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2022年中考歷史與社會一輪復習過關練18中國近現代史篇之辛亥革命一、選擇題1.“茲查通都大邑,剪辮者已多。至偏鄉僻壤,留辮者尚復不少……凡未去辮者,于令到之日,限二十日一律剪除凈盡。”此“令”的頒行時間應是( )A.1898年 B.1912年 C.1919年 D.1927年【答案】B【解析】依據題干的“剪辮者”結合所學知識可知,辛亥革命后,民國政府先后頒布了剪辮、易服等法令,社會習俗逐漸得到了改變。辛亥革命的時間是1912年,故此“令”的頒行時間應是1912年,B項正確;1898年還未爆發辛亥革命,排除A項;1919年、1927年出現在辛亥革命之后,排除C和D項。故選B項。2.1905年,某人在加入某革命組織時鄭重宣誓:“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創立民國,平均地權。”他加入的是( )A.興中會 B.同盟會 C.中國共產黨 D.中國國民黨【答案】B【解析】在興中會、華興會的基礎上,1905年8月,孫中山建立的中國同盟會的成立大會在日本東京召開,大會選舉孫中山為總理。同盟會的革命綱領是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創立民國,平均地權,后來孫中山把同盟會的革命綱領闡發為民族、民權、民生三大主義,合稱三民主義,三民主義是孫中山領導辛亥革命的指導思想。中國同盟會是中國第一個全國規模的統一的資產階級革命政黨,它的成立,大大推動了全國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運動,B項正確;興中會是在1894年建立,排除A項;中國共產黨建立的時間是1921年,排除C項;中國國民黨是在同盟會的基礎上建立,當時還沒有建立中國國民黨,排除D項。故選B項。3.聯系與比較是學習歷史的方法之一。下列關于五四運動和辛亥革命相同點的論述,正確的是( )A.都具有反封建性質 B.都接受馬克思主義指導C.都經過長期的準備 D.都是工人階級擔任領導【答案】A【解析】根據所學可知,五四運動是一次反帝反封建的愛國運動,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統治,結束了兩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也具有反封建的性質,A項正確;BD兩項和辛亥革命不符,排除B和D項;都經過長期的準備和五四運動不符,排除C項。故選A項。4.某導演籌拍電影《1912年北京故事》,反映中華民國的新氣象。以下能入選的場景( )A.一男子因為剪掉辮子遭到抓捕 B.百姓到東交民巷縣令處伸冤C.進京趕考的學子在讀《新青年》 D.人們相見大多行握手鞠躬禮【答案】D【解析】1911年辛亥革命后,民國政府為了改變愚昧落后的習俗,頒布了剪辮、易服和勸禁纏足等法令,廢除跪拜禮,代之以鞠躬、握手禮等,D項正確;中華民國臨時政府倡導剪辮運動,排除A項;東郊民巷在1901年化為“使館界”,不準中國人居住,排除B項;《新青年》雜志創辦于1915年,排除C項。故選D項。5.孫中山發表演說,指出"我國去年之革命,是種族革命,亦是政治革命"。其中"革命"( )A.首先爆發于"六朝古都"南京 B.高舉"民主"和"科學"兩面大旗C.結束了我國兩千多年的封建制度 D.結束了我國兩千多年的君主專制政體【答案】D【解析】孫中山把三民主義解釋為民族、民權和民生,其中政治革命是指推翻了清朝的反動統治,宣告了中國兩千多年的君主專制的終結,D項正確;武昌起義發生于武昌,排除A項;高舉"民主"和"科學"兩面大旗的是新文化運動,排除B項;辛亥革命推翻的是兩千多年的君主專制,并不是推翻封建制度,排除C項。故選D項。6.“參議院對于臨時大總統,認為有謀叛行為,得以總員五分之四以上之出席,出席員四分之三以上之可決彈劾之?!睂υ摋l文的評述,不正確的是( )A.有利于維護共和制度 B.加速清王朝的滅亡C.