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2022年中考歷史與社會一輪復習過關練10中國古代史篇之中國古代的對外交往一、選擇題1.明清時期,形成了一些擁有雄厚資本的大型商幫。在浙江杭州創立了“胡慶余堂”中藥店的胡雪巖,來自安徽徽州績溪,清代著名的紅頂商人。胡雪巖屬于A.浙商 B.徽商 C.晉商 D.港商【答案】B【解析】依據題干和所學知識,商幫是明清時期以鄉土親緣為紐帶形成的商人群體,胡雪巖來自安徽徽州績溪,因此屬于徽商,B正確;浙商來自于浙江,晉商來自于山西,港商來自于香港,ACD排除。故選B。2.“600多年前,他率領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船隊7次遠航,開創了西太平洋與印度洋之間的亞非海上交通線,為人類的航海事業做出了偉大貢獻。”這里的“他”指的是( )A.鄭和 B.戚繼光 C.迪亞士 D.哥倫布【答案】A【解析】明朝時期鄭和下西洋,船隊從劉家港出發,到達亞非30多個國家和地區,最遠到達紅海沿岸和非洲東海岸。鄭和下西洋時間之長,規模之大,堪稱世界航海史上的空前壯舉,不僅增進了中國與亞非國家和地區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來,而且開創了西太平洋與印度洋之間的亞非海上交通線,為人類的航海事業作出了偉大貢獻,A項正確;明朝時期戚繼光抗倭,排除B項;迪亞士、哥倫布都是新航路開辟時期的航海家,材料沒有涉及,排除CD項。故選A項。3.假如你在百度搜索引擎中輸入“1405—1433”“七次遠航”“劉家港”這三個關鍵詞,最有可能出現的事件是( )A.哥倫布發現美洲 B.達·伽馬到達印度 C.麥哲倫環球航行 D.鄭和下西洋【答案】D【解析】依據所學知識可知,明朝時期,鄭和率領船隊,從1405年到1433年先后七次下西洋,其路線是從江蘇劉家港出發,穿越馬六甲海峽,橫渡印度洋,最遠到達非洲東海岸和紅海沿岸,D項正確;哥倫布發現美洲、達·伽馬到達印度、麥哲倫環球航行都屬于15世紀、16世紀之交歐洲航海家開辟新航路的事件,排除ABC項。故選D。4.孫中山先生曾說:“凡一國之盛衰,在乎海權之得失……”下列說法能印證孫中山先生觀點的有( )①鄭和下西洋,大大發展了明朝的海外貿易②強大的海軍力量幫助英國成為了“日不落帝國”③鴉片戰爭中,由于中國海防力量薄弱,英軍沿海北上,迅速使清政府屈服④甲午戰爭中北洋海軍的慘敗宣告了洋務運動的破產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答案】C【解析】從題干中的“凡一國之盛衰,在乎海權之得失”可以看出孫中山先生強調了海防的重要性,強大的海軍力量幫助英國成為了“日不落帝國”,英國先后打敗了荷蘭和法國,成為了世界上最大的殖民國家,②符合題意;鴉片戰爭中,由于中國海防力量薄弱,英軍沿海北上,迅速使清政府屈服,③符合題意;甲午戰爭中北洋海軍的慘敗宣告了洋務運動的破產,說明了洋務運動沒有建立強大的海防力量,沒有使中國走上富強的道路,④符合題意;鄭和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壯舉,加強了中外經濟文化的交流,與題意無關,①排除。故C正確,ABD排除。故答案為C。5.某班同學準備排練關于明成祖朱棣的歷史劇,劇中可能出現的歷史情景是A.定都應天府 B.廢除丞相制度 C.設立行省制度 D.派遣鄭和下西洋【答案】D【解析】依據所學可知,明成祖朱棣在位時為宣揚國威,加強與海外諸國的聯系,派鄭和下西洋,D正確;明太祖朱元璋定都應天府(今南京),而明成祖遷都北京,A排除;廢除丞相制度的是明太祖,B排除;元朝設立行省制度,C排除。故答案為D。6.在歷史學習中搜集到以下圖片,要為圖片擬定一個主題。最恰當的應是A.抵抗侵略 B.祖國統一 C.民族團結 D.