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29張PPT)5.2 社會歷史的發展第五課 尋覓社會的真諦課標要求領悟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理解價值觀的形成與時代和環境密切相關;解析價值觀差異與沖突產生的社會根源,能夠進行合理的價值判斷和行為選擇。核心素養政治認同:認同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矛盾運動推動人類社會的發展,改革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的動力。確信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的根本保障;全面深化改革,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科學精神:深刻理解社會發展的基本規律,科學認識社會主義的發展趨勢。法治意識:明確法治在上層建筑中的地位,提高建設法治國家的自覺性。主議題:如何建立自由人的聯合體?子議題1:為什么要與中國億萬農民相伴努力,共迎豐收?子議題2:新時代大豐收,與科技的發展,與三權分置改革有很大的關系,為什么要發展科技?為什么要改革?子議題3:我國在一窮二白的基礎上建國,卻在短短幾十年的時間就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促進了科學社會主義的發展,這說明了什么道理?視頻:豐收一、社會歷史發展的規律探究:為什么要與中國億萬農民相伴努力,共迎豐收?1、物質資料的生產活動(1)地位物質生活資料的生產活動是人類社會存在和發展的基礎。人們為了能夠創造歷史,必須能夠生活。為了生活,首先需要解決吃、穿、住、行等所需要的生活資料。因此第一個歷史活動就是生產滿足這些需要的物質生活資料。一、社會歷史發展的規律1、物質資料的生產活動(2)作用人們在生產活動中形成的生產方式決定著社會的性質和面貌,生產方式的變革決定著社會形態的更替。原始社會奴隸社會封建社會資本主義社會社會主義社會生產力石器青銅器鐵器蒸汽機電力計算機原子能空間技術社會化大生產生產關系一、社會歷史發展的規律探究:新時代大豐收,與科技的發展,與三權分置改革有很大的關系,為什么要發展科技?為什么要改革?2、社會生產方式(1)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有機結合和統一構成社會的生產方式。物質資料的生產生 產 力生產關系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三權分置改革推動農村生產力發展一、社會歷史發展的規律2、社會生產方式(2)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含義和基本要素①生產力(人與自然的關系)A、含義:人類改造自然使其適應社會需要的客觀物質力量。B、基本要素:包括勞動者、勞動對象和勞動資料。②生產關系(人與人之間的關系)A、含義:人們在物質資料生產過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社會關系。B、包括:生產資料所有制關系、 生產中人與人的關系和產品分配關系。一、社會歷史發展的規律誰來改造→勞動者怎么改造→生產工具改造什么→勞動對象生產力人類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能力利用改造生產資料人的因素物的因素生產力水平的標志生產資料所有制(決定作用)人們在生產中的地位和相互關系產品的分配關系生產關系生產過程中形成的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一、社會歷史發展的規律2、社會生產方式(3)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辯證關系原始社會奴隸社會封建社會資本主義社會社會主義社會生產力石器青銅器鐵器蒸汽機電力計算機原子能空間技術社會化大生產生產關系生產工具生產力水平高低的標志社會的性質、社會形態的變化①結論:生產 力決定生產關系生產力是生產方式中最革命、最活躍的因素。生產力的狀況決定生產關系的性質,生產力的變化、發展,遲早會引起生產關系的變革。一、社會歷史發展的規律2、社會生產方式(3)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辯證關系總書記曾說:“40年前,我們通過農村改革拉開了改革開放大幕。40年后的今天,我們應該通過振興鄉村,開啟城鄉融合發展和現代化建設新局面。”