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2022年中考歷史與社會一輪復習過關練03中國古代史篇之漢武帝推進大一統格局一、選擇題1.史書上記載:“主父偃說上曰:‘愿陛下令諸侯得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于是上從其計。”用主父偃的策略解決當時問題的突出優點是( )A.用最少的時間解決游牧民族的侵擾 B.不費一兵不損寸土就削弱封國勢力C.可以極大增加中央的收入 D.使西漢從此再也沒有侯國和王國【答案】B【解析】漢武帝接受主父偃的建議,頒布推恩令,規定諸侯王除了讓自己嫡長子繼承王位外,還可以推“私恩”,把王國的封地分給其他子弟,皇帝封這些子弟為侯,新封的侯國歸中央直接統轄的郡管理,原來的王國被分成許多小侯國,實力大減弱,無力和中央抗衡,而得到封地的諸侯子弟,自然對皇帝感恩戴德,漢武帝不費一兵,不損寸土,就巧妙地削弱了諸侯王國勢力,B項正確;推恩令解決的是王國問題,不是少數民族問題,排除A項;推恩令加強了中央集權,不是增加了財政收入,排除C項;推恩令只是削弱了王國實力,并不是把侯國和王國廢除,排除D項。故選B項。2.學習歷史需要善于總結。中西方歷史上跨公元前后的兩個國家政權是A.羅馬帝國與西漢 B.阿拉伯帝國與秦朝C.斯巴達國與東漢 D.拜占庭帝國與西晉【答案】A【解析】根據所學知識可知,西漢是公元前202年建立,公元8年滅亡;羅馬帝國是公元前27年建立。公元395年后分為西羅馬帝國和東羅馬帝國。因此中西方歷史上跨公元前后的兩個國家政權是羅馬帝國和東漢,故A正確;秦國的存在時間是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07年,故B錯誤;東漢的存在時間是25年-220年,故C錯誤;西晉存在的時間是266年 -316年,故D錯誤。故選A。3.如果古代有微信,那么漢武帝在微信朋友圈中最有可能“曬”出的內容是①起床后鍛煉身體做“五禽戲” ②上午聽取司隸校尉對官員的匯報③午后休閑時和大臣品嘗葡萄 ④下朝后與學者董仲舒聊儒家經典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答案】D【解析】“五禽戲”相傳是東漢末年醫者華佗發明,西漢時期的漢武帝不可能用“五禽戲”鍛煉身體,排除①;司隸校尉始置于漢武帝征和四年,②選項內容是可能的;葡萄是在漢武帝派張騫出使西域后傳入,選項內容是可能的;董仲舒是漢武帝時期的思想家,④選項也是可能的。故選②③④組合,排除ABC,D符合題意。故選D。4.漢初,諸侯王國“大者或五六郡,連城數十”;到漢武帝時,王國中“大國不過十余城”,小侯“不過數十里”。這一變化主要緣于漢朝A.實行推恩政令 B.平定七國之亂C.采取鹽鐵專營 D.推崇儒家學術【答案】A【解析】漢初,諸侯王國勢力大,到漢武帝時諸侯的地盤縮小,主要原因是漢武帝實行推恩政令,削弱了諸侯的勢力,故A符合題意;題干沒有涉及平定七國之亂、采取鹽鐵專營、推崇儒家學術,故BCD不合題意。故選A。5.以下兩幅朝代疆域示意圖分別是A.西周、東周 B.東周、秦 C.秦、西漢 D.西漢、東漢【答案】C【解析】秦朝的疆域東至東海,西到隴西,北至長城一帶,南達南海;為保護絲綢之路的安全和商旅往來,公元前60年,西漢政府設立西域都護,西域正式歸屬中央政權,其管轄范圍包括今新疆及巴爾喀什湖以東、以南的廣大地區,故C符合題意;ABD與題干無關,排除。故選C。6.西域都護設置于A.公元前80年 B.公元前70年 C.公元前60年 D.公元前50年【答案】C【解析】為保護絲綢之路的安全和商旅往來,公元前60年,西漢政府設立西域都護,西域正式歸屬中央政權,其管轄范圍包括今新疆及巴爾喀什湖以東、以南的廣大地區,故排除ABD,C符合題意。故選C。7.從政治、思想、經濟等方面鞏固了西漢大一統的局面,并使王朝開始進入鼎盛時期的皇帝是A.漢高祖 B.漢文帝 C.漢景帝 D.漢武帝【答案】D【解析】根據所學知識可知,漢武帝在政治上推行“推恩令”,解決了王國問題;經濟上實行貨幣官鑄、鹽鐵官營和平抑物價等措施,軍事上開展了反擊匈奴侵擾的大規模戰爭,思想上“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尊禮崇儒成為正統思想。以上多方面措施鞏固了漢武帝時期的大一統的局面,使西漢王朝進入鼎盛時期,故D項符合題意;漢高祖是西漢開國皇帝,故A排除;BC項與文景之治有關,故BC排除。