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2022年中考歷史與社會一輪復習過關練17世界近現代史篇之資本主義世界的危機一、選擇題1.有學者將兩次大戰之間的國際關系分為四個時期:①強制時期:聯盟國家;②和解時期:國際聯盟;③危機時期:回到強權政治;④德國的重新崛起:條約體系的終結。下列歷史事件,發生于上述第三個時期的是( )A.簽署《九國公約》 B.希特勒上臺C.締結《蘇德互不侵犯條約》 D.德國突襲波蘭【答案】B【解析】結合所學可知,強制時期的時間是1920年到1924年,講述了法國和它的盟國,戰敗中的德國,歐洲的其他風暴中心。和解時期的時間是1924年到1930年, 講述了和平的基礎,全盛時期的國際聯盟,反戰運 動。危機時期的時間是1930年到1933年,講述了經濟崩 潰,遠東危機,裁軍會議。德國的重新崛起的時間是1933年到1939年,講述了納粹革命,毀約,歐洲以外的世界和戰爭重新開始。因此第三個時期的時間是 1930年到1933年,結合所學可知,希特勒上臺的時間是 1933年,符合第三個時期的特征,故B項正確;A項是1922年,C項、D項均是1939年,不符合材料中第三個時期的時間限定,排除。故選B。2.羅斯福新政時期,美國政府大力興辦公共工程,其作用包括( )①增加就業機會 ②刺激消費和生產 ③利于美國的長遠發展 ④為第三次科技革命準備了條件A.①②③④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答案】D【解析】根據題干信息:“羅斯福新政時期,美國政府大力興辦公共工程”。結合所學知識可知,美國政府大力興辦公共工程,吸引大量失業者,增加了就業機會。這些工程包括許多巨型堤壩和水庫,有利于農業生產,在客觀上刺激了消費需求,利于美國的長遠發展。①②③符合題意;“羅斯福新政時期,美國政府大力興辦公共工程”與為第三次科技革命準備了條件不符,④排除。所以D符合題意,ABC排除。故選擇D。3.美國總統羅斯福為解決窮人的生存來源問題,采取的提高就業率的新政措施是( )A.大力整頓銀行 B.興辦公共工程C.使工人有權成立工會 D.幫助農民減少糧食產量【答案】B【解析】1929年——1933年,資本主義世界爆發了經濟大危機,1933年,羅斯福就任美國總統后,宣布實行新政,興辦公共工程,解決了窮人的生存來源問題,吸納了大量失業者,提高了就業率,B符合題意;ACD項不是提高就業率的主要措施,排除。故選擇B。4.羅斯福新政被稱為美國歷史上的神話,其“新政”的“新”體現在( )A.加強國家對經濟的干預和指導 B.對工業的調整C.實行計劃經濟 D.推行工業國有化【答案】A【解析】1933年羅斯福就任美國總統后,為了應對經濟危機,實行新政,新政的主要特點是加強國家對經濟的干預和指導,A正確;對工業的調整屬于新政的中心措施,但不是主要特點,B排除;實行計劃經濟是指蘇聯斯大林模式的內容,C排除;羅斯福新政仍然維護資本主義民主制度和資本主義私有制,并不是推行工業國有化,D排除。故選A。5.下列歷史事件按發生的時間先后順序排列正確的是( )①美國羅斯福新政 ②蘇聯戈爾巴喬夫改革 ③匈牙利卡達爾改革A.①②③ B.②①③ C.①③② D.②③①【答案】C【解析】本題主要考查學生對歷史事件時間的識記,美國羅斯福新政發生在1933年,蘇聯戈爾巴喬夫改革發生在1985年,匈牙利卡達爾改革發生在1956年,C符合題意,ABD不符合題意;所以本題選C。6.如圖反映了哪國的歷史進程?( )A.英國 B.美國 C.日本 D.俄國【答案】B【解析】根據題干信息“1775--1783”,“1861--1865”,“1929--1933”,結合所學知識可知,“1775--1783”是美國獨立戰爭時期;“1861--1865”美國南北戰爭;“1929--1933”從美國開始經濟大危機,隨后席卷資本主義世界;因此只有選項B符合題意,排除ACD。