢除科舉考試C.出現了學習宣傳西學的魏源和嚴復等思想家D.人們見面稱呼“大人”、“老爺”2.歌謠是一定歷史時期社會現實的反映。下列歌謠反映了民國時期社會習俗變化的是( )①旗袍西服中山裝,穿著舒適又大方 ②辮子搭肩三尺長,之乎者也說荒唐③禁纏足,倡女權,男女平等新追求 ④稱先生,道某君,人格平等意義深A.①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④3.(2019九上·蒼南期中)“女學生已經開始覺悟,抵制學校開設的《列女傳》。在操場的樹蔭下,在宿舍里,他們常常聚在一起,爭得面紅耳赤,后來由爭論變成抗婚、逃婚,以實際行動反抗舊禮教,爭取婚姻自由。”這則材料反映的是( )A.維新思想開始在校園內傳播 B.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C.民主科學思想沖擊封建禮教 D.近代學校開設修身課程4.1912年1月11日,《民立報》提出“天下興亡,匹婦有責”,一字之差,表明中華民國( )①提倡男女平等②諷刺女性地位③倡導女子關心國事④強調婦女社會責任感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5.洋務運動期間,中國自主修建了第一條鐵路,起自河北唐山,止于胥各莊,名為唐胥鐵路。1881年建成后,清政府卻認為,火車震動了東陵的先王神靈,因而禁止使用機車,只準以騾馬拽引車輛,人稱“馬車鐵路”.這一事件反映了( )A.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進步B.清王朝拒絕一切西方先進技術C.民眾的愚昧和思想落后D.封建專制統治與時代大潮間的巨大落差6.在近代西方文明的沖擊下,新事物和新思想在中國社會不斷涌現。下表反映的是( )辛亥革命前 辛亥革命后禮節 叩頭 鞠躬、握手稱呼 大人、老爺 先生、君、同志A.大眾傳媒的發展 B.社會習俗的變化C.教育觀念的更新 D.娛樂方式的豐富7.在近代西方工業文明的沖擊下,新的事物和思想觀念影響著中國的社會生活。下列不能反映民國時期社會習俗變化的是( )A.旗袍四服中山裝,穿著舒適又大方B.辮子搭肩三尺長,之乎者也說荒唐C.禁纏足,倡女權,男女平等新追求D.稱先生,道某君,人格平等意義深8.某人征婚廣告稱:“(一)女子須不纏足者;(二)須識字者;(三)男子不娶妾;(四)男死后,女可再嫁;(五)夫婦如不相和,可離婚。”據所學知識可判斷此則廣告在中國最早有可能出現在( )A.19世紀中期 B.20世紀初期 C.20世紀中期 D.21世紀初期9.《申報》報道民國時期一場婚禮:“梳一東洋頭,披件西式衣,…宜讀婚約,互換戒指,才一鞠躬,即攜手而歸,無儐相催請跪拜起立之煩.”這一現象出現的原因是( )A.大眾傳媒的普及 B.男女實現了平等C.西方思想的影響 D.封建思想的根除10.在近代西方工業文明的沖擊下,新的事物和思想觀念影響著中國的社會生活.如表反映的是( )類別 時期 發式 服飾 稱謂 禮節 腳形辛亥革命前 剃發留辮 頂戴花翎 長袍馬褂 大人 老爺 跪拜 作揖 纏足辛亥革命后 強令剪辮 中山裝 旗袍 先生 某君 鞠躬 握手 天足A.大眾傳媒的發展 B.習俗風尚的變革C.交通工具的更新 D.通訊設施的完善11.清末民初,中國社會生活面貌有了很大變化,對下列表格中變化理解正確的是( )項目 以前 現在(清末民初)日常生活 無照相、電影 照相、電影的傳入和流行發式 清軍入關后男子留有長辮子 剪辮子人際稱謂 老爺、夫人 先生、君服飾 長袍、馬褂、旗裝 西服、中山裝、旗袍A.照相術于20世紀30年代末在西方國家誕生。B.剪辮子只是人們審美的變化。C.人際稱謂的變化體現了資產階級追求平等的愿望。D.變化后的服飾全盤西化。12.以往人們穿著長袍馬褂,梳著長辮子,相互交談和通信多稱呼對方為大人、老爺,易服飾、剪發辮、改稱呼等禮節出現在( )A.太平天國運動期間 B.洋務運動期間C.辛亥革命期間 D.戊戌變法期間13.(2016九上·蕭山期中)電視臺拍攝了一部反映辛亥革命后人們社會生活的電視劇,以下鏡頭不符合史實的是( )A.人們坐在家里看報紙B.男主角上街被剪掉了辮子C.人物穿著中山裝、西服、新式旗袍D.見面就叩頭,口稱“大人”、“老爺”14.看電影是時下人們休閑娛樂的一種方式。中國人自己拍攝的第一部電影《定軍山》是一部( )A.京劇藝術紀錄片 B.川劇藝術記錄片C.戰爭故事片 D.愛情故事片15.20世紀初的社會生活發生了一些變化:在發式上,男子剪掉了長辮;在稱謂上,由稱“老爺”、“大人”改為稱“先生”、“君”;在服飾上,由長袍、馬褂改為西服、中山裝。從這些變化中不能獲取到的信息是( )A.人們的生活習慣有了很大的變化B.人民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C.辛亥革命對封建習俗觀念的沖擊以及西方文明成果的傳人D.體現了人們追求平等的愿望16.孫中山就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時,你認為他可能被人們稱呼為( )A.老爺 B.大人 C.先生 D.陛下17.1918年《新青年》刊登了劇作《玩偶之家》,其中的女主人公娜拉為擺脫痛苦的婚嫻家庭而出走,成了當時許多男女青年效仿的榜樣。娜拉式的出走一時成為風潮。這反映了進入20世紀的中國社會( ) A.物質生活有了很大提高B.老百姓的社會地位逐漸提高C.科學思想逐漸被人們接受D.自由平等的思想逐漸被人們接受18.辛亥革命后,隨著民主平等思想的進一步傳播,愚昧落后的社會習俗逐漸得到改變。