故選D。8.“元狩二年,渾邪王降,以其地為武威、酒泉郡;元鼎六年,分置張掖、敦煌郡。”西漢政府此舉主要得益于A.衛青、霍去病擊潰匈奴 B."推恩令”的頒布C.中央加強對地方的監督 D.大力推行儒學教育【答案】A【解析】根據所學知識可知,漢武帝在位時,國力強盛。派衛青、霍去病分別率領精騎打敗匈奴。為了加強對西域的管轄,公元前121年,漢武帝初設酒泉郡及武威郡。到公元前111年,又設置張掖郡、敦煌郡。故A正確;“推恩令”的頒布是為了削弱王權,故排除B項;材料沒有涉及對地方監督,故排除C項;推行儒學教育是教育方面,題目考查的是對西域地區的管轄,故排除D項。故選A。9.漢武帝時期,通過設置下列哪一制度,有效地對州部內的地方官吏、豪強及其子弟進行了監督( )A.分封制度 B.郡縣制度 C.刺史制度 D.禪讓制度【答案】C【解析】依據所學知識可知,刺史制度是君主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產物,是漢武帝時期中央對地方所實行的一種較為完備、系統的監察制度,故選C;分封制是西周實行的地方制度,故排除A;郡縣制是秦朝實行的地方制度,故排除B;禪讓制是堯舜禹時期實行王位繼承制度,故排除D。10.派衛青、霍去病出擊匈奴,取得河西走廊,并設置敦煌、張掖等郡縣的皇帝是( )A.秦始皇 B.漢武帝 C.唐太宗 D.宋太祖【答案】B【解析】結合所學知識可知,西漢初年,國力衰落,經常受到匈奴襲擾;到漢武帝時期,國力強盛,漢武帝派大將衛青、霍去病進攻匈奴,大破匈奴,故選B;衛青、霍去病是漢武帝時期的大將,與秦始皇、唐太宗、宋太祖時期不符合,故排除ACD。11.賈誼《治安策一》曰:“欲天下之治安,莫若眾建諸侯而少其力,力少則易使以義,國小則亡邪心。”以下西漢政策中,和材料主張相一致的是( )A.推行休養生息 B.“罷黜百家,獨尊儒術”C.實施“推恩令” D.實行鹽鐵專賣【答案】C【解析】通過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不難發現,材料中的眾建諸侯而“少其力”,力少則易使以義,國小則亡邪心和后來的推恩令在特點上是一致的,都是主張一步一步的削弱王國的力量,C符合題意;西漢初期實行休養生息政策,材料沒有體現,A排除;漢武帝時期為加強思想控制,實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材料中沒有體現,B排除;漢武帝在經濟上實行鹽鐵專賣,材料中沒有體現,D排除。故選擇C。12.“南秀北雄,中國徐州”。徐州有“九朝帝王徐州籍”的美譽。作為漢高祖劉邦的故里,漢初分封為楚國,曾一度勢力過大威脅中央。漢武帝通過什么方法解決了這種問題( )A.獨尊儒術 B.推恩令 C.興辦太學 D.設丞相【答案】B【解析】材料反映了漢初“諸侯王勢力過大威脅中央的統治”,針對這種局面,漢武帝命令王國除嫡長子繼承王爵外,其余子弟也要封侯,并從王國內劃出封地,美其名曰“推恩”;推恩令實施后,諸侯王國勢力越來越小,失去了與朝廷對抗的實力,故選B;獨尊儒術、興辦太學是統一思想的措施,與削弱地方勢力無關,故排除AC;設置丞相屬于中央官制體系,與削弱地方勢力無關,故排除D。13.穿越時光隧道,你來到西漢時的最高學府太學,在這里你將學習( )A.法家治國之道 B.《孫子兵法》C.書法藝術 D.儒家經典【答案】D【解析】根據所學可知,漢武帝接受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建議,大力推行儒學教育,在長安舉辦太學,以儒家的四書五經為教材,不學習其他各家的學說。從此,儒家學說成為封建文化的正統思想,對后世影響極大,故D符合題意。西漢太學以儒家經典為教材,而沒有法家學說、《孫子兵法》、書法藝術等,故排除ABC。故選D。14.秦統一六國后,建立起一整套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統一文字、貨幣、度量衡和車軌,修筑萬里長城。漢通過休養生息、解決王國問題、獨尊儒術和北擊匈奴,出現了“大一統”。從上述內容可以概括出秦漢時期的階段特征為( )A.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和社會危機 B.社會變革C.