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2022年中考歷史與社會一輪復習過關練27中國近現代史篇之社會主義探索的成就與曲折一、選擇題1.在對資本主義工商業進行社會主義改造中實行的創新政策是A.生產合作社 B.公私合營 C.贖買政策 D.國有化政策2.1953-1956年國家對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進行社會主義改造的實質是A.將生產資料私有制轉變為社會主義公有制 B.探索建設社會主義道路C.建立國家工業化和國防現代化的初步基礎 D.進一步鞏固新生的人民民主政權3.下圖是“一五”計劃期間,我國實施的156個重點項目的比例分布圖。它表明當時我國A.優先發展農業 B.優先發展重工業C.優先發展交通運輸業 D.各行各業均衡發展4.年畫反映了一定的時代特征。下圖是一幅20世紀50年代初的年畫,描繪了農民帶著自家的牛和耕犁入社的情境。它主要反映了A.封建土地制度的徹底廢除 B.農民對國家“以糧為綱”的支持C.農業社會主義改造的進行 D.人民公社體制的迅速發展5.下圖體現當時我國A.優先發展農業 B.優先發展重工業C.優先發展運輸郵電 D.農輕重三業均衡發展6.為了糾正“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的嚴重錯誤,中國共產黨在1961年提出了A.過渡時期總路線 B.一五計劃C.農業生產合作化建議 D.“調整、鞏固、充實、提高”八字方針7.下面年代尺上標注的中國共產黨歷史上召開的幾次重要會議,為中國革命和建設指明了方向.下列選項中高度概括中共八大的重要歷史意義的是A.高舉旗幟 B.偉大轉折 C.生死攸關 D.良好開端8.周恩來在政協某次會議上指出:“由新民主主義到社會主義雖然是一場革命,但可以采取逐步的和平轉變的辦法,而不是在一天早晨突然宣布實行社會主義。”這里“逐步的和平轉變的辦法”是指A.實施一五計劃,建立國家工業化基礎B.發展農業、輕工業,更多利用沿海工業C.改革首先在農村取得突破性進展,進而轉向城市D.對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9.以下是一位同學在研究性學習中搜集的一組圖片。分析這組圖片你認為該同學探究的主題是A.新中國取得了巨大成就 B.新中國的外交成就C.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經濟建設成就 D.新中國的國防建設10.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無私奉獻,干一行,愛一行,鉆一行,甘當螺絲釘的崇高理想,對社會主義的無限忠誠和敬業態度被稱為( )A.“鐵人精神” B.“雷鋒精神” C.“兩彈一星精神” D.“深圳精神”11.1964年10月某報紙上的頭條新聞題目是“看西北荒漠,萬里人罕見。蘑菇云突起,舉世皆驚”,這篇新聞報道的是我國( )A.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發射成功 B.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C.近程導彈飛行試驗成功 D.“神舟一號”飛船發射成功12.被譽為“雜交水稻之父”,為我國糧食增產作出巨大貢獻的科學家是( )A.李四光 B.錢學森 C.袁隆平 D.鄧稼先13.下列最能概括我國社會主義建設初期階段特征的是( )A.我國的社會主義建設處于起步摸索階段 B.我國的社會主義建設遭到嚴重挫折C.我國的社會主義建設在探索中曲折前進 D.我國的社會主義建設成就令世界矚目14.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國家對農業進行社會主義改造的最主要原因是( )A.個體生產拉大了農民之間的差距B.廣大農民強烈要求實現農業合作化C.分散、落后的個體經濟很難滿足國家工業化建設的需要D.人民群眾渴望建成社會主義制度15.斯大林模式的嚴重弊端,留給我們有許多啟示,其中下列說法不正確的是A.農輕重的比例要協調發展 B.提高經濟效益,降低資源的消耗C.切實保護農民的利益 D.社會主義經濟只能是計劃經濟16.不同時期會有不同的流行語,比如當前流行,“正能量”、“微信”、“4G”、“互聯網+”等。通過流行語的變化,我們能夠感受時代的變遷(如下表所示)。下列流行語符合“文化大革命”時期的有建國初期 “人大” “政協” “三大改造”探索時期 “大躍進” “放衛星” “原子彈”文革時期改革開放時期 “大包干” “經濟特區” “下海”①“以階級斗爭為綱” ②“紅衛兵” ③“打倒一切,全面內戰” ④“兩個凡是”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17.