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2022年中考歷史與社會一輪復習過關練04中國古代史篇之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的民族交融一、選擇題1.在歷史課上,同學們講了許多關于三國鼎立的故事,下列故事所反映的史實對三國鼎立局面的形成影響最大( )A.官渡之戰 B.赤壁之戰 C.三顧茅廬 D.聞雞起舞2.下列關于我國古代人口大遷徙的理解,錯誤的一項是A.人口大遷徙造成了社會大動亂 B.戰爭、天災導致人口大遷徙C.它有利于遷入地區的經濟發展 D.主要是黃河流域的人口遷徙到長江流域A.《宣示表》 B.《蘭亭集序》 C.《綴術》 D.《女史箴圖》4.“斷諸北語,一從正音”中的“北語”即鮮卑語,事件是A.吳起變法 B.商鞅變法 C.北魏孝文帝改革 D.戊戌變法5.它是一份珍貴的歷史文化遺產,是我國現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農書,記錄了鮮卑人先進的畜牧經驗,主要總結了黃河流域農業生產經驗,成為當時民族交融的歷史見證。它就是A.《農政全書》 B.《農桑輯要》 C.《齊民要術》 D.《本草綱目》6.魏晉南北朝時期,有多個少數民族政權統一過黃河流域。其中由氐族建立的政權是A.北齊 B.北魏 C.北周 D.前秦7.江南好,風景舊曾諳。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江南地區得到開發的具體表現包括①修建水利工程,荒地變良田 ②種植雙季稻 ③糞肥得到推廣 ④麥稻兼作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8.江南經濟的發展是古代中國的一抹亮麗,在魏晉南北朝時期,江南地區得以開發的最主要原因是A.北方人民南遷帶來先進技術 B.南方的自然條件優越C.南方地區比較安定 D.南方人比北方人勤勞9.前秦之稱最早見于《十六國春秋》,因其所據為戰國時秦國故地而得名,它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北方的少數民族政權。前秦與南方的哪一政權形成對峙的局面A.西晉 B.東晉 C.南朝 D.成漢10.下面對三國鼎立局面的評價,哪一項是符合歷史發展趨勢的A.局部統一,為全國統一創造了條件 B.三國鼎立,加劇了國家的分裂C.破壞了民族關系,不利于民族融合 D.戰亂頻繁,破壞了社會經濟11.歷史圖片包含著豐富的歷史信息,能夠反映不同時期的歷史現象。觀察下面三幅圖片,下列表述與圖片反映的相關信息不相符的是①《齊民要術》是我國現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農書②《洛神賦圖》是東漢著名畫家顧愷之的代表作③山西大同的云岡石窟是孝文帝遷都后開鑿的④上述圖片是我國古代北方各少數民族社會習俗等方面相互融合的反映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12.明朝人章黃論中國經濟地區差異時說:“秦漢以前,西北壯而東南稚也。魏晉而下,壯者之齒益衰,稚者之年方長。至于宋朝,而壯者已老,稚者已壯矣!”造成以上經濟現象的主要原因是A.北方地區經過長期開發而資源耗竭 B.人口和生產技術向南方的不斷遷移C.政治中心由西北地區轉向東部地區 D.海上絲綢之路取代了陸路絲綢之路13.魏晉南北朝時期,北方人口南遷至長江中下游一帶,部分移民到達嶺南一帶。這種現象產生的影響是A.有利于接受漢族先進文化 B.加強了民族融合C.經濟重心開始南移 D.促進江南地區的開發14.秦漢以來江南地廣人稀,生產力不發達。但在魏晉南北朝時期,江南地區得以開發的最主要原因是A.自然條件優越 B.統治者施行仁政C.水利設施齊全 D.中原漢人南遷帶來先進技術15.羅貫中《三國演義》開篇寫到“話說天下大勢,合久必分,分久必合”,這句話里的最后一個“合”指的是A.秦統一六國 B.