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2022年中考歷史與社會一輪復習過關練28中國近現代史篇之獨立自主的新中國外交一、選擇題1.20世紀70年代,“周恩來在萬隆播下的種子終于開花結果”,下列對“開花結果”的理解正確的一項是A.在亞非國家的支持下中國重返聯合國 B.美國尋求與中國改善關系C.“求同存異”方針促成中日恢復邦交 D.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2.以下是一位同學在研究性學習中搜集的一組圖片。分析這組圖片你認為該同學探究的主題是A.新中國取得了巨大成就 B.新中國的外交成就C.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經濟建設成就 D.新中國的國防建設3.抗美援朝戰爭體現了毛澤東的哪一條外交原則( )A.“另起爐灶” B.“打掃干凈屋子再請客”C.“一邊倒” D.和平共處五項原則4.某一份公報規定:美利堅合眾國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是中國的唯一合法政府。在此范圍內,美國人民同臺灣人民保持文化、商務和其他非官方關系。與這一份公報規定相關的外交成就是( )A.尼克松訪華 B.中美正式建交C.基辛格秘密訪問中國 D.中日正式建交5.1901年中國屈辱條約簽訂,每個中國人被迫賠償一兩白銀,無力反駁;2021年中美高層戰略對話,面對美國的指責,中方正面回擊:“美國沒有資格居高臨下同中國說話,中國人不吃這一套。”這一變化表明①中國綜合國力由弱轉強②中國的國際地位和影響力提高③中國開始主導世界格局④中國的發展依舊面臨各種挑戰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6.下圖是1949年以來中國新增建交國數示意圖。對該圖的解讀,正確的是A.該圖反映1949年以來我國新增建交國家數量逐年上升B.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起就提出和平共處五項原則C.1971年新中國恢復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有利于更多國家與我國建交D.1992年我國提出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導致建交國家又一次明顯增加7.促使下圖中1970~1978年中美貿易總額變化的原因有①美國總統尼克松訪問中國 ②中國恢復聯合國合法席位③中美正式建立了外交關系 ④我國實行了對外開放政策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8.在1971年第26屆聯合國大會上,中華人民共和國在外交上獲得了劃時代的勝利。回顧歷史,中國恢復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的因素不包括( )A.第三世界國家的支持 B.中國政府長期的外交努力C.中國國際地位的提高 D.中美正式建立外交關系9.有人說,20世紀70年代“周恩來在萬隆播下的種子終于開花結果”。此處的“開花結果”指的是( )A.中國重返聯合國 B.中美關系開始正常化C.中日邦交正常化 D.中國開始了改革開放10.“雙方同意,各國不論社會制度如何,都應根據……和平共處的原則來處理國與國之間的關系……中國方面重申自己的立場:臺灣問題是阻礙中美兩國關系正常化的關鍵問題;中華人民共和國是中國的唯一合法政府……美國政府對這一立場不提出異議。”對材料理解不正確的是( )A.體現了“求同存異”的精神 B.美國承認臺灣是中國的一部分C.推動了中國在聯合國合法席位的恢復 D.臺灣問題是影響中美關系的關鍵問題11.1971年10月28日《人民日報》社論指出,美帝國主義企圖制造“兩個中國”的陰謀宣告徹底破產,這是一切維護正義的國家的勝利,是全世界人民的勝利。該社論評述的是( )A.“求同存異”方針 B.和平共處五項原則C.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D.中國恢復聯合國合法席位12.20世紀70年代,中國外交取得新的突破。這一時期中國外交成就的表現是( )①中國提出和平共處五項原則 ②周恩來提出“求同存異”方針③中國恢復在聯合國合法席位 ④中美建立外交關系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13.20世紀50年代初周恩來說:“解決中緬邊界問題應該加快步伐了。……我們社會主義國家當然不擴張,但人家不信。所以要用實際的行動使他們慢慢相信。”為此中國政府( )A.提出“求同存異”方針 B.倡導建立新型區域合作組織C.重申和平共處五項原則 D.