作家莫言在小說《蛙》中寫道:“舞臺上插著幾十桿紅旗,掛著紅布白字橫幅,……喇叭正播放著語錄歌……造反有理、造反有理。”該場景體現的歷史時期是( )A.土地改革 B.三大改造 C.大躍進運動 D.文化大革命18.我國在社會主義道路的探索中,既取得了巨大成就,也出現了一些嚴重失誤。其中,嚴重的失誤有( )①土地改革 ②三大改造 ③“大躍進”運動 ④人民公社化運動 ⑤“文化大革命”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③④⑤ D.②④⑤19.“文化大革命”結束于( )A.1966年5月 B.1967年2月 C.1976年4月 D.1976年10月20.有資料表明,十年“文革”時期國民收入損失了5000億元,這超過了建國后30年全國固定資產的總和。這反映出文化大革命的一個嚴重后果是( )A.民主與法制遭到踐踏 B.國民經濟遭受巨大損失C.各級政府機構癱瘓 D.科學文化教育事業遭到摧殘二、非選擇題21.方向決定前途,道路決定命運。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毛澤東發現農民們可以動員起來……毛找到了信心,認為中共是能夠生存和發展下去的,只要在一個地區內有人力和糧食支持戰斗,發展自己的武裝力量。——(美)費正清《偉大的中國革命》(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毛澤東為實現“生存和發展”的實踐舉措,簡析其對中國近代革命的影響。材料二:一方面,國家對資本家原有的生產資料進行清理評估,以核實私股股額,在合營期間,每年發給資本家5%的股息,到1955年他們獲得利潤超過了原來資產總額24.2億元,另一方面,根據“量才使用,適當照顧”的原則,對私方人員作出工作安排。這樣,中國共產黨人創造性地開辟了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改造道路,是20世紀中國又一次劃時代的歷史巨變,為當代中國一切發展進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礎。——《中華人民共和國史》(2)材料二中的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改造道路“特”在哪里?并指出由此帶來的“歷史巨變”的標志。材料三:中國經濟總量在世界排位和對世界經濟增長的平均貢獻率的變化(如下表)時間 經濟總量世界排位 中國對世界經濟增長的年均貢獻率1950年 第三十位后 ——1970年 第十三位 ——1978年 第十位 2.3%2008年 第三位 20%2018年 第二位 34%注:1950年,中國經濟總量在世界的排名在30名以后,來自吳殿廷、武聰穎《中國宏觀經濟的國際評價》。(3)根據材料三表中的數據說明了什么?材料四:把馬克思主義的普遍真理同我國的具體實際結合起來,走自己的道路。只有這條道路……能夠引領中國進步、實現人民福祉。——《中國共產黨簡史》(4)依據材料四,分析中國共產黨成立以來能引領中國進步、實現人民福祉的深層次原因。22.民主和法制,是人類社會文明進步的重要標志。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 在“文化大革命”開始后的8年時間里,全國人大及其常務委員會沒有舉行過一次會議,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也被迫停止了活動。……各民主黨派中央和地方組織的許多負責人受到無情批判和斗爭,各級政協相繼停止了一切活動。材料二 實踐證明,“文化大革命”不是也不可能是任何意義上的革命或社會進步。它根本不是亂了敵人,而是亂了自己……歷史已經判明,“文化大革命”是一場由領導者錯誤發動,被反革命集團利用,給黨、國家和各族人民帶來嚴重災難的內亂。——《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關于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1)根據材料一,說說“文化大革命”期間,我國哪些政治制度遭到破壞。(2)根據材料二,指出“文化大革命”是一場什么性質的運動。“文化大革命”是在哪一思想指導下發動起來的?(3)結合所學知識,說說黨和國家從“文化大革命”這段歷史中吸取了怎樣的教訓。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HYPERLINK "http://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2022年中考歷史與社會一輪復習過關練27中國近現代史篇之社會主義探索的成就與曲折一、選擇題1.