漢武帝的大一統 C.司馬炎建立的西晉 D.北魏統一黃河流域16.下圖為我國古代朝代更替示意圖的某一片斷。圖中①②③代表的朝代分別是A.蜀、東晉、唐 B.東漢、遼、元C.蜀、東晉、隋 D.西漢、秦、五代十國17.歷史事件并不是孤立發展的,我們要善于發現不同歷史事件之間的聯系。下列歷史事件(現象)存在因果關系的是①昭君出塞——絲綢之路開辟②漢初的休養生息——文景之治③赤壁之戰——曹操統一北方④南北朝動蕩不安——佛教興盛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②④18.北朝正史記載,有姓名可考的不同民族通婚共241起,僅北魏-朝民族問通婚就有121起,史書上來記載的更多。這反映了南北朝時期A.南北政權對峙 B.江南得到開發 C.北方民族交融 D.重視編修史書19.我國歷史上曾經出現三國分立的局面,被形象地稱為“三國鼎立”。奠定三國鼎立局面的戰役是A.長平之戰 B.赤壁之戰 C.官渡之戰 D.淝水之戰20.三國時期,各國都注意發展生產,吳國最發達的是A.紡織業 B.造船業 C.制瓷業 D.農業二、非選擇題21.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圖1中國歷史紀年表(部分)(1)根據圖1填寫①、②兩處的朝代名稱,并指出這兩個朝代的相似之處。材料二:(2)寫出圖2中連接淮水和長江的這段運河的名稱(。1分)指出詩人皮日休把“此河”評價為“共禹論功不較多”的理由。材料三:著名歷史學家陳演恪曾說:“李唐傳世近三百年,而楊隋享國為時甚短,倆朝之典章制度傳授因襲幾無不同,故可視為一體”。(3)綜合上述三則材料,概述隋朝對我國多民族國家的統一和發展作出的貢獻。22.中華民族的發展史是一部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歷史。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秦漢時期我國的民族關系呈現出明顯的區域特征,即西部的貿易和交流日益頻繁,在漢武帝時期尤為明顯;南方地區的開發和融合加強,而北方邊境卻戰爭不斷。材料二:“然寄鑿空,諸后使往老皆稱博望侯,以為質于外國,外國由是信之。”——《漢書·張騫傳》材料三:如果說從平城到洛陽的北魏是漢化先行者,那么西魏、北周就是追隨者……北周政權,折射出中華民族歷史重新走向全國統一的曙光……隋朝的統一,建立在魏晉南北朝民族大融合的基礎之上。——《簡明中國讀本史》(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西漢時期"西部的貿易和交流頻繁"通過什么路線實現的?秦漢時期,在北方邊境主要與哪個少數民族戰爭不斷?(2)材料二中張騫“鑿空”指什么?張騫“鑿空”后,西漢政府設置了什么機構對西域地區進行有效管轄?(3)北魏成為“漢化先行者”得益于誰的改革?根據材料三指出,魏晉南北朝時期的民族交融的歷史作用?(4)綜合上述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歸納從秦漢至魏晉南北朝政府處理民族關系的主要方式有哪些?(寫出兩種)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HYPERLINK "http://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2022年中考歷史與社會一輪復習過關練04中國古代史篇之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的民族交融一、選擇題1.在歷史課上,同學們講了許多關于三國鼎立的故事,下列故事所反映的史實對三國鼎立局面的形成影響最大( )A.官渡之戰 B.赤壁之戰 C.三顧茅廬 D.