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選修:《經濟學常識》知識點解讀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選修:《經濟學常識》知識點解讀

資源簡介

選修:《經濟學常識》知識點解讀
專題一 古典經濟學的理論遺產
一、亞當·斯密與看不見的手
1、15世紀重商主義的基本觀點
(1)金銀是社會財富的唯一形態,在一國沒有金礦的情況下,財富只能來自對外貿易的順差,財富來自流通領域。
(2)要實現國家財富的增長,就必須使本國勞動者處于貧困狀態,即所謂的
“民窮國富”。因此,他們主張國家干預經濟,采取鼓勵出口、禁止或限制進口的政策。
2、斯密“富國裕民”主張
(1)認為財富包括一國生產的所有商品,它只能來自生產領域。
(2)給人民提供充足的收入。
(3)給國家提供充分的收入,使公務得以進行。
3、斯密的勞動價值理論
(1)對商品的使用價值與交換價值的認識
①科學性。第一次明確提出使用價值與交換價值的概念;認為商品具有使用
價值和交換價值,商品的交換價值不是由其使用價值決定的。
②局限性。未能認識到沒有使用價值的東西不可能有交換價值。
(2)勞動價值論是二元論
①科學性。正確揭示了價值的源泉,認為商品的價值是由生產該商品所耗費的勞動量所決定的。
②局限性。顛倒了價值與交換價值的關系,認為商品的價值是由其交換價值決定的。
4、斯密的勞動與分工理論
(1)主要觀點
①國民財富的增長,首先取決于勞動生產率的提高,而提高勞動生產率的主要途徑是分工。這是因為:其一,分工能提高勞動者的工作技巧和勞動熟練程度;其二,分工能免除由一種工作轉到另一種工作的時間損失;其三,分工有利于機械的發明和使用。
②市場規模越大、市場作用發揮得越充分,就越有利于分工的發展和國民財富的增長。應取消一切限制市場和交換的措施,自由放任的政策。
(2)簡要評析
①看到了市場規模對分工的制約,這是難得可貴的。
②但他顛倒了分工和交換的關系。實際上是分工決定交換,而不是交換決定分工。
5、斯密關于市場的作用與自由放任政策的基本觀點
(1)基本觀點
①認為經濟學的目的在于“富國裕民”他認為增加社會財富的途徑,一是擴大社會分工,二是提高資本的利用效率。而要實現這兩個目標就必須反對政府干預,充分發揮市場的作用,讓每個人自由地參與市場活動。
②從自然秩序思想出發,認為利己是人的本性,追求個人利益是人們從事經濟活動的唯一動力。在追求自身的利益的過程中,人們會受到“看不見的手”的指導,這只“看不見的手”實際上就是市場,其發揮作用的機制就是自由競爭。
③從其生活的時代背景出發,認為擴大市場范圍,充分發揮市場的作用,自由放任,才能更好地實現國民財富的增長。同時,他極力主張限制政府的作用,國家的職能只限于保衛本國不受侵犯、保護社會成員的財產和人身安全,以及建設和維護公共工程和公共事業三個方面。
(2)評析
①科學性。認識到市場通過供求、競爭和價格機制在社會資源配置中起著積極作用,這有助于擺脫封建勢力的束縛,促進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
②局限性。未能認識到市場存在自發性、盲目性和滯后性等缺陷,單純市場調節也會帶來資源浪費、經濟波動和分配不分等問題。
6、斯密的自由貿易與絕對成本學說
(1)主要觀點:生產相同的產品,不同國家的成本是不同的,且各國有各國的優勢。如果各國將本國的全部資源用于生產在成本上具有絕對優勢的商品,然后對外貿易,用自己生產的東西換取本國需要而由別國生產的東西,在投入不變的情況下,貿易參與國均可從中獲得好處。
(2)評析:這一學說揭示了國際分工、自由貿易的必要性,在一定程度上具有科學性。事實上,并不是所有國家都有自己的絕對優勢,各國的絕對優勢也不是固定不變的,而且某一種資源不可能被用來生產任意一種商品。從根本上看,這一學說反映了當時英國資產階級通過對外貿易進行對外擴張的迫切愿望。
二、大衛·李嘉圖與比較成本理論
1、勞動價值論。
(1)極力主張發展生產力,增加國家財富。
(2)提出沒有使用價值的東西,肯定沒有交換價值,并意識到了價值與交換價值之間的區別。
(3)批判了斯密的二元勞動價值論,認為商品的價值只能由生產該商品所耗費的勞動來決定。
(4)意識到在商品生產過程中新價值的創造與舊價值的轉移問題,以及在商品價值決定問題上個別勞動時間與社會必要勞動時間之間的區別,極大豐富了勞動價值論的內容。
2、李嘉圖理論的破產
(1)由于李嘉圖把商品生產看成永恒的,所以他無法理解價值所體現的商品生產者之間關系的特殊性。
(2)由于解決不了價值規律與勞動和資本的交換規律之間的矛盾,以及價值規律與等量資本獲得等量利潤的規律之間的矛盾,李嘉圖體系最終走向了解體。
3、李嘉圖的比較成本學說