下列體現這一改變的是( )A.稱“老爺” B.行握手禮 C.纏足 D.穿翎頂補服19.“先生”“女士”等平等的稱呼出現于( )A.洋務運動時期 B.戊戌變法時期C.辛亥革命后 D.新文化運動時期20.據《中國報學史》統計,武昌起義勝利后半年內,全國報紙由100多家迅速發展到500多家,總銷量達到4200萬份。出現這一現象的主要原因是( )A.人們關心社會變革,希望了解世界變化B.《中華民國臨時約法》規定有言論、出版等自由C.大力提倡白話文使閱讀報紙的人數激增D.人們普遍贊成民主共和,反對君主專制二、材料分析題21.服裝是一種記憶,也是一種語言、一種文化。它的變化是以非文本方式記錄著社會政治、經濟及文化的歷史變遷。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歷代王朝都以“會典”“律例”“典章”或“車服制”“輿服制”“喪服制”等各種條文頒布律令,規范和管理各階層的穿衣戴帽,對服裝的質料、色彩、花紋和款式都有詳盡的規定,不遺瑣細地區分君臣士庶服裝的差別,違者要以僭禮逾制處以重罰。——劉志琴《服飾變遷——非文本的社會思潮史》材料二:今則萬國交通,一切趨于尚同。而吾以一國衣服獨異,則情意不親、邦交不結矣……然以數千年統一儒緩之中國,褒衣博帶,長裾雅步,而施之萬國競爭之世……誠非所宜矣。——康有為1898年9月遞呈光緒皇帝的《請斷發易服改元折》材料三:文化史學家布克哈特把圖像稱作“人類精神過去各個發展階段的見證”,認為通過圖像可以加深對歷史變遷的理解。以下是一組圖片材料:圖1 清代的長袍馬褂圖2 中山裝與西裝(1)材料一中有關服飾的規定體現了我國古代政治制度的什么特征?試舉例說明這種特征在稱呼上的具體體現。(2)根據材料二,指出康有為的主張并說明其理由。(3)根據材料三,指出中國服飾變化有何趨勢?從這種變化中,你能得出中華民族有何精神追求?22.近代中國社會生活的變遷,折射出社會進步和近代化的進程。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閱讀《近代中國社會生活變遷簡表》鴉片戰爭前 鴉片戰爭后的新變化長袍馬褂 中山裝、西裝等中餐 西餐馬車、轎子 人力車、火車、電車、汽車等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自由戀愛、新式婚禮材料二:在北京以及各省省會城市,出現了所謂“四合院歐化”,即在保留傳統四合院的基本格局上搞點洋化:簡單的裝扇玻璃窗代替格子糊紙絹,復雜的搞點外國式柱子……如此,既存四合院之傳統格局,又吸收西式房屋之優點情調。可謂中西合璧、相得益彰。——摘選自《圖說中國百年社會生活變遷》(1)根據以上材料,概括近代以來中國社會生活發生的變化。(至少三點)(2)根據材料二,概括社會生活變化的特點。并分析導致變化的外部因素。(3)19世紀末,大眾傳媒發展迅速,報紙和文化出版機構相繼出現。分別寫出中國近代第一份商業性報紙和以編印新式教科書為主的出版機構。(4)結合材料和所學知識,歸納近代社會生活變遷對中國社會的積極影響。答案解析部分1.【答案】D【知識點】社會生活的變化【解析】【分析】辛亥革命后,中華民國臨時政府頒布法令,規定剪發辮、禁纏足、改稱呼等.其中改稱呼廢除了前清時期官場“大人”“老爺”等稱呼,政府官員以職務相稱,民間改稱“先生”或“君”.ABC符合中國近代變化史實,但不符合題意.故選D.【點評】本題考查的是近代社會生活的變遷.本題難度一般,主要考查的是學生識記歷史知識的能力,屬基礎題.2.【答案】A【知識點】社會生活的變化【解析】【分析】“旗袍西服中山裝,穿著舒適又大方”體現的是民國時期服飾的變化,改變了過去的長袍馬褂,換上了新式服裝,故①項正確。辛亥革命之后,民國政府下令禁止男子蓄發,女子纏足,因此不會出現“辮子搭肩三尺長”的現象,故②項錯誤。辛亥革命后,民國政府禁止女子纏足,號召男女平等,女子也有受教育的權利,故③項正確。辛亥革命后,民國政府下令禁止使用“老爺”“大人”的舊稱,改稱“先生”“君”等平等稱呼。故④項正確。綜上所述,①③④正確,②錯誤A項①③④反映了民國時期社會習俗變化,符合題意;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民國社會習俗的變化及學生抓住關鍵信息、分析理解能力。解答本題時注意抓住歌謠信息,從社會習俗變遷的角度來解答。3.【答案】C【知識點】社會生活的變化【解析】【分析】依據題干信息“女學生已經開始覺悟,以實際行動反抗舊禮教,爭取婚姻自由”結合所學知識:自近代以來,伴隨著一系列思想解放運動的興起,民主、科學的思想傳播開來,嚴重沖擊著封建禮教,女學生爭取婚姻自由,正是這種現象的體現。ABD三項題干材料沒有體現,不符合題意;C項民主科學思想沖擊封建禮教是題干材料反映的內容,符合題意;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中國近代社會生活變化的知識,應把握中國近代社會生活變化是概況。解答本題要熟記中國近代社會生活變化的有關知識。4.【答案】C【知識點】社會生活的變化【解析】【分析】從題干中的時間信息來看,其背景為民國成立,當時由于民國的建立并頒布了《中華民國臨時約法》等是得民主共和觀念深入人心,男女平等、女性參與政治被人們普遍接受;“天下興亡,匹婦有責”可以看出婦女解放、倡導女權,說明近代女權意識逐漸增強。C項①③④,符合題意;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近現代中國物質生活與社會習俗變遷的相關知識,旨在考查學生解讀材料和分析問題的能力。5.