聞雞起舞【答案】B【解析】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在赤壁之戰后,曹操退守黃河流域一帶,不敢再輕易南下;孫權在長江中下游地區的勢力得到鞏固;劉備乘機占領湖北、湖南的大部分地區,又向西進占四川;赤壁之戰為三國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礎,影響最大,故選B;官渡之戰為曹操統一北方奠定基礎,與題干主旨不符,故排除A;三顧茅廬講的是劉備三次請求諸葛亮輔佐的故事,與題干主旨不符,故排除C;聞雞起舞講的是東晉祖逖的勵志故事,故排除D。故答案為B。2.下列關于我國古代人口大遷徙的理解,錯誤的一項是A.人口大遷徙造成了社會大動亂 B.戰爭、天災導致人口大遷徙C.它有利于遷入地區的經濟發展 D.主要是黃河流域的人口遷徙到長江流域【答案】A【解析】根據所學知識可知,魏晉南北朝時期,由于北方戰亂,人口大量南遷,促進了江南地區經濟的開發,這是我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人口南遷。因此人口大遷徙沒有造成社會大動亂;故A符合題意;B說法正確,不符合題意;我國古代大遷徙有利于促進遷入地區的發展,故C不符合題意;我國古代人口大遷徙從北方遷往南方,主要是黃河流域的人口遷徙到長江流域,故D不符合題意。故選A 。【點睛】3.有一書法作品,全篇324字,凡重復的字,寫法各不相同,筆法之玄妙,似有神功,有“天下第一行書”的美譽。該作品是A.《宣示表》 B.《蘭亭集序》 C.《綴術》 D.《女史箴圖》【答案】B【解析】根據所學知識可知,東晉的王羲之集書法之大成,寫出的字,或端秀清新,或“飄若浮云,矯若驚龍”。他的代表作《蘭亭集序》,有“天下第一行書”的美譽,王羲之被后人稱為“書圣”。故B符合題意;A項《宣示表》是三國時魏鐘繇的作品;C項《綴術》是祖沖之的數學著作;D項《女史箴圖》是東晉畫家顧愷之的作品;故ACD不合題意。故選B。4.“斷諸北語,一從正音”中的“北語”即鮮卑語,事件是A.吳起變法 B.商鞅變法 C.北魏孝文帝改革 D.戊戌變法【答案】C【解析】“北語”即鮮卑語,“正音”則是漢語。“斷諸北語,一從正音”要求官員都使用漢語,據此可知材料是北魏孝文帝改革中的說漢語措施,C符合題意;ABD沒有改學漢語的改革內容,排除。故選C。5.它是一份珍貴的歷史文化遺產,是我國現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農書,記錄了鮮卑人先進的畜牧經驗,主要總結了黃河流域農業生產經驗,成為當時民族交融的歷史見證。它就是A.《農政全書》 B.《農桑輯要》 C.《齊民要術》 D.《本草綱目》【答案】C【解析】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北朝的賈思勰是我國歷史上著名的農學家,著有《齊民要術》一書。《齊民要術》是我國現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農書,總結了我國北方勞動人民長期積累的生產經驗,介紹了農、林、牧、副、漁等方面的生產技術,內容十分豐富,在世界農學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故C項符合題意;A項是明代的農業著作,不是現存最早的農書,故排除A項;B項是元代的農業著作,不是現存最早的農書,故排除B項;D項是明代的藥物學著作,故排除D。故選C。6.魏晉南北朝時期,有多個少數民族政權統一過黃河流域。其中由氐族建立的政權是A.北齊 B.北魏 C.北周 D.前秦【答案】D【解析】根據所學知識可知,4世紀后期,氐族人建立了前秦政權。前秦王苻堅重用漢人王猛為丞相,勵精圖治,前秦迅速強大起來,消滅了北方的其他割據政權,統一了黃河流域。故D符合題意。ABC不符合題意,故排除ABC項。故選D。7.江南好,風景舊曾諳。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江南地區得到開發的具體表現包括①修建水利工程,荒地變良田 ②種植雙季稻 ③糞肥得到推廣 ④麥稻兼作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答案】D【解析】根據所學知識可知,魏晉南北朝時期,由于北方人的大量南遷等因素,江南地區得到開發。