奉行“一邊倒”的外交政策14.2019年是中美兩國建交40周年,國家主席習近平與美國總統特朗普互致賀信。中美兩國關系開始走向正常化的標志是( )A.基辛格訪問中國 B.中美《聯合公報》的發表C.中美建交 D.美國乒乓球代表團正式訪問中國15.鄧小平在起草《關于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時指出,“文化大革命”時期,盡管國內動亂,但是中國作為大國的地位,是受到國際上承認的。能夠佐證鄧小平意見的是( )A.中美簽署《聯合公報》 B.中國與美國建交C.萬隆會議的成功表現 D.中蘇進行深化合作16.對外交往是一個國家綜合實力的展現。20世紀70年代,我國的外交取得了輝煌的成就。以下哪一選項不屬于這一時期( )A.萬隆會議 B.第26屆聯合國大會恢復中國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C.尼克松訪華 D.中美正式建交17.20世紀70年代末。中越兩國爆發了大規模的武裝沖突。對此,美國警告蘇聯不得以武力向中國施壓。這反映( )A.中美兩國關系得到了明顯的改善 B.美蘇開始在全球爭奪世界的霸權C.我國實行“一邊倒”的外立方針 D.我國與美國正式締結了軍事聯盟18.“它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發展的一個階段性界碑,它是從革命運動外交向國家外交過渡的一次關鍵性轉變,標志著新中國外交方針的最終形成。”這里的“它”是指( )A.開國大典 B.提出“求同存異”方針 C.制定和平共處五項原則 D.萬隆會議19.下圖反映了中美貿易額從漸增到劇增的因素有( )①“大躍進”運動 ②“文化大革命”③中美正式建立外交關系 ④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召開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20.有學者在評論某事件時說,此事件后“臺灣再也不是國家,從此中華民國’就在臺灣變成代名詞”。這一“事件”是指( )A.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的正式成立 B.美國總統尼克松訪問中國C.新中國在聯合國合法席位的恢復 D.中美正式建立了外交關系二、非選擇題21.讀圖回答問題:下面是一位同學搜集到的反映新舊中國外交活動的幾幅照片。(1)圖一中的歷史事件發生在哪一年?對中國社會最嚴重的危害是什么?(2)根據圖二和所學知識回答,中國代表為什么沒有在《凡爾賽和約》上簽字?(3)根據圖三和所學知識回答“喬”為什么笑了?(4)圖四反映的歷史事件之所以能實現,在于中國政府提出了什么基本方針?(5)觀察四幅圖片,聯系所學知識你有什么感想?22.閱讀圖文材料,回答下列問題。材料一 美國和我們都是農業大國,其主要農作物分布緯度與我國北方地區相近,但美國農業發展水平高,值得我國借鑒.材料二 與美國關系正常化是中國實行對外開放、邁向世界的關鍵性第一步。……中國實現對外開放與現代化戰略需要有良好的國際環境。……如果說在(20世紀)80年代,改革開放只是發展中美關系的重要動力之一;到了90年代,改革開放則成了發展中美關系的最主要動力。……中國進一步擴大對外開放,為中國經濟融入世界經濟提供了制度保證。——《當代世界:中國的改革開放與中美關系》材料三 歷史表明,每當兩國對涉及對方核心和重大利益的問題處理得比較好,中美關系就比較順暢和穩定。反之則會麻煩不斷。——習近平在美國的演講(1)根據美國本土農業帶分布圖及所學知識分析美國棉花帶發展棉花生產的有利條件。(2)美國上述農業生產特點對我國農業的啟示有①因地制宜,充分利用不同地區的自然條件,發揮農業機械的作用②利用人口資源發展精耕細作的到做農業③大力發展先進的節水農業技術④發展科技提升農業生產過程的現代化和地區生產的專門化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3)結合所學知識,指出中美關系正常化始于何時?根據材料二,歸納中美關系與中國改革開放之間的內在聯系。(4)綜合以上材料,你認為中美關系順利、穩定發展的前提是什么?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HYPERLINK "http://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2022年中考歷史與社會一輪復習過關練28中國近現代史篇之獨立自主的新中國外交一、選擇題1.20世紀70年代,“周恩來在萬隆播下的種子終于開花結果”,下列對“開花結果”的理解正確的一項是A.在亞非國家的支持下中國重返聯合國 B.美國尋求與中國改善關系C.“求同存異”方針促成中日恢復邦交 D.