中外交往【答案】D【解析】依據圖片信息并結合所學可知,“張騫通西域”促進了漢朝與西域各國之間的相互了解與往來,為溝通東西方交流的絲綢之路開辟奠定了基礎;“玄奘西行”促進了中印文化交流;“鑒真東渡”促進了中日文化交流;“鄭和下西洋”促進了中國與亞非各國的友好往來,所以圖片最恰當的應是中外交往,D項符合題意;而ABC三項均與圖片信息主旨不符,排除。故選D。7.唐朝,我國有一位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杰出貢獻的使者,他是( )A.張騫 B.班超 C.鑒真 D.玄奘【答案】C【解析】根據所學可知,唐朝時,鑒真東渡日本,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杰出貢獻,故C符合題意;張騫、班超均是漢代人,玄奘為中印文化交流做出了貢獻,故ABD均不符合題意。故選C。8.下列三幅圖片共同反映了A.寺院建筑的中國化 B.佛教文化的傳播與發展C.文化傳播者的堅韌 D.雕塑藝術的古樸與精湛【答案】B【解析】根據所學知識,東漢明帝提出派人西行求佛使者遇到兩位西域僧人,求得佛經、佛像,一同回到洛陽。明帝下令修建寺廟,讓僧人譯經,因當時用白馬馱載經書和佛像,故該寺名為白馬寺。南北朝時期,統治階級為宣揚佛教,在一些地方的山崖上開鑿了許多石窟,其中最著名的是,山西大同的云岡石窟和河南洛陽的龍門石窟。這些石窟群里,雕刻著成千上萬的佛像。唐朝高僧鑒真東渡日本傳播佛法,由此可知,題干三幅圖片共同反映了佛教文化的傳播與發展,故B正確;提報唐招提寺內的建筑塑像不能體現寺院建筑中國化,故排除A項;白馬寺和龍門石窟不能體現文化傳播者的堅韌,故排除C項;白馬寺不能體現雕塑藝術,故排除D項。故選B。9.以下關于古代絲綢之路的敘述,需要修改的是A.張騫為“絲綢之路”的開辟作出了重大貢獻B.以長安為起點,經河西走廊和今新疆地區,翻越蔥嶺,通向西亞和歐洲C.絲綢之路是聯系中外的紐帶,溝通東西方的橋染D.絲綢之路向內地輸入的主要是絲綢【答案】D【解析】本題要求選出錯誤的選項。張騫出使西域,開辟了“絲綢之路”。在這條絲綢之路上,對外輸出的主要是絲綢,故D符合題意;絲綢之路以長安為起點,經河西走廊和今新疆地區,翻越蔥嶺最終通向西亞和歐洲,排除AB;絲綢之路是聯系中外的紐帶,溝通東西方的橋梁,排除C。故選D。10.近年來,國際恐怖組織“東突”在新疆制造一系列恐怖事件,他們的分裂活動遭到新疆各族人民的唾罵。下列能證明新疆是我國領土的史實是A.班超經營西域 B.公元前60年西漢政府設置西域都護C.漢高祖采取和親政策 D.昭君出塞【答案】B【解析】依據所學知識可知公元前60年,西漢設置西域都護,總管西域事務。從此,今新疆地區開始隸屬于中央政府,成為我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能證明新疆是我國領土的史實是公元前60年西漢政府設置西域都護。綜上所述,B符合題意;ACD選項不能證明新疆是我國領土的史實,排除。故選B。11.“有容乃大”是唐朝超越前朝的特有文化氣派。以下能體現唐朝“有容乃大”的是①玄奘西行前往天竺取經 ②鑒真東渡日本傳播佛學③日本多次派遣唐使來華 ④馬可·波羅來中國經商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答案】A【解析】根據材料內容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唐太宗在位時,玄奘西行到天竺取經;唐玄宗在位時,鑒真東渡日本傳播佛學;為了學習唐朝文化,日本多次派遣唐使來華,故A正確;馬可·波羅來中國經商發生在元朝,與唐朝無關,可以排除④。故BCD不符合題意。故選A。12.尋訪古跡、實地考察是學習歷史的一種方法。古城西安是中國歷史的一位特殊“見證者”,它見證了①漢武帝派張騫出使西域 ②近代第一個不平等條約的簽訂③光緒年間的“公車上書” ④張學良和楊虎城發動“兵諫”A.①② B.③① C.②③ D.