故選B。7.著名學者錢滿素評價羅斯福新政時講到:“羅斯福新政對自由資本主義的影響是深遠的,在自由主義深陷危機之時,羅斯福挽救了它。它也深刻改變了自由主義的內涵……這里的“深刻改變了自由主義的內涵”指的是( )A.實行國家干預經濟政策 B.放棄資本主義制度C.改變三權分立政治體制 D.建立福利國家制度【答案】A【解析】根據所學知識可知,羅斯福新政放棄自由主義政策,實行了國家干預經濟政策,救治了經濟危機,挽救了美國的民主自由制度,同時開創了國家壟斷資本主義先河。A正確;羅斯福新政是在維護資本主義制度前提下進行的改革。B錯誤;材料中沒有涉及到總統行政權突破立法權、司法權的限制。C錯誤;建立福利國家制度與改變自由主義無關。D錯誤。綜上故選A。8.羅斯福在1933年的就職演說中說:“只要國家仍處于危急存亡的關頭,我就要求國會授予我應付危機的那種唯一最后手段——廣泛的行政權,使我可以向緊急狀態宣戰,就像真正有外敵入侵時一樣,把那種大權授予我。”這主要說明( )A.羅斯福推崇專制主義 B.美國面臨著外敵的入侵C.美國經濟受打擊特別嚴重 D.羅斯福要加強政府對經濟的干預【答案】D【解析】根據題干內容中“我要求國會授予我應付危機的那種唯一最后手段——廣泛的行政權”,再結合所學知識可知羅斯福新政中,采用國家干預經濟的手段來克服經濟危機。D項羅斯福要加強政府對經濟的干預理解正確,符合題意;ABC三項和題干材料不符,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D。9.為克服經濟危機,羅斯福上臺后立即宣布推行新政。羅斯福新政的主要特征是( )A.興建大量公共工程 B.用國家干預手段扭轉經濟C.推行社會福利體制 D.規定工人最低工資和限制工時【答案】B【解析】聯系所學可知,羅斯福新政的主要特征是新政采取的國家全面干預經濟的政策,開創了國家干預經濟的新模式,B正確;ACD都屬于新政具體措施,ACD錯誤。綜上故選B。10.1933年,羅斯福實行新政,前總統胡佛攻擊新政是“法西斯主義”、是“社會主義異端”;一部分資本家在國會關于《社會保障法》的聽證會上高喊:“這個法案是從《共產黨宣言》第18頁逐字逐句抄來的!”報紙上連篇咒罵羅斯福是向富人敲竹杠,說羅斯福天天都吃“烤百萬富翁”。出現他們這種論調主要是因為( )A.羅斯福作風強硬,一意孤行,站在維護民眾利益的角度保障其權益B.羅斯福新政限制工業規模,削減農業產量,不利于資本家擴大再生產C.羅斯福新政改變了傳統的“自由放任”政策,暫時犧牲了資本家的部分利益D.羅斯福新政完全放棄了市場經濟原則,實行計劃經濟【答案】C【解析】根據所學知識可知,羅斯福新政加強了資本主義政府對經濟的干預,通過《全國工業復興法》政府規定企業生產的規模、數量、工時和最低工資等,暫時犧牲了資本家的部分利益。因此受到了資本家的詛咒。C正確;羅斯福新政本質上仍然是維護資本主義制度,A錯誤;經濟危機爆發的原因就是生產過剩,因此“不利于資本家擴大再生產”不是資本家憤怒的原因。B錯誤;羅斯福新政一定程度上借鑒了計劃經濟的做法,但仍以市場調節為主,D錯誤。綜上故選C。11.英國經濟學家凱恩斯認為,要用政府這只“看得見的手”參與國家經濟,用國家的力量推動經濟的運轉,20世紀30年代這一思想的成功實踐是( )A.新經濟政策 B.德國法西斯專政C.羅斯福新政 D.匈牙利改革【答案】C【解析】1933年,為了使美國渡過危機,美國總統羅斯福實施了羅斯福新政,新政的特點是加強政府對經濟的干預和指導,這是用政府這只“看得見的手”參與國家經濟的成功實踐,C符合題意;新經濟政策是1921年實行,排除A;德國法西斯專政不是經濟手段,排除B;匈牙利改革是1966年,排除D。