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答案】A【解析】依據題干“20世紀70年代”“周恩來在萬隆播下的種子終于開花結果”,結合所學可知,對“開花結果”的理解正確是1955年周恩來在萬隆會議上提出“求同存異”方針,加強了中國與亞非國家的友好交往,在亞非國家的支持下,1971年10月,第26屆聯合國大會恢復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A項正確;萬隆會議推動了中國與亞非國家的友好交往,并沒有直接推動中美關系改善,排除B項;“求同存異”方針促成萬隆會議的圓滿成功,推動了中國與亞非國家的友好關系,并沒有直接促成中日邦交正常化,排除C項;2001年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與題干中“20世紀70年代”不符,排除D項。故選A項。2.以下是一位同學在研究性學習中搜集的一組圖片。分析這組圖片你認為該同學探究的主題是A.新中國取得了巨大成就 B.新中國的外交成就C.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經濟建設成就 D.新中國的國防建設【答案】A【解析】圖一反映的是中國恢復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圖二反映的是新中國成立后的科技成就,圖三反映的是工業成就,圖四反映的是中美關系開始走向正常化,四幅圖片都是新中國取得了巨大成就,A項正確;新中國的外交成就與圖二圖三無關,排除B項;圖二圖三發生在改革開放之前,排除C項;新中國的國防建設與圖三無關,排除D項。故選A項。3.抗美援朝戰爭體現了毛澤東的哪一條外交原則( )A.“另起爐灶” B.“打掃干凈屋子再請客”C.“一邊倒” D.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答案】C【解析】根據所學可知,新中國建立以后,我國奉行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新中國展開積極的外交活動,在建國的第一年里,就同蘇聯等17個國家建立了外交關系,以便恢復經濟建設創造一個好的外部環境。抗美援朝戰爭體現了毛澤東的一邊倒政策。C項正確;“另起爐灶”是新中國不承認國民黨政府同各國建立的舊的外交關系,而要在新的基礎上同各國另行建立新的外交關系,抗美援朝戰爭沒有體現這一外交原則,排除A項;打掃干凈屋子再請客是新中國建國初期,清除帝國主義在中國的殘余勢力,取消帝國主義在華一切特權,以鞏固新中國的獨立與主權,在此基礎上與愿遵守和平民主平等等原則的國家建立平等互利的外交關系。故排除B項;抗美援朝戰爭爆發時還沒有提出和平共處五原則,排除D項。故選C項。4.某一份公報規定:美利堅合眾國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是中國的唯一合法政府。在此范圍內,美國人民同臺灣人民保持文化、商務和其他非官方關系。與這一份公報規定相關的外交成就是( )A.尼克松訪華 B.中美正式建交C.基辛格秘密訪問中國 D.中日正式建交【答案】B【解析】根據題干信息“美利堅合眾國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是中國的唯一合法政府。在此范圍內,美國人民同臺灣人民保持文化、商務和其他非官方關系”結合所學知識可知,1979年《中美建交公報》中有關臺灣問題的規定是,美國承認只有一個中國,臺灣是中國的一部分,B項正確;ACD不符合題意,排除ACD項。故選B項。5.1901年中國屈辱條約簽訂,每個中國人被迫賠償一兩白銀,無力反駁;2021年中美高層戰略對話,面對美國的指責,中方正面回擊:“美國沒有資格居高臨下同中國說話,中國人不吃這一套。”這一變化表明①中國綜合國力由弱轉強②中國的國際地位和影響力提高③中國開始主導世界格局④中國的發展依舊面臨各種挑戰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答案】B【解析】1901年中國處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國力衰敗、制度腐朽。2021年中國經歷改革開放,國力強大。國家實力是決定國際地位的關鍵因素。因此中國外交從近代屈辱外交轉變成了獨立自主的外交,有力維護國家利益。這一變化說明①中國綜合國力由弱轉強、②中國的國際地位和影響力提高,同時在會上美國的無端指責也說明了④中國的發展依舊面臨各種挑戰。B正確;當今世界格局向著多極化發展,中國深刻影響但不主導世界格局。③錯誤。因此ACD錯誤。綜上故選B。6.下圖是1949年以來中國新增建交國數示意圖。對該圖的解讀,正確的是A.該圖反映1949年以來我國新增建交國家數量逐年上升B.