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白色污染》教學設計教學目標:讓學生明白什么是“白色污染”?認識“白色污染”對人類的危害性,培養學生從小保護環境的意識,培養學生處理信息的能力。教學重點:讓學生明白什么叫“白色污染”?認識“白色污染”對人類的危害性,以身作則,消滅“白色污染”。教學難點:認識“白色污染”對人類的危害性。教學過程: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1、導語:同學們,最近你們在上學或放學的路上有沒有發現小草的變化啊?(小草變綠了)這預示著什么呢?(春天來了)對啊,春姑娘已經緩緩地向我們走來,就讓我們一起感受春天的美好!(這個環節的設計,目的之一是創設一個學生熟知的情境,自然的進入實踐活動;目的之二是為下面的對比活動提供一個充分的條件,讓學生有據可依。注意:當時正是春天) 2、出示課件:春天萬物生機勃勃的美好景象。師:在這鳥語花香、天藍水清的世界中如果出現了這些東西(出示課件:白色污染有關圖片資料。)你有什么想法?學生自由回答。(活動之前,教師可以提前準備一些關于白色污染的資料,也可以讓學生自己提前查找一些這方面的資料,使學生對白色污染有一些感性認識,知道什么樣的污染是白色污染。討論時,要讓學生聯系自己的生活經驗描述一下白色污染的危害,如拋棄在鐵路兩邊的一次性塑料袋、一次性餐盒等等,為進一步了解白色污染的可怕進行充分準備。)3、揭示課題:現在這種污染已經被人們越來越重視,并稱之為“可怕的白色污染”。板書課題。看到這個課題你想了解什么呢?(什么是白色污染?白色污染有什么危害呢?)讓我們先看一組資料,多媒體出示什么是白色污染及白色污染的危害,學生讀。(這個環節的設計是為了讓學生在感性的基礎上深入一步理解什么是白色污染,從文字上感知白色污染的可怕)二、小組合作,統計數據。師:白色污染源之一就是塑料袋,在我們的生活中幾乎每家每天都在用它,這節課,我們一起來統計一些關于白色污染的數據,相信大家統計之后一定會大吃一驚的!(簡短的導語銜接,進入實踐活動的第一步:統計)師:白色污染到底有多可怕呢?1、在小組中說說自己家里一天大約要用多少個塑料袋?(充分利用統計圖表,統計出自己的數據,是為合作交流打下基礎。可以提前布置學生調查自己家里一天大約要用多少個塑料袋。有的學生可能是調查了幾天的數量,再求出一天的平均數量,也有的學生可能只調查了一天,沒有關系,只要調查出一個大概的數據即可。重點是讓學生經歷獲得數據的過程,在小組討論時,可以讓學生交流一下獲得數據的方式:如詢問父母、自己統計等。采取多種方式、多種渠道獲得數據,鍛煉學生獲取信息的能力)2、統計本小組同學的家庭一天一共要用掉多少個塑料袋?稍后匯報,教師記錄在多媒體上出示每個小組的統計結果。然后出示:全班平均每個家庭一天大約要用掉多少個塑料袋?計算器計算,結果四舍五入,由學生匯報自己的想法。(這個環節的設計,是充分發揮學生利用數學信息交流的能力,以小組為單位整理數據時,要讓學生制作適合本組實際情況的統計圖表,再進行計算。然后匯報給教師,可以把數據展示在多媒體上,為計算平均數打下基礎,這也是綜合實踐活動中經常用到的一種方法,求平均數時,如果不能整除,可以用估算的方法求出整數值,這也是與數學學科的有機整合。)3、要想知道全校同學的家庭一個星期、一個月、一年分別要用掉多少個塑料袋?我們需要哪些條件呢?學生討論、合作計算。教師提示:1周按7天計算,1個月按30天計算,1年按365天計算(這個環節的設計是要學生在一步步地計算中感知白色污染的嚴重,從數量上具體的感受;學生可以選擇用計算器計算,采用自己的方式解決問題,在小組交流中體驗數據之大)4、單純的數據計算結果已經讓我們很吃驚,你還有沒有更形象的法呢?例如:如果一個塑料袋的面積是4平方分米,請你計算一下全校同學的家庭每年用掉的塑料袋鋪地,占地多少平方分米?我們潮泉鎮中心小學的大約占地是20000平方米,把這些塑料袋鋪地,大約相當于幾個學校面積?出示一組數據:(一)一個塑料袋展開的面積是4平方分米,重量約是1克,10個塑料袋疊起的高度大約是1毫米。(二)我校的面積約是20000平方米,一個四年級學生的身高約是141厘米;一個四年級學生的體重約是34千克。