一、社會歷史發展的規律2、社會生產方式(3)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辯證關系2016年《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意見》2021年一號文件適應社會大生產要求,促進鄉村振興解放農村生產力, 為工業化開辟道路嚴重挫傷農民積極性,農業生產倒退解放農村生產力,成為改革開放先聲1947-1952年,《土地法大綱》《中國土地法》1953-56年,《總路線》《農業合作社決議》1958-1980年《關于建立人民公社問題的決議》1980年《責任制的幾個問題》《中央一號文件》進一步提高農村生產力變封建土地所有制為農民土地所有制:分田到戶”(分 )新型農村集體經濟,三權分置,各種合作社。大家一起干(合)集體所有制,大家一起干(合)人民公社一大二公(大合)聯產承包責任制包產到戶(分)新中國土地制度變遷②結論:生產關系反作用于生產力一、社會歷史發展的規律2、社會生產方式(3)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辯證關系②結論:生產關系反作用于生產力當生產關系適合生產力發展狀況時,它對生產力的發展起推動作用;當生產關系不適合生產力發展狀況時,它對生產力的發展起阻礙作用。③規律:生產關系一定要適合生產力狀況傳統的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我國農村土地荒廢,產業化水平低。農村土地三權分置后,產業化水平提升,農民收入增加。生產關系一定要適合生產力狀況一、社會歷史發展的規律2、社會生產方式(3)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辯證關系世界觀原理:①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生產力的狀況決定生產關系的性質,生產力的變化、發展,遲早會引起生產關系的變革。②生產關系對生產力具有反作用當生產關系適合生產力發展狀況時,它對生產力的發展起到推動作用;當生產關系不適合生產力發展狀況時,它對生產力的發展起阻礙作用方法論要求:尊重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大力發展生產力,不斷調整生產關系,使生產關系適合生產力狀況。一、社會歷史發展的規律2、社會生產方式(4)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的含義和基本要素①經濟基礎(物質層面)指生產關系的總和。經濟基礎是屬于社會物質關系。經濟基礎中具有決定意義的是生產資料所有制。 (即所有制形式、交換形式、分配形式)②上層建筑(意識、政治層面)一定經濟基礎之上的意識形態以及相應的制度、組織和設施。思想上層建筑即占統治地位的意識形態,包括政治法律思想、道德、宗教、哲學、藝術等觀點體系。政治上層建筑包括政治法律制度,又包括軍隊、警察、監獄、法庭、政治部門等設施;國家政權是上層建筑的核心。一、社會歷史發展的規律2、社會生產方式(4)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的含義和基本要素①生產資料公有制②《中華人民共和國長江保護法》③國家鄉村振興局④習近平法治思想⑤按勞分配制度⑥大機器生產⑦民族區域自治制度⑧農村土地所有權、承包權、經營權“三權分置"判斷:按照生產力、生產關系、經濟基礎、上層建筑分類生產關系、經濟基礎上層建筑生產力上層建筑上層建筑生產關系、經濟基礎上層建筑生產關系、經濟基礎一、社會歷史發展的規律探究:為什么要通過法律的編撰和修訂落實農村土地“三權分置”制度?一、社會歷史發展的規律2、社會生產方式(5)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的辯證關系世界觀原理:①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上層建筑對經濟基礎具有反作用。②當上層建筑適合經濟基礎狀況時,它促進經濟基礎的鞏固和完善;當它不適合經濟基礎狀況時,會阻礙經濟基礎的發展和變革。③當上層建筑為先進的經濟基礎服務時,它能促進生產力的發展,推動社會進步:當它為落后的經濟基礎服務時,則束縛生產力的發展,阻礙社會前進。方法論要求:①要遵循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要調整上層建筑使之適合經濟基礎狀況并為先進的經濟基礎服務,從而促進生產力發展,推動社會進步。②要全面深化改革。一、社會歷史發展的規律3、社會發展的兩大基本矛盾和兩大規律(1)人類社會的基本矛盾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矛盾、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的矛盾,是貫穿人類社會始終的基本矛盾。(2)社會歷史發展的規律生產關系一定要適合生產力狀況的規律,上層建筑一定要適合經濟基礎狀況的規律,是在任何社會中都起作用的普遍規律。生產力生產關系經濟基礎決定反作用上層建筑反作用意識形態制度和設施決定二、社會歷史發展的總趨勢1956年1981年2017年黨的八大黨的十一屆六中全會黨的十九大我們國內的主要矛盾,已經是人民對于建立先進的工業國的要求同落后的農業國的現實之間的矛盾,已經是人民對于經濟文化迅速發展的需要同當前經濟文化不能滿足人民需要的狀況之間的矛盾。