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2022年中考歷史與社會一輪復習過關練34中國近現代史篇之近現代社會生活的變遷一、選擇題1.1909年初《大公報》上的一篇文章稱:“第一是開眼界,可以當作游歷,看看歐美各國的風土人情……真如同身歷其境,親眼得見一樣……時常看看,豈不比聽戲強的多么?”使人們“開眼界”的是( )A.電報 B.電影 C.報紙 D.輪船2.清朝后期,文化教育領域出現了一系列深刻的變革。其中影響較大的是①近代西學的廣泛傳播 ②近代報業和新式出版業的發展③推行新式教育制度 ④編纂中國古代思想文化書籍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3.中國近代第一份商業性報紙,被譽為“近代中國的百科全書”的是( )A.《民報》 B.《申報》 C.《晨報》 D.《京報》4.假如你生活在1907年,下列可以做的事有( )①從《申報》上了解時事 ②報考京師大學堂 ③考中狀元光宗耀祖 ④買到商務印書館出版的字典A.③④ B.①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5. 19世紀80年代后,一位住在天津的高官要與在上海的親友取得聯系,可以選擇的最佳手段有( )A.拍電報 B.寫封書信 C.上網 D.打長途電話6.魯迅說,近代中國“簡直是將幾十世紀縮在一時:自松油片以至電燈,自獨輪車以至飛機,自標槍以至機關槍……都摩肩挨背的存在”。上述現象表明( )A.中國正在變成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B.中國的傳統社會正在向近代社會轉變C.西方文明全面改造了近代中國 D.中國社會完全實現了近代化7.1912年有報道稱:“革命軍手持剪刀沿途為行人強迫剪辨。”報道中的“剪辨”事件發生在( )A.新文化運動期間 B.五四運動期間C.中華民國臨時政府期間 D.北伐戰爭期間8.19世紀末20世紀初,人們的精神生活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下列史料能反映這一結論的是( )①妃子文繡登報與皇帝溥儀離婚②清政府在南京開辦第一家電話局③看電影、拍照片成為生活時尚④對地位高的人不再稱老爺、大人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9.某人征婚廣告稱:“(一)女子須不纏足者;(二)須識字者;(三)男子不取妾;(四)男死后,女可再嫁;(五)夫婦如不相和,可離婚。”據所學知識可判斷此則廣告在中國最早有可能出現在A.19世紀中期 B.20世紀初期 C.20世紀中期 D.21世紀初期10.看電影是時下人們休閑娛樂的一種方式。中國人自己拍攝的第一部電影《定軍山》是一部( )A.京劇藝術紀錄片 B.川劇藝術記錄片 C.戰爭故事片 D.愛情故事片11.在近代西方工業文明的沖擊下,新的事物和思想觀念影響著中國的社會生活。下列不能反映民國時期社會習俗變化的是( )A.旗袍四服中山裝,穿著舒適又大方 B.辮子搭肩三尺長,之乎者也說荒唐C.禁纏足,倡女權,男女平等新追求 D.稱先生,道某君,人格平等意義深12.自行車、摩托車、小汽車是我國居民出行的主要交通工具。在二十年前,城市居民普遍用的還是自行車,而今摩托車已經普及,小汽車也已經進入城市一般家庭。這從一個側面表明( )A.我國已不再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B.我國已經實現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C.生產力的發展,使我國已經成為發達國家D.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生產力水平和人民生活水平有了顯著提高13.下圖為1956的一幅漫畫《奶奶和孫女》面中人物對話為——孫女:“奶奶,我最遠到過西藏。”“奶奶,我最遠到過朝鮮。”奶奶:“我在你們這么大的時候,最遠到過(附近的)隆福寺。該漫畫反映了A.國家重點建設東北和西南 B.鐵路建設已經到達了西藏C.三大改造的順利完成 D.新舊時代女性的不同命運14.近代社會的政治革新與風俗變遷是緊密相連的。辛亥革命后,哪種社會風尚不見了( )A.結婚證書當堂讀,請個前輩來證婚 B.大腳姑娘長統襪,走出家庭謀自強C.斜拖辮線三尺短,作揖跪拜大人前 D.先生女士西式裝,讀報聽戲看電影15.“從此千里片刻,無須尺幅費筆硯。雁帛魚書應共爐,聲氣相通快勝箭。枝枝節節環四海,地角天涯邊一線。”這首詩反映了近代中國( )A.火車輪船的傳入 B.大眾傳媒的興起C.有線電報的出現 D.社會習俗的變化16.流行語言是時代發展的一面鏡子。