在對資本主義工商業進行社會主義改造中實行的創新政策是A.生產合作社 B.公私合營 C.贖買政策 D.國有化政策【答案】C【解析】 【解析】我國對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采取的主要方式是實行公私合營,采取的政策是贖買的政策,贖買政策是我國的一項制度創新,故C項正確;A項是對農業和手工業實行的是生產合作社的方式,排除;D項是十一屆三中全會后對國企改革的方式,排除D項。故選C項。【點睛】2.1953-1956年國家對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進行社會主義改造的實質是A.將生產資料私有制轉變為社會主義公有制 B.探索建設社會主義道路C.建立國家工業化和國防現代化的初步基礎 D.進一步鞏固新生的人民民主政權【答案】A【解析】1953年到1956年,我國對農業、手工業、資本主義工商業進行了社會主義改造,其實質是把生產資料的私有制轉變為社會主義的公有制,我國開始進入社會主義的初級階段,故A項正確;BCD與三大改造沒有關系,排除。故選A項。3.下圖是“一五”計劃期間,我國實施的156個重點項目的比例分布圖。它表明當時我國A.優先發展農業 B.優先發展重工業C.優先發展交通運輸業 D.各行各業均衡發展【答案】B【解析】由材料信息可知,軍工項目、能源建設、鋼鐵、有色金屬、機械化工,均屬于重工業領域,約占98%,輕工和醫藥項目僅占2%,由此可知我國在一五計劃期間優先發展重工業,B項正確;材料中156個項目中沒有涉及到農業項目和交通運輸業,從材料看并未得到優先發展,排除A、C;通過輕重工業對比來看,重工業所占比例巨大,因此并不能體現出各行業之間的均衡發展,排除D項。故選B項。4.年畫反映了一定的時代特征。下圖是一幅20世紀50年代初的年畫,描繪了農民帶著自家的牛和耕犁入社的情境。它主要反映了A.封建土地制度的徹底廢除 B.農民對國家“以糧為綱”的支持C.農業社會主義改造的進行 D.人民公社體制的迅速發展【答案】C【解析】年畫中人們帶著自家的牛和耕犁入社,入社后生產資料由私有變為集體公有,因而此年畫反映了入社具有改變生產資料所有制的特征,反映了農村社會主義改造的進行。農業社會主義改造的進行是題干漫畫主要反映的內容,C項正確;封建土地制度的徹底廢除是新中國成立后土地改革的意義,排除A項;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后,生產資料由私有變為公有,因此“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時不可能出現農民帶著生產資料入社的現象,排除BD。故選C項。5.下圖體現當時我國A.優先發展農業 B.優先發展重工業C.優先發展運輸郵電 D.農輕重三業均衡發展【答案】B【解析】圖示中重工業占據優勢地位,說明第一個五年計劃期間,我國優先發展重工業,B項正確;我國一五計劃優先發展重工業不是優先發展農業,也不是優先發展運輸郵電,排除AC項;既然是優先發展重工業,說明并非農輕重均衡發展,排除D項。故選B項。6.為了糾正“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的嚴重錯誤,中國共產黨在1961年提出了A.過渡時期總路線 B.一五計劃C.農業生產合作化建議 D.“調整、鞏固、充實、提高”八字方針【答案】D【解析】依據所學知識可知,1958年發動的“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是黨在探索社會主義道路中的一次嚴重失誤,給我國造成了巨大經濟損失,國家和人民面臨建國以來前所未有的困難,為此,1961年黨和政府提出“調整、鞏固、充實、提高”八字方針,全面調整國民經濟,D項正確;1953年,黨提出過渡時期總路線,時間不符合題意,排除A項;1957年“一五”計劃完成,初步改變我國工業落后的面貌,排除B項;1953-1956年三大改造中對農業的改造采取走合作化道路的方式,排除C項。故選D項。7.下面年代尺上標注的中國共產黨歷史上召開的幾次重要會議,為中國革命和建設指明了方向.下列選項中高度概括中共八大的重要歷史意義的是A.高舉旗幟 B.偉大轉折 C.生死攸關 D.良好開端【答案】D【解析】據所學知,1956年召開的中共八大正確分析了國內的主要矛盾和黨和人民的主要任務,是探索建設社會主義道路的良好開端,D項正確;高舉旗幟指的是1997年中共十五大高舉鄧小平理論的旗幟,排除A項;偉大轉折指的是1978年十一屆三中全會把黨的工作重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和實行改革開放的決策,是建國以來黨的歷史上具有深遠意義的偉大轉折,排除B項;生死攸關指的是1935年遵義會議糾正了黨內“左傾”錯誤,肯定了毛澤東的正確領導,是黨史上一個生死攸關的轉折點,排除C項。