①④【答案】D【解析】依據已學知識可知,西漢漢武帝時期派張騫出使西域,張騫從都城長安出發,長安就是今天的陜西西安,①正確;1936年12月12日,張學良和楊虎城發動了震驚中外的西安事變,這是一場逼蔣抗日的“兵諫”,④正確;近代第一個不平等條約的簽訂是在南京,光緒年間的“公車上書”在北京,②③排除。故D正確,ABC排除。故選D。13.“不是張騫通異域,安能佳種自西來?”一支支駝隊馱著茶葉、桃、梨等去了西域,又馱著苜蓿、石榴等來到中原。這反映了絲綢之路的開通A.鞏固了國家統一 B.加強了對西域的管轄C.促進了物種交流 D.改變了古代經濟結構【答案】C【解析】“一支支駝隊馱著茶葉、桃、梨等去了西域,又馱著苜蓿、石榴等來到中原”說明了絲綢之路加強了中國地區和西域物種尤其是農作物的交流,如茶葉,桃,梨,苜蓿,蠶豆等,C符合題意;材料與鞏固國家統一無關,故A排除;材料中沒有體現對于西域地區的管理管轄,故B選項排除;古代經濟結構為以小農經濟為主,新作物的傳入并沒有影響小農經濟的優勢地位,D選項排除。故答案為C。14.下列選項與“古代對外友好交往”這一主題相符合的是①出使西域 ②鄭成功收復臺灣 ③鑒真東渡日本 ④馬可波羅來華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答案】C【解析】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張騫第二次出使西域促進了漢朝與西域之間的相互了解與往來。①符合;鑒真東渡日本弘揚了佛法,還向日本宣傳了中國的醫學、繪畫等,促進了中日友好文化交流。③符合;意大利旅行家馬可·波羅,在忽必烈時代通過著名的絲綢之路來到中國,在元朝生活了17年。歸國后寫成的《馬可·波羅行紀》一書反映了中國的富庶和先進。④符合。因此①③④符合題意。C正確;鄭成功通過戰爭的手段從荷蘭殖民者手中收復臺灣,不屬于和平交往。②錯誤。因此ABD錯誤。綜上故選C。15.鄭和的船隊所到之處,鄭和及隨行人員都要會見當地的國王、首領,贈送禮品,表示友好的愿望,邀請他們訪問中國。同時,鄭和船隊同當地的官府和商人開展貿易。鄭和遠航體現了( )①文化間平等對話的精神 ②強大的武力是和平交往的重要保障③自愿、公平的貿易原則 ④中華民族“協和萬邦”的人文傳統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答案】C【解析】根據“表示友好的愿望……開展貿易”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鄭和遠航是和平的交往。體現了①文化間平等對話的精神、③自愿、公平的貿易原則、④中華民族“協和萬邦”的人文傳統。C正確;鄭和遠航不是暴力殖民而是和平交往,因此與強大武力這一要素無關。②錯誤。因此ABD錯誤。綜上故選C。16.透過現象認識本質是歷史的重要功能。亞歷山大大帝東征、絲綢之路上的阿拉伯人、旅居大都的馬可 波羅等現象反映的本質問題是( )A.東西方的友好交流 B.東西方的矛盾沖突C.文明交流受到阻礙 D.東西方的文明交流【答案】D【解析】亞歷山大大帝東征是東西方的文明交流的暴力沖撞,絲綢之路上的阿拉伯人、旅居大都的馬可 波羅是東西方的文明交流的和平交流。它們共同體現了東西方的文明交流,D符合題意,綜合上述分析可知ABC項不符,排除。故選擇D。17.“各地商品在巴格達爭奇斗艷,中國的瓷器、絲綢,印度和南洋的香料、染料,中亞的織物和寶石,北歐的蜂蜜、蜂蠟和毛皮,東非的象牙和金砂,林林總總,令人目不暇接。除部分商品當地消費外,大多數再由阿拉伯商人轉銷世界各地。”這段文字反映了( )A.巴格達物產豐富 B.阿拉伯人是經濟交流的橋梁C.巴格達是絲綢之路的東方起點 D.伊斯蘭教推動了阿拉伯的統一【答案】B【解析】據“各地商品在巴格達爭奇斗艷,中國的瓷器、絲綢,印度和南洋的香料、染料,中亞的織物和寶石,北歐的蜂蜜、蜂蠟和毛皮,東非的象牙和金砂,林林總總,令人目不暇接。除部分商品當地消費外,大多數再由阿拉伯商人轉銷世界各地。”