經過南北方人民的共同勞動,修建水利工程,荒地變良田;江南以種植水稻為主,種植雙季稻;稻田里開始使用綠肥;牛耕和糞肥得到推廣;小麥的種植推廣到江南,稻麥間種。故 ①②③④符合題意,D正確;ABC不全面,故ABC錯誤。故選D。8.江南經濟的發展是古代中國的一抹亮麗,在魏晉南北朝時期,江南地區得以開發的最主要原因是A.北方人民南遷帶來先進技術 B.南方的自然條件優越C.南方地區比較安定 D.南方人比北方人勤勞【答案】A【解析】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北方人口的南遷,充實了江南的勞動力,帶去了先進的生產工具的生產方式,促進了江南的開發,故A符合題意;南方的自然條件優越是江南開發的自然條件,南方地區比較安定是江南地區得到開發的社會環境,排除BC;無論北方人還是南方人都勤勞,排除D。故選A。9.前秦之稱最早見于《十六國春秋》,因其所據為戰國時秦國故地而得名,它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北方的少數民族政權。前秦與南方的哪一政權形成對峙的局面A.西晉 B.東晉 C.南朝 D.成漢【答案】B【解析】根據所學可知,前秦統治時期是在351---394年,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北方的少數民族政權;317年司馬睿在健康稱帝,東晉建立。前秦與南方的東晉形成對峙的局面,故B項符合題意;西晉不是南方的政權,故A錯誤;南朝與成漢沒有和前秦對峙,故排除CD項。故選B。10.下面對三國鼎立局面的評價,哪一項是符合歷史發展趨勢的A.局部統一,為全國統一創造了條件 B.三國鼎立,加劇了國家的分裂C.破壞了民族關系,不利于民族融合 D.戰亂頻繁,破壞了社會經濟【答案】A【解析】根據所學知識可知,赤壁之戰后,曹操退守黃河流域一帶,孫權在長江中下游的勢力得到鞏固,劉備乘機占領湖北、湖南的大部分地區,又向西進占四川。220年,曹操的兒子曹丕廢掉漢獻帝,自稱皇帝,國號魏,定都洛陽,221年,劉備在成都稱帝,國號漢,史稱蜀,222年,孫權稱王,國號吳,后定都建業。三國鼎立的局面形成。三國鼎立局面形成,實現了局部統一,為全國統一創造了條件,故A符合題意;B排除;三國鼎立局面形成,實現了局部統一,利于民族融合,故C排除;戰亂頻繁,破壞了社會經濟是戰亂消極的影響,與題干“符合歷史發展趨勢”不符,故D排除。故選A。11.歷史圖片包含著豐富的歷史信息,能夠反映不同時期的歷史現象。觀察下面三幅圖片,下列表述與圖片反映的相關信息不相符的是①《齊民要術》是我國現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農書②《洛神賦圖》是東漢著名畫家顧愷之的代表作③山西大同的云岡石窟是孝文帝遷都后開鑿的④上述圖片是我國古代北方各少數民族社會習俗等方面相互融合的反映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答案】D【解析】根據材料,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東晉的顧愷之是最著名的畫家,畫作《女史箴圖》《洛神賦圖》等堪稱珍品。故②不正確,符合題意;北魏孝文帝在新都洛陽開鑿龍門石窟,北魏遷都洛陽后(494年),云岡石窟大規模的開鑿活動停止了。故③不正確,符合題意;《齊民要術》不能反映出我國古代北方各少數民族社會習俗等方面相互融合,故④不正確,符合題意;故D符合題意;《齊民要術》是北朝北魏時期,中國杰出農學家賈思勰所著的一部綜合性農學著作,是世界農學史上專著之一,也是中國現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農書。