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ZJ版九下§1.4生物的進化(1)預學案姓名請您以教材為藍本,完成下列問題:一、知識點預習:1、研究地球的歷史,最重要的線索,動植物化石是的有力證據。2、化石是古代動植物的遺體,是歷經年復雜的變化才形成的,化石就保存在中。3、化石分為、、三種。4、化石記錄說明了生物進化的總趨勢是:從到、從到、從到;5、進化論的演變:(1)法國博物學家布豐的“直線進化理論”,觀點:;(2)法國博物學家拉馬克的“用進廢退論”,觀點為:;(3)英國生物學家達爾文的“自然選擇學說”,觀點:。二、知識點運用:1、下列關于生物進化趨勢的表述中,哪一項是不合理的()A.單細胞生物---多細胞生物B.體型小的生物---體型大的生物C.結構簡單---結構復雜D.低等生物---高等生物2、中生代陸地上繁盛的動、植物分別是()A.兩棲類、蕨類B.爬行類、裸子植物C.哺乳類、被子植物D.魚類、藻類3、中華龍鳥化石脊柱和體表有著流蘇一樣的纖維狀結構,這種結構有可能是羽毛的前身,它沒有飛翔功能,主要是保護皮膚和維持體溫。它前肢粗短,爪鉤銳利,利于捕食,實際上是一種小型肉食恐龍,在進化上,中華龍鳥化石的發現,從古生物學的角度證明了( )A.爬行類起源于兩棲類 B.哺乳類起源于鳥類C.鳥類起源于古代爬行類D.鳥類起源于兩棲類4、甲地層比乙地層形成的地質年代要早,甲地層中任一形成化石的生物與乙地層中任一形成化石的生物相比較,其結果是( )A.甲地層中的高等,乙地層中的低等B.甲地層中的低等,乙地層中的高等C.都高等或都低等D.無法確定5、比較是生物學研究的重要方法,從科學家對馬的足進化歷程的比較研究中,你不可能獲得的信息是( )A.腿骨結構大部分相同B.足趾個數逐漸減少C.中足趾逐漸變得發達D.遺傳物質基本相近6、許多特殊的動植物被稱為“活化石”,如我國的銀杏樹。1938年在南非附近的印度洋中捕獲了第一條被稱為“活化石”的腔棘魚,到現在已經發現并捕獲了好幾百條腔棘魚。銀杏樹和腔棘魚被稱為“活化石”是因為它們的特征是( )A.在自然界十分稀有和珍貴B.該物種出現年代早,但形態結構至今無多大變化,在自然界仍有后代生存但十分稀有和珍貴C.該物種出現年代較晚,但目前已十分稀有D.該物種在地球上出現的年代很早,其化石十分稀有和珍貴參考答案:一、知識點部分:1、化石生物進化2、千萬巖石3、遺體遺物遺跡4、簡單復雜低等高等水生陸生5、(1)物種是可變的,現在活著的種類是從今天已經不存在的種類演變而來的。(2)現存的生物,包括人類都是由其他物種變化而來的,現在存活的生物都有各自的祖先;物種進化的原因是生物本身存在著一種由低級向高級發展的力量。(3)物種進化的原因是自然選擇,現存于地球上的生物,包括人類在內,都是自然選擇的結果,并且都是由一個共同的祖先進化而來,生物間存在著或近或遠的親緣關系。二、知識運用部分:1、B2、B3、C4、D5、D6、B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精品試卷·第2頁(共2頁)21清風明月(共31張PPT)浙教版九下§1.4生物的進化(1)------化石、進化論的演變寫在前面的話自然界的各種生物是從哪里來的?這個問題很早就引起了人們的關注,并有著各種不同的解釋。有人認為各種生物都是由神創造的;也有人認為現存的生物是在原始生命誕生以后,在長達數十億年的漫長年代里通過演變而形成的。神創論和進化論曾進行過長期的斗爭。在很長一段時間里,人們相信神創論,但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尤其是通過對化石和遺傳物質的研究,獲得了很多生物進化的證據,現在進化論已普遍被人們所接受。一、化石告訴我們什么1、化石化石是指在地層中保留下來的古代生物的遺體、遺物和遺跡。三葉蟲化石中華龍鳥化石恐龍骨化石遺物化石:動物的糞便和蛋也可以形成化石,這類化石被稱為遺物化石。遺體化石:動植物遺體被埋后,在一定條件下形成的化石。