【答案】D【知識點】社會生活的變化【解析】【分析】本題考查的是近代社會生活變化的有關知識。根據所學知識可知,中國修建唐胥鐵路說明我國的近代化在發展中。清政府認為火車震動了東陵的先王神靈,用騾馬拽引車輛,說明清朝的封建統治與時代發展存在著落差。故ABC錯誤,D正確。故選擇D。【點評】本題難度適中,主要考查學生對近代社會生活變化的識記。6.【答案】B【知識點】社會生活的變化【解析】【分析】本題考查的是對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根據表格材料中項目內容“禮節” 和“稱呼”,結合表格的具體信息,可知表2反映的是社會習俗的變化。ACD與材料信息沒有直接的對應關系,故選擇B。【點評】本題難度適中,主要考查學生對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7.【答案】B【知識點】社會生活的變化【解析】【分析】本題考查的是近代社會生活的有關知識。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在近代西方工業文明的沖擊下,新的事物和思想觀念影響著中國的社會生活,“旗袍四服中山裝,穿著舒適又大方”“禁纏足,倡女權,男女平等新追求”“稱先生,道某君,人格平等意義深”能反映民國時期社會習俗的變化。辛亥革命在對舊制度進行改造的同時,也沖擊了與封建制度相伴隨的一些陳規陋習,民國政府頒布了剪辮、易服、和廢止纏足等法令,還廢除有損人格的跪拜禮,代之以文明簡單的鞠躬、握手禮;取消“大人”、“老爺”之類的稱謂,代之以“先生”“君”的平等稱呼,體現了資產階級追求平等的愿望.“辮子搭肩三尺長,之乎者也說荒唐”不能反映民國時期社會習俗的變化。故選擇B。【點評】本題難度適中,主要考查學生對近代社會生活的了解。8.【答案】B【知識點】社會生活的變化【解析】【分析】本題考查的是近代中國社會習俗變化的有關知識。根據所學知識可知,據“(一)女子須不纏足者;(二)須識字者;(三)男死后,女可再婚;(四)夫婦如不相合,可離婚”可知,此廣告在中國最早出現應在20世紀初期。辛亥革命后(20世紀初期),在對舊制度進行改造的同時,也沖擊了與封建制度相伴隨的一些陳規陋習,民國政府頒布了剪辮、易服、和廢止纏足等法令,實行婚姻自由,還廢除有損人格的跪拜禮,代之以文明簡單的鞠躬、握手禮;取消“大人”、“老爺”之類的稱謂,代之以“先生”“君”的平等稱呼。故選擇B。【點評】本題難度適中,主要考查學生對近代中國社會習俗變化的識記。9.【答案】C【知識點】社會生活的變化【解析】【分析】由“梳一東洋頭,披件西式衣,…宜讀婚約,互換戒指,才一鞠躬,即攜手而歸,無儐相催請跪拜起立之煩”可以看出是受外國風俗的影響,即受西方思想的影響。故選C。【點評】本題考查了我國近代社會生活習俗的變化.注意理解我國近代社會習俗的變遷。10.【答案】B【知識點】社會生活的變化【解析】【分析】材料中“發式、服飾、稱謂、禮節、腳形”屬于人們日常生活習俗的范疇,從材料可知,辛亥革命前后,人們的生活習俗發生了巨大變化.故選B.【點評】本題考查的是辛亥革命前后社會生活的變遷.本題選項干擾性小,難度較小,學生容易選對.11.【答案】C【知識點】社會生活的變化【解析】【分析】本題主要考查中國近代社會生活的變化。表格內容反映清末民初我國人民在日常生活、發式、人際稱謂、服飾四個方面的變化,照相術早在19世紀就已經傳入我國,我國第一部電影誕生于1905年,剪辮子是辛亥革命后,民國政府強令執行的,并不是人們審美的變化,清朝官場稱呼有損人格,民國政府要求改稱呼體現了資產階級追求平等的愿望,社會習俗變化后,服飾并沒有全盤西化,身穿傳統服飾的大有人在。故答案選C。【點評】知道中國近代社會生活的變化。12.【答案】C【知識點】社會生活的變化【解析】【分析】本題主要考查學生對中國近代社會生活有關知識的識記。辛亥革命后,國民政府為了改變愚昧落后的習俗,頒布了剪辮、易服和廢止纏足等法令。還廢除了有損人格的跪拜禮,代之以文明簡單的鞠躬、握手禮;取消“老爺”“大人”之類的稱謂,代之以“先生”“君”等平等的稱呼。故選C。【點評】正確識記中國近代社會生活的有關知識。13.【答案】D【知識點】社會生活的變化【解析】【分析】辛亥革命發生在1911年。報紙最早出現在19世紀70年,因此A符合史實。辛亥革命后,政府頒布剪辮令,要求男人剪掉辮子,因此B符合史實。辛亥革命后,中山裝、西服、新式旗袍是人們的主要服裝,因此C符合史實。辛亥革命后,廢除叩頭禮,官場“大人”“老爺”稱號,改為握手禮,見面稱“先生”或“君”,因此D不符合史實。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考查學生對民國時期社會生活的變化知識的掌握。難度適中。14.【答案】A【知識點】社會生活的變化【解析】【分析】根據所學知識知道,《定軍山》是我國第一部電影,主要是以京劇的方式來講述三國時期蜀漢大將黃忠,在漢中大戰擊斃曹魏大將夏候淵而聞名的故事,是一部京劇藝術紀錄片,所以本題的正確答案是A。【點評】本題考查的是社會生活的變化的相關內容。15.【答案】B【知識點】社會生活的變化【解析】【分析】此題主要考查社會生活變化的相關知識。題目中稱呼的改變,服飾的改變和剪發辮并不能說明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而是辛亥革命后人們的思想和生活習慣都發生了改變故答案選B。【點評】知道辛亥革命對人們生活的影響。16.【答案】C【知識點】社會生活的變化【解析】【分析】 本題主要考查民國時期稱謂的變化。