體現了參議院對總統權力的制約 D.具有革命性和民主性【答案】B【解析】材料中條文出自《中華民國臨時約法》,《臨時約法》頒布是1912年3月,清朝此時已經滅亡,“加速清王朝的滅亡”不符合材料中條文的評述,B項符合題意;《中華民國臨時約法》中規定體現出參議院對總統權力的制約、具有一定的革命性和民主性、有利于維護資產階級共和制度,A、C和D項不符合題意,排除。故選B項。7.在兩會上,“三個‘最嚴’、?!嗉馍系陌踩?、“向污染宣戰”、“養老并軌”等十個民生熱詞,讓全體人民看到了過上好日子的希望。孫中山是中國近代最早關注并提出“民生”的,他的這個主張是( )A.驅逐韃虜 B.恢復中華 C.創立民國 D.平均地權【答案】D【解析】1905 年,中國同盟會在日本東京成立,同盟會以“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創立民國,平均地權”為綱領,正式提出“民族(前提)、民權(核心)、民生(發展)”的主張,即三民主義,可見,民生的主張就是平均地權,D項正確;驅逐韃虜和恢復中華屬于民族的主張,排除A和B項;創立民國屬于民權的主張,排除C項。故選D項。8.孫中山在1905年之前發表的文章中對滿族和清朝政府有“滿洲韃子”“滿奴”“滿賊”“異種”“外國人”等近20種蔑稱,但他在1906年又說“我們并不是恨滿洲人,是恨害漢人的滿洲人”。他在1912年進而提出“合漢、滿、蒙、回、藏諸地為一國,即合漢、滿、蒙、回、藏諸族為一人,是日民族之統一”。上述現象可以說明①對歷史人物的評價要隨著時代的變化而變化 ②孫中山最終完全擺脫了狹隘的民族主義思想③近代民族國家的構建經歷了艱難的思想歷程 ④歷史人物的歷史認識是在不斷發展和進步的A.①③④ B.①② C.③④ D.②③④【答案】A【解析】據題干“孫中山在1905年之前……民族之統一”,概括可知,孫中山對民族關系從狹隘的驅除韃虜,排斥滿蒙到“五族共和”,由此可知,孫中山對民族關系的認識是在不斷發展的。同時也反映出近代民族國家的構建經歷了艱難的思想歷程。③、④正確;那么對孫中山的評價也要隨之發展。 ①正確。因此A正確;②的表達過于絕對。②錯誤。因此BCD錯誤。綜上故選A。【點睛】9.我國當代著名學者余秋雨說:“廢墟是昨天派往今天的使者,廢墟讓我們把地理讀成了歷史?!闭驹谖錆h古城墻的廢墟上,我們可以“讀到”的歷史有( )①武昌首義,推翻清王朝 ②共產黨打響創建人民軍隊的第一槍③同盟會員發動萍瀏醴起義 ④八七會議,號召土地革命和武裝斗爭A.①② B.①③ C.③④ D.①④【答案】D【解析】1911年10月,武昌首義,推翻清王朝,故①符合題意;1927年8月1日的南昌起義,中共聯合國民黨左派,打響了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的第一槍,揭開了中國共產黨獨立領導武裝斗爭和創建革命軍隊的序幕,排除②;1906年,中國同盟會領導下的江西萍鄉、湖南瀏陽、醴陵地區會黨和礦工發動的反清武裝起義,史稱萍瀏醴起義,排除③;1927年8月7日,中共在漢口召開八七會議,批判和糾正了陳獨秀右傾機會主義錯誤,撤銷了他在黨內的職務,選出了新的臨時中央政治局,確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裝斗爭的總方針,故④符合題意。故選①④組合,排除ABC,D符合題意。故選D。10.朱德在《辛亥革命雜詠》中寫道:“群眾爭修鐵路權,志同道合會全川;排山倒海人民力,引起中華革命先。”該詩是為了紀念( )A.百日維新 B.北伐戰爭 C.實業救國 D.保路運動【答案】D【解析】根據材料“群眾爭修鐵路權,志同道合會全川”可知,這是為了紀念保路運動,故D正確;百日維新、北伐戰爭和實業救國沒有涉及到修鐵路權,故排除ABC項。故選D。11.有人說:“辛亥革命使中國人的腦袋和雙膝不再是準備磕頭,而是為思考,為走路。”這是因為辛亥革命A.結束了專制獨裁統治 B.實現了人民當家作主C.傳播了民主共和觀念 D.改變了近代社會性質【答案】C【解析】根據“辛亥革命使中國人的腦袋和雙膝不再是準備磕頭,而是為思考,為走路。”