故①正確,不符合題意;故ABC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D。12.明朝人章黃論中國經濟地區差異時說:“秦漢以前,西北壯而東南稚也。魏晉而下,壯者之齒益衰,稚者之年方長。至于宋朝,而壯者已老,稚者已壯矣!”造成以上經濟現象的主要原因是A.北方地區經過長期開發而資源耗竭 B.人口和生產技術向南方的不斷遷移C.政治中心由西北地區轉向東部地區 D.海上絲綢之路取代了陸路絲綢之路【答案】B【解析】材料“秦漢以前,西北壯而東南稚也。魏晉而下,壯者之齒益衰,稚者之年方長。至于宋朝,而壯者已老,稚者已壯矣!”意思是從秦漢到宋朝,北方經濟實力由強到弱,而南方實力由弱到強,最后導致的結果是經濟重心向南轉移完成。結合所學知識,我們可知主要的原因是當時北方的人口和生產技術不斷的向南轉移,導致南方經濟最終超過北方。故B符合題意;北方地區長期開發資源耗竭是原因之一,但不是主要因素。A錯誤;政治中心的轉移是隨著經濟重心南移而完成的,不是經濟重心南移的原因,C錯誤;經濟重心的南移和絲綢之路的轉移沒有關系,D錯誤。故選B。13.魏晉南北朝時期,北方人口南遷至長江中下游一帶,部分移民到達嶺南一帶。這種現象產生的影響是A.有利于接受漢族先進文化 B.加強了民族融合C.經濟重心開始南移 D.促進江南地區的開發【答案】D【解析】魏晉南北朝時期,北方人口南遷,促進了江南地區的發展,故D符合題意;有利于接受漢族先進文化是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影響,與題干無關,故A不符合題意;北方人口南遷有利于加強民族融合,而非題干的主旨,故B不符合題意;中國經濟重心的南移從漢末三國時期開始,故C不符合題意。故選D。14.秦漢以來江南地廣人稀,生產力不發達。但在魏晉南北朝時期,江南地區得以開發的最主要原因是A.自然條件優越 B.統治者施行仁政C.水利設施齊全 D.中原漢人南遷帶來先進技術【答案】D【解析】根據題干信息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魏晉南北朝時期,由于北方戰亂,北方人口大量南遷,給江南帶來了先進的生產經驗和生產技術,這是江南地區得以開發的最主要原因。故D符合題意;自然條件優越屬于客觀原因,而非最主要原因,故A不符合題意;統治者施行仁政屬于政治支持,而非最主要的原因,故B不符合題意;水利設施齊全,與史實不符,故C不符合題意;故選D。15.羅貫中《三國演義》開篇寫到“話說天下大勢,合久必分,分久必合”,這句話里的最后一個“合”指的是A.秦統一六國 B.漢武帝的大一統 C.司馬炎建立的西晉 D.北魏統一黃河流域【答案】C【解析】結合所學可知,公元200年,曹操打敗袁紹,取得了官渡之戰的勝利,奠定曹操統一北方的基礎,之后曹操率軍北渡黃河,統一了黃河流域。220年,曹操的兒子曹丕廢掉漢獻帝,自稱皇帝,國號魏,定都洛陽,統一北方。263年,曹魏滅蜀,266年,司馬懿的孫子司馬炎篡奪皇位取代魏國建立了晉朝,定都在洛陽,史稱“西晉”。280年,西晉滅掉吳國,結束了分裂的局面,統一全國。故C符合題意;材料指的是的三國時期而非秦朝,故A不符合題意;漢武帝的大一統之前的政治局面也是統一的漢王朝,故B不符合題意;北魏統一黃河流域,僅屬于局部統一,而非全國統一,故D不符合題意;故選C。16.下圖為我國古代朝代更替示意圖的某一片斷。圖中①②③代表的朝代分別是A.蜀、東晉、唐 B.東漢、遼、元C.蜀、東晉、隋 D.西漢、秦、五代十國【答案】C【解析】根據所學知識可知,①處于三國鼎立時期,題目給出了魏國和吳國,由此可知①是蜀國;西晉結束后,東晉建立,因此②是東晉;隋朝滅掉北周和陳,統一了全國,③是隋朝。故C正確;ABD不符合題意,故排除ABD項。故選C。17.歷史事件并不是孤立發展的,我們要善于發現不同歷史事件之間的聯系。