辛亥革命后,民國政府為了改變愚昧落后的習俗,頒布了剪辮、易服和廢止纏足等法令,在稱謂方面取消“老爺”“大人”之類 的稱謂,代之以“先生”“君”等平等的稱呼,因此身為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的孫中山可能被稱呼為“先生”或者“君”。故答案選C。【點評】知道中國稱呼變化的過程。17.【答案】D【知識點】社會生活的變化【解析】【分析】此題主要考查社會生活變化的相關知識。材料中娜拉的事跡可以看出她在沖破家庭的阻撓,爭取婚姻自由,追求思想上的自由平等,故答案選D。材料中沒有體現物質、地位和科學思想的變化,故BCD都不選。【點評】提高審題能力和分析材料的能力。18.【答案】B【知識點】社會生活的變化【解析】【分析】此題主要考查社會生活變化的相關知識。辛亥革命以后,民主、平等和自由思想逐漸被人們接受,人們相見開始行握手禮,故答案選B。選項ABD都是封建思想的表現,是辛亥革命前的社會習俗,故不選。【點評】知道辛亥革命前后人們生活習俗的變化。19.【答案】C【知識點】社會生活的變化【解析】【分析】此題主要考查社會生活變化的相關知識。辛亥革命以后,民主思想逐漸被人們接受,人們對地位高的人不再稱呼老爺和大人,而是改用先生和女士等平等的稱呼,故答案選C。其余選項不符合史實,故不選。【點評】知道辛亥革命對人們思想的影響。20.【答案】A【知識點】社會生活的變化【解析】【分析】本題考查的是20世紀初社會生活變化的有關知識。分析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人們關心社會變革,希望了解世界變化,在這種情況下,我國報紙傳媒業迅速發展,銷量不斷提升。故選擇A。【點評】本題難度適中,主要考查學生對20世紀初社會生活變化的了解。21.【答案】(1)特征:嚴格的等級制度。舉例:稱號“老爺”“大人”等。(2)主張:易服。理由:適應國際交往的需要,適應學習西方工業文明的需要。(3)趨勢:由傳統走向近代化。精神追求:民主、自由、平等、獨立等。【知識點】社會生活的變化【解析】【分析】(1)根據材料“歷代王朝都以‘會典’‘律例’‘典章’或‘車服制’‘輿服制’‘喪服制’等各種條文頒布律令,規范和管理各階層的穿衣戴帽,對服裝的質料、色彩、花紋和款式都有詳盡的規定,不遺瑣細地區分君臣士庶服裝的差別,違者要以僭禮逾制處以重罰”可知當時實行的是嚴格的等級制度。例如“老爺”“大人”的稱呼體現了這種等級制度。(2)根據材料“今則萬國交通,一切趨于尚同。而吾以一國衣服獨異,則情意不親、邦交不結矣……然以數千年統一儒緩之中國,褒衣博帶,長裾雅步,而施之萬國競爭之世……誠非所宜矣”可知康有為認為要適應國際交往的需要,適應學習西方工業文明的需要,就要易服。(3)根據材料可知當時中國服飾由傳統走向近代化。中華民族的精神追求是民主、自由、平等和獨立。故答案為:(1)特征:嚴格的等級制度。舉例:稱號“老爺”“大人”等。(2)主張:易服。理由:適應國際交往的需要,適應學習西方工業文明的需要。(3)趨勢:由傳統走向近代化。精神追求:民主、自由、平等、獨立等。【點評】本題難度適中,以三則文字材料和圖片材料為依托,綜合考查中國近代社會生活的變遷,題目設計既注重基礎性,又注重概括性和開放性,對學生答題能力要求較高。22.【答案】(1)服飾、飲食、交通、婚姻禮俗等。(2)特點:中西合壁,相得益彰;既保存傳統,又吸收西方優點。外部因素:受西方外來因素的影響。(3)報紙:《申報》;出版機構:商務印書館。(4)積極影響:豐富了中國人的物質生活;改變了人們思想文化觀念和生活方式;有利于傳播知識,開啟民智;有利于中國社會進步和近代化進程等。【知識點】清末變法圖強的嘗試與文教革新;社會生活的變化【解析】【分析】(1)本題考查的是近代社會生活變化的有關知識。依據材料一《近代中國社會生活變遷簡表》可知與近代中國社會生活變化有關。服飾:由“長袍馬褂”變為“中山裝、西裝等”;飲食:由“中餐”變為“西餐”;交通方式:由“馬車、轎子”變為“人力車、火車、電車、汽車等”;婚姻禮俗:由“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變為“自由戀愛、新式婚禮”。(2)本題考查的是近代社會生活變化的有關知識。根據所學知識可知,依據材料二“簡單的裝扇玻璃窗代替格子糊紙絹,復雜的搞點外國式柱子……如此,既存四合院之傳統格局,又吸收西式房屋之優點情調。可謂中西合璧、相得益彰。”可知,北京的四合院的特點是中西合壁,相得益彰;既保存傳統,又吸收西方優點。由于受到受西方外來因素的影響,北京的四合院也發生了變化。(3)本題考查的是《申報》和商務印書館的有關知識。根據所學知識可知,《申報》19世紀70年代在上海創刊,是中國近代第一份商業性報紙。它的辦報形式大都為后來的報紙所繼承,是中國大眾傳媒的先驅;1897年,商務印書館在上海創辦。它最初專營印刷,后來成立印刷所、編譯所和發行所,以編印新式教科書、工具書和翻譯介紹西方的學術著作為主,是中國近代規模最大的文化出版機構之一。(4)本題考查的是近代社會生活變化的有關知識。根據所學知識可知,本題屬于發揮性試題,言之有理即可。可以從有利于中國社會進步和近代化進程;有利于傳播知識,開啟民智;豐富了中國人的物質生活;改變了人們思想文化觀念和生活方式等方面解答。【點評】本題難度適中,主要考查學生對近代社會生活變化、《申報》和商務印書館的識記。1 / 1歷社九上1.3.2《觀念的變化》同步試卷一、單選題1.隨著西方資本主義勢力的闖入,近代文明也傳入中國,中國社會發生了一系列變化,下列史實不符合這一變化的是( )A.1877年在上海租界內首先使用了電話B.1905年清政府宣布廢除科舉考試C.