及所學知識可知,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統治,結束了我國兩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使民主共和的觀念深入人心。C正確;辛亥革命結束了君主專制政體,而沒有結束專制獨裁統治。A錯誤;新中國成立實現了人民當家作主。B錯誤;辛亥革命沒有改變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性質。D錯誤。綜上故選C。12.同盟會是中國第一個全國性的統一的資產階級革命政黨,其創辦的機關刊物是A.《南風報》 B.《同盟會革命綱領》 C.《民報》 D.《中外紀聞》【答案】C【解析】根據所學知識可知,1905年孫中山在日本的東京成立了中國同盟會,制定了十六字綱領,并把《民報》作為中國同盟會的機關刊物。C正確;1911年2月13日,《南風報》創刊。這是同盟會廣西支部繼《南報》后的又一份機關報,A錯誤;《同盟會革命綱領》不是刊物,B錯誤;《萬國公報》是資產階級維新派創辦的第一份刊物,1895年12月改名《中外紀聞》,繼續在北京出版,D錯誤。綜上故選C。13.民國初年的國歌唱道:“東亞開化中華早,揖美追歐,舊邦新造,飄揚五色旗,民國榮光,錦繡河山普照,我同胞鼓舞文明,世界和平永保?!毕旅鎸Υ烁柙~的解讀正確的是A.“東亞開化中華早”是說中國是亞洲最早通過改革走上資本主義道路的國家B.“飄揚五色旗”反映了民國政府倡導民族平等、主張“五族共和”的政策方針C.“揖美追歐”指的是仿效英國實行君主立憲政體D.“世界和平永?!敝傅氖侵袊淖兞税胫趁竦匕敕饨ǖ纳鐣再|【答案】B【解析】根據所學知識可知,“飄揚五色旗”反映了民國政府倡導民族平等、主張“五族共和”的政策方針。B正確;日本是亞洲最早通過改革走上資本主義道路的國家。A錯誤;辛亥革命主張推翻清政府統治,建立民主共和國。C錯誤;辛亥革命并沒有改變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性質。D錯誤。綜上故選B。14.20世紀30年代初,清朝末代皇帝溥儀的妃子文繡不懼輿論的壓力,運用法律武器維護自己的權力,與溥儀離婚。這件事情充分說明了當時①人們的思想觀念在逐步變化 ②法律制度已經非常完備③教育體制發生了深刻的變化 ④中國女性開始爭取婚姻自由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②④【答案】C【解析】依據所學可知,鴉片戰爭以后,中國閉關鎖國政策被打破、西方文化逐步滲透到國民生活中;南京臨時政府法令對習俗的改造,開啟民智,促使人們觀念更新,促進近代社會新陳代謝。清朝末代皇帝溥儀的妃子文繡不懼輿論的壓力,運用法律武器維護自己的權力,與溥儀離婚。這件事情充分說明了當時人們的思想觀念在逐步變化、中國女性開始爭取婚姻自由。①④符合題意。C正確;20世紀30年代初中國法制仍處于發展時期。②錯誤;題干沒有涉及教育體制。③錯誤。因此ABD錯誤。綜上故選C。15.辛亥革命被認為是“中國民主進程的豐碑”,主要是因為這場革命A.促進了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 B.結束了存在兩千多年的封建制度C.掀起了“師夷長技”的浪潮 D.建立了資產階級共和國【答案】D【解析】根據所學知識可知,辛亥革命爆發后,清朝統治土崩瓦解,1912年2月12日,宣統帝被迫退位,清朝覆滅,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帝制結束,辛亥革命建立了資產階級民主共和國,使人民獲得了一些民主自由的權利,民主共和的觀念深入人心,這是思想上的大解放。辛亥革命被認為是“中國民主進程的豐碑”,主要是因為這場革命建立了資產階級共和國。D正確;促進民族資本主義發展不屬于“民主進程”。A錯誤;辛亥革命結束的不是封建制度而是君主專制制度。B錯誤;鴉片戰爭后,林則徐、魏源等人率先掀起了“師夷長技”的浪潮。