故選C。12.“在30年代,他……開創了市場經濟的新模式,在這種模式中‘看不見的手’和‘看得見的手’聯合起來,共同影響經濟”。《大國崛起》這段解說詞評論的是( )A.“科技立國”政策 B.羅斯福新政C.斯大林模式 D.改革開放【答案】B【解析】材料評論的是20世紀30年代美國實行的羅斯福新政。新政的特點是在不改變資本主義制度的前提下,加強國家對經濟的干預,B符合題意;羅斯福新政的特點不是科技立國,排除A;斯大林模式是計劃經濟體制,排除C;改革開放是20世紀70-80年代,排除D。故選B。13.九年級的歷史劉老師讓學生討論“20世紀三四十年代威脅世界和平與安全的最重要因素”,學生們給出了以下四種答案,你認為正確的一項是( )A.英法操縱國聯,武裝干涉蘇聯 B.德意日法西斯國家聯盟,四處侵略C.美國爆發經濟危機,波及全世界 D.“委任統治”引發殖民地人民反抗【答案】B【解析】根據題干“20世紀三四十年代威脅世界和平與安全的最重要因素”的信息結合所學知識可知,20世紀三四十年代,世界性的經濟危機爆發,德日為了轉嫁經濟危機走上了法西斯道路,與意大利的法西斯國家聯盟,四處侵略擴張,成為20世紀三四十年代威脅世界和平與安全的最重要因素,B項符合題意;20世紀三四十年代英法沒有武裝干涉蘇聯,故A錯誤;經濟危機波及全世界,對世界和平沒有影響,影響的是世界經濟,故排除C項;D項說法錯誤,故排除D項。故選B。14.德國法西斯之所以能夠通過合法方式奪取政權,主要是因為( )①壟斷資產階級要求建立集權統治 ②納粹黨利用了人民對現狀的不滿 ③蠱惑性的宣傳欺騙了社會的信任 ④通過“國會縱火案”打擊了共產黨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答案】A【解析】“國會縱火案”是為德國建立法西斯鋪平道路。不是德國法西斯之所以能夠通過合法方式奪取政權原因。④不符合題意;德國法西斯利用民眾對現狀的不滿、進行蠱惑性的宣傳欺騙了社會的信任以及壟斷資產階級要求建立集權統治等都是德國法西斯之所以能夠通過合法方式奪取政權原因,①②③符合題意。排除B、C和D。故選A。15.德、意、日三個國家結成的軍事政治集團的名稱是( )A.同盟國集團 B.軸心國集團 C.協約國集團 D.反法西斯同盟【答案】B【解析】根據所學知識可知,1937年,德意日結成了柏林-羅馬-東京軸心,又稱軸心國集團,故B正確;同盟國是由德國、奧匈帝國和意大利組成,故排除A項;協約國集團是由英、法、俄組成,故排除C項;反法西斯同盟是由美國等反法西斯國家組成集團,故排除D項。故選B。16.在羅斯福新政的所有計劃中,受到最嚴厲批評的是農業政策。這種在千百萬人處于饑餓的情況下去減少糧食生產的設想,在人道主義者看來,是極其錯誤的。但農業政策的實施,不僅使農業生產得到恢復,也推動了整個社會經濟的發展。這是因為該政策( )A.增加了新的就業機會 B.使銀行的信用得到了恢復C.緩解了生產過剩的狀況 D.消除了資本主義制度的根本矛盾【答案】C【解析】1933年,羅斯福就任美國總統,為了克服經濟危機,羅斯福一上臺,就實行新政,在農業方面,讓農民縮減大片耕地,屠宰大批牲畜,由政府付款補貼。以防止生產過剩,從而加強了政府對資本主義工業生產的控制與調節。可見,羅斯福新政的農業措施緩解了生產過剩的狀況。C符合題意;增加了新的就業機會是以工代賑的作用,A不符合題意;使銀行的信用得到了恢復是整頓銀行的作用,B不符合題意;羅斯福新政不可能從根本上消除資本主義制度的根本矛盾,D不符合題意。故選C。17.20世紀三十年代,“資本主義經過他的手術,得到的不是死亡,而是變得比過去更強壯,并取得了新的生命。”與“取得了新的生命”有關的是( )A.