出現了學習宣傳西學的魏源和嚴復等思想家D.人們見面稱呼“大人”、“老爺”【答案】D【知識點】社會生活的變化【解析】【分析】辛亥革命后,中華民國臨時政府頒布法令,規定剪發辮、禁纏足、改稱呼等.其中改稱呼廢除了前清時期官場“大人”“老爺”等稱呼,政府官員以職務相稱,民間改稱“先生”或“君”.ABC符合中國近代變化史實,但不符合題意.故選D.【點評】本題考查的是近代社會生活的變遷.本題難度一般,主要考查的是學生識記歷史知識的能力,屬基礎題.2.歌謠是一定歷史時期社會現實的反映。下列歌謠反映了民國時期社會習俗變化的是( )①旗袍西服中山裝,穿著舒適又大方 ②辮子搭肩三尺長,之乎者也說荒唐③禁纏足,倡女權,男女平等新追求 ④稱先生,道某君,人格平等意義深A.①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④【答案】A【知識點】社會生活的變化【解析】【分析】“旗袍西服中山裝,穿著舒適又大方”體現的是民國時期服飾的變化,改變了過去的長袍馬褂,換上了新式服裝,故①項正確。辛亥革命之后,民國政府下令禁止男子蓄發,女子纏足,因此不會出現“辮子搭肩三尺長”的現象,故②項錯誤。辛亥革命后,民國政府禁止女子纏足,號召男女平等,女子也有受教育的權利,故③項正確。辛亥革命后,民國政府下令禁止使用“老爺”“大人”的舊稱,改稱“先生”“君”等平等稱呼。故④項正確。綜上所述,①③④正確,②錯誤A項①③④反映了民國時期社會習俗變化,符合題意;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民國社會習俗的變化及學生抓住關鍵信息、分析理解能力。解答本題時注意抓住歌謠信息,從社會習俗變遷的角度來解答。3.(2019九上·蒼南期中)“女學生已經開始覺悟,抵制學校開設的《列女傳》。在操場的樹蔭下,在宿舍里,他們常常聚在一起,爭得面紅耳赤,后來由爭論變成抗婚、逃婚,以實際行動反抗舊禮教,爭取婚姻自由。”這則材料反映的是( )A.維新思想開始在校園內傳播 B.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C.民主科學思想沖擊封建禮教 D.近代學校開設修身課程【答案】C【知識點】社會生活的變化【解析】【分析】依據題干信息“女學生已經開始覺悟,以實際行動反抗舊禮教,爭取婚姻自由”結合所學知識:自近代以來,伴隨著一系列思想解放運動的興起,民主、科學的思想傳播開來,嚴重沖擊著封建禮教,女學生爭取婚姻自由,正是這種現象的體現。ABD三項題干材料沒有體現,不符合題意;C項民主科學思想沖擊封建禮教是題干材料反映的內容,符合題意;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中國近代社會生活變化的知識,應把握中國近代社會生活變化是概況。解答本題要熟記中國近代社會生活變化的有關知識。4.1912年1月11日,《民立報》提出“天下興亡,匹婦有責”,一字之差,表明中華民國( )①提倡男女平等②諷刺女性地位③倡導女子關心國事④強調婦女社會責任感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答案】C【知識點】社會生活的變化【解析】【分析】從題干中的時間信息來看,其背景為民國成立,當時由于民國的建立并頒布了《中華民國臨時約法》等是得民主共和觀念深入人心,男女平等、女性參與政治被人們普遍接受;“天下興亡,匹婦有責”可以看出婦女解放、倡導女權,說明近代女權意識逐漸增強。C項①③④,符合題意;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近現代中國物質生活與社會習俗變遷的相關知識,旨在考查學生解讀材料和分析問題的能力。5.洋務運動期間,中國自主修建了第一條鐵路,起自河北唐山,止于胥各莊,名為唐胥鐵路。1881年建成后,清政府卻認為,火車震動了東陵的先王神靈,因而禁止使用機車,只準以騾馬拽引車輛,人稱“馬車鐵路”.這一事件反映了( )A.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進步B.清王朝拒絕一切西方先進技術C.民眾的愚昧和思想落后D.封建專制統治與時代大潮間的巨大落差【答案】D【知識點】社會生活的變化【解析】【分析】本題考查的是近代社會生活變化的有關知識。根據所學知識可知,中國修建唐胥鐵路說明我國的近代化在發展中。清政府認為火車震動了東陵的先王神靈,用騾馬拽引車輛,說明清朝的封建統治與時代發展存在著落差。故ABC錯誤,D正確。故選擇D。【點評】本題難度適中,主要考查學生對近代社會生活變化的識記。6.在近代西方文明的沖擊下,新事物和新思想在中國社會不斷涌現。下表反映的是( )辛亥革命前 辛亥革命后禮節 叩頭 鞠躬、握手稱呼 大人、老爺 先生、君、同志A.大眾傳媒的發展 B.社會習俗的變化C.教育觀念的更新 D.娛樂方式的豐富【答案】B【知識點】社會生活的變化【解析】【分析】本題考查的是對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根據表格材料中項目內容“禮節” 和“稱呼”,結合表格的具體信息,可知表2反映的是社會習俗的變化。ACD與材料信息沒有直接的對應關系,故選擇B。【點評】本題難度適中,主要考查學生對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7.在近代西方工業文明的沖擊下,新的事物和思想觀念影響著中國的社會生活。下列不能反映民國時期社會習俗變化的是( )A.