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起就提出和平共處五項原則C.1971年新中國恢復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有利于更多國家與我國建交D.1992年我國提出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導致建交國家又一次明顯增加【答案】C【解析】根據所學知識可知,1971年中國重返聯合國,提高了中國的國際地位,擴大了中國的國際影響力,有利于更多國家與我國建交。C正確;圖片反映出我國每年新增建交國家情況是有明顯波動的,并不是逐年上升的。A錯誤;和平共處五項基本原則在1953年被首次提出。B錯誤;1949年我國提出了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D錯誤。綜上故選C。7.促使下圖中1970~1978年中美貿易總額變化的原因有①美國總統尼克松訪問中國 ②中國恢復聯合國合法席位③中美正式建立了外交關系 ④我國實行了對外開放政策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答案】A【解析】①1972年美國總統尼克松訪問中國,中美關系開始走向正常化,有利于促進中美貿易的發展,符合題意;②中國恢復聯合國合法席位是在1971年,符合題意;③中美正式建立了外交關系是在1979年,排除; ④我國實行了對外開放政策是在1978年,排除。所以A符合題意,BCD排除。故選擇A。8.在1971年第26屆聯合國大會上,中華人民共和國在外交上獲得了劃時代的勝利。回顧歷史,中國恢復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的因素不包括( )A.第三世界國家的支持 B.中國政府長期的外交努力C.中國國際地位的提高 D.中美正式建立外交關系【答案】D【解析】依據材料結合所學知識可知,中美正式建立外交關系的時間是1979年,中國重返聯合過得時間是1971年,時間不符,故D符合題意;中國能夠恢復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與中國政府堅持不懈的外交努力、第三世界國家的支持是分不開的。故AB不符合題意;中國能夠恢復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根本原因在于中國的綜合國力提升,中國國際地位不斷提高,故C不符合題意;故選D。9.有人說,20世紀70年代“周恩來在萬隆播下的種子終于開花結果”。此處的“開花結果”指的是( )A.中國重返聯合國 B.中美關系開始正常化C.中日邦交正常化 D.中國開始了改革開放【答案】A【解析】根據材料“周恩來在萬隆播下的種子終于開花結果”,是指周恩來的“求同存異”方針得到亞非國家的認可,因此在中國恢復聯合國合法席位時得以獲有亞非國家的支持,所以該項符合“開花結果”。故A項符合題意;萬隆會議是第一次沒有殖民主義國家參與的亞非會議,因此中美關系正常化與萬隆會議關系不大。故B不符合題意;結合所學知識,可知中日邦交正常化是中美關系正常化促成的,與萬隆會議無關。故C不符合題意;改革開放是1978年開始,中國重返聯合國是1971年,時間不符,故D不符合題意;故選A。10.“雙方同意,各國不論社會制度如何,都應根據……和平共處的原則來處理國與國之間的關系……中國方面重申自己的立場:臺灣問題是阻礙中美兩國關系正常化的關鍵問題;中華人民共和國是中國的唯一合法政府……美國政府對這一立場不提出異議。”對材料理解不正確的是( )A.體現了“求同存異”的精神 B.美國承認臺灣是中國的一部分C.推動了中國在聯合國合法席位的恢復 D.臺灣問題是影響中美關系的關鍵問題【答案】C【解析】本題是否定式的選擇題,依據課本所學,1971年第26屆聯合大會以壓倒多數通過阿爾巴尼亞、阿爾及利亞等23國提案,恢復中華人民共和國在聯合國的合法權利,恢復中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的席位。提高了中國國際地位。C項與材料無關,故C符合題意;材料“雙方同意,各國不論社會制度如何,都應根據……和平共處的原則來處理國與國之間的關系……中國方面重申自己的立場” 體現了求同存異的精神。故A項不合題意;材料“臺灣問題是阻礙中美兩國關系正常化的關鍵問題;中華人民共和國是中國的唯一合法政府……美國政府對這一立場不提出異議。”可知材料反映了臺灣問題是影響中美關系的關鍵問題,美國承認臺灣是中國的一部分,故BD兩項不合題意;故選C。11.1971年10月28日《人民日報》社論指出,美帝國主義企圖制造“兩個中國”的陰謀宣告徹底破產,這是一切維護正義的國家的勝利,是全世界人民的勝利。該社論評述的是( )A.“求同存異”方針 B.和平共處五項原則C.