推行新經濟政策 B.實施羅斯福新政C.推行斯大林模式 D.走上法西斯道路【答案】B【解析】1929-1933年美國爆發經濟危機,羅斯福實行新政,幫助美國度過了經濟危機。羅斯福新政開創了國家干預經濟的新模式。故B符合題意;新經濟政策是蘇俄1921年實行的經濟政策,排除A;斯大林模式是蘇聯在20世紀20-50年代實行的經濟模式,排除C;走上法西斯道路的是德國,排除D。故選B。18.1933年,德國先后退出世界裁軍會議和國際聯盟,1935年重新實行普遍義務兵役制,1936年,德軍進入萊茵非軍事區。德國這一系列舉動( )A.得到了其他法西斯國家的支持 B.是對一戰后國際秩序的挑戰和否定C.加速了世界格局多極化趨勢的發展 D.標志著新的世界大戰的爆發【答案】B【解析】第一次世界大戰后,列強召開了巴黎和會,簽訂了《凡爾賽和約》,規定禁止德國實行義務兵役制,萊茵河東岸50千米內德國不得設防。材料中的德國的舉動嚴重違反了《凡爾賽和約》,即破壞了凡爾賽體系。故B符合題意;材料中德國的這一舉動并沒有得到其他法西斯國家的支持,排除A;世界格局多極化趨勢出現是20世紀60-70年代,排除C;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的標志是德國突襲波蘭,排除D。故選B。19.羅斯福新政期間,國會與總統高度配合,先后出臺了《緊急銀行法》《農業調整法》《國家工業復興法》等法案,以立法的形式授予總統緊急權力。美國政府通過國會新的立法對美國社會經濟生活實行前所未有的干預,這種現象( )A.違背了三權分立的原則 B.擴大了聯邦政府與總統的權力C.從根本上消除了經濟危機 D.削弱了美國的民主共和制【答案】B【解析】美國實行三權分立的體制,國會負責立法權,總統負責行政權。羅斯福新政期間,以立法的形式授予總統緊急權力。說明政府權力的擴大。故B符合題意;立法權仍然掌握在國會,并沒有違背了三權分立的原則,排除A;羅斯福新政并不能消除經濟危機,排除C;羅斯福新政捍衛了美國的民主制度,排除D。故選B。20.1933年3月美國聯邦政府成立了民間資源保護隊,組織18歲到25歲的男青年種樹,建水壩,撲滅森林火災,種植防護林。每批25萬人,每期半年,由陸軍協助組織,進行軍事編制。這體現了新政的哪一措施 ( )A.指導工業 B.調整農業 C.整頓金融 D.以工代賑【答案】D【解析】依據所學知識可知,1929-1933年的經濟大危機沉重打擊了美國,為了維護資本主義統治,緩解危機,羅斯福實行新政,大力興辦公共工程,以工代賑,解決了失業人口問題,D項符合題意;工業、農業和金融與材料中以工代賑的措施不符合,ABC三項排除;故選D。二、非選擇題21.制度創新是社會發展的重要推動力。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1921年列寧說:“目前很清楚,我們用沖擊的方法,即用簡捷、迅速、直接的辦法實行社會主義生產和分配的原則的嘗試已經失敗了。……政治形勢向我們表明,在許多經濟問題上,必須退到國家資本主義上去,從沖擊轉到圍攻的方法上去。”——引自《蘇聯興之史》材料二:從1933年羅斯福上臺開始,美國出臺了《農業調整法》《工業復興法》《聯邦緊急救濟法》等700 多個法令,建立了全國工業復興署、聯邦緊急救署等幾十個委員會和管理局,國家支出達350億美元。——據歷史教材整理材料三:斯塔夫里阿諾斯在《全球通史》中說:“(蘇聯)五年計劃引起了全世界的關注.尤其是因為同一時期西方經濟的崩潰。……因此,原先的懷疑態度轉變為真正的興趣,有時轉變為模仿。”(1)依據材料一,結合所學知識,概括指出蘇俄的經濟政策發生了怎樣的變化?這種變化在農業方面的表現是什么?(2)材料二中的做法體現了羅斯福新政的什么特點?