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時政熱點——“煤超瘋”與東北限電煤炭開采加工指數8月份開始呈加速上漲趨勢,本月更是創出了自2012年以來新高。煤炭價格暴漲70%! 煤炭漲幅如此之猛,到底是什么原因?行業供需出現缺口任何行業的變化,本質上都離不開供給和需求端,當兩者出現變化時,就會給整個行業帶來利空或利空性的行情。 首先在供給端上,今年煤炭行業出現了一些政策變化:根據今年3月1日開始的刑法修正案(十一),首次將未發生重大傷亡事故,但存在有現實危險的行為納入刑法,煤礦超產行為將嚴令禁止。同時,在8月31日國家能源局發布的整改方案中,要求煤炭按照核定產能生產,并且對公告(核增產能)與環評批復產能不一致的歷史遺留問題進行分類處置。 在安全環保方面,我國今年從4月開始,山西、內蒙等主產區煤礦安全檢查頻繁,影響優質主焦煤、肥煤整體供應偏緊。上半年,我國煉焦煤產量61333.5萬噸,同比增長7.25%。 而除此之外,蒙古國對我國的煤炭供應也出現一定影響,上半年受到受疫情等影響,通關量不及預期。 所以從今年3月開始,在“不得以保供名義超產”的安全環保、煤管票管控等因素影響下,導致行業產能釋放緩慢。全國各地煤礦都采取了停產、限產的方式來處理,再加上七一大慶、安全檢查等綜合因素,在今年三季度開始前后,整個煤炭行業的供給端開始大幅收縮,行業供給增量有限。 而需求端呢?我國上半年經濟快速發展,再加上氣溫攀升,夏季用電高峰帶來對煤炭需求逐步上升。眾所周知,我國電力工業和煤炭密切相關,電力工業是離不開煤炭的。根據統計,1-6月我國累計發電量38717億千瓦時,同比增長13.7%。其中,火電累計發電28262億千瓦時,同比增長15%。供需之間的缺口到底有多少呢?根據統計,今年 1-6 月份國內煤炭供需缺口約 10868 噸(年化產能缺口 2.17 億噸/年),全社會庫存去化 8219 萬噸;7 月份新增缺口 3102 萬噸,全社會庫存去化 2661 萬噸。如果下半年全社會用電量環比上半年仍有 11%的增長,供需缺口預計將會繼續擴大。 煤炭供需出現缺口,自然就會造成價格的浮動。9月26日,東北多地限電引發關注,不少東北地區網友反映家里停電,“東北限電”的消息也登上微博熱搜。電力吃緊,多地啟動限電近日,由于東北多地出現拉閘限電情況,根據當地居民反映,有道路因紅綠燈沒電產生擁堵;有居民要爬二十多層的樓梯;部分商鋪只能點蠟燭營業。有序用電是常態,但東北這次“出圈”的限電是近幾年能源供應鏈和能源改革矛盾的集中爆發,這件事背后更需要我們來思考能源轉型這個大工程背后所需要的智慧和策略。一、限電其實是每年都在發生的現象,只是東北限電的嚴重程度較為罕見首先要說明的是,限電通常的專業名詞是有序用電,其含義如下。有序用電,是指通過法律、行政、經濟、技術等手段,加強用電管理,改變用戶用電方式,采取錯峰、避峰、輪休、讓電、負控限電等一系列措施,避免無計劃拉閘限電,規范用電秩序,將季節性、時段性電力供需矛盾給社會和企業帶來的不利影響降至最低程度。有序用電由各級政府和有關政府部門主導及推動,充分調動供電企業和電力用戶的積極性,共同參與和配合。所以,限電發生的必要前提是,電力有缺口,即供給能力不足。為了保證用電的經濟性,發電和電網資源并不能盲目建設,需要在滿足現有和未來一段時間的需求基礎上,留有一定裕量。但針對用電的高峰時刻,不管是裝機容量或者是真實可用容量(機組達不到最大出力或者檢修不可用),并不能滿足負荷需求時,就需求采取一定的手段解決供給不足的問題,限電即為其中之一。所以,每年到夏季用電高峰之前,各省都會做迎峰度夏的準備工作,分析供電可靠性,必要時也會對部分非居民用戶限電。所以,在電力行業本身,限電本不是一件很稀罕的事情,基本每年夏天都會有省份發生限電。但是,通常限電的用戶選擇是有順序的,政府、醫院、居民等通常是最后限電的,也就是說大眾對限電的感受并不直接也并不強烈。而且從另一方面,通常有序用電是需要提前下達通知的,而不是意外斷電。說來也巧,就在限電的前一周左右(9月18日),國家能源局剛發布了《供電企業信息公開實施辦法(征求意見稿)》,其中還特意提到供電企業需要主動公開的信息包括:停限電有關信息。