旗袍四服中山裝,穿著舒適又大方B.辮子搭肩三尺長,之乎者也說荒唐C.禁纏足,倡女權,男女平等新追求D.稱先生,道某君,人格平等意義深【答案】B【知識點】社會生活的變化【解析】【分析】本題考查的是近代社會生活的有關知識。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在近代西方工業文明的沖擊下,新的事物和思想觀念影響著中國的社會生活,“旗袍四服中山裝,穿著舒適又大方”“禁纏足,倡女權,男女平等新追求”“稱先生,道某君,人格平等意義深”能反映民國時期社會習俗的變化。辛亥革命在對舊制度進行改造的同時,也沖擊了與封建制度相伴隨的一些陳規陋習,民國政府頒布了剪辮、易服、和廢止纏足等法令,還廢除有損人格的跪拜禮,代之以文明簡單的鞠躬、握手禮;取消“大人”、“老爺”之類的稱謂,代之以“先生”“君”的平等稱呼,體現了資產階級追求平等的愿望.“辮子搭肩三尺長,之乎者也說荒唐”不能反映民國時期社會習俗的變化。故選擇B。【點評】本題難度適中,主要考查學生對近代社會生活的了解。8.某人征婚廣告稱:“(一)女子須不纏足者;(二)須識字者;(三)男子不娶妾;(四)男死后,女可再嫁;(五)夫婦如不相和,可離婚。”據所學知識可判斷此則廣告在中國最早有可能出現在( )A.19世紀中期 B.20世紀初期 C.20世紀中期 D.21世紀初期【答案】B【知識點】社會生活的變化【解析】【分析】本題考查的是近代中國社會習俗變化的有關知識。根據所學知識可知,據“(一)女子須不纏足者;(二)須識字者;(三)男死后,女可再婚;(四)夫婦如不相合,可離婚”可知,此廣告在中國最早出現應在20世紀初期。辛亥革命后(20世紀初期),在對舊制度進行改造的同時,也沖擊了與封建制度相伴隨的一些陳規陋習,民國政府頒布了剪辮、易服、和廢止纏足等法令,實行婚姻自由,還廢除有損人格的跪拜禮,代之以文明簡單的鞠躬、握手禮;取消“大人”、“老爺”之類的稱謂,代之以“先生”“君”的平等稱呼。故選擇B。【點評】本題難度適中,主要考查學生對近代中國社會習俗變化的識記。9.《申報》報道民國時期一場婚禮:“梳一東洋頭,披件西式衣,…宜讀婚約,互換戒指,才一鞠躬,即攜手而歸,無儐相催請跪拜起立之煩.”這一現象出現的原因是( )A.大眾傳媒的普及 B.男女實現了平等C.西方思想的影響 D.封建思想的根除【答案】C【知識點】社會生活的變化【解析】【分析】由“梳一東洋頭,披件西式衣,…宜讀婚約,互換戒指,才一鞠躬,即攜手而歸,無儐相催請跪拜起立之煩”可以看出是受外國風俗的影響,即受西方思想的影響。故選C。【點評】本題考查了我國近代社會生活習俗的變化.注意理解我國近代社會習俗的變遷。10.在近代西方工業文明的沖擊下,新的事物和思想觀念影響著中國的社會生活.如表反映的是( )類別 時期 發式 服飾 稱謂 禮節 腳形辛亥革命前 剃發留辮 頂戴花翎 長袍馬褂 大人 老爺 跪拜 作揖 纏足辛亥革命后 強令剪辮 中山裝 旗袍 先生 某君 鞠躬 握手 天足A.大眾傳媒的發展 B.習俗風尚的變革C.交通工具的更新 D.通訊設施的完善【答案】B【知識點】社會生活的變化【解析】【分析】材料中“發式、服飾、稱謂、禮節、腳形”屬于人們日常生活習俗的范疇,從材料可知,辛亥革命前后,人們的生活習俗發生了巨大變化.故選B.【點評】本題考查的是辛亥革命前后社會生活的變遷.本題選項干擾性小,難度較小,學生容易選對.11.清末民初,中國社會生活面貌有了很大變化,對下列表格中變化理解正確的是( )項目 以前 現在(清末民初)日常生活 無照相、電影 照相、電影的傳入和流行發式 清軍入關后男子留有長辮子 剪辮子人際稱謂 老爺、夫人 先生、君服飾 長袍、馬褂、旗裝 西服、中山裝、旗袍A.照相術于20世紀30年代末在西方國家誕生。B.剪辮子只是人們審美的變化。C.人際稱謂的變化體現了資產階級追求平等的愿望。D.變化后的服飾全盤西化。【答案】C【知識點】社會生活的變化【解析】【分析】本題主要考查中國近代社會生活的變化。表格內容反映清末民初我國人民在日常生活、發式、人際稱謂、服飾四個方面的變化,照相術早在19世紀就已經傳入我國,我國第一部電影誕生于1905年,剪辮子是辛亥革命后,民國政府強令執行的,并不是人們審美的變化,清朝官場稱呼有損人格,民國政府要求改稱呼體現了資產階級追求平等的愿望,社會習俗變化后,服飾并沒有全盤西化,身穿傳統服飾的大有人在。故答案選C。【點評】知道中國近代社會生活的變化。12.以往人們穿著長袍馬褂,梳著長辮子,相互交談和通信多稱呼對方為大人、老爺,易服飾、剪發辮、改稱呼等禮節出現在( )A.太平天國運動期間 B.洋務運動期間C.辛亥革命期間 D.戊戌變法期間【答案】C【知識點】社會生活的變化【解析】【分析】本題主要考查學生對中國近代社會生活有關知識的識記。辛亥革命后,國民政府為了改變愚昧落后的習俗,頒布了剪辮、易服和廢止纏足等法令。還廢除了有損人格的跪拜禮,代之以文明簡單的鞠躬、握手禮;取消“老爺”“大人”之類的稱謂,代之以“先生”“君”等平等的稱呼。故選C。【點評】正確識記中國近代社會生活的有關知識。13.(2016九上·蕭山期中)電視臺拍攝了一部反映辛亥革命后人們社會生活的電視劇,以下鏡頭不符合史實的是( )A.人們坐在家里看報紙B.男主角上街被剪掉了辮子C.人物穿著中山裝、西服、新式旗袍D.見面就叩頭,口稱“大人”、“老爺”【答案】D【知識點】社會生活的變化【解析】【分析】辛亥革命發生在1911年。報紙最早出現在19世紀70年,因此A符合史實。辛亥革命后,政府頒布剪辮令,要求男人剪掉辮子,因此B符合史實。辛亥革命后,中山裝、西服、新式旗袍是人們的主要服裝,因此C符合史實。