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2022年中考歷史與社會一輪復習過關練01中國古代史篇之中華文明的起源一、選擇題1.《詩經·衛風·木瓜》:“投我以木瓜,報之以瓊琚。匪報也,永以為好也……”據考證,該詩為贊美齊桓公幫助衛國人打敗狄人(北方游牧民族)而作,印證了齊桓公“尊王攘夷”的政治策略。與此密切相關的史實是( )A.春秋爭霸 B.商鞅變法 C.戰國兼并 D.楚漢之爭2.公元前5世紀,古代中國與古希臘文明交相輝映。最能代表當時東西方文明高度發展的成就是( )A.青銅技術羅馬法 B.皇帝制度民主制度C.甲骨文金字塔 D.百家爭鳴民主制度3.在中華民族的血脈中,一直流淌著“工匠精神”的基因。正是古代工匠的追求極致、追求品質的精神,造就了下圖中的兩件絕世青銅精品它們鑄造于( )A.夏朝 B.商朝 C.周朝 D.秦朝4.央視熱播的《舌尖上的中國》獎食節目展現了中國各地傳統美食的生產、加工工藝。假設該劇組想拍攝我國最早種植水稻的專題片,你認為以下最符合他們拍攝要求的外景地點是( )A.元謀人遺址 B.北京人遺址 C.河姆渡遺址 D.半坡遺址5.“……一位詩人,延續千載的愛國情懷;一樣食物,屬于中國人的溫暖之味;一種文化堅守的永恒紀念……”由此可見,這里紀念的傳統節日是( )A.元宵節 B.春節 C.中秋節 D.端午節6.西周時期,周天子把某地的土地和臣民授予諸侯,受封者必須服從天子的命令,定期到周王室朝覲、納貢和服役。這體現了西周實行A.分封制 B.禪讓制 C.世襲制 D.郡縣制7.下圖出土文物“商鞅銅方量”,可以佐證商鞅變法的措施是A.獎勵軍功 B.統一度量衡 C.獎勵生產 D.推行郡縣制8.讀下圖《春秋形勢圖》,根據上圖并結合所學,指出既是春秋五霸又是戰國七雄的諸侯國是①齊②燕③楚④趙⑤秦A.①③⑤ B.②③⑤ C.①③④ D.③④⑤9.下列有關夏、商、周中華早期文明典型代表的描述有誤的是A.夏朝的青銅鑄造業高度發展 B.商朝的甲骨文是一種比較成熟的文字C.分封制反映出西周社會的等級制度 D.禮樂制反映了尊卑長幼之別的倫理道德10.某七年級歷史興趣小組的同學們正在討論春秋時期諸侯爭霸的主要原因,下列哪個選項是正確的A.小張:周天子威信很高 B.小明:戰爭很少發生C.小王:諸侯勢力強大 D.小劉:生存環境惡化11.“它是我國歷史上最早、規模最大的包圍殲滅戰,此場戰役,令秦國國力大幅度超越于同時代各國,極大地加速了秦國統一中國的進程”。這場戰役是A.馬陵之站 B.長平之戰 C.牧野之戰 D.桂陵之戰12.中國香港特別行政區中學歷史教材《新理論中國歷史·中四上》提到:“在封建制度下,周天子具有‘一尊’的統治地位,諸侯必須服從天子的命令”。這里的“封建制度”指的是A.分封制 B.封建制度 C.君主專制制度 D.中央集權制度13.下面示意圖左下角的括號里應該填A.禪讓制 B.分封制 C.皇帝制 D.郡縣制14.地處長江下游,曾經北上爭霸的諸侯國是A.吳國和越國 B.越國和秦國 C.齊國和吳國 D.楚國和晉國15.春秋戰國時期的爭霸兼并戰爭所起的共同的歷史作用不包括A.促進了民族交融 B.加快了統一步伐C.加速了奴隸制的瓦解 D.鞏固了分封制16.海內外的華人常稱自己是“炎黃子孫”,這是因為炎帝和黃帝A.共同創造了人類 B.是中華民族的人文始祖C.之間進行過戰爭 D.曾經聯合起來打敗蚩尤17.春秋時期,先后稱霸中原的諸侯國不包括( )A.齊國 B.晉國 C.楚國 D.燕國18.