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建立和初步發展 D.國家的產生和發展【答案】C【解析】結合所學知識可知,秦漢時期是中國秦漢兩朝大一統時期的合稱。公元前221年秦滅六國,首次完成了真正意義上的中國統一,建立起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中央集權制的秦朝。漢朝繼之而起后基本延續秦的制度,史稱“漢承秦制”。秦漢時期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大統一時期,也是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奠基時期,故C符合題意;統一多民族國家的社會危機出現于明清時期,故排除A;社會變革指的是春秋戰國時期,故排除B;國家的產生和發展指的是夏商周時期,故排除D。故答案為C。15.經歷戰國、秦、漢,儒家思想由碌碌為無到成為封建社會正統思想的根本原因是( )A.它主張“民貴君輕” B.它得到了人民的擁護C.它吸收了其他各家的思想 D.它適應了專制制度的時代需要【答案】D【解析】根據所學知識可知,漢武帝為了鞏固自己的統治,在思想領域接受董仲舒的建議,采取了“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策略來加強思想控制。所以儒家思想由碌碌為無到成為封建社會正統思想的根本原因是適應了專制制度的時代需要。D正確;主張民貴君輕是戰國時期孟子的主張,與題不符。A錯誤;儒家思想成為封建統治正統思想是因為迎合了統治者的需求,而不是受到人民的擁護。B正確;董仲舒主張“罷黜百家”,C錯誤。綜上故選D。16.董仲舒在《春秋繁露》中說:“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為人主者,操生殺之權。”漢武帝對此言論十分欣賞,主要是其有利于( )A.光大儒家 B.恢復禮樂秩序C.加強皇權和中央權威 D.建立教育體系【答案】C【解析】董仲舒的上述言論屬于“君權神授”思想,漢武帝對此言論十分欣賞,主要是其有利于加強皇權和中央權威,故C符合題意;光大儒家是漢武帝加強統治的措施,排除A;恢復禮樂秩序是孔子的思想主張,排除B;建立教育體系是提高儒學的措施,排除D,故選C。17.中國是一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國家統一是我國歷史發展的主流之一,下列事件有利于統一多民族國家鞏固的是( )①西漢設置西域都護 ②元朝設置宣政院③清朝設置臺灣府 ④清朝設立駐藏大臣A.①③④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答案】D【解析】西域都護設立,加強了西漢對西域地區的管轄,故①符合題意;宣政院和駐藏大臣的設立加強了中央政府對西藏地區的管轄,故②④符合題意;臺灣府的設立,加強了清政府對臺灣的管轄,鞏固了東南海防,故③符合題意;故本題選D①②③④。18.漢初,諸侯“連城數十,地方千里”,輕則驕奢淫逸,重則聯手對抗中央。為解決這一問題,漢武帝所采取的主要措施是( )A.統一鑄造貨幣 B.實行推恩之策 C.推行儒學教育 D.統一鹽鐵經營【答案】B【解析】據題干信息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西漢初年,為鞏固統治,分封了許多諸侯國。到漢武帝時,諸侯國勢力很大,威脅中央。為加強中央集權,漢武帝接受了主父偃的建議,頒布了“推恩令”,下令允許諸侯王將自己的封地分給子弟,建立較小的侯國。從此諸侯國越分越小,勢力削弱,諸侯國對中央的威脅逐漸消除。B項實行推恩之策是漢武帝為解決題干問題,所采取的主要措施,符合題意;ACD三項理解錯誤,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B。19.公元前112年漢武帝頒布《罷郡國鑄錢令》,命令銷毀原各郡國的私鑄錢,將鑄幣權收歸中央。漢武帝這一措施( )A.使許多富商大賈控制了國家的經濟命脈 B.導致農民紛紛棄農經商C.削弱了朝廷對社會經濟的控制 D.是鞏固大一統局面的措施之一【答案】D【解析】根據所學知識可知,漢朝初期貨幣可以私鑄,政府對經濟掌控的能力影響下降,不利于中央集權。