可以看出,阿拉伯人奔波于亞歐兩大洲之間,促進了文明的交流,阿拉伯人是經濟交流的橋梁,B符合題意;材料沒有體現巴格達物產豐富,A排除;絲綢之路的東方起點是長安,C排除;材料沒有涉及伊斯蘭教推動了阿拉伯的統一,D排除。故選擇B。18.玄奘西行和鑒真東渡時期的皇帝分別是A.唐高祖和唐太宗 B.唐太宗和唐玄宗 C.武則天和唐玄宗 D.唐高宗和武則天【答案】B【解析】依據所學可知,唐朝時對外交往比較活躍。唐太宗貞觀初年,玄奘從長安出發,歷盡艱險,前往天竺。他在天竺各地地講學,受到當地人的尊敬,促進了中印文化的交流與發展。唐玄宗時,鑒真應日本僧人邀請,東渡日本,至第六次才成功。他在日本十年,辛勤不懈地傳播唐朝的文化,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卓越貢獻,所以玄奘西行和鑒真東渡時期的皇帝分別是唐太宗和唐玄宗,B項符合題意;而ACD三項均不符合題意,排除。故選B。19.庚子年初我國疫情蔓延之初,日本援華物資張貼標語“山川異域,風同天”。八字出自日本長屋親王《繡袈裟衣緣》,“山川異域,風月同天。寄諸佛子,共結來緣。”回顧歷史中日友好源遠流長,唐朝時為中日友好做出貢獻的人物有①鑒真②崔致遠③玄奘④弘法大師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答案】B【解析】根據所學知識,唐朝僧人鑒真東渡日本,弘揚中國文化,為中日友好作出了貢獻,①符合題意;崔致遠是新羅人,為中韓兩國的文化交流作出了貢獻,②不符合題意;玄奘西行到天竺求取佛法,為中印兩國文化交流作出了貢獻,③不符合題意;唐朝時期弘法大師入唐留學求法、對日本佛教的發展和溝通中日文化的交流,作出了很大的貢獻,④符合題意。綜上所述①④符合題意,故選B。20.近幾十年,東南亞、印度、阿拉伯地區和非洲等地都發現了15世紀初期中國的青花瓷。這些發現可以用來研究( )A.張騫通西域 B.玄奘西游 C.鑒真東渡 D.鄭和下西洋【答案】D【解析】根據所學知識可知,明朝初年,社會安定,國力雄厚,明朝是當時世界上的強盛國家。為了擴大明朝的政治影響,宣揚國威,加強同海外各國的聯系,明成祖派遣鄭和下西洋。1405—1433年(15世紀初期),鄭和船隊從劉家港出發,先后七次下西洋,鄭和船隊擁有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船只和航海技術,船上配備航海圖和羅盤針,到過亞非三十多個國家和地區,最遠到達紅海沿岸和非洲東海岸。鄭和下西洋比歐洲航海家遠航美洲和印度早半個多世紀,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壯舉。鄭和船隊到達各國,大都受到熱烈歡迎,船上裝載的大量金銀寶貨,以絲綢和瓷器最受當地人的喜愛。他們從各國換回珠寶、香料和藥材等特產。鄭和下西洋,促進了我國和亞非各國的經濟交流,加強了我國與亞非各國的友好關系。近幾十年,東南亞、印度、阿拉伯地區和非洲等地都發現了15世紀初期中國的青花瓷。這些發現可以用來研究鄭和下西洋。D符合題意;張謇通西域與東南亞無關,A排除;玄奘西游與非洲無關,B排除;鑒真東渡日本,與非洲無關,C排除。故選擇D。二、非選擇題21.“一帶一路”是指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一帶一路”沿線總人口約44億,經濟總量約21萬億美元,分別約占全球的63%和29%。“一帶一路”建設的國家戰略是習近平在2013年9月和10月分別提出,對我國現代化建設和屹立于世界的領導地位具有深遠的戰略意義。運用所學知識回答問題。(1)(重現)絲路何其遙遠?我國古代陸上絲綢之路的起點和終點(終點寫出大洲所在地)分別在哪里?(2)陸上絲綢之路是古代哪一歷史事件后開辟的?當時該事件的初衷是什么?(3)絲路何以通暢?海上絲綢之路開辟是哪項科技成果在航海事業中廣泛應用的結果?(4)公元前60年,西漢政府設置了哪一管轄機構來確保陸上絲綢之路的通暢?(5)(展望)絲路再放異彩!結合材料和圖示,提出一條讓“一帶一路”國家戰略再放異彩的措施。