社團同學在課本劇中扮演我國古代大思想家,他們的臺詞對應正確的有( )①老子: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 ②韓非子: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③孟子: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④孫武:知彼知己者,百戰不殆 ⑤墨子:兼愛,非攻A.①②④⑤ B.①②③⑤ C.②③④⑤ D.①③④⑤19.商鞅變法中最觸犯舊貴族利益的措施是( )A.承認土地私有,允許買賣 B.廢除貴族世襲特權C.根據軍功授予爵位和田宅 D.改革戶籍制度20.“東周分兩半,春秋和戰國”,從春秋到戰國的過渡中,發生了一系列的重大變革。下列屬于這一時期的是( )A.三家分晉 B.武王伐紂 C.商湯滅夏 D.烽火戲諸侯二、非選擇題21.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 發現的骨器:在北京人洞穴堆積物中,有許多鹿角被分割成兩段,斫痕清楚,顯然是加工過的。截斷的鹿角根粗壯而結實,可以做錘子用。遺址中出土的完整的鹿的頭骨有上百件。材料二 北京人使用的打制石器(下圖)材料三 發現的用火遺跡:在北京人遺址中發現了五層面積較大、堆積較厚的灰燼和其他用火遺跡。灰燼最厚的達6米。灰燼成堆成層分布,含有燒過的樸樹籽、木炭、燒石、鹿角和各種動物骨骼。材料四 發現的動物化石:周口店遺址第一地點出土的動物化石最多……出土的食肉動物化石占絕對優勢,有劍齒虎、棕熊、洞熊、西藏黑熊、中國鬣狗、狼、豺豹、獵豹等17種。還有非食肉動物如猴子、腫骨鹿、葛氏斑鹿的化石(1)根據材料一、材料二分析,北京人使用過哪兩種類型的工具?(2)根據材料二及所學知識回答,北京人制作的石器有哪些類型?(3)根據材料一、材料三舉出兩種北京人可能吃的食物。(4)根據材料綜合分析北京人是群居還是獨居。并請說出你判斷的理由。(5)從上述材料中可以看出,研究北京人的主要證據來源是什么?22.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 中國歷史朝代(時期)更替示意圖(部分)材料二 及秦孝公用商君,壞井田,開阡陌,急耕戰之賞,……傾鄰國而雄諸侯。——《漢書 食貨志上》材料三 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貴戚多怨望者。……后五月而秦惠王車裂商君以徇,曰:“莫如其反者!”遂滅商君之家。——《史記 商君列傳》(1)材料一示意圖中的①②處應該填寫的朝代(時期)分別是什么?這一示意圖的演變反映了中國歷史發展的總趨勢是什么?(2)材料二中的“商君”是誰?“壞井田,開阡陌,急耕戰之賞”體現了變法的哪些措施?(3)材料二所涉及的這場變法,最后是成功了還是失敗了?并談談你的理由。(4)根據材料三,分析導致“商君”悲慘結局的原因是什么?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HYPERLINK "http://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2022年中考歷史與社會一輪復習過關練01中國古代史篇之中華文明的起源一、選擇題1.《詩經·衛風·木瓜》:“投我以木瓜,報之以瓊琚。匪報也,永以為好也……”據考證,該詩為贊美齊桓公幫助衛國人打敗狄人(北方游牧民族)而作,印證了齊桓公“尊王攘夷”的政治策略。與此密切相關的史實是( )A.春秋爭霸 B.商鞅變法 C.戰國兼并 D.