遺跡化石:動物在沙地或泥地上爬過的痕跡和留下的足印,也可以形成化石,這類化石叫做遺跡化石。三類化石2、化石的形成和發現動物化石的形成過程大致如下:1.當動物死后落入水底時,形成化石的過程就開始了。2.動物尸體上的肌肉開始腐爛,露出骨骼。3.水帶來了泥土和沙子,掩埋了這些骨骼。植物化石的形成與動物化石形成過程類似。4.接著,水滲透進骨中,將無機鹽沉淀在里面,就形成了化石。5.沙或泥土繼續堆積,慢慢地形成沉積巖(一般需要幾百萬年),如石灰巖等。化石就保存在巖石中。6.某些巖石層在地殼變化時冒出水面,在風和水的長期侵蝕下,露出了化石。視頻:恐龍化石形成的條件3、化石在地質層中的分布規律越早形成的地層里,成為化石的生物越簡單,越低等;在越晚形成的地層里,成為化石的生物越復雜,越高等。越古老、早越晚、近a.化石在地層按一定順序出現的事實是生物進化最可靠最直接的證據。b.化石在地層中的分布說明了生物是經過漫長的地質年代逐漸進化而來的。1、地球上曾出現過種類繁多的生物,許多與今天的生物并不相同。這說明了什么?2、有時在高山上會發現海洋貝殼化石,這說明了什么?生物的生存離不開環境,從化石的形成過程和發現過程來看,這座高山曾經是海洋,后來由于地殼運動隆起形成的高山。在漫長的年代中,地球上的生物為了適應環境,在各個方面發生了一系列變化,有的因不適應環境而滅絕,所以它們與今天的生物并不相同,這說明生物是不斷進化的。4、化石在生物演化研究中起重要作用早期的古生物學家對化石生物與現在的生物不相似這一現象感到迷惑不解。通過對化石材料的深入分析,在18世紀的后半葉,一種思想逐漸明晰起來:世界是運動的,地球不是一個固定不變的星球,生物也是在變化的……這就是物種可變的進化觀點。為了檢驗自己的假設是否正確,科學家考察了大量的化石標本,有些人將同類的化石標本按年代先后順序排列起來,結果發現了一些支持生物演化觀點的證據。視頻:化石研究1、根據始祖馬和近代馬的特征,你能描述它們當時的生活環境嗎?2、將一系列年代不同的馬化石進行比較后可以發現:隨著時間的推移,馬的體型在逐漸,四肢由趾變為趾。始祖馬的體型小,趾的數目多,當時它們生活在比較茂密的樹林之中,降雨較多,行動比較靈活,而近代馬一般生活在缺乏高大樹木的草原上,降雨較少,由于缺少樹林,它們必須通過快速奔跑來躲避敵害等。變大四單現代馬是由始祖馬經過漫長的地質年代逐漸進化而來的。3、馬的化石演化,可以說明什么?5、化石告訴了我們什么?通過對大量各類化石的研究,目前多數古生物學家認為自然界中的生物不斷地進行著緩慢演變。生物演變的一般過程:由簡單到復雜、由低等到高等。視頻:化石告訴我們什么?6、化石可作為確定生物親緣關系的證據(1)化石:過去都是通過觀察化石生物的形態結構特征來推測生物間的親緣關系。(2)DNA和蛋白質:隨著科學的迅猛發展,目前,科學家已開始通過分析比較某些古生物遺體和古生物化石的DNA和蛋白質的差異,來推測其相互間的親緣關系。二、進化論的演變科學家已開始通過分析比較某些古生物遺體和古生物化石的DNA和蛋白質的差異,來推測其相互間的親緣關系。新的證據不斷地被發現,而原先被認同的各種假說也在不斷地被修正和完善。大量的事實表明,生物是進化的,但是一個接踵而來的問題是:生物為什么會進化,即生物進化的原因是什么。1、法國博物學家布豐的“直線式進化論”(1)內容:物種是可變的,現在活著的種類是從今天已經不存在的種類演變而來的。(2)生物進化的原因:生物之所以會發生變化,是因為物種生活的環境發生了改變,特別是氣候和食物的變化,引起了生物體的改變。(3)意義:闡明了生物是進化的,物種是可變的,且認為物種改變的原因是環境的改變。2、法國博物學家拉馬克的“用進廢退”學說(1)主要觀點:現存的生物,包括人類都是由其他物種變化而來的,現在存活的生物都有各自的祖先;生物體經常使用的器官會變得發達,不經常使用的器官會逐漸退化,后天獲得的性狀是可以遺傳的,生物的變異一定向著適應環境的方向改變。(2)物種進化的原因:生物本身存在著一種由低級向高級發展的力量。(3)意義:不僅堅持物種可變的觀點,而且把生物的性狀與遺傳相聯系。