包括停電區域、停電線路、停電起止時間及供電營業區有序用電方案、限電序位等信息。供電企業應按國家規定將有關情況及時公布。雖然只是征求意見稿,但也說明了提前預告和備案的重要性,所以限電更應該是有準備的共渡難關。從網上新聞看,居民、交通、醫院都出現了限電,直接把壓力傳導到了基礎設施和民生,而且對于絕大多數被涉及的群體是一次意料之外的斷電,這才是這次限電“出圈”的本質原因。二、能源結構、供給格局、供應鏈、體制機制矛盾的集中爆發東北這次如此嚴重的限電,其實是近些年各種政策、趨勢、機制問題的集中體現。這兩天關于限電的新聞層出不窮,有人說是去過剩產能的,有人說是金融資本博弈的,有人說是國際陰謀。這些難于求證的事情不必言說,我這里就電力行業本身而言給出自己的觀點。1.在雙碳、能源雙控目標下燃煤電廠的使用不再自由甚至在支持過去幾十年中國工業的快速發展上,燃煤電廠發揮了絕對領軍的作用,主要得益于我國富煤缺油少氣的資源特色,出于國家能源安全的考慮,燃煤電廠不管是裝機容量還是發電電量,其占比都占大半江山。但是,從21世紀初的巴黎協定起,燃煤電廠的碳排放問題就成為國際關注,尤其是中國這樣的燃煤大國,更是眾矢之的。近些年,國家也開始有所先去,從能源雙控,到雙碳目標,甚至是對可再生能源的大力支持,都在倒逼煤電的轉型、減少和退出。尤其是十三五階段的三個“一批”,針對煤電機組的停建一批、緩建一批、緩核一批,直接打住了依賴煤電滿足負荷增長需求的勢頭。而在能源雙控目標下,即使是對現有機組的使用,也格外慎重。在2020年底,湖南、江西、浙江等地也出現了限電,江西、湖南是由于電網或者發電容量的限制,導致供給能力有限;而浙江則是受雙控考核,有發電能力而不敢用,導致限電。2.復雜的產業鏈形勢和閉斷的價格傳導機制形成了新的矛盾說到價格機制,就需要說到從2015年開始的新一輪電改。改革初始是能源供給過剩的年代,那時候搞電改,降電價是必然,所以在電價上,通常是發電側的購電價格通過競爭一降再降,傳導到用戶側時,自然是底價。各試點省份甚至早期對發電側的市場報價上限做出了限制,用戶電價的上漲。之前的形勢如此尚可,但這兩年出了問題。對于煤電企業而言,其運營邏輯簡言之,買煤、發電,用老說法,其矛盾是“市場煤、計劃電”,即購煤的價格是市場化的,波動很大,但賣電的價格是相對固化的,即使是建立了市場,由于慣性也沒有完全放開電價。今年的特殊形勢在于,煤價從年初,甚至是去年年底開始飆漲,到今年四月,煤價翻了三到四倍。但扭頭看售電價格卻受約束而不能上漲,在極端時刻,就面臨著發電越多虧得越多。從發電廠的角度,自然不愿意發電。即使有政府引導保供電,煤存量的充足度也成了新的問題。3.區域保供結構和聯絡關系較為固化國家的大電網建設了這么多年,區域互聯很多,東北一區卻限電限地格外明顯,自然是沒有真正充分發揮區域互聯的作用。缺電的時候,是否依舊在努力保著華北的供電?其他區域是否給予了足夠的支撐?答案不言自明。也許其他地區用電也緊張,但同一張試卷,大部分人都是80分,而突然出了個50分,那就另當別論了。4.更大的用煤季尚未到來,需要儲備彈藥作為東北這個冬季更長更冷的地區,很快供暖期就要來了,那時煤電的缺位可能就會導致更大的民生問題。在這個情景下,至于當前是真的無煤可用,還是為了防止出現更大的問題留有一些煤,就尚不得知了。如果說到應對與緩解措施,不言而喻的,常態化的系統運行與規劃機制自然需要提升,提高電力穩定供給的能力。但另一方面,在規則機制上是否已經產生了太多的束縛,或者說是不夠靈活。參照今年夏天鄭州的大水,事后常提的一個詞是應急管理機制。電力行業是否也該居安思危一下了。三、東北限電揭開了能源轉型的真正痛處在限電之前,不管是國際、中國、各機構、各企業,在清潔轉型、用能升級方面已經唱了太多的高調。之前就有一些國際頂級機構對中國的能源轉型路徑做研究,其研究成果從電力專業人的角度看就像醉漢搖骰子,全然不可信。比如讓絕大部分火電廠未來十年內基本全部關停,但凡是業內人士一看就知道這是外行人裝內行,看似一本正經,實則胡說八道。從長遠的角度,能源清潔化是目標,但畢竟這是個數十年的大工程,采取激進的路徑的副作用未必是我們能承受的。該有雄心,也該有智慧,而不是蠻干。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