楚漢之爭【答案】A【解析】根據題干信息“齊桓公‘尊王攘夷’的政治策略”,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齊桓公任管仲為相,推行改革,實行軍政合一、兵民合一的制度,齊國逐漸強盛,當時中原華夏諸侯苦于戎狄等游牧部落的攻擊,于是齊桓公打出“尊王攘夷”的旗號,九合諸侯,北擊山戎,南伐楚國,成為中原第一個霸主。所以與此密切相關的史實是春秋爭霸,A項正確;商鞅變法是在秦國秦孝公支持下進行變法,排除B項;齊桓公是春秋時期的霸主,排除C項;楚漢戰爭是秦末項羽和劉邦兩大集團為爭奪政權而進行的一場大規模戰爭,排除D項。故選A項。2.公元前5世紀,古代中國與古希臘文明交相輝映。最能代表當時東西方文明高度發展的成就是( )A.青銅技術羅馬法 B.皇帝制度民主制度C.甲骨文金字塔 D.百家爭鳴民主制度【答案】D【解析】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公元前5世紀,中國處在春秋戰國時期,西方是古希臘文明。春秋戰國時期中國社會急劇變化,面對各種問題,許多思想家提出自己不同的觀點,出現百家爭鳴的局面。古希臘包括斯巴達和雅典兩個城邦,雅典擁有比較健全的民主政治,特別是在伯利克里當政時,民主政治達到古代世界的高峰,D項正確;羅馬法屬于古羅馬文明,排除A項;皇帝制度是在秦朝時期建立,秦朝建立的時間是公元前221年,排除B項;金字塔是古埃及文明,排除C項。故答案為D。3.在中華民族的血脈中,一直流淌著“工匠精神”的基因。正是古代工匠的追求極致、追求品質的精神,造就了下圖中的兩件絕世青銅精品它們鑄造于( )A.夏朝 B.商朝 C.周朝 D.秦朝【答案】B【解析】根據所學知識可知,青銅文化是古代先進文化的一種重要表現,其中我國商朝的青銅器制造規模大、技藝精湛、品種多,有世界上現存最大的青銅器司母戊鼎,還有造型奇特的四羊方尊,二者都是青銅器中的精品,故選B;其他三個選項均與圖示中的青銅器時間不符,故排除ACD。故答案為B。4.央視熱播的《舌尖上的中國》獎食節目展現了中國各地傳統美食的生產、加工工藝。假設該劇組想拍攝我國最早種植水稻的專題片,你認為以下最符合他們拍攝要求的外景地點是( )A.元謀人遺址 B.北京人遺址 C.河姆渡遺址 D.半坡遺址【答案】C【解析】根據題干信息“我國最早種植水稻”,結合所學知識可知,七八千年前的長江流域,浙江余姚的河姆渡人開始種植水稻,C符合題意;元謀人、北京人不會種植農作物,半坡居民種植粟,所以ABD不符合題意,故選擇C。5.“……一位詩人,延續千載的愛國情懷;一樣食物,屬于中國人的溫暖之味;一種文化堅守的永恒紀念……”由此可見,這里紀念的傳統節日是( )A.元宵節 B.春節 C.中秋節 D.端午節【答案】D【解析】題干中的關鍵信息是“一位詩人,延續千載的愛國情懷;一樣食物,屬于中國人的溫暖之味……”,根據所學知識可知,“一位詩人”是指屈原,屈原生活在戰國末期的楚國,他是一位偉大的愛國詩人、“楚辭”的創立者和代表作家,“一樣食物是指粽子”,傳說屈原在五月五日跳汨羅江自盡,后人亦將端午節作為紀念屈原的節日,在這一天吃粽子,劃龍舟等,D正確,ABC排除。故選D。6.西周時期,周天子把某地的土地和臣民授予諸侯,受封者必須服從天子的命令,定期到周王室朝覲、納貢和服役。這體現了西周實行A.分封制 B.禪讓制 C.世襲制 D.郡縣制【答案】A【解析】根據所學知識可知,為了管理遼闊的疆域,鞏固統治,西周實行分封制。分封制的主要內容是周天子將土地和人民賜給親屬和功臣,分封他們為諸侯,稱為“授民授疆土”;諸侯為周王鎮守疆土,繳納貢賦,隨周王出征作戰。故A符合題意;禪讓制是我國原始社會末期部落聯盟推選首領的制度;世襲制古代君王去世后,將君王的位置轉給自己子孫的傳承制度;郡縣制秦朝在地方上實行的制度;故BCD不符合題意。