20世紀80年代以來,下海、打工、跳槽、經濟社會、出國留學等語言迅速流行起來,這反映了我國( )A.文學藝術創作的繁榮 B.互聯網技術的迅速發展C.改革開放后的社會變革 D.高等教育質量的提升17.對聯折射了社會生活,有著鮮明的時代特色。下列對聯所反映的史實,發生在改革開放之后的是A.幸福不忘共產黨,翻身不忘毛主席 B.毛主席揮手指方向,合作化道路寬又廣C.食堂巧做千家飯,公社飽暖萬人心 D.自主權打通富裕路,責任制架起幸福橋18.以下哪些內容能夠反映出改革開放以來我國人民的生活變化①2015年雙十一網上購物交易總額突破896億元②低碳生活、綠色健康飲食觀念深入人心③人們拿著油票、糧票、布票排著長隊購買生活必需品④持證上崗、就業培訓、公開招聘等事物層出不窮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19.在社會保障體系中,最讓城鎮居民密切關注的是()A.醫療保險制度 B.就業制度 C.城市居民最低保障制度 D.養老保險制度20.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城鄉社會生活發生了巨大的變化.“跳槽”“炒魷魚”“創客”等新鮮詞匯頻繁出現,這實際上反映了( )A.人們的就業觀念發生了很大變化 B.人民的生活得不到基本保障C.我國失業率居高不下 D.我國的綜合國力穩步提升二、非選擇題21.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 票證中的歷史印記材料二時間 四大件20世紀50—70年代 縫紉機、自行車、手表、收音機20世紀80年代 彩電、冰箱、洗衣機、空調21世紀以來 智能手機、電腦、汽車、樓房材料三 2018年第七屆中非合作論壇北京峰會于9月3日至4日在北京舉行。本次峰會主題為“合作共贏,攜手構建更加緊密的中非命運共同體”。中非合作論壇已成功舉辦七屆,促進了中國與非洲國家的共同發展。材料四 國際傳媒巨頭默多克曾經慨嘆:“一份報紙希望在全球暢銷最快捷的辦法,就是把中國放在頭版。”當“關注中國”越來越成為一個國際共識,“解讀中國”則像龐大的中國本身一樣復雜多元。(1)根據材料一,從票證A的使用和廢止到票證B的出現,反映了我國經濟體制發生了怎樣的變化?(2)根據材料二,分析我國人民家庭生活用品變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3)根據材料三、四,簡要說明中國發展的歷史性跨越。22.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改革開放以來,城鄉市場日益繁榮,居民收入穩步增長,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在衣、食、住、行、用等方面表現明顯。”材料二“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就業制度發生了深刻的變化,與此同時,人們的就業觀念也發生了變化。”材料三“建立健全同經濟發展水平相適應的社會保障體系,是社會穩定和國家長治久安的重要保證。從20世紀80年代中期開始,我國逐步開展了對社會保障制度的改革。”(1)根據材料一回答,改革開放后,我國城鄉居民在食方面有什么變化?(2)根據材料二回答,在就業方面,從前的什么被打破?增加了哪些新的就業模式?(至少寫出兩種)(3)根據材料三回答,我國建立起哪些社會保障體系?(至少寫出三種)(4)我國社會保障制度的建立對人民產生了怎樣的影響?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HYPERLINK "http://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2022年中考歷史與社會一輪復習過關練34中國近現代史篇之近現代社會生活的變遷一、選擇題1.1909年初《大公報》上的一篇文章稱:“第一是開眼界,可以當作游歷,看看歐美各國的風土人情……真如同身歷其境,親眼得見一樣……時常看看,豈不比聽戲強的多么?”使人們“開眼界”的是( )A.電報 B.電影 C.報紙 D.輪船【答案】B【解析】依據材料信息“如同身歷其境,親眼得見一樣……時常看看”可知這是一種可以讓人有身臨其境的感覺的發明,由此可以判斷出這是電影,故B項正確;電報和報紙都是文字信息,并不能讓人身臨其境,故排除A和C;輪船是交通工具,與身臨其境開眼界無關,故排除D。故選擇B。2.清朝后期,文化教育領域出現了一系列深刻的變革。其中影響較大的是①近代西學的廣泛傳播 ②近代報業和新式出版業的發展③推行新式教育制度 ④編纂中國古代思想文化書籍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答案】A【解析】清朝后期,文化教育領域發生了一系列深刻的變革。