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七年級人文地理、中國歷史獨立練習(總分70分)一、選擇題(共20題,每題2分,共40分)1、下列關于比例尺的敘述,正確的有( )①根據比例尺,在地圖上可算出兩點的實地距離 ②比例尺通常可用線段式、文字式和數字式表示 ③比例尺表示實地距離比圖上距離縮小的程度 ④同樣的地圖,若比例尺不同,則表示的內容越詳細A.②③ B.②④ C.③④ D.①②2、杭州的小李自駕汽車前往義烏小商品市場進貨。如果在汽車導航儀上按“+”號圖標后,地圖的信息將更加詳細,地圖的比例尺將( )【出處:】A.變小 B.變大 C.沒有變化 D.無法判斷3、下列四幅圖幅相同的地圖中,比例尺最大的一幅是( )A.嘉興市行政區劃圖 B.浙江省地形圖 C.中國政區圖 D.世界地圖4、下列四幅等高線地形中,等高距相同,水平比例尺不同,那么坡度最緩的是( )A.④ B.① C.③ D.②5、下列敘述不能反映鄉村聚落和城市聚落差異的是( )A.鄉村聚落外圍有大片的農田,城市居民主要從事非農業產業活動B.鄉村聚落的綠地面積比城市聚落的綠地面積要大C.鄉村人口老齡化、勞動力短缺嚴重 D.鄉村聚落建筑比城市聚落的建筑要低矮6、“義新歐”班列將紡織品和日用百貨等小商品運往馬德里,回程帶來馬德里的紅酒、橄欖油等商品。這體現了不同區域的( )A.物產交流 B.信息交流 C.人才交流 D.技術交流7、地圖上符號“”表示( )A.沙漠 B.一般城市 C.河流 D.山峰下圖為某地等高線地形圖(等高距:100米)。結合所學知識,完成8、9題。8、等高線x的數值是( )A.200米 B.300米 C.400米 D.無法判斷9、圖中河流的流向為( )A.自西北向東南B.自東南向西北 C.自東北向西南 D.自西南向東北10現在許多社區都有讓人們鍛煉身體的健身場所,這反映了社區的( )A.政治功能 B.經濟功能 C.文化功能 D.管理功能11、小果游學想去看下圖所示文物和原始居民的房屋復原圖,應該去的博物館是( )A.元謀人遺址 B.周口店遺址 C.半坡遺址 D.河姆渡遺址12. 《白虎通》記載:“神農因天之時,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農作。”可見,我國古代的原始居民很早就懂得農耕。最早進入這一階段的原始居民有( )①北京人 ②山頂洞人 ③半坡原始居民 ④河姆渡原始居民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13、某教師在訓:授“我們的遠古祖先”時介紹:生活在北京西南周口店一帶,能直立行走,還保留猿類的某些特征。請判斷此原始人類是 ( )A.元謀人 B.北京人 C.河姆渡人 D.半坡人14、我國科學家在云南省元謀縣發現了兩顆門齒化石和一些粗糙的石器,以及大量炭屑、小塊燒骨。這證明元謀人已經知道( )①制造工具 ②縫制衣服 ③使用火 ④人工取火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15、孫中山先生曾說:“中華開國五千年,神州軒轅自古傳。創造指南車,平定蚩尤亂。世界文明,唯有我先。”下列傳說中與黃帝有關的是( )①發明舟車 ②建造宮室 ③養蠶繅絲 ④發明文字 ⑤制作音律 ⑥首創骨耜A.①②③④⑤ B.①②④⑤⑥ C.①②③⑤⑥ D.②③④⑤⑥16、大型原創動畫連續劇《黃帝史詩》自上映以來,全國各地觀眾反映強烈,劇中提到的黃帝和炎帝被尊稱為( )A.治水英雄 B.人文始祖 C.兵家鼻祖 D.一代天驕17、下列現象屬于原始農業出現重要標志的是( )①農作物種植 ②磨制工具 ③家畜飼養 ④聚落 ⑤城市的出現。A.①②③④ B.②③④⑤ C.①③④⑤ D.①②③④⑤18、下面哪種農作物最早是由我國勞動人民種植的( )A.小麥 B.花生 C.玉米 D.粟 19、原始社會的堯、舜、禹“禪讓”制定可以看出,原始社會推舉部落聯盟首領的原則是什么( )A.是否有德才 B.財富有多少 C.家族地位高低 D.能否治理水災20、傳說黃帝的妻子嫘祖擅長紡織,并會繅絲;而考古學家在我國多地出土了與這些傳說同期的蠶繭、絲織品等遺跡。這表明( )A.傳說側面反映了真實歷史 B.考古工作否定了傳說故事C.傳說與真實歷史沒有區別 D.傳說與真實歷史沒有關系二、非選擇題 (三大題,共30分)21、讀下圖,回答問題。(8分)(1)指向標指示的方向為_____方。圖中箭頭所標示的小河的流向大致為:______。(2分)(2)水電站位于農機站的_____方向。若水電站到農機站的圖上距離是3厘米,根據比例尺計算其實際距離為_____千米。(3分)(3)水電站一般建在河流的___游(填上或下),由于該地地形落差較____(填大或小)。(3分)22、下圖是我國某地等高線地形圖。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13分)(1)觀察上圖,A是________,D是________(填地形部位)。圖中缺少地圖三要素中的________,等高距是________米。(4分)(2)據圖指出C處河流的大致流向及依據。C處河流與B處河流比較,哪一處河流的流速快?請說明理由。(6分)(3)結合上圖,分析圖中E城鎮形成的有利條件有哪些?(3分)23、下面是我國著名的歷史學家郭沫若在參觀某一古代人類遺址時寫下的詩句。閱讀該詩句:彩陶形制美,畫紋亦多殊。或則呈人面,或則呈雙魚。農耕既普及,人群已聚居。護壕深二丈,其廣亦相如。奈何遺址中,獨不見文書。(9分)請回答:(1)根據詩歌的內容,請你猜測這是對哪一原始居民生活的描繪。(2分)(2)你能舉出“或則呈人面,或則呈雙魚”的一個彩陶文物代表嗎?(2分)(3)詩中的“農耕既普及,人群已聚居。”反映了我國原始居民的生產生活出現了什么新變化?結合所學知識推測,該原始居民主要耕種的是什么農作物?(3分)(4)郭沫若參觀此遺址時,認為其最大的遺憾是什么?(2分)七年級人文地理、中國歷史獨立練習答題卷一、選擇題(本題有20小題,每小題2分,共40分)題號 1 2 3 4 5 6 7 8 9 10選項 D B A B C A D A D C題號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選項 C C B C A B A D A A二.非選擇題(3大題,共30分)21、8分(1)北;自西北向東南。(2分)(2)東北;0.6。(3分)(3)上;大。(3分)22、(13分)(1)鞍部;山脊;比例尺;50。(4分)(2)第一問:自北向南流。據指向標及等高線判斷,C處河流所在地區地勢北高南地,河流自高處向低處流,因此C河自北向南流。(3分)第二問:B處河流流速快。B處等高線比C處等高線密集,地勢陡峭,所以B處河流流速快。(或C處等高線比B處等高線稀疏,地勢平坦,所以C處河流流速慢,B處河流流速快。)(3分)(3)地處平原,地勢低平;靠近河流,生活用水豐富;有公路經過,交通便利。(3分)23、(9分)(1)半坡人的生活。(2分)(2)人面魚紋彩陶盆。(2分)(3)半坡人開始定居生活;粟。(3分)(4)沒有發現文字。(2分)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