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第二節細菌【學習目標】1.了解細菌的發現過程和巴斯得的實驗,認同科學的發展與技術進步的密切相關2.描述細菌的結構特點及生殖方式3.運用比較的方法,推測出細菌的營養方式核心素養:通過對細菌的學習,了解細菌與人類的關系,形成用批判性思維探討生命現象及規律的理性思維。教學過程:教學內容教師活動學生活動二次備課創設情境,導入 提出問題:是什么引起食物(肉湯)變質的?由此引入課題。產生興趣,主動探究細菌的發現PPT演示細菌的發現歷史1.17世紀后葉,荷蘭人列文.虎克是怎樣發現細菌的?2.法國科學家巴斯德是怎樣證明肉湯里的細菌不是自然發生的?閱讀教材71頁,認識到顯微鏡在細菌發現中作用學生很容易說出細菌并不是自然發生的,而是由原來已經存在的細菌產生的。明確科學的新發現是建立在縝密的思維和精細的實驗基礎上的.同時也要敢于創新,不斷進取的精神1、細菌的形態2、細菌的結構3、營養方式4、細菌的繁殖電子顯微鏡下細菌的圖片PPT展示多種形態細菌需要注意的是:雖然有的細菌一對對地靠在一起(雙球菌)有的細菌聚成一團或連成一大串2、教師展示細菌的結構模式圖動、植物細胞的結構模式圖請同學們觀察思考以下問題:(1)植物細胞有哪些典型的結構哪?(2)動物細胞有哪些典型的結構?(3)細菌和植物細胞、動物細胞相比有什么相同和不同?3、植物細胞和動物細胞是怎樣獲取營養的?你認為細菌可能的獲得營養的方式是什么?為什么?閱讀P74芽孢的內容:(1)播放細菌的分裂生殖視頻(2)展示芽孢圖片經過觀察思考后認識到:細菌的個體十分微小,只有用高倍的顯微鏡才能觀察到它的形態總結:細菌的基本形態:球狀、桿狀和螺旋狀。2、觀察對比,得出結論:細菌有細胞壁(有些細菌的細胞壁外有莢膜,有些細菌生有鞭毛),沒有細胞核,只有DNA集中的區域,沒有葉綠體,有細胞膜、細胞質。2.植物體內有葉綠體,能進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機物,是自養生物。3.動物體內沒有葉綠體,不能進行光合作用,不能制造有機物,必須以現成的有機物作為生物,是異養生物。4.細菌體內也沒有葉綠體,那它一定也是異養生物了。5、總結:(1)結構:細胞壁 細胞膜 細胞質(莢膜、鞭毛) (2)區別:無成形的細胞核 無葉綠體4、觀察討論,認識細菌的分裂生殖。視野拓展,感悟提升總結細菌的形態、結構、生殖、營養方式2、細菌分布廣泛的原因 【當堂訓練】1.細菌的發現者是()A.荷蘭人列文虎克B.英國人羅伯特·虎克C.法國人路易斯·巴斯德D.沃森2.與洋蔥細胞相比,細菌細胞缺少的結構是()①細胞壁②細胞膜③細胞質④成形的細胞核⑤葉綠體A.①②B.②③C.③④D.④⑤3.被稱為“微生物之父”的是()A.荷蘭人列文虎克B.英國人羅伯特·虎克C.巴斯德D.沃森4.芽孢是細菌的()A.分泌物B.休眠體 C.后代D.生殖細胞板書設計:課后反思: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精品試卷·第2頁(共2頁)HYPERLINK"http://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