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D.中國恢復聯合國合法席位【答案】D【解析】依據題干信息“ 1971年10月28日 ”“ 企圖制造“兩個中國”的陰謀宣告徹底破產 ”,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這是1971年中國恢復聯合國合法席位,打破了美國制造“兩個中國”的企圖,故選項D符合題意;“求同存異”方針 ,“同”指的是有共同的任務,即擺脫殖民統治、實現民族獨立、發展自己的任務。“異”指的是國家制度、政治制度的差異,在材料中未涉及,故A不符合題意;和平共處五項原則于1953年12月,中國政府同印度政府就兩國在西藏地方的關系問題進行談判,周恩來總理在會見印度代表團時第一次提出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即互相尊重主權和領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內政、平等互利、和平共處。與題干信息不符,故B不符合題意;維護我國獨立和主權,促進世界的和平發展,是我國外交政策的基本目標。獨立自主是我國外交政策的基本立場,與題干無關,故C不符合題意;故選D。12.20世紀70年代,中國外交取得新的突破。這一時期中國外交成就的表現是( )①中國提出和平共處五項原則 ②周恩來提出“求同存異”方針③中國恢復在聯合國合法席位 ④中美建立外交關系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答案】C【解析】根據題干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1979年,中美正式建立外交關系。1971年10月25日,參加第26屆聯合國大會,恢復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在聯合國的合法權利,恢復了中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的席位,③④符合題意。①1953年中國提出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排除;②1955年,周恩來參加萬隆會議,提出“求同存異”方針,排除。所以C符合題意,選項ABD不符合題意。故選C。13.20世紀50年代初周恩來說:“解決中緬邊界問題應該加快步伐了。……我們社會主義國家當然不擴張,但人家不信。所以要用實際的行動使他們慢慢相信。”為此中國政府( )A.提出“求同存異”方針 B.倡導建立新型區域合作組織C.重申和平共處五項原則 D.奉行“一邊倒”的外交政策【答案】C【解析】分析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新中國成立后奉行的外交政策是獨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堅持和平共處五項原則,C符合題意;萬隆會議上提出“求同存異”方針,不是針對緬甸與中國的關系,A排除;倡導建立新型區域合作組織不是在20世紀50年代提出,B排除;奉行“一邊倒”的外交政策不是針對緬甸與中國的關系,D排除。故答案為C。14.2019年是中美兩國建交40周年,國家主席習近平與美國總統特朗普互致賀信。中美兩國關系開始走向正常化的標志是( )A.基辛格訪問中國 B.中美《聯合公報》的發表C.中美建交 D.美國乒乓球代表團正式訪問中國【答案】B【解析】依據所學知識可知,1972年2月21日至28日,美國總統尼克松正式訪華。2月28日,中美兩國在上海簽署了指導兩國關系的《中美聯合公報》,中美交往的大門終于被打開。兩國20多年的對抗結束了,兩國關系開始走向正常化,B符合題意;基辛格訪問中國是在中美關系正常化之前,A排除;1979年中美正式建交,標志著中美關系正常化,C排除;美國乒乓球代表團正式訪問中國是在中美關系正常化之前,D排除。故此題選擇B。15.鄧小平在起草《關于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時指出,“文化大革命”時期,盡管國內動亂,但是中國作為大國的地位,是受到國際上承認的。能夠佐證鄧小平意見的是( )A.中美簽署《聯合公報》 B.中國與美國建交C.萬隆會議的成功表現 D.中蘇進行深化合作【答案】A【解析】依據題干的時間點“文化大革命”時期,結合所學知識,“文化大革命”時期是1966~1976年,而在1972年美國總統尼克松訪華,中美簽署《上海聯合公報》,中美關系開始走向正常化,打開了中國外交的新局面,故A符合題意; 1979年元旦,中國與美國建交,時間不符,故B排除;1955年周恩來在萬隆會議上提出求同存異的方針,時間不符,故C排除;1989年戈爾巴喬夫訪華,中蘇關系實現正常化,故D排除。