(3)依據材料三,結合所學知識,分析西方國家對蘇聯由“懷疑”到“模仿”的原因。【答案】(1)變化:以新經濟政策代替戰時共產主義政策。表現:以糧食稅代替余糧收集制,或農民交稅后可自由處理自己的糧食。(2)國家全面干預經濟。(3)原因:①當時蘇聯的經濟建設取得巨大成就,綜合國力不斷提升。②西方爆發了嚴重的經濟危機。【解析】(1)據材料“1921年列寧說:‘目前很清楚,我們用沖擊的方法,即用簡捷、迅速、直接的辦法實行社會主義生產和分配的原則的嘗試已經失敗了。…政治形勢向我們表明,在許多經濟問題上,必須退到國家資本主義上去,從沖擊轉到圍攻的方法上去’”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材料反映的是蘇俄實行新經濟政策代替戰時共產主義政策,戰時共產主義政策在農業方面是余糧收集制,而新經濟政策則是實行糧食稅。(2)材料二中的做法體現了羅斯福新政的特點是國家全面干預經濟,為了應對經濟危機,1933年羅斯福就任美國總統后,宣布實行新政,新政的中心措施是對工業的調整,國家頒布了《國家工業復興法》,通過調整,美國資本主義制度得到了鞏固和發展,人民生活得到改善,開創了國家全面干預經濟的先例,但經濟危機是資本主義社會的不治之癥,羅斯福新政不能從根本上消除經濟危機,只要資本主義制度存在,經濟危機就不可避免的發生。(3)據材料“斯塔夫里阿諾斯在《全球通史》中說:‘(蘇聯)五年計劃(1998-1932年)引起了全世界的關注。尤其是因為同一時期西方經濟的崩潰。……因此,原先的懷疑態度轉變為真正的興趣,有時轉變為模仿’”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西方國家對蘇聯由“懷疑”到“模仿”的原因是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爆發了嚴重的經濟危機,而蘇聯的經濟建設取得巨大成就,因此西方國家開始模仿蘇聯。22.歷史上的大國都經歷過曲折探索的發展歷程。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1929年,美國的國民生產總值是1040億美元,到1932年只剩下580億美元了,美國損失了一半的財富……富蘭克林 羅斯福的“新政” 開創了市場經濟的新模式。在這種模式中,市場規律這只“看不見的手 ”和政府干預這只“看得見的手”聯合起來,共同影響經濟,市場的作用和政府的作用同時得以發揮。——《大國崛起解說詞》材料二:在全國基本實現社會主義工業化和農業集體化的基礎上,蘇聯在1936年通過新憲法,宣布蘇聯是“工農社會主義國家”。新憲法的制定,標志著蘇聯高度集中的經濟政治體制的形成。——魯教版《世界歷史》八年級下冊材料三:1956年,第一個“五年計劃”提前完成。“一五”期間,我國工業建設和生產所取得的成就遠遠超過了舊中國的一百年,也就是在這一年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社會主義制度的全面確立為中國的發展和進步奠定了根本基礎,中國開始轉入全面的大規模的社會主義建設。——《復興之路解說詞》(1)依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使“美國損失了一半財富”的事件是什么?“新政”的“新”表現在哪里? 20世紀90年代后,美國經濟進入了什么時代?(2)材料二中蘇聯“在全國基本實現社會主義工業化”的標志性事件是什么?“高度集中的經濟政治體制”被稱為什么? 20世紀50年代,針對這一經濟政治體制的弊端,蘇聯哪位領導人進行了改革?(3)材料三中“第一個五年計劃”集中力量發展哪一行業?“社會主義改造”是對哪三方面的改造?