故選A。7.下圖出土文物“商鞅銅方量”,可以佐證商鞅變法的措施是A.獎勵軍功 B.統一度量衡 C.獎勵生產 D.推行郡縣制【答案】B【解析】依據所學知識可知,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用商鞅主持變法,變法經濟方面的措施有廢除井田制,允許土地自由買賣,獎勵耕織,生產糧食布帛多的人,可以免除徭役,統一度量衡,出土文物“商鞅銅方量”正是商鞅變法“統一度量衡”的有力佐證,故B正確;ACD與題意不符,排除。綜上答案B。8.讀下圖《春秋形勢圖》,根據上圖并結合所學,指出既是春秋五霸又是戰國七雄的諸侯國是①齊②燕③楚④趙⑤秦A.①③⑤ B.②③⑤ C.①③④ D.③④⑤【答案】A【解析】根據所學知識可知,春秋五霸有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宋襄公、秦穆公。戰國七雄是齊國、楚國、燕國、趙國、魏國、韓國、秦國。既是春秋五霸又是戰國七雄的有齊、楚、秦。故A正確;BCD不符合題意,故排除BCD項。故選A。9.下列有關夏、商、周中華早期文明典型代表的描述有誤的是A.夏朝的青銅鑄造業高度發展 B.商朝的甲骨文是一種比較成熟的文字C.分封制反映出西周社會的等級制度 D.禮樂制反映了尊卑長幼之別的倫理道德【答案】A【解析】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商朝時期,青銅鑄造業高度發展,故A符合題意;商朝時期的甲骨文已經具備了漢字結構的基本形式,是一種比較成熟的文字,故B不符合題意;西周時期,為了鞏固統治,實行了分封制,反映了西周社會的等級制度,故C不符合題意;禮樂制反映了尊卑長幼之別的倫理道德,故D不符合題意。故選A。10.某七年級歷史興趣小組的同學們正在討論春秋時期諸侯爭霸的主要原因,下列哪個選項是正確的A.小張:周天子威信很高 B.小明:戰爭很少發生C.小王:諸侯勢力強大 D.小劉:生存環境惡化【答案】C【解析】根據所學知識可知,春秋時期,周王室衰微,諸侯勢力強大,各諸侯為了爭奪土地和人口,展開了長期的戰爭,諸侯爭霸開始,故C項符合題意,AB項排除;D項不是春秋時期諸侯爭霸的主要原因,故排除D。故選C。11.“它是我國歷史上最早、規模最大的包圍殲滅戰,此場戰役,令秦國國力大幅度超越于同時代各國,極大地加速了秦國統一中國的進程”。這場戰役是A.馬陵之站 B.長平之戰 C.牧野之戰 D.桂陵之戰【答案】B【解析】根據材料“令秦國國力大幅度超越于同時代各國,極大地加速了秦國統一中國的進程”可知,這是長平之戰的影響。公元前260年,秦、趙之間,發生了空前激烈的長平之戰。結果秦國勝利,使秦國的國力大增,東方六國再也無力抵抗秦國的進攻,極大的加速了秦國統一中國的進程,故B符合題意;馬陵之戰、桂陵之戰是戰國時期齊魏之間的戰爭,牧野之戰是武王伐紂時期的關鍵戰役,故ACD不合題意。故選B。12.中國香港特別行政區中學歷史教材《新理論中國歷史·中四上》提到:“在封建制度下,周天子具有‘一尊’的統治地位,諸侯必須服從天子的命令”。這里的“封建制度”指的是A.分封制 B.封建制度 C.君主專制制度 D.