漢武帝禁止民間鑄錢和地方郡國鑄錢,將鑄幣權收歸中央,目的就是為了加強中央對貨幣鑄造權的掌控,最終加強中央集權,實現經濟大一統,D正確;漢武帝的措施就是要改變富商大賈控制國家經濟命脈的局面,A錯誤;漢武帝的措施實際是壓制商業的發展,起到穩定農業和安定人心的效果,B錯誤。統一鑄幣權加強了朝廷對社會經濟的控制,C錯誤。綜上故選D。20.據《史記·平津侯主父列傳》記載:“古者諸侯不過百里,強弱之形易制。今諸侯或連城數十,地方千里,緩則驕奢易為淫亂,急則阻其強而合從以逆京師。”針對此問題,漢武帝( )A.頒布“推恩令” B.鑄造五銖錢C.派衛青、霍去病反擊匈奴 D.實行“鹽鐵官營”【答案】A【解析】根據“今諸侯或連城數十,地方千里”可知,漢武帝面對的是王國問題。根據所學知識可知,為了解決王國問題,漢武帝實行了推恩令。A正確;鑄造五銖錢、實行“鹽鐵官營”屬于經濟大一統措施,與題不符。BD錯誤;派衛青、霍去病反擊匈奴,與解決王國問題無關。C錯誤。綜上故選A。二、非選擇題21.秦漢時期是我國封建社會的初步發展時期,這一時期給我國的歷史發展帶來深遠影響。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開創新時代)材料一 我說……是中國封建統治階級中的一個杰出人物,不是因為他是一個王朝的創立者,而是因為他不自覺地順應了中國歷史發展的方向,充當了中國新興地主階級開辟道路的先鋒,在中國歷史上,消滅了封建領主制,開創了一個中央集權的封建專制主義的新的歷史時代。——歷史學家翦伯贊(1)結合所學知識回答,材料一中的“他”是誰 “他”創立的這個王朝的都城在哪里 材料中翦伯贊是怎樣評價“他”的 其主要依據是什么 (頒布新法令)材料二 公元前127年時,漢皇帝又下了一道法令,規定嫡長子只可繼承封地的一半,余下的封地分給其他子弟。于是,封地不斷縮小,其重要性也不斷下降,僅僅成為大地產。——斯塔夫里阿諾斯《全球通史》(2)材料二中的“漢皇帝”是誰 “又下了一道法令”指的是什么法令 結合所學知識回答,該法令的推行產生了什么影響 (維系大一統)材料三 秦漢時期的中央統治者,為了有效地維系“大一統”,都對統治思想進行了選擇,用以規范、整齊全國上下的思想……秦漢以后,即使是在分裂割據的年代里,追求統一仍始終是各族統治者和民眾的共同政治理念和奮斗目標。——《“大一統”之夢——秦漢政治文化的時代精神》(3)結合材料三和所學知識回答,秦朝統治者用以“規范、整齊”思想是借鑒了戰國時期哪一學派的主張 漢武帝選擇的“統治思想”是哪一學派 (發展主旋律)(4)綜上所述,概括指出中國歷史發展的主旋律。【答案】(1)秦始皇。咸陽。翦伯贊肯定秦始皇的貢獻,認為他是中國封建統治階級中的一個杰出人物。依據是秦始皇開創了一個中央集權的封建專制主義的新的歷史時代。(2)漢武帝。“推恩令”。削弱了諸侯王的勢力,加強了中央對地方的控制。(3)法家。儒家。(4)追求統一始終是中國歷史發展的主旋律。【解析】(1)依據材料一的“在中國歷史上,消滅了封建領主制,開創了一個中央集權的封建專制主義的新的歷史時代。”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材料一中的“他”是秦始皇。秦始皇創立的王朝是秦朝,秦朝的都城是咸陽。依據材料一的“他不自覺地順應了中國歷史發展的方向,充當了中國新興地主階級開辟道路的先鋒,在中國歷史上,消滅了封建領主制,開創了一個中央集權的封建專制主義的新的歷史時代。”可知材料中翦伯贊肯定秦始皇的貢獻,認為秦始皇是中國封建統治階級中的一個杰出人物。這一評價的主要依據是秦始皇開創了一個中央集權的封建專制主義的新的歷史時代。(2)依據材料二的“公元前127年時,漢皇帝又下了一道法令,規定嫡長子只可繼承封地的一半,余下的封地分給其他子弟。”可知材料二中的“漢皇帝”是漢武帝。“又下了一道法令”指的是漢武帝頒布“推恩令”。“推恩令”削弱了諸侯王的勢力,加強了中央對地方的控制。(3)結合材料三的“秦漢時期的中央統治者,為了有效地維系‘大一統’,都對統治思想進行了選擇,用以規范、整齊全國上下的思想”和所學知識可知,秦朝統治者用以“規范、整齊”思想是借鑒了戰國時期法家學派的主張。依據材料三的“秦漢以后,即使是在分裂割據的年代里,追求統一仍始終是各族統治者和民眾的共同政治理念和奮斗目標。”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漢武帝選擇的“統治思想”是儒家。