(1)主要內容
①李嘉圖認為,生產相同的產品,不同國家的成本是不一樣的。
②各國只要按照“有利取重”、“不利取輕”的原則,生產那些成本相對低的商品,然后通過對外貿易,用自己生產的東西換取本國需要而由他國生產的東西,就可以從中獲得好處。
(2)評價
①積極作用:比較正確地反映了不同國家間經濟發展的一種內在聯系和客觀要求,對指導不同國家積極參與國際分工、增進各自利益具有一定的積極作用。
②局限性:一國參與國際分工,到底能否給自己帶來好處,取決于許多方面的因素,處理不好會給本國帶來嚴重危機。
專題二 馬克思經濟學的偉大理論
一、馬克思與《資本論》
1、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產生條件
(1)資本主義經濟危機周期性暴發,資本主義內在矛盾的暴露。為科學揭示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本質及其發展提供了可能性。
(2)歐洲三大工人運動的爆發。工人運動需要科學理論的指導
(3)空想社會主義的主張,成為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直接的理論來源。
2、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創立過程
最初動因:對物質利益發表意見的困難,以后經歷了三個階段
(1)收集資料和初步研究階段。
(2)寫作和出版《政治經濟學批判》。
(3)修改、出版階段。誕生的標志是《資本論》的發表。
二、馬克思的勞動價值理論
1、商品理論
(1)含義:商品是用來交換的勞動產品。
(2)基本屬性
①使用價值是商品能夠滿足人們某種需要的屬性。它是商品的自然屬性,不同種類的物品具有不同的有用性,同一物品的使用方式也是多方面的。它構成了社會財富的物質內容。
②價值是凝結在商品中無差別的人類勞動。它是商品的社會屬性,體現了商品勞動者相互交換的量了比例,是商品所特有的的屬性,是商品的本質屬性。
③商品是使用價值和價值就統一體,使用價值是價值的物質承擔者,價值是商品交換的基礎。
(3)交換價值
①含義:兩種商品相交換的量了比例。它首先表現為一種使用價值與另一種使用價值相交換的量的比例。
②交換價值與價值的關系:價值的交換價值的基礎,交換價值是價值的外在表現形式。在貨幣產生以后,交換價值是價值的貨幣表現形式,即價格。
(4)勞動的二重性:具體勞動和抽象勞動
①具體勞動:形式上各不相同的勞動。具體勞動創造使用價值,具體勞動與自然物質是商品使用價值的源泉。
②抽象勞動:無差別的人類勞動。抽象勞動形成商品的價值,是價值的唯一源泉。
③意義:不僅科學揭示了價值的源泉,是勞動價值論成為科學,而且為剩余價值論等其他理論奠定了基礎,從而成為理解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樞紐。
(5)商品的價值量
①商品的價值量是由生產商品所耗費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決定的。單位商品的價值量與生產該商品的社會勞動生產率成反比。
②在同樣時間里,復雜勞動所創造的價值比簡單勞動所創造的價值大。
(6)貨幣理論
①含義:是從商品中分離出來的、固定地充當一般等價物的商品。
②產生:是商品生產、商品交換的必然結果。
③形式:隨著商品經濟發展而不斷發展。
(7)價值規律理論
①內容:商品的價值量由生產商品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決定,商品交換要按照價值量相等的原則進行。
②表現形式:價格圍繞價值上下波動。
③作用:
A自發地使社會資源在不同的生產部門之間流動。
B促使商品生產者提高勞動生產率,有利于技術進步和社會生產力的發展。
C實現優勝劣汰。
2、剩余價值理論
(1)含義:剩余價值是由雇傭工人創造的被資本家無償占有的超過勞動力自身價值以上的那部分價值。
(2)剩余價值的產生的方法:絕對剩余價值的生產和相對剩余價值的生產
(3)剩余價值的實現
①產業資本的循環。
②產業資本的調整。
③社會化生產順利發展的條件。
(4)剩余價值的分割
①產業工人創造的價值要在資本家、商業資本家、借貸資本家和銀行資本家之間的分割。
②農業雇傭個人創造的剩余價值要在農業資本家和土地所有者之間分割。
A揭示了資本家組織生產的目的是獲得剩余價值,資本主義生產的實質是剩余價值的生產。
B科學地揭示了資本主義經濟條件下資本家和雇傭工人之間的關系,揭示了兩大階級之間的對立,對工人認清自己的地位、提高階級覺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專題三 走進現代市場經濟