其中,影響較大的是近代西學的廣泛傳播,近代報刊和新式出版業的蓬勃發展,以及興學堂、廢科舉,推行新式教育制度等。A項①②③是清朝后期,文化教育領域出現的影響較大的變革,符合題意;編纂中國古代思想文化書籍是清朝前期,排除B、C和D。故選A。3.中國近代第一份商業性報紙,被譽為“近代中國的百科全書”的是( )A.《民報》 B.《申報》 C.《晨報》 D.《京報》【答案】B【解析】依據課本所學可知,鴉片戰爭后,外國人在上海、香港等地創辦了許多供在華外國人閱讀的外文報紙。1872年在上海創辦的《申報》,刊載新聞、評論等內容,還有廣告。報紙成為人們獲取信息了解社會的主要傳媒工具,是中國近代第一份商業報紙,被譽為“近代中國的百科全書”。B項符合題意;《民報》1905年6月創刊后,成為中國同盟會的機關報,非商業報紙。排除A項;《晨報》是以梁啟超、林長民為主導的政治派系的官方報刊之一,排除C項;民國初年影響巨大的《京報》是由紹飄萍創刊于1918年10月。排除D項。故選擇B。4.假如你生活在1907年,下列可以做的事有( )①從《申報》上了解時事 ②報考京師大學堂 ③考中狀元光宗耀祖 ④買到商務印書館出版的字典A.③④ B.①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答案】D【解析】根據材料中“1907年”這一時間信息可知,題干考查的是20世紀初之前就有的事件。結合所學可知,《申報》創辦于1872的上海,京師大學堂創辦于1898的戊戌變法時期,所以①②都是20世紀初之前就能做到了;商務印書館是1897年創辦的,在此之后都能買到商務印書館出版的字典,所以④是正確的;由此可知①②④正確,故選D;1905年清政府廢除了科技制,所以20世紀初不能在考中狀元了,③不符合題意,故排除ABC。5. 19世紀80年代后,一位住在天津的高官要與在上海的親友取得聯系,可以選擇的最佳手段有( )A.拍電報 B.寫封書信 C.上網 D.打長途電話【答案】A【解析】近代以來由于西方列強的侵略,西方的發明也不斷傳入中國,改變著中國人民的社會生活。19世紀70年代以后,中國開始架設有線電報,用它來傳遞信息,進行聯系,A符合題意;寫封書信是在19世紀80年代之前就有,B排除;19世紀80年代還不能上網,C排除;電話在當時的中國使用不是很普遍,不是最佳的聯系手段,D排除。故選擇A。6.魯迅說,近代中國“簡直是將幾十世紀縮在一時:自松油片以至電燈,自獨輪車以至飛機,自標槍以至機關槍……都摩肩挨背的存在”。上述現象表明( )A.中國正在變成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B.中國的傳統社會正在向近代社會轉變C.西方文明全面改造了近代中國 D.中國社會完全實現了近代化【答案】B【解析】根據“自松油片以至電燈,自獨輪車以至飛機”可知,第二次工業革命的發明電燈、飛機等在中國出現,推動中國傳統社會向近代社會轉變,B正確。1840年鴉片戰爭后中國主權淪喪,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A錯誤;“全面改造”說法過于絕對,中國社會生活此時是新舊交織,C錯誤;"完全實現了"說法不符合史實,D錯誤。綜上故選B。7.1912年有報道稱:“革命軍手持剪刀沿途為行人強迫剪辨。”報道中的“剪辨”事件發生在( )A.新文化運動期間 B.五四運動期間C.中華民國臨時政府期間 D.北伐戰爭期間【答案】C【解析】根據所學知識可知,1912年3月,孫中山以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名義頒布剪辮令,要求留有發辮者,限期剪去辮子,去除舊俗,做中華民國新國民,C正確;新文化運動開始于1915年。A錯誤;五四運動爆發于1919年。B錯誤;北伐戰爭開始于1926年。D錯誤。綜上故選C。8.19世紀末20世紀初,人們的精神生活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下列史料能反映這一結論的是( )①妃子文繡登報與皇帝溥儀離婚②清政府在南京開辦第一家電話局③看電影、拍照片成為生活時尚④對地位高的人不再稱老爺、大人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答案】B【解析】根據題干中“精神生活”這一信息并結合所學可知,妃子文繡不懼輿論的壓力,登報與溥儀離婚,說明了當時中國女性思想的巨大變化;拍照片、看電影、看報紙等是人們精神和文化生活的體現;對地位高的人不再稱老爺、大人,體現了資產階級追求平等的愿望。所以①③④能反映19世紀末20世紀初,人們的精神生活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故選B;清政府在南京開辦第一家電話局,屬于通訊業的進步,與精神生活無關,所以②錯誤,故排除ACD。