“中國開始轉入全面的大規模的社會主義建設”后出現了一些失誤,請試舉一例。【答案】 (1)1929--1933年的經濟大危機(經濟大危機).加強國家對經濟的干預和指導;市場的作用和政府的作用同時得以發揮.新經濟時代.(2)兩個五年計劃的完成;斯大林模式;赫魯曉夫.(3)重工業;農業、手工業、資本主義工商業;“大躍進”、人民公社化運動等.【解析】(1)根據所學知識可知,1929--1933年的經濟大危機使“美國損失了一半財富”。為了應對經濟危機,1933年,羅斯福上臺,實行新政。新政新在了加強了國家對經濟的干預和指導市場的作用和政府的作用同時得以發揮。20世紀90年代美國進入了新經濟時代,以信息化和全球化為主要特征。(2)根據所學知識可知,1928--1937年,蘇聯進行了一五和二五計劃,兩個五年計劃的完成,使蘇聯基本上實現社會主義工業化。“高度集中的經濟政治體制”被稱斯大林模式。 20世紀50年代,針對這一經濟政治體制的弊端,赫魯曉夫進行了改革。(3)根據所學知識可知,1953年,我國開始進行第一個五年計劃,重點發展重工業。1953-1956年,我國對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進行了社會主義改造。1956年,隨著三大改造的完成,我國轉入了全面的大規模的社會主義建設,但是出現了“大躍進”、人民公社化運動等失誤。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HYPERLINK "http://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2022年中考歷史與社會一輪復習過關練17世界近現代史篇之資本主義世界的危機一、選擇題1.有學者將兩次大戰之間的國際關系分為四個時期:①強制時期:聯盟國家;②和解時期:國際聯盟;③危機時期:回到強權政治;④德國的重新崛起:條約體系的終結。下列歷史事件,發生于上述第三個時期的是( )A.簽署《九國公約》 B.希特勒上臺C.締結《蘇德互不侵犯條約》 D.德國突襲波蘭2.羅斯福新政時期,美國政府大力興辦公共工程,其作用包括( )①增加就業機會 ②刺激消費和生產 ③利于美國的長遠發展 ④為第三次科技革命準備了條件A.①②③④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3.美國總統羅斯福為解決窮人的生存來源問題,采取的提高就業率的新政措施是( )A.大力整頓銀行 B.興辦公共工程C.使工人有權成立工會 D.幫助農民減少糧食產量4.羅斯福新政被稱為美國歷史上的神話,其“新政”的“新”體現在( )A.加強國家對經濟的干預和指導 B.對工業的調整C.實行計劃經濟 D.推行工業國有化5.下列歷史事件按發生的時間先后順序排列正確的是( )①美國羅斯福新政 ②蘇聯戈爾巴喬夫改革 ③匈牙利卡達爾改革A.①②③ B.②①③ C.①③② D.②③①6.如圖反映了哪國的歷史進程?( )A.英國 B.美國 C.日本 D.俄國7.著名學者錢滿素評價羅斯福新政時講到:“羅斯福新政對自由資本主義的影響是深遠的,在自由主義深陷危機之時,羅斯福挽救了它。它也深刻改變了自由主義的內涵……這里的“深刻改變了自由主義的內涵”指的是( )A.實行國家干預經濟政策 B.放棄資本主義制度C.改變三權分立政治體制 D.建立福利國家制度8.羅斯福在1933年的就職演說中說:“只要國家仍處于危急存亡的關頭,我就要求國會授予我應付危機的那種唯一最后手段——廣泛的行政權,使我可以向緊急狀態宣戰,就像真正有外敵入侵時一樣,把那種大權授予我。”這主要說明( )A.羅斯福推崇專制主義 B.美國面臨著外敵的入侵C.美國經濟受打擊特別嚴重 D.