故選D項。8.周恩來在政協某次會議上指出:“由新民主主義到社會主義雖然是一場革命,但可以采取逐步的和平轉變的辦法,而不是在一天早晨突然宣布實行社會主義。”這里“逐步的和平轉變的辦法”是指A.實施一五計劃,建立國家工業化基礎B.發展農業、輕工業,更多利用沿海工業C.改革首先在農村取得突破性進展,進而轉向城市D.對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答案】D【解析】題干的關鍵信息是“由新民主主義到社會主義”,根據所學可知,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社會主義制度在我國建立起來,D項正確;實施一五計劃,建立國家工業化基礎與“由新民主主義到社會主義”不符,排除A項;發展農業、輕工業,更多利用沿海工業與“由新民主主義到社會主義”不符,排除B項;改革開放是在我國進入社會主義后實行,排除C項。故選D。9.以下是一位同學在研究性學習中搜集的一組圖片。分析這組圖片你認為該同學探究的主題是A.新中國取得了巨大成就 B.新中國的外交成就C.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經濟建設成就 D.新中國的國防建設【答案】A【解析】圖一反映的是中國恢復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圖二反映的是新中國成立后的科技成就,圖三反映的是工業成就,圖四反映的是中美關系開始走向正常化,四幅圖片都是新中國取得了巨大成就,A項正確;新中國的外交成就與圖二圖三無關,排除B項;圖二圖三發生在改革開放之前,排除C項;新中國的國防建設與圖三無關,排除D項。故選A項。10.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無私奉獻,干一行,愛一行,鉆一行,甘當螺絲釘的崇高理想,對社會主義的無限忠誠和敬業態度被稱為( )A.“鐵人精神” B.“雷鋒精神” C.“兩彈一星精神” D.“深圳精神”【答案】B【解析】“黨的好戰士”雷鋒把他有限的生命投入到無限的為人民服務中去,甘當革命的“螺絲釘”,他的崇高思想、對社會主義的無限忠誠和敬業態度被稱為“雷鋒精神”,故B符合題意;“鐵人精神”是石油工人王進喜崇高思想、優秀品德的高度概括,也集中體現出我國石油工人精神風貌,排除A;1999年9月18日,江澤民同志在表彰為研制“兩彈一星”作出突出貢獻的科技專家大會上發表講話,將“兩彈一星精神”概括為“熱愛祖國、無私奉獻,自力更生、艱苦奮斗,大力協同、勇于登攀”二十四個字,排除C;深圳作為改革開放的經濟特區,所形成的“深圳精神”即“敢闖敢試、開放包容、務實尚法、追求卓越”,排除D。故選B。11.1964年10月某報紙上的頭條新聞題目是“看西北荒漠,萬里人罕見。蘑菇云突起,舉世皆驚”,這篇新聞報道的是我國( )A.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發射成功 B.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C.近程導彈飛行試驗成功 D.“神舟一號”飛船發射成功【答案】B【解析】1964年10月,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震驚世界。材料“1964年10月”“看西北荒漠,萬里人罕見。蘑菇云突起,舉世皆驚”反映了1964年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的情景,B符合題意;1970年4月24日,我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發射成功,排除A;1970年1月30日,我國中遠程導彈發射試驗圓滿成功,排除C;1999年11月20日,我國“神舟一號”飛船發射成功,排除D。故選B。12.被譽為“雜交水稻之父”,為我國糧食增產作出巨大貢獻的科學家是( )A.李四光 B.錢學森 C.袁隆平 D.鄧稼先【答案】C【解析】袁隆平,中國雜交水稻育種專家,被稱為中國的“雜交水稻之父”,C項正確;李四光,是中國地質力學的創立者,中國現代地球科學和地質工作的主要領導人和奠基人之一,排除A項;錢學森,中國載人航天奠基人,被譽為“中國航天之父”“中國導彈之父”“中國自動化控制之父”和“火箭之王”,排除B項;鄧稼先,中國核武器研制工作的開拓者和奠基者,為中國核武器、原子武器的研發做出了重要貢獻,被稱為“兩彈元勛”,排除D項。