一、羅斯福新政
1、背景:1929-1933年,爆發了席卷整個資本主義世界的經濟危機。這次經濟危機持續時間之長、危害程度之深,都是空前的。這次危機的爆發,再一次證明市場不是萬能的。
2、主要內容:整頓金融業;恢復和穩定農業;恢復工業;建立寬泛的社會保障。
3、影響
(1)緩解了美國的社會矛盾,使生產力得到恢復和發展,維護了資本主義制度,開創了國家干預經濟的新模式,國家和壟斷組織相結合的現在資本主義經濟制度得以形成。
(2)“以巨額財政赤字刺激經濟發展”的方針為美國此后連年加劇的通貨膨脹和擴大的財政赤字播下了種子。
(3)對其他西方國家經濟政策的制定產生了深遠影響,刺激了凱恩斯經濟學的產生。
二、凱恩斯革命
1.內容
(1)凱恩斯認為,由于在現實生活中存在著邊際消費輕型敵艦、資本邊際效率遞減和流動偏好,所以隨著社會的發展必然出現有效需求不足的問題。有效需求不足最終會導致經濟危機。
(2)主張采取赤字財政政策,通過擴大財政支付來增加投資,刺激消費,擴大需求。
2、影響:在一定范圍、一定程度上對緩和與擺脫經濟危機具有積極作用。在一定程度上成為西方國家制定經濟政策的重要依據。
3、實質:
(1)掩蓋了經濟危機、失業與資本主義制度之間的聯系,又適應了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發展的需要
(2)目的是在于維護資本主義經濟制度
(3)在一定程度上緩和了資本主義經濟發展中出現的矛盾和問題,在一定時期、一定范圍內促進了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
(4)不可能從根本上消除資本主義經濟發展中的各種內在矛盾,作用是有限的。
三、西方現在市場經濟體制主要模式
1、美國自由市場經濟體制
(1)主要特點
①私人經濟占絕對主導,國有經濟比重小。
②私人資本集中程度高,壟斷性強。
③市場自發調節作用很大,國家干預少。
④勞動力市場的自由開放程度高、流動性大,就業壓力大。
(2)原因:主要是受其傳統的自由主義和20世紀70年代經濟“滯脹”等因素的影響。
(3)評價
①積極作用是強調發揮市場的作用,好處是在于束縛少,有利于激發企業活力
②弊端是由于缺乏必要的監控和干預,容易加劇兩極分化。
2、德國社會經濟體制
(1)主要特點:混合經濟體制特征明顯,注重市場機制和國家調節的結合,強調社會保障。
(2)原因:主要受“社會市場經濟”理論和戰后英美占領當局政策等因素的影響。
(3)評價:
①積極作用是通過發揮市場的作用來提高效率,通過發揮政府的作用緩解各種社會矛盾。
②弊端是無處不在的社會保障大大削弱了人們的工作積極性,加重了政府的財政負擔,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本國的國際競爭力。
3、西方現在市場經濟體制主要模式的相同點
(1)都是以生產資料資本主義私有制為基礎。
(2)在經濟運行中,都以市場競爭作為最基本的調節手段。
(3)國家調節經濟的目的都是為了維護壟斷資產階級的整體利益和統治地位。
專題四 社會主義與市場關系的初期探討
一.列寧與新經濟政策
1、新經濟政策
(1)主要內容
①以糧食稅代替余糧收集制。
②以自由貿易代替貿易國有化和實物配給制。
③發展國家資本主義。
(2)實施意義
①鞏固了工農聯盟。
②恢復了國民經濟。
③找到了一條向社會主義過渡的新道路。
2、合作社計劃
通過建立一批示范性國營農場和集體農場為樣本,推行以農業公社為主的各種農業集體經濟形式。列寧認為:小農經濟向社會主義經濟轉化的過程中只能通過社會主義漢字化的方式才能完成;土地國有是蘇俄小農經濟走向社會主義的前提,農業合作社則是實行土地國有后個體農民走向社會主義的必然前提。
二、中國社會主義初期
1、新民主主義與社會主義
(1)毛澤東根據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性質,認為中國革命必須分兩個步驟:第一步,反對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改變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形態,使中國成為一個獨立的新民主義國家;第二步,在新民主主義國家的基礎上,使革命向前發展,通過社會主義革命,建立社會主義制度,使中國成為一個社會主義國家。
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是指1919年-1949年。社會主義過渡時期(革命)時期是指1949年-1956年。