【答案】(1)長安;歐洲(2)張騫出使西域。聯絡大月氏夾擊匈奴(3)指南針。(4)西域都護府。(5)如加強沿線地區的交流合作;保障沿線地區的穩定安全;完善沿線地區的交通物流等。【解析】(1)漢代的絲綢之路從長安出發,經河西走廊、今新疆地區,通往中亞、西亞,直到歐洲。(2)西漢時期張騫出使西域,促進了漢朝與西域的相互了解和往來,為絲綢之路開辟奠定了基礎。公元前119年,漢武帝派張騫第一次出使西域,其目的是聯絡大月氏夾擊匈奴。(3)北宋時,制成了指南針,并開始用于航海事業,為海路貿易的發展提供了條件。(4)公元前60年,西漢設置西域都護,總管西域事務。從此,今新疆地區開始隸屬中央政府的管轄,成為我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5)本題考查學生的知識遷移能力,屬于開放性問題,學生言之有理即可。如:加強沿線地區的交流合作;保障沿線地區的穩定安全;完善沿線地區的交通物流等。22. 開放是一個國家的姿態,也是一個文明的氣度。(交流促繁榮)圖片一 圖片二 圖片三(春天的故事)材料二 “對!辦一個特區。過去陜甘寧邊區就是特區嘛!中央沒有錢,你們自己去搞,殺出一條血路來。”——鄧小平(走向新時代)材料三(1)中國歷史上的盛世,大都是開放的時代,也是中外文化交流最活躍的年代。請寫出圖片中西漢、唐朝、明朝時期對中外文化友好交流做出重大貢獻的使者。(2)文中“殺出一條血路”意指什么事?這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有何作用?(3)根據材料和所學知識,我國對外開放格局已經呈現出什么特點?我國是怎樣應對經濟全球化進程和世界多極化趨勢的?【答案】(1)張騫、玄奘、鄭和。(2)辦經濟特區。舉辦經濟特區可以引進技術,獲得知識,學到管理,拓寬對外貿易;為進一步擴大開放積累經驗;推動我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進程。(3)形成了經濟特區——沿海開放城市——沿海經濟開發區——內地,這樣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格局。積極開展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提出和平與發展是當今世界兩大主題的科學論斷;增加對外交流與合作,以更積極更活躍的形象在國際舞臺上發揮重要作用;順應經濟全球化潮流、主動參與國際競爭與合作。【解析】(1)西漢漢武帝派張騫出使西域,密切了中原王朝同西域各國的關系,為絲綢之路的開通奠定了基礎;唐朝唐太宗時期,玄奘西行,前往天竺,為唐與天竺的頻繁交往做出了重要貢獻;明朝明成祖時期派鄭和下西洋,密切了明朝同亞非國家的交流,并為南洋的開發發展做出了突出貢獻。(2)本題考查的是經濟特區的作用。題中“殺出一條血路”指的是辦經濟特區。特區是一個窗口,舉辦經濟特區可以引進技術,獲得知識,學到管理,拓寬對外貿易;為進一步擴大開放積累經驗;推動我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進程。(3)結合材料三中的左圖,可以看出我國對外開放逐漸形成“經濟特區——沿海開放城市——沿海經濟開發區——內地”的格局,呈現出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格局特點。材料三中的右圖表現的是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和上海自由貿易區的成立,表明在經濟全球化過程中中國以積極主動的態度加入國際合作與競爭,積極開展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提出和平與發展是當今世界兩大主題的科學論斷;增加對外交流與合作,以更積極更活躍的形象在國際舞臺上發揮重要作用;順應經濟全球化潮流、主動參與國際競爭與合作。