故選C。13.下列最能概括我國社會主義建設初期階段特征的是( )A.我國的社會主義建設處于起步摸索階段 B.我國的社會主義建設遭到嚴重挫折C.我國的社會主義建設在探索中曲折前進 D.我國的社會主義建設成就令世界矚目【答案】C【解析】根據所學知識可知,1956-1966年是我國全面建設社會主義時期,這一時期的階段特點是我國社會主義建設在探索中前進。1956年底三大改造基本完成,1957年一五計劃超額完成,1958年推行的“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忽視了客觀規律,加上嚴重的自然災害,造成了嚴重的經濟災難;從1960年起,中共開始轉變政策,國民經濟逐漸恢復;至1965年,國民經濟逐步得到了恢復和發展。綜合來看,1956-1966年這一歷史階段是成就與挫折并存的。C項正確;我國社會主義建設處于摸索階段、我國的社會主義建設遭到嚴重挫折這兩點都不能全面概括這一階段的特征,排除AB項;改革開放以后,我國的社會主義建設成就令世界矚目,排除D項。故選C。14.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國家對農業進行社會主義改造的最主要原因是( )A.個體生產拉大了農民之間的差距B.廣大農民強烈要求實現農業合作化C.分散、落后的個體經濟很難滿足國家工業化建設的需要D.人民群眾渴望建成社會主義制度【答案】C【解析】根據所學可知,建國初期,社會生產力落后,分散、落后的個體經濟很難滿足國家工業化建設的需要。為了進一步提高農業生產力,逐步克服農業同工業發展不相適應的矛盾,中共中央積極引導農民組織起來,走集體化道路,對農業進行社會主義改造;C項正確;個體生產不能滿足國家工業化的需要,不是因為拉大農民的差距,排除A項;實現農業合作化是國家的要求,排除B項;國家對農業進行社會主義改造與人民渴望建成社會主義制度無關,排除D項。故選C項。15.斯大林模式的嚴重弊端,留給我們有許多啟示,其中下列說法不正確的是A.農輕重的比例要協調發展 B.提高經濟效益,降低資源的消耗C.切實保護農民的利益 D.社會主義經濟只能是計劃經濟【答案】D【解析】本題考查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正確認識。ABC:斯大林模式的嚴重弊端,啟示我們農輕重的比例要協調發展;提高經濟效益,降低資源的消耗;切實保護農民的利益。A、B、C說法正確;D:社會主義經濟可以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D說法錯誤;因為本題是從錯誤角度考查,故選D。16.不同時期會有不同的流行語,比如當前流行,“正能量”、“微信”、“4G”、“互聯網+”等。通過流行語的變化,我們能夠感受時代的變遷(如下表所示)。下列流行語符合“文化大革命”時期的有建國初期 “人大” “政協” “三大改造”探索時期 “大躍進” “放衛星” “原子彈”文革時期改革開放時期 “大包干” “經濟特區” “下海”①“以階級斗爭為綱” ②“紅衛兵” ③“打倒一切,全面內戰” ④“兩個凡是”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答案】A【解析】根據所學知識可知,文革時期“以階級斗爭為綱”。①正確;“紅衛兵”是這一時期革命的主導力量,②正確;“打倒一切,全面內戰”,③正確。因此①②③符合題意。A正確;“兩個凡是”是文革結束后的路線,④錯誤。BCD錯誤。綜上故選A。17.作家莫言在小說《蛙》中寫道:“舞臺上插著幾十桿紅旗,掛著紅布白字橫幅,……喇叭正播放著語錄歌……造反有理、造反有理。”該場景體現的歷史時期是( )A.土地改革 B.三大改造 C.大躍進運動 D.文化大革命【答案】D【解析】依據材料和所學可知,“語錄歌”、“造反有理”等都是文化大革命的產物,文化大革命是一場領導者錯誤發動被反革命集團利用,給黨和國家帶來沉重災難的內亂,是黨內“左”傾錯誤嚴重發展的結果。“文革”期間,全國出現了學校停課、工廠停工“鬧革命”的動亂局面。文革中,造反派沖擊政府機關,成立了革命委員會,使國家政權遭到了嚴重削弱,民主與法制遭到了踐踏,D符合題意;ABC項材料沒有涉及,排除。故選擇D。18.我國在社會主義道路的探索中,既取得了巨大成就,也出現了一些嚴重失誤。其中,嚴重的失誤有( )①土地改革 ②三大改造 ③“大躍進”運動 ④人民公社化運動 ⑤“文化大革命”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③④⑤ D.