(2)新民主主義革命是社會主義革命的必要準備,社會主義革命是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必然趨勢。
2、社會主義改造
從1953年開始,我國開始對生產資料私有制的社會主義改造,到1956年的“三大改造”(指對農業、手工業、資本主義工商業的改造)完成后,我國進入社會主義社會。
3、《論十大關系》
(1)背景
①隨著我國社會主義三大改造的完成,進入了社會主義。
②斯大林逝世后,蘇聯黨內和國內遇到的挑戰,暴露了蘇聯模式的弊端,從而使我國對待蘇聯的經驗的態度上由過去的“以俄為師”轉為“以蘇為鑒”。
(2)中心思想((即社會主義的建設方針):我國的社會主義建設必須堅持調動國內外的一切積極因素為社會主義事業服務的基本方針。
(3)調動國內外的積極因素:我們一定要努力把黨內外、國內外的一切積極因素、直接的、間接的積極因素,全部調動起來,把我國建設成為一個強大的社會主義國家。
(4)協調比例關系
①正確處理重工業和輕工業、農業之間的關系。
②沿海工業和內地工業之間的關系。
③經濟建設和國防建設之間的關系。
(5)正確處理各種權力和利益關系。
①正確處理國家、單位和生個人之間的物質利益的關系。
②正確處理中央集權和地方分權的關系。
(6)向外國學習:正確對待外國經驗,洋為中用,對于加速本國發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專題五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
一、鄧小平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的創新及其意義
1、鄧小平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的創新。
(1)社會主義和市場經濟之間不存在根本矛盾,社會主義也可以搞市場經濟。
(2)計劃和市場都是經濟手段,不是區分資本主義與社會主義的標志。
(3)把計劃和市場結合起來,就更能解放生產力,加速經濟的發展。
2、意義
(1)明確指出了計劃和市場都是經濟手段,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說。
(2)消除了把計劃經濟和市場經濟看作社會基本制度范疇的思想束縛,為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目標模式的選擇奠定了理論基礎,促進了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的蓬勃發展。
二、中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的歷程
1、1978年的十一屆三中全會
(1)重要內容:做出把工作重點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來和實行改革開放的決策,制定了關于加快發展農業的決定。
(2)重要思想:黨提出“計劃經濟為主,市場調節為輔”的經濟發展方向。
(3)意義:打破了我國過去由計劃一統天下的局面,為市場調節的發展打開了缺口。
2、農村經濟體制改革
(1)重要內容:農村以家庭聯產承包為主的經濟責任制的實施。
(2)重要思想:我國的改革首先從農村開始。
(3)意義:極大地調動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促進了我國農業的快速發展。
3、1984年的十二屆三中全會
(1)重要內容: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經濟體制改革的決定》,提出“社會主義經濟是有計劃的商品經濟”。
(2)重要思想:改革以城市為重點,提出社會主義經濟是公有制基礎上的有計劃的商品經濟,社會主義計劃經濟必須自覺依據和運用價值規律的要求。
(3)意義:突破了把商品經濟和計劃經濟對立起來的傳統觀念。
4、1992年鄧小平南巡談話
(1)重要內容:提出判斷姓“資”還是姓“社”的標準應該是看是否有利于發展社會主義社會的生產力,是否有利于增強國家的綜合國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2)重要思想:鄧小平明確指出,計劃多一點還是市場多一點,不是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本質區別。計劃經濟不等于社會主義,資本主義也有計劃,社會主義也有市場,計劃和市場都是經濟手段。
(3)意義:對我國90年代的經濟改革與社會進步起到了關鍵的推動作用。
5、2002年《中共中央十六大報告》
