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不簡單的杠桿引入呈現課前對工具的了解情況,A見過;B用過情境,使用撬棍。出示杠桿模型,貼板書體驗活動,用手指撬動大石塊要求:操作輕感覺細關注手指用力變化時間3分鐘(太細致,ABCD4個點都已設定,學生自由探索空間較小)(二)交流體驗三、測量力的大小,用拉壓兩用測力計(杠桿模擬測試實驗)1.操作視頻注意:兩只手握、垂直木條、2.出示記錄表,解讀3。呈現兩組記錄單,教師在解讀,不是學生來說發現,說證據。規律不是小組自己發現,把得太死了,還是一種教師控制下的課堂,一種“教”的課堂,不是自己玩著玩著發現了規律、秘密,沒有頓悟的驚喜。探索——發現杠桿工具我知道(一)調查前理解(判斷是否省力)小調查要求:獨立分辨;書寫規范不涂改及時交掃描員掃描呈現數據統計:羊角錘5人N、核桃夾13人N,燒烤夾子(大部分N0)網兜(大部分錯誤)(孩子的前概念里認為杠桿都是省力的,沒想到網兜是費力杠桿)(二)9:06體驗,杠桿類工具使用,自己在體驗中解決自己的疑問從有疑問的工具開始羊角錘起釘子核桃夾剝核桃剪刀剪紙網兜撈物品燒烤夾取食物杠桿工具為什么有的省力,有的費力?課后嘗試用我們今天所學的進行解釋。【思考與建議】思考:“用教材教”,雖然是教材培訓,要理解編者意圖,執教者要體現教材的編寫意圖,但教材如果編得與學生不相適應,還是得以學生為主。教材之上有課標,課標之上還有學生,“人是第一位的”。一切都是為了兒童的發展,六年級,學杠桿,學生是可以發現規律,并運用規律去解決實際生活中的問題的。像本次培訓,徐春建老師呈現了《不簡單的杠桿》一課編者制作的操作視頻,用一塊小石塊一點一點撬動大石塊,把大石塊從A點移動到B點,如下圖:這樣一個活動作為本課一個主體探索活動,有點淺,在完成任務過程中用撬動次數和移動格數來尋找規律,層次不清。建議:第一個活動:體驗用手指撬動大石頭。怎樣最省力?每人在體驗中發現規律,小組交流達成共識。認識杠桿及三個點,提煉規律。第二個活動:撬動大石頭A到B點。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交流方法,解釋為什么這樣快?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