(4)綜上題干材料,可以概括出追求統一始終是中國歷史發展的主旋律。22.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對中華民族發展具有重大意義,五千年中華文明發展史也是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歷史。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 華夏民族,非一族所成。太古以來,諸族錯居,接觸交通,各去小異而存大同,漸化合以成一族之形,后世所謂諸夏是也。——梁啟超《飲冰室合集》材料二 “大丈夫當學衛青、霍去病,立功沙漠,長驅數十萬眾,縱橫天下。”——曹彰材料三 (西晉滅亡后) 時海內大亂,獨江東差安,中國士民避亂者多南渡江。——《資治通鑒》卷八十七材料四 北魏孝文帝統一北方后,黃河流域民族大融合加速發展……鮮卑族原是游牧民族,文化程度較低,社會發展落后,進入文化程度較高的中原地區以后,他們接受先進文化也是歷史的必然。——人教版《中國歷史》七年級上冊(1)材料一中提到的“華夏民族”是由我國古代哪一部落聯盟形成的 (2)材料二中“縱橫天下”,是通過哪次戰役使哪一民族再也無力與西漢對抗 (3)根據材料三,“中國士民避亂者多南渡江”原因是什么 產生了什么影響 (4)根據材料四及所學知識,北魏孝文帝改革順應了什么趨勢 改革的根本目的是什么 (5)習近平指出:“實現中國夢必須凝聚中國力量,這就是中國各族人民大團結的力量。”那么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對中華民族的發展具有怎樣的意義 【答案】(1)炎黃聯盟。(2)漠北戰役。匈奴族。(3)中原地區戰亂不休,為躲避戰亂。給江南地區輸送了大量的勞動力,也帶來中原先進的生產工具和生產技術,促進了江南地區的開發。(4)趨勢:民族交融。根本目的:加強對黃河流域的統治。(5)為中華民族的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進一步豐富了中華民族的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等。(答案符合題目要求,言之有理即可)【解析】(1)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黃河流域的黃帝部落和炎帝部落結成聯盟,打敗了東方的蚩尤部落,炎黃部落聯盟以后逐漸形成為華夏族。材料一中提到的“華夏民族”是由我國古代炎黃聯盟形成的。(2)依據材料二的“大丈夫當學衛青、霍去病,立功沙漠”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公元前119年的漠北戰役,衛青、霍去病大敗匈奴,使匈奴族再也無力與西漢對抗。(3)根據材料三的“(西晉滅亡后) 時海內大亂,獨江東差安”可知,“中國士民避亂者多南渡江”原因是:中原地區戰亂不休,為躲避戰亂。北人南遷給江南地區輸送了大量的勞動力,也帶來中原先進的生產工具和生產技術,促進了江南地區的開發。(4)根據材料四的“北魏孝文帝統一北方后,黃河流域民族大融合加速發展”及所學知識可知,北魏孝文帝改革順應了民族交融的趨勢。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根本目的是加強對黃河流域的統治。(5)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為中華民族的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進一步豐富了中華民族的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等。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HYPERLINK "http://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2022年中考歷史與社會一輪復習過關練03中國古代史篇之漢武帝推進大一統格局一、選擇題1.史書上記載:“主父偃說上曰:‘愿陛下令諸侯得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于是上從其計。”