在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以后,我國所要解決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2017年10月18 日,習近平同志在十九大報告中強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探究:從人類社會的發展、我國社會主要矛盾變化及人民需求的變化中能得出什么結論?1、社會歷史發展的總趨勢及實現方式(1)總趨勢社會發展的總趨勢是前進的、上升的、發展的,過程是曲折的。二、社會歷史發展的總趨勢那么,是什么推動社會向前發展的呢?矛盾是事物發展的源泉和動力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的矛盾運動1、社會歷史發展的總趨勢及實現方式(2)實現方式(動力)社會發展是在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的矛盾運動,即社會基本矛盾的不斷產生、發展和解決中實現的。二、社會歷史發展的總趨勢那么,階級社會和社會主義社會解決社會基本矛盾的方式一樣嗎?2、社會基本矛盾的解決(1)階級社會①基本矛盾: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之間的矛盾②表現:被剝削階級反對剝削階級的斗爭,是對抗性的矛盾③解決方式:社會基本矛盾的解決主要是通過階級斗爭實現的,階級斗爭是推動階級社會發展的直接動力。④過程:被剝削階級反對剝削階級的斗爭,迫使統治階級 不得不調整某些經濟和政治關系,使社會基本矛盾得到一定程度的緩和,從而或多或少地推動了生產力的發展和社會進步。當舊的生產關系嚴重阻礙生產力發展時,只有通過先進階級反對反動階級的革命,才能推翻反動階級的統治,建立新的生產關系,解放生產力,推動社會發展。二、社會歷史發展的總趨勢2、社會基本矛盾的解決(2)社會主義社會①基本矛盾: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之間的矛盾②表現:非對抗性的矛盾③解決方式:社會基本矛盾的解決可以通過社會主義的自我發展、自我完善(即改革)加以解決。改革的性質:改革是社會主義制度的自我完善和發展。改革的根本目的:使生產關系適應生產力的發展,使上層建筑適應經濟基礎的發展。改革的意義:改革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強大動力二、社會歷史發展的總趨勢小結:階級社會和社會主義社會基本矛盾、表現和解決方式階級社會 社會主義社會基本矛盾表現解決方式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之間的矛盾。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之間的矛盾。對抗性的矛盾非對抗性的矛盾社會基本矛盾的解決主要是通過階級斗爭實現的。階級斗爭是推動階級社會發展的直接動力。社會基本矛盾的解決可以通過社會主義的自我發展、自我完善加以解決。改革是社會主義制度的自我完善和發展。二、社會歷史發展的總趨勢比較:社會基本矛盾和社會主要矛盾社會基本矛盾 社會主要矛盾區別 社會基本矛盾,是指生產力和生產關系之間的,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之間的矛盾。 社會主要矛盾是在某一歷史階段對社會發展起著領導和決定作用的矛盾。聯系 社會基本矛盾和社會主要矛盾兩者之間是普遍和特殊,一般和個別的關系。社會基本矛盾是整個人類社會發展過程中自始至終的根本矛盾,它規定著社會發展全過程的本質,也規定著社會的主要矛盾; 而社會主要矛盾則是社會基本矛盾在不同發展階段上的直接表現。二、社會歷史發展的總趨勢二、社會歷史發展的總趨勢探究:我國在一窮二白的基礎上建國,卻在短短幾十年的時間就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促進了科學社會主義的發展,這說明了什么道理?3、共產主義的目標與實現方式(1)目標社會主義社會是共產主義社會的初級階段,共產主義的目標是消滅階級對立,建立一個自由人的聯合體,在這個聯合體中,每個人的自由發展是一切人的自由發展的條件。(2)實現方式人類通過各種實踐活動不斷解決社會基本矛盾,推動社會由低級到高級發展。社會主義必然代替資本主義,走向共產主義,是社會歷史發展不可逆轉的總趨勢。課堂總結社會歷史的發展社會歷史發展規律社會歷史發展總趨勢社會歷史發展的總趨勢和實現方式社會基本矛盾的解決共產主義的目標和實現方式物質資料的生產活動社會生產方式社會發展的兩個基本矛盾和兩大規律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5.2.1 24小時,看祖國大地豐收景象!.mp4 5.2.2人民領袖丨田埂上的習近平.mp4 5.2.3民法典物權編_落實農村土地“三權分置”制度.mp4 5.2社會歷史的發展.ppt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