羅斯福要加強政府對經濟的干預9.為克服經濟危機,羅斯福上臺后立即宣布推行新政。羅斯福新政的主要特征是( )A.興建大量公共工程 B.用國家干預手段扭轉經濟C.推行社會福利體制 D.規定工人最低工資和限制工時10.1933年,羅斯福實行新政,前總統胡佛攻擊新政是“法西斯主義”、是“社會主義異端”;一部分資本家在國會關于《社會保障法》的聽證會上高喊:“這個法案是從《共產黨宣言》第18頁逐字逐句抄來的!”報紙上連篇咒罵羅斯福是向富人敲竹杠,說羅斯福天天都吃“烤百萬富翁”。出現他們這種論調主要是因為( )A.羅斯福作風強硬,一意孤行,站在維護民眾利益的角度保障其權益B.羅斯福新政限制工業規模,削減農業產量,不利于資本家擴大再生產C.羅斯福新政改變了傳統的“自由放任”政策,暫時犧牲了資本家的部分利益D.羅斯福新政完全放棄了市場經濟原則,實行計劃經濟11.英國經濟學家凱恩斯認為,要用政府這只“看得見的手”參與國家經濟,用國家的力量推動經濟的運轉,20世紀30年代這一思想的成功實踐是( )A.新經濟政策 B.德國法西斯專政C.羅斯福新政 D.匈牙利改革12.“在30年代,他……開創了市場經濟的新模式,在這種模式中‘看不見的手’和‘看得見的手’聯合起來,共同影響經濟”。《大國崛起》這段解說詞評論的是( )A.“科技立國”政策 B.羅斯福新政C.斯大林模式 D.改革開放13.九年級的歷史劉老師讓學生討論“20世紀三四十年代威脅世界和平與安全的最重要因素”,學生們給出了以下四種答案,你認為正確的一項是( )A.英法操縱國聯,武裝干涉蘇聯 B.德意日法西斯國家聯盟,四處侵略C.美國爆發經濟危機,波及全世界 D.“委任統治”引發殖民地人民反抗14.德國法西斯之所以能夠通過合法方式奪取政權,主要是因為( )①壟斷資產階級要求建立集權統治 ②納粹黨利用了人民對現狀的不滿 ③蠱惑性的宣傳欺騙了社會的信任 ④通過“國會縱火案”打擊了共產黨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15.德、意、日三個國家結成的軍事政治集團的名稱是( )A.同盟國集團 B.軸心國集團 C.協約國集團 D.反法西斯同盟16.在羅斯福新政的所有計劃中,受到最嚴厲批評的是農業政策。這種在千百萬人處于饑餓的情況下去減少糧食生產的設想,在人道主義者看來,是極其錯誤的。但農業政策的實施,不僅使農業生產得到恢復,也推動了整個社會經濟的發展。這是因為該政策( )A.增加了新的就業機會 B.使銀行的信用得到了恢復C.緩解了生產過剩的狀況 D.消除了資本主義制度的根本矛盾17.20世紀三十年代,“資本主義經過他的手術,得到的不是死亡,而是變得比過去更強壯,并取得了新的生命。”與“取得了新的生命”有關的是( )A.推行新經濟政策 B.實施羅斯福新政C.推行斯大林模式 D.走上法西斯道路18.1933年,德國先后退出世界裁軍會議和國際聯盟,1935年重新實行普遍義務兵役制,1936年,德軍進入萊茵非軍事區。德國這一系列舉動( )A.得到了其他法西斯國家的支持 B.是對一戰后國際秩序的挑戰和否定C.加速了世界格局多極化趨勢的發展 D.標志著新的世界大戰的爆發19.羅斯福新政期間,國會與總統高度配合,先后出臺了《緊急銀行法》《農業調整法》《國家工業復興法》等法案,以立法的形式授予總統緊急權力。美國政府通過國會新的立法對美國社會經濟生活實行前所未有的干預,這種現象( )A.違背了三權分立的原則 B.擴大了聯邦政府與總統的權力C.從根本上消除了經濟危機 D.削弱了美國的民主共和制20.1933年3月美國聯邦政府成立了民間資源保護隊,組織18歲到25歲的男青年種樹,建水壩,撲滅森林火災,種植防護林。每批25萬人,每期半年,由陸軍協助組織,進行軍事編制。這體現了新政的哪一措施 ( )A.