9.某人征婚廣告稱:“(一)女子須不纏足者;(二)須識字者;(三)男子不取妾;(四)男死后,女可再嫁;(五)夫婦如不相和,可離婚。”據所學知識可判斷此則廣告在中國最早有可能出現在A.19世紀中期 B.20世紀初期 C.20世紀中期 D.21世紀初期【答案】B【解析】根據題干提供的征婚廣告信息體現了婦女解放和男女平等的思想。根據所學知識可知這一歷史現象發生在20世紀初,民國建立后,人們的思想觀念獲得極大的解放。 故B符合題意;19世紀中期時期不符合,排除A;C和D晚于20世紀初期,排除B和C。故選B。10.看電影是時下人們休閑娛樂的一種方式。中國人自己拍攝的第一部電影《定軍山》是一部( )A.京劇藝術紀錄片 B.川劇藝術記錄片 C.戰爭故事片 D.愛情故事片【答案】A【解析】根據所學知識知道,《定軍山》是我國第一部電影,主要是以京劇的方式來講述三國時期蜀漢大將黃忠,在漢中大戰擊斃曹魏大將夏候淵而聞名的故事,是一部京劇藝術紀錄片,因此A正確,BCD排除。故選A。11.在近代西方工業文明的沖擊下,新的事物和思想觀念影響著中國的社會生活。下列不能反映民國時期社會習俗變化的是( )A.旗袍四服中山裝,穿著舒適又大方 B.辮子搭肩三尺長,之乎者也說荒唐C.禁纏足,倡女權,男女平等新追求 D.稱先生,道某君,人格平等意義深【答案】B【解析】依據題干信息,結合所學可知,“辮子搭肩三尺長,之乎者也說荒唐”是社會舊習俗,B符合題意;“旗袍四服中山裝,穿著舒適又大方”反映的是社會新習俗的易服,A排除;“禁纏足,倡女權,男女平等新追求”反映的是廢止纏足等,C排除;“稱先生,道某君,人格平等意義深”反映的是廢除有損人格的跪拜禮,代之以文明簡單的鞠躬、握手禮;取消“大人”、“老爺”之類的稱謂,代之以“先生”“君”的平等稱呼,D排除。故選擇B。12.自行車、摩托車、小汽車是我國居民出行的主要交通工具。在二十年前,城市居民普遍用的還是自行車,而今摩托車已經普及,小汽車也已經進入城市一般家庭。這從一個側面表明( )A.我國已不再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B.我國已經實現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C.生產力的發展,使我國已經成為發達國家D.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生產力水平和人民生活水平有了顯著提高【答案】D【解析】自行車,摩托車,汽車都是生活水平不斷提高的表現,反映的是改革開放以來人民的生活水平的變化和生產力的發展。故D符合題意;當前我國仍屬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排除A;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目前還沒有完全實現,排除B;目前,我國仍是發展中國家,不是發達國家。排除C。故選D。13.下圖為1956的一幅漫畫《奶奶和孫女》面中人物對話為——孫女:“奶奶,我最遠到過西藏。”“奶奶,我最遠到過朝鮮。”奶奶:“我在你們這么大的時候,最遠到過(附近的)隆福寺。該漫畫反映了A.國家重點建設東北和西南 B.鐵路建設已經到達了西藏C.三大改造的順利完成 D.新舊時代女性的不同命運【答案】D【解析】根據材料“奶奶,我最遠到過西藏。”“奶奶,我最遠到過朝鮮。” “我在你們這么大的時候,最遠到過(附近的)隆福寺。”可知,材料反映了新中國的成立改變了女性的地位,說明新舊時代女性的不同命運,故D項正確;A項和題意無關,排除;青藏鐵路于1958年開工建設,B項錯誤;材料沒有反映三大改造的順利完成,C項錯誤。故選D。14.近代社會的政治革新與風俗變遷是緊密相連的。辛亥革命后,哪種社會風尚不見了( )A.結婚證書當堂讀,請個前輩來證婚 B.大腳姑娘長統襪,走出家庭謀自強C.斜拖辮線三尺短,作揖跪拜大人前 D.先生女士西式裝,讀報聽戲看電影【答案】C【解析】本題為逆向選擇題。“斜拖辮線三尺短,作揖跪拜大人前”意思是清朝男子留辮子,行跪拜禮。但是辛亥革命后,孫中山下大總統令強令男子剪辮,廢除了有損人格的跪拜禮,改為鞠躬、握手禮。因此C符合要求。故選C。根據所學知識可知,辛亥革命后中國社會風俗呈現了崇洋逐新的特點。社會上出現了集體婚禮、新式婚禮等情況,因此A不合題意。排除A。辛亥革命后,孫中山下大總統令強令女子禁止纏足,因此B不合題意,排除B。辛亥革命后,將老爺大人改為了先生、君,1905年電影被引進中國,因此D不合題意,排除D。綜上故選C。15.“從此千里片刻,無須尺幅費筆硯。雁帛魚書應共爐,聲氣相通快勝箭。枝枝節節環四海,地角天涯邊一線。”