中央集權制度【答案】A【解析】由題干中的“周天子具有一尊'的統治地位,諸侯必須服從天子的命令”,然后結合所學知識可知,為穩定周初的政治形勢,鞏固疆域,周王根據血緣關系遠近和功勞大小,將宗親和功臣等分封各地,諸侯具有較大的獨立性,但需要向周王進獻貢物,并服從周王調兵,受封者可以在自己的封地內進行再分封,從而確立了周王朝的社會等級制度“分封制”,周代的貴族等級分為天子、諸侯、卿大夫、士,所以A項符合題意;封建社會是指實行封建制度的社會狀態,以封建地主階級占有土地,剝削農民剩余勞動力的社會形態,所以B項不符合題意;君主專制制度自秦朝開始至明清,時間不符合,所以C項不符合題意;商周時期,中央對地方諸侯的控制力有限,地方一直保持較大獨立性,這并不符合中央集權制度的要求,所以D項不符合題意;故本題答案為A。13.下面示意圖左下角的括號里應該填A.禪讓制 B.分封制 C.皇帝制 D.郡縣制【答案】A【解析】根據題干信息“堯、舜、禹部落首領的傳位”結合所學知識可知,相傳在黃帝之后,堯、舜、禹依次成為部落首領,當時實行禪讓制;故A符合題意;分封制是在西周時期,故B錯誤;皇帝制是秦朝開始的,故C錯誤;郡縣制是秦朝大規模推廣的,故D錯誤。故選A。14.地處長江下游,曾經北上爭霸的諸侯國是A.吳國和越國 B.越國和秦國 C.齊國和吳國 D.楚國和晉國【答案】A【解析】跟據所學可知,春秋時期,地處長江流域的吳國和越國,都曾經北上中原,爭當霸主,A項符合題意;BCD三項的國家不都是地理位置位于長江下游的國家,故BCD不符合題意。故選A。15.春秋戰國時期的爭霸兼并戰爭所起的共同的歷史作用不包括A.促進了民族交融 B.加快了統一步伐C.加速了奴隸制的瓦解 D.鞏固了分封制【答案】D【解析】根據所學可知,分封制是西周時期實行的制度,分封制崩潰后,形成了春秋戰國時期的諸侯爭霸的局面,D項符合題意;春秋戰國時期,諸侯爭霸戰爭破壞了奴隸制的舊秩序,給人民帶來了災難和痛苦,但戰爭的結果加快了統一進程,促進了民族融合,也加快了變革的步伐 ,加速了奴隸制的瓦解,隨著新興地主階級力量的壯大,他們在各諸侯國先后開展了變法運動,新的封建制度終于建立起來,ABC三項的內容都是春秋戰國時期的爭霸兼并戰爭所起的共同的歷史作用,故ABC不符合題意。故選D。16.海內外的華人常稱自己是“炎黃子孫”,這是因為炎帝和黃帝A.共同創造了人類 B.是中華民族的人文始祖C.之間進行過戰爭 D.曾經聯合起來打敗蚩尤【答案】B【解析】依據所學知識,涿鹿之戰,炎黃聯盟最終打敗蚩尤,勢力和聲望大增,黃帝被推舉為部落聯盟首領,這一部落聯盟以后逐漸形成為華夏族,華夏族是漢族的前身,因此后人尊崇炎帝和黃帝為中華民族的人文始祖,海內外的華人也以“炎黃子孫”自稱。由此可知,海內外的華人常稱自己是“炎黃子孫”,這是因為炎帝和黃帝是中華民族的人文始祖,B選項符合題意;結合上述分析可知ACD選項不符合題意,排除。故答案為B。17.春秋時期,先后稱霸中原的諸侯國不包括( )A.齊國 B.晉國 C.楚國 D.燕國【答案】D【解析】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春秋時期,強大的諸侯以“尊王攘夷”的名義爭奪霸主地位,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秦穆公等先后稱霸中原。春秋末期,吳國和越國先后北上爭霸。燕國不屬于春秋時期,先后稱霸中原的諸侯國,D符合題意;選項ABC屬于春秋時期,先后稱霸中原的諸侯國,但是不符合題意;故選D。18.社團同學在課本劇中扮演我國古代大思想家,他們的臺詞對應正確的有( )①老子: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 ②韓非子: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③孟子: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④孫武:知彼知己者,百戰不殆 ⑤墨子:兼愛,非攻A.