辛亥革命后,廢除叩頭禮,官場“大人”“老爺”稱號,改為握手禮,見面稱“先生”或“君”,因此D不符合史實。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考查學生對民國時期社會生活的變化知識的掌握。難度適中。14.看電影是時下人們休閑娛樂的一種方式。中國人自己拍攝的第一部電影《定軍山》是一部( )A.京劇藝術紀錄片 B.川劇藝術記錄片C.戰爭故事片 D.愛情故事片【答案】A【知識點】社會生活的變化【解析】【分析】根據所學知識知道,《定軍山》是我國第一部電影,主要是以京劇的方式來講述三國時期蜀漢大將黃忠,在漢中大戰擊斃曹魏大將夏候淵而聞名的故事,是一部京劇藝術紀錄片,所以本題的正確答案是A。【點評】本題考查的是社會生活的變化的相關內容。15.20世紀初的社會生活發生了一些變化:在發式上,男子剪掉了長辮;在稱謂上,由稱“老爺”、“大人”改為稱“先生”、“君”;在服飾上,由長袍、馬褂改為西服、中山裝。從這些變化中不能獲取到的信息是( )A.人們的生活習慣有了很大的變化B.人民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C.辛亥革命對封建習俗觀念的沖擊以及西方文明成果的傳人D.體現了人們追求平等的愿望【答案】B【知識點】社會生活的變化【解析】【分析】此題主要考查社會生活變化的相關知識。題目中稱呼的改變,服飾的改變和剪發辮并不能說明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而是辛亥革命后人們的思想和生活習慣都發生了改變故答案選B。【點評】知道辛亥革命對人們生活的影響。16.孫中山就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時,你認為他可能被人們稱呼為( )A.老爺 B.大人 C.先生 D.陛下【答案】C【知識點】社會生活的變化【解析】【分析】 本題主要考查民國時期稱謂的變化。辛亥革命后,民國政府為了改變愚昧落后的習俗,頒布了剪辮、易服和廢止纏足等法令,在稱謂方面取消“老爺”“大人”之類 的稱謂,代之以“先生”“君”等平等的稱呼,因此身為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的孫中山可能被稱呼為“先生”或者“君”。故答案選C。【點評】知道中國稱呼變化的過程。17.1918年《新青年》刊登了劇作《玩偶之家》,其中的女主人公娜拉為擺脫痛苦的婚嫻家庭而出走,成了當時許多男女青年效仿的榜樣。娜拉式的出走一時成為風潮。這反映了進入20世紀的中國社會( ) A.物質生活有了很大提高B.老百姓的社會地位逐漸提高C.科學思想逐漸被人們接受D.自由平等的思想逐漸被人們接受【答案】D【知識點】社會生活的變化【解析】【分析】此題主要考查社會生活變化的相關知識。材料中娜拉的事跡可以看出她在沖破家庭的阻撓,爭取婚姻自由,追求思想上的自由平等,故答案選D。材料中沒有體現物質、地位和科學思想的變化,故BCD都不選。【點評】提高審題能力和分析材料的能力。18.辛亥革命后,隨著民主平等思想的進一步傳播,愚昧落后的社會習俗逐漸得到改變。下列體現這一改變的是( )A.稱“老爺” B.行握手禮 C.纏足 D.穿翎頂補服【答案】B【知識點】社會生活的變化【解析】【分析】此題主要考查社會生活變化的相關知識。辛亥革命以后,民主、平等和自由思想逐漸被人們接受,人們相見開始行握手禮,故答案選B。選項ABD都是封建思想的表現,是辛亥革命前的社會習俗,故不選。【點評】知道辛亥革命前后人們生活習俗的變化。19.“先生”“女士”等平等的稱呼出現于( )A.洋務運動時期 B.戊戌變法時期C.辛亥革命后 D.新文化運動時期【答案】C【知識點】社會生活的變化【解析】【分析】此題主要考查社會生活變化的相關知識。辛亥革命以后,民主思想逐漸被人們接受,人們對地位高的人不再稱呼老爺和大人,而是改用先生和女士等平等的稱呼,故答案選C。其余選項不符合史實,故不選。【點評】知道辛亥革命對人們思想的影響。20.據《中國報學史》統計,武昌起義勝利后半年內,全國報紙由100多家迅速發展到500多家,總銷量達到4200萬份。出現這一現象的主要原因是( )A.人們關心社會變革,希望了解世界變化B.《中華民國臨時約法》規定有言論、出版等自由C.大力提倡白話文使閱讀報紙的人數激增D.人們普遍贊成民主共和,反對君主專制【答案】A【知識點】社會生活的變化【解析】【分析】本題考查的是20世紀初社會生活變化的有關知識。分析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人們關心社會變革,希望了解世界變化,在這種情況下,我國報紙傳媒業迅速發展,銷量不斷提升。故選擇A。【點評】本題難度適中,主要考查學生對20世紀初社會生活變化的了解。二、材料分析題21.服裝是一種記憶,也是一種語言、一種文化。它的變化是以非文本方式記錄著社會政治、經濟及文化的歷史變遷。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歷代王朝都以“會典”“律例”“典章”或“車服制”“輿服制”“喪服制”等各種條文頒布律令,規范和管理各階層的穿衣戴帽,對服裝的質料、色彩、花紋和款式都有詳盡的規定,不遺瑣細地區分君臣士庶服裝的差別,違者要以僭禮逾制處以重罰。——劉志琴《服飾變遷——非文本的社會思潮史》材料二:今則萬國交通,一切趨于尚同。而吾以一國衣服獨異,則情意不親、邦交不結矣……然以數千年統一儒緩之中國,褒衣博帶,長裾雅步,而施之萬國競爭之世……誠非所宜矣。