(1)重要內容:主題是高舉鄧小平理論偉大旗幟,全面貫徹“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繼往開來,與時俱進,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現代化,為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新局面而奮斗。
(2)重要思想:將“三個代表”確定為中國共產黨的指導思想,提出要在21世紀頭二十年,從經濟、政治、文化、可持續發展等方面社會小康社會。
(3)意義:指明了黨在新世紀的前進方向;指明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在新世紀的根本走向;指明了中國在新世紀的光明前途。
三、進一步完善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1、目前成就:黨的十四大以后,我國圍繞市場主體、市場體系和宏觀調控體系這三個最為重要的環節,加快改革,使社會主義市場體制逐步建立起來。
(1)隨著我國國有企業改革步伐的加快和非公有制經濟的快速發展,以公有制為主體的現代企業制度逐步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微觀基礎基本形成。
(2)在一般商品市場繼續發展的同時,我國的生產要素市場發展加快;隨著我國價格管理體制改革的深化,市場形成價格的機制逐步形成,市場在社會資源配置中的作用大大增強。我國統一開發有序的社會主義市場體系開始形成。
(3)隨著政府職能的轉變和宏觀經濟管理體制改革的推進,我國完善的宏觀調控體系逐步形成。
2、目前問題
(1)公司法人治理結構不規范,企業經營機制轉換不到位。
(2)要素市場發展滯后,行業壟斷、地區封鎖依然存在,社會信用體系不健全,市場秩序比較混亂。
(3)政府對微觀經濟活動干預過多,社會管理、公共服務職能薄弱,宏觀調控體系還不能完全適應新形勢的要求。
(4)收入分配秩序不規范,初次分配的激勵約束機制不健全,再分配的調節措施不完善。
(5)就業壓力大,社會保障水平低。
(6)與現代市場經濟發展要求相適應的完善法律法規體系尚未建立起來。
3、改革發展的目標
(1)堅持和完善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促進各類市場主體的發展,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完善提供制度保障。
(2)健全就業、收入和社會保障制度,擴大就業,規范分配,實現社會和諧,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完善提供良好的環境。
(3)建立完善的現代市場體系,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提供良好的運行基礎。
(4)完善宏觀調控體系、行政管理體制和經濟法律制度,增強政府調控經濟的有效性。
(5)建立有利于逐步改變城鄉二元經濟結構的體制、形成促進區域經濟協調發展的機制,實現國民經濟的協調發展。
(6)建立促進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機制,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加大環保力度,建設資源節約、環境友好型社會。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pre id="tfb94"><li id="tfb94"></li></pre>

<bdo id="tfb94"><rt id="tfb94"></rt></bdo>
  • <menu id="tfb94"><dl id="tfb94"></dl></menu><i id="tfb94"><acronym id="tfb94"><sub id="tfb94"></sub></acronym></i>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博客| 邓州市| 韶山市| 宁化县| 三江| 四子王旗| 三门县| 德阳市| 桃源县| 从江县| 徐闻县| 保亭| 阜城县| 荣昌县| 鄂托克旗| 揭西县| 高邮市| 兴宁市| 巍山| 南和县| 信丰县| 进贤县| 宜阳县| 安岳县| 兰州市| 鹿泉市| 七台河市| 富锦市| 大余县| 平阳县| 锦州市| 宜良县| 黔西县| 靖宇县| 板桥市| 汉阴县| 兴隆县| 吉林市| 灌云县| 垣曲县| 芜湖市|