指導工業 B.調整農業 C.整頓金融 D.以工代賑二、非選擇題21.制度創新是社會發展的重要推動力。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1921年列寧說:“目前很清楚,我們用沖擊的方法,即用簡捷、迅速、直接的辦法實行社會主義生產和分配的原則的嘗試已經失敗了。……政治形勢向我們表明,在許多經濟問題上,必須退到國家資本主義上去,從沖擊轉到圍攻的方法上去。”——引自《蘇聯興之史》材料二:從1933年羅斯福上臺開始,美國出臺了《農業調整法》《工業復興法》《聯邦緊急救濟法》等700 多個法令,建立了全國工業復興署、聯邦緊急救署等幾十個委員會和管理局,國家支出達350億美元。——據歷史教材整理材料三:斯塔夫里阿諾斯在《全球通史》中說:“(蘇聯)五年計劃引起了全世界的關注.尤其是因為同一時期西方經濟的崩潰。……因此,原先的懷疑態度轉變為真正的興趣,有時轉變為模仿。”(1)依據材料一,結合所學知識,概括指出蘇俄的經濟政策發生了怎樣的變化?這種變化在農業方面的表現是什么?(2)材料二中的做法體現了羅斯福新政的什么特點?(3)依據材料三,結合所學知識,分析西方國家對蘇聯由“懷疑”到“模仿”的原因。22.歷史上的大國都經歷過曲折探索的發展歷程。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1929年,美國的國民生產總值是1040億美元,到1932年只剩下580億美元了,美國損失了一半的財富……富蘭克林 羅斯福的“新政” 開創了市場經濟的新模式。在這種模式中,市場規律這只“看不見的手 ”和政府干預這只“看得見的手”聯合起來,共同影響經濟,市場的作用和政府的作用同時得以發揮。——《大國崛起解說詞》材料二:在全國基本實現社會主義工業化和農業集體化的基礎上,蘇聯在1936年通過新憲法,宣布蘇聯是“工農社會主義國家”。新憲法的制定,標志著蘇聯高度集中的經濟政治體制的形成。——魯教版《世界歷史》八年級下冊材料三:1956年,第一個“五年計劃”提前完成。“一五”期間,我國工業建設和生產所取得的成就遠遠超過了舊中國的一百年,也就是在這一年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社會主義制度的全面確立為中國的發展和進步奠定了根本基礎,中國開始轉入全面的大規模的社會主義建設。——《復興之路解說詞》(1)依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使“美國損失了一半財富”的事件是什么?“新政”的“新”表現在哪里? 20世紀90年代后,美國經濟進入了什么時代?(2)材料二中蘇聯“在全國基本實現社會主義工業化”的標志性事件是什么?“高度集中的經濟政治體制”被稱為什么? 20世紀50年代,針對這一經濟政治體制的弊端,蘇聯哪位領導人進行了改革?(3)材料三中“第一個五年計劃”集中力量發展哪一行業?“社會主義改造”是對哪三方面的改造?“中國開始轉入全面的大規模的社會主義建設”后出現了一些失誤,請試舉一例。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HYPERLINK "http://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2022年中考歷史與社會一輪復習過關練 17:世界近現代史篇之資本主義世界的危機(原卷版).doc 2022年中考歷史與社會一輪復習過關練 17:世界近現代史篇之資本主義世界的危機(解析版).doc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