C錯誤。綜上故選D。16.“江城首義起風雷,萬里神州蕩濁埃。創立共和皇族廢,三民碩果笑領開?!痹撛姺从车臍v史事件是A.南昌起義 B.百團大戰 C.辛亥革命 D.北伐戰爭【答案】C【解析】江城即武漢。江城起義即武昌起義。武昌起義即狹義的辛亥革命。辛亥革命以三民主義為指導,推翻了清王朝,結束了兩千余年君主專制政體,建立了資產階級共和國。由材料“江城首義起風雷,萬里神州蕩濁埃。創立共和皇族廢,三民碩果笑領開”可知與辛亥革命相關,故排除D,C符合題意;南昌起義、百團大戰均為中國共產黨領導,不是以三民主義為指導,排除AB。故選C。17.2016年是中國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孫中山先生誕辰150周年。孫中山先生“集畢生之精力以赴之,百折而不撓”地從事革命事業,為中華民族的進步做出了杰出的貢獻。下列哪些歷史事件與孫中山有關①建立中國同盟會 ②領導辛亥革命 ③領導北伐戰爭 ④創辦黃埔軍校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答案】D【解析】北伐戰爭爆發之前孫中山先生已經病逝,所以③不符合題意;①②④項內容都與孫中山相關,符合題意。所以D符合題意,ABC排除。故選擇D。18.“這次革命并沒有達到它所預期的目標。西方列強在中國的支配地位沒有受到削弱,在農村沒有出現一場社會大變動,中國近代社會的基本矛盾一個也沒有得到解決。革命的果實又落到舊勢力的代表袁世凱手里”這次革命①未能推動中華民族的思想解放②沒有完成民族獨立、人民解放的歷史任務③宣告了延續兩千多年的君主專制度的結束④結束了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的統治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答案】B【解析】材料是對辛亥革命的描述,其中辛亥革命宣告了延續兩千多年的君主專制度的結束,推動了中華民族的思想解放,助推了民族資本主義發展,但是沒有完成民族獨立、人民解放的歷史任務,也沒有結束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的統治,因此②③正確,①④錯誤,故選B,ACD排除。19.孫中山提出:“凡為國民皆平等以有參政權。大總統由國民公舉。議會以國民公舉之議員構成之,制定中華民國憲法,人人共守”。這一主張主要體現了( )A.民族主義 B.民權主義 C.君主立憲 D.民生主義【答案】B【解析】孫中山的三民主義中的民族主義指反滿獨立,民權主義指推翻封建帝制,實行民主共和,民生主義指平均地權,實行國富民強。材料“國民皆平等以有參政權”“大總統由國民公舉”,強調民主權利,與民權主義有關,故排除AD,B符合題意;孫中山主張民主共和而非君主立憲,排除C。故選B。20.“(1911年)鄂省城內新軍全行叛變,……于轟攻督署時倒戈而起,與署內防兵力戰,旋將防兵擊逃,署亦焚毀?!睆闹锌芍? )①該報道反映了廣州黃花崗起義 ②該起義發生地點位于江西南昌③新軍部隊成為起義的重要力量 ④起義軍擊潰守軍取得初步勝利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答案】D【解析】依據題干“鄂省”、“新軍”以及題干材料內容可知,材料反映的是武昌起義,①②排除;根據“(1911年)鄂省城內新軍全行叛變,……于轟攻督署時倒戈而起”可知,新軍部隊成為起義的重要力量,③符合題意;根據“與署內防兵力戰,旋將防兵擊逃,署亦焚毀”可知,起義軍擊潰守軍取得初步勝利,④符合題意。所以D符合題意,ABC排除。故選擇D。二、非選擇題21.材料一:材料二:辛亥革命……為2 132年的歷史打了一個用鐵和血鑄成的句號。只有漫長的歷史才能稱量出這個句號的真正意義和重量。它是一條分界線。——陳旭麓《近代中國社會的新陳代謝》材料三:武昌起義后的兩個月,孫中山才從美國歸來。