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HYPERLINK "http://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2022年中考歷史與社會一輪復習過關練10中國古代史篇之中國古代的對外交往一、選擇題1.明清時期,形成了一些擁有雄厚資本的大型商幫。在浙江杭州創立了“胡慶余堂”中藥店的胡雪巖,來自安徽徽州績溪,清代著名的紅頂商人。胡雪巖屬于A.浙商 B.徽商 C.晉商 D.港商2.“600多年前,他率領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船隊7次遠航,開創了西太平洋與印度洋之間的亞非海上交通線,為人類的航海事業做出了偉大貢獻。”這里的“他”指的是( )A.鄭和 B.戚繼光 C.迪亞士 D.哥倫布3.假如你在百度搜索引擎中輸入“1405—1433”“七次遠航”“劉家港”這三個關鍵詞,最有可能出現的事件是( )A.哥倫布發現美洲 B.達·伽馬到達印度 C.麥哲倫環球航行 D.鄭和下西洋4.孫中山先生曾說:“凡一國之盛衰,在乎海權之得失……”下列說法能印證孫中山先生觀點的有( )①鄭和下西洋,大大發展了明朝的海外貿易②強大的海軍力量幫助英國成為了“日不落帝國”③鴉片戰爭中,由于中國海防力量薄弱,英軍沿海北上,迅速使清政府屈服④甲午戰爭中北洋海軍的慘敗宣告了洋務運動的破產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5.某班同學準備排練關于明成祖朱棣的歷史劇,劇中可能出現的歷史情景是A.定都應天府 B.廢除丞相制度 C.設立行省制度 D.派遣鄭和下西洋6.在歷史學習中搜集到以下圖片,要為圖片擬定一個主題。最恰當的應是A.抵抗侵略 B.祖國統一 C.民族團結 D.中外交往7.唐朝,我國有一位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杰出貢獻的使者,他是( )A.張騫 B.班超 C.鑒真 D.玄奘8.下列三幅圖片共同反映了A.寺院建筑的中國化 B.佛教文化的傳播與發展C.文化傳播者的堅韌 D.雕塑藝術的古樸與精湛9.以下關于古代絲綢之路的敘述,需要修改的是A.張騫為“絲綢之路”的開辟作出了重大貢獻B.以長安為起點,經河西走廊和今新疆地區,翻越蔥嶺,通向西亞和歐洲C.絲綢之路是聯系中外的紐帶,溝通東西方的橋染D.絲綢之路向內地輸入的主要是絲綢10.近年來,國際恐怖組織“東突”在新疆制造一系列恐怖事件,他們的分裂活動遭到新疆各族人民的唾罵。下列能證明新疆是我國領土的史實是A.班超經營西域 B.公元前60年西漢政府設置西域都護C.漢高祖采取和親政策 D.昭君出塞11.“有容乃大”是唐朝超越前朝的特有文化氣派。以下能體現唐朝“有容乃大”的是①玄奘西行前往天竺取經 ②鑒真東渡日本傳播佛學③日本多次派遣唐使來華 ④馬可·波羅來中國經商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12.尋訪古跡、實地考察是學習歷史的一種方法。古城西安是中國歷史的一位特殊“見證者”,它見證了①漢武帝派張騫出使西域 ②近代第一個不平等條約的簽訂③光緒年間的“公車上書” ④張學良和楊虎城發動“兵諫”A.①② B.③① C.②③ D.①④13.“不是張騫通異域,安能佳種自西來?”一支支駝隊馱著茶葉、桃、梨等去了西域,又馱著苜蓿、石榴等來到中原。這反映了絲綢之路的開通A.鞏固了國家統一 B.加強了對西域的管轄C.促進了物種交流 D.改變了古代經濟結構14.下列選項與“古代對外友好交往”這一主題相符合的是①出使西域 ②鄭成功收復臺灣 ③鑒真東渡日本 ④馬可波羅來華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15.鄭和的船隊所到之處,鄭和及隨行人員都要會見當地的國王、首領,贈送禮品,表示友好的愿望,邀請他們訪問中國。