②④⑤【答案】C【解析】根據所學知識,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是黨在探索建設社會主義道路中的一次嚴重失誤,忽視了客觀的經濟規律,文化大革命是毛澤東錯誤發動,被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團利用,對社會主義經濟建設造成嚴重破壞,給黨、國家和人民帶來嚴重災難和損失的內亂,①土地改革、②三大改造都是成功的,都有利于經濟的發展;③“大躍進”運動、④人民公社化運動、⑤“文化大革命”屬于嚴重的失誤,C符合題意、ABD排除;故本題選C。19.“文化大革命”結束于( )A.1966年5月 B.1967年2月 C.1976年4月 D.1976年10月【答案】D【解析】文化大革命是1966年5月至1976年10月在中國由毛澤東錯誤發動和領導、被林彪和江青兩個反革命集團利用、給中華民族帶來嚴重災難的政治運動,故排除ABC,D符合題意。故選D。20.有資料表明,十年“文革”時期國民收入損失了5000億元,這超過了建國后30年全國固定資產的總和。這反映出文化大革命的一個嚴重后果是( )A.民主與法制遭到踐踏 B.國民經濟遭受巨大損失C.各級政府機構癱瘓 D.科學文化教育事業遭到摧殘【答案】B【解析】材料“國民收入損失了5000億元”反映的是文化大革命使國民經濟遭受巨大損失,故B符合題意;材料沒有涉及文革期間的政治狀況,排除AC;材料沒有涉及文革期間的教育狀況,排除D。故選B。二、非選擇題21.方向決定前途,道路決定命運。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毛澤東發現農民們可以動員起來……毛找到了信心,認為中共是能夠生存和發展下去的,只要在一個地區內有人力和糧食支持戰斗,發展自己的武裝力量。——(美)費正清《偉大的中國革命》(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毛澤東為實現“生存和發展”的實踐舉措,簡析其對中國近代革命的影響。材料二:一方面,國家對資本家原有的生產資料進行清理評估,以核實私股股額,在合營期間,每年發給資本家5%的股息,到1955年他們獲得利潤超過了原來資產總額24.2億元,另一方面,根據“量才使用,適當照顧”的原則,對私方人員作出工作安排。這樣,中國共產黨人創造性地開辟了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改造道路,是20世紀中國又一次劃時代的歷史巨變,為當代中國一切發展進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礎。——《中華人民共和國史》(2)材料二中的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改造道路“特”在哪里?并指出由此帶來的“歷史巨變”的標志。材料三:中國經濟總量在世界排位和對世界經濟增長的平均貢獻率的變化(如下表)時間 經濟總量世界排位 中國對世界經濟增長的年均貢獻率1950年 第三十位后 ——1970年 第十三位 ——1978年 第十位 2.3%2008年 第三位 20%2018年 第二位 34%注:1950年,中國經濟總量在世界的排名在30名以后,來自吳殿廷、武聰穎《中國宏觀經濟的國際評價》。(3)根據材料三表中的數據說明了什么?材料四:把馬克思主義的普遍真理同我國的具體實際結合起來,走自己的道路。只有這條道路……能夠引領中國進步、實現人民福祉。——《中國共產黨簡史》(4)依據材料四,分析中國共產黨成立以來能引領中國進步、實現人民福祉的深層次原因。【答案】(1)舉措:建立農村革命根據地,開展土地革命,進行武裝斗爭(任選兩點)影響:開辟了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中國特色革命道路;取得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建立了獨立自主的新中國。(2)國家對資本家占有的生產資料實行贖買政策宮或公私合營;社會主義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或社會主義基本制度在我國建立起來等。(3)建國以來,特別是1978年以來(或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經濟實力得到持續快速發展,綜合國力不斷增強,成為世界經濟增長的主要穩定器和動力源等(4)立足國情,制定正確的路線、方針、政策,走中國特色革命道路;有改革創新精神等【解析】(1)根據所學知識可知,秋收起義受挫以后,毛澤東分析當時我國的國情,城市敵人力量強大,農村敵人力量薄弱,于是建立了農村革命根據地,開展土地革命,進行武裝斗爭。