下列歷史事件(現象)存在因果關系的是①昭君出塞——絲綢之路開辟②漢初的休養生息——文景之治③赤壁之戰——曹操統一北方④南北朝動蕩不安——佛教興盛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②④【答案】D【解析】漢武帝時期,張騫通西域,開辟了絲綢之路,排除①;西漢初年,實行休養生息政策,漢文帝和漢景帝獎勵努力耕作的農民,勸誡百官關心農桑,提倡節儉,并以身作則,重視“以德化民”,開創了“文景之治”,故②符合題意;公元200年,曹操軍與袁紹軍相持于官渡,曹操奇襲袁軍在烏巢的糧倉,繼而擊潰袁軍主力,史稱官渡之戰,它奠定了曹操統一中國北方的基礎,排除③;南北朝動蕩不安,統治者利用佛教麻痹民眾,而民眾通過佛教尋求精神寄托,佛教由之興盛,故④符合題意。故②④組合,排除ABC,D符合題意。故選D。18.北朝正史記載,有姓名可考的不同民族通婚共241起,僅北魏-朝民族問通婚就有121起,史書上來記載的更多。這反映了南北朝時期A.南北政權對峙 B.江南得到開發 C.北方民族交融 D.重視編修史書【答案】C【解析】依據所學知識可知,“有姓名可考的不同民族通婚共241起,僅北魏一朝民族間通婚就有121 起,史書上未記載的更多”,可知民族間通婚,體現民族交融,故C正確;選項ABD與題干內容不符,不符合題意,排除。綜上答案C。19.我國歷史上曾經出現三國分立的局面,被形象地稱為“三國鼎立”。奠定三國鼎立局面的戰役是A.長平之戰 B.赤壁之戰 C.官渡之戰 D.淝水之戰【答案】B【解析】208年,曹操率領二十多萬大軍南下, 在赤壁與孫劉聯軍展開激戰。結果,周瑜指揮聯軍用火攻的辦法,以少勝多大敗曹軍,史稱赤壁之戰,它為三國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礎,故B符合題意;長平之戰為秦統一奠定了基礎,官渡之戰為曹操統一北方奠定了基礎,淝水之戰是前秦和東晉之間的戰役,排除ACD。故選B。20.三國時期,各國都注意發展生產,吳國最發達的是A.紡織業 B.造船業 C.制瓷業 D.農業【答案】B【解析】根據材料“吳國最發達的行業”結合所學知識可知,三國時期,各國都注意發展生產,在吳國最發達的是造船業,因為吳國還發展了海外貿易;故項B符合題意;吳國的紡織業、制瓷業、農業均不如造船業,故排除ACD項。故選B 。二、非選擇題21.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圖1中國歷史紀年表(部分)(1)根據圖1填寫①、②兩處的朝代名稱,并指出這兩個朝代的相似之處。材料二:(2)寫出圖2中連接淮水和長江的這段運河的名稱(。1分)指出詩人皮日休把“此河”評價為“共禹論功不較多”的理由。材料三:著名歷史學家陳演恪曾說:“李唐傳世近三百年,而楊隋享國為時甚短,倆朝之典章制度傳授因襲幾無不同,故可視為一體”。(3)綜合上述三則材料,概述隋朝對我國多民族國家的統一和發展作出的貢獻。【答案】(1)①西晉②隋朝相似之處:都是結束分裂實現統一的朝代。(2)邗溝理由:隋煬帝開鑿貫通南北的大運河,加強了南北地區政治、經濟和文化交流,某些河段至今仍然發揮著水路運輸作用。(3)隋朝建立后統一南北,結束了長時間政權分立的局面;開通了貫通南北的大運河;創立了科舉制和三省六部制,對后世有深遠影響。【解析】(1)根據所學知識可知,西晉的起止時間是266-317年。因此①是西晉。隋朝的起止時間是581-618年。因此②是隋朝。根據圖示可知,西晉和隋朝都結束分裂,實現了統一。(2)根據圖片所給提示可知,連接淮水和長江的運河是邗溝。根據所學知識可知,隋煬帝開鑿貫通南北的大運河,加強了南北地區政治、經濟和文化交流,某些河段至今仍然發揮著水路運輸作用。因此有“共禹論功不較多”這樣的評價。(3)根據材料“倆朝之典章制度傳授因襲幾無不同,故可視為一體”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隋朝建立后統一南北,結束了長時間政權分立的局面,有利于促進社會的發展。開通了貫通南北的大運河,,加強了南北地區政治、經濟和文化交流。創立了科舉制和三省六部制,對后世有深遠影響。22.