這首詩反映了近代中國( )A.火車輪船的傳入 B.大眾傳媒的興起C.有線電報的出現 D.社會習俗的變化【答案】C【解析】根據所學可知,“從此千里片刻,無須尺幅費筆硯……地角天涯邊一線”這是說有線電報在傳遞信息方面的快捷,故C符合題意,ABD均不符合題意。故選C。16.流行語言是時代發展的一面鏡子。20世紀80年代以來,下海、打工、跳槽、經濟社會、出國留學等語言迅速流行起來,這反映了我國( )A.文學藝術創作的繁榮 B.互聯網技術的迅速發展C.改革開放后的社會變革 D.高等教育質量的提升【答案】C【解析】結合所學知識可知,1978年,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是新中國成立以來黨的歷史上具有深遠意義的偉大轉折,開啟了我國改革開放歷史新時期。20世紀80年代,下海、打工、跳槽、經濟社會、出國留學等語言迅速流行起來。這反映了我國改革開放后的社會變革。選項C符合題意;選項ABD與題干內容不符,故選C。17.對聯折射了社會生活,有著鮮明的時代特色。下列對聯所反映的史實,發生在改革開放之后的是A.幸福不忘共產黨,翻身不忘毛主席 B.毛主席揮手指方向,合作化道路寬又廣C.食堂巧做千家飯,公社飽暖萬人心 D.自主權打通富裕路,責任制架起幸福橋【答案】D【解析】根據題意,結合所學知識可知,A是反映新中國的成立;B反映文化大革命;C反映人民公社化運動;D反映的是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這是發生在改革開放以后。故選D項。18.以下哪些內容能夠反映出改革開放以來我國人民的生活變化①2015年雙十一網上購物交易總額突破896億元②低碳生活、綠色健康飲食觀念深入人心③人們拿著油票、糧票、布票排著長隊購買生活必需品④持證上崗、就業培訓、公開招聘等事物層出不窮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答案】C【解析】依據所學可知,改革開放以來,我國人民的衣食住行發生了很大變化,人們不再需要拿著油票、糧票、布票排著長隊購買生活必需品,③排除;2015年雙十一網上購物交易總額突破896億元,低碳生活、綠色健康飲食觀念深入人心,持證上崗、就業培訓、公開招聘等事物層出不窮。仔細審查①②④符合題意,故此題選C。19.在社會保障體系中,最讓城鎮居民密切關注的是()A.醫療保險制度 B.就業制度 C.城市居民最低保障制度 D.養老保險制度【答案】A【解析】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在社會保障體系中,與大多數城鎮居民密切相關的是醫療制度改革,醫療保險是大家密切關注的社會問題。建立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制度,是解決民生問題的具體體現,因此只有選項A符合題意,故選A。20.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城鄉社會生活發生了巨大的變化.“跳槽”“炒魷魚”“創客”等新鮮詞匯頻繁出現,這實際上反映了( )A.人們的就業觀念發生了很大變化 B.人民的生活得不到基本保障C.我國失業率居高不下 D.我國的綜合國力穩步提升【答案】A【解析】根據題干和所學可知,題干詞匯都與就業有關,隨著“鐵飯碗”逐漸被打破,就業渠道拓寬,人們產生了選擇自主擇業,創業等新的就業觀念,A項符合題意;B項屬于社會保障制度,且題干體現不出人們生活得不到保障的信息;C項雖與就業有關,但不是在說失業的話題;D項主題也與題干無關;故選A。二、非選擇題21.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 票證中的歷史印記材料二時間 四大件20世紀50—70年代 縫紉機、自行車、手表、收音機20世紀80年代 彩電、冰箱、洗衣機、空調21世紀以來 智能手機、電腦、汽車、樓房材料三 2018年第七屆中非合作論壇北京峰會于9月3日至4日在北京舉行。本次峰會主題為“合作共贏,攜手構建更加緊密的中非命運共同體”。中非合作論壇已成功舉辦七屆,促進了中國與非洲國家的共同發展。材料四 國際傳媒巨頭默多克曾經慨嘆:“一份報紙希望在全球暢銷最快捷的辦法,就是把中國放在頭版。”當“關注中國”越來越成為一個國際共識,“解讀中國”則像龐大的中國本身一樣復雜多元。(1)根據材料一,從票證A的使用和廢止到票證B的出現,反映了我國經濟體制發生了怎樣的變化?(2)根據材料二,分析我國人民家庭生活用品變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3)根據材料三、四,簡要說明中國發展的歷史性跨越。【答案】(1)從計劃經濟體制到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變化。