在毛澤東領導下,開辟了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中國特色革命道路,在這一道路的指引下,取得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建立了獨立自主的新中國。(2)根據所學知識可知,1953-1956年,我國進行了社會主義改造。國家對資本家占有的生產資料采取了公私合營的形式,實行贖買政策,這種贖買政策,實現了和平過渡,是中國社會主義改造的創舉。由此帶來的巨變是社會主義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社會主義基本制度在我國建立起來。(3)根據表中所給數據分析可知,建國以來,特別是1978年以來(或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經濟實力得到持續快速發展,綜合國力不斷增強,成為世界經濟增長的主要穩定器和動力源。(4)根據材料“把馬克思主義的普遍真理同我國的具體實際結合起來,走自己的道路。只有這條道路”可知,共產黨成立以來能引領中國進步、實現人民福祉的深層次原因是中國立足國情,制定正確的路線、方針、政策,走中國特色革命道路;有改革創新精神。22.民主和法制,是人類社會文明進步的重要標志。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 在“文化大革命”開始后的8年時間里,全國人大及其常務委員會沒有舉行過一次會議,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也被迫停止了活動。……各民主黨派中央和地方組織的許多負責人受到無情批判和斗爭,各級政協相繼停止了一切活動。材料二 實踐證明,“文化大革命”不是也不可能是任何意義上的革命或社會進步。它根本不是亂了敵人,而是亂了自己……歷史已經判明,“文化大革命”是一場由領導者錯誤發動,被反革命集團利用,給黨、國家和各族人民帶來嚴重災難的內亂。——《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關于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1)根據材料一,說說“文化大革命”期間,我國哪些政治制度遭到破壞。(2)根據材料二,指出“文化大革命”是一場什么性質的運動。“文化大革命”是在哪一思想指導下發動起來的?(3)結合所學知識,說說黨和國家從“文化大革命”這段歷史中吸取了怎樣的教訓。【答案】(1)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2)性質:“文化大革命”是一場內亂。思想:“以階級斗爭為綱”。(3)認識到要加強社會主義民主法制建設,把依法治國作為我國的治國方略,提出了“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目標。(意思相近即可)【解析】(1)政治制度:根據材料中的“全國人大及其常務委員會沒有舉行過一次會議,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也被迫停止了活動”可知人民代表大會制度遭受破壞,由材料中的“各民主黨派中央和地方組織的許多負責人受到無情批判和斗爭,各級政協相繼停止了一切活動”可知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遭受破壞。(2)性質:根據材料中的“文化大革命是一場由領導者錯誤發動,被反革命集團利用,給黨、國家和各族人民帶來嚴重災難的內亂”可知其性質是內亂;思想指導:根據所學知識可知,20世紀60年代中期,毛澤東認為黨和國家面臨著資本主義復辟的危險,為此,他強調“以階級斗爭為綱”,想通過“文化大革命”來阻止資本主義復辟,1966年夏“文化大革命”全面發動起來。(3)教訓:本題可以從“文化大革命”給我們帶來的沉重災難,如民主與法治等方面進行談教訓,如認識到要加強社會主義民主法制建設,把依法治國作為我國的治國方略等。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HYPERLINK "http://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2022年中考歷史與社會一輪復習過關練 27:中國近現代史篇之社會主義探索的成就與曲折(原卷版).doc 2022年中考歷史與社會一輪復習過關練 27:中國近現代史篇之社會主義探索的成就與曲折(解析版).doc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