3、英國生物學家達爾文的“自然選擇學說”(1)主要觀點:地球上一切生物都起源于共同的原始祖先,生物之間存在著或近或遠的親緣關系。(2)物種進化的原因:生物存在遺傳和變異,生物的遺傳和變異是不定向的,通過自然選擇,適者生存,不適者被淘汰。(3)意義:能科學地解釋生物的進化、生物的多樣性和適應性。對當時認為人是上帝創造出來的觀點造成了極大的沖擊。支持達爾文進化論的證據:(1)一種生物向另一種生物進化的過程中存在過渡類型。(2)物種間進化具有一定的連續性。19世紀,在歐洲中部的地層中發現的處于爬行類與鳥類過渡類型的始祖鳥化石就被認為是有力的證據。20世紀90年代,在我國遼寧省北票市四合屯發現的中華龍鳥化石,也進一步證明了自然選擇學說。“活化石”——“腔棘魚”1938年,在南非附近的印度洋中捕獲的腔棘魚,約3億年前它們就已在地球上出現,但其形態結構至今仍無多大改變,因此被稱為“活化石”。你如何解釋這種現象?古代腔棘魚現代腔棘魚在自然選擇過程中,腔棘魚生活的環境在較長的年代里變化不大,而腔棘魚適應該種環境,而不被淘汰,所以能存活下來。樺樹尺蛾群體中不同體色個體數量變化的原因在19世紀的英國,博物學家觀察到樺樹尺蛾黑化的現象。最初,樹林里的一群尺蛾中,大部分體色是淺色的,只有幾只是黑色的。1850年前后,事情發生了變化。隨著工業的發展,樹林周圍新建的工廠越來越多,工廠煙囪里冒出的滾滾濃煙,染黑了樹干。到了1900年,黑色尺蛾的數量遠遠超過了淺色尺蛾。1.提出問題:在1850年之前,為什么淺色尺蛾的數量遠多于黑色尺蛾?2.建立假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可能是蛾的天敵(如鳥類)容易捕殺提色與化境不一致的蛾所造成的。提出假設的依據:1)在自然界中,蛾的天敵,如鳥類,是靠視覺來識別和捕捉獵物的,這樣,體色與環境不一致的蛾被捕殺的概率遠高于那些與環境背景色接近的蛾!2)1850年后,隨著工業的發展,樹林周圍的工廠越來越多,工廠排放的濃煙染黑了樹干。1850年前,環境(樹林)所受的污染小,淺色尺蛾的提色接近于環境背景色,不容易被鳥類捕殺,而黑色尺蛾則容易被捕殺,故淺色尺蛾的數量遠多于黑色尺蛾。到了1900年,數目都被染成了黑色,這時淺色尺蛾反而容易被鳥類捕殺,故黑色尺蛾的數量遠多于淺色尺蛾。結論:1)若今天這片樹林周圍的工廠污染少了,請預測今后不同提色尺蛾的數量變化情況。2)根據自然選擇學說,不適著將被淘汰,可在1900年時為什么還會有少量的淺色尺蛾仍生活在樹林中?是不是達爾文說錯了?生物必須適應環境,自然環境對生物的后代起到了一定的選擇作用。當樹干被染黑時淺色尺蛾的數量大大減少。隨著環境的改變,淺色尺蛾在產生后代的過程中存在著不定向變異。在生存斗爭中,會有少部分生命力頑強的淺色尺蛾存活下來。而黑色尺蛾在產出后代過程中,也可能會出現淺色個體的變異類型。另外,當淺色尺蛾數量很少時,在此樹林中出沒的鳥類也會大大減少。因此,并不是達爾文說錯了。交流:淺色尺蛾的數量將逐漸增加,而黑色尺蛾的數量將逐漸減少。課堂小結三、進化論的演變;1、布豐的“直線進化”理論2、拉馬克的“用進廢退”理論一、生物進化的證據:化石在地層中保留下來的古代生物的遺體、遺物和遺跡,都稱為化石。化石是證明生物進化最直接、最可靠的證據。3、達爾文的“自然選擇”理論課堂小練1、生物進化過程中最直接可靠的證據是( )A.地層 B.化石C.火山 D.噴發巖漿B課堂小練2、根據生物化石在地層中的分布規律可推測:越晚近的地層中,形成化石的生物( )A.越高等 B.結構越簡單C.體型越大 D.陸生種類越少A課堂小練3、化石之所以能夠成為生物進化的證據,主要原因是( )A.化石是古生物學研究的對象B.化石是經過漫長的地質年代才形成的C.各類生物的化石,在地層里出現是有一定順序的D.化石是地殼中保留下來的古代生物的遺體、遺跡和遺物C課堂小練4、如圖所示是某地層中發現的某動物的足跡化石。下列對于該化石的分析正確的是( )A.它屬于遺跡化石B.它屬于遺物化石C.