記者問他帶回多少錢支持革命時,孫中山回答:“予不名一錢也,所帶回者革命精神耳!”12月底,各省代表在南京舉行臨時大總統的選舉,孫中山被選為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1)材料一的圖片分別反映了怎樣的歷史事實?二者之間有何聯系?圖2、圖3的史實體現了孫中山先生的“三民主義”中哪一思想的實現?(2)試從政治和思想兩方面說明辛亥革命成為“分界線”的理由。(3)為什么既沒有親自參與武昌起義,又沒錢支持革命的孫中山卻依然被選為臨時大總統?【答案】(1)圖1反映的是武昌起義,圖2是中華民國的成立,圖3是孫中山就任臨時大總統;聯系:因為武昌起義為標志的辛亥革命的勝利,中華民國臨時政府才得以建立;民權主義。(2)政治上:推翻了清朝統治,結束了兩千多年的君主專制制度,建立了資產階級共和國;思想上:辛亥革命極大地推動了中華民族的思想解放,打開了中國進步潮流的 閘門。(3)孫中山是中國民主革命的先驅,他在革命運動中有著崇高的威望,他于1894年創立興中會,1905年成立同盟會并提出三民主義思想,并組織和發動了一系列的武裝起義。【解析】(1)依據材料一“圖1起義軍占領楚望臺軍械庫”可知是武昌起義;依據圖2中孫中山與參議院議員合影可知是1912年1月1日,中華民國臨時政府的成立;依據圖3中孫中山的臨時大總統誓詞可知是孫中山就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結合所學可知,武昌起義的成功為中華民國臨時政府成立奠定基礎;1905年,孫中山在東京成立同盟會,同盟會以“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創立民國,平均地權”為綱領,孫中山正式提出“民族(前提)、民權(核心)、民生(發展)”的主張,即三民主義。中華民國的成立體現出三民主義中民權主義的實現。(2)依據材料二的信息和所學圍繞辛亥革命的意義,政治上可以從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統治,結束了兩千多年的君主專制制度,建立了資產階級共和國等回答;思想上從辛亥革命極大地推動了中華民族的思想解放,打開了中國進步潮流的 閘門等回答。(3)依據材料三的信息和所學可知,孫中山之所以被選為臨時大總統主要與孫中山是中國民主革命的先驅以及他的崇高威望有關,同時也與他早期領導辛亥革命的活動有關,比如:他于1894年創立興中會,1905年成立同盟會并提出三民主義思想,并組織和發動了一系列的武裝起義等。22.材料一:“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創立民國,平均地權”是中國同盟會的革命綱領。后來,孫中山概括為民族、民權、民生的“三民主義”學說。材料二:①“天下受命于天子”,君讓臣死臣不得不死,父叫子亡子不得不亡。②《中華民國臨時約法》:中華民國的主權屬于全體國民;國民不分種族、階級、宗教信仰,一律平等;國民有人身、居住、言論、出版、集會、結社、宗教信仰及請愿、考試、選舉、參政等自由和權利……材料三:孫中山先生是中國民主革命的先驅,領導了辛亥革命,雖未能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務,但仍值得中國人民永遠懷念……(1)中國同盟會是怎樣的一個組織?材料一革命綱領中反映“民生”思想的內容是什么?(2)比較材料二中①與②所反映的思想觀點,你認為最大的變化是什么?導致這些變化的主要原因有哪些?(3)“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須努力?!边@里的“尚未成功”是指什么?他在病危之中,仍念念不忘拯救中國、拯救民眾,這體現出孫中山身上具有哪些值得我們學習的精神?【答案】(1)中國同盟會是第一個全國規模的、統一的資產階級革命政黨;平均地權(2)君主專制到民主、平等;孫中山領導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統治,建立了中華民國,結束了我國兩千多年的封建帝制,頒布了《中華民國臨時約法》,使民主共和觀念深入人心。