①②④⑤ B.①②③⑤ C.②③④⑤ D.①③④⑤【答案】D【解析】根據所學知識可知,“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體現了老子的辯證思想,“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是孟子所說,“知彼知己者,百戰不殆”是孫武所說,①③④⑤項對應正確,所以D符合題意;已所不欲,勿施于人是孔子的主張,②對應錯誤,不符合題意,故把包含②的ABC項排除。故選擇D。19.商鞅變法中最觸犯舊貴族利益的措施是( )A.承認土地私有,允許買賣 B.廢除貴族世襲特權C.根據軍功授予爵位和田宅 D.改革戶籍制度【答案】B【解析】依據所學可知,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用商鞅在秦國變法,最直接觸動舊貴族利益的措施是廢除貴族的世襲特權,據軍功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廢除沒有軍功的舊貴族的特權,所以B項符合題意;承認土地私有,允許買賣和改革戶籍制度與題干的“最觸犯舊貴族利益”不符,排除AD;根據軍功授予爵位和田宅,提高了軍隊戰斗力,不能體現最觸犯舊貴族利益,排除C。故選B。20.“東周分兩半,春秋和戰國”,從春秋到戰國的過渡中,發生了一系列的重大變革。下列屬于這一時期的是( )A.三家分晉 B.武王伐紂 C.商湯滅夏 D.烽火戲諸侯【答案】A【解析】戰國初年,晉國分裂為韓、趙、魏三國,與原有的秦、楚、燕、齊,并稱戰國七雄,A符合題意;武王伐紂滅亡了商朝,B排除;商湯滅夏建立商朝,C排除;烽火戲諸侯發生在西周,D排除。故選A。二、非選擇題21.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 發現的骨器:在北京人洞穴堆積物中,有許多鹿角被分割成兩段,斫痕清楚,顯然是加工過的。截斷的鹿角根粗壯而結實,可以做錘子用。遺址中出土的完整的鹿的頭骨有上百件。材料二 北京人使用的打制石器(下圖)材料三 發現的用火遺跡:在北京人遺址中發現了五層面積較大、堆積較厚的灰燼和其他用火遺跡。灰燼最厚的達6米。灰燼成堆成層分布,含有燒過的樸樹籽、木炭、燒石、鹿角和各種動物骨骼。材料四 發現的動物化石:周口店遺址第一地點出土的動物化石最多……出土的食肉動物化石占絕對優勢,有劍齒虎、棕熊、洞熊、西藏黑熊、中國鬣狗、狼、豺豹、獵豹等17種。還有非食肉動物如猴子、腫骨鹿、葛氏斑鹿的化石(1)根據材料一、材料二分析,北京人使用過哪兩種類型的工具?(2)根據材料二及所學知識回答,北京人制作的石器有哪些類型?(3)根據材料一、材料三舉出兩種北京人可能吃的食物。(4)根據材料綜合分析北京人是群居還是獨居。并請說出你判斷的理由。(5)從上述材料中可以看出,研究北京人的主要證據來源是什么?【答案】(1)打制石器、骨器等。(2)尖狀器、刮削器、石錘等。(3)動物肉、樸樹籽。(4)北京人是群居;北京人生活時期,周圍環境險惡,野獸縱多,單靠一個人無法生存。(5)化石、遺跡等。【解析】(1)根據材料一“發現的骨器:在北京人洞穴堆積物中,有許多鹿角被分割成兩段,斫痕清楚,顯然是加工過的。截斷的鹿角根粗壯而結實,可以做錘子用。遺址中出土的完整的鹿的頭骨有上百件”和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北京人使用過打制石器、骨器等類型的工具。