(2)改革開放以來人民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3)中國的和平發展推動了中國國際地位和國際影響力的顯著提升,中國在國際事務中的作用日益重要。【解析】(1)依據圖A是一張糧票的照片,糧票是計劃經濟體制下的特有產物。由于當時我國生產力水平地下,所有的物品都實行票證,是有計劃的分配;圖B是一張股權證的照片,股權證是市場經濟體制的產物。改革開放之后,我國實行市場經濟體制,對國有企業進行改革,在大中型企業推行公司制、股份制,才會出現股權證。所以票證A的使用和廢止到票證B的出現,反映了我國經濟體制從計劃經濟到市場經濟的變化。(2)依據表格內容,人們在20世紀50—70年代,使用的家庭物件是縫紉機、自行車、手表、收音機;到了20世紀80年代,家庭四大件為彩電、冰箱、洗衣機、空調;21世紀以來,智能手機、電腦、汽車、樓房成為家庭生活中的必有品。通過這些物品越來越高級,購買花的錢越來越多,反映了20世紀80年代改革開放以來人民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3)依據“材料三2018年第七屆中非合作論壇北京峰會于9月3日至4日在北京舉行。” “材料四國際傳媒巨頭默多克曾經慨嘆:‘一份報紙希望在全球暢銷最快捷的辦法,就是把中國放在頭版。’”這些都反映了中國國際地位的提高。中國的獨立自主,和平發展政策,推動了中國國際地位和國際影響力的顯著提升,中國在國際事務中的作用日益重要。22.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改革開放以來,城鄉市場日益繁榮,居民收入穩步增長,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在衣、食、住、行、用等方面表現明顯。”材料二“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就業制度發生了深刻的變化,與此同時,人們的就業觀念也發生了變化。”材料三“建立健全同經濟發展水平相適應的社會保障體系,是社會穩定和國家長治久安的重要保證。從20世紀80年代中期開始,我國逐步開展了對社會保障制度的改革。”(1)根據材料一回答,改革開放后,我國城鄉居民在食方面有什么變化?(2)根據材料二回答,在就業方面,從前的什么被打破?增加了哪些新的就業模式?(至少寫出兩種)(3)根據材料三回答,我國建立起哪些社會保障體系?(至少寫出三種)(4)我國社會保障制度的建立對人民產生了怎樣的影響?【答案】(1)不但能吃飽,而且能吃好,講究營養均衡。(2)鐵飯碗,勞動者自主就業,市場調節就業,政府促進就業。(3)養老保險,醫療保險,失業保險,城市居民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4)新社會保障制度的建立,是黨和政府始終把人民群眾的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放在第一位的充分體現。【解析】(1)依據材料信息: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在衣、食、住、行、用等方面表現明顯可知,改革開放后,我國城鄉居民在食方面不但能吃飽,而且能吃好,講究營養均衡。(2)第一問依據所學可知,在就業方面,鐵飯碗被打破;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就業制度發生了深刻的變化,政府實行勞動者自主就業,市場調節就業,政府促進就業。(3)為適應國有企業改革和社會發展穩定的需要,我國建立起養老保險,醫療保險,失業保險,城市居民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4)依據所學可知,新社會保障制度的建立,是黨和政府始終把人民群眾的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放在第一位的充分體現。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HYPERLINK "http://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2022年中考歷史與社會一輪復習過關練 34:中國近現代史篇之近現代社會生活的變遷(原卷版).doc 2022年中考歷史與社會一輪復習過關練 34:中國近現代史篇之近現代社會生活的變遷(解析版).doc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