(3)反帝反封建的任務沒有完成;為革命、為真理獻身的愛國主義精神、堅韌不拔、百折不撓的斗爭精神等。【解析】(1)根據所學知識可知,中國同盟會是第一個全國規模的、統一的資產階級革命政黨。根據“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創立民國,平均地權”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材料一革命綱領中反映“民生”思想的內容是平均地權。(2)據材料“君讓臣死臣不得不死,父叫子亡子不得不亡”“中華民國的主權屬于全體國民;國民不分種族、階級、宗教信仰,一律平等”并結合所學可知,材料二中①與②所反映的思想觀點,最大的變化是君主專制到民主、平等;導致這些變化的主要原因是孫中山領導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統治,建立了中華民國,結束了我國兩千多年的封建帝制,頒布了《中華民國臨時約法》,使民主共和觀念深入人心。1911年孫中山領導的辛亥革命是中國近代史上一次偉大的反封建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它推翻了清朝的統治,建立了中華民國,結束了我國兩千多年的封建帝制,頒布了《中華民國臨時約法》,使民主共和觀念深入人心,同時也促進了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3)據材料并結合所學,“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須努力。”這里的“尚未成功”是指反帝反封建的任務沒有完成。1911年孫中山領導的辛亥革命是中國近代史上一次偉大的反封建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它推翻了清朝的統治,建立了中華民國,結束了我國兩千多年的封建帝制,頒布了《中華民國臨時約法》,使民主共和觀念深入人心,同時也促進了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但是,辛亥革命沒有推翻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在中國的統治,沒有改變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性質,反帝反封建的任務沒有完成。他在病危之中,仍念念不忘拯救中國、拯救民眾,這體現出孫中山身上具有為革命、為真理獻身的愛國主義精神、堅韌不拔、百折不撓的斗爭精神等值得我們學習。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HYPERLINK "http://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2022年中考歷史與社會一輪復習過關練18中國近現代史篇之辛亥革命一、選擇題1.“茲查通都大邑,剪辮者已多。至偏鄉僻壤,留辮者尚復不少……凡未去辮者,于令到之日,限二十日一律剪除凈盡?!贝恕傲睢钡念C行時間應是( )A.1898年 B.1912年 C.1919年 D.1927年2.1905年,某人在加入某革命組織時鄭重宣誓:“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創立民國,平均地權。”他加入的是( )A.興中會 B.同盟會 C.中國共產黨 D.中國國民黨3.聯系與比較是學習歷史的方法之一。下列關于五四運動和辛亥革命相同點的論述,正確的是( )A.都具有反封建性質 B.都接受馬克思主義指導C.都經過長期的準備 D.都是工人階級擔任領導4.某導演籌拍電影《1912年北京故事》,反映中華民國的新氣象。以下能入選的場景( )A.一男子因為剪掉辮子遭到抓捕 B.百姓到東交民巷縣令處伸冤C.