用主父偃的策略解決當時問題的突出優點是( )A.用最少的時間解決游牧民族的侵擾 B.不費一兵不損寸土就削弱封國勢力C.可以極大增加中央的收入 D.使西漢從此再也沒有侯國和王國2.學習歷史需要善于總結。中西方歷史上跨公元前后的兩個國家政權是A.羅馬帝國與西漢 B.阿拉伯帝國與秦朝C.斯巴達國與東漢 D.拜占庭帝國與西晉3.如果古代有微信,那么漢武帝在微信朋友圈中最有可能“曬”出的內容是①起床后鍛煉身體做“五禽戲” ②上午聽取司隸校尉對官員的匯報③午后休閑時和大臣品嘗葡萄 ④下朝后與學者董仲舒聊儒家經典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4.漢初,諸侯王國“大者或五六郡,連城數十”;到漢武帝時,王國中“大國不過十余城”,小侯“不過數十里”。這一變化主要緣于漢朝A.實行推恩政令 B.平定七國之亂C.采取鹽鐵專營 D.推崇儒家學術5.以下兩幅朝代疆域示意圖分別是A.西周、東周 B.東周、秦 C.秦、西漢 D.西漢、東漢6.西域都護設置于A.公元前80年 B.公元前70年 C.公元前60年 D.公元前50年7.從政治、思想、經濟等方面鞏固了西漢大一統的局面,并使王朝開始進入鼎盛時期的皇帝是A.漢高祖 B.漢文帝 C.漢景帝 D.漢武帝8.“元狩二年,渾邪王降,以其地為武威、酒泉郡;元鼎六年,分置張掖、敦煌郡。”西漢政府此舉主要得益于A.衛青、霍去病擊潰匈奴 B."推恩令”的頒布C.中央加強對地方的監督 D.大力推行儒學教育9.漢武帝時期,通過設置下列哪一制度,有效地對州部內的地方官吏、豪強及其子弟進行了監督( )A.分封制度 B.郡縣制度 C.刺史制度 D.禪讓制度10.派衛青、霍去病出擊匈奴,取得河西走廊,并設置敦煌、張掖等郡縣的皇帝是( )A.秦始皇 B.漢武帝 C.唐太宗 D.宋太祖11.賈誼《治安策一》曰:“欲天下之治安,莫若眾建諸侯而少其力,力少則易使以義,國小則亡邪心。”以下西漢政策中,和材料主張相一致的是( )A.推行休養生息 B.“罷黜百家,獨尊儒術”C.實施“推恩令” D.實行鹽鐵專賣12.“南秀北雄,中國徐州”。徐州有“九朝帝王徐州籍”的美譽。作為漢高祖劉邦的故里,漢初分封為楚國,曾一度勢力過大威脅中央。漢武帝通過什么方法解決了這種問題( )A.獨尊儒術 B.推恩令 C.興辦太學 D.設丞相13.穿越時光隧道,你來到西漢時的最高學府太學,在這里你將學習( )A.法家治國之道 B.《孫子兵法》C.書法藝術 D.儒家經典14.秦統一六國后,建立起一整套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統一文字、貨幣、度量衡和車軌,修筑萬里長城。漢通過休養生息、解決王國問題、獨尊儒術和北擊匈奴,出現了“大一統”。從上述內容可以概括出秦漢時期的階段特征為( )A.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和社會危機 B.社會變革C.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建立和初步發展 D.國家的產生和發展15.經歷戰國、秦、漢,儒家思想由碌碌為無到成為封建社會正統思想的根本原因是( )A.它主張“民貴君輕” B.它得到了人民的擁護C.它吸收了其他各家的思想 D.它適應了專制制度的時代需要16.董仲舒在《春秋繁露》中說:“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為人主者,操生殺之權。”漢武帝對此言論十分欣賞,主要是其有利于( )A.光大儒家 B.恢復禮樂秩序C.加強皇權和中央權威 D.建立教育體系17.中國是一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國家統一是我國歷史發展的主流之一,下列事件有利于統一多民族國家鞏固的是( )①西漢設置西域都護 ②元朝設置宣政院③清朝設置臺灣府 ④清朝設立駐藏大臣A.①③④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18.漢初,諸侯“連城數十,地方千里”,輕則驕奢淫逸,重則聯手對抗中央。為解決這一問題,漢武帝所采取的主要措施是( )A.統一鑄造貨幣 B.實行推恩之策 C.推行儒學教育 D.統一鹽鐵經營19.