(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北京人制作的石器有尖狀器、刮削器、石錘等。(3)根據材料一“發現的骨器:在北京人洞穴堆積物中,有許多鹿角被分割成兩段,斫痕清楚,顯然是加工過的。截斷的鹿角根粗壯而結實,可以做錘子用。遺址中出土的完整的鹿的頭骨有上百件”和材料三“發現的用火遺跡:在北京人遺址中發現了五層面積較大、堆積較厚的灰燼和其他用火遺跡。灰燼最厚的達6米。灰燼成堆成層分布,含有燒過的樸樹籽、木炭、燒石、鹿角和各種動物骨骼”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北京人可能吃的食物有動物肉、樸樹籽。(4)根據材料綜合分析可知,北京人是群居,北京人生活時期,周圍環境險惡,野獸縱多,單靠一個人無法生存。(5)根據上述材料和問題的探究可知,研究北京人的主要證據來源是化石、遺跡等。22.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 中國歷史朝代(時期)更替示意圖(部分)材料二 及秦孝公用商君,壞井田,開阡陌,急耕戰之賞,……傾鄰國而雄諸侯。——《漢書 食貨志上》材料三 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貴戚多怨望者。……后五月而秦惠王車裂商君以徇,曰:“莫如其反者!”遂滅商君之家。——《史記 商君列傳》(1)材料一示意圖中的①②處應該填寫的朝代(時期)分別是什么?這一示意圖的演變反映了中國歷史發展的總趨勢是什么?(2)材料二中的“商君”是誰?“壞井田,開阡陌,急耕戰之賞”體現了變法的哪些措施?(3)材料二所涉及的這場變法,最后是成功了還是失敗了?并談談你的理由。(4)根據材料三,分析導致“商君”悲慘結局的原因是什么?【答案】(1)①東周;②戰國。追求大一統。(2)商鞅。措施:廢除井田制,允許土地自由買賣。獎勵耕戰。(3)變法成功了。衡量一場改革成功或失敗的標準,在于變法的目的是否達到。通過商鞅變法,秦國的國力大為增強,軍隊戰斗力提高,一躍成為最強盛的諸侯國。(言之有理即可)(4)守舊貴族的反對和秦孝公死而失去了政治支柱。【解析】(1)第一問依據所學可知,公元前770年周平王東遷洛邑,東周開始。東周分為春秋和戰國兩個時期。①東周;②戰國;第二問依據所學可知,公元前221年嬴政統一六國,結束了春秋戰國的諸侯割據是局面。漢代鞏固了大一統的局面,中國歷史發展的總趨勢是追求大一統。(2)第一問依據材料信息:秦孝公用商君,壞井田,開阡陌可知,“商君”是商鞅;第二問依據所學可知,“壞井田,開阡陌,急耕戰之賞”體現了商鞅變法的廢除井田制,允許土地自由買賣;獎勵耕戰的內容。(3)第一問依據所學可知,商鞅變法成功了;第二問依據所學可知,衡量一場改革成功或失敗的標準,在于變法的目的是否達到。通過商鞅變法,秦國的國力大為增強,軍隊戰斗力提高,一躍成為最強盛的諸侯國。(4)依據所學可知,商鞅變法觸犯了舊貴族的利益,守舊貴族的反對和秦孝公死而失去了政治支柱,導致商鞅被車裂的悲慘結局。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HYPERLINK "http://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2022年中考歷史與社會一輪復習過關練 01:中國古代史篇之中華文明的起源(原卷版).doc 2022年中考歷史與社會一輪復習過關練 01:中國古代史篇之中華文明的起源(解析版).doc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