故選A。16.對外交往是一個國家綜合實力的展現。20世紀70年代,我國的外交取得了輝煌的成就。以下哪一選項不屬于這一時期( )A.萬隆會議 B.第26屆聯合國大會恢復中國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C.尼克松訪華 D.中美正式建交【答案】A【解析】依據課本所學可知,1955年周恩來參加率中國代表團參加萬隆會議,這是第一次沒有殖民國家參加的亞非會議,會上周恩來提出求同存異的方針,促成亞非會議的圓滿成功,加強了中國同亞非各國的團結與合作。A項符合題意;1971年10月25日,第26屆聯合國大會恢復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在聯合國的合法權利,恢復中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的席位。排除B項;1972年2月,美國總統尼克松訪問中國,會見毛澤東主席,并與周恩來總理舉行會談,雙方在上海簽署了《中美聯合公報》。排除C項;1979年,中國與美國正式建立外交關系。排除D項;故選擇A。【點睛】“20世紀70年代”“外交取得了的成就”“不屬于這一時期”是解題的關鍵信息,據所學,萬隆會議召開在1955年,是五十年代的中國外交成就。17.20世紀70年代末。中越兩國爆發了大規模的武裝沖突。對此,美國警告蘇聯不得以武力向中國施壓。這反映( )A.中美兩國關系得到了明顯的改善 B.美蘇開始在全球爭奪世界的霸權C.我國實行“一邊倒”的外立方針 D.我國與美國正式締結了軍事聯盟【答案】A【解析】根據材料“中越兩國爆發了大規模的武裝沖突。對此,美國警告蘇聯不得以武力向中國施壓”可知,材料反映中美關系得到了明顯的改善,A符合題意;B項材料沒有體現,排除;CD項表述與史實不符,排除。故選擇A。18.“它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發展的一個階段性界碑,它是從革命運動外交向國家外交過渡的一次關鍵性轉變,標志著新中國外交方針的最終形成。”這里的“它”是指( )A.開國大典 B.提出“求同存異”方針 C.制定和平共處五項原則 D.萬隆會議【答案】C【解析】1953年的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提出是中國獨立自主外交政策的完整體現,標志著中國外交政策的成熟,故C符合題意;1949年的開國大典宣告新中國的成立,排除A;在1955年的萬隆會議上,周恩來提出“求同存異”方針,推動萬隆會議取得圓滿的成功,排除BD。故選C。19.下圖反映了中美貿易額從漸增到劇增的因素有( )①“大躍進”運動 ②“文化大革命”③中美正式建立外交關系 ④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召開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答案】D【解析】首先閱讀題干中及曲線圖信息可知研究的主題是“中美貿易額從漸增到劇增”,時間為1972年開始至1985年,然后結合所學知識可知,①“大躍進”運動發生在1958年,②“文化大革命”是發生在1966年至1976年,③中美正式建立外交關系是在1979年,推動中美貿易額從漸增到劇增的一個原因,④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召開是在1978年,推動中美貿易額從漸增到劇增的一個原因,由此可知D符合題意;ABC錯誤,排除。故選D。20.有學者在評論某事件時說,此事件后“臺灣再也不是國家,從此中華民國’就在臺灣變成代名詞”。這一“事件”是指( )A.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的正式成立 B.美國總統尼克松訪問中國C.新中國在聯合國合法席位的恢復 D.中美正式建立了外交關系【答案】C【解析】結合所學知識可知,1971年10月,第26屆聯合國大會以壓倒多數票通過了阿爾巴尼亞、阿爾及利亞等國提出的接納中華人民共和國并立即驅逐臺灣的提案,中華人民共和國恢復了在聯合國的一切合法權利。臺灣不是成員國,也不是國家。選項C符合題意;選項ABD材料中沒有涉及,不符合題意,故選C。二、非選擇題21.讀圖回答問題:下面是一位同學搜集到的反映新舊中國外交活動的幾幅照片。(1)圖一中的歷史事件發生在哪一年?對中國社會最嚴重的危害是什么?(2)根據圖二和所學知識回答,中國代表為什么沒有在《凡爾賽和約》上簽字?(3)根據圖三和所學知識回答“喬”為什么笑了?(4)圖四反映的歷史事件之所以能實現,在于中國政府提出了什么基本方針?(5)觀察四幅圖片,聯系所學知識你有什么感想?【答案】(1)1842年;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2)因為國內爆發了五四運動。