進京趕考的學子在讀《新青年》 D.人們相見大多行握手鞠躬禮5.孫中山發表演說,指出"我國去年之革命,是種族革命,亦是政治革命"。其中"革命"( )A.首先爆發于"六朝古都"南京 B.高舉"民主"和"科學"兩面大旗C.結束了我國兩千多年的封建制度 D.結束了我國兩千多年的君主專制政體6.“參議院對于臨時大總統,認為有謀叛行為,得以總員五分之四以上之出席,出席員四分之三以上之可決彈劾之?!睂υ摋l文的評述,不正確的是( )A.有利于維護共和制度 B.加速清王朝的滅亡C.體現了參議院對總統權力的制約 D.具有革命性和民主性7.在兩會上,“三個‘最嚴’、保‘舌尖上的安全”、“向污染宣戰”、“養老并軌”等十個民生熱詞,讓全體人民看到了過上好日子的希望。孫中山是中國近代最早關注并提出“民生”的,他的這個主張是( )A.驅逐韃虜 B.恢復中華 C.創立民國 D.平均地權8.孫中山在1905年之前發表的文章中對滿族和清朝政府有“滿洲韃子”“滿奴”“滿賊”“異種”“外國人”等近20種蔑稱,但他在1906年又說“我們并不是恨滿洲人,是恨害漢人的滿洲人”。他在1912年進而提出“合漢、滿、蒙、回、藏諸地為一國,即合漢、滿、蒙、回、藏諸族為一人,是日民族之統一”。上述現象可以說明①對歷史人物的評價要隨著時代的變化而變化 ②孫中山最終完全擺脫了狹隘的民族主義思想③近代民族國家的構建經歷了艱難的思想歷程 ④歷史人物的歷史認識是在不斷發展和進步的A.①③④ B.①② C.③④ D.②③④①武昌首義,推翻清王朝 ②共產黨打響創建人民軍隊的第一槍③同盟會員發動萍瀏醴起義 ④八七會議,號召土地革命和武裝斗爭A.①② B.①③ C.③④ D.①④10.朱德在《辛亥革命雜詠》中寫道:“群眾爭修鐵路權,志同道合會全川;排山倒海人民力,引起中華革命先?!痹撛娛菫榱思o念( )A.百日維新 B.北伐戰爭 C.實業救國 D.保路運動11.有人說:“辛亥革命使中國人的腦袋和雙膝不再是準備磕頭,而是為思考,為走路?!边@是因為辛亥革命A.結束了專制獨裁統治 B.實現了人民當家作主C.傳播了民主共和觀念 D.改變了近代社會性質12.同盟會是中國第一個全國性的統一的資產階級革命政黨,其創辦的機關刊物是A.《南風報》 B.《同盟會革命綱領》 C.《民報》 D.《中外紀聞》13.民國初年的國歌唱道:“東亞開化中華早,揖美追歐,舊邦新造,飄揚五色旗,民國榮光,錦繡河山普照,我同胞鼓舞文明,世界和平永保?!毕旅鎸Υ烁柙~的解讀正確的是A.“東亞開化中華早”是說中國是亞洲最早通過改革走上資本主義道路的國家B.“飄揚五色旗”反映了民國政府倡導民族平等、主張“五族共和”的政策方針C.“揖美追歐”指的是仿效英國實行君主立憲政體D.“世界和平永?!敝傅氖侵袊淖兞税胫趁竦匕敕饨ǖ纳鐣再|14.20世紀30年代初,清朝末代皇帝溥儀的妃子文繡不懼輿論的壓力,運用法律武器維護自己的權力,與溥儀離婚。這件事情充分說明了當時①人們的思想觀念在逐步變化 ②法律制度已經非常完備③教育體制發生了深刻的變化 ④中國女性開始爭取婚姻自由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②④15.辛亥革命被認為是“中國民主進程的豐碑”,主要是因為這場革命A.促進了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 B.結束了存在兩千多年的封建制度C.掀起了“師夷長技”的浪潮 D.建立了資產階級共和國16.“江城首義起風雷,萬里神州蕩濁埃。創立共和皇族廢,三民碩果笑領開。”該詩反映的歷史事件是A.南昌起義 B.百團大戰 C.辛亥革命 D.北伐戰爭17.2016年是中國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孫中山先生誕辰150周年。孫中山先生“集畢生之精力以赴之,百折而不撓”地從事革命事業,為中華民族的進步做出了杰出的貢獻。下列哪些歷史事件與孫中山有關①建立中國同盟會 ②領導辛亥革命 ③領導北伐戰爭 ④創辦黃埔軍校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18.