中華民族的發展史是一部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歷史。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秦漢時期我國的民族關系呈現出明顯的區域特征,即西部的貿易和交流日益頻繁,在漢武帝時期尤為明顯;南方地區的開發和融合加強,而北方邊境卻戰爭不斷。材料二:“然寄鑿空,諸后使往老皆稱博望侯,以為質于外國,外國由是信之。”——《漢書·張騫傳》材料三:如果說從平城到洛陽的北魏是漢化先行者,那么西魏、北周就是追隨者……北周政權,折射出中華民族歷史重新走向全國統一的曙光……隋朝的統一,建立在魏晉南北朝民族大融合的基礎之上。——《簡明中國讀本史》(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西漢時期"西部的貿易和交流頻繁"通過什么路線實現的?秦漢時期,在北方邊境主要與哪個少數民族戰爭不斷?(2)材料二中張騫“鑿空”指什么?張騫“鑿空”后,西漢政府設置了什么機構對西域地區進行有效管轄?(3)北魏成為“漢化先行者”得益于誰的改革?根據材料三指出,魏晉南北朝時期的民族交融的歷史作用?(4)綜合上述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歸納從秦漢至魏晉南北朝政府處理民族關系的主要方式有哪些?(寫出兩種)【答案】(1)路線:絲綢之路;民族:匈奴。(2)鑿空:張騫出使西域或張騫開辟了通往西域的道路;機構:西域都護府。(3)改革:北魏孝文帝或孝文帝;作用:為實現全國統一奠定了基礎或促進了全國統一。(4)戰爭、設立管轄機構、友好貿易往來。【解析】(1)路線:根據材料一“秦漢時期我國的民族關系呈現出明顯的區域特征,即西部的貿易和交流日益頻繁”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西漢時期,漢武帝派張騫出使西域,開辟了絲綢之路,促進了“西部的貿易和交流日益頻繁”。民族:結合所學可知,秦漢時期,北方邊境主要是與匈奴戰爭不斷。(2)鑿空:據材料二“然騫鑿空,諸后使往者皆稱博望侯,以為質于外國,外國由是信之。”可知,漢武帝為反擊匈奴,于公元前138年,派張騫出使西域。張騫到過大宛、大月氏等國,獲得了前所未聞的西域資料,也向各國介紹了漢朝的情況。司馬遷將此行稱為“鑿空”。機構: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公元前60年,西漢政府設置了西域都護府,這是新疆地區正式接受中央政權管轄的開始。(3)改革:據材料三“如果說從平城到洛陽的北魏是漢化先行者,那么西魏、北周就是追隨者”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北魏成為“漢化先行者”得益于孝文帝改革。作用:根據材料“北周政權,折射出中華民族歷史重新走向全國統一的曙光……隋朝的統一,建立在魏晉南北朝民族大融合的基礎之上。”可知,為實現全國統一奠定了基礎。(4)根據材料中秦漢與匈奴的關系、張騫通西域、北魏孝文帝改革等史實并結合所學,從戰爭、設立管轄機構、友好貿易往來等方面進行歸納。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HYPERLINK "http://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2022年中考歷史與社會一輪復習過關練 04:中國古代史篇之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的民族交融(原卷版).doc 2022年中考歷史與社會一輪復習過關練 04:中國古代史篇之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的民族交融(解析版).doc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