運用比較的方法,選擇小組喜歡的方式解決問題還可以聯系自己的調查資料:例如自身的體重、身高等等(綜合實踐活動學習中單純的說教不能使學生產生較大的影響,可以讓學生在情境中直觀的感受一些數字,提示他們通過材料的對比來了解一些數據,生活中給出的例子更加形象直觀,通過驚人的數據引起學生的心靈共鳴。)三、總結交流,反饋提高。看了你統計的數據,你有什么感想呢?出示一組資料(多媒體),看后你有沒有好的建議呢?小組討論,然后匯報你們小組的環保措施。(這個環節的設計,要讓學生充分發揮創造性,提出有建設性的、可行的計劃和方案,并能從自身做起,從小事做起,爭做保護環境的小衛士,進行環境保護的教育)四、消滅“白色污染”。1、設計手抄報,展評作品。2、小組合作寫一份倡議書,號召家庭、學校和社會共同努力,消滅“白色污染”。3、設計幾句治理消滅“白色污染”的公益廣告。(綜合實踐活動的設計是讓學生以此為基礎,設計更多的活動。例如,可以出一期以環境保護為主題的板報,可以組織學生到校園和社區撿拾廢棄的塑料袋,還可以組織學生搞一次保護環境的宣傳活動,等等。把知識應用于實踐,指導實踐活動,體驗綜合實踐活動。)五、課后延伸結語:白色污染對我們的生存的環境是很嚴重的威脅,如果不控制后果非常可怕,同學們,這節課我們一起利用數學知識進行統計、計算、比較和分析,了解了白色污染的可怕。但是,如果我們一起努力,從身邊做起,從小事做起,少用一個塑料袋就為保護地球的環境做出了貢獻,在座的每個人都作環保宣傳員,白色污染一定可以控制的,相信你和我的想法一樣!課后活動:以小組為單位,對校園的“白色污染”進行清理。(課上說的再好也不如課下一個簡單的行動,所以,關鍵是落實到行動中去,所以安排這個課后活動,以小組為單位,對校園的“白色污染”進行清理。)教學反思: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是一種不同于傳統學科課程的新型課程,它超越傳統單一學科之間的界限,將人類社會的綜合性課題,跨學科性知識和學生感興趣的問題,用實踐活動的方式整合起來,實現學問性知識與體驗性知識,單一學科知識與跨學科知識、理論與實踐、課內與課外、校內與校外的有機結合,通過自主的、創造性的體驗與探索活動,使學生身心得以和諧的發展。本節課通過調查、統計、計算、分析等主要形式,以解決實際生活中的現實環境污染的問題為主,重點是使學生了解社會生活,發展社會實踐能力“可怕的白色污染”這部分內容是綜合實踐活動課題“保護我們的環境”中的一節課,也是在學生學習了簡單的數據整理和求平均數數學學科基礎上進行的,通過讓學生調查、計算、討論,一方面使學生經歷信息的收集、整理過程,鞏固統計知識,培養解決實際問題的意識和能力;另一方面,使學生通過觸目驚心的數據,認識到白色污染的嚴重危害,樹立保護環境的意識。在教學中,我首先讓學生根據生活經驗從感性上認識白色污染的危害性,在這里,還不是從量化的角度來考慮問題。讓學生先調查自己家里每天大約要用多少個塑料袋,并求出小組內平均每個家庭一天要用掉多少個塑料袋,進而計算出學校里所有學生家里一年一共要用掉多少個塑料袋,如果鋪開,占多大面積。學生可以根據實際情況自行設計統計表格,不但培養學生的統計能力,也培養了學生的設計能力。學生通過調查、計算,經歷了一個收集、整理數據的完整過程,同時體驗到了白色污染危害的嚴重性。然后,再讓學生根據自己的計算結果,從量化的角度來重新討論白色污染的嚴重危害,并尋求解決問題的辦法。這節課讓我體會最深的就是學生在進行比較后看到數據時的驚訝的表情。他們真的沒有想到,小小的塑料袋居然這么可怕。在這節課中,他們充分體驗到環境與我們生活的密切聯系,感受到綜合實踐活動的樂趣。同時,我在教學設計中感覺到,在進行比較的具體操作中學生有些吃力,如和自己的身高比較,和自己的體重比較,雖然課前安排孩子們量了身高,稱了體重,但是小組活動中效果還是不好,分工合作的能力偏低,用的時間比較長,結果出現了差異,小組合作能力也是我們綜合實踐活動所要培養的學生能力。但是,看得出孩子們很用心了,從中也看到了“跳一跳,夠的著”的效果。獨立解決問題后學生學到的不僅是知識技能,而且是方法策略。我們也能看到解決問題之后的孩子們真的很開心,這個活動促使他們體驗到了學生的樂趣。學生在這節課上,針對調查計算的結果各抒己見,敘述環保措施和策略,真正達到了本節課的教學目的,使學生體會到了環境保護的重要性,消滅“白色污染”,保護環境,保護我們生存的家園!PAGE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