“這次革命并沒有達到它所預期的目標。西方列強在中國的支配地位沒有受到削弱,在農村沒有出現一場社會大變動,中國近代社會的基本矛盾一個也沒有得到解決。革命的果實又落到舊勢力的代表袁世凱手里”這次革命①未能推動中華民族的思想解放②沒有完成民族獨立、人民解放的歷史任務③宣告了延續兩千多年的君主專制度的結束④結束了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的統治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19.孫中山提出:“凡為國民皆平等以有參政權。大總統由國民公舉。議會以國民公舉之議員構成之,制定中華民國憲法,人人共守”。這一主張主要體現了( )A.民族主義 B.民權主義 C.君主立憲 D.民生主義20.“(1911年)鄂省城內新軍全行叛變,……于轟攻督署時倒戈而起,與署內防兵力戰,旋將防兵擊逃,署亦焚毀。”從中可知( )①該報道反映了廣州黃花崗起義 ②該起義發生地點位于江西南昌③新軍部隊成為起義的重要力量 ④起義軍擊潰守軍取得初步勝利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二、非選擇題21.材料一:材料二:辛亥革命……為2 132年的歷史打了一個用鐵和血鑄成的句號。只有漫長的歷史才能稱量出這個句號的真正意義和重量。它是一條分界線。——陳旭麓《近代中國社會的新陳代謝》材料三:武昌起義后的兩個月,孫中山才從美國歸來。記者問他帶回多少錢支持革命時,孫中山回答:“予不名一錢也,所帶回者革命精神耳!”12月底,各省代表在南京舉行臨時大總統的選舉,孫中山被選為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1)材料一的圖片分別反映了怎樣的歷史事實?二者之間有何聯系?圖2、圖3的史實體現了孫中山先生的“三民主義”中哪一思想的實現?(2)試從政治和思想兩方面說明辛亥革命成為“分界線”的理由。(3)為什么既沒有親自參與武昌起義,又沒錢支持革命的孫中山卻依然被選為臨時大總統?22.材料一:“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創立民國,平均地權”是中國同盟會的革命綱領。后來,孫中山概括為民族、民權、民生的“三民主義”學說。材料二:①“天下受命于天子”,君讓臣死臣不得不死,父叫子亡子不得不亡。②《中華民國臨時約法》:中華民國的主權屬于全體國民;國民不分種族、階級、宗教信仰,一律平等;國民有人身、居住、言論、出版、集會、結社、宗教信仰及請愿、考試、選舉、參政等自由和權利……材料三:孫中山先生是中國民主革命的先驅,領導了辛亥革命,雖未能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務,但仍值得中國人民永遠懷念……(1)中國同盟會是怎樣的一個組織?材料一革命綱領中反映“民生”思想的內容是什么?(2)比較材料二中①與②所反映的思想觀點,你認為最大的變化是什么?導致這些變化的主要原因有哪些?(3)“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須努力。”這里的“尚未成功”是指什么?他在病危之中,仍念念不忘拯救中國、拯救民眾,這體現出孫中山身上具有哪些值得我們學習的精神?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HYPERLINK "http://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2022年中考歷史與社會一輪復習過關練 18:中國近現代史篇之辛亥革命(原卷版).doc 2022年中考歷史與社會一輪復習過關練 18:中國近現代史篇之辛亥革命(解析版).doc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