它屬于遺體化石D.足跡化石對研究該類生物毫無意義A課堂小練5、在某地的同一地層中,找到了幾種生物的化石。對于這幾種生物,下列推論最合理的是( )A.它們的親緣關系相近B.它們的身體結構相似C.它們的食物種類相似D.它們的生存年代相近D課堂小練6、馬是研究生物進化過程的最佳例子之一,這是因為( )A.馬的體形大,研究方便B.馬的進化比較有規律C.發現了很多馬的化石材料D.目前還有野生馬與現代馬作比較C課堂小練7、甲地層比乙地層形成的地質年代要早,甲地層中任一形成化石的生物與乙地層中任一形成化石的生物相比較,其結果是( )A.甲地層中的高等,乙地層中的低等B.甲地層中的低等,乙地層中的高等C.都高等或都低等D.無法確定D8、使用某種農藥來防治某種害蟲,開始效果很顯著,但長期使用以后,效果就越來越差。原因是( )A.害蟲對農藥進行了定向選擇B.害蟲對農藥產生了定向變異C.害蟲對農藥產生了隔離D.農藥對害蟲的抗藥性變異進行了定向選擇D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ZJ版九下§1.4生物的進化(1)課后練習姓名1、生物總是從低等向高等進化的。下列植物中最高等的是( )2、下列關于達爾文的自然選擇學說的敘述,不正確的是()A.自然界中各種生物都能產生大量后代B.為獲取食物和空間,生物之間要進行生存斗爭C.為適應環境,生物會主動產生有利變異D.適應環境的個體會保留下來3、在某地的同一地層中,找到了幾種生物的化石。對于這幾種生物,下列推論最合理的是( )A.它們的親緣關系相近B.它們的身體結構相似C.它們的食物種類相似D.它們的生存年代相近4、靈長類進化為人的時期是()A.中生代B.新生代C.太古代D.元古代5、恐龍和翼龍非常繁盛的時期是()A.元古代B.古生代C.新生代D.中生代6、在沒有被破壞的地層中,有關化石分布情況,下列不正確的說法是()A.古老地層中的生物化石簡單低等B.在極古老的地層中也可以找到高等生物化石C.新近地層中的生物化石復雜高等D.新近的地層中也可找到低等生物的化石7、化石之所以能夠成為生物進化的證據,主要原因是( )A.化石是保存在地層中的古代生物的遺體、遺跡或遺物B.各類生物的化石,在地層里的出現有一定順序C.化石是古生物學研究的對象D.化石是經過漫長的地質年代才形成的8、若△、□、☆表示具有血緣關系的三類生物,如圖為這三類生物的化石在不同地層中的出現情況,則三類生物的進化關系最可能是( )A.△→□→☆ B.☆→□→△C.△→☆→□ D.☆→△→□(第8題圖)(第9題圖)9、如圖是未被破壞的地層示意圖,圖中表明兩個地層中曾發掘出物種A(Ⅱ層中發掘出的最高等的生物)和物種B(Ⅰ層中發掘出的最高等的生物)的化石。下列關于物種A、B的關系的敘述中正確的是( )①物種A比物種B結構復雜 ②物種A比物種B結構簡單 ③在Ⅰ層內可能找到物種A的化石④在Ⅱ層內可能找到物種B的化石 ⑤物種B的出現早于物種A ⑥物種B的出現晚于物種AA.①③⑥ B.②③⑥C.②④⑤ D.①④⑤10、生活在非洲大草原的角馬,繁殖季節雄性角馬往往用尖銳的角作為爭奪配偶的武器。按照達爾文的觀點,現代角馬的角發達的原因是( )A.代代使用的結果B.發生了定向的有利變異的結果C.繁衍后代的結果D.角發達的雄性角馬有機會繁衍后代而保留下來參考答案1、D2、C3、D4、B5、D6、B7、B8、A9、D10、D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精品試卷·第2頁(共2頁)21清風明月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ZJ版九下1.4生物的進化(1).pptx ZJ版九下1.4生物的進化(1)課后小練.doc ZJ版九下1.4生物的進化(1)預學案.doc 化石告訴我們什么.mp4 化石研究.wmv 恐龍化石的形成.mp4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