同時,鄭和船隊同當地的官府和商人開展貿易。鄭和遠航體現了( )①文化間平等對話的精神 ②強大的武力是和平交往的重要保障③自愿、公平的貿易原則 ④中華民族“協和萬邦”的人文傳統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16.透過現象認識本質是歷史的重要功能。亞歷山大大帝東征、絲綢之路上的阿拉伯人、旅居大都的馬可 波羅等現象反映的本質問題是( )A.東西方的友好交流 B.東西方的矛盾沖突C.文明交流受到阻礙 D.東西方的文明交流17.“各地商品在巴格達爭奇斗艷,中國的瓷器、絲綢,印度和南洋的香料、染料,中亞的織物和寶石,北歐的蜂蜜、蜂蠟和毛皮,東非的象牙和金砂,林林總總,令人目不暇接。除部分商品當地消費外,大多數再由阿拉伯商人轉銷世界各地。”這段文字反映了( )A.巴格達物產豐富 B.阿拉伯人是經濟交流的橋梁C.巴格達是絲綢之路的東方起點 D.伊斯蘭教推動了阿拉伯的統一18.玄奘西行和鑒真東渡時期的皇帝分別是A.唐高祖和唐太宗 B.唐太宗和唐玄宗 C.武則天和唐玄宗 D.唐高宗和武則天19.庚子年初我國疫情蔓延之初,日本援華物資張貼標語“山川異域,風同天”。八字出自日本長屋親王《繡袈裟衣緣》,“山川異域,風月同天。寄諸佛子,共結來緣。”回顧歷史中日友好源遠流長,唐朝時為中日友好做出貢獻的人物有①鑒真②崔致遠③玄奘④弘法大師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20.近幾十年,東南亞、印度、阿拉伯地區和非洲等地都發現了15世紀初期中國的青花瓷。這些發現可以用來研究( )A.張騫通西域 B.玄奘西游 C.鑒真東渡 D.鄭和下西洋二、非選擇題21.“一帶一路”是指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一帶一路”沿線總人口約44億,經濟總量約21萬億美元,分別約占全球的63%和29%。“一帶一路”建設的國家戰略是習近平在2013年9月和10月分別提出,對我國現代化建設和屹立于世界的領導地位具有深遠的戰略意義。運用所學知識回答問題。(1)(重現)絲路何其遙遠?我國古代陸上絲綢之路的起點和終點(終點寫出大洲所在地)分別在哪里?(2)陸上絲綢之路是古代哪一歷史事件后開辟的?當時該事件的初衷是什么?(3)絲路何以通暢?海上絲綢之路開辟是哪項科技成果在航海事業中廣泛應用的結果?(4)公元前60年,西漢政府設置了哪一管轄機構來確保陸上絲綢之路的通暢?(5)(展望)絲路再放異彩!結合材料和圖示,提出一條讓“一帶一路”國家戰略再放異彩的措施。22. 開放是一個國家的姿態,也是一個文明的氣度。(交流促繁榮)圖片一 圖片二 圖片三(春天的故事)材料二 “對!辦一個特區。過去陜甘寧邊區就是特區嘛!中央沒有錢,你們自己去搞,殺出一條血路來。”——鄧小平(走向新時代)材料三(1)中國歷史上的盛世,大都是開放的時代,也是中外文化交流最活躍的年代。請寫出圖片中西漢、唐朝、明朝時期對中外文化友好交流做出重大貢獻的使者。(2)文中“殺出一條血路”意指什么事?這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有何作用?(3)根據材料和所學知識,我國對外開放格局已經呈現出什么特點?我國是怎樣應對經濟全球化進程和世界多極化趨勢的?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HYPERLINK "http://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2022年中考歷史與社會一輪復習過關練 10:中國古代史篇之中國古代的對外交往(原卷版).doc 2022年中考歷史與社會一輪復習過關練 10:中國古代史篇之中國古代的對外交往(解析版).doc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