公元前112年漢武帝頒布《罷郡國鑄錢令》,命令銷毀原各郡國的私鑄錢,將鑄幣權收歸中央。漢武帝這一措施( )A.使許多富商大賈控制了國家的經濟命脈 B.導致農民紛紛棄農經商C.削弱了朝廷對社會經濟的控制 D.是鞏固大一統局面的措施之一20.據《史記·平津侯主父列傳》記載:“古者諸侯不過百里,強弱之形易制。今諸侯或連城數十,地方千里,緩則驕奢易為淫亂,急則阻其強而合從以逆京師。”針對此問題,漢武帝( )A.頒布“推恩令” B.鑄造五銖錢C.派衛青、霍去病反擊匈奴 D.實行“鹽鐵官營”二、非選擇題21.秦漢時期是我國封建社會的初步發展時期,這一時期給我國的歷史發展帶來深遠影響。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開創新時代)材料一 我說……是中國封建統治階級中的一個杰出人物,不是因為他是一個王朝的創立者,而是因為他不自覺地順應了中國歷史發展的方向,充當了中國新興地主階級開辟道路的先鋒,在中國歷史上,消滅了封建領主制,開創了一個中央集權的封建專制主義的新的歷史時代。——歷史學家翦伯贊(1)結合所學知識回答,材料一中的“他”是誰 “他”創立的這個王朝的都城在哪里 材料中翦伯贊是怎樣評價“他”的 其主要依據是什么 (頒布新法令)材料二 公元前127年時,漢皇帝又下了一道法令,規定嫡長子只可繼承封地的一半,余下的封地分給其他子弟。于是,封地不斷縮小,其重要性也不斷下降,僅僅成為大地產。——斯塔夫里阿諾斯《全球通史》(2)材料二中的“漢皇帝”是誰 “又下了一道法令”指的是什么法令 結合所學知識回答,該法令的推行產生了什么影響 (維系大一統)材料三 秦漢時期的中央統治者,為了有效地維系“大一統”,都對統治思想進行了選擇,用以規范、整齊全國上下的思想……秦漢以后,即使是在分裂割據的年代里,追求統一仍始終是各族統治者和民眾的共同政治理念和奮斗目標。——《“大一統”之夢——秦漢政治文化的時代精神》(3)結合材料三和所學知識回答,秦朝統治者用以“規范、整齊”思想是借鑒了戰國時期哪一學派的主張 漢武帝選擇的“統治思想”是哪一學派 (發展主旋律)(4)綜上所述,概括指出中國歷史發展的主旋律。22.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對中華民族發展具有重大意義,五千年中華文明發展史也是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歷史。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 華夏民族,非一族所成。太古以來,諸族錯居,接觸交通,各去小異而存大同,漸化合以成一族之形,后世所謂諸夏是也。——梁啟超《飲冰室合集》材料二 “大丈夫當學衛青、霍去病,立功沙漠,長驅數十萬眾,縱橫天下。”——曹彰材料三 (西晉滅亡后) 時海內大亂,獨江東差安,中國士民避亂者多南渡江。——《資治通鑒》卷八十七材料四 北魏孝文帝統一北方后,黃河流域民族大融合加速發展……鮮卑族原是游牧民族,文化程度較低,社會發展落后,進入文化程度較高的中原地區以后,他們接受先進文化也是歷史的必然。——人教版《中國歷史》七年級上冊(1)材料一中提到的“華夏民族”是由我國古代哪一部落聯盟形成的 (2)材料二中“縱橫天下”,是通過哪次戰役使哪一民族再也無力與西漢對抗 (3)根據材料三,“中國士民避亂者多南渡江”原因是什么 產生了什么影響 (4)根據材料四及所學知識,北魏孝文帝改革順應了什么趨勢 改革的根本目的是什么 (5)習近平指出:“實現中國夢必須凝聚中國力量,這就是中國各族人民大團結的力量。”那么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對中華民族的發展具有怎樣的意義 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HYPERLINK "http://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2022年中考歷史與社會一輪復習過關練 03:中國古代史篇之漢武帝推進大一統格局(原卷版).doc 2022年中考歷史與社會一輪復習過關練 03:中國古代史篇之漢武帝推進大一統格局(解析版).doc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