——康有為1898年9月遞呈光緒皇帝的《請斷發易服改元折》材料三:文化史學家布克哈特把圖像稱作“人類精神過去各個發展階段的見證”,認為通過圖像可以加深對歷史變遷的理解。以下是一組圖片材料:圖1 清代的長袍馬褂圖2 中山裝與西裝(1)材料一中有關服飾的規定體現了我國古代政治制度的什么特征?試舉例說明這種特征在稱呼上的具體體現。(2)根據材料二,指出康有為的主張并說明其理由。(3)根據材料三,指出中國服飾變化有何趨勢?從這種變化中,你能得出中華民族有何精神追求?【答案】(1)特征:嚴格的等級制度。舉例:稱號“老爺”“大人”等。(2)主張:易服。理由:適應國際交往的需要,適應學習西方工業文明的需要。(3)趨勢:由傳統走向近代化。精神追求:民主、自由、平等、獨立等。【知識點】社會生活的變化【解析】【分析】(1)根據材料“歷代王朝都以‘會典’‘律例’‘典章’或‘車服制’‘輿服制’‘喪服制’等各種條文頒布律令,規范和管理各階層的穿衣戴帽,對服裝的質料、色彩、花紋和款式都有詳盡的規定,不遺瑣細地區分君臣士庶服裝的差別,違者要以僭禮逾制處以重罰”可知當時實行的是嚴格的等級制度。例如“老爺”“大人”的稱呼體現了這種等級制度。(2)根據材料“今則萬國交通,一切趨于尚同。而吾以一國衣服獨異,則情意不親、邦交不結矣……然以數千年統一儒緩之中國,褒衣博帶,長裾雅步,而施之萬國競爭之世……誠非所宜矣”可知康有為認為要適應國際交往的需要,適應學習西方工業文明的需要,就要易服。(3)根據材料可知當時中國服飾由傳統走向近代化。中華民族的精神追求是民主、自由、平等和獨立。故答案為:(1)特征:嚴格的等級制度。舉例:稱號“老爺”“大人”等。(2)主張:易服。理由:適應國際交往的需要,適應學習西方工業文明的需要。(3)趨勢:由傳統走向近代化。精神追求:民主、自由、平等、獨立等。【點評】本題難度適中,以三則文字材料和圖片材料為依托,綜合考查中國近代社會生活的變遷,題目設計既注重基礎性,又注重概括性和開放性,對學生答題能力要求較高。22.近代中國社會生活的變遷,折射出社會進步和近代化的進程。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閱讀《近代中國社會生活變遷簡表》鴉片戰爭前 鴉片戰爭后的新變化長袍馬褂 中山裝、西裝等中餐 西餐馬車、轎子 人力車、火車、電車、汽車等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自由戀愛、新式婚禮材料二:在北京以及各省省會城市,出現了所謂“四合院歐化”,即在保留傳統四合院的基本格局上搞點洋化:簡單的裝扇玻璃窗代替格子糊紙絹,復雜的搞點外國式柱子……如此,既存四合院之傳統格局,又吸收西式房屋之優點情調。可謂中西合璧、相得益彰。——摘選自《圖說中國百年社會生活變遷》(1)根據以上材料,概括近代以來中國社會生活發生的變化。(至少三點)(2)根據材料二,概括社會生活變化的特點。并分析導致變化的外部因素。(3)19世紀末,大眾傳媒發展迅速,報紙和文化出版機構相繼出現。分別寫出中國近代第一份商業性報紙和以編印新式教科書為主的出版機構。(4)結合材料和所學知識,歸納近代社會生活變遷對中國社會的積極影響。【答案】(1)服飾、飲食、交通、婚姻禮俗等。(2)特點:中西合壁,相得益彰;既保存傳統,又吸收西方優點。外部因素:受西方外來因素的影響。(3)報紙:《申報》;出版機構:商務印書館。(4)積極影響:豐富了中國人的物質生活;改變了人們思想文化觀念和生活方式;有利于傳播知識,開啟民智;有利于中國社會進步和近代化進程等。【知識點】清末變法圖強的嘗試與文教革新;社會生活的變化【解析】【分析】(1)本題考查的是近代社會生活變化的有關知識。依據材料一《近代中國社會生活變遷簡表》可知與近代中國社會生活變化有關。服飾:由“長袍馬褂”變為“中山裝、西裝等”;飲食:由“中餐”變為“西餐”;交通方式:由“馬車、轎子”變為“人力車、火車、電車、汽車等”;婚姻禮俗:由“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變為“自由戀愛、新式婚禮”。(2)本題考查的是近代社會生活變化的有關知識。根據所學知識可知,依據材料二“簡單的裝扇玻璃窗代替格子糊紙絹,復雜的搞點外國式柱子……如此,既存四合院之傳統格局,又吸收西式房屋之優點情調。可謂中西合璧、相得益彰。”可知,北京的四合院的特點是中西合壁,相得益彰;既保存傳統,又吸收西方優點。由于受到受西方外來因素的影響,北京的四合院也發生了變化。(3)本題考查的是《申報》和商務印書館的有關知識。根據所學知識可知,《申報》19世紀70年代在上海創刊,是中國近代第一份商業性報紙。它的辦報形式大都為后來的報紙所繼承,是中國大眾傳媒的先驅;1897年,商務印書館在上海創辦。它最初專營印刷,后來成立印刷所、編譯所和發行所,以編印新式教科書、工具書和翻譯介紹西方的學術著作為主,是中國近代規模最大的文化出版機構之一。(4)本題考查的是近代社會生活變化的有關知識。根據所學知識可知,本題屬于發揮性試題,言之有理即可。可以從有利于中國社會進步和近代化進程;有利于傳播知識,開啟民智;豐富了中國人的物質生活;改變了人們思想文化觀念和生活方式等方面解答。【點評】本題難度適中,主要考查學生對近代社會生活變化、《申報》和商務印書館的識記。1 / 1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歷社九上1.3.2《觀念的變化》同步試卷(學生版).docx 歷社九上1.3.2《觀念的變化》同步試卷(教師版).doc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