(3)因為在第26屆聯合國大會上恢復了中國在聯合國的席位。(4)“一國兩制”方針。(5)舊中國國力衰弱,國際地位低下,導致外交失敗;新中國綜合國力增強,國際地位國際威望提高,外交工作取得重大成就。【解析】(1)圖一中的歷史事件《南京條約》的簽訂發生在1842年。《南京條約》的簽訂使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2)圖二簽署《凡爾賽和約》時,中國爆發了五四愛國運動,拒絕在《凡爾賽和約》上簽字,因為在和約里有“將大戰前德國強占山東的特權交給日本”的內容。(3)材料中的“喬冠華開懷大笑”指在1971年的第26屆聯合國大會上恢復了中國在聯合國的席位,中國得以重返聯合國。(4)圖四中英香港政權交接儀式的順利進行是因為中國政府提出了“一國兩制”的偉大構想,就是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大陸實行社會主義制度,臺灣、香港和澳門實行資本主義制度。(5)新舊中國的外交經歷了從不獨立不自主,到和平、獨立、自主的變化,這一變化說明:舊中國國力衰弱,國際地位低下,導致外交失敗(弱國無外交);新中國綜合國力增強,國際地位國際威望提高,外交工作取得重大成就。22.閱讀圖文材料,回答下列問題。材料一 美國和我們都是農業大國,其主要農作物分布緯度與我國北方地區相近,但美國農業發展水平高,值得我國借鑒.材料二 與美國關系正常化是中國實行對外開放、邁向世界的關鍵性第一步。……中國實現對外開放與現代化戰略需要有良好的國際環境。……如果說在(20世紀)80年代,改革開放只是發展中美關系的重要動力之一;到了90年代,改革開放則成了發展中美關系的最主要動力。……中國進一步擴大對外開放,為中國經濟融入世界經濟提供了制度保證。——《當代世界:中國的改革開放與中美關系》材料三 歷史表明,每當兩國對涉及對方核心和重大利益的問題處理得比較好,中美關系就比較順暢和穩定。反之則會麻煩不斷。——習近平在美國的演講(1)根據美國本土農業帶分布圖及所學知識分析美國棉花帶發展棉花生產的有利條件。(2)美國上述農業生產特點對我國農業的啟示有①因地制宜,充分利用不同地區的自然條件,發揮農業機械的作用②利用人口資源發展精耕細作的到做農業③大力發展先進的節水農業技術④發展科技提升農業生產過程的現代化和地區生產的專門化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3)結合所學知識,指出中美關系正常化始于何時?根據材料二,歸納中美關系與中國改革開放之間的內在聯系。(4)綜合以上材料,你認為中美關系順利、穩定發展的前提是什么?【答案】(1)地形以平原為主,利于耕作,河流眾多,灌溉水源豐富,光照充足,熱量豐富。(2)B(3)時間:1972年;聯系:中美關系正常化為我國實行對外開放創造良好的國際環境;我國的改革開放推動了中美的不斷發展。(4)相互尊重、支持、合作、互不干涉內政;中國發展壯大、立足于世界舞臺。【解析】(1)根據所學知識可知,美國中部地區地形以平原為主,利于耕作,河流眾多,灌溉水源豐富,光照充足,熱量豐富,這種自然環境非常有利于棉花的種植。(2)根據所學知識可知,美國農業生產最主要的特點是使用大型機械化作業,效率高,產量大,倉儲條件好,交通發達,因此我國農業生產也取其長處,因地制宜,充分利用不同地區的自然條件,發揮農業機械的作用,發展科技提升農業生產過程的現代化和地區生產的專門化,①④符合題意;利用人口資源發展精耕細作的到做農業與美國農業特點無關,②排除;材料沒有體現大力發展先進的節水農業技術,③排除。所以B項正確,排除ACD項。故選擇B。(3)根據所學知識可知,中美關系正常化始于1972年。分析材料“……中國實現對外開放與現代化戰略需要有良好的國際環境。”可知,中美關系正常化為我國實行對外開放創造良好的國際環境;根據“如果說在(20世紀)80年代,改革開放只是發展中美關系的重要動力之一;到了90年代,改革開放則成了發展中美關系的最主要動力”可歸納出我國的改革開放推動了中美的不斷發展。(4)本題為開放性試題,學生回答合理即可,如中美關系順利、穩定發展的前提是相互尊重、支持、合作、互不干涉內政;中國發展壯大、立足于世界舞臺。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HYPERLINK "http://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2022年中考歷史與社會一輪復習過關練 28:中國近現代史篇之